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素质教育的核心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作为新课程的一场深刻变革,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给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一、加强德育工作,全面开创德育工作新局面
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增强爱国情感做起,从确立理想信念做起,从规范文明行为做起,从提高基本素质做起,以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文明行为素养和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为主要内容,全面落实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
学校要面向全体学生,广泛开展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以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为重点的民族精神教育。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使学生从中学习、体验、感悟、认同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我们的德育资源,特别是革命老区的优良传统,通过走访革命老人、参观秦基伟驻黄北坪革命遗址、清明节为革命烈士扫墓等活动,大力开展爱祖国爱家乡教育,使广大学生从形象生动的教育活动中得到启迪。
二、加强师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校内外环境
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教师是关键,学校全体教职员工要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法》《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以较强的责任心去关心关爱学生,以高尚的情操去引导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教育教学中通过言传身教,为人师表,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和自身素质给学生以影响,塑造美好人生。真正把德育放在自己工作的首位,营造浓厚的教书育人、德育为首的氛围。
身教重于言教。在德育工作中,教师既要以言传教,更要以身垂范,我们要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工程来抓,树立学校无小事,教师无小节的观念,可在教师中树立“德育模范”,以其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和带动其他教师,使其德育素质升华到较高境界,真正做到“为人师表”。传播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并真正做到身体力行。
三、坚持德育为首,适应新时期新形势下进行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德育新途径、新方法
首先,坚持德育为首,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以德育教育促管理,以学生素质求发展,进一步加强德育制度建设。通过制度落实,严格管理,主动参与,自我教育,实现学生自律与他律,被动管理与主动约束相结合。认真组织好新学期尤其是起始年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和守则的学习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认真学习《中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使之在中小学生中入脑、入心,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加强对文明习惯养成教育的分类、分层次指导。对学生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提出明确的要求与规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向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其次,适应新形势下课程改革要求,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课的改进和建设,使之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在深化新课程改革中,我们要进一步发挥德育课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放在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位置,切实把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与课堂教学工作全面融合,贯穿在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要根据课程改革的精神,积极改进教学方式和途径,寓教于乐,采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性学习,利用电影、视频、网络、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教学设备,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引发学生兴趣,同时开展内容多样、形式新颖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学雷锋树新风活动、卫生大扫除、慰问军烈属、清明节祭扫烈士墓,使学生的思想情感在实践中得到熏陶,精神世界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最终实现知行统一。
四、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文明学校,优化育人环境
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着重要意义。学校图书馆、阅览室、活动室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主战场,各种宣传栏及各种板报起着辅助的作用,学校必须充分利用好。要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学生业余精神生活,培养他们团结、合作、友爱的集体主义精神。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特点,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模式。要加强教师有关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工作,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加强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积极动员全社会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共同创建一个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良好育人环境。
1、幼儿园素质教育=音乐十美术+活动
部分老师认为,幼儿园没有升学压力,没有分数评比,每天的活动以唱唱、跳跳、画画为主,我们不是一直在实施素质教育吗?其实不然,这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层面罢了。素质教育不仅是“全面”的,而且还应是“发展”的。要做到“发展”,绝非是简单增加科目就能完成的,它要求我们教育者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习者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地学习,并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我会学”。这是个艰巨的过程,也是值得我们幼儿教师深思的问题。
2、幼儿园素质教育目标就是迎合家长心理,创建“特色园”
21世纪的社会是竞争的社会,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技之长,将来步入社会后有立足之地。部分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心理,把幼儿园办成“音乐特色园”、“美术特色园”,认为这样既能体现素质教育理念,又可扩大生源,不是一举两得吗?
诚然,我们并不反对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本园的特色。然而推行特色、迎合家长并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更不是某园炫耀自己的标语。我们并不否认特色教育,只是强调应该如何看待特色教育。我们认为应该在满足孩子多方面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谈特色,而不应该将单项技能训练的特色看成是全面发展的途径。特色项目可以渗透在全面发展的教育中,而不是单项特色强化训练。即便想通过某项特色教育让孩子获得一技之长,也应定位在儿童的兴趣和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而不是让所有的儿童定位在一种特色之上。对于幼儿园来说,素质教育的核心目标应是:从实际出发,帮助孩子在他们生命之初,播种下整个成长阶段必备素质的种子,并且耐心、细心地呵护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这些种子能开出绚丽多彩的人生之花。
二、实施幼儿园素质教育的着力点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总则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幼儿园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我们必须根据新的基础教育理念来调整幼儿教育的价值取向。
1、养成――培养良好的习惯是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的首要问题。
有这样一个例子: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聚会,有记者问:“你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你认为最重要的东西?”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学者回答“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朋友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之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注意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可见,幼儿阶段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阶段,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陈鹤琴先生的长子谈到这样一件小事,很小的时候,父亲让他清早坐便盆,他站起来到处跑,父亲就又把他拉回来让他坐下,经过一段时间,清晨大便形成了习惯,使他一辈子受益。在幼儿园里也是这样,我们培养孩子饭前洗手,玩完玩具后要自己收拾,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等等,既能保证孩子们迅速适应愉快的集体生活,又有利于他们以后的发展,而若不及时培养,形成了不良习惯,纠正起来就很困难了,孩子和成人都受累。
2、启智――智力的启蒙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目前在这个问题上有很大误区,不少人理解的所谓智力开发着眼于灌输、识记一些知识。如许多家长对幼儿读、写、算方面发展有特殊的期望,有些家长对幼儿在艺术技能方面的发展有更高的要求,这种压力使得某些幼儿园忽视了幼儿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想像力和创造力的全面开发及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素质教育的本质应在于,使受教育者多元化的潜在智能得以充分开掘和升华,高度重视幼儿的个别差异,“认真对待每个孩子的特质、兴趣和目标,尽量大的可能帮助他们体会到自己的潜力。”(加德纳)要高度重视来自幼儿实际的生活信息,重视幼儿智力,帮助他们有效地从事生活活动。
3、健心――培养幼儿健康、完善的人格是素质教育提出的核心要求。
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心理健康。幼儿的身体健康以发育健全、具备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为主要特征:幼儿的心理健康以情绪愉快、适应集体生活为主要特征。健康教育是第一观念的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既是幼儿教育的根本目的也是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身体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基础,心理健康是幼儿身心健全的关键。一个健康的幼儿,既是一个身体健全的幼儿,也是一个“愉快”、“主动”、“大胆”、“充满自信”、“乐于交往”、“不怕困难”的幼儿。幼儿健康教育与幼儿素质教育关系密切,幼儿素质教育为幼儿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从小培养幼儿健康、完善的人格对人的一生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三、素质教育对幼儿教师提出的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字里行间都旗帜鲜明地倡导尊重幼儿、保障幼儿权利、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的儿童观,其中明确指出“以幼儿发为本的理念”,指出:“为幼儿一生发展打好基础”,“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中获得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等等。因此,幼儿教师要把这一理念融入各个领域,真正做到“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用心发现每个孩子的智力潜力和特点,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快乐与成功,让每个孩子都富有个性地发展,为他们提供一条建立自我价值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高职 核心能力 专业素养 艺术设计
高职学生是一个极具特色的群体。这个群体普遍具有文化基础不够牢、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自觉性不强的特点。教学中仅使学生掌握一定的技能并不很难,而要使学生在未来的专业从业生涯中,具备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能力,能够更好地适应多个专业岗位的需求,成为高素质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学生专业素养提升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培养内容。
专业素养是具有职业岗位个性特色的职业基本能力。是指根据特定的专业及行业需求,为专业技能水平、层次提升提供持续发展动力的一种专业内涵修养和专业适应能力。若学生不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走入社会则有可能徘徊于技术的初级层面,难以实现可持续良性向上发展。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该专业是一个动脑与动手,创意与制作同时并举的专业,如果学生没有良好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将可能会停滞于动手制作的初级层面,而无法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适应更多更广更高的职业层面。
一、专业素养教育面临的困境
1、吸引兴趣难
大多数高职学生是属于在中学学习时自觉性不强的学生。他们学习时往往缺少计划性和目标,学习中畏难情绪较强,常常觉得学习是个苦差事而对学习无法产生兴趣。进入高职后,相当一部分人比中学时更加没了方向感。而职业素养教育由于不同于一般的技能培养,也没有固定的标准可循,要想让学生对这一块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愿意参与进来,困难是比较大的。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在高技能培养,让学生有兴趣在学校学习一定的专业技能这方面,情况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而如何让学生对专业素养教育产生浓厚的兴趣,还在探索中。
2、主动参与难
对于高职学生而言,即使是某件事情能够使他们产生兴趣,要想让他们主动地去做这件事情,仍然是件难事。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会等待着老师分配任务,告诉他们下一步该做些什么,并且一开始的兴趣有可能还会随着任务的完成时长而打折扣,以至最后只得随意应付一下,交差了事。事实上,他们并不是不能够主动去思考,而是他们身上有一种惰性,令他们懒得去动脑动手。
3、效果持久难
职业素养教育不是一时的技能培训,而应该是能够对学生终身职业生涯都具有影响力的一种“内功”养成教育。这就要求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后,能够主动让这种成效持续影响自己,而不是在成功完成一定任务,刚开始修炼“内功”,就废弃一旁。而事实上,高职专业素养教育效果难以持久的问题,一直是困扰广大职业教育战线工作者的问题。 专业素养教育是一种“授人以渔”的培养,而高职很多学生似乎更愿意接受“授人以鱼”的教育。教与被教者之间如果不能达成教育方法的共识,效果自然是难以长久显现。
二、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
高职学生无论哪个专业,在生源特点上是大致相同的。对于专业素养教育,虽然每个专业都有不同的需求,但都是为了提升专业内涵修养和能力这一共同目标。因此,各专业之间在内容与方法上有着许多的共性。通过研究一个专业,寻找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和对策,对各专业皆有借鉴意义。娄底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范围,以必修课结合课外教育的形式对艺术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专业素养教育,通过几年的探索,在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重点与对策研究及实践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精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
学院将艺术设计专业素养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体系,根据本专业的特点与素养需求,将其分为四个主题,即专业入门与学习方法、审美与素养、沟通与协作、就业与创业。从第一个学期起,每学期开设一个主题,共开设四个学期。
虽然将专业素养教育纳入了教学计划体系,且每个主题都有专门的教师备课上课,但是课内的理论并不多,理论与实训课时的比例为1:3。因为此类课程如果以教师主讲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就算教师讲得再有道理,学生没有参与进来,就会出现学生上课频频点头,课后一问三不知的现象,根本达不到培养目标。以《沟通与协作》为例,这门课分为两个阶段,即沟通与协作,共10学时。第一阶段,教师首先简单地就本专业为什么要进行专业沟通,与谁沟通、沟通什么、怎么沟通等问题与学生进行探讨并提示,引发学生对专业沟通重要性与必要性的思考和讨论(2学时),然后给出一个专业项目案例,要求学生假设自己是项目负责人,如何通过合理的沟通找到相关人员获取相关的资料,并最终获得这个项目(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接着进行到课程的第二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首先依然是教师先以引导的方式,与学生一起讨论为什么项目建设中需要专业协作,专业分工与协作包括哪些方面,应如何进行专业分工与协作等问题(2学时),然后要求学生组建一个项目团队,根据项目内容、时间进度等项目要求,给出合理的分工与协作安排。并指出组员之间应如何进行协作(课内2学时,课外4-6学时)。课程最后2个学时,由学生自制PPT,分组上台进行汇报、答辩,最后由教师进行简要点评、总结,结束课程。这样一来,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只在其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学生不需要接受大量的高调理论,可以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针对高职学生厌恶强记硬背,听讲时精神难以集中的特点,这种少理论、多实战,重在引导的教学方法是使专业素养教育脱困的首要重点与对策。
2、慎评价、多争议,重在参与
在课内的理论引导与项目实训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尽量少给一些评价性的语言,少表达一些自己的观点。要让学生有充分的自主思考的空间,教师在其中应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沟通与协作》这门课,在第一个环节,不少学生不能够合理安排沟通对象的沟通顺序、遗漏应沟通的内容,教师将学生分成方案陈述组和评审组,在陈述结束后,要评审组挑刺、提问,陈述组答辩。教师通过挑起各组之间的“战火”,使课堂气氛活跃,以激发出学生的斗志和潜能。在实践中发现,有些班级平时不觉得怎么活跃,一旦让他们采用答辩、辩驳甚至是模拟表演的方式表达观点,有些学生立刻斗志昂扬,思维敏捷,反应快速。高职学生中大多数智商并不低,答辩、争论,往往能激发出他们身上的潜能,使他们产生参与的热情。
3、精课内、多课外,重在持久
【关键词】:知行合一;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模式;问题研究
一、陶行知“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构建主义认为,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来源于学生行为决策机制和认识架构的优化,当学生的主体认识模式能够与自身的行为意识相匹配时,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学习能力就能够得到有效提升。从现代素质教育理念的发展来看,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依然有着现实意义。知行合一既可以看做是学习者应该达到的学习标准,也可以看做是教育者应该做到的教育标准。它不仅强调言行一致,行为认知与理论素养要相互统一,更深刻指出知识学习与社会实践要紧密联系,用知识理论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收获正确的理论认识。如果单纯从教育学角度来看,“知行合一”强调的是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育的行为主体是老师,老师应有的职能是教授学生做人,向学生传递知识,解答学生的学习疑惑。那么在“知行合一”的教育标准下,老师所要发挥的职能便是“教学合一”。这就要求老师要将不同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结合起来,要将二者融汇一体,要突出教育的引导性和教学方法的指导作用,尊重学生的主体差异,能够让自己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迎合学生的预期发展期望,关注学生的个体认知模式,根据学生行为决策机制的不同来完善课堂教学模式。
二、“知行合一”的价值认知意义
“知行合一”价值理念作为一种源于生命个体价值、意识习惯、认知模式而形成的思维引导方法,对帮助个体形成正确的三观意识有着重要影响,决定着个体的意志和心理水平。因此老师要以加强学生的素质引导,通过强化学生的行为认知架构在内部建立以学生个体意志培养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构建主义认为,学生个体意志的培养是促进个体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成型的根本动力。而意识形态的成型往往与思想教育有关,所谓“思想意识决定态度命运就是如此”。思想意识作为一种主观意愿、主观判断标准很难形成统一性的认识,只有才采用“知行合一”引导方法对学生个体意识进行强化,健全其价值认知架构,才能促进学生转变思维态势。
三、“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外部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老师要做到“知行合一”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框架下,学生的课堂学习不仅能促进其形成个体认识逻辑,能够学会交流和沟通,更能促进其形成感官思维,能够在生活和生活中形情感和人文意识。小学作为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强其学习,提升其认知意识一直都是困扰教育者的难题。伴随着素质教学理念的提出,将“知行合一教学思想”运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够取得良好成效。这就要求作为老师要以身作则,以身示范,突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能够立足实践统一言行,通过强化自身管理让自己做到“知行合一”,给学生树立榜样1。同时“知行合一”就是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要相互统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在促进学生主体认知结构完善的基础上结合多种教学手段来丰富课堂组织架构,以此来突出课堂教学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形成完善的学习认知模式。
2.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
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就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状态、价值差异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机制。素质引导是现代个体教育实施的最佳途径,基于个体学习路径的选择进行思想引导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优化其思想架构有著积极意义。在素质教育时代中,基础教育体制就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思想引导作为学生素质优化的最佳途。学校管理层要充分重视先进思想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以健全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素质教育引导机制来深化学生的素质建设2。
3.坚持思想创新创新教学模式
在小学生教育中坚持“知行合一”的教学思想,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坚持思想创新,以创新性的方法和理念为引导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改革已成为了热门话题,无论是政治体制、经济体系、教育体制、文化体系都需要以改革为导向,调节内部不适应的生产力关系来优化发展效率。学校内部管理效率的提升也是如此。在思想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学校领导层要坚持思想创新的观点,结合学生的学习成绩、整体素质、表现能力改革自己内部的组织架构,一方面要调整管理体制与素质教育机制之间的不协调部分,优化二者在行为模式上的结构组成3。另一方面,学校领导层要以提升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为根本,改革传统的学生管理模式和教育方式,要将二者的精粹有效的融合在一起,打造新的教育管理模式用于学生的日常管理,以此来优化不同部分之间的联系,引导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学校内部良好的人文氛围。
四、“知行合一”教学理念下小学生核心素养的课堂培养途径
1.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知行合一”,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要体现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学生树立完善的价值认知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老师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自主的展开学习,老师不能再居于主体地位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否则会影响学生想象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扩展,长此以往,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分析相应的问题,这一过程可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能提高集体合作的学习效率。
2.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的影响下促进小学生形成核心素养,还要创新课堂教学方式,以兴趣为导向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欲望。小学生其年龄偏小,思想比较活跃,他们对教材、对人、对事物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这是正常的,应予以保护,不能扼杀学生的思想创新意识,更不能要求他们循规蹈矩,迷信权威,迷信老师,让学生一点思考和想象的空间也没有。这就要求老师要注重自己的思想创新,要尊重学生思想的权利,要给予学生想象的权利和空间,要积极鼓励学生进行思想创新,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发言,让他们的心灵获得释放,让他们能够与老师做朋友,加强师生之间的联系。
综上所述,在“知行合一”教学理念影响下,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就要结合学生认知思维的不同,优化外部环境,通过建立素质教育引导模式,创新教学模式来塑造校园人文氛围,进而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创新为导向,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赵长林,孙海生,陈国华.核心素养的结构和社会文化性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2]蔡清田.“国民核心素养”转化成为领域/科目核心素养的课程设计[J].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 2016(05).
一、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研究的背景
职业素质是指从业者在一定生理和心理条件基础上,通过教育培训、职业实践、自我修炼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职业素质是适应于所有专业群的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习惯、职业情感等。
根据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的特殊要求,本文提出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概念。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是学生胜任不同旅游岗位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它在不同旅游专业中具有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具体包括以诚信服务为核心的职业态度、以微笑服务为核心的职业形象、以提高服务质量为核心的职业心理、以现代旅游企业需求为核心的职业能力等要素。
对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进行理论探索和实践研究,对旅游类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校企深度合作的实现、学生高质量地就业和可持续发展,都具有比较深远的意义。
二、国外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从国外的研究现状看,无论是欧美国家还是亚洲国家,近年来随着经济、技术飞速发展以及本土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对职业教育的研究都有了更深层次的发展,主要的研究观点有:韩国的职业教育界认为,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专业能力和基础能力两个层面,并且强调基础能力教育应始于中小学教育,使这些能力深植于一个人的习惯之中,为以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这种基础能力主要包括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系统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合作能力、使用计算机能力等。美国职教界自20世纪90年代形成新的职业能力观,认为职业能力不再局限于具体岗位的专门知识与技能,而被视为多种能力和品质的综合体现。新职业能力观着眼于技术手段、生产模式的变动性和劳动者的职业流动性,要求具有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和新技术的能力,以增强适应性和应变性,重视个人品质在职业活动中的作用,强调学习能力的培养,旨在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英国的BTEC教学模式其知识体系的设计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教学中不要求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而是鼓励学生去查找资料,锻炼自学能力和对职业的综合认知能力。
针对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戴维・麦克利兰(David Mccleland)教授创建素质体系冰山模型,形象地将人员个体素质的不同表现表现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两部分,即显性素质和隐形素质。戴维认为,“冰山以上部分”是外在表现,是容易了解与测量的部分,相对而言也比较容易通过培训来改变和发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会角色、自我形象、特质和动机,是人内在的,难以测量的部分。
三、国内对于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其养成教育的研究现状
本文以“高职旅游、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为关键词检索了相关博士、硕士毕业论文及期刊论文数据库近5年发表的论文,相关的成果很多。当前,关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的研究尚无博士论文,硕士论文主要有:周晓梅(2006)从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出发,明确高职旅游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职业素质:思想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体素质。结合旅游企业需求,创新高职旅游专业“店校联合,学-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韩颖(2009)从旅游企业用人需求入手,具体分析了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构成,导出了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所应具备的职业素质,并从职业素质培养的质量保障入手,分析了进行职业素质评价的必要性和目前在此方面存在的不足,提出了新形势下的高职院校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评价体系构建思路,以实例的形式对构建的步骤、方法进行了说明。
近几年来,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教育研究成果在期刊论文方面成果颇多,主要有两类:一类是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一类是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归纳起来,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内涵与构成
对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内涵,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进行了界定。庞文渌(2007)指出职业素质是劳动者胜任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综合素质,主要包括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盖晓芬(2009)运用“冰山理论”分析,将职业素质分为显形素质和隐形素质。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一个人的个性特征、动机、价值观等作为隐形素质,像潜在水面之下的冰山,深层次地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更是决定一个人能否在某项事业上取得成功最重要的因素。谭满益,王磊等(2008)提出职业素质由拓展要素(团队协作与沟通、学习、创新能力),保障要素(人际交往、身心健康、思想道德),支撑要素(实践能力和专业知识)三大类要素构成。韩颖(2009)从不同角度对职业素质进行了分类,根据职业素质获得渠道的不同,职业素质包括了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从构成要素的不同类别,职业素质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素质、专业技术素质、身体心理素质;从构成要素识别的难易程度,职业素质的构成要素分为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
李晓梅(2007)明确提出了高职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应该包括“在旅游服务过程中体现出的主动服务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良好的文化素质,娴熟的职业技能,良好的仪容仪态,灵活的应变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此种提法,从有形和无形两方面对旅游从业者的职业素质进行了概括,突出了职业道德、心理素质等隐性要素,较好地体现了旅游职业特点,但从职业发展能力培养的角度讲,还存在缺陷,还不能满足实际从业要求。
(二)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针对目前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学者们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索生安(2012)指出了问题存在的方面:对职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够、职业素质教育缺乏职业特色、职业素质教育实现手段单一。文章特别强调,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素质除了职业道德、通用的职业能力外,还包括旅游行业职业能力。由于旅游行业对从业人员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旅游管理专业职业素质教育更强调服务意识、礼仪礼貌、沟通技巧及身心素质等方面的内容。余平(2011)指出旅游专业学生在职业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对旅游职业认识不到位,缺少职业意识和职业热情;缺少吃苦耐劳的精神,意志薄弱;缺少责任心和精益求精的态度;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不强;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还比较欠缺等。
(三)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对策研究
针对高职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存在的问题,结合旅游市场及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学者们提出了一系列职业素质培养与教育的对策。索生安(2012)提出职业素质的培养应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专业教学实践中,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形象等内容除了依托“两课”、就业指导、旅游礼仪等理论课程接受外,加强实践教学,可划分为团队意识培养实训、旅游礼仪实训、口才与沟通实训等模块实施。庞文渌(2007)具体阐述了职业意识、职业道德和职业技能培养的策略。朱海岳(2012)针对当前学生职业素质教育和产学合作教育的薄弱和难点问题,探索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工学并行养成模式”,提出并阐述了该模式的内涵、基本构成和实施对策。盖晓芬(2009)提出通过加强各类课程的建设、成立素质训练中心、强化校园文化感染等平台的构建,着重通过品德优化提升职业道德、专业深化提升职业知识、能力强化提升职业技能、仪表美化提升职业形象、文化熏陶提升职业精神,从而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完善和提升。
(四)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体系的构建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韩颖(2009)在评价内容的具体设计上:形成了基于行业和岗位需求的学生职业素质校内评价与校外评价相结合的实施方案,将旅游行业和岗位从业的具体要求作为素质评价的考核要素和依据,体现了高职教育工学结合的教学要求,实现了行业需要与学校教育过程的全方位融合。在评价环节设计上:以旅游职业素质的养成过程为线设计环环相扣的评价环节,形成贯穿整个学生在校过程的职业素质评价体系。以旅游消费者对旅游从业者的具体要求作为评价环节中的评价指标,突出了评价体系的职业特点和实用特点。
(五)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的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
针对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教育的实践研究,还是研究的薄弱环节,大多还只是停留在对策、途径的理论探讨方面。对于高职院校而言,要根据行业企业对人才职业素质的要求,对学生开展切实的职业养成教育,落到实践的落脚点。例如,中央财经大学制定的《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体系实施方案》(试行),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学校开展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推动学生成长成才。在这个实施方案中,该学校制定了详尽的体系实施细则,主要涵盖了课程体系和集中强化训练内容,这部分内容又具体到细节,例如,每个年级的养成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授课形式都是不同的。一年级侧重于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二年级侧重在人际交往与沟通协作能力,三年级侧重在团队建设能力。并且,各学院成立相应培训组织机构,全面负责本学院职业素质培养的各项工作。
四、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研究的简评及展望
通过多种形式的深入调研发现,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和职业基本素质的研究很多,但针对高职学生核心职业素质的研究,国内外却很少,再具体到高职旅游类学生核心职业素质及养成教育更是少儿又少。现有研究中,大多定位在职业素质教育的内涵分析,现状研究及职业素质教育培养途径等理论探索,具体落实到高职旅游类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实践操作层面上的却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