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素质教育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时代下,信息素质是一个高校毕业生应当具有的基本素质之一,是人才参与社会竞争必不可少的素质,根据美国图书馆学会对信息素质的阐述,可以认为,信息素质是“能够判断何时需要信息,并能够获取所需信息,同时还应当懂得如何去评价、利用所需信息。”而信息素质的本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一种基本的能力素养
在当今信息膨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的质量和不确定性造就了信息的超载局面,这就对人们选择利用所需信息的过程形成了挑战,对人们对信息的评价、利用、选择的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在面对浩大的信息量时,为了保证所获取的信息是自己所需要的、完整的、真实的资料,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手段来鉴别真伪,而这种能力就需要通过信息素质教育来培养。
(二)一种综合的信息能力
信息素质涉及范围很广,包含人文、地理、社会科学、经济、法律等各个学科。信息技术成为支撑信息素质的有力工具,而信息素质又包含多方面内容,如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觉悟及信息心理等,这就需要我们有一个评价、搜集、利用信息的知识结构,借助信息技术来获得所需信息,并完成鉴别推理。
二、信息素质教育对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意义
(一)实现人才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高校教育的改革,大众化、终身化的教育也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趋势,并对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信息素质教育为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并赋予其终身的学习能力提供了可能。并且,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为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途径。通过教会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鉴别、利用,有效地构建了个人的学习知识体系,保证了人才的可持续性发展。
(二)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不断扩招,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足够的人才,并在教育改革上也提倡“问题—探究”式的模式,通过老师的指导,学生能够在自己独立的观察下进行探索活动,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自身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有效地促进了自身的全面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现已广泛应用于各大高校,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的体现。
(三)有效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成熟,我国经济结构也在不断调整,改革开放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使得人才的竞争更加激烈。而高校毕业生如何选取有用信息,准确处理信息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状况。而信息素质教育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进而提高学生的竞争能力。
三、高校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第一,信息资源丰富。在信息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图书馆推进改革,大部分都实现了信息自动化管理,并通过丰富图书馆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了资源共享。同时,在图书馆内,几乎存有信息素质所涉及的所有学科,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国内外信息,逐渐成为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主要载体。例如,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经过长期的实践积累和建设,在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了大量的纸质文献的同时,还购置了大量的电子文献,以及多媒体教学等辅助系统,形成了具有特色的馆藏文献,并积极引入各类数据库,丰富了学校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此外,部分高校还与其他高校联合建库,并加入全国数据库共享资源体系,这极大地丰富了馆藏文献的资源。因此,丰富的馆藏资源,为我国高校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可能性。第二,信息技术优势。随着传统图书馆设置已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师生的需求,很多高校的图书馆都融入了不少信息化时代的元素,为更大限度地实现图书馆网络化、自动化的发展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还建设局域网、电子阅览器等现代化元素的设备设施,使得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形式多样化,方便了学生获取信息。图书馆的信息技术优势,为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第三,良好的环境。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长期潜移默化的过程,其信息技能的培训和操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信息素质教育的环境气氛的好坏,直接影响了教育的效果。图书馆往往都是一所高校的人文景观,一般都是高校的标志性建筑。所以,良好的环境为高校开展素质教育提供了可能性。第四,人才资源优势。高校图书馆一般都会拥有一批受过高等教育和经验相对丰富的人才和专家,同时还具备一批电子计算机信息技术处理的人才,在长期实践中,能够根据大学生对信息不同层次的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信息素质教育,这样不但有利于高校师生素质教育的提升,也为我国高校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
四、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起了信息自动化和网络化的模式,为信息素质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文献资源,但在实际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影响了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工作,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信息观念,重视程度不够
目前,部分高校的领导和教务部门对信息素质教育认识还不深,没有树立现代信息化的观念,从而没有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纳入到日常教学的范围,导致在信息化素质教育上,图书馆处于孤立的地位。此外,在教育体制上也对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不利。
(二)不能针对学生信息需求而提供连续性、针对性的教育
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是学以致用,注重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实用性。而目前我国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中,对学生的信息需求仅仅是做了一个学科类别的简单分类,如人文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等,而在众多信息的检索中,不利于培养学生对信息的处理能力。并且部分学校的图书馆馆藏分类凌乱,即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寻找信息,也要花费很长时间。此外,在学生信息的需求上,没有进行统一的分层次管理,导致无法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从而不能发挥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的真实效用。
(三)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资源不足
高校图书馆素质教育的顺利实施需要足够的资金、师资、设备等资源的支持,而在图书馆实际建设中,有90%以上的检索都是由图书馆独立运行的,而困扰文检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师资不足和人员的不稳定性,多数老师为兼职。此外,任课老师在进行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中,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不能有效地满足信息素质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的全面性。
(四)缺乏信息素质教育的评价体系,缺少有效的监督机制
虽然信息素质教育在我国很多图书馆内已展开,但在信息素质评价上,还没有一套标准的评价准则和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保证信息素质教育的质量。此外,虽然我国部分高校开设了该课程,但是,信息素质教育缺乏统一的要求,对教学的有效性也没有评价标准,制约了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发展。
五、高校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策略
(一)创建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体系,提升对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
创建相关的信息素质教育理论体系对于指导信息素质教育实践具有重要作用。因此,为保证当前高校的教学与时俱进,高校图书馆一方面应积极探索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理论体系,完善教学的知识结构,体现课程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等内容,并仅仅围绕信息素质的教学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全面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另一方面,领导要加深在信息时代下对信息素质教育的认识,从而提高对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支持的力度,从而保证图书馆在开展信息素质教育时能够顺利进行。
(二)加强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
文献信息资源是图书馆实施信息素质教育的基础。其建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科学合理的藏书结构。在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的建设过程中,要注意合理地调整馆藏资源的结构,采集大量、有价值的文献资源,避免过多的无价值的资源占据信息资源库,从而使学生能够轻松地获得所需的信息;二是有序的网络资源信息。在网络环境下,会有大量的无用信息资源呈现,因此,图书馆在进行资源搜集时,应当根据学生的需求进行精心筛选,并合理地整合网上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信息服务。例如,在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通过建设自己的主页,制作专题栏目,并做了网络衔接,同时还强调了多媒体阅览室的管理,从而实现了对学生在获取信息时的引导和监督。
(三)向不同用户提供有针对性、连续性的信息素质教育
信息素质教育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是靠一两门课程的突击来实现的。因此,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位的学生,来制定相应的信息素质教育实施方案,采取多形式、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素质教育。从而提高图书馆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四)构建良好的信息环境,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
如果学生没有对事物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即使掌握了一定的方法,也很难应用在学习当中。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一个新颖的教学环节,会让学生产生莫大的新奇。例如,教师在制作课件过程中,利用技术手段加一些能引起学生注意和兴趣的素材(如音频、视频、图片等),这样既能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集中注意力,又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教学内容,一举两得。只有简单的文字、框图的叠加,是达不到这样效果的。所以长此以往地坚持这种训练,学生开阔了视野,慢慢地就会产生了自己的想法,培养了其独特的创造性,在解题、写作、绘画等任务面前,便会很自然地运用这种能力,从而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
2重视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
信息技术进入课堂后,特有的声音、图像等表现形式,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加透彻、更加形象,发挥其想象力,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上的重点、难点,进而提高学生的思维特性。
3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
在运用几何画板软件进行数学解题时,便是最好的锻炼机会。在画特殊三角形时,可以有多种方法进行,学生充分发挥了发散思维,思维活跃,思考着究竟用哪一种方法比较好,并能把这种技能广泛应用到别的学科当中,举一反三,提高了对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
4可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信息技术教学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例如,计算机原理中的一些知识,早期系统中树形目录结构等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地分析、思考、学习,其抽象思维会得到了一个很好的锻炼,对于学习数、理、化等理科科目必然会起到很大的作用。
5培养了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网络是新型的传递知识的手段,打破了空间与地域的界限。有人说21世纪是网络的时代,教会学生使用网络,就是教会了学生在21世纪生存发展的手段。学习了网络知识后,学生大开眼界,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增强了。每次上计算机课,学生都迫不及待地根据自己的兴趣,寻找自己爱看的东西。还利用“搜索”功能,到网上去寻找自己需要的知识。
6激发了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才会主动学习,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就是最好的例子。例如,化学课当中有一节是《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测定》,就可以用Flash制作课件,白磷燃烧的效果,水面上升的现象。总结的时候,再用动态的饼状图形加以描述便会更加一目了然,让学生既感到容易理解,又增加了观赏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一节普通的课,利用课件形式展示出来,抓住了学生的兴趣,生动形象,又有利于对课堂内容的理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7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学生完成每节课任务的时候要做到心手合一,不能有一点马虎,操作上讲究严谨,哪怕是一个很简单的操作效果,如果运用知识有误,也不能正确地把要展示的效果制作出来。所以,经过这样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养成了严谨认真的态度。通过上机也会体会到各种功能的强大性,使学生产生一种成就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而培养勇于进取、独立探索的能力。
8结语
[论文关键词]信息道德教育;信息素质;信息意识教育
一、信息素质的定义
信息素质是信息产业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名词。一个人具备信息素质,就必须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和具备查寻、评估和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能力,而且这种素质是终身学习的结果。信息素质可以理解为在信息化社会中个体所具有的各种信息品质,包括信息能力(信息知识和技能)、信息道德、信息意识、信息觉悟、信息观念、信息潜能、信息心理等。信息素质是个综合意义的概念,它不仅蕴涵着个体具备的,带有客观性、发掘和利用社会信息源的基本技能,还包括了个体最基本的更具有主观性的认识和判断信息的基本品质。
二、加强图书馆员信息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现代社会信息化的需求
信息素质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和主导因素,它要求人类具有获取并征服它的能力和意识。作为专业从事信息资源管理的图书馆员,只有具备良好的信息素质,才能较好地开展工作,有效提供信息导航、信息组织、信息开发服务。
2.现代图书馆工作对管理人员的要求
首先文献信息的载体形态从纸质逐渐向电子介质过渡,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不一定以正式出版的形式出现,而是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交流中。图书馆员要进行文献信息的收集,就要深入到不同形态的信息中去判断其价值,决定其取舍。其次,用户的信息消费更趋智能化、个性化、多样化,图书馆员在进行信息服务过程中,要更多关注用户的需求特点,根据不同用户的不同心理、习惯、能力采取不同的服务方式。图书馆作为信息的集聚地,不仅是文献的汇集、信息的集散而且是信息的加工、创新思维的孕育。这就要求图书馆员加强信息素质教育,熟练掌握在复杂的信息中获取有用资料,为不同用户的信息消费者提有效服务的能力。
3.图书馆员终身学习的要求
现代图书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对信息的获取、理解、转化并生成新信息的方法。只有掌握了正确的获取信息、创造信息的方法,才能提高获取与创造知识的能力,才能使学习不再受时空的限制,自由地进行知识的整序、分析、研究和利用。通过信息素质教育获得敏锐的信息意识和较强的信息能力,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进行终身的学习和自我完善。
三、信息素质教育的内容
1.信息意识教育
信息意识是指人们对信息的思想观点和人的信息嗅觉程度,是人们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实物、现象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意识表现为个体对信息的敏锐度,捕捉、分析、判断和吸收信息的自觉程度。信息意识强的人可以自觉产生信息需求,可以在众多的信息中捕捉到有用信息。图书馆员是信息的传播者和教育者,他首先要有敏锐的信息意识,才会有自觉利用信息的内在动力,对发现和传递信息才有一种积极的应对态度,是为用户提供信息服务的核心。
2.信息道德教育
信息道德是指个体在整个信息活动中具有的道德。在信息活动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尊重他人知识产权;正确处理信息创造、信息传播和信息使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恰当使用和合理发展信息技术,不非法摄取他人的秘密,不制造和传播伪劣信息等。对图书馆员进行信息道德教育,要学习、了解信息社会应遵循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违法信息行为,随时以道德准则来规范自身的信息行为与行动,预防在信息收集、加工、传播过程中发生信息泄密、信息犯罪等问题。
3.信息能力教育
信息能力是信息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员要学会对信息进行分析判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要建立和掌握信息源,掌握信息检索的技术、方法、途径;能指导用户使用各种信息源和信息技术找到必要的信息;了解信息分析研究及成果评价的程序、方法,使之成为具有科学价值的新信息并传递、交流。
四、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1.有针对性的进行岗位培训
对从事技术管理与应用者,开办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应用与网络维护等培训班,使他们真正能肩负起图书馆的技术管理重任;对中级业务骨干,要对他们开展一些启发式培训,为他们创造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的机会,不断优化其知识结构,提高信息利用能力。
2.举办多种形式的文献检索专题讲座
开展文献检索专题系列讲座,使图书馆员掌握信息检索的基本方法、步骤;学习现代信息检索技术的新发展、新动向,使图书馆员既能通过传统工具书为用户提供信息,也可通过信息网络和计算机系统获取信息。
3.边实践,边研究,不断探索图书管理有效办法,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图书馆员要充分利用每一次信息服务的工作实践,把理论知识运用到其中,提高对信息服务的理解度和操作能力。培养获取信息的敏锐性和洞察力,强化信息收集、加工、传递能力。培养信息意识、改善信息道德、提高信息能力、完善信息素质。
1.1信息素质的概念
信息素质(InformationLiteracy,IL)又被称为信息素养,是在1974年,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Informa-tionIndustryAssociation,IIA)会长PaulZurkowski首次提出。当时他对信息素质下的定义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源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随着时代的发展,研究者对此进一步解释为:作为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必须具有一种能够充分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能力有效的发现、检索、评价和利用所需要的信息,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的能力。信息素质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之一。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发表的信息素质研究报告指出,具备信息素质的人,是能够敏锐地察觉信息需求,并能够进行相应的信息检索、评估以及有效利用所需信息的人。
1.2信息素质的内涵
信息素质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是指对社会产生的各种理论、观点、事物等从情报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能力;信息能力是指信息技能,包括确定信息需求的时机,选择信息源并高效获取信息、处理评估信息、有效利用信息的能力;信息道德是指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抵制不良信息等。
2信息素质教育的分类
信息素质教育(InformationIndustryInstruction,ILI)是指培养受教育者在表达和认识信息需求,获取、加工、利用及交流信息等多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并逐渐培养起与此相适应的信息社会的信息观念、意识、道德和情感。高校的信息素质教育按照读者的知识结构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基础信息素质教育、通用信息素质教育和专业信息素质教育[1]。
2.1基础信息素质教育
基础信息素质教育指基础信息应用技能和图书馆应用技能的教育,即针对高校低年级新生,介绍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知识,和图书馆的馆藏分类、功能划分等。基础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新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导向阶段”或“启蒙阶段”,侧重于信息检索知识的扫盲。
2.2通用信息素质教育
通用信息素质教育指涉及日常生活问题和一般学术问题的信息检索、评价能力。主要包括:了解信息源的不同种类及其特点并根据具体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源,使用正确的检索方法及策略,对获得的信息做出评价,通过交流、组织与整合信息完成具体任务并懂得如何合理高效地利用信息。通用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二、三年级学生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入门阶段”,要求教育内容设计详细、内容丰富,包括各种载体、各种类型信息资源的检索与利用以及各种教学案例的示范。
2.3专业信息素质教育
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学科信息素质教育,它是基于学科的专门信息素质教育。主要包括:了解某一学科领域内信息的范畴、类型、常用的信息资源,对本学科文献的内容做出有效的评价并对其中的举证做出判断,能够完成本学科专业学术论文的撰写等。专业信息素质教育也被称为是面向高年级本科生、研究生和未受过信息检索与利用知识系统培训的教师所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的“高级阶段”,侧重于研究型的信息检索、信息分析,例如论文开题、课题立项、成果鉴定等检索利用等。信息素质的层次性和其内涵的丰富性,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
3美国的信息素质教育现状
国外的信息素质教育中,以美国发展最早,也是当前信息素养教育体系最为完善,效果最好的国家,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中国的信息素养教育具有一定的参考指导意义。早在1974年,在提出信息素质概念的同时,Paul也指出美国在未来十年内信息素养教育的发展目标。这一目标很快受到美国教育界和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1987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成立了信息素质教育委员会,其目的是:明确信息素质在学生学习、终身教育和成为一个良好公民过程中的作用,设计在正式或非正式学习环境下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型,并确定继续教育和教育培养的发展方向。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成立了国家信息素质教育论坛,并制定了信息素质标准。1998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学校图书馆员协会(AASL)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出版了K—l2学生信息素养标准,制定了中学生九大信息素养标准。2000年,美国图书馆协会下设的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在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上,美国一些高等教育、图书馆、网络信息技术等组织都倡导把信息素质教育融合到普通课程教育计划中去,把培养学生的信息评价能力作为现代教学的目标之一。图书馆方面,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于1995年成立了教学新方向联盟讨论组,这个讨论组的目的是制定联合策略来面对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方法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在高等教育方面,美国高等教育协会组成的教学与技术圆桌会议,把教师、图书馆员以及信息技术人员组合在一起,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和图书馆信息资源应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网络信息技术组织方面,美国最主要的网络信息技术组织———网络信息联盟创立了新型学习社群计划,这种新型的教与学的方法,为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之间合作进行信息教育提供了探讨和实践的机会。学科馆员与院系加强合作,把信息素质教育提到教学的日程上,使之成为整个教学计划的一部分[2]。图书馆在美国整个信息素质教育的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指导层面上,很多信息素质的标准都是在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协调和指导下制定的。在教育实施中,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与教学人员进行合作,制定教学计划,讨论如何更好地把信息素质的培养融合进学科的课堂教学,使信息素质的教育成为学科教育的一部分。
4中国高校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进程与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中国高等院校的信息素质教育发端于1984年教育部下达的《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1992年,国家教委印发《文献检索课教学基本要求》。2000年,全国高校图工委将不定期召开的“文献检索课研讨会”改名为“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其中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这表明我国的信息素质教育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图书馆作为高校进行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主阵地,这一点在2002年教育部文件《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修订)》中有着明确的体现,不仅在总则第3条明确规定:图书馆要“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培养读者的信息意识和获取、利用文献信息的能力”,而且在第四章第17条中指出:图书馆应“通过开设文献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以及其它多种手段,进行信息素质教育”。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阵地作用得到了进一步明确[3]。实际上,高校图书馆在网络化、信息化建设中有着长足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信息环境,拥有丰富的文献信息资源和一批受过图书情报学、信息管理学、计算机、外语等专业教育的馆员队伍,因此图书馆在高校开展的信息素质教育中凭借其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和信息素质人才优势等成为了教育的主渠道,同时,信息素质教育也是图书馆传统用户教育的延伸与扩展,它决定了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担负着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4]。
5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
在信息素质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美国走在了前列,2000年,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制定了美国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5]。包含5大标准22条,共计86项具体的评价指标。标准较全面地反映了信息素养的内涵要求,其主要条款包括:(1)能够确定所需信息的性质和范围;(2)能有效和高效地获取需要的信息;(3)能批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把选择的信息整合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价值体系中;(4)无论是个人或作为小组成员,都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特定的目的;(5)能理解与信息利用相关的大量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在存取和利用信息时符合伦理和法律规范的要求。该体系中的5大标准分别从信息需求、信息获取、信息评价、信息利用、信息道德5个角度对信息素质进行了详细的解构。2004年,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高校信息素养联合工作组在此前的框架基础上,正式了《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信息素养框架:原则、标准及实践》2004版,用以支持在教育系统开展信息素质教育,并作为各高校开展教育的指导性文件,该框架确立了4条中心原则,要求具有信息素质的人具备:(1)采用新方式独立学习并掌握知识;(2)有效利用信息充实和提升自己;(3)会利用信息进行人事、职业及社会方面的决策并解决问题;(4)通过终身学习进行社会参与,承担社会责任[5]。在体系建设方面,国内由于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出台适合我国国情的信息素质评价指标体系的正式文件。2003年—2005年,由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起,由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两家图书馆承担,清华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孙平等人合作开展,最终制定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这是我国第一套比较系统的区域性的信息素质评价体系。它从四个方面反映了对高校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信息素质能力的要求: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和信息道德。其中的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系统的使用能力、信息的获取能力、信息的处理能力、信息的交流能力与信息的生成能力。2008年4月,为了适应信息素质教育情况的新变化,全国高校图工委组织部分专家,在《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制定颁发了《高校大学生信息素质指标体系》(讨论稿)。该文件将大学生信息素质的结构分为7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61个三级指标。7个一级指标为:(1)具有明确的信息价值观;(2)具有丰富而全面的信息知识;(3)极强的信息获取能力;(4)准确地评价信息和信息源;(5)高效地管理、组织与交流信息;(6)熟悉并遵守国内外信息法规,具有良好的信息伦理操守。(7)能够高质量地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必须进行的信息检索和利用任务。这一指标的制定,为中国大学生信息素质培养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6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的发展趋势
随着对信息素质教育这一命题的深入认识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质教育逐渐呈现出如下发展趋势:
6.1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多样化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素质教育的模式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献检索与利用”类课程,新的技术为拓展教育模式、改进教育手段提供了可能,基于Web2.0技术的交互式在线信息素质教育模式,已经成为了学生更易于接受的模式。如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信息素质教育平台SKIL(Stanford’sKeyInforma-tionLiteracy),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的在线教育平台ELISE(EnablingLibraryandInformationSkillforEveryone)和基于WebCT、BlackBoard、eCollege等在线教学平台的信息素质教育模块等等[6]。目前,随着3G技术的发展和普及,许多高校图书馆正在积极探讨新的移动网络环境下开拓教育模式的手段。
6.2信息素质教育主体上协作化
传统的信息素质教育只是图书馆在文检课上把信息相关的概念、信息检索技术、信息利用技术以及专业数据库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内容单调,不够立体,没有很好地结合到现实的学习与科研活动中。今后的信息素质教育将更加强调高校图书馆与学校各部门之间的通力合作,比如:与教学科研部门相协作,把信息素质教育纳入教学计划与培养目标,让学生参与科研的课题选择、文献搜集和成果鉴定等,将信息素质教育贯穿于学生的学习计划、毕业设计甚至于就业指导[7,8]。
6.3信息素质教育的专业化和学科化
信息素质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其内涵的不同,决定了信息素质的提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高校图书馆在进行信息素质教育过程中,必须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制定不同的教育策略,在对低年级的学生教育时,要偏重于信息意识的教育,增强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对知识的渴求和自学能力的提升;在对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教育时,要偏重于学科专业的信息素质教育,着重介绍相关学科的各种信息源、获取渠道及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将教育的重点由对知识零碎的吸收转向专业系统能力培养,针对科研项目的选题、创新及评审活动,发挥专业信息素质的优势[9]。
7结语
【关键词】媒介素养;媒介素养教育;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206;G645.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0-0050-02
基金项目:西南大学科研基金资助项目(SWU1209510)
一、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
“媒介素养”(Media Literacy)内涵复杂、外延广泛。1992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的定义是:媒介素养就是指人们面对大众传播媒介的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性回应能力。
媒介素养教育在英国被称为 “media education”,在美国和加拿大是“media literacy education”。香港翻译为“传媒教育”,台湾翻译为“媒体识读教育”或“媒体素养”。国内大陆地区学者则多数赞同“媒介素养教育”这个名称。综合学界的各种观点,我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是以提高大众媒介素养为目标,致力于培养普通民众正确认知、判断和使用媒介的素质养成教育。通过对媒介本质、媒介手段以及媒体效应的学习,使人们认识和了解媒介,从而正确、合理、安全地使用媒介。与新闻教育、传媒技术教育等专业媒介教育不同,媒介素养教育面向的应是非新闻专业的普通大众。
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不仅在英、美、法、日、韩等发达国家得到了长足发展,也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我国的港台地区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国内大陆地区对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是从1997年社学院的卜卫发表《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与方法》一文才正式开始的。
2004年国内大陆地区掀起了成果激增、影响扩大的研究:中国传媒大学申请设置的传媒教育硕士点得到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主办的《媒介研究》媒介素养教育专辑出版;《光明日报》公布了国家教育部的重点招标课题“媒介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复旦大学中标;全国首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传媒大学召开;全国首个媒介素养教育研究网站在复旦大学开通;我国第一本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然而毕竟基础薄弱,本土化程度不够,至今还没能建构起符合中国国情的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
二、当代大学生的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现状
2012年1月16日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12月底,我国网民总数达到5.13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38.3%。青少年学生仍然是网民中规模最大的群体,占比为30.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网民普及率已经超过90%。
这些数据向我们传达:在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时代,包括大学生在内的青少年已经成为非常重要的媒介信息接受主体,媒介素养教育应以其为主要对象。而“90后”在校大学生自幼就习惯于快餐式的视觉文化冲击,不曾经历过传统阅读时代较为严密的语言逻辑思维训练。在学习知识、接受信息时习惯于相信老师、相信书本,从而普遍缺乏“怀疑一切”的意识。而批判精神、批判思维应当说是媒介素养必备的核心要素。由于心智尚未完全发展成熟,且好奇心旺盛、擅长模仿,面对良莠不齐、纷繁复杂的各种媒介信息,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影响甚至被其左右。
那么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如何呢?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只有北京、上海等地区的少数高校新闻专业开设有单独的媒介素养课程,且以选修课为主。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上海交通大学新闻传播信息技术学院2004年开设的《媒介素养专业》公选课。接下来,全国各地例如浙江、江苏、山东等地陆续有高校开设了面向全校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但总体教学水平较低,主要还是对国外媒介素养教育的理论翻译和介绍,本土化程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效果不好。
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成果:专著《大众媒介对儿童的影响》(卜卫 新华出版社),《媒介素养概论》(张开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蔡帼芬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媒介素养引论》(单晓红 浙江大学出版社),《大众传媒素养论》(陈先元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导论》(段京肃 杜骏飞 福建人民出版社),《媒介素质教育论集》(邱沛篁 四川大学出版社),《媒介素养教育通论》(陈龙 中南大学出版社)等,以及大学公共课系列教材《大学生媒介素养概论》(于翠玲 刘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等。另外还有大量发表在各类期刊上的研究文章和硕士论文,例如硕士学位论文《重庆市高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调研及培养研究――以西南大学为例》(西南大学 唐静)、《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福建师范大学 邹鹰)等40余篇,尚无相关博士论文。但目前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多在理论探讨阶段,且定性分析多量化研究少,对网络外的其他媒介研究少,对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不明显。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高校研究机构:2002年中国传媒大学成立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2004年高等教育研究所设立媒介素养教育专业硕士点;2006年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成立。2004年1月经国家教育部备案批准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置了传媒教育硕士点。2009年山西师范大学成立了媒介信息素养教育研究科研组。这些研究机构不仅为媒介素养教育搭建了研究平台,培养了一批专家学者,更重要的是为包括大学在内的教育机构输送了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力量。但与新闻专业的教师有所区别的,专门从事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师资人才目前仍是严重匮乏。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网络媒介:中国内地第一个媒介素养专业网站(.cn)由复旦大学媒介素养小组(Media Literacy Group)2004年正式创建、开通。其他现运行网站还有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网,http://中华传媒学术网,http://中国青少年媒介素养网,http://媒介素养研发网等等。
关于媒介素养教育的最新资讯:2009年,全国首个媒介素养教育教师实践基地――浙江传媒学院媒介素养研究所实践基地落户中山。这是全国第一次专业化、大规模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的媒介素养专项师资培训项目。2011年,全国首家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浙江省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会在浙江传媒学院成立,浙江传媒学院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协会也是全国第一个大学生自发组织的媒介素养教育社团。2012年8月,中国传媒大学、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局主办的第三届媒介素养教育国际研讨会将于兰州召开。
根据调查分析,我们可以把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问题梳理如下:一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普遍不太高,但对媒介素养教育有较大的兴趣和期望。二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教学论研究较少。三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未得到高校的足够重视,独立课程开设难度较大。四是在中国国情下的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体系还未建立,教学理念和方法较落后,师资不足。
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突围之路
1.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
近年来国内对于大学生媒介素养的研究呈井喷趋势,各种理论研究文章和调查分析报告层出不穷。理论研究文章虽然各自切入点不同,但共同落脚点都是认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势在必行,且迫在眉睫。
调查分析报告数目众多,既有针对省市地区的如:《江苏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分析》、《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等,也有以某具体高校为例的,如《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以丽水学院为例》、《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以南昌航空大学为例》等,还有分性别的如《女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分民族的如《少数民族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报告―以西北民族大学为例》,分媒介的如《大学生媒介素养问卷调查――以微博为例》。其他如、陕西、郑州、南京、徐州、西安、河南、武汉和南昌大学、湖南工业大学等地区和高校都陆续开展了类似调研。
这些报告结论都大同小异:(1)当代大学生对于媒介信息的选择和接收是趋于理性的,多数能认识到媒介信息的商业性目的。但多以娱乐和获取信息为目的,实用功利性倾向明显。(2)大学生多数能意识到媒介对于自己知识结构、思维观点等方面的影响,但对其自身价值观等深层次的影响考量不多。(3)媒介道德规范和自律性较低,对一些暴力、黄色等不良信息抵抗力不强。(4)制作媒介产品的能力偏低,参与媒介互动的比例不高。
2.关于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对策
人民日报2011年8月16日刊发的《分层次推进国民媒介素养教育》一文中指出“媒介素养教育的具体实施大致可以分为四步:一是问题和对策的研究与论证,由专家、学者、教育管理部门和各级教育机构共同完成;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内容,完成教育所需的师资储备;三是推广普及相关知识,并通过媒介宣传、主题活动等方式实施学校、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的教育;四是通过对前期试验的不断总结和调整,形成科学完善的教育机制。”沿着这个思路,针对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突出重围:
一是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宣传,争取舆论支持。对内通过专家讲座、专题讨论、社团活动、媒体介绍等各种方式加强对大学生自身提高媒介素养的宣传;对外则通过发表文章、参与座谈、建言献策等各种方式,与政府部门、教育部门、高校领导等建立对话,宣传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二是引导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研究向指导教学实践转移。理论研究需要在实践中检验,并最终指导实践。因此,各研究机构应该引导专家学者和硕士博士研究生,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研究向教学实践方面倾斜,多致力于对课程和教学论的研究,以及本土化建构。
三是着力加强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课程的开发。不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注意通过培训、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培养合格的教师,提升教师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紧跟媒介发展步伐;编写有针对性的教材,对不同类别和层次的大学生可选择不同的教材,但要注意跟新闻传播学的专业教材不能等同,难度不宜过高;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采取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如利用博客、BBS提交作业,分小组讨论以及教学内容专题化等。
四是探索在大学语文、大学英语以及思想政治等课程中渗透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方式。媒介素养教育不是专业教育,而是素质养成教养。所以除了单设课程之外,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也是实现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有效途径。与素养息息相关的基础学科语文、语言学科英语和德育学科思想政治,都可以并应该是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载体。
五是扩大媒介素养教育课程资源范围,加大媒介实践力度。在校内外寻求媒介产品制作和传播的实习实践基地,利用学校内的报社、BBS论坛、社团、广播站、电视台等平台,积极联系学校外的电台、电视台、报社、杂志社、网站等媒体,提供参观体验和实习实践的机会。
媒介只是个载体,媒介信息承载的是各种知识、观点和理念。因此,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不仅关乎大学生了解和使用媒介信息的素质,还与知识、技能、道德等其他基本素质联系紧密。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媒介素养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不可缺失的重要一环,而且是素质教育最终得到有效实现的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赵维森.视觉文化时代人类阅读行为之嬗变[J].学术论坛.2003,(03):130-134.
[2]蔡骐.媒介化社会的来临与媒介素养教育的三个维度[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8,(06):112-114.
[3]许俊杰,黄晶.我国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述评[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6,(06):120-122.
[4]刘伟国.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现状及实施难点分析[J].新闻界.2005,(01):30-31.
[5]朱毅峰.论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核心及构成[J].新闻界.2007,(04):54-55.
[6]汤书昆,孙文彬.中国媒介素养教育研究述评[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09,(02):2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