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茶文化传播论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茶文化传播论文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1篇

1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基本的立场主张

整体性来看,认知语言学(cognitivelinguistic)虽然是语言学的一种新型分支,但其基本的知识体系却来源于心理学和认知科学,是一种多学科互相交融、互相交叉的产物,整体上成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主要的创立者是语言学家乔治•雷可夫。认知语言学不纯粹是一种关于“语言”的学问,更多地是作为一种“研究范式”来被学术界广泛认可的。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建构出来的“茶文化英译”———作为一种翻译也能够被纳入到认知语言学的范畴中去,这是它保持持久的生命力的一种特质所在。认知语言学对于跨文化交际、翻译实践等的基本立场主张包括这样几个部分:1.1语言的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之间最为本质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语言的属性上。传统的主流语言学范式“形式语言学”认为语言虽然是人类特有的一种认知能力和独立的能力,但是,就语言的结构、规律等来看,语言就是语言,语言的每一个概念在客观上都对应着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即特殊的指向),并且这种语言与万物之前的联系、语言的语义是不以特定人的立场、认知等变更为变更的。认知语言学则认为,尽管语言客观上确实存在着一定的语义“特殊指向”,并且这种特殊指向具有一定的中立性,但是,在一个跨文化交际的环境下任何语义都会跟不同的主体采取的不同立场、不同利益观、不同文化背景等有关,所以,语义本身就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产物。1.2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具有不同的文化“隐喻”。在语言学上,文化隐喻的概念和范畴一直存在,并且饱受争议。认知语言学家们则将文化隐喻的重要性拔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认为语言语义的“主观认知”差异最为重要的一个来源就是“文化隐喻”的差异,或者说对于同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由于不同的“文化隐喻”存在,由于跨文化交际的参与,所以导致了人们对于特定概念认知的差异。比如说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自由”、“民主”、“平等”等就是饱受争议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看来人们对于这些概念的认知差异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同国家的国情不同,也即“文化隐喻”的差异。用认知语言学的话语来说,这种文化隐喻指的就是“从一个认知域或概念域向另一个认知域的映射”,这种映射并不是一种严格的对称关系,而是极有可能带有一定的扭曲、变形。1.3跨文化交际要注重两种文化的“互文性”置换。对于翻译实践这种较为典型的跨文化交际来讲,从语言符号到文化内涵的翻译转换并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直译”过程,而是带有一定的“互文性”安排。在此处,所谓的互文性,一方面既指两种文化之间的互相对照,另一方面也指单种文化内部之间知识脉络的互相关照、互相引用,从而用一种整体的知识结构而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和语义呈现在受众眼前。

2当前茶文化对外传播视域下茶文化英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作为世界茶叶的原产地、茶文化的发源地、茶学科技的重大发明国,无论是人文性的茶文化知识还是科技性的茶文化技术,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力。但是,受制于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约束,我国茶文化的英译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2.1对外传播的茶文化专有名词翻译错乱。在对外传播中,中国茶文化相关的文本主要包括茶文化文学作品、茶文化商务交际传播文本、茶学相关的学术论文或专著、基于新媒体的茶文化影视作品等,由于不同的翻译者基于不同的翻译目的和翻译水平差异,在对外翻译时一些专有名词往往存在典型的翻译错乱的问题。比如说,茶叶名称“六安瓜片”有些人经常采取拼音直译的方式翻译为“LuAnGuapian”,稍微有些知识面的翻译者则将其翻译为“Li原uanLeaf”,在对待最起码的名称方面竟然存在着这样错乱的翻译,严重影响到了中国茶文化的“整合营销传播”的问题。2.2茶文化内涵翻译的不到位。受特定的文化传统和“文化隐喻”之影响,中国茶文化自唐代陆羽所著《茶经》问世以来就高举起了“精神修行”的大旗,将茶文化作为一种高尚的道德修行、道德准则、道德交际等来看待,因此,中国的茶文化蕴含着十分丰富的道家思想、儒家思想和佛家思想内涵。从这样的角度分析,茶文化的英译不仅仅是对交际语言符号的转换,更重要的是要对这些语言符号背后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比较典型的例子比如人们对于“工夫红茶”和“功夫红茶”统统译为“kongfublacktea”,完全忽视和漠视了两者在文化内涵上的差异,给国外受众提供了一种轻视茶文化内涵的暗示。2.3茶文化英译的“文化融入”不足。用认知语言学的逻辑来看,如同“自由”、“民主”等概念的语义存在着较大的分歧一样,东西方人们在看待“茶文化”时也具有一定的认知分歧。因此,茶文化的英译就变得十分困难,一方面既要突出中国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另一方面又要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表达方式和文化符号来让西方社会正确地接受“茶文化”,想要取得这种平衡就变得十分困难。我国茶文化英译不注重文化融入是惯有的问题,比如“龙井茶”被翻译为“dragon-welltea”,尽管在中国文化中“龙”是一种代表尊贵和高尚的图腾,但在西方社会,“龙”是一种凶暴、邪恶的化身,也就是说,我们的翻译没有正视到这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所以带来了跨文化交际的失败。

3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茶文化英译策略建议

认知语言学属于一种人的主观属性偏重的语言理论,它所重视的“文化差异”、“文化隐喻”等理念对于我们创新茶文化的英译具有重要的启示:

3.1基于茶文化专有词汇平行语料库的翻译策略

鉴于中国茶文化的复杂性、专有词汇(比如特殊的地名、特殊品种的茶名、特殊的茶学科技词汇等)的复杂性等,为了较好地向国外受众呈现出一种统一的文化形象,我们建议由高等院校、翻译机构、企业、对外文化交流机构等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将中国茶文化的专有词汇翻译进行统一,确保中国茶文化“语义”界定的相对边界清晰。

3.2基于接受理论的归化翻译策略

把我国茶文化翻译为英语的本质是将我国国民的“认知逻辑”转化为西方社会可以看得懂、摸得透、听得明白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要确保我们的文本交际符号转换、茶文化内涵的转换要让西方社会的正常认知逻辑能够“接受”,这就是一种“归化翻译”策略。归化翻译强调“在翻译处理中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读者靠拢,采取读者所习惯的目的语的表达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比如仍以上文中提到的“龙井茶”的翻译为例,如果翻译为“dragon-welltea”在文化融入上会形成一种“异化翻译”效应,不仅达不到让西方人了解这种茶的目的,还会带来一定的文化反感。反之,我们不如将其翻译为“Longjinggreentea”,其中的“Longjing”采取直译的方式保留了“龙井”品牌的音译,而后面的“greentea”则体现出了龙井茶的本质是一种“绿茶”,会让他们更加容易理解这种茶的内涵。

作者:蔡维娜 单位:郑州工商学院

参考文献

[1]关剑平.茶文化传播模式研究(上)———以平安时代的日本茶文化为例[J].饮食文化研究国际茶文化专号,2006(2):55.

[2]孙立坤.整体性治理视角下政府与NGOs间信任关系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3]Newmark,P.Approachesto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EducationPress,2001.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观光茶园;景观设计;景观要素

“啜苦咽甘,茶也”,作为茶叶的故乡,茶树栽培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饮茶风尚自唐代盛行,更有“茶之为民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说法,自古至今深受国人喜爱,茶的发展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今高速的城市化建设,使得城市的发展逐渐与传统的农耕文明相脱离,故而农业观光旅游日益兴起。

1观光茶园的简介

在农业观光旅游兴盛的潮流中,作为茶业新发展的观光茶园应运而生。观光茶园以传统的茶田为景观基础,满足茶叶种植的生产功能,并从形式与色彩上给人传播景观的美感,是一种强调景观视觉审美体验,在参与茶叶生产活动的同时开展休闲、娱乐、教育、旅游以及文化传承的农业景观类型。这样新型的茶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观光农业发展模式,对茶资源进行了多元化的利用与发展,有效的调整了传统茶产业结构,带动了经济生产的需求,促进了茶业的可持续发展。观光茶园有如下几点特性:1.1生产体验性茶叶生产是茶园的基本功能,观光茶园在传统的茶树种植与生产过程中强调可参与性,可以让人们体会茶叶种植、采摘、制作以及茶事活动,并从中获得农耕劳作的乐趣,拉近城市与自然的关系。1.2景观观赏性茶园的选址通常在自然条件良好的地区,茶田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形式美感,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工的规划与设计,使得茶园更有艺术观赏性,形成独特的茶园景观为农业观光旅游提供了发展条件。1.3休闲娱乐性观光茶园伴随农业旅游发展而来,在茶文化体验的同时具有休闲、度假、观光、游乐、购物等的综合旅游功能。可以让游客感受田园气息,从农田生活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满足游客在高度城市化的现代生活中回归自然的质朴愿望。1.4文化教育性观光茶园让人们享受茶园景观风光之余,还感受了茶文化的魅力,是人们对于精神文明追求的体现。通过观光茶园可以学习到跟茶相关的知识,了解茶艺、茶道等茶文化艺术,对茶的物质文化发展起到传播与弘扬的促进作用。1.5生态可持续性观光茶园在常规的茶叶种植以外,重视整体生态环境氛围的营造,生物的多样性使得观光茶园有着良好的生态平衡,并且农业观光旅游的形式有助于带动绿色经济的发展,从自然环境与社会发展上都做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观光茶园的景观设计要素

观光茶园的景观营造是基于景观设计的要素来完成的。艺术的对茶园进行设计、规划与管理,借助科学的知识与文化的素养,运用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对茶园的自然与人文要素合理的安排,最终设计出令人愉悦的观光茶园景观环境。2.1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自然要素2.1.1地形“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基础依托是地形要素。地形可以直接影响着观光茶园景观的美学特征、空间构成与空间感受。由于茶叶种植特性的需求,一般茶园多选择有地形起伏的山地、丘陵地形。“园地惟山林最佳,有高有低地,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地形变化丰富的山林地是自然天成的造园之选,有着自身独特的景观优势,因此只需对不理想的部分进行改造,结合茶园的具体情况设计观光景观。在地形起伏大的地方,借势造景,依附自然山体营造优美的观景区。相对平坦的地势则适合做功能性的景观节点,如茶文化广场,茶业科普园等。在对地形改造设计时尊重场地条件,以“师法自然”的态度结合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其他要素构成景观空间,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挖填方,合理的利用地形组织茶园排水,还可以考虑光照、风向、降水量等因素来创造茶园局地小气候。2.1.2植物植物是景观设计中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素,常与地形结合构成景观空间,营造出景观的生机活力与美感,观光茶园景观在植物配置上应该多元化的选择。茶树从尺寸上来划分可分为灌木、小乔木与乔木三类,设计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高度来配置茶树品种,能够丰富景观层次并且不同根系长度的茶树对土壤资源也能有效利用。在不影响茶树生长的情况下,适当种植一定面积的防护林,可以保育水土,也有利于局地小气候的形成以避免寒冷天气茶树冻害的发生。从景观效果上讲,也可以达到一定“障景”的功能,防护林有效的划分空间,控制了人们的视线,将所需的美景尽收眼底。茶树间可以套种经济林木,如柑橘、板栗、桃树、李树、柿树、橡胶树等,在视觉上制造出景观高差变化,也能增加农耕体验乐趣。茶田边缘可以种植一些农作物,最常见的是结合豆科植物种植,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壤肥力,另一类就是种植油菜花等观花农作物,提升观光茶园的景观效果。2.1.3水体“悠悠烟水、澹澹云山”,水的融入会使茶园景色更加灵动活力,并且充满文人气质的山水画意情怀。茶园水景的设计可以增添景观的观赏性、体验性,还可以从实际功能上做到对局地小气候的温度调节,削减噪音、延伸空间感的作用。对于观光茶园水景的营造可以从水体的形态利用类型考虑。平静开阔的水面,如自然的湖泊、池塘,人工建造的水体面积则不宜过大,水体中可适当种植荷花、睡莲等观赏水生植物。在景观驳岸的处理上可以将自然驳岸与人工驳岸穿插设计,局部可以采用栈桥、亭榭的形式,注意水体倒影的特性,与茶田可产生呼应关系。对于流动的水体设计可以结合地形特征,在坡地的汇水处设计景观,以溪流、落水的形式将茶田多余的雨水有组织的排出,溪流两侧以自然边界为主,在高差大的地段可以用山石搭配植物设计景观叠水丰富景观空间。2.2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人文要素不同地域文化孕育着不同类型的景观,观光茶园的景观在自然景观的基础上还叠加了文化特性,在建设景观物质条件的同时还需满足游客在观光茶园游玩所需的精神文化需求。观光茶园景观的人文要素具体体现在建筑构筑物、景观道路与铺装、景观小品三个方面。2.2.1建筑构筑物观光茶园的建筑构筑物以服务性的公共建筑为主,如游客接待中心、茶业科普馆、茶文化博物馆等,通常作为观光茶园的核心功能区,因此设计时就不仅要考虑建筑的实用功能性,还需要结合茶文化设计建筑特色,体现与观光茶园主题的统一性。在水榭茶轩、林间茶室等观光茶园的小型构筑物设计时需要注意与周边环境的呼应关系,构筑物从形态与细部上可以利用茶文化元素来体现观光茶园的特色。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可以就地取材,使用竹、木、石材等乡土建筑材料,从实际上做到绿色生态设计。由于观光茶园具有的休闲娱乐性,为了满足游客的可游可居需求,观光茶园内可以考虑修建部分民居建筑,参考当地的建筑形式结合观光茶园特色,让游客可以更深入的感受茶园乡土风情。2.2.2园路、铺装园路是观光茶园交通流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主干道、次干道与景观步道,当茶园坡度大于8%时考虑以台阶的形式处理。观光茶园的主干道设计主要起引导与集散的作用,需要连接观光茶园的各个主要功能片区,道路宽度设计在5-8m,考虑为车行道。次干道道路宽度设计为2.5-5m,主要为游客进一步游览茶园提供交通道路。第三层次的观光茶园游园步道道路宽度设计为1.2-2m,设计可以借鉴中国传统园林的造园手法,道路设计与周边的自然环境紧密结合,步道、台阶、汀步、桥廊虚实变换,营造“曲径通幽”的景观意境。园内的铺装建议多采用质朴的自然透水性材料,如砾石、草木等,在铺装题材上可以选用与传统茶文化有关的元素符号,以增加观光茶园的文化氛围。2.2.3景观小品观光茶园的景观小品是表现茶文化的一种有效方式。通过观光茶园内的雕塑、文化景墙等景观小品来体现茶诗歌赋、茶事名人、历史故事等,使得观光茶园景观在精神层面上能与游客有所互动,增加景观文化性的同时也让传统茶文化得到有效传播。此外,在观光茶园的座椅、路灯、垃圾箱等基础小品设施样式设计时也应当融入茶元素,体现观光茶园的主题性。

3观光茶园景观设计的原则

3.1注重观光茶园景观的形式美观光茶园景观以农业茶田为基础景观元素,将茶田生产特色与自然景观因素结合起来,以简单的几何形态塑造了极具形式的景观美感。根据茶树的种植生长特性,茶田多以带状为单元分布模式,依附地形走势规则排列,在形态上组成曲线式、规整式等,形成连续、重复、渐变的茶田节奏韵律美感。在茶田与其他林木的组合中,高低的对比又形成了起伏、交错的韵律,增添了景观的空间动感。在色彩上,大面积种植的茶树决定了景观绿色的基调,茶田边缘的暖黄色调油菜花、豆科作物等可以适当的调剂观光茶园的景观颜色。此外,对于植物颜色的丰富可以采取点状装饰的方法,可以种植一些具有季节色彩变化的观赏性树木,如樱花、杜鹃、枫树、银杏等,使得观光茶园的景观四季不同,各有所赏,达到既有对比,又和谐统一的观光茶园景观效果。3.2思考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性建设观光茶园景观还应具有一定的文化传播性。茶文化的传播是观光茶园景观发展的精神层面升华,对于茶文化元素在观光茶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也是一种有效设计手段。观光茶园景观的文化传播多以旅游展示的形式开展,如举行传统茶文化节、采茶节等。此外,还可以思考延展观光茶园的景观茶文化体现方式:一是提炼茶文化符号,从图像形式上应用于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中;二是从传统茶文化本身入手,结合观光茶园的景观空间的功能设计,在茶事文化上进行继承与发展;三是将传统茶文化体现在观光茶园的体验活动中,从衣食住行的日常方面潜移默化的向人们进行传统茶文化的传播。

4结语

长久以来人们对田园生活都有着一种向往之情,面对现代城市发展土地紧缺的情况,观光茶园景观的发展可以给忙碌的都市人带来多样的景观体验,同时也让茶园实现了生产与景观功能的促进发展,是一种健康的观光农业景观发展模式,对乡村与城市景观的融合发展做了有利的探索。

作者:米满宁 徐 瑞 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3篇

论文关键词:旅游文本;增译;省略;借译;中国文化传播

旅游文本包括景点介绍、广告标语、告示标牌、民俗风情画册、古迹楹联解说等内容,是一种对外宣传资料,其中景点介绍最具旅游文本特征,也是翻译的重点和难点。文化是旅游的核心,是旅游活动的魅力所在。旅游文本翻译在一定程度上是向外国游客介绍一个国家独特的文化,让他们在看懂文本内容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等信息。时巴中国特色文化传递给国外游客,以便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从而更好地向外界传播中国文化也是中文旅游文本翻译的目的之一。而译文质量直接影响外国游客对中国的了解,影响我国独特文化的传播。因此,翻译此类资料时必须采用相应策略,以提高译文质量,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与其他类型的翻译相比,旅游文本的翻译有其自身特点。旅游文本只是通过景点介绍来增加人们的旅游信息,吸引人们前来旅游观光。因此,译者拥有较大的自由度,翻译过程中不应拘泥于原文的表达形式机械处理,否则译文很难被读者理解。而应分析文本的预期功能和目的,考虑读者的接受能力。有的学者提出了“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的原则。在中文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中可以采用增补省略、借译等翻译策略。

一、增补法

增补法是指增添适当的理解原文所必需的背景知识,如历史事件发生年代,名人身份及其在历史上的贡献名胜古迹所蕴含的建筑文化、历史典故等。中国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旅游文化丰富的内容,古老神秘的东方文化是吸引许多国外游客来华旅游的重要原因。但是,英文读者因文化差异,对富含文化背景的译文往往难以理解。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英译时,译者应该增加相应的文化背景解释,努力将原文中的特色文化传达到译文中,以满足国外游客对中国文化的好奇心理,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例1:有机绿茶产自云南高山云雾之中,清明前精心采制。茶香宜人,富含各种人体所需的营养素,常年饮用,包您健康。

译文:e organic green tea growson the mountm Deak admistthe cloud and mist and is carefully coliccte and prepared before Qingming Day.The tea has a goodsmellwith a variety ofnutrients,which prove tO be efectiveto your heMth.So keep drinking all the year orund,andyouwilenjoygoodhealth.

此英译文本对原文本中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元素处理不当。首先,对重要节气“清明”只进行音译显然欠妥,严重影响英语读者理解“清明”的真正含义;第二,了解中国茶文化者都知道,生长在“高山云雾之中”是茶叶质量好的一个重要条件,虽然该词语的英译与汉语“字当句对”,但对英语读者恐怕难以起到与对汉语读者相似的“劝说效力”,因为onthemountainpeak不能充分传达源语所蕴藏的“言外之力”。中文读者一看到“产自高山云雾之中”就会想到“茶叶质量肯定很好”,而英文读者看到growsonthemountainpeakadmistthecloudandmist则很难有这样的联想,这会直接削弱茶叶对外推销的力度与外宣效果。为此,需要进行增补,在以上译文后加上whichendowsitwithuniquequalitynadhealthpreservationelements。另外,对“清明”这一传统中国节日也可以作出解释,在音译“Qingming Dya”后加上“which is a Chinese festival,usually on hte fifth fo Aeirl”,从而向外国游客更好地介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也让他们了解到采茶的最佳时间。

在翻译过程中,对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等信息的文本就更有必要采用增补解释法,便于外国游客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

例2: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旁证了建筑长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除了钱币,还有众多建筑者的躯体。

译文:hTe legend thatthecollapse ofhte GeratWallwas cause({bythe cry ofa womna named Meng Jiang-nv,whose husband died in the construciton fo the Great W all,is an evidence showing htta the price of building thiswonder ofhte wodd Was notonly money,butalso the livseofcons~a'uctors.

这是一段介绍长城的旅游文本。孟姜女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但不熟悉中国文化的外国人却未必知晓。译者如果不对此作出解释,外国游客就难以理解原文意义。补充了whose husband died in tlle construction of the GreatW al1.外国游客就能更好地理解为什么孟姜女要哭以及为什么长城的倒塌是孟姜女的哭泣造成的,使游客获得“盂姜女哭长城”的历史故事知识,从而吸引他们继续游览长城。在对旅游文本中的文化特色词汇进行增补解释时,要注意文化解释的重点。比如,对“粽子”这一文化词汇如果只是解释为a pyramid-shapeddumplingmadeofglutinousirce wrappedinbambooleavesorrede leaves,外国游客虽然了解了什么是粽子,但没了解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更不会深入了解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赛龙舟吃粽子的风俗习惯。而这些恰好应该是译文要向外国游客介绍的中国特色文化。

二、省略法

省略法指的是省略原文中累赘或不重要的信息。一般用于以下两种情况:首先是名人名言、诗词歌赋等。名人名言、诗词歌赋本是中国特色文化的一部分,汉语旅游文本中经常出现。但是如果对理解译文没有多大帮助,照译出来反而使译文拖泥带水,而删减并不影响译文的主要信息和功能,就可以用省略法突出主要信息,使译文更为简洁,迎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其次是华丽的辞藻和虚化朦胧的表达。这是汉语的一大特色,也是很多汉语旅游文本惯用的表达手段,往往只是为了渲染气氛或顺应行文习惯的需要,本身并无多大实际意义。而在英语中,这些介绍往往让人觉得拖沓冗长,抓不到重点。因此翻译时可以省略那些华而不实的“溢美之词”,保持译文简洁明了。

例3:崂山,林木苍翠,繁花似锦,到处生机盎然,春天绿芽红花,夏日浓荫蔽日,秋天遍谷金黄,严冬则玉树琼花。其中,更不乏古树名木。景区内,古树名木有近300株,50%以上为国家一类保护植物,着名的有银杏,桧柏等。

译文:Laoshna Scen icAreaisthickly covered wihttrees of many species,which add credit for its scenery.Among them over 300 ale considered rare and percious,half of which ale plants under top-level protection.Themostf~tnlous species include gingko an d cypress.

原文用许多夸张性词语形容崂山的景色,如“林木苍翠”、“繁花似锦”、“玉树琼花”。在西方人眼里,这些四字格缺乏实际内容,夸张有余而真实感不足。因此,译者将这些虚化朦胧的四字结构省略,只译出原文主要内容,使译文景物描写真实客观,符合英语读者的审美习惯。

三、借译法

借译法就是借用英语文化中人们比较熟悉的人物事件来解释翻译中国文化有的内容。可以让西方游客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加深印象,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例如总理有一次在接待外宾时说到梁山伯和祝英台的故事,便告诉翻译把它解释为西方的罗米欧和朱丽叶,这样客人便很好地理解了中国这个动人的爱情故事。

纽马克在A TextbookofTranslaiton一书中提到了文化负载词的翻译方法,即用译人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翻译原语中的文化负载词。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互相替换的两种文化负载词很难说完全对应,但它们之间确实存在某种程度的对应。所以在旅游文本中用借译法能使译人语读者更容易接受,文本的呼唤功能也更容易实现。如:借ChineseCleopatra译“西施”,借Chinsee Cupid译“月老、红娘”,借ChineseRobinHood译“济公”。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食品行业;文化产业;紫在堂

0 引言

我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然而,现代文化产业由于起步晚、发展不均衡等原因,存在着文化产业基础薄弱、发展较为滞后等问题。为此,国家于2009年颁布了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然而我国食品行业却由于缺乏监管、利益驱动等原因,出现了大量的食品安全问题,在国人对食品安全渐渐失去信心的情况下,食品行业和文化领域的融合能否打开一片市场呢,其又将如何打开这片市场呢。

1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的发展现状

当前,中国食品行业由于保护传承不成体系、产业链不完整、产业开发无特色、产业文化内涵不深挖、产业促销不积极、市场占有份额低、健康资源导向不足、市场引领性差等问题,在国人心中定位不强。

1.1 消费者对食品行业的了解程度低

当前,中国食品的加工多呈现出单打独斗、散兵游勇的状态,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低,消费者存在对食品用法单一、重视程度不够等问题。由于缺乏必要导购知识,消费者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如消费者对保健品的消费,多是基于送礼的角度考虑。

此外,许多消费者对中国食品文化内涵不了解、健康价值不清楚,在认识上存在众多误区;产品本身缺乏统一的标准,特别是针对富有中国传统特色的食品的评价体系的匮乏,导致当前我国食品市场引领性差、在国人心中地位^低、消费水平低、消费能力差等。这些都致使我国当前的食品行业面临极大的市场挑战。

1.2 研究者对食品资源的关注程度分散

研究者对我国食品总体上呈现越来越重视的状态,从现有的学位论文和期刊论文分析,国内对食品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源本身的理化分析层面,侧重于食品的营养元素构成、营养成分比例等;对传统食品的科学解读评价、产业化生产、标准化要求、特色化包装、文化内涵深度挖掘、产业战略推进、国内市场占有率提升、国际市场推进等方面研究,其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有不少研究者限于专业领域而偏于理化分析;而有的学者虽然在探索中国食品和文化产业的交合点,但也因限于多重因素,始终未能实现两者从理论到实践层面的有效组合;更有少量的学者甚至否定对传统食品的保护与传承。恰当处理特色化与标准化、产业化与秘方权,是众多学者研究的又一重大课题,但其在对此进行的研究时的重视程度亦远远不够。对食品综合评价研究方面,国内学者也存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无交融的现状,跨专业研究固然有难度,但更难的是寻找到二者的结合点。

2 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机融合

2.1 二者融合的典型事例――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早在上千年前,中国就已经发现了茶叶并开始饮茶,而且随着饮茶习惯的代代相传,中国也积淀了内涵丰富、历史悠久的茶文化。在大量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许多记载茶叶及其文化的文字。在《神农本草经》曾记载:“神农为尝百草,一天之内遇到十二毒,后来无意间发现茶叶而解毒”。由此文献记载可知,中国人用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前的上古时期,但是那个时期的茶主要是作为药物来使用的。

后来,饮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甚至是礼仪的一种代表。比如,在招待客人时,为其沏一杯上好的茶就表现了对来客极大的尊重;甚至在古时候的宫廷里,不同阶层等级的人员所能饮用的茶叶的等级也是一一对应的。

发展到现在,茶文化依然是传统文化的一种象征,并且没有减轻的迹象。茶叶代表着礼仪、尊重、君子之交,也是节日佳节、走亲访友的好礼物。

2.2 紫在堂文化――酒产业的转型升级

紫在堂文化是由作为桑文化研发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临朐县的金良食品有限公司,以及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的山东省潍坊市鸿福企划有限公司所组成。金良食品有限公司致力于将以桑产品为主的食品与硒元素结合起来,以研制出一系列具有防癌、抗癌功效的优良产品;鸿福企划作为桑文化传播中心,致力于品牌文化的推广宣传。两者合作,旨在以紫椹酒和桑果茶为主,将一系列桑产品以文化产业的形式推广,让桑产品被大众所熟知并造福于大众。

对酒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紫在堂文化在明白这一点的基础上,在探讨和研究的过程中,尝试对酒和文化进行融合与创新,希望在销售的同时把桑文化、硒文化、防癌抗癌等健康知识普及大众;并在产品的外包装上秉持自然质朴的风格。无论是随酒附送的《致全国人民的一封信》,还是始终如一的牛皮纸包装,紫在堂都将自己所想要追求的文化和内涵诉诸其中。在食品安全不断牵动着国人内心的当今社会,紫在堂坚持将桑饮品的食用与桑文化、硒文化相结合,在酒文化的研发中不断努力着。

3 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

以酒产品为例,如何将食品行业与文化产业相结合从而开拓市场是一个较大的难题。从微观实体来看,积极推动新兴技术与工艺的引入,通过科学技术的生产力作用,积极推动食品行业设备的更新换代,确保食品行业设备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指导下进行生产,融入现代生产文化理念,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食品行业的生产现状。随着现今3D打印机等新兴设备的不断出现和完善,其也将在传统的食品行业的文化思维上进行有效革新,逐渐分化食品行业单一的生产模式,从而在提升效率的同时降低成本。当然,积极鼓励自主设计与研发,针对食品的外包以及内涵进行文化创新也是食品行业转型必经之路。通过文化理念的融入,实现文化元素的有序引入,并巧妙结合,打造出具有创新文化理念的食品。

而在宏观的文化思维上,利用当下互联网科技的发展,食品行业也应积极拓展开辟新的市场领域,结合网络文化思维。如引入当下流行的网络元素,选取批量生产或量产的方式加以展现。

当今时代,低碳环保是现代化产品的一大主题,也是时展的主流。结合低碳环保文化发展特点,更新食品行业发展方向,促使其生产低碳环保的绿色食品,从而实现食品行业的转型升级,优化食品行业发展结构。通过在宏观和微观层面的有效措施,对食品行业的文化创新进行有效调控,形成由文化元素有效结合或文化理念创新,到文化理念指导食品生产的文化创新的良性、有序的循环。

4 结语

食品和文化不可分割,且具有一定的民族特色,甚至可以作为一个标签去代表一类文化,如中国的8大菜系、中国的养生饮食文化等等。饮食是文化的一种载体,虽然食品行业的发展会受到很多外部因素的影响,但食品的发展势必会促进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用文化思维指导食品行业来实现食品产业转型,尽管不是解决食品行业发展问题的唯一途径,但文化创新在食品行业发展中的地位将愈发重要,并成为其升级转型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曹允泓.浅谈食品文化产业及其发展[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4.

[2] 胡付照.我国食品企业文化营销的创新路径探究[J].中国酿造,2010.

[3] 张炳文.中国传统食品的科学评价与文化解读[A].食文化发展大会[C]. 2015.

[4] 庞广昌.中华饮食文化和食品科学探源[J].食品科学,2009.

茶文化传播论文范文第5篇

通过开发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进行旅游产品创新是旅游业发展改革中的不衰课题,由“印象”系列剧开创的大型山水实景演出成为这一文化旅游转型下的特殊产物。作为文化演艺和旅游产业的结合,“印象”产品在全国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文章分析了“印象”系列实景演艺的背景,总结了其对当地旅游业产生的积极效应,并针对产生的相应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印象”;实景演出;创意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2)7-0089-02

近年来,文化体制改革逐步深化,我国旅游业市场内掀起了一股大型实景演出的狂潮。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张艺谋、王潮歌、樊跃等人领衔的“印象”系列剧。其开山之作《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3月问世,便受到了国内外广泛的好评、引起了巨大的影响,并带动了国内旅游演艺产业的蓬勃发展。

许多学者对此展开了分析和讨论,褒贬不一。本论文叙述了“印象”系列剧的现状,作为旅游新业态,“印象”系列剧给当今社会发展中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启示,它怎样才能带来更多的价值,面临目前的问题它的发展趋向何方。

一、“印象”系列剧成功条件分析

1.“印象”系列剧成功投市之“天时”

首先,早在《印象·刘三姐》开始正式筹备的前两年,就已得到了政府的支持立项。“印象”系列剧在政府立项的引导下,由企业进行了成功的市场策划与运作而获得了成功。同时,有高科技的支撑,《印象·刘三姐》给观众带来了一次视觉与心灵的震撼。其次,中国的旅游业有着十分有利的发展时机,即使在近两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内旅游地的客流量也并没有减少。良好的市场状况为大型实景演出的出现及成功提供了可能。

2.“印象”系列剧成功投市之“地利”

大型实景山水演出需要以真山真水为大舞台、以当地文化和民俗为主要内容,而我国拥有丰富瑰丽的自然资源,中华五千年的悠悠历史累积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使“印象”系列剧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纵观整个“印象”系列剧的投市步伐,“印象”作品围绕名区、名城、名牌,进行着一套非常娴熟的商业模式。如《印象·大红袍》定位于“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武夷山,并巧借茶文化——“大红袍”的业界影响,保证了景区有足够的游客量及演出的上座率。

3.“印象”系列剧成功投市之“人和”

“印象”系列剧成功的“人和”,一体现在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如此庞大的依托于旅游资源的项目要想顺利运行,不可能离开政府的大力支持。二是张艺谋的名牌效应,除了张艺谋,“印象”系列的所有产品几乎全是由名人策划、创作、排演、营销。三是企业对制作团队的大力度宣传。2011年由马云、史玉柱、刘永好等大佬联合创立的云峰基金对新系列剧《印象·普陀》投资5000万美元,不但在本地铺天盖地地进行广告,还将演出推广到全国。有如此良好的企业环境,“印象”系列剧得以顺利持久运营也是情理之中。

二、“印象”系列剧对当地旅游管理的积极效益

1.“印象”系列剧带来的经济效益

“印象”系列引人注目的原因不仅是它创造了中国首部实景山水剧,更是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印象·刘三姐》,自2004年3月正式公演以来,观众人数由2004年年均30万人递增到2010年年平均观看人数超过130万。继后,《印象·丽江》再创新绩,2011年,丽江市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二,“印象”系列剧还直接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促进了当地周边产业的相继兴起,带来了大量就业。

2.“印象”系列剧带来的文化效益

“印象”系列演出立足于我国知名旅游景区,以展示当地深厚的民族文化为主线,是旅游与文化完好契合的结晶。如《印象·丽江》将古城文化与纳西的东巴文化融合在一起,这种民族文化才是具有世界级吸引力的资源,不仅宣传了当地优美的旅游风光,带动地区间文化传播,还能短时间内让国际游客们欣赏到我国的民族风采和地区文化,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广泛传播。

3.“印象”系列剧带来的社会效益

“印象”系列演出不但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从参演的演员到当地从事旅游产业相关的居民,也都从演出中获得一定利益。提升了演员们生活质量,更让感到他们在做着一件保护和弘扬本民族文化的工作,让他们在价值观上发生着潜移默化的改变,精神境界得到了很大层次的提升。可以说,“印象”的演出在全国开创了文化产业发展产生社会联动效应的先河。

三、“印象”系列剧面临的困境以及未来发展简析

1.印象”系列剧面临的困境

以创意内容为核心的旅游产品易于模仿,加剧了市场竞争。同时,成片的演出也会给游客带来视觉疲劳,使消费者在眼花缭乱的各大实景演出中失去判断力,这就给“印象”系列从中脱颖而出提出更大的挑战。其次,作为创意旅游产品,其不确定性会影响产品的供给。旅游产品单一和产业链短,不仅造成市场风险加大,而且会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和产业的发展周期缩短。

2.未来发展简析

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特点是创意、独特、底蕴、产业链的完整及市场张力。其中独特性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发展的决定因素,只靠大量重复的视觉冲击如果没有新的创意支撑是无法俘获市场的。衍生性是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又一核心特色。目前大多数“印象”系列实景旅游演艺产品单一,需要在核心产品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并在此基础上增加产品的附加值。

[1]高柳珍,崔文娟.“印象·刘三姐”旅游产业融合模式的发展研究[J].旅游经济.2011.(11):231-232.

[2]莫林虎.从《刘三姐》到《印象·刘三姐》——个现代大众文化文本分析.[N].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9).Vol.8,No.3.

[3]许亦善.“印象大红袍”解读——兼论武夷山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N].武夷学院学报.2011.(2).Vol.30,No.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