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铁路实训报告

铁路实训报告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铁路实训报告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第1篇

关键词:信号工职业标准 工作过程 课程说课

在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工学结合为核心理念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建设中,如何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有效的改革,融“教、学、做”一体化,强化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成为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铁道通信信号专业作为铁路行业五位一体“机、车、工、电、辆”中对接电务部门的特有专业,在“说课程”的过程中必须依靠专兼结合的课程建设团队整合搜集或自开发的各种资源,以项目为载体,对《铁路行车调度设备维护》课程进行整体设计。

1 说课思路――关注热点,设计说课

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一定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一定要正确把握所授课课程的课程特点,一定要把握本课程所对接的岗位技能,更要注重表达“如何”和“为何”以这种模式组织和实施教学。整个说课程的内容涵盖:课程定位说一说、教学内容与设计说一说、教学方法选取说一说、教学资源说一说、考核方式说一说。

2 说课内容――紧扣岗位,选择内容

2.1 课程定位说一说

2.1.1 人才培养模式与方案研究

通过对国铁及地方铁路企业、行业专家及已毕业到企业工作的学生进行调研,了解相关电务工作的业务规格、技能目标及满意度,不定期召开与企业人员的座谈研讨会,充分听取意见,以此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符合企业用人职业要求的实践课程体系。

2.1.2 职业岗位

通过综合分析得出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职业岗位及能力要求:车站与区间信号设备维护工、驼峰信号设备维护工、电子与电气设备维护工、车载信号设备维护工、地铁列车信号工,地铁行车监控信号工、铁路信号工程设计员、施工员、铁路信号产品生产、调试;能胜任信号设备的销售及售后服务等工作。

2.1.3 课程体系

《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属于专业素质拓展课程,先修课程包括两门专业核心课程《铁路区间信号设备维护》、《铁路车站联锁设备维护》,主要的后续课程有《铁路信号集中监测系统维护》及《顶岗实习》。本课程对于高速铁路背景下的铁道通信信号课程体系十分重要,起到设备之间的承前启后的连接作用。

2.2 教学内容与设计

2.2.1 教学设计理念

基于行动导向、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理念,抓住本课程“三个信息化”的特点,即课程内容基于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依托信息化的平台及考核管理信息化,进行有效的教学环节设计。同时,按照职业工作岗位,以“真实的设备、真实的要求、高仿的项目”为基本要素,使课程教学内容与就业岗位的职业要求同步,在高仿的车间内进行理实一体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学生职业能力与素养递进培养,在校企共建的教学平台上,进行校企联合办学,对师资及实训资源进行共享,实现优势互补。

2.2.2 课程目标分析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标准及铁路电务现场信号工的岗位标准,学完《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后能完成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能描述TDCS和FZ-CTC的总体结构;②能描述TDCS和FZ-CTC各层次终端设备的功能;③能描述TDCS和FZ-CTC与其他信息系统接口关系;④能对相关网络通信设备进行操作、配置和测试。

技能目标:①按作业流程对车站TDCS、FZ-CTC设备进行巡检;②具备TDCS和FZ-CTC系统的操作和日常维护技能;③在规定时间内,能够进行车站TDCS和FZ-CTC设备的故障查找和处理;④能够进行车站行车调度系统与其它系统横向连接。

情感目标:①通过小组协作,个人独立操作及自我测评,使学生对实践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协作完成,逐步养成仔细、认真、客观的学习习惯;②锻炼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职业道德素养;③提高学生的抗压能力。

2.2.3 课程内容选取

根据铁道通信信号专业所对应的铁路信号工的岗位要求,要充分考虑课程的针对性和适用性。

2.3 教学方法说一说

在本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教法的研究,同时也注意学生学法的引导。

2.3.1 “完整任务用驱动”:对于相对独立、可以模拟的、完整的实训任务,采用任务驱动法,如:车站TDCS局域网的设计、施工与调试。实训结束后,让学生提交完整的过程记录、心得体会及实训报告

2.3.2 “认知环节用实物”:对于TDCD系统认知环节,采用实物教学法,到实训场地进行设备参观,让学生提交参观笔记,笔记中至少要记录出3个以上观察不明白的问题。

2.3.3 “利用特长来表演”:在这个环节中,由学生扮演铁路电务现场的“车间主任-工长-组员”,同时进行角色轮换,让学生按照各个岗位的职责完成相应的工作并进行评价。

2.3.4 “特殊时间要讨论”:在特殊时间,如下午1-2节课,学生很容易有困意,要想办法让课堂热闹起来,给学生提出问题,利用“移动机房”进行“说说查查”,并对查找到的信息进行展示与讨论。

2.4 教学资源说一说

教学资源是学生“学、练”的依据与参考辅助。在教育教学信息化和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的背景下,教学资源呈现出信息化、多样性的特点。

2.4.1 企业提供的资源:本门课程涉及到的资源,铁路电务部门为学校捐赠了相关实训用到的设备、工具、仪表和以下技术资料:①TDCS(参考设计图纸、设备连接工艺等)资料;②TDCS参数说明书;③TDCS维修说明。

2.4.2 课程组提供的资源:①教材:选用原铁道部规划教材;②参考教材:选用铁路职工培训教材――信号工,本参考教材的内容与现场所需的技能要求一致性很高;③对于需要实训而缺少相关设备的内容,编制了相关工作页,如:《 中国铁路总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铁路分公司行车调度设备维护工作页》等;④院级精品课网站的《行车调度指挥系统维护》课程。

2.5 考核方式说一说

具备铁路电务部门绩效考核特点的过程考核方式。电务段的绩效考核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月度安全讲评考核;②月度信号故障考核;③月度安全生产责任考核;④制定职工奖惩细则;⑤干部责任追究考核;⑥职工业务素质考核。根据以上考核方式,制定本课程的过程考核方式:①项目操作安全考核10%;②项目组员协作考核10%;③制定学生奖惩细则10%;④责任连挂追究考核10%;⑤学生业务素质考核60%,以学生个体为单位对项目内容进行操作和答辩。(按项目计,期末总成绩按各项目所占学时比例折算)

3 结论

《铁路行车调度设备维护》课程是铁道通信信号专业的一门素质拓展课程,在信息化技术及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今天,课程地位愈加重要,通过说课设计,实现以学生为主体、能力为本位,真正实现高职教育的教育目的及教育观的转变。通过说课程的方式进行同行及与专家之间进行教学研讨,有利于教师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执行力。

参考文献:

[1]杨银平.谈高职院校教师“说课”[J].教育与职业,2012(2).

[2]曾庆柏.高职说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职成教育研究,2010(32).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1. 项目建设预期目标

将路桥专业建成集教学、科研、服务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技术孵化和服务基地,并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使路桥专业在泛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公路行业起到更好的引导、带动和示范作用。通过高等职业教育新理念的学习,对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进行调整,进一步提升路桥专业服务产业的能力。

(1)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校企深度合作,形成突出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工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2)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以公路工程养护与管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课程体系。

(3)专业师资队伍。通过外引内培,下企业锻炼,技术服务,打造一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4)专业教学条件。新建5个、扩建2个具有生产资质和真实工作场景的实验实训工区(中心)。

(5)教学改革与科研。主持省级以上教育教学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课题4项以上;20篇以上;新增主、参编教材12本以上。

(6)教学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规范、完整的教学管理监控体系,建立多方参与的质量评价体系。

(7)专业特色与示范。提高社会服务能力,拓宽国际交流渠道,加强对口支援和辐射带动作用。

2. 项目建设主要过程

2.1校企深度合作,形成长效运行机制

与企业合作,形成“培养方案校企共定、订单学生校企共选、教育资源校企共享,教学过程校企共管,教学质量校企共监”五个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2创新和实践“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本专业依托校中企和合作企业,承接、参与武广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借助企业真实项目,实现学生、教师与企业员工角色互动,创新“项目导向、角色互动”人才培养模式。

2.3制定“工学结合、实境育人”的人才培养方案。

(1)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定位有依据。

通过每年定期调研制度、信息搜集分析制度、专业建设论证调整评审制度,形成《人才需求分析报告》和《人才培养方案调研报告》,确定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通过“调研论证调整实施评估反馈再调整”的路径进行专业动态调整。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依据《专业设置与调整若干规定》和人才市场需求状况及专业岗位变化,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向、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及课程标准。

(2)构建“基于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体系”,初步探索系统培养,从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三方面进行分析,重构“基于工作务导向的课程体系”,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初步制定路桥工程技术专业中高职衔接的系统培养方案。

(3)建立模拟和真实有机结合的教学模式。

开发所有课程标准,核心课程建立“以项目为载体、任务驱动、分组实施”的模拟教学模式,实践课程建立教学做合一的“工区”真实教学模式。融企业文化于教学过程,侧重培养遵守行业规范规程、严谨务实的工作作风。

(4)建立“分阶段、多渠道”教学组织模式。

按照能力递进的形式组织教学,教学组织由2.5+0.5深化为 “3+2+1”模式,即在1~3学期专业基础能力培养阶段,开设《工程识图及CAD》《工程材料》《工程测量》等“理实一体化”课程与实验工取证、测量工取证、CAD取证相结合;第4~5学期,以校企合作项目为载体,开展桥梁施工检测、公路维修、工程预算编制等实训,跨学期建立“分段式、多渠道” 集中分散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模式;第6学期,校外实训基地,按照对口就业岗位的原则安排学生顶岗实习,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5)创新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采用项目任务过程考核、以真实作品或完成任务过程为依据校企共同考核、以证代考三种考核方式顶岗实习等实践课程利用校企共建的实训基地实行校企共同考核。

2.4打造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双师素质优良、技术服务能力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通过“内培外引”等措施,提高青年教师学历,组织教师国外考察,拓宽技术服务面,组织教师参加高铁新技术新工艺培训、基于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开发等培训学习。

2.5校企合作共建专业教学资源。

(1)共建功能完备、设备先进、产教一体的重点实训基地。

(2)校企互通,打造共享资源库平台,整合优质精品资源,满足企业人员、学生、教师终身学习的需要。建行业企业信息库、专业建设素材库、网络课程资源库、培训资源库。收集整理高铁行业发展动态、职业岗位需求、高铁新技术应用、高铁施工养护规范等行业企业信息;专业调研报告、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建设素材个;网络课程资源。

2.6加强教学改革与科学研究,实现校企互惠共赢。

教学方法手段灵活多样,以 “校中企”和合作企业的生产服务项目(案例)为载体实训基地、检测实训室等校内实训基地创建真实的岗位训练,校外实训基地形成 “流动教室”,开展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顶岗实习等综合实训实现岗位零距离对接。

2.7校企共商教学管理评价制度。

(1)依据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实施规范化管理。

健全激励与制约相结合教学监控体系。教学管理实行院系二级管理,成立督导机构;完善《教师工作规范》《日常教学检查管理规定》《教师教学质量考核实施办法》等制度,按照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从日常管理和阶段管理两方面进行考核评价。创新 “分段式、多渠道”弹性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依据《构建开放式教学管理体系原则意见》等制度文件,实行选课制、小学期制、弹性学期制,实践教学动态安排。构建校企共同管理与考核、责任与风险共担的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机制。依托“学院互动空间”建立顶岗实习管理平台,采取定期巡视、不定期沟通等形式,实行校内指导教师和企业师傅“双指导”、“双监控”。

(2)多方参与教学质量评价。

创新企业、学生、教师三方参与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制定合作企业定期回访制度,建立毕业生“831”回访制,即学生毕业第1、3、5年,校企一体分别完成80%、30%、10%的回访,利用调研、技术服务、顶岗实习(企业评价占60%,学校评价占40%)等途径对专业学生质量做出总体评价并为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调整提供依据。建立ISO9001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重点考核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

2.8专业优势显著,引领示范作用突出。

(1)毕业生综合素质高,就业竞争力强。

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高。2009年,2名同学分别荣获全国数学建模比赛一等奖、三等奖;2010、2011年15名同学先后斩获湖南省大学生“挑战杯”竞赛铜奖和银奖;2010年,1名同学捧回全国测量技能大赛奖杯;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获得EACH FUTURE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颁发的职业证书;2012年“大学生公路养护服务公司”项目入围挑战杯决赛。

就业形势好,竞争力强。本专业现在校生1450人,订单率87.3%,就业率99.3%,对口就业率94.06%,取证率100%,社会用人单位满意度达97.8%。就业待遇优势明显,本专业毕业生上岗起薪点平均为2582元/人·月。

(2)校企共营,服务效益显著。

每年为工程局、广铁集团等开展高级技师、技师取证等各类培训和技能鉴定近300人次,为公路、铁路、地铁提供新知识、新技术等培训9000人天左右。

承接、参与武广高铁、京沪高铁、长株潭城际铁路等国家重点工程的设计、监理、检测项目41项,对外技术服务创造经济效益1472.2万元。

(3)拓宽渠道,开拓国际视野。

拓宽国际教育合作交流渠道,连续为香港地铁公司举办培训班8期,2011年受越南国家工商局邀请准备对越南交通运输大学、越南国家铁路局、河内大学进行调研,2011年5名学生赴美实习载誉归来,2012年8名学生获准赴美实习。

3. 今后专业建设的思考

(1)完善“先科学院”董事会管理模式,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

(2)利用铁道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全国地方铁路协会、中介机构和用人单位等实施第三方评价。

(3)从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管理制度、教学资源等方面,完善路桥专业中高职系统培养方案。

(4)提升专兼结合教师团队应用技术研发水平和引领产业发展的能力。

(5)拓展教师国际视野,提高“双语”教学能力,加强境外合作办学能力。

(6)依托世界大学城网络空间互动平台、职教新干线,发挥资源库“三个中心,两个平台”的作用,实现专业教学成果和优质资源全社会共享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忠阳.路桥专业公路勘测实践教学的研究与探索.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陈晓翔.路桥行业研究报告.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第3篇

学校是全国唯一在校生全部为高中毕业生的技工院校,也是合作地铁公司最多、输送毕业生最多的职业院校,还是全国职业院校中委托培养比例最高的学校。学校是“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湖北省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湖北省特色技工院校”,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授予“第十届国家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被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单位。2014年,学校被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农业部、国家扶贫办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

紧贴市场需求,打造特色专业

学校在认真学习研究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认清经济发展的大趋势的同时,积极开展产业发展前景、企业人才需求调研,并结合学校办学条件和发展定位,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做到了“专业开发瞄准产业、专业建设紧贴产业、专业拓展跟踪产业、专业服务适应产业”。

以服务双轨行业为宗旨,学院紧贴产业结构调整和企业升级转型,确立整体布局、骨干带动、梯次展开的专业建设机制。坚持以岗位需求定专业、完善专业,增设淘汰机制,坚持开发新专业与调整传统专业并举,发挥专业集群化优势,坚持以示范院校项目重点专业为引领,带动所有专业实现持续均衡发展,形成了以城市轨道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为特色,以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重点,以有轨电车司机专业和通信信号专业、机电一体化专业为补充的专业体系。

其中,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专业被评为湖北省紧缺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品牌专业,城市轨道交通车辆运用与检修、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专业被列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加强师资建设,增强发展活力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放在首位,除加大师资队伍引进力度外,还通过送培、深造,教研活动、示范讲座、竞赛评比等多种形式,不断提升师资队伍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与西南交大联合举办了在职研究生班,共有近30名教师将系统接受3年的硕士课程学习,每人2.5万元学费由学校承担。

与此同时,学校每学期安排30多名教学和学生管理骨干利用寒暑假到相关铁路和地铁企业现场学习,并与合作企业共同建立了校外专家库。目前,学院已初步形成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体、企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相结合的专兼职教师队伍,“双师型”比例达到80%,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比例达25%,高级讲师(高级实习指导教师)比例达25%,多名教师被评为国家和省级优秀教师、名教师。

强化实训环节,突出技能特色

学校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形式,把企业的生产模式引入教学,把课堂搬进实训车间,使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技术更新相结合。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特”的建设思路,多渠道筹措资金2000多万元,新建了“城市轨道车辆模拟驾驶实训中心”“城市轨道车辆检修实训中心” “城市轨道交通供电中心”“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实训中心”等实习实训中心,充实完善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贴近现场实际的实习实训设备。

同时,与有关单位合作研发地铁车辆构造与检修仿真实训软件,在全国率先开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驾驶员和车辆检修员等岗位职业资格鉴定标准。学校实习实训设备建设走在全国同类学校前列,得到合作企业的充分认可。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和职业技能训练要求,学校在广州、武汉、南京等地铁公司建立了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校外实习基地。通过校内实训、校外实习,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铁路、地铁企业领导和专家的高度评价。

争取企业参与,实现深度合作

学校专门成立了以校长、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就业推进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班深入铁路、地铁等“铁”字号用人单位,及时掌握用工信息,宣传学校办学优势,多方争取企业认可。经过不懈努力,在巩固铁路培训市场的基础上,先后与武汉地铁、广州地铁、南京地铁、成都地铁、苏州高新有轨电车等26个城市的28家轨道交通企业和10多家铁路运输及工程单位建立了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以华中武汉为中心,华南、华东地区为主干,辐射全国地铁城市的就业市场网络,成为全国铁路和地铁行业较有口碑的运营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积极争取企业参与教育教学全过程管理,与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了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实现了学校教育教学和用人单位岗位标准与员工管理零对接,基本形成了“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责任共担、利益共享”的校企合作机制。在招生工作上,实现招生即招工,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标准、共同组织面试、共同确定录取名单;在教学上,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共同研究课程设置、共同选定培养教材、共同组织生产实习;在学生管理上,实行企业兼职辅导员制度,引进企业员工管理准则;在师资队伍建设上,与企业采取“教师深入企业、企业专家进校园”的办法,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在培养质量评估上,共同制定标准,共同参与验收,并共同负责毕业生就业质量的跟踪管理。

严把进出关口,突破招就瓶颈

学校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订单培养为抓手,较好地解决了招生就业难题,形成了“招生旺、就业畅”的良好局面。招生过程中,学校严格按照用人单位对生源文化基础、身体条件、综合素质的要求设定招生标准,并通过一对一的面试程序,全面考查学生气质形象、语言表达、纪律意识等综合素质。严格执行审批报告制度,按照规范流程和“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做好录取工作,确保了生源质量。

学校加大市场开发力度,紧紧围绕学生所学专业和就业意向来选择推荐就业单位。与企业完善了优胜劣汰机制,共同负责订单班学生的考核和检查,学校每学期将学生的学习成绩、现实表现、个性特点反馈给企业,企业采取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等形式,及时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从而保证学生的就业质量。同时加强就业指导,使学生依据职业对从业者素质的要求,不断认识自我、调整自我,提高适应职业岗位的能力。

近五年,学校年均招生2000人以上,全部为应届高中毕业生,绝大部分学生高考成绩在高职高专一批线以上,且男生身高170cm以上、女生身高160cm以上,视力等身体条件和心理素质较好。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90%的学生在入校第一年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而且用人单位劳动关系稳定、工作环境优良、工资待遇较高,订单班验收通过率普遍在98%以上。当前,全国大部分地铁公司的首批驾驶和检修人员都由该校培养,绝大部分毕业生已成为各地铁公司的业务骨干,上百人经过自身努力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2003届毕业生葛绍平凭着在校期间养成的良好习惯和扎实的专业基础,在武汉地铁忠于职守、勇挑重担、乐于奉献,连续两年荣获湖北省“五一”劳动奖章,现任武汉地铁集团运营公司团委副书记。

创新教管模式,提升培养质量

学校坚持“教学过程一体化、技能训练职业化、校园文化企业化、班级文化班组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与合作企业共同负责订单班的组建、教学、管理、实习和综合评价,不断提高广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意识,大大缩短从“学生”到“员工”的距离,得到了合作企业充分肯定。

在教学上坚持专业设置与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深度对接,大力推行模块化、一体化、情景化教学,实现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通合一、能力培养与工作岗位对接合一。专业课教学严格遵循课堂理论讲授、仿真软件演示、仿真模拟操作、现场实际训练“四步骤”。 同时加强专业课程建设,出版专业教材36册,自编培训教材和讲义150余册,制作一体化教学课件150余个,自主开发10多套仿真模拟操作软件。文化课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意识、纪律意识、安全意识和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应急处理能力。

在学生管理上严格实行专职辅导员制度,突出德育特色,营造“全员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以企业文化灌输为重点,引进企业管理理念和员工标准,强化“学生思想员工化、班级文化企业化”教育理念的灌输和渗透,逐步进行职业意识和素养的教育和提升。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积极组建各类学生社团组织,加强第二课堂、寝室文化、班级文化、校园文化、业余党校建设,积极搭建丰富多样的学生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平台,积极组织学生参加铁路春运和抗震救灾等社会公益活动。在抗击冰雪灾害和抗震救灾建国六十周年、建党九十周年等重大活动中,广大学生经受了磨练,接受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良好教育,受到铁道部、人力资源保障部和省直机关工委的好评。

适应企业需求,积极服务社会

学校坚持“学历教育与社会培训并举,职前与职后培训相衔接”的培训方针,充分利用优势资源,面向企业和社会开展多元化、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培训,包括铁路企业培训、人力资源培训、安全生产培训等,近三年累计培训达1万5千多人次,为区域经济创新驱动、铁路行业转型发展培养了紧缺人才。

学校实行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行的教育模式,将鉴定培训融入教学计划,使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取得相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成为复合型、实用型、技能型的人才。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近三年累计开展职业技能鉴定5594人次,毕业生“双证率”为100%。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第4篇

of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Ma Miaoming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Xi'an 710014,China)

摘要: 根据西安国际港务区目前建设状况,预测了西安国际港务区人才需求类别,并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为例,结合当前学院物流管理专业现状,分析了港务区建设对该院物流专业的影像作用。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construction of Xi'an international harbour area, this paper forecasts the types of demanding talents. Taking Logistics Professional of Xi'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for example,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ogistics management in college,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effect of construction of harbour area on logistics professional of the institute.

关键词: 西安国际港务区 流人才 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流管理专业

Key words: Xi 'an international port area; the logistics personnel; Xi 'an Railway Vocational & Technical Institute; logistics management major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4-0206-02

1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1.1 西安国际港务区介绍西安国际港务区是陕西省政府、西安市政府 “十一五”物流规划的现代综合物流园区,项目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新筑街道办事处境内。建成后它将成为西部最大的现代综合物流中心。西安国际港务区以现有铁路、公路等运输手段为依托,以与沿海国际港口合作为基础,在内陆形成海陆联运的聚集地和结合点,它是沿海国际港口多种港务功能在西安的延伸,是沿海国际港口在西安的集中服务区,也是国际物流与国内物流的结合部。不仅具有普通物流园区的基本功能,还具有保税、仓储、海关、边检、商检、检疫、结汇银行、保险公司、船务市场及船运等国际港口所具有的多种功能,并形成公铁联运、海铁联运的中转物流基地,成为立足西安、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连接国际的西部地区货物的产品配送、货物集散、集装箱转运中心、中国西部最大的综合物流园。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北内陆地区发展的“物流高地”,在未来经济发展中的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建成,将使陕西省GDP 拉动值到2015年将达到540多亿元。

1.2 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状况2005年6月30日上海、 西安合作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协议签字仪式正式举行;2006 年1 月11日西安国际港务区项目总体规划咨询报告会顺利通过;2008年12月26日,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四部委联合下发文件,批准设立西安保税物流中心;2010年4月20日,作为西安综合保税项目起步区的保税物流中心项目,成功通过了由海关总署、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国家外汇管理局等部委组成的验收联合组的正式验收,并封关运行。2010年7月1日,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成,这意味着西安已初步建成了具有口岸服务功能的国际陆港,同时具备了打造内陆型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基础条件。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项目的启用,将有效扩充西安乃至西北地区的铁路集装箱运输能力。2010年12月30日,西安华南城招商办公中心项目成功封顶,西安华南城项目的功能分区为交易展示区、生产服务配套区、生活服务配套区。此次封顶的招商办公中心是集招商展示、企业办公、商务会议等多功能的大型综合体项目。此外,西北出版物物流基地、西北现代医药物流园、国际港CBD等12个项目正在积极建设中。

2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入驻西安国际港务区概况

2009年4月5日,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下称西铁职院)与西安国际港务区管委会正式签订了《入区项目协议书》。西铁职院新校区将落户国际港务区内港务大道西侧。西铁职院新校区建设项目于2009年8月3日,经西安市政府常务会议正式批准立项。西铁职院新校区规划占地面积800亩,总建筑面积20.5万平方米,总投资6.19亿元。2010年12月26日上午,西安国际港务区举行了包括西铁职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在内的集中开工典礼活动。西铁职院新校区建设项目建设周期预计2年半,主要建设教学用房及行政用房、图书馆、实验室、实训场所及礼堂、学生宿舍、生活服务及附属配套设施,建成后校区可容纳教职员工和学生约12000名。

3西安国际港务区物流人才需求预测

3.1 西安国际港务区入驻企业人才需求类别预测 目前,西安国际港务区建成或正式规划的各项目人才需求的类别如表1所示:

3.2 西安国际港务区内部分入驻企业人才需求预测西安华南城项目由项目于2009年12月9日正式开工,规划中的西安华南城集展示、交易、物流、信息、市场拓展、技术创新、品牌推广、工业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成后将成为中国西部经营规模最大,经营商品种类最多,服务功能最全的工业原辅料、商品集散中心和综合性物流中心,有助于提高陕西商贸物流业竞争力和陕西承接东部地区、国际产业转移的能力。据测算,华南城项目一期总投资额60亿元以上,建筑面积约400万平方米,可入驻2.5万至3万商户,可实现营业额500亿元、税收20亿元以上,可提供2.5万至3万个创业机会,直接就业岗位15万人、间接就业岗位45万人;项目全部建成后,总投资额将在200亿元以上,建筑面积约1000万平方米,可入驻商户10万户,将实现营业额1500亿至2000亿元、税收50亿元以上,可提供创业机会10万人、直接就业岗位40万人、间接就业岗位100万人,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将对西安、陕西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人才培养现状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是在该院交通运输专业基础上分支申办的,物流管理专业传承了交通运输系的专业优势,自办学以来,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的办学指导思想,以企业对人才的需要为培养目标,严格执行学院“紧贴行业,服务学生,追求满意”的办学宗旨,注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重视专业建设与改革,凸显高职教育的特色,不断加大校企合作,逐步向“工学结合”过渡。西铁职院物流管理专业积极拓展校外实训基地,聘请企业中工作经验丰富、动手能力强的业务骨干参与教育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自开办物流管理专业以来,保持年就业率在90%左右。

5入驻西安国际港务区对西铁职院物流管理专业的影响作用

西安国际港务区地理位置优越,园区的区域功能与西铁职院现开设的铁道运输、物流管理等主要专业极为吻合,已经建成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以及保税物流中心等都将为学院今后的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学院也是区内企业理想的员工培训和人才培养基地。随着西安国际港务区各项目的陆续开工,在不久的将来,西铁职院将正式迁校至港务区内,入驻西安国际港务区的良好契机将成为西铁职院提升办学实力的新动力。而港务区作为综合型物流园区对该院物流管理专业的提升和推动作用尤为明显,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5.1 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就业西铁职院入驻港务区,可以及时掌握港务区内多家物流企业的用人需求,并且可以拓展和港务区内物流企业的多方面合作,从表一可以看出,西安国际港务区内对物流专业人才需求类别最为旺盛,西铁职院将凭借良好的区位优势利用优质的就业资源。

5.2 有助于物流管理专业产学研结合物流管理专业为西铁职院新开设专业。实训基地建设还较滞后,西安国际港务区营造了良好的专业氛围,创造了优厚的产学研条件,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公路码头、西安综合保税区等机构的建设对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方案的修正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使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物流管理人才市场及铁路物流的需求,为地方和铁路的物流发展做出更大更好的贡献。

5.3 有助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首先,按照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改革思路,在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可以进行充分的调研,西铁职院入驻港务区可以到港务区内多家物流企业进行充分且全面的调研,从而以服务港务区专业定位方向之一,设置专业岗位群,并且根据岗位群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从而确定划分行动领域,转化学习领域,设置学习情境,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置,这样使得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港务区内企业。其次,入驻港务区的良好区位优势,可以拓宽学生的的顶岗实习渠道,学生在就业前的顶岗实习阶段,可以直接进入港务区内物流企业进行顶岗,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顶岗问题,也可以为学生能以熟练工身份正式就业提供了更好的保障。

5.4 有助于开展校企合作人才交流西铁职院作为唯一的教育单位入驻港务区,将开展与区内企业的全方位合作,其中包括企业员工的培训,学院也可以聘请区内物流企业的高级技师为专业兼职教师,学院专职教师也可以到区内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各种形式的人才互换交流可以让校企双方获得更多的培训提升机会。

参考文献:

铁路实训报告范文第5篇

通过运用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将很多实验环节通过某些设备和手段传给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的解释输入给计算机,可以由计算机虚拟和仿真来实现,增加了学生对具体场景的理解和深入,为培养高素质的具有很好动手能力的学生奠定了一个最基本的基础。当然,更深一层的意义将是对现代教育思想的发展和探索。在此研究中,主要针对可视化、多媒体通信等关键技术进行了探索。

2系统设计与开发

在系统设计与开发过程中,首先需要设计虚拟实验教学环境模型。分别由用户、操作接口、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等,其中在虚拟仪器实体模型、虚拟器件实体模型以及虚拟场景实体模型中都要用到数学模型。

2.1系统设计流程

在虚拟实训教学环境设计与研究中,虚拟教学环境构建流程。从环境设计开始,由环境建模、资源建模、用户建模组成,然后经过动作定义,最后到达环境实现。根据虚拟教学环境设计流程,可以确定虚拟教学环境的内容,依据其体系结构建立虚拟教学环境。在环境、资源及用户建模中,数学模型的建模过程基本相同(如SPICE模型)。而为了尽量逼真地模拟出场景、仪器和元器件的外形和操作,虚拟实验一般采用三维建模和绘制技术进行环境、资源和用户的实体建模。过程如下:①建立基本模型;②确定参数;③加入随机误差和随机化初始条件。

2.2虚拟装配的设计与实现流程

经历了三维实体模块、模型处理、模型导入场景、模型交互以及界面处理几部分。虚拟装配,是实际装配过程在计算机上的本质体现。虚拟装配流程中,三维实体模型的建模是基础。实体模型包括每个实训任务中需要的各种虚拟场景、虚拟样机(实验对象)、虚拟仪表、虚拟手等。首先借助传统的专业三维模型软件Maya建立实验对象(如S700K型转辙机)的装配模型(模型创建)。其生成的虚拟实体数据文件,通过COLLADA转换为WebGL引擎可以解析的XML数据文件(模型处理)。为了将WebGL与Collada关联,本研究的虚拟中心采用了SpiderGL这种开源的WebGL引擎。该引起可以直接异步解析Collada格式数据。这种结构的优势是利用服务器端Collada服务可实现内容的动态获取和创建。然后在虚拟实训环境中(模型导入场景),模拟实训对象的实际装配过程(模型交互)。在虚拟装配环境中,干涉一般发生在当前移动的物体(包括零部件、工具、夹具)与静止物体(虚拟装配场景、已装配的零部件、工具、夹具)之间。以高速铁路通信信号专业研究为例,分别以图示清晰地描述了虚拟装配操作界面、虚拟装配算法流程、转辙机壳体虚拟装配视图,实现了对虚拟装配过程的显示与控制。

3虚拟实训报告

实训报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实训教学环节,它不仅要简要说明实训内容、原理、使用元件仪器,还要记录实训中测试的数据、观测的信号波形等信息,同时还要对实训结果等进行相应的计算、判断和分析。实训报告处理过程示意,首先实验数据、图像等信息记录经过分析处理模块,利用实验报告模板,实验报告生成模块形成,然后是实验报告,最后是进入数据库服务器。

4基于虚拟实训的课堂教学模式实验分析

基于虚拟实训的教学结果到底如何?实验选取某高职院校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学生作为主体实验对象。他们所开设的主干课程—《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作为实验的具体对象之一,此课程理论教学的总学时在改革新的教学模式后由原来的160学时减少为120学时,而课程内容基本保持不变,运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在有限的120学时内把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的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根本无法实现。因此,需要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解决这个问题。选取开设同样课程、学生总体水平相同的两个班级作为实验研究对象,实验教学班为082班,传统教学班为081班,每个班学生人数都是48人,其中实验班采用基于通信信号仿真软件的课堂教学模式,普通教学班采用传统教学模式。《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课程试验班与传统班教学情况对比。一年来的教学实际情况反映显示,虚拟通信信号仿真在《通信信号设备与编程》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前景广阔。虚拟通信信号仿真在高职学校通信信号技术专业的应用必将改革传统的通信信号专业教学模式,虚拟通信信号仿真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必备工具,也是理论、实践相结合教学的桥梁,是一种对学生实际能力培养的有效解决途径,期冀基于虚拟通信信号仿真软件的教学模式成为通信信号技术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的发展方向。通过对比分析,得出在实验班比传统班教学学时少40学时的情况下,实验班总体成绩仍大大好于正常班,但同时也看到了实验班的编程优秀率没有传统班的高,分析其中原因,在通信信号仿真上“操作精度”和“熟练程度”不好保证,要想成为熟练有技术的操作工,还必须多多增加学生的一线实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合理的进行系统化教学设计使通信信号仿真课与真实的实践课比例达到最佳,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5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