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数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第八章数学广角——数与形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实例初步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与形之间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知识的奥妙,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实例理解数与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2、运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探索规律,帮助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教学ppt。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抢答。
1+3=
1+3+5=
1+3+5+7+9+11=
1+3+5+7+9+11+13+15=
师:我们一起来口算几道加法题
师:老师发现当加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你们算的越来越慢,当加数很多的时候,你们相信老师能快速的算出像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吗。
生:相信
师:你们想见识见识吗?
生:想
师:谁愿意来说像上面这样的算式我来报答案
师:老师厉害吧,
师:其实老师也只能快速的说出像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你知道上面的每个算式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都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的奇数相加(师板书)
师:你也想像老师这样快速的算出上面这样的算式的答案吗?
师:其实啊,老师是借助图形来发现了其中的规律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数与形(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师:这是什么图形?
生:正方形
师:几个正方形?
生:1个
师:如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拼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你能拼出这个正方形来吗?
师:三个人一小组拼一拼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拼一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生:3个,1+3=4个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形,
有几行,每行有几个,还可以怎样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边长乘边长,2乘2
师板书
师:如在这个正方形的基础上拼一个比这个大一点的正方形至少需要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你能拼出这个正方形来吗?
生:能
师:分小组拼一拼
请学生上台演示
师:拼这个再大一点的正方形需要至少增加几个小正方形?一共有几个小正方形?
生:5个,1+3+5=9个,等于3的平方
师:
我们再来看看这个正方形,有几行,每行有几个还可以怎样算出小正方形的个数?
生:边长乘边长,3乘3
师:继续拼下去,第四图形应该会是怎样呢?
出示课件
生:应该有四行四列
生2:第四幅图应该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7个小正方形。
师:我们来看一看,也就是(学生说)1+3+5+7=42
师:再继续拼下去,第5幅图会是怎样的?
生: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9个小正方形。
师:也就是1+3+5+7+9=52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你们说的正确吗?
师: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几组算式的左边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左边都是从1开始的几个连续奇数的和
师:我们看看左边这几个算式它们的加数的个数跟右边的结果有没有什么联系?
生:有几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几的平方
师:也就是说从1开始几个连续奇数相加的和就是几的平方
生齐读
师:我们来理解一下这句话,你认为这句话中哪几字很重要?
生:1
连续
奇数
几个
几的平方
师:我们看1+3+5+7+……
,n个数相加和是?
生:N的平方
师:也就是说从1开始N个连续奇数相加,和就是N的平方。(生齐读)
师:你能说说像上面这样的算式吗?
生1
生2
师:黑板上的两个算式你知道是几的平方吗?
生:不知道
师:为什么?
生:不知道加数有几个?
师:也就是它的加数太多了,加数太多的时候还能这样去数它加数的个数吗?
师:那怎么能不用数就知道有几个数呢?
师:从1到10这十个数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生:有5奇5偶
师:从1到100这一百个数中,有几个奇数,几个偶数?
生:有50奇50偶
师:也就是说奇偶同样多
师:那你知道上面这个算式有几个奇数吗?
生:19+1的和除以2,有十个
师:你会算奇数的个数了吗?
生:用奇数中最大的个数加1除以2就等于奇数的个数。
师:所以1+3+7+9+……+17+19=等于19+1的和除以2等于10,10的平方等于100…………
师:这种方法简单吧!
生:简单
三、巩固练习
1、师:你们会写这种题目吗?老师来考考你们
1+3+5+7+9=
1+3+5+7+9+11+13+15=
=92
2、下面请你动动脑筋看看这道题怎么算
1+3+5+7+9+11+9+7+5+3+1=
师:这种方法简单吧,这么简单的方法我们是借助什么来发现它的规律的呢?
生:图形
师:看来结合图形来解题会更直观更形象更简单
师:在数学中隐藏的数形结合的规律还很多,下面这道题你能通过图形发现数的规律吗?
。。。。。。。。。。。。
师:我们看数量为1、3、6、10、15……相同的小图形可以组成一个三角形,这些数也叫做“三角形数”。
师:同样的数量为1、4、9、16、25……的小正方形可以组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些数也叫做“正方形数”。
师:在以后的学习中我们还会学到长方形数,三角形数、正方形数、长方形数的三者之间还存在着许许多多的奥妙有待于我们同学们去发现去研究去探讨。
师:看来图形结合解题更简单方便
师:其实在我们以前的学习当中也应用到了很多数形结合,比如
师:看来数形结合在我们数学当中无处不在
四、小结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性质,知道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抽象和归纳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合作意识和探索精神,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究性和挑战性,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活动。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性质的含义。
难点:小数基本性质归纳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认识这个数么?(出示卡片5)老师会变魔术,我能这个数变大,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这个5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扩大了10倍。
师:我还能让它变大,现在又发生了什么变化?现在的数和“5”相比,末尾添了几个“0”,它的大小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末尾添了2个“0”,扩大了100倍。
师:那我们能让它变小么?
生:把末尾的“0”去掉。
师:现在去掉一个“0”,这个数发生了什么变化?再去掉一个“0”呢?
生:略。
师:看来在整数的末尾添上或去掉“0”,整数也随之扩大或缩小。那再看看这个数“0.5”,我在这个小数的末尾添上“0”这个数会变么?
生:不会变。
师:那我再添上一个“0”呢?
生:还是不变。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略。
师:所以你认为在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板书)这只是你的猜测,所以老师先在后面打上一个问号。刚刚某某同学说的只是一个个例,不具有普遍性,那如果要证明它具有普遍性,该怎么办呢?
生:验证。
二、讲授新课
师:在这老师给你们几点建议。先写出一个小数,在它的末尾添上“0”或者去掉“0”。利用手中的学习材料研究,或者借助已有的知识进行说明,小组合作,证明猜想,并记录在乐学单上。可以证明一组或者几组。小组内交流研究方法后,全班汇报。这些清楚了么?现在我给大家一点时间,开始。
(生动手操作)
师:好了,同学们。我发现大家的智慧真了不起,在短短的时间内研究的都很不错。那我们接下来开始汇报,在汇报前老师还有一个要求,一个组在汇报的时候,其他小组认真倾听,听完之后看看你们组研究的方法与他们一不一样,再做补充,在汇报的时候要说明两件事,你们是怎么验证的?你么验证的结果是什么?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汇报)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非常完整,而且通过他们的操作我们更一目了然了,还有哪个小组也是用了正方形纸来验证的,说说你们验证的结论。
生:略。
师:有没有哪个小组是借用皮尺来验证的,谁来说一说?
(生汇报)
师:老师也准备了一把米尺,我把一米平均分成10份,取了其中2份,是2分米用小数表示也就是0.2米,把一米平均分成100份,取了其中20份,是20厘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米,再把一米平均分成1000份,取了其中200份,是200毫米用小数表示就是0.200米,它们都表示这段长度,所以0.2=0.20=0.200,结论是在0.2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有哪个小组是借用数位顺序表来验证的么?
(生汇报)
师:还有哪个小组也来说说你们组研究的结果。
师:刚才我们借用了教具来验证我们的猜想,有没有哪位同学是借助已有知识来验证的?前面我们已经学过了小数的意义……
生:略。
师:我们再来看看开始是的卡片,整数5,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它的末尾添上一个“0”,5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5又被挤到什么位表示什么?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么?由于5的位置发生了变化,那你们认为他的大小会怎么样?
生:略。
师:整数是这样,我们再看看小数,这是小数0.5,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在0.5的末尾添上“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再添上一个“0”这时5在什么位表示什么?
师:5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照这样看,无论在0.5的末尾添上多少个0,5的位置不变,小数的大小也不变。
师:刚才我们举了那么多例子,都是在末尾添0的,从左往右看是单向思维,如果我们从右往左看,你们发现了什么?以这个为例谁来说一说。
生:略。
师:你们真棒,如果我们把从左往右和从右往左合成一句话,会是什么?
生:略。
师:在小数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后面的问号是不是可以去掉了?我们发现的这个规律就是小数的性质,(板书)这是大家共同探究出来的,大家一起齐读一遍。
三、巩固练习
师:这是一张购物小票,老师圈出了几个数,你们认为这几个小数当中哪些0是可以去掉的?
生:略。
师:1.05中的0可以去掉么?
生:不能,因为0不在末尾。
师:那你们认为在小数性质这句话中,哪个词是最重要的?
生:末尾。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这题,你们知道什么是化简么?
生:略。
师:把末尾的0去掉,没有改变小数的大小,这样是不是更简单呢?那谁来回答这几题?
生:略。
师:其实在不改变小数大小的情况下,我们除了可以化简还可以改写。把小面小数改写成三位小数。
生:略。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性质,大家知道了什么?
生:略
教学内容:教材第21页的内容及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连减试题的简便算法,并能正确进行计算。
2.培养学生灵活计算的能力,发散学生的思维。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从一般到特殊”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正确理解减法的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减法的性质,灵活、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复习导入
1.(+)+=+(+)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2.+=+用了什么运算定律?
师:看来同学们对加法运算定律掌握得很好,我们今天来了解一下减法有没有什么特殊的运算性质。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出示教材第21页例4。
1.学生自己列出算式,然后和同桌交流一下,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2.独立解答,指名汇报。可能有以下3种方法: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让学生依次说清楚解题思路。
师:前两种算法有什么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
(前两种算法中三个数分别相同,计算结果也相同;不同之处是运算符号不同,运算顺序也不相同)
师:由于前两个算式的结果相同,我们就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接起来,即
234-66-34=234-(66+34)
师:234-66-34变为234-(66+34)后,计算结果保持不变。这是一个偶然的巧合呢,还是在所有的三个数连减的运算中都存在?下面,我们就任意找三个整数来试一试。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说明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与这个数减去两个减数的和,它们的结果总是相等的,这条规律是普遍存在的。你能用语言来概括这一规律吗?小组进行讨论。
小结: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当两个减数相加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整千时,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这两个数的和,使计算简便。有时,也要根据算式的特点,逆向运用减法的性质来简便计算。
3.字母表示。
师:我们也可以用字母表示减法的这个运算性质。a-b-c=a-(b+c)
四、巩固练习
1.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1题。(独立填写,同桌互相检查、订正)
2.教材第21页做一做第2题。(独立计算,订正时指名说说是怎么想的)
五、拓展提升
李阿姨在记录一周的家庭开支时,发现一张购物
小票被弄脏了,你能帮李阿姨算一算被弄脏的价
钱吗?
300-74-126-35=65(元)
六、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先把这两个减数加起来,再从被减数里减去它们的和。
七、作业布置
练习六第1题有关题目和第3题。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学生独立完成例题,点名阐述解题思路。
学生举例,师生一起验证。
板书设计
连减的简便计算
234-66-34
234-(66+34)
234-34-66
=168-34
=234-100
=200-66
=134
=134
=134
234-66-34=234-(66+34)
234-66-34=234-34-66
一个数连续减去两个数,可以写成减去这两个减数的和。
字母表示:a-b-c=a-(b+c)。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在学习简便计算方法的过程中,让学生将自己的计算方法跟其他同学的方法进行比较,说说自己解法的优点、缺点,通过不同解法的比较来认识和选择最简便的方法。在教学要求上,因人而异,抓住知识的核心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投入到知识的理解、对比和运用的过程中。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比较、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组合数。
2.初步培养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能力;培养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习数学、探索数学的浓厚兴趣;初步培养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探索简单事物组合规律的过程。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简单事物排列与组合的不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课件出示:用5、7、9三个数字,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数字组成没有重复数字的两位数,能组成几个两位数?
(1)学生仔细读题,独立完成,然后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2)选择不同想法的学生汇报。
2.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请大家思考:今天学的的知识和排列问题有什么区别?(板书课题)
二、合作探究
教学例2
师:同学们,蓝猫带领我们到数学广角玩了一遍。可它自己却有一个问题没解决,你能帮它一下吗?
课件出示例2。
有3个数5、7、9,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得数有几种可能?
要求学生两人一组,动手操作摆数字卡片,边摆边记,摆出两张卡片求出和是多少,然后把结果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师:同学们用摆数字卡片的方法,求出了得数有三种可能,分别是12、14、16。考虑一下,还有其他的方法吗?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
实物投影展示学生想到的方法。
方法一:填表法
加数
5
5
7
7
9
9
加数
7
9
5
9
5
7
和
12
14
12
16
14
16
方法二:连线相加
师:同学们想到的这两种方法都很好,你们是怎么想到的?
生:利用例1的方法先找到两个数,然后再相加。
师:噢,原来是这样。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两个数相加得到的和中有没有重复的?
生:有。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为什么会这样?
生:因为两个数相加时,有的是两个数交换了位置,和没变。
师:两个数交换位置,和没变,这说明了什么呀?
生: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
师:同学们观察得不错。因为两个数交换了位置,虽然有六种情况,可得数却只有三个。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为蓝猫解决了问题,任意选取其中两个求和,得数只有三种可能:12、14、16。
归纳总结:
如果从三个数中任意选取其中2个求和,两个数的和与顺序没有关系,得数只有三种可能。
三、巩固新知
1.完成教材第98页的“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99页练十四的3~4题。
四、归纳新知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排列和组合又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板书设计
简单的组合
例2 方法一:填表 方法二:连线相加
第1课时
比例尺(1)
教学内容:教材第53页例1及练习十相关题目。
教学目标:1.理解比例尺的意义,认识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能将两种比例尺进行互化。
2.能根据实际距离和图上距离求一幅图的比例尺。
3.在具体情境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尺的意义。
教学难点: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的互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一幅中国地图。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二次备课)
一、情境引入
教师:同学们,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大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但这么辽阔的地域却可以用一张并不很大的纸画下来。课件出示大小不一的中国地图,并提问:这些地图是怎样绘制出来的呢?今天我们就学习这方面的知识。
二、预习反馈
点名让学生汇报预习情况。(重点让学生说说通过预习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学到了哪些知识,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有什么问题)
三、探索新知
1.
认识比例尺。
(1)根据预习明确比例尺的意义:一幅图的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比,叫做这幅图的比例尺。即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理解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含义。可以指导学生测量地图上天津到北京的距离,并告诉学生天津到北京的实际距离是120
km。
计算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注意单位换算),明确这就是这幅图的比例尺。
(2)认识数值比例尺。
出示比例尺为1∶100000000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图中的比例尺,并写下来。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距离是1
cm时,相当于实际100000000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这是把实际距离缩小了的比例尺。教师说明:1∶10000000是数值比例尺,有时写成。
出示一幅比例尺为2∶1的零件图,说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图上2
cm的距离相当于实际1
cm的距离。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2倍,这是把实际距离扩大了的比例尺)
(3)认识线段比例尺。
课件出示一幅比例尺为的中国地图,学生找出比例尺并写下来。
引导学生观察比例尺,适时讲解:这是线段比例尺,表示地图上1
cm的距离相当于地面上50
km的实际距离。
2.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化。
提出问题:怎样把线段比例尺转化成数值比例尺。
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明确方法和注意事项。
(1)根据线段比例尺确定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比。
(2)单位统一。
(3)化成最简整数比。
在转化过程中注意单位的统一。
3.实际应用。
课件出示例1。
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明确题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是什么,如何求比例尺。组织学生尝试独立完成后汇报。
小结:用图上距离比实际距离就可以求出比例尺,要化成最简整数比(前项或后项是1),并要注意统一单位。
四、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5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练习十第1题。
五、拓展提升
判断下面这段话中,哪些是比例尺,哪些不是?
(1)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1∶400。
(2)实际宽与图上宽的比是400∶1。
(3)图上面积与实际面积的比是1∶160000。
(4)图上长与实际长的比是400∶1。
(5)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2∶1。
(1)(4)是比例尺
六、课堂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是比例尺,如何求比例尺。你还有哪些收获?哪些问题?
七、作业布置
教材练习十第2~4题。
教师根据学生预习的情况,有侧重点地调整教学方案。
根据预习回答。
动手测量并计算。
小组内讨论得出方法和注意事项。
读题,理解题意后,独立解决。
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比例尺(1)
例1
120
km=12000000
cm
2.4∶12000000=1∶5000000
答:这幅地图的比例尺是1∶5000000。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利用具体生活情境探究新知,让学生体会数学和生活密不可分,并利用小组合作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