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网络规划建设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配电自动化,“三遥”技术,GIS
引言
电力系统包括发电、送电、变电、配电以及相应的通信、安全自动、继电保护、调度自动化、配电自动化等设施。电力系统的根本任务,是在国家发展计划的统筹规划下,合理开发利用动力资源,用最少的支出(含投资和运行成本)为国民经济各部门与人民生活提供充足、可靠和质量合格的电能。
一、配网自动化系统功能要求
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经验告诉我们,系统建设的成败不在于采用的技术的先进程度,而是在于配电自动化的实用性问题。配电网属于电力输送的末端,配电线路的重要性不能和输电线路相比,但是设备数量众多。实用的新型配电监控自动化系统在技术要求上应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l、功能实用化。论文大全。鉴于目前配电高级应用功能并不实用,供电部门一般在相关应用上采取审慎的态度,在建设初期中一般只进行最基本的网络拓扑功能的建设,就是到工程结束,也仅仅实现网络拓扑、潮流计算、负荷预测、安全经济运行分析及可视化展现等功能,将建设重点放在了尽量实现最大范围的配电设备监控,减轻运维工作量和系统的复杂程度。论文大全。
2、故障处理不苛求。现有配电自动化系统中没有过多的考虑线路故障的自动恢复功能。由于目前的配电模型很难搭建完整,线路现状有时也不允许供电网络的自动重构,而且在一些情况下网络的自动重构可能还会引起更大的故障,但在新建设的线路上则提出必须按照可以进行自动重构的功能要求来规划建设。论文参考。
二、系统总体设计
2.1总体原则与目标
新型实用化配电自动化系统应综合当地配网结构、设备状况、社会用电需求和可靠性指标要求等多方面因素,坚持以“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因地制宜、分步实施、合理利用、适当改造、统筹兼顾、协调发展”为指导原则。
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完善的、先进的、可持续发展的配电自动化系统。能够实现配网线路故障的快速定位、隔离和恢复供电,缩短配电线路故障停电时间,为配网运行提供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配网运行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升用户满意度和客户服务水平,切实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
2.2系统软件配置
2.2.1配网运行监视
实现配电网络的实时运行监视。把10kV馈线沿线设备(主要指开关设备)的开关位置信号、故障指示器信号等遥信量信息,以及电压、电流、功率、电能、供电质量等遥测量信息汇总到配电自动化主站系统(或有人机交互界面的配电子站),对配电网运行状况进行监视。如发生故障,能够根据遥信、遥测信息综合分析,诊断出故障区段范围,指导工作人员尽快到达故障地点,实施必要故障处理措施。
2.2.2馈线自动化
馈线自动化是指利用自动化装置及系统,监视馈线的运行状况,及时发现线路故障,迅速诊断出故障区域并将故障区间隔离,及时恢复对非故障区域的供电。实现馈线自动化的前提条件是监控对象必须具备“遥信、遥测、遥控”的三遥技术条件,能够实施远方遥控动作。论文大全。论文参考。
2.2.3配网分析软件
实现基本的网络拓扑、潮流计算等功能,并将这些功能融合进基本的配电网的操作,如负荷转供、线路闭环监视等,并实现基本的调度作业管理及供电质量统计分析等,以加强调度操作的智能化,方便调度人员的操作,强化安全运行、经济运行。
2.2.4实时信息
主要实现配网实时信息的有效,方便管理、维护人员及时注意相关设备状况,查询、浏览各类历史及统计数据等。
三、配网运行管理系统
3.1配网运行管理与信息整合
按照IEC61970/IEC61968中规定的CIM/CIS的标准要求,以设备统一编码为基础,对供电局的相关系统,如营销系统、配网自动化、负控系统、配变监测系统、计量遥测系统、GIS系统、配网生产MIS系统、95598客服等系统数据进行集成。配电SCADA、计量、负控等系统的实时、历史数据可以根据设备所属关系在集成应用系统地理图上统一显示。论文参考。
3.2配网运行集成分析
1、多类客户停电分析
在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上实现了对于用户停电的全部管理,包括预安排停电、SCADA设备故障信息、用户保障信息、错锋线路信息,通过GIS系统配变与营销系统的关联,查询用户信息,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用户停电的分析、统计,停电用户短信通知以及停电影响用户的分析。
2、停电管理
停电管理应该具有停电显示、停电模拟、停电分析、复电情况分析、辅助停电方案、统计分析预测故障等功能模块。
3、倒闸方案与调度操作票
系统具有自动和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的功能。调度员判断故障地点后,通过系统自动生成故障隔离/倒闸建议。调度员也可手动生成倒闸操作票,通过设定倒闸前及倒闸后的状态,根据安全规则推导出倒闸步骤。对于己生成的倒闸步骤,可以根据安全规则及设备的过负荷状态分步校验,由倒闸方案生成调度操作票。
4、供电可靠性分析
提高用户供电可靠性必须采取大量有针对性的技术、管理、电网建设等措施,可靠性相关的信息种类多、来源广、时效性强,及时、准确地获取、统计供电可靠性数据难度很大。通过集成系统可以实时获取电网运行监控系统如配网Scada、负控等的电网停电信息,依托配网GIS及配网生产MIS系统中的电网基础数据,及时、准确、可靠、一致的分析、统计电网可靠性指标数据。
3.3统计分析及辅助决策
整个配网运行管理系统中各类业务产生的信息大量而且复杂,如何在这些信息中找到业务和工作的改进方向是辅助决策应用要解决的问题。
通过综合查询,预制多个查询条件和过滤器使用户能够方便的找到各个业务集成后的信息。
通过主题信息分类,定期执行预先定义的统计分析并存储结果报表,可以有效提高统计分析的效率。
开发活动的统计报表,进行提供向下挖掘钻取的方法,使统计报表能够层层钻取深入分析原因所在。
结论
为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的自动化系统,配电自动化系统覆盖了供电企业生产的各个方面。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对于实现配电运行的透明化,提高供电可靠性,提高配电网的运行管理水平,以及对于配电网的规划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新型实用配电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必将对供电企业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和企业效益,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 刘东,丁振华,滕乐天.配电自动化实用化关键技术及其进展.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7)
[2] 刘东.配电自动化系统试验.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4
[3] 姚建国、周大平、沈兵兵等电力系统自动化2006.4:30(8)
[4] 李澎森等.配电技术概况及发展趋势.高电压技术。2008.01:34
[5] 海涛,陈勇.配网自动化的认识与实践.电力设备,2004.5(10):64-68
论文摘要 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一个新兴的服务部门,其发展程度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如何发挥国际物流的核心竞争力,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讨论。
一 政府对国际物流的支持
政府应该积极发挥引导、扶持、规范、整顿的作用,做好发展规划和行业管理工作。政府应该承担的职责包括:
(一)规划引导
现代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占重要地位,影响着国民经济的运行效率和效果。政府应该将物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大力支持鼓励这一产业的发展,使其真正成为第三利润源泉。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物流业也开始进入大规模投资阶段,政策应该超前引导,实现这一产业的跨越式发展。为此,政府须有比较明确的纲领指导物流业的发展。既要制定战略引导,也要制定规划和具体实施措施,并对现有管理机构和行业政策进行调整。
(二)立法和市场监控
从西方物流业发展经验看,对运输业放松管制是促进这一产业发展的有效方式。所谓放宽管制政策就是政府放宽对运输市场的经济管制,如经营资质的认证、有关标准的制定和监督实施等;放宽与经济有关的管制,如运力的投放、运价、市场进入和退出的条件、运输种类的限制等,政府都不再严格控制,而主要由市场进行调节。同时,政府还要创造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建立市场准入、淘汰机制、监管机制等,改善物流软环境。当然,放开不等于不管,政府应该加强安全管制,强化对安全方面的管理,因为这方面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公众利益。
(三)重视物流园区规划建设,鼓励城市配送中心发展
政府应该重视社会性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重视物流发展硬件环境的改善。这包括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规划以及存量资源的整合。规划方面,中央应该制定出国家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发展规划,然后再由省地市级政府根据中央的规划制定各地的战略部署。对于将多种运输方式互相衔接起来的物流中心,中心城市以及具有经济中心作用的城市和有辐射作用的地区,政府应该重视这些地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做好统筹兼顾、防止盲目重复建设。对于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政府可以通过投资以及一定的政策倾斜,促进公路、港口、铁路等运输网络的建立和完善。存量资源整合方面,政府可以制定出树流设施管理规定以及应具备各的条件和标准,促进物流设施的改进、完善、社会化和重新组合,从而推动既有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实现优化配置。
(四)物流标准化
政府的另一项工作就是推动标准化进程。标准化涉及政府、协会、企业等各个方面,涵盖储存、运输、保管、识别、包装、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因此应当引起政府和企业的高度重视。当前,由于条形码、数据接口方式、设各规格、设施、作业程序等都缺少统一标准,一所以各个企业往往是各自为政,这既妨碍了物流的整体运作效果,也不利于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二 与国外物流企业联合
关键词:东北亚 物流网络 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F320.3文献标识码:A
The Concept of the Network of Structure Between China, Japan and Korea in North-East Asia Area
Zhu Lixian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Abstract: The logistics network in Northeast Asia region includes three big constituents. They are the infrastructure network and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and the organization to manage the network.
Key words: Northeast Asia the logistics network information
东北亚物流市场的发展与世界经济一体化同步,并日渐成为世界物流业的新兴市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的发展均是通过构建网络化的物流体系或区域所在国家的物流体系的重新整合来实现的。同理,东北亚经济一体化也离不开区域内物流体系的网络化构建和物流资源的重新整合。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考虑试图从区域物流网络体系的信息网络层面、组织结构层面、基础设施层面立体的说明构建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基本思路。
一、东北亚物流网络的提出
1970年以来,中国、韩国、日本三国的产业化高速发展、对外贸易快速增长。特别是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使东北亚国家间的区域内贸易量持续增长。其中,该地区国际集装箱吞吐量占世界总吞吐量的1/3以上,中、日、韩三国2004年GDP总值超过7万亿美元,中国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国,日本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是韩国第一大贸易伙伴,韩国是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这些都表明区域内经济交流不断扩大。特别是2003年10月三国领导第三次会晤后签署了《中日韩推进三方联合宣言》,在区域经济一体化道路上走出了实质性一步。由于中、韩、日三国在经济体制、经济发展阶段等存在较大差异等原因,使各国对物流业的发展上产生了理念上的差异。特别是各国以单纯竞争为主的“国家物流中心论”思想一直以来阻碍着东北亚物流网络一体化建设的进程。即中、日、韩三国都在努力成为东北亚物流中心,希望通过抢占物流市场的绝对份额而获取最大利益。例如,韩国政府于2002年制定了国际物流促进法,从法律上表明了建立国际物流中心的态度和提供了法律保障。日本则推出“超级中心港口”计划,通过东京港、横滨港和大阪港实施港湾化规划,确立区域物流中心地位。而中国也在近几年提出了打造东北亚物流中心的战略目标。伴随着各国大力兴建港口的到来,也对构建布局合理、资源配置优化、区域优势凸显的东北亚物流网络提出了客观要求。
二、东北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的构建
东北亚物流基础网络是由物流专门设施、功能设施、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经过开放式、标准化的连接而形成的资源集合体。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通过信息和组织技术,最大限度地使区域内原有的分散的物流基础设施进行网络化运作,充分发挥物流基础设施的作用。除此之外,东北亚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建设的重点是改善物流专门设施、交通和通讯设施的系统化的链接和共享。在交通方面,加强区域内的对话和合作,从而使“亚洲高速公路”、“西伯利亚大陆桥”和“中国大陆桥”等计划成为现实。除此之外,有关建设快速铁路网络的可行性研究,必须同时进行。这个快速铁路网络包括许多高速铁路网,其中包括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高速铁路网。快速铁路网的建成将对东北亚区域的振兴贡献巨大。由日本综合研究机构提议的“东北亚大环线计划”(Northeast Asian Big Loop Plan)旨在建立连接东北亚主要地区中心地带的核心铁路网。如果它能够与“亚洲高速公路”计划及快速铁路网规划结合实施,那么,由韩国国土研究院推动的旨在连接日本、朝鲜半岛和中国东北的“BESETO走廊”(北京、汉城和东京的缩写)的最终建成,就将为时不远。
三、东北亚物流信息网络的构建
物流信息网络包括物流企业内部信息网和外部的物流信息网络两部分。无论是内部还是外部信息网络都要借助现代网络来传输和共享有关信息和业务。区域内的物流信息网络其实质是建设与运输和配送基础设施相对应的“模拟网络”,也就是数字网络,从而更好地利用信息和通讯技术(ICT)以及空间技术。东北亚物流信息网路的建设重点是企业外部区域内的信息网络,即基于互联网的资源共享、成员间开放式的网络信息系统。利用信息网络,物流网络的结点间的信息传递将从原来通过一系列转换结点,而发展成为不通过任何中间阶段而直接进行信息交换的模式。在新型物流信息网络中,结点间的信息传递是直接的,这样就大大提高了信息传递的效率。
四、东北亚物流组织网络的构建
首先,东北亚物流组织网络离不开各国政府的支持和引导。其主要体现在:一是制定和维护区域内合作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提供宏观环境的支持;二是提供物流一体化的国家间财政、金融、关税等方面的资金支持;三是成立东北亚物流管理中心,推进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建设和完善;四是保障区域内物流产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物流协会的中坚作用。一是行业协会负责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参与制定区域内物流中心的整体规划和设计;二是行业协会负责协调政府间、企业间、政府和企业间的对话机制;三是行业协会要从专业角度总体把握物流业的发展态势、及时给政府部门、物流企业提供决策信息,以保障物流业的健康持续的发展;四是建立和完善物流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培养适合国际物流合作需求的多功能人才。
最后,确立各个物流企业的网络建设主体和核心地位。国际物流相关的港口、机场、道路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轮船、火车、飞机等运输工具,以及通关、三检、火待、理货、理赔、以及港口、机场、车站等物流结点后方腹地的物流效率都离不开物流企业的积极参与与协调。在现代物流组织网络的建设中,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头作用是关键。这些企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物流业,构建高速、便捷的物流运输平台和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园区,成为东北亚物流网络的关键结点。
该论文受辽东学院科研基金项目资助
作者单位:辽东学院
参考文献:
[1] 封学军. 应对挑战 组建东北亚港口物流联盟[J].江苏交通 ,2003,3:56-58.
[2] 刘大成. 面向东北亚物流市场竞争合作的港口规划与建设[J].中国流通经济 , 2005,12:23-25.
[3] 沈骥如. 东北亚经济合作的障碍与希望[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 , 2005,1:36-38.
【关键词】LTE PTN 主干光缆 全业务
一、引言
随着08年电信也重组后,国内三大运营商都成为了全业务电信运营商。基于PON架构,成为各运营商发展全业务的主要模式。因此,运营商也建了起基于PON的光缆网结构。
另一方面,无线业务仍为运营商的主体业务。在2013年国家正式发放LTE牌照之后,更掀起了4G建设的。LTE给传统传送网提出了高带宽、灵活接入等需求,而全业务客户则更倾向于能快速接入。传统的传送网络正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如何建设一张高效光缆接入网来满足全业务接入及4G网络需求,已成为运营商基础网络规划建设的重点课题。为此,本文开展了面向“一张光缆网”专题规划,结合往年传输网络的管道和光缆规划经验,总结出“一张光缆网”规划原则,建立系统的规划规程。
二、总体目标与策略
2.1 总体目标
结合未来业务发展预测,对现网业务实施综合业务接人区分区管辖,充分利用现网已有沟通光缆、宽带光缆网等网络资源,通过新建接入骨干环、接入主干缆和全网密集覆盖,融合现网已有资源,将传统意义上的“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合二为一,打造“安全可靠、调度灵活、接人迅速、管理智能”的全业务承载平台,即“一张光缆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业务接入。
目标网架构下,传输网络将保持“一张光缆网”架构不变,即:
(l)汇聚区、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划分原则上不再调整;
(2)普通汇聚机房、主干光缆、主干光交的规划方案原则上不再调整,如存在普通汇聚机房反对情况,则需重新规划综合业务接入区内主干光缆和光交;
(3)当网络容量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求时,对主干光缆、主干光交、接人环路进行不断叠加扩容。
2.2 总体策略
传送网络应从“业务发展驱动”向“区域发展驱动”转变,从“被动接入”向“主动覆盖”的网络发展策略转变。
传送网络应从“骨干一汇聚一接入”三级汇聚架构向“骨干一汇聚一综合业务接入区一接人”四级汇聚架构演进,通过引入“综合业务接入区”,将汇聚区划分为更小的微区域,将汇聚机房的光纤汇聚、流量汇聚功能进一步下沉,从而实现多种业务需求与网络资源的匹配。
传送网络应打造“一个机房”,即机房作为业务承载的空间资源,应考虑作为所有业务承载的统一节点,预留各种业务接入的设备、空间、电源等资源,实现机房资源利用率的最大化。
传送网络面对多业务承载,需融合PTN/GPON等网络组网、基站/WLAN/集客/家宽等业务特点,打造一张统一承载的“一张光缆网”。
传送网络面向不同业务的接入点,应通过基站/光交箱/分线箱,接头等光纤节点,实现多业务统一光纤接人。
三、一张光缆网规划原则
充分利用已有沟通光缆、宽带光缆网等光缆资源,结合新建接入骨干环,下挂密集光交覆盖的主干光缆来构建“一张光缆网”,满足各类业务的接入需求,特别是高密度的4G基站接入。
3.1 综合业务接入区划分原则
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好处: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的主要目的是明确业务归属区域,固化业务接入节点,从而形成分区明确、接入有序、管理清晰的光纤接入网。
综合业务接入区的划分原则:
(1)结合目标地市的行政区域、地理形态和现有资源合理划分综合业务接入区。
(2)综合业务接入区的面积不宜设置过大,城市中心区域、商业密集区域、城中村等人口稠密区,综合业务接入区的最大面积不超过3平方公里,工业区、县城、乡镇中心区域,综合业务接入区最大面积不超过5平方公里,综合业务接入区内的覆盖人口最大不超过5万人。
(3)每个综合业务接入区必须包含2-3个普通汇聚机房,用于承载网综合业务接入区内的全业务接入。
3.2 普通汇聚机房规划原则
选择机房空间良好,管线资源丰富,物业敏感程度较低的普通汇聚机房(现网宏站机房或自有物业机房,以基站机房为主)。具体原则如下:
(1)选取管线资源丰富、物业敏感程度较低、物业合同剩余期较长的宏站或自有物业机房作为普通汇聚机房。
(2)优先选取现网已有OLT机房、宽带光缆环一级分纤点作为普通汇聚机房。
(3)选取的普通汇聚机房外电需充足,具备-48V电源,现有电源系统可供接入设备功耗需冗余2kw以上,且机房剩余可利用空间大于5平方米以上。
3.3 接入环规划原则
接入环可按照二级结构搭建,分为接入骨干环和业务接入环(链),目标结构下图:
接入环组网原则如下:
(1)结合汇聚区划分和普通汇聚机房规划,利用选取的普通汇聚机房节点在同一汇聚区内组建一个或多个接入骨干环,覆盖汇聚区内的综合业务接入区。
(2)接入骨干环采用大容量的接入层设备进行组环,接入骨干环节点数量宜控制在4-6个,覆盖2-3个综合业务接入区,每个分区内的普通汇聚机房最少不低于2个,最多不超过3个。
(3)新组接入骨干环光缆按照最优路由选择,同一接入骨干环内同管道同路由站点不超过1个,即影响网元数量不超过1个。
(4)同一汇聚区内的多个接入骨干环尽量覆盖不同的综合业务接入区,且需避免多个接入骨干环同路由组网的情况发生,两端上联至汇聚机房的光缆段除外。
(5)接入骨干环搭建好后,通过下挂的业务接入环(或链)接入业务,组成二级结构,每个子母环的目标网元数最多不超过15个,母环下挂子环的原则如图2。
3.4 接入主干光缆规划原则
南于现网光节点无法满足4G时代的高密度建站需求,因此亟须加大覆盖节点的建设力度。光交箱以其易于安装维护、建设周期短等特点,将作为末端接入主干缆的主要覆盖节点,接入各类型业务。
接入主干缆的规划原则如下:
(1)在划分好的综合业务接入区内,选择同一接入环内相邻或相隔一个点的两个普通汇聚机房规划一条或多条接入主干缆,多个普通汇聚机房规划接入主干缆时不得有交叉的情况发生。
(2)在进行接入主干缆的规划时,同一段接入主干缆应尽量避免同路由的情况发生。
(3)在进行接入主干缆的规划时,应充分利用现网已有宽带环光交箱,但其光交箱剩余量最少不得小于192芯。
(4)接入主干缆采用“共享+独享+备用纤芯分配方式,每个环路的共享纤芯固定为12-24芯,新建光交的独享纤芯可设置为24芯,利旧宽带环光交,其独享纤芯可减少至12芯。
(5)接入主干缆的光交数量最大不宜不超过6个(含利旧光交),以3-5个为宜。光缆芯数可根据光交数量*独享纤芯+共享纤芯+预留纤芯的方式来确定。一般采用96、144、288芯光缆。
3.5 密集覆盖原则
(1)结合管道规划需求,在城市主干道路、次于道路、支路等路段设立光交箱,道路两旁为商业区和城中村的人口稠密区域,每隔300-500米设立一个光交;道路两旁为工业区、县郊等区域每500-800米设立一个光交,道路两旁为乡村或农田的暂不新立光交,新立光交建议全部采用576芯光交箱。
(2)新建光交尽应尽量设在分叉路几和业务较为集中的地方,道路路口应预设计过路顶管,同时每隔500米左右应设计过路顶管,方便后期业务点接入至光交。
(3)在业务密集区域,可在两个光交覆盖的区域内,通过分线箱、接头盒等分纤节点进行光纤的汇聚和分纤,可以节省管孔和主干光缆资源。
四、结束语
【关键词】全业务承载 传输网 机房下沉 接入层裂化
doi:10.3969/j.issn.1006-1010.2016.05.015 中图分类号:TN91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010(2016)05-0069-06
引用格式:钟嘉健,张华荣.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建设思路及策略探讨[J]. 移动通信, 2016,40(5): 69-74.
1 背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
提出
随着全业务运营牌照的发放,运营商之间的业务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如何站在全业务的视角,进行传输承载网的规划与设计,成为运营商的关注焦点。一个高效的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成为了运营商“降本增效”以及最大化获取利润的关键因素之一。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理念的出现有其特有的历史原因[1]。以中国移动为例,早期仅有移动业务的经营牌照,为此中国移动构建了一张完备的基站传送网。随着2013年底中国移动取得宽带数据业务的营业牌照,中国移动又另外建设了一张宽带传送网,两张传送网分别承载不同业务。而对于中国电信而言,其情况则是大致相反,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理念正是针对上述情况而提出的。为实现全业务统一承载的目标,三大运营商针对各自网络现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发展战略:中国移动提出一张光缆网的改造与融合[6];中国电信则以夯实光网基础作为规划重点,全面支撑宽带、基站等业务承载;中国联通以满足固定网和移动网业务为目标,力求打造结构合理、容量充足的本地光缆网。
直观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优势显而易见,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传输网络进行承载,能有效利用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然而传输网体量大且涉及范围广,要实现现网架构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转型,是一个涉及全网各层次的重大调整。因此,对运营商而言,理清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的总体思路、明确部署的具体措施,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意义。
2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核心思路
2.1 全业务光缆网
为实现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目标,首先无法绕开的是基础资源,即在光缆网络层面实现业务的统一承载。现阶段并存的两张网络,基站传输网及宽带传输网,其最大差异在于二者的光缆网络架构不同[1,4]。如何实现基站光缆网与宽带光缆网的融合,是构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关键第一步。
图1是某运营商某地区的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示意图。可以看出,现有的基站光缆网,其覆盖范围较大较宽泛(或者说覆盖范围的概念相对模糊),基站接入环的上联点位于汇聚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较远;而对于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其覆盖范围则相对较小较明确(明确覆盖相邻的若干个小区),宽带环的上联点位于OLT机房,离末端客户较近。由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差异较大,导致二者的拓扑形貌差异较大。如何通过融合的手段,构建一张全业务光缆网,抑或避开融合的困难,而采用新建的方式建设全业务光缆网,这既是全业务光缆网构建的关键点,亦是其困难点。这将作为全业务光缆网演进的具体举措,在下文重点论述。
2.2 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要求构筑一套全业务光缆网,而全业务光缆网的部署,则又会进一步导向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机房下沉及片区化覆盖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思路体系的重要一环,其根源同样来自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在覆盖范围与网络拓扑上的差异。
现有的基站光缆网覆盖范围大,汇聚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远;而现有的宽带光缆网则覆盖范围小,OLT机房离末端接入点近。由于这一差异,要实现同一段光缆同时承载基站以及宽带数据,唯有要求机房进行下沉,从而使该段光缆的末端成端下沉至现有OLT机房的深度。形象地说,即汇聚机房向OLT机房的下沉深度“看齐”[7]。
下沉后的机房,在地理位置上与原来的OLT机房相当,参照OLT机房明确覆盖若干小区的思路,下沉后的机房应明确其覆盖范围,只是覆盖对象从宽带用户拓展到基站、宽带数据的全业务范畴。而从另一个容量的角度而言,既然基站、宽带数据等所有业务均由同一段光缆承载,由于光缆的纤芯资源有限,它所管辖的范围必然局限于某一片区。这也必然会导向片区化覆盖的理念。
为下文叙述方便,现对机房统一定义如下: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仍然称之为汇聚机房;因机房下沉而新设的机房,则统称为接入机房。对于现有的OLT机房,其功能定位则应趋于接入机房。
2.3 接入层裂化[2]
全业务光缆网会导向机房下沉,而机房下沉则又会导向接入层裂化。整个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是光缆、机房、设备等传输网元素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每个环节相互关联。
从直观上看,接入层裂化与整个通信网络扁平化的思路背道而驰。但对于传输网而言,各个运营商的现网汇聚节点层面较高,离客户接入较远。因此,扁平化反而会加大业务建设难度、增大投资及基础资源消耗。有见及此,在传输网的层面,演进方向似应以继续靠拢业务节点为宜(即机房下沉),同时通过逐层收敛(即接入层裂化),缩短末端业务接入距离。
对于接入层裂化的必要性,从网络架构而言,机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层级覆盖管理最末端的一个片区,即末端片区的基站环、宽带环上联至接入机房后即会终结。此时接入机房下挂的基站环、宽带环,与处于网络核心位置的汇聚机房之间存在着一个架构真空地带,也就要求在最末端的接入环上层新增一层架构,起承上启下作用。
而从承载容量而言,机房下沉后,新增的接入机房与原来的汇聚机房相比,覆盖片区缩小,环规模(如基站节点数)也必然随之缩小,原来的一个大基站环将会被拆分成众多小基站环。因此,从容量上来说也有必要引入一个中间层级,在末端接入环与汇聚环之间起向下收敛、向上汇聚的作用。
接入层裂化后,对于作最末端业务接入的层级,下文统称为二级接入层;针对二级接入层作初步收敛的层级,则统称为一级接入层。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转型示意图如图2所示:
3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演进措施
3.1 光缆网演进措施
(1)主干光缆网建设
光缆网络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的演进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建设连通光缆,连接现有基站光缆网及宽带光缆网这两张网络[4];二是按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思路规划,重新布局、新建既面向基站业务又面向宽带数据的全业务光缆网。
直观上,建设方式一“新建连通光缆”成本较低,且能利旧现有资源。但事实上,由于现网基站光缆网和宽带光缆网的拓扑形貌差异较大。简单地通过新建连通光缆连接两张光缆网络并不能完全做到面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统一融合。
另一方面,建设方式二“全盘新建方案”表面上投入较大,且对现网改动多。但根据实际运维经验,同时考虑现有的业务增速,正常而言一段主干光缆的纤芯在1~2年内基本会被消耗完毕(正好为1~2个网络规划建设周期)。因此,全盘重新新建的方式实际上并不会对现有网络架构进行大调整。
上述两种方式各有其适用场景。方式一适用于现有主干剩余纤芯较多的场景;除此之外,似应采取方式二“全盘新建”为宜。此时,存量的主干光缆纤芯(基站主干、宽带主干)用于过渡时期。剩余纤芯消耗完后,原有的两张光缆网变成存量自然消亡。
(2)主干光缆纤芯分配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基本思想之一在于一套光缆网络进行全业务承载。因此,光缆中的纤芯分配是演进措施里的重点。
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接入主干光缆的纤芯分配方式总体需基于“共享+独享+备用纤芯”的原则。其中业务开通方式有“独享纤芯开通”、“独享纤芯+共享纤芯开通”、“共享纤芯开通”这3种,具体如图3所示[5]。
从图3中可以看出,不同开通方式的选择主要考虑业务的密集程度。对于业务较密集的区域,一个分纤点覆盖的片区已有多个物理点,则采用独享纤芯的开通方式;对于业务相对稀疏的区域,各个物理点较为分散,由不同的分纤点对应进行覆盖,则采用共享纤芯的开通方式;而“独享+共享”的方式,则是上述两者的折衷情况。
3.2 机房网演进措施
(1)新架构下的机房定位及配置建议
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新体系下,原有的机房将分化成汇聚机房及接入机房两类。二者在新体系中将各自存在其不同的功能及定位。
接入机房:在现有的传输网架构下,机房距离末端业务点过远。故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架构下,需要作机房下沉。新建的下沉机房所产生的机房层级即定义为接入机房,其作用在于单个片区内所有业务的接入。基于其末端业务接入的功能定位,建议接入机房主要配置小容量PTN/IP RAN、OLT/盒式OLT、PID波分等一级接入层设备。
汇聚机房:向下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向上对核心机楼实现互联的机房节点,基于其向下收敛/向上汇聚的功能定位,建议汇聚机房主要配置中容量PTN/IP RAN、OLT、小容量OTN等汇聚层设备。
(2)片区化覆盖的具体演进探讨[3]
如上文所述,对于下沉后的机房(即接入机房),从地理及光缆容量的角度考量,都要求转向片区化的覆盖思路。接入机房的作用在于满足一个片区内基站、WLAN、集团专线、家庭宽带等各类业务接入需求。因此,片区范围大小的确定,须以区域内业务密集程度及客户分布作为主要考量因素,同时结合行政区域、自然区划等综合考虑。覆盖面积可作为参考指标,但不建议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基于安全考量,建议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接入机房辐射同一片区的全业务接入点,从而实现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
而对于现有的位于网络较核心位置的机房(即汇聚机房),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后,汇聚机房不再直接面向末端接入业务,因此传统意义上业务覆盖的概念将被弱化。在全业务承载传输网体系下,汇聚机房的作用是对接入机房实现业务收敛,因此汇聚机房的覆盖意义将主要针对接入机房。根据现有业务及其增速估算,同时考虑到安全因素,建议每4~6个接入机房设置两个或以上的汇聚机房进行辐射,从而实现双归上联,提高网络安全性。
3.3 设备网演进措施
(1)一级接入层的引入
引入一级接入层的作用在于对二级接入层进行初步收敛。由于二级接入环终结于接入机房(通过接入机房上联),因此一级接入环的搭建目的就在于对若干接入机房进行串接,并部署设备实现组环。
一级接入环搭建完成后,通过下挂的业务接入环(或链)接入业务,组成二级结构。综合容量及安全性进行考虑,对于每个一级接入环所带二级接入环/链的数量应作一定限制,建议每个一级接入环下挂的二级接入环/链不宜超过3个。
从容量上而言,由于客户侧(即二级接入环/链)以配置GE PTN/IP RAN设备为主,因此,一级接入环宜采用大容量的接入层设备进行组环(如10GE接入设备),从而在容量上满足二级接入环/链的收敛需求。
(2)二级接入层下的全业务接入
1)基站接入
基站接入的思路主要以接入端是否设置传输接入设备为界限而分成两类:对于基站侧设置有接入传输设备的情况,传输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利用主干光缆纤芯双边连接组环,上联至接入机房;对于拉远站(BBU/RRU拉远)的情况,无线拉远设备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的独享纤芯单边连接至拉远源端,实现站点的开通。
2)数据业务接入(集团专线、家庭宽带)[9-10]
对于数据业务而言,其接入思路基本统一,即接入点通过接入光缆接入至主干光交后,通过主干光缆的独享纤芯单边上联。唯一的区别点在于接入点的上联归属:对于接入点设置有传输设备的情况,设备上联至接入层网络;对于接入端为设备拉远的情况(如ONU、光口拉远),则上联至拉远源端。
4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部署效能
从部署效能的角度而言,由于传输网络体量大、涉及范围广,因此任何传输网络架构的改变,在初期都必然需要较大的启动投入,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亦不例外。但从长远而言,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部署可对业务接入起到节能增效的作用。
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改造初期的投入,与上文光缆网、机房网、设备网的演进举措一一对应。此外,考虑到建设难度等因素,其中又以新机房选点所引起的资源投入(包括投资、人力等资源投入)最大。
从长远而言,部署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所起到节能增效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投资增效及业务开通效率增效。
投资增效主要反映在后续城域传输网络的建设上。所有业务通过同一套光缆网进行承载后,实际上减少了光缆的重复投资;进而,由于光缆建设量的减少,又节约了管孔的消耗,从而间接降低了管道投资。
业务开通效率增效可直接反映在客户满意度上。机房的下沉缩短了末端接入距离,一方面降低了接入光缆及管道的投资;而更为重要的是,从客户体验上而言,末端接入距离缩短意味着业务开通时间缩短,从而提高了客户满意度。
5 结束语
在“提速降费”的国家政策指引下,如何以低成本进行通信网络的建设已经成为各运营商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结合现阶段全业务运营的形势及挑战,构筑全业务承载传输网,无疑是各通信运营商降本增效的其中一个重要方向及思路。全业务承载传输网的构建,在部署初期涉及光缆、机房、设备等一系列建设举措,投入较大;但从长远而言,可在投资及业务开通效率两个方面实现降本增效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孙泳辉. 辩证看待“两张网”和“一张网”[J]. 中国新通信, 2013(12): 15-16.
[2] 董开勇. 基于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架构及演进研究[J]. 江苏通信, 2012(2): 41-44.
[3] 何培鹏,程东洋. 一张光缆网规划建设策略[J]. 中国新通信, 2015(10): 19-20.
[4] 刘佳兴,王月定,储浩然. 关于中国移动“一张光缆网”融合策略的研究[J]. 中国新通信, 2014(12): 54-55.
[5] 张志勇. 全业务接入背景下的光传送网建设方案[J]. 山东通信技术, 2011(3): 20-23.
[6] 张兰,曹桓. 基于网格化的“一张光缆网”融合规划方法研究[J]. 通信与信息技术, 2015(4): 53-56.
[7] 曾振林. 面向全业务运营的城域传送网的建设[J]. 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 2009(8): 71-74.
[8] 汪莉君,陈君. 全业务城域传送目标网发展策略分析[A]. 第九届中国通信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 2012: 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