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护理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 高职护生开设《康复护理学》的意义
康复护理学是一门旨在研究伤病者与伤残者身体、精神康复的护理理论、知识和技能的科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是残疾人和慢性病者[1],康复护理学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2]。随着社会的发展,康复护理已成为现代护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康复护理的重要性也越来越突出。康复护理学以达到全面康复为目的,与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共同协作,对残疾者、老年病、慢性病而伴有功能障碍者进行适合康复医学要求的专门护理和各种专门的功能训练,从而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并使之重返社会[3]。
《康复护理学》涉及的知识面广,对疾病本质的认识要求高,康复技术多样性、复杂性等原因,致使教、学双方都产生了一定的难度。护生初接触时会感觉医学名词陌生,概念难理解,康复评定内容多而繁琐,康复护理技术涉及人体的各个功能恢复,难以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因此,在进行康复护理技术实训中,对康复护理技术操作记忆较零散,经常出现护生练习后仍掌握不到位,不能系统地联系和应用,难以掌握在何时应用哪项康复护理技术,如何应用好康复护理技术,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与临床工作实际工作脱节较大,对护生将来的实习有不利的影响。
护理学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具有现代护理知识和技能的高等技术应用型护理专门人才[4],在校期间学习《康复护理学》,利于护生在将来的临床工作中,充分利用所掌握的康复知识和技术,尽早介入康复指导,可使更多的患者在最佳时间,得到正确的康复知识,尽可能避免产生并发症和后遗症,最大限度地提高病伤残者的生活质量,以较好的状态回归社会。
2 高职护生《康复护理学》护理技能实训教学模式改革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让护生掌握康复护理基本概念、常用康复护理技术及常见疾病的康复护理措施,突出实践动手能力,我们尝试用“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对《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做了改革,效果明显。现介绍如下:
2.1 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设计实训讨论案例。
以“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为例,根据患者运动障碍3个时期,即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为主线,融入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伴随的功能障碍,为案例讨论及实训提供素材。
2.2运用小组讨论法,组织护生对案例做分析,引导康复评定方法,以及制定康复计划。
在对脑卒中进行康复治疗之前、治疗期间和治疗结束时,都要进行必要的康复评定,即对脑卒中患者各种障碍是性质、部位、范围、程度作出准确的评定[5]。将护生按每组10~12人合理分组,每组由1位教师负责组织带领进行讨论,将护生带入特定的临床情境中,形成真实的康复护理感受,加深对讲授内容的理解,引导护生分析患者发病至转归各个阶段的临床表现,例如上述“缺血性脑卒中康复护理”案例,要让护生认识迟缓期、痉挛期、恢复期阶段患者会出现的症状、体征,如共济障碍、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心理障碍、日常生活能力障碍、大小便障碍、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球麻痹、废用综合征、误用综合征等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在小组成员的探讨中,分析、总结,使护生对该疾病有了个清晰的认识,分析存在的康复训练问题,从而能够运用康复评定方法,对各个时期出现的症状体征制定相应康复计划。同时,也提高了护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实训方法
仍以案例为素材,护生以小组为单位,应用“角色扮演法”, 相互变换扮演案例中的角色进行各项康复训练。由于在案例讨论的时候带教教师注重启发护生主动思维能力,引导护生对患者病情作了分期分析,制定康复训练计划,使复杂的知识简单化,模糊的理论清晰化,为护生进行康复训练做了铺垫。依据患者不同时期的康复计划,分阶段循序渐进进行康复技能实训,把繁杂的训练内容做了相应划分,使护生在练习的过程,能够区别患者病程各个阶段所适宜的康复训练项目,能够准确完成相应任务。
实训过程中,教师全程指导,辅以职业道德教育,培养学生的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及人文关怀态度,体现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课程结束前,带教教师召集本组护生,结合病案讨论及康复训练内容,进行课程回顾及小结,交流分享训练时的心得体会,总结康复护理技术的最佳方法和时机,进而再次巩固了理论知识,在“讨论-实践-总结”循环中,将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护生感觉学习兴趣得以提高,知识得以有效吸收,对康复护理技术的掌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而达到提高高职高专护生的康复护理知识与技能的目的。
3 小结
通过“案例讨论-康复护理技术实训-回顾总结”的方法,在《康复护理学》技能实训教学中,运用案例进行讨论,指导实训项目;根据案例素材,扮演案例中的角色实施和体验康复护理技术;课后再做总结回顾,形成了依据理论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巩固理论的有效循环机制,使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护生能够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掌握康复护理技术实施方法,并形成牢固的记忆,不仅能够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于实践,还能够使实践促进理论知识的吸收,提高护生的康复护理理论与临床实践水平,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提高护生学习效率和熟练应用护理技能的目的,为临床应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艳玲,杨信才,王彦.康复护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2] 郑彩娥,林伟,叶洪青. 我国康复护理的现状与发展思路〔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6:21(3):266-269.
[3] 刘永兵,樊新霞,陈璐,王传荣,王春秋,蔡雪娇.乌鲁木齐市社区护理人员康复护理学知识认知现状与影响因素〔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0,25(1):70-72.
[关键词] 急救护理学 护理本科学生 教学方法
急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之一,也是综合应用护理理论知识的课程,同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为使学生尽快理解和掌握急救护理知识,我们在护理本科教学实践中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了调整和改革,积累了一些经验,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现对教学实践和课后调查情况加以总结分析。
1 实践与改革
1.1突出专业重点,教学内容充分体现急救护理特征
本课程从急危重症的特征性临床表现入手,培养学生横向联系和综合分析的能力。教学中注意从护理角度出发,重点阐述对病情的观察、分折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目的在于使学生明了,作为一名护士,当面对急危重症患者时应做什么、怎样做,包括对急诊病人要首先从呼吸、循环、体温、脉搏、意识、瞳孔等直接与生命有关的方面来观察判断病情,如何进行有预见性的护理,结合病情变化做好有针对性的抢救准备工作,主动协助医生及时进行救治等。
1.2强调因材施教
护理本科学生的特点是专业基础水平较好,有较强的求知欲,理解力强。针对这一特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备课内容适应教学目标和学生需要,在教学准备阶段就让学生参与进来,除开展预习外,分组制订抢救预案、练习、竞赛、开展课堂讨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1.3加强基本技能训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急救护理学的实践性很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水平在很大程度上需通过技术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体现,故应加强实训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重视对学生技能素质的培养和训练。
1.3.1实训教学内容的改革
1.3.1.1丰富单项实训内容
先确定学生应掌握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徒手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气管插管、心电监测、气囊面罩人工呼吸、吸痰、吸氧、微量泵和注射泵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其中前4项技术为临床重要急救技能。实训与理论学时数比1∶2,丰富的实训内容为学生顺利进入临床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3.1.2增设创新性实训
单项实训锻炼了学生某一项急救护理操作技能,但在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急救思维、综合急救技能、团结协作精神等方面逐渐显示出其不足,我们在此基础上增设了创新性急救护理实训――综合性实训。在单项实训结束后,教师以真实临床病例为背景设计一套综合性实训预案,预案涉及到心肺复苏、紧急静脉输液、电除颤、心电监护等常用护理技术。在综合性实训中,学生不但要掌握急救护理学中的常用急救技术,而且还要熟练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静脉输液、吸痰、吸氧等技术。综合性实训强化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的紧密衔接,淡化了不同课程实训内容之间的界限,增强了学生的综合急救技能,逐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2实训教学方法的改革
1.3.2.1变演示性实训为探索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是由教师向学生展示实物或直观教具,示教操作步骤,学生被动地模仿,因而学生不能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不能全方位地参与教学活动。在探索性实训中,教师不直接讲授仪器的使用方法,而是提出学习要求,如学习某仪器控制面板按键功能、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等。学生课前自学实训理论,实训课上要求学生分组看仪器说明书和实训讲义,观察并练习仪器部件用途,启迪学生主动思考,鼓励学生总结操作步骤,亲自动手操作,遇到不懂的问题尽量小组讨论解决。这种学习方法实现了由模仿操作向探索尝试的转变,通过探索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1.3.2.2变机械性实训为情境性实训
演示性实训由于缺乏相应的观察指标,学生缺乏真实感知和体会,往往机械记忆演示的步骤,实训变得机械化。为此,我们一方面积极改善实训教具,引进多具全功能急救模拟人,模拟血压测量、心电监护、输液、气管插管等操作,增加了仿真效果。另一方面,部分无创的操作尽可能用真人实做代替用模型操作,如伤员搬运、包扎、吸氧、多功能生命体征监护等,同学之间相互演示,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1.3.2.3变封闭式实训为开放式实训
为确立学生在实训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部分护理实训室向学生开放。实训课前每组学生与实验室老师预约登记,约定实训日期和项目,自行准备实训仪器,辅导教师针对预先演示的实训方案进行指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训,提高了其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创造力,培养了灵活应用理论知识和实训技能的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1.3.3完善实训教学评价体系
在原来单项技能考核的基础上增加了平时实训考核、期末理论考核环节,使考核过程更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3.3.1平时实训考核
平时成绩考核贯穿于全学期的各项实训中,贯穿于每项实训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实训操作阶段,考核学生能否按规程、仪器说明书正确操作,有无钻研精神,操作是否严谨、认真,仪器、物品有无损坏。实训报告阶段,主要考核学生实训报告项目是否齐全,步骤是否准确,卷面是否整洁。
1.3.3.2期末理论考核
期末理论考试中增加病例分析题,题型设计突出体现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评价。
1.4应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
在讲解各专科的急救护理知识时,结合典型病例进行讨论式教学,将重点放在对病情的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要点上,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医生到达之前应做些什么。这种教学方法,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参与意识。例如,讲到“创伤”这部分内容时,先选择颅脑、胸部外伤病人的实例,进行讨论。围绕这一病例与学生共同探讨如何通过简要询问病史来了解原因,通过基本生命体征的观察初步判定伤情并进行评定其创伤的程度,创伤的紧急处理原则和重点护理措施。通过讨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学生通过主动思考,提出合理的紧急处理意见,参与制定护理方案等。
2 课后教学情况调查与分析
为了解《急救护理学》教学实施效果,我们对护理本科2006级、2007级2个年级的学生共170人进行了课后调查。采用问卷式,共发调查表170份,回收170份,有效率为100%。结果表明:
2.1学生普遍认为,开设《急救护理学》课程十分必要,让她们学会并掌握了多种急救技能,为到临床实习和将来从事护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涉外护理专业,主要是培养能适应国际卫生保健需要的具有一定人文社会科学与扎实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且熟练掌握外语(以英语为代表)听说读写的国际型涉外护理人才[1]。为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国内许多高校开始了护理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授课范围主要局限在理论课程或《护理学基础》技能训练项目,主要采取的是保持式或过渡式双语讲授法,即母语教学为主,外语教学为辅,该模式由于存在有母语干扰,学生对母语的依赖性难以控制,给外语的学习形成了一定的阻碍;同时由于双语课程基本限于理论课,专业实践课程几乎尚未开展,学生的英语学习语境存在有脱节的现象,由于缺乏练习环境,教学效果并不是特别理想[2]。纵观现状,涉外护理专业的双语教学改革还有有待进一步的深入。
英语沉浸式教学:是指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教学环境中全时间段只能使用英语,使学生形成英语思维习惯,达到灵活运用该语言的目的。该教学模式源自加拿大,自引入我国后主要在幼儿园及中小学教育中使用,该手段能营造外语学习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3―4]。
通过参考文献、借鉴成功经验、课题组研讨和专家论证,设计一套英语沉浸式实训课程及评价体系。拟定《护理英语》课程的实训课设计为英语沉浸式双语教学课,课题组老师根据专业选择合适的教材和教参,设计教学内容和方式,控制教学手段和过程,训练学生专业英语听说能力和和护理操作能力;构建多元化考试评价体系:(1)考试内容多元化:考核学生英语运用能力、技能操作的熟练程度、临床思维能力、学习态度、人际沟通等能力:(2)考试方式多元化:有英语会话、英语笔试、情景模拟、角色扮演、技能操作、临床思维等;(3)评分对象多元化:由教师评分、自己评分、他人评分等方式结合给予最后的分数;(4)成绩评价多元化:采取平时测试、阶段性测试、期末测试相结合的方式;同时,课题组成员共同编写整合式双语实训项目指导书,制作全英文多媒体课件及操作视频,建立网路学习平台,构建双语实践考核评价体系。
英语沉浸式实训课程的开展 ① 实验前,向学生解释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方法,交代师生的注意事项和配合内容;②在开学前制定好教学计划和安排,课题组编好讲义和教材,授课前课题组老师通过集体备课或说课进行教学环节和效果的控制;③授课前将相关讲义和可利用资源分发给学生预习;④授课时,教师采用沉浸式教学法授课,即便是和学生交流及解答疑问均使用英语。迫使学生在脱离母语的情况下,专注于英语的学习;⑤授课形式多样,如 “无菌术”可以采用演示法, “模拟手术”可以采用角色扮演法, “接生”可采用情景模拟, “临床思维训练”采用PBL及情景训练;⑥多元化阶段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在英语实训课程结束后,就所学生的内容进行阶段性考核,要求考试内容多元化、考试方式多元化及评分对象多元化;教学期末时,进行整合式总结性考核,采用多站式考核法,如考试时给予考生一个案例,再根据案例的护理需要,逐一完成多学科的多考点的轮转式考核。以糖尿病病人护理为例,先考核病历的收集,考察学生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和护患沟通能力,再考核 “皮下注射”胰岛素,考察护士的操作能力和英语沟通能力,最后考核“糖尿病健康教育”,考察学生的健康教学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
在涉外护理专业开展以英语沉浸为背景的实训课程,可满足教育国际化的迫切需要和培养创新型复合人才的需要。通过在实训课程教学中开展沉浸式双语教学,营造专业英语的使用环境,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交流沟通能力,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护理人才做准备。
【关键词】教学改革;儿科实训教学;教学模式
《儿科护理学》是中职护生一门重要的临床专业课程,而注重培养护生实践能力更是中职教育重要的教育目标,因此儿科护理实训教学在《儿科护理学》课程教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是缩短学校教育与临床实践距离的桥梁课程,也是儿科理论联系实际,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如何通过改革,探索出一条适合中职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新模式呢?通过对实习护生及在校生进行调查问卷,我们对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的儿科护理实训教学模式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探索,取得了满意的教学效果。
1.对象
对象为本校2009级及2010级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共518人。将2010级253人设为实验组,采取新的实训教学模式,2009级设计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两组学生年龄,文化层次,平时学习成绩无明显差异。
2.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传统的实验教学方法授课。首先是课堂上将实验所需的理论内容进行讲解,然后到实验室,按照操作示教-模拟练习-学生演示-教师归纳总结的流程进行;而应用护理程序制定护理计划部分通常采用:大班课讨论-教师讲解-写出整体护理计划-批改反馈。
2.2 实验组
采取改革后的新的教学模式授课。
2.2.1 培养目标
儿科护理实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具有熟练动手实践能力、零距离上岗的实用性人才。
2.2.2 教学目标
根据护生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层次制定适合中职护生实践技能培养的教学目标,力求科学合理、切实可行,有合适的评价机制,保证护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从而锻炼护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细化的教学目标为:1)热爱儿童,有责任心;2)接受新知识的能力;3)熟练掌握儿科常用护理操作技能;4)能理论联系实际,处理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2.2.3 课程安排
传统的儿科实验教学课时少,以演示为主。改革的主要措施首先是加大实训课时的比例。对2010级中职护生的理论与实训课时比由原来的2:1调整到1.5:1,由原来的实验课调整为实训课。主要区别是实验课为上了理论课后直接到实验室上实验课,而实训课为将所有理论课教授完毕后,儿科护理实训操作的内容集中进行。其次,对实训课程内容进行优化。对内容进行优化时,遵循的原则为:1)针对性:儿科护理的群体具有特殊性,年龄小,以独生子女为主,家长特别关注小儿疾病的预防保健和康复护理等方面的知识,针对这种需求,在儿科护理实训教学中,我们将护理措施的重点由原来偏重疾病的护理逐渐转向健康教育、心理护理方面,并将之作为实训考试的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以人为本的服务意思。2)实用性:根据儿科临床的实际,将《儿科护理学》教材中的儿科护理操作项目进行筛选,对临床常用的“婴儿沐浴法”、“约束法”、“更换尿布法”、“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股静脉穿刺法”、“暖箱、蓝光箱使用法”六项内容作为实训的重点,增添了临床常用的小儿“体格测量法”以达到结合的临床,学以致用;3)前瞻性:在实训教学中,将最新的护理技术和思维方式引入课堂。例如在进行“婴儿沐浴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引入目前医院广泛进行的“新生抚触法”,又如在进行“小儿头皮静脉注射法”操作实训教学中,将临床目前广泛使用的静脉留置针介绍给护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2.4 教学方法
改变以往实验课上“教师演示-学生模拟练习-教师巡回指导”三段式实训教学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实训教学。通常采用的方法有:
(1)思考-推进教学法:对操作难度较大的如“头皮静脉注射、暖箱、蓝光箱的使用”等操作常采用该方法。以新生儿蓝光箱的使用操作为例:将整个实训过程分思考-推进两个阶段。首先,思考阶段:首先播放蓝光箱使用的录像,然后教师进行讲解与演示。让学生仔细观察整个操作过程。然后教师质疑:为什么退黄疸要用蓝光进行照射?进行蓝光照射前需要准备哪些用物?蓝光照射前、照射时、照射后的护理要点有哪些?从哪几方面来观察蓝光照射的效果?蓝光照射有哪些副作用?我们应当如何处理呢?带着这些问题,安排护生分组进行实践,通过个性化练习,亲自体会、思考操作技能。其次,推进阶段:学生演示-师生点评、小组交流-学生自我评价、完成实训报告-教师批改反馈。该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强调了师生的互动和合作,体现了教师的主导及学生的主体作用。
(2)讲评并进法:对一些较为简单的实训操作,如“体格测量法”、“更换尿布法”可采用此方法。先将学生分组,由学生根据教学项目的操作标准进行边熟悉边演示,教师巡回点拨辅导。讲评并进,有利于培养护生的自学能力,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
(3)案例讨论法:理论课每上完一个系统,教师将整理好的典型病例发放给学生。讨论前先由学生独立思考,查阅相关资料。将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组6~8人,从病史资料的评估、存在的护理问题、护理措施(包括健康宣教、心理护理)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小组的护理方案。讨论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各组派代表来汇报本组的讨论结果。教师进行归纳和答疑。最后完成书面作业,教师进行批改反馈。案例讨论教学法使师生处在一个和谐平等的学习氛围中,学生学习的潜力得到发挥,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
(4)角色扮演法:在每一个疾病进行健康教育时或者体格发育测量法的操作训练时均可采用角色扮演法。例如对维生素D缺乏佝偻病患儿家长进行健康宣教,将学生分为二人一组,一人扮演责任护士,另一人扮演患儿母亲,要求“护士”对患儿母亲进行宣教,要求“家长”提出咨询。形式自由发挥,扮演后由师生共同评价。角色扮演法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学习激情由感而发,不仅掌握了已学内容,而且熟悉了护患沟通的技巧。
(5)PBL(以问题为基础)教学法:教师根据实训教学大纲的要求拟定教学提纲。拟定教学提纲时,注意把实训教学目的问题化,设置疑问和创造悬念,以激发护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按照提纲学习,指导护生到图书馆查阅资料,实训课堂上教师向护生提问,学生作答,最后教师总结。此法可提高护生自学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调动护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对于中职护生来说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2.2.5 教学设施
根据专业特点儿科护理实训室,购置了先进的仪器设备如保暖、光疗合二为一的婴儿恒温箱、婴儿头皮静脉注射模型、静脉留置针等,建立了模拟新生儿沐浴室为护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训环境和学习条件。建立实训室开放制度,实验设备的管理采取实训组长登记负责,没有实训课的时候完全开放。
2.2.6 评价制度
为了保证儿科实训教学质量和检验实训教学效果,我们编写了每个项目详细的百分操作标准,作为实训考试的评分依据。编写了供中职护生使用的《儿科护理实训实习报告》,从而提高了实训教学效果。
3.结果
为客观评价改革实训教学模式前后两组护生的教学效果,我们对两组学生的理论考试成绩、操作考试成绩进行了对照。结果显示:两组护生理论考试成绩无明显差异。而操作考试成绩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4.讨论
改革后新的儿科实训教学模式,在实训教学的各个环节中,特别注重师生互动,整个实训过程贴近临床实际,不仅可以激发护生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而且在实训过程中还潜移默化地对护生进行了德育渗透,培养了其良好的医德和护患沟通能力。对中职护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今后要继续不断改革和完善这种儿科实训的教学模式,将中职护生培养成临床不可缺少的实用性人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护理学基础;实训教学;课堂教学
中等护理教育是我国护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途径之一[1]。护理学基础是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实验教学占总学时50%以上,技能操作常作为评价护生实践能力的重要指标[2]。护理操作实训课是护理学基础课程中不可缺少的教学环节,包括对患者的生活护理、病情变化观察、与患者的交流,基本护理技术操作和健康教育等护理内容。因此,如何提高护理实训的授课质量,实施实训课教学改革,是各中职卫校近年来积极探讨的重要课题之一。为此,笔者经过不断探索实践,对护理学实训课进行了部分改进,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强化自身素质做好实训准备
在实训课教学中,要求教师理论扎实,技术熟练,对于各项操作能够融会贯通并进行有效地整合、分解和传授,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正确答疑解惑,使学生有信心并能迅速掌握各项操作的要点。在授课中,由授课教师与实验员共同完成。课前,教师与实训准备人员进行良好的沟通,就实训内容、实训器材等应该注意的事项要详尽列出,合理安排,充分做好课前准备工作,才能确保实训教学高质量的完成。
2改进实训教学提高学习能力
2.1开设综合实训。在以前一次理论一次实践的基础形式上,变成了几次理论后阶段性几次综合实训课学习。如在学习“患者的清洁护理”这一章时,过去一次课学习一个操作,如口腔护理、床上洗头、床上擦浴等操作,只是孤立地对护理操作进行单项学习。这样,内容比较单调、分散,学生学习完后不能很好地把各项操作自行联系运用于患者的生活护理。调整后,把前面阶段性学习的操作集成几次综合实训课,把各项操作整合在同一个案例,进行连贯整体地学习。这样能使学生全面系统地掌握患者生活护理的各项内容,树立更好的整体护理概念,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2.2课程间相互融合。随着社会对护理人才要求的提高,对培养护理人才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仅仅护理学基础课程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是无法满足培养社会护理人才的要求的。因此,在护理实训教学过程中,融合了护士礼仪、人际沟通、法律法规、解剖学基础、生理学基础等多门课程的内容,从而让学生能够更直观有效地学习专业技术,更重要的是养成好习惯,培养护理人文关怀的精神。2.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护理各项操作非常重要。多年来采用的实训方法教师直接示范,学生模拟练习。学生只看教师的示范,很少学生会独立思考,都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时间长了感觉单调枯燥,容易产生厌倦情绪,影响教学效果。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发现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实验室条件,我们做了一些改进尝试。增加了情景模拟教学法,这种创设一些临床模拟情景,先由学生讨论分析问题,然后由教师总结示范,再由学生自己操作练习巩固的教学方法。学生表现积极,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发挥了主人翁的精神,真正地参与到课程,使实训教学与临床实践有机结合起来。2.4联系实际。提高对护理实训课的重视程度目前,有些学生认为护理操作都是在医院用于患者,离我们的实际生活比较遥远。针对此情况,在授课中联系生活实际,把一些护理技术融入生活,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所学并非只能用于护理工作,而是对自己对家人都有实实在在的好处,如高热患者在家可以采取的物理降温技术、扭伤脚后的冷疗方法等就是非常实用的生活经验。这些生动的事例使学生们认识到护理操作技术贴近生活,能够学以致用。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改进传统的教学模式
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充分运用网络教学手段,通过与本学科相关的网站,从中获取大量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学能够不拘泥于教材,学生也能获取最新的知识。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则大大地丰富了教学内容,大量的彩色图片、动图、视频应用于护理实训操作的教学。整个护理操作的动态过程,多媒体模拟动画、教学视频可给予充分的展示,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由于近年来学科调整,教学损耗与补充困难,加之学生人数的增加,教学器材用物不足的矛盾显现出来,而现代化的网络资源就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在有限的教学条件下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训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的目标,把握实训教学紧扣实际与临床,逐步提高教学质量。一方面,教师一定不要忽视教学基本功的培养,加强最基本的实际能力锻炼与提高,认识到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是实训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另一方面,虽然多媒体教学在实验教学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它代替不了学生动手练习。教师的示范与学生主动参与实践练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与条件,提高护理实训教学质量,以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合格的护理人才。
作者:王浩东 李洋州 单位:河源市卫生学校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