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第1篇

(1.青海省渔业环境监测站,青海 西宁 810012;2.青海省高原水生生物及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青海 西宁 810012)

摘要: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水生生物资源丰富。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为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已建成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3处,本文介绍了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及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种质资源;保护区;基本情况;问题

作者简介:李柯懋(1976-),男,青海西宁人,高级工程师,重点实验室副主任。kemaoli@163.com

DOI:10.3969/j.issn.1004-6755.2014.12.025

1水生生物概况

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地域辽阔,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地理和气候条件复杂多样,生态系统繁复多彩,为水生生物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水生浮游动植物——水生昆虫——鱼类——鸟类——湿地的复合生态共生体系。其中水生生物在该生态系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现有已知土著鱼类51种(亚种),兽类3种、两栖类9种及数量极为丰富的水生植物、经济藻类等(见表1)。水獭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和《中国物种红色名录》,濒危物种。

2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基本情况

为了保护好青海省珍贵的水生生物资源,陆续建立了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11个,长江流域3处,黄河流域7处、柴达木水系1处、青海湖1处,黑河1处(见表2)。

3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应注意的问题

受《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与《新时期我国湿地自然保护区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建议》文章启示,针对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力度不断加强,覆盖面积不断扩大,在种质资源保护区建设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3.1注意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对象、生态链完整性及管理的针对性

由于各个种质资源保护区的保护对象及保护对象的种群动态及其对环境的适应性不同,种质资源保护区管理人员只有对区内保护对象有着充分的认识,掌握其动态情况及驱动因素,才能理解管理的内在需求,采取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并开展客观合理的保护成效评估。

以往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前期的基础调查工作,仅限于对鱼类的种类的走访、调查、监测工作,缺少对鱼类动态变化资料的监测和收集工作,更缺乏对除鱼类以外的水生生物及水域生态环境的保护研究工作,忽视了水生生物生态链条的整体性。

3.2注意保护对象生活史时空连贯性的要求

通常种质资源保护区的调查、审批、管理的过程中仅仅考虑单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并没有认真研究和统筹考虑同一流域毗邻的其它保护区的关系,而许多水生生物是需要在一定流域的不同区域,不同生境特点中完成其生活史的,尤其是带有洄游性特点的鱼类,这可能需要流域内一定范围内的不同保护区的协调管理和保护才能收到较好的保护效果,才能达到建立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目的,整条流域的保护区应形成一张有机的网络,在这一点上不光是青海省,就是国内仍然十分薄弱,对种质资源保护区内的重点保护物种的生活史的研究工作仍然做得很不够。

4建议

4.1加强基础研究尤其是区内水生生物的动态研究

青海省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的基础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尤其是水生生物的基础研究还比较薄弱。主要原因是从事专门水生生物研究工作的人员十分有限,技术力量不足,重视度不够、无专门经费支持,应与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和机构加强战略合作,借助其它相关科研院所的技术力量开展相关保护研究工作,并将重点聚焦于保护区内保护对象的动态变化研究,生态链条整体性研究,以此制定详细具体的建设管理规程。

4.2建立管理网络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计理念 无印良品 简约 自然

当前社会物质高度发展,商品纷繁复杂,人们往往会忽视最本质的需求而产生过度的消费欲望,生活变得日益丰富的同时也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环境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如何传达给人们正确的消费价值观值得思考。

与其说“无印良品”是一个品牌,不如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直致力于“对消费欲望的引导”的“无印良品”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希望人们通过它的设计发现生活中本质的东西,采用适合的生活方式。其在不同时期推出的代表性海报,很好地传达了“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

一、设计理念的诞生:功能至上的极简主义美学

20世纪80年代,正值日本经济低迷时期,但社会大环境充斥着各种过度包装的商品,当时的消费者有着对于价格适中的优质产品的强烈诉求,“无印良品”就诞生于这一时期。“无印良品”一开始是日本西友百货的一个商品系列,时至今日,它已发展成世界知名的品牌(图1)。 “无印良品”的解释是“没有品牌的优良产品”,为了追求成本的降低,“无印良品”的商品去掉了多余的装饰和色彩,在包装过剩的大环境里,反倒一下子被凸现出来,在社会上很快引起了共鸣。

“无印良品”所倡导的是极简主义的审美意识:在功能足以说明一切的情况下,装饰成分是可以节制的,如何把握节制的度是“无印良品”设计的范围。

1980年,“无印良品”的第一代新闻广告以传统的线条勾画出一只手,手中握着一张写着“无印良品”的广告牌(图2)。整张海报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图案,反而采用考究的文字排版装饰整个画面。看似空虚的画面却产生了“无中生有”的效果。当读者被海报上的文字所吸引时,会发现海报上的文字是关于各种产品的详细介绍,解释了每样产品都能以低价出售的合理原因,所有文字说明都在明确指向“便宜是有原因”的这一海报标题。

当人们看够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广告装饰,对那些色彩华丽的海报招贴的真实内容产生怀疑的时候,“无印良品”海报的出现仿佛一缕清风,吹进了人们的视野,以朴实的装饰,准确地表达了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没有装饰的海报达到了装饰华丽的海报没有达到的效果,可谓功能主义的胜利。

二、设计理念的延续:自然、质朴的价值观

1988年,为了宣传自身所倡导的设计理念,“无印良品”出版了《无印之书》(图3),总结了“无印良品”的潜在法则:自然、平凡、简单,以地球为本。

为了体现这一理念,宣传设计放弃了使用人为设计的装饰,而采用自然作物的颗粒组成图案,虽然没有华丽的装饰,但作物的每一个颗粒都是不同的,将它们有机组合起来,反而使画面看起来异常丰富,这些颗粒虽然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有联系,使画面充满细节的同时又不至于造成混乱。这些作物是人类的生存之本,这些作物构成的画面也可以看做是人们生活本身。整个封面体现出勃勃的生机和对自然的敬意,超出了装饰本身,成为自然的载体。封面正中“无印之书”四个字仿佛缓缓从作物中浮现出来,而不是被打印上去的。用自然的东西代替人造的东西,用质朴的真实代替多余的装饰,不用“最好的”,找到“最适合的”是“无印良品”始终追求的理念。

三、设计理念的突破:无中生有

如果说第一代新闻广告展现了“无印良品”的核心竞争力的话,“地平线”系列海报则展示了“无印良品”的价值观(图4)。

“地平线”系列海报是“无印良品”在2003年时的一系列海报,当时“无印良品”已经发展成世界性的品牌,品牌本身有了众多的忠实消费者,现在的海报展示已不能像最初仅仅体现出产品的功能优势就好,不同的消费者有不同的喜好,“无印良品”的理性精神,简洁、朴素的设计,低廉的价格,都可以是消费者喜欢的原因,甚至有人说不出所以然来,只是喜爱“无印良品”。在这种情况下,海报强调任何一项都会走入歧途,能够容纳这一切想法的容器就成了理想的选择。“地平线”系列海报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地平线之上空无一物,但又蕴含所有。因为从地平线出发,可以看到天地间的所有景象,人与地球的关系也得到了一个趋于极致的表现。①地平线干净利落地将画面一分为二,一位少女的背影和地平线构成了最终的画面,在介于虚无和现实的白色和蓝色之间,人们的思绪仿佛也变得开阔起来。在地平线之上,人会显得渺小,这也昭示了人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无印良品”四个字成为海报上唯一的人为装饰,四个白色的字体并不是为了凸显,而是为了融合,使“无印良品”和“地平线”所传达的意义相融合,海报不只传达了“无印良品”的品牌理念,也传达了“无印良品”的生活哲学,即“无,亦所有”。

结语

突出功能,简化形式,是“无印良品”设计的特点。但简约并不意味着设计的简陋。相比用炫目装饰设计吸引消费者的眼球,“无印良品”的海报设计用一种质朴、自然的理念与受众产生共鸣,让设计引领社会的价值观,传达给人们“这样就好”的生活态度,倡导一种以理性的态度来利用资源的理念,在“朴素”和“简约”中寻求新的价值观和审美。

注释:

①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120.

参考文献:

[1]田中一光.设计的觉醒[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无印良品.无印良品MUJI BOOK[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第3篇

关键词:工业设计;极简主义;图形

中图分类号:TB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7304.2016.03.083

1极简主义设计

极简主义设计。极简主义这个概念的提出是由德国的艺术大师路德维希•密斯•凡•德罗提出来的的,旨在强调用简洁明了的形式来表达设计的目的,极简主义推崇的是形式的简约、原材料的少量化、在同样的美学标准、美学诉求下,用更少的表达手法来完成艺术语言的传递,是一种以简胜繁的设计风格。由于极简主义所带来的简明有力的视觉传递模式,使得极简主义设计广泛应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为当下高速快捷的生活模式提供了相适应的视觉体验。

2极简主义在工业设计中的应用

2.1文字设计

通过精心的文字设计,往往可以让文字在更简短的幅面内展现更多的含义,且兼具美观和高效的特征。文字的设计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方面是字型的极简化设计,二是文案的极简化设计,三是缩略语的普遍使用。字体的变形设计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方案,精心设计出来的艺术字体往往能够给受众眼前一亮的感觉,传统的字体设计通常会用到金属色、叠加绘画作品、与花鸟鱼虫相结合来变形等繁复的技法,而极简主义的字体设计通常使用单色或双色,以扁平化的形式对字形进行加工创作。文案是平面设计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平面设计特别是广告设计当中,文案的内容需要简洁有力,字数过多往往会造成信息传达的不可靠,其原因在于,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使得现代人的阅读习惯变得喜欢“跳跃”过多的字数会让受众选择不去阅读,即便内容丰富有趣。因此,文案可以选择简洁有力的词语来表达平面设计整体的思想。例如著名的电信与移动的商战广告设计,文案各自用了“不能更低”和“可以更低”来表现其价格措施,一目了然。缩略语。缩略语是随着文化发展而逐渐得到认可的一种语言形式,其来源于英文的首字母缩略。如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forStandardization)就省略介词,简称为ISO,省去了冗长的拼写,节约了版面,且表达更加直观方便记忆。在上个世纪,缩略语的这种表达还饱受文学大师的诟病,但随着网络的兴起,文字的包容性越来越大,缩略语的使用也逐渐成为了一种潮流。

2.2图形设计

人们通过绘画、摄影、剪纸等平面艺术表达情绪、寄托情怀,使得平面图形逐渐有了一定的指代含义,一些符号往往有着多重语言才能表达清楚的复杂含义。例如红色的丝带,在不同场合有着不同的作用,在抗震救灾的现场,红色的丝带图案是对于心理援助的指代,而在日常公益广告上,红色丝带又是对于HIV携带者的关注。图形的力量是强大的,其表达的信息准确而又丰富,是人类赋予其的约定俗成的共识含义,有着跨越语言的巨大力量。图形设计的极简化表达有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符号的运用,另一方面是扁平化设计[1]。符号的运用。在平面设计领域,不同的平台对于符号有着不同的需求,符号的重要程度与受关系,特别是公路广告,受众目光能够在设计产品上停留的时间很少,因此就需要有符号给予受众简洁有力的视觉冲击。扁平化设计。扁平化设计是近几年流行起来的一种设计形式,由谷歌公司在2008年首次提出,是极简主义在艺术设计领域的体现,扁平化设计旨在去除一切冗杂的装饰,只追求图形本身。对于传统绘画追求的透视、结构、渐变、光影等都不去考虑,谷歌公司作为扁平化设计的先行者,其产品Android5.0就采用了扁平化设计,logo图形直观的表达了其各个应用的功能,具有很好的指向性[2]。

2.3色彩的极简化应用

在极简风格看来,传统绘画仿生所用的渐变、光影等技法都是多余而冗杂的装饰,极简化的用色往往使用纯色来表达。色彩所表达的含义意境是约定成俗的,运用色彩原理和色彩心理学,设计师可以很好地用简洁的色彩来表达其中心思想。极简化的用色主要是两个方面,一是背景的极简化,二是设计插画的极简化。背景的极简化。西方绘画讲究雕刻入微,画家甚至可以通过背景中一面镜子里反射的人影而一举成名,中国国画中的背景则是追求意境美的留白,但同时也是浓墨淡彩的细细雕琢,平面设计中的极简化背景则是只考虑色彩的指代意义,不去过多雕琢,初春用薄荷绿,喜庆用红色,女性主题用粉色,背景往往是大面积的纯色或是两种颜色的相撞,省略掉一切会影响主体描绘对象的颜色元素。主体用色的极简化。UI设计、VI设计、平面插画等多种平面设计应用对于主体的用色有着简约化的共同认知,一方面是由于简约化、扁平化的设计有着形象而新颖的视觉观感,鲜明的色彩和有力的对比冲击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刺激,加深产品印象;另一方面,简约化的用色省去了设计师的配色时间,能够为设计师节约更多的工作时间。

2.4平面设计构图的简约

无论是网页设计还是海报设计,平面设计都需要考虑到构图,构图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第一时间所关注到的。平面设计的作品往往有着极为丰富的素材资源,极简主义的平面设计所考虑的构图首先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将多种资源的元素风格一致化,避免文字与插图的杂乱无章感。以网页设计中的单页广告为例,配图内容是吸引观众看到设计内容的先决条件,而文字则是信息传输的第二条通道,对图片内容起到说明解释的作用,文字的构图或是打散结构后地表式环绕,或是半包围横陈,或是时下流行的弹幕式排列,都不能够与主体图片距离过远,否则就丧失了整体感,极简主义也提倡用嵌套、排列的方式将文字做形成造型与主体图片相呼应,而非对文字本身添加贴图、阴影、立体效果[3]。

3结论

极简化的设计风格是时展的产物,设计师们需要研究极简化设计风格的精髓而创造、设计出自己的作品。设计师们想要设计出来好的极简化平面设计作品,除了学习和欣赏大师名作之外,日常的素材积累和眼界的开阔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杨曙光.平面设计中极简主义风格的表现手法[J].大舞台,2014年11期.

[2]王梦涵.试论平面设计中极简主义风格的表现手法[J].现代企业教育,2014年18期.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第4篇

概 述

从19世纪下半叶法国的现代海报之父―“谢列特”对现代招贴设计的探索开始,现代招贴设计的发展已经走过了100多年的历史。在此期间受到了几次大的艺术运动的影响,如工艺美术运动,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构成主义等等。本文主要阐述超现实主义艺术与现代招贴设计的特殊关系,几次大的艺术运动造就了现代设计的设计现状,包括设计手法,设计的理念等。现代招贴对作品的创意要求越来越高,表现手法也越来越多,我们常说的艺术作品是有意味的形式这一特征在招贴设计中可以说体现的更加具体化。通过独特的手法,表现出让大家产生联想的作品,从而达到传达作品信息的目的。超现实主义的艺术理念及其表现手法对招贴设计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故此次艺术运动对招贴设计的创意来说弥足珍贵,对现代招贴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

超现实主义艺术

超现实主义艺术是20世纪二三十年端于法国,在欧洲广泛影响的一次涉及文学、艺术领域的一次文学艺术运动。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人们的生活备受摧残,不管从物质还是心理都不同程度的受到影响,人们对个人前途甚至是整个社会的发展前景感到迷茫,这充分反映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 等学说为这次艺术运动提供了理论基础。人们开始注重自己的心灵深处的本真,从而产生了超现实主义艺术运动。它的主要特征是以所谓“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这正好与战后人们弥补创伤的需要联系起来,这也就是其能够影响整个欧美艺术设计界的原因。

现代招贴设计

招贴从它一出现就带有强烈的功能性,这也是最需要设计者解决的问题。从我们已知的我国最早海报“刘家功夫针铺”,还有我们从古代风俗画中反映的那些商铺的店旗等等,最主要的功能还是传达信息给广大受众。从19世纪设计者对现代招贴的探索开始到现在,作品信息的准确、快速的传达一直是招贴设计的第一要义,只是在发展的前期由于人类审美以及设计水准等的制约,这一功能表现的不是太突出。如在新艺术运动早期的设计中有过于强调装饰性的倾向,反而不利于作品信息的传达,到后来的几次大的设计运动才真正促成了现代招贴设计的形成。尤其是在20世纪初可以说是现代设计的大繁荣大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完成了现代设计的探索,影响最大的主要有俄国构成主义,荷兰风格派,德国包豪斯等三个设计运动,通过这几次设计探索,现代设计开始了快速的发展。到二战时期因战争的原因,一部分欧洲设计家迁到美国同时也带去了先进的现代设计理念及设计手法。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空前繁荣的市场经济与先进的现代设计相结合,形成了所谓的“国际主义风格”。

每次的艺术运动都在某一方面推动了我们的招贴设计发展,如工艺美术运动,新艺术运动等对改变过于繁杂的版面编排提供了依据,从而开启了现代设计的新发展,而达达主义,构成主义为现代招贴设计的版面编排奠定了基础。国际主义风格的形成后几乎统治了整个设计界,这也是乘国际贸易的东风,也算是各取所需吧。由于世界在缩小,极简主义的招贴设计手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不同人种都可以看的懂,并接收到作品信息是当时的设计需要。物极必反,当某一事物达到极致时候,必然会发生改变的,尤其是咱们人类的表现尤为突出。如因人类生理,心理等的特性,以致出现了视觉疲劳,审美知觉,甚至可以说喜新厌旧等现象。现代招贴设计经过极简主义之后,人们逐渐向往自然,向往本真,而对高度理性化的现代设计有了抵触,自然就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嗦嗦说了这么多,一切的一切都是由招贴功能决定的。只要是招贴就是带有传达任务而来,因此把作品信息更好更快的传达给受众才设计需要关注的。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设计者要自己的作品信息被受众所接受,也就需要对受众进行调查研究,包括受众的年龄,性别,以及人类视知觉等。而超现实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类的本真潜意识的东西,因此值得我们设计借鉴。

超现实主义与现代招贴设计

在激烈竞争的现代社会,现代招贴设计被赋予更高的要求,不再是简单地信息拼凑。怎么能吸引受众是关键,设计作品只有吸引受众眼球,才能把作品信息传递给受众。在招贴设计中,有文字,图形,色彩,标志等等要素,然而要在众多广告中脱颖而出被受众发现,就需要设计者对这些元素进行合理的整合设计。怎么才能使我们设计出来的作品和受众产生共鸣,是每个设计师都梦想达到的。在努力进行大量的受众调查研究的前提下,设计者才可以进行设计构思。一件好的招贴作品,可以使人产生联想,从而引起共鸣。而超现实主义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先驱,给我们的招贴设计提供了参考借鉴。如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玛格丽特,还有恩斯特等的作品,使人联想不断。招贴设计在给受众展示的时候是需要这种联想的,因此超现实主义对现代招贴设计产生巨大影响。如达利的关于内战的作品,那痛苦而变形的面目,同时自己的手还在撕裂自己的身体,叫人一看就知道是表现反对内战的,这些表现手法对现代招贴设计的启发是相当明显的。再如有一幅反对砍伐,保护森林的招贴设计,描绘的是一个人在举斧砍树,自己后面腰部反倒被砍出豁口,这招贴主题鲜明,很好的传达给受众作品信息,超现实主义在其身上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没有创意的设计就不能称之为合格的设计,没有创意而一味地模仿或重复,这将意味着你的艺术生涯有终结的危险。创意的好坏决定该设计的优劣,在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具有优秀创意的设计家,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看出是受超现实主义的影响。现代平面设计家中欧洲有部分设计家被称为“视觉诗人”,他们好多作品可以说都有超现实主义的影子,如根特.兰保的有关书籍的海报设计,有的是在书籍中开了道门,有的是利用灯光,表现了一种现实世界完全不存在的场景,叫受众在产生联想的同时很自然的阐释了招贴所要表达的信息内涵。还有金特.凯泽设计的音乐会海报,在乐器上长满了藤蔓,甚至乐器也变为有生命的植物,生动而活泼,通过设计营造出现实中并不存在的事物,从而可以使受众产生联想而和主题联系起来,很好的体现了主题。日本著名的现代设计大师福田繁雄在国际设计界享有盛誉,其设计的作品或多或少都可看见超现实主义的影响。在给自己设计的展览海报上,通过摄影再经过特殊处理使自己悬浮空中,产生了不可思议的效果。从这些设计作品上我们完全可以体会到现代招贴设计发展的土壤里包含有超现实主义这份沃土成分。超现实主义大师们所进行的超现实主义探索,直接或间接给我们的招贴设计提供了创意基础。

结 语

极简主义海报设计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声乐表演艺术 实践教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一、创新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21世纪是创新的时代、“学习化”时代。《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是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教育规划纲要的重要文件。《意见》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重点做到“四个着力”,即“着力加强质量标准建设,着力优化专业结构,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着力改革体制机制”。教育工作的中心不再是教给学生固有的知识,而是转向塑造学习者创新型的人格。创新教育,即培养创新性人才教育,具有全面发展学生智慧品质、发展学生个性品质、体现学生主体精神的特征。创新教育是近代和当代世界形势发展的必然。英、法、德等国家十分重视创新教育,尤其在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各国都将创新教育和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当做具有深远意义的战略措施予以高度重视。①

二、声乐教育融入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人们通过艺术活动,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满足审美需要,获得精神享受和审美愉悦。德国古典文学和古典美学家弗里德里希·席勒认为,“审美教育绝非一个技能性或知识性的传授过程,而是一个哲学精神层面的教化和升华”。音乐教育属于审美教育的范畴,是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声乐教学与表演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融语言、音乐和情感于一体的综合性强的表演艺术。声乐教育中融入创新教育,使普通高校大学生了解声乐艺术的特点,掌握演唱的技巧和规律,并有助于学生在艺术意境中学会发现美、体悟美、创造美和传播美,全面提升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三、创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学模式

目前,在普通高校从事声乐选修课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毕业于音乐院校,他们经过多年对美声唱法、民族唱法的学习,在唱法、作品和舞台表演上形成了一套学院派声乐教学的路子。然而,随着普通高校90后大学生的增多,他们的成长背景和心理需求发生变化,导致其对音乐的理解也随之发生了变化。由于他们大多数对声乐的认知和喜爱程度不同,面对声音技巧训练、古典艺术歌曲赏析与演唱等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会感到教学内容枯燥乏味,从而渐渐失去原有的学习热情。

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下简称声乐表演艺术课程),教师以创新教育理念为指导,认真研究学生心理,准确把握学生特点,丰富教学内容,采用分类教学、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团队互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将艺术理论的知识性、声乐演唱的技巧性与青春活泼的时尚性融为一体,让学生能够交替参与演唱、创编、欣赏、思考四种艺术内容,②创造轻松、和谐又具有吸引力的学习氛围,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分类教学。普通高校学生的音乐素质不同,对声乐表演艺术课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如果课程教学内容是“一刀切”或者“齐步走”,部分学生可能表现出懈怠的情绪,课堂气氛容易沉闷,教学效果不佳。上课伊始,教师在全班学生中做课程调查问卷,详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认真归纳分析该班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例如,在讲解演唱方法时,将B-box、R&B、摇滚、A cappella、戏歌等新鲜元素引入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激情,塑造个性化的演唱风格。为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教师通过竞赛、展示、自荐等途径,选拔演唱优秀的学生进行重点指导,将其组成演唱组合或个人独唱,推荐参加校外演出。对演唱一般的学生采取鼓励式教学,选择难度适中的曲目,帮助学生树立演唱自信心,并鼓励他们将舞蹈、朗诵、曲艺、书画等特长与音乐有机联系起来,创编新颖的表演节目。此外,还设立课程理念标识、节目单、课程展板海报设计、晚会编导和晚会服务团队等项目,让艺术设计、统筹协调等方面突出的学生积极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2.多媒体与网络教学。为了使教学内容更形象化、具体化,需借助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等审美器官,促进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把他们的审美体验推向。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以美国伯克利音乐学院专业教材作为训练教材,教师按照教学进度在多媒体课件中嵌入练声曲音频片段,指导学生跟随光盘中富有律动感的练声曲进行热身准备和嗓音训练,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明显提高。课程在教务BB系统网络平台上开设作业与互评版块、声乐表演、流行趋势等主题论坛。在这里,学生录制和上传演唱曲目的音频作业,交流学习体会和表演经验,展示团队风采,教师在网络这一虚拟教学方式中能够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了解学生需求。

3.团队互学。德国音乐教育学家君特·克莱南认为,音乐课需用更多的小组活动和类似项目的活动加以替代,学生在思考、理解和合作中学习音乐,并不断加强“学生的自我”认知。声乐表演艺术课程实行50人小班教学,采用团队式和项目式管理模式,引入团队竞争机制。按照乔恩·卡岑巴赫的“团队管理”法则,全班学生自由结成学习团队,平均每队人数在10人以内,且不少于7人。团队中每名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各有所长。他们以团队为单位参与课堂教学和课余训练,共同参与项目的策划、排练与表演,这样既克服了紧张羞怯心理,增强了团队协作精神,同时也巩固了音乐知识。

四、声乐表演艺术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合的探索

1.积极开展实践教学,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魅力和释放青想的舞台。教师将实践教学作为声乐表演艺术课程的重点,开展适合企事业单位演出的艺术节目编排与实践,举办“爱国·青春”主题歌会,即期末考试汇报演出等,增设“晚会组织与编导”教学篇章和艺术实践环节,帮助学生从晚会组织策划、遴选节目、实践演出、宣传总结等各方面掌握文艺演出的基本组织规律,使学生“能辨、能唱、能演、能编、能导”的艺术创新实践能力得到充分锻炼。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多的艺术表演实践机会,教师选拔课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参加校大学生艺术团,进行深入系统的训练,并组织学生参加校内外艺术比赛和文艺演出,学生的艺术表演经验就得到了普遍提升。

2.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和着力点,为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创造条件。声乐表演艺术课程通过课堂教学、创新实践等内容的实施,丰富艺术课程内涵建设,为学生全面提升人文素养创造条件。课程精心设计了“青春励志歌曲”训练项目,为学生列出《我的太阳》《国家》《相亲相爱》(2010年亚运会主题曲)等中外青春励志歌曲目录,帮助和引导学生开展艺术性较高、主题性较强的表演训练。近年来,任课教师作为团委干部,组织策划了“爱在蓝天下”“梦·响”校园十大歌手比赛和“唱响红歌,畅想未来”合唱比赛等,引导学生积极参与主题鲜明、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使课堂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团学工作融为一体,潜移默化地将爱国主义教育渗入到艺术教学中,以特有的方式吸引、影响、鼓励和激励学生。通过学习艺术表演的知识,掌握有特色节目的表演规律,学生在课程和活动中体悟努力拼搏赋予的激情,收获豆蔻青春成长的喜悦,增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光荣感和使命感。

(注:本文为2011年北京电子科技学院社科研究基金项目《艺术教育与团学工作融合策略研究》,项目编号:BESTI-SKYJ-201104)

注释:

①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95.

②君特·克莱南,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克里斯蒂安·卡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M].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14.

参考文献:

[1]教育部 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11】6号.

[2]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张玉能译.上海:译林出版社,2009.

[3]君特·克莱南,维尔弗里德·格鲁恩,克里斯蒂安·卡登.音乐教育学与音乐社会学[M].金经言,译.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

[4]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

[5]王祖阳.《声乐作品赏析》教学中“心育艺术”的探索与实践[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货币市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银行

西域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新疆社会科学院

黑龙江粮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粮食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