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殡葬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翻转课堂的概念界定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在教育教学领域新趋势的推动下,出现了微课、MOOC、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及先进的教学理念,课堂的变革势在必行,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利用信息化平台,拓宽了教学模式,营造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的环境。
翻转课堂又叫作颠倒课堂、反转课堂。近年来,对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较多,通过梳理与思索,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是指借助微视频、电子课件等数字化资源,将传统课堂教学环节进行变革,形成“课前自学+课中解惑”的新模式,学生进行充分的课外自主学习,在课内通过小组讨论、模拟展示等形式根据学生特征实现知识的内化,是真正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专业核心能力为目标的互动教学模式。
二、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教学的应用路径
殡葬服务礼仪是生命文化系列课程中的核心课程,翻转课堂是该课程在教学设计中的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模式创新,通过MOOC、微课等教学方式的运用,使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通过模拟展示等手段来检验,再通过总结、分析,从而得出完整的课堂内容及理论体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更符合应用型高职教育的实际和要求。
1.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法
自主学习是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前提,对学习者的自觉性和自主学习能力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需要通过布置明确的知识要点,将课程的难点、重点制作成精彩的微课、视频等,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另一方面,多给学生提供类似清明大型公祭活动等实践机会,让学生从实践中体会殡葬服务礼仪在殡葬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真正认可课程的重要性,激发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
2.改革教学方法,创新教学设计
殡葬服务礼仪课程是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丰富教学内容非常有效。课前通过网络技术进行知识的储备,课堂上主要通过以下活动,增强课堂的互动性。
(1)答疑解惑
教师先通过询问,采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生成的疑难问题,包括在自主W习过程中似懂非懂的问题、在模拟展示中出现的漏洞以及在线讨论过程中积累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逐一解决,并重点关注焦点问题。可以从学生分享自主学习的体会入手,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
(2)小组活动
以学生为中心的小组合作方式是课堂活动的重要模式,教师可根据需要,灵活组织小组合作。采用任务驱动法要求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对任务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互动交流并解决问题。在小组活动中,应强调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3)模拟展示
以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告别仪式”模块为例,通过课前对仪式基本流程和前期准备工作的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在课程上模拟告别仪式的主持。通过模拟展示,检验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的学习成果,给学生展示技能的舞台。在模拟展示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的参与程度,并控制好展示时间。
(4)过程式考核
翻转课堂要求通过过程式考核模式来考核学生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每个项目的考核情况,进行评价和反馈;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及时进行查缺补漏,并对掌握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过程式考核,有利于随时发现问题,并强调课堂学习的重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素质
翻转课堂在殡葬服务礼仪课程中的应用,是专业教师教育教学创新理念的体现。翻转课堂模式,需要将传统的讲授式单向教学模式变革为体验式的交互教学模式。这就要求教师对新的教学模式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在转变思路的基础上以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热情投入新方法的学习和新技术的应用上,转变教学的角色定位,将自己定位在“助学者”的新角色上。同时,微视频的制作、课堂教学设计与传统模式的有效融合,也需要专业教师不断探索和尝试,因此,强化教师的信息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十分重要。
三、结论
邢丽萍
近一段时间,一直在参与市殡仪馆组织的殡葬礼仪服务的培训学习,说起来,殡葬服务工作中,女性员工确实少见,难怪公公婆婆说,这丫头胆子真不小,而我即将投入的就是这样一份工作。其实,我知道,殡葬工作并不简单,要求很高,是一项需要认真严肃对待的神圣工作。通过学习培训,我对殡葬工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上得到更大的提高。先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首先,殡葬工作是一个服务性质的工作。所谓的服务,就是指为他人做事,并使他人从中受益的一种有偿或无偿的活动。作为一名殡葬服务工作者,首先要明白殡葬服务的工作理念。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每个不同历史时期的丧葬礼俗不尽相同,经过几千年漫长的积淀和发展,形成了一整套复杂的丧葬礼俗,殡葬是社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老病死密切相关,对社会文明进步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殡葬既是传承文化的载体,又是封建迷信、陈规陋俗赖以生存的土壤。它可以从一个侧面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特点和不同阶层人物的追求及向往。由此可见,殡葬工作的重要性不容小视。对殡葬工作的服务对象,即丧户,要反复强调其重要性。服务既然是一种让客户感到满意的行为,那么确保优质的礼仪服务是长久成功的基础。殡葬服务人员应始终恪守人道主义精神,视亡者如同类,视丧户如亲属,承认死者的尊严,以虔诚的态度为死者服务。从这一角度来看,殡葬服务更能深入人的心灵深处,给人以心灵上的强烈的震撼力。因此,殡葬服务人员需要有更强的素质和服务意识,用“心”服务。
其次,殡葬工作的中心即是礼仪。礼仪是礼节和仪式的总称。殡葬礼仪应遵从简洁、平整、实用、真诚、高效、适度的原则,而在和谐社会指导下的殡葬礼仪又具有规范性和技巧性的特点。礼仪作为殡葬工作的核心,其作用不可小视。首先是促进了沟通,促进人们相互尊重,充分的尊重逝者,这也是殡葬工作的基础。再就是倡导、教育人们遵守道德习俗。礼仪以一种道德习俗的方式对全社会的每一个人发挥维护社会正常秩序的教育作用。生老病死是在所难免的,如何让逝者安息就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问题,殡葬礼仪,让逝者以一种体面的,尊重习俗的方式得到安息。这也是殡葬工作存在的意义。
再次,真正做好殡葬服务工作,应该落实到自身的实际工作中,具体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1.努力做到服务的周到细致。在收殓、整容化妆、防腐冷藏、殡仪悼念、火化、公墓或骨灰寄存乃至丧宴等一系列服务环节上,都始终保持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努力做到零失误,从丧户的角度出发,为丧户提供人性化的服务,并尽力服务工作向前后作一定的扩展,对家属予以安慰,心理辅导和丧事的善后服务。一切以丧户为中心,以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的基本服务精神,实施全方位的服务。
2.努力做到服务的规范标准。殡葬服务的一言一行都有规可依,工作中一定做到得体入时,在仪态、行为及语言上做到服务的规范化,有效地避免因服务行为随意而导致服务质量下降和事故的发生,让丧户产生信赖感和尊敬感。
3.用温情暖化心灵。殡葬活动中,怀念、悲痛是丧户情感释怀的自然体现,殡葬服务工作者应本着人道主义的精神,充分地善待,、尊重逝者,以体现对生
命及人性的尊严,以尊重、同情的心态、体态和语言服务于丧户,用温情暖化心灵。对丧户要态度亲切、语言温和、解说耐心、服务周到,对丧户的要求尽力予以满足。不能对丧户的要求置之不理,更不能以不同的态度来对待身份地位不同的丧户,做到一视同仁。
关键词: 孔子 厚葬 薄葬 影响
我们得承认,中国人确实是世界上最为死人操心的民族。隆丧厚葬是中国殡葬传统中最大也是最怪的特点,这一传统至少可以追溯到三千五百年前的殷商时期。据考古发现证实,自新石器时代起,厚葬之风便绵延不断,早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至少达千年之久,前后经历了商周、秦汉、唐宋和明清四大。也就是说,厚葬观长期统治着中国人的丧葬行为,隆丧厚葬一直是中国人丧葬的主流。隆丧厚葬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墓地要精心选择风水宝地,墓室和棺椁要极尽奢华之能事,随葬品要尽量丰厚体面,丧葬礼仪要隆重而不厌其烦。我国厚葬之风的兴起与盛行,原本是起源于古人的灵魂不灭的观念和对祖先的崇拜,汉代及其后历朝历代统治者出于自己的目的对儒家孝道观念病态推崇,使得隆丧厚葬得以畸形发展。
一、中国人厚葬与孔子的关系
从严格意义上说,中国人的厚葬与孔子无关。中国人的厚葬制度早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形成并相当完备,厚葬之风在商周时期已经达到第一个,用人殉葬、用人祭祀的习俗曾经登峰造极。丧葬礼节的系统化和完整化,在周代已经基本完成。到了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厚葬已近尾声。
中国丧葬习俗的演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中国原始社会时期,人死后像鸟兽一样不葬。在氏族公社时期,没有贫富,人人平等。丧葬极为简单:活人不忍见死者遗体腐败,盖上柴草,埋于野外,无坟无礼。这就是原始的土葬。自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以后,才有了埋葬亲人的习俗,并添加了殉葬品;后来又将柴草换成了棺木,殉葬品越来越丰富。在半坡遗址墓穴中,埋葬的死人多是头朝西,表示灵魂寄托西方的意思。这种,以及对祖先的崇拜观念,在我国母系氏族时期就产生了。到了奴隶社会时期,厚葬之风和迷信活动更加盛行,奴隶主阶级为利用宗教迷信维持其统治,大力提倡厚葬,甚至把奴隶也作为殉葬品埋掉,作为祭品杀掉。商周时期制定了“贵贱有仪,上下有等”(《庄子・天下》)的葬制,天子、诸侯、大夫、士及一般奴隶主死了,在殓、殡、祭上,从时间、仪式、棺椁到殉葬品都有等级区分,而奴隶则只“举而委之”,或被当殉葬品活活埋掉,或像牲口一样被杀掉充当祭品。如古侯家庄发现的大墓,棺室雕饰花纹,摆满了珍贵服饰器物;椁的外面排放着商王时期的兵器和手执仪仗器物的奴隶、男女侍从奴隶,还有儿童、宠物狗猴等。像这样的大墓殉葬、祭祀一般要杀三四百个奴隶。这种奢华、浪费、残酷的杀葬陪葬令人发指。春秋以后,人殉人祭不再是普遍现象,但一直并未彻底废除。后来,因为出现辨认先人墓地的需求,墓地起土堆(坟)才开始兴起。秦汉以后就几乎是无墓不起坟了。孔子葬母时,封土(坟)的造型已有若干种,孔子选取了斧形。由于中国宗法制度的发展,人们有了家族的观念,祖坟成了本家族的源头、最高偶像物之一,乃至成为后人赖以兴旺发达的精神寄托所在。
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很多人相信人死后灵魂不但存在,还变成了鬼。比如墨子就说:“鬼神之有,岂可疑哉!”(《墨子・明鬼》)起先人们不知道这鬼有什么本领,后来渐渐觉得这鬼似乎是万能的,既害怕它作祟于生者,又希望它保佑生者,因而万万得罪不起。墨子认为:“鬼神之能赏贤而罚暴。”道家老前辈列子居然也相信鬼的存在:“精神者,天之分;骨骸者,地之分。属天清则散,属地浊而聚。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鬼,归也,归其真宅。”(《列子・天瑞》)活人的精神,死后离开肉体就是鬼,鬼有它自己的去处。所以,人们要不惜花费重金去讨好死者,祭鬼祭祖。这样,生者无愧,死者欣慰。正由于这种观念的存在,隆丧厚葬之习经久不衰。孔子本人一般是不谈鬼神的,他只用心研究“为人”之“礼”,并不分心于鬼神的思考。他要求学生对鬼神敬而远之,“不知生,焉知死?”“祭(祖)如(祖)在,祭神如神在。”一次,孔子病重,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说我已经祈祷很久了(似乎并没用),拒绝了子路的请求。(《论语》)孔子似乎在委婉地告诉学生:我不知道鬼神在不在,我权当它们是在的吧,恭恭敬敬地对待它们,不要寄希望于它们,尤其千万不要得罪,万一它们在呢?尽管我也不太相信。就是用教训的口吻一再教导孔子的老聃先生也不能改变孔子对统治阶级及其礼制和对生死鬼神的小心谨慎的态度。
如果一定要说厚葬与孔子无关,似乎又有点说不过去。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两千多年,怎么能说厚葬之风盛行与儒家的这个老祖宗没一点关系呢?
孔子传承并发展了古今之礼仪,把孝道与对父母的丧葬、守孝之礼紧密结合并传承了下来。此后,中国传统的儒家丧葬礼仪在后世统治者的引领倡导下更加完善。这种儒家丧葬礼仪形式隆重繁琐,等级森严,其基本程序据统计有三十二项之多。秦汉时期,坟丘墓得以保存,“陵”逐渐兴起,棺椁制度进一步发展,墓上建筑和陵园规划制度进一步完善,更加丰富了丧葬礼仪的内涵。自此,中国丧葬礼仪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渐确立下来,中国后代王朝对此都很重视。随着儒学地位的确立,儒家提倡并执行的三年之丧制度也得到推广、沿袭。因此,两千多年来中国的殡葬活动中始终大量使用着儒家丧葬礼仪形式,贯穿着儒家所倡导的“孝道”精神。
儒家孝道文化强调对父母“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事死如事生”,并将它提高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的社会治理高度(《论语》)。由于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历代统治者大力提倡,对哀子顺孙的行为积极表彰,“孝”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中已经成为一种值得夸耀的荣誉感,而在行“孝”的过程中却出现了严重的偏差:人们把表现孝道的方式与崇尚奢侈浪费的风气结合到了一起,错误地或者说片面地认为“孝”就是要在丧葬祭祀中用丰富的物质形式和隆重而繁缛的丧葬礼仪来体现。这样,儒家的孝道观就为中国社会崇尚丧葬,乃至逐渐演变为隆丧厚葬提供了一种堂而皇之的理论根据,也正因为如此,《淮南子・汜论训》也说:“厚葬久丧以送死,孔子之所立也。”
事实上,秦汉以后每一朝代的隆丧厚葬之风都与皇室的推波助澜分不开。秦始皇陵、汉武帝及其后的诸汉陵,唐宋及后代帝王陵绝大多数都是隆丧厚葬的典型。朝廷还依照规定向某些死者赠送物品。如果某个大臣有意行薄葬的话,朝廷也一定不予支持。东汉顺帝时,大将军梁商遗命薄葬,他的儿子们很想遵从,可是皇帝女婿不同意,以朝廷的名义赐给梁商漂亮的棺材、银缕玉衣等二十八种物品,钱、帛若干;女儿皇后也赏赐无数。(《后汉书・梁商传》)上行下效,互相攀比,死者的子孙岂能小气?又岂能“不孝”?统治者自己隆丧厚葬,视死如生、孝亲是其厚葬的理由,对待他人的丧葬自然不能走另一条路子,许多有条件的人都会竞相效仿统治者。唐代丧葬一度出现过度排场的状况,终致出现类似于齐桓公时的限葬令、限祭令,凡超出规定的丧葬、祭祀都要对相关人员予以严厉惩处。
统治者不仅是隆丧厚葬的带头人,而且是火葬的阻挠者。佛教进入我国后,很多信佛之人采取了火葬。火葬本是一种节俭的丧葬方式,但是它和统治者倡导的孝道文化相抵触。唐律专设《残害死尸》条文,规定若焚烧、肢解尸体,照斗杀罪减一等,而斗杀罪轻则流刑重则死刑;若毁坏尊长尸体,则照斗杀罪处刑,那就会有杀身之祸。(《唐律疏义》卷十八)宋太祖建隆三年下令禁止火葬:“近代以来,率多火葬,甚愆典礼,自今宜禁之。”(《续通典・礼典》)可是百姓中依然有人我行我素,比如山西人,他们还将骨灰撒于水中。南宋时民间火葬有愈演愈烈之势,屡禁不止。(顾炎武,《日知录・火葬》)明太祖也曾严令禁止火葬,给违反者治以重罪。清朝同治时法律规定不许毁坏亲尸,违者处死。为了解决穷人的丧葬用地问题,北宋起就有了漏泽园,就是在国有土地上设置乱葬场,无处下葬的尸体均可葬于此处。虽然统治者采取各种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火葬的盛行,然而大量的佛教丧葬礼仪却还是与儒家丧葬礼仪逐步混合普遍使用起来。
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显然只是后人隆丧厚葬的理由或借口而已,因此把儒家的殡葬伦理思想简单地认定为隆丧厚葬的罪魁祸首显然是不科学的。
二、厚葬薄葬斗争无止境
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在厚葬之风盛行的同时,薄葬的斗争一直就没停止过。
厚葬作为弊风陋俗,早为有识之士所认识,并致力于对它的抵制。先秦的思想家墨子就严厉抨击厚葬久丧“非圣王之道”,赞同古代圣王葬埋之法:“棺三寸,足以朽体;衣衾三领,足以覆恶。以及其葬也,下毋及泉,上毋通臭,垄若参耕之亩,则止矣。”(《墨子・节葬》)杨朱也说:“古语有之:‘生相怜,死相捐。’此语至矣。”“相捐之道,非不相哀也,不含珠玉,不服文锦,不陈牺牲,不设名器也。”列子还编排了一个“晏平仲问养生于管夷吾”的故事来说明养生送死之理。列子借晏婴之口表达自己对待丧葬的态度:“既死,岂在我哉?焚之亦可,沉之亦可,瘗之亦可,露之亦可,衣薪而弃诸沟壑亦可,衮衣绣裳而纳诸石椁亦可,唯所遇焉。”(《列子・杨朱》)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提倡死者:“冬日冬服,夏日夏服,桐棺三寸,执丧二日。”(《韩非子・显学》)
帝王之中也不乏简葬薄葬的实践者。汉文帝虽然修建了陵墓,墓中仅有一些如陶器、粮食之类不值钱的陪葬品。他对死后的礼仪安排更是简单之极:只准戴孝三天。这三天中人们结婚、饮酒、吃肉、娱乐照旧。亲人不许赤脚跳地地哭;孝麻长三寸即可;不许百姓哭丧;家人只准早晚哭叫几声;戴孝三十六天算满孝。除了夫人,所有宫女一概送回家。一切照临丧节哀、办丧从简的原则。汉景帝也是如此。汉文帝的陵墓也因而无人盗掘。遗憾的是,文、景二帝的后代子孙没能把这样的节俭方式继承下来。
汉武帝在位时大修陵墓,预备了大量的陪葬品,当时就有人与他唱对台戏。那时有个叫杨王孙的,家有千金,他叮嘱儿子在他死后裸葬,即把尸体装在布袋里,入土时抽出布袋,使的尸体直接埋入土壤中。他说:丧礼应该有,但是现在的人厚葬做得太过分了,所以“吾以裸葬,将以矫世也”。他裸葬是为了改变恶风劣俗,惊醒世俗庸人。他还谈到厚葬有两大害处,一是生者让财富随死者下葬,很多不久腐烂了,这对生者死者都没好处,不过是俗人比阔气罢了;二是厚葬引起盗墓之事,致使先人遗体遭到毁坏、暴露,这才是真正的不孝,若薄葬就不会有此事。裸葬让身体与土地直接接触,可以“反真”。杨王孙死后,儿子就为他实施了裸葬。(《汉书・杨王孙传》)
魏晋时期,战争频繁,经济萧条,薄葬盛行。掘了许多古墓的曹操和曹丕成为薄葬之风的先行者。曹操担任济南相时就明令“不准厚葬”。曹前,遗令:“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葬毕皆除服,其将兵屯戍者,皆不得离屯部。有司各率乃职,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曹操下葬时穿的就是死时穿在身上的有补丁的旧衣服,陪葬品也少而简单。曹丕死后,也按照曹操的遗令进行薄葬。晋代沿袭曹魏之风,皇室的葬礼基本实行薄葬。在帝王的带动下,士大夫间遗命薄葬蔚然成风。魏晋时期,道教和佛教思想流行,许多名人雅士对待丧葬都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风范。
宋代也以薄葬为主。宋朝士大大,如宰相王旦、范仲淹、欧阳修、司马光等,都极力反对厚葬。南宋制定的“丧葬令”规定:棺椁内不得安放金宝珠玉,不准用石板作为棺椁和建造墓室。可也有人言行不一。他们把死者简单装殓,放在家中,或者寄存在寺庙等场所,等上几年甚至一二十年才掩埋;如果客死他乡还要送回老家祖坟所在地下葬。这就是停丧不葬。这个怪胎居然也成了一种习俗,唐代就已出现,宋代形成规模。杜甫便是一例。两宋盛行停丧不葬,究其原因,一是迷信风水,图求吉利;二是想厚葬而缺钱,等日后发达了再葬。此风清代到达极盛。
薄葬早于厚葬产生,相对于厚葬存在,有它存在的绝对价值,但它却没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由于统治阶级的强力干预,薄葬尤其是火葬始终只是作为厚葬的对立面而延续着,抗争着。
随着西方文明传入,中国的丧葬礼仪受到严重的冲击,民国时期的丧葬习俗呈现出新旧杂糅、中西合用的特点,一些新式的丧葬礼仪逐渐被中国人接受。随着科技和医学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中国的丧葬礼仪呈现出由繁到简的趋势。影响中国数千年的丧葬制度消亡,有千年历史的火葬和公墓成为现代丧葬的主要形式和场地。与古代相比,现代世人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观念已发生了深刻变化,无神论思想使许多人开始注重生前的价值,而对身后之事不再过多费心。如果说古代丧葬礼仪是活人对死者所尽的一种孝道的话,那么现代人更注重把这种孝道表现在生前,而非死后。
可是近三十年,中国的厚葬之风与迷信思想有所抬头,丧葬业成了最赚钱的行业之一,同时丧葬的花费越来越高,我们发现现在有点“死不起”了,解放后逐渐被人们抛弃了的弊风陋俗和迷信思想又死灰复燃了。坟地、骨灰盒昂贵,坟墓修建费用高,宾客、吹鼓手、和尚众多,冥钱及相关用品层出不穷,丧葬礼节和祭祀活动也隆重热闹而又纷繁复杂起来。又有一批人开始讲究丧葬了。更有甚者,为活人买下大片墓地修建阴宅,直接用棺木土葬的也时有出现。很多人出于活人的目的、动机、虚荣而隆丧厚葬,效仿古人,互相攀比,这一切已经直接妨害到活人和子孙的生存与发展了。相反,文明美好的树葬、花葬、草葬、海葬等却很少有人问津,有些政府特别修建的墓园居然多年没人愿意让死去的亲属入住。“以死伤生”的现象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超越死亡,打造高度文明的殡葬文化氛围,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秦明月,鲁岳主编.中华文学名著百部(第17―19部).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05.9.
[2]司马迁.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新疆人民出版社,1996.3.
[3]徐志刚译注.论语通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10.
“评委老师好,我这次的参赛项目是‘殡仪服务连锁’。我首先介绍一下这个市场。殡仪行业在我国有特殊的地位。这个市场很大,整个市场容量上百亿。在今后50年当中,这个行业总的趋势是非常强劲地往上走……”
在2007年“赢在中国”栏目38强晋级12强的比赛中,冯志刚在台上自信地侃侃而谈。台下是三位负责点评他的评委:马云、熊晓鸽、史玉柱。
参加《赢在中国》,挑战自我新的高度
当冯志刚在电视上看到2007年CCTV―2创业栏目《赢在中国》活动正式启动的消息后,顿时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冲动。他毫不犹豫地报名参加,决心通过此次活动来挑战自身的高度。“我是抱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来对待这次参赛的。”
由于此前创业过程中,他接触过殡葬行业。所以,他选择了“殡仪服务连锁”作为这次的参赛项目。
在评委点评环节,面对精英人士咄咄逼人的提问,冯志刚努力保持冷静的头脑应答如流,还用30秒的时间现场为马云设计了一场“葬礼”:整个灵堂搭建以浅色调为主,配上平静、舒缓的背景音乐。旁边放一些他曾经用过的物品比如高尔夫球杆。邀请他的朋友,大家一起分享他以前做过的一些事情。悼词就是:一个互联网神话的创始者。
对于这个现场设计的“葬礼”,马云的评价是“死了的话,除了有人哭,还能够让别人学点什么,或者记住点什么东西,我觉得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从2007年2月5日全国海选,直至9月25日晚大决赛结束后位列全国第三,在长达半年的赛程中,冯志刚经过6场商业实战和数十次晋级淘汰赛,这也让他多了几分沉稳和平和。“名次本身并不重要,参加比赛是一个学习的过程,特别是可以得到柳传志、牛根生等评委面对面的指点。”让他感触最深的是牛根生对他的创业项目“泼冷水”,“很多创业者会被激情冲昏头脑,而权威人士冷静的分析,客观的评价,是创业者最有价值的‘养分’。”
“有意思的是,评委的看法也常常有分歧。史玉柱对我的项目评价是‘阴气太重’,而马云则认为这是一个‘阳光产业’。”冯志刚笑着说。
打造中国殡葬行业的第一品牌
冯志刚想要开创“殡仪连锁服务”的想法其实源于一次偶然。有一次他去美国,参加了一场在洛杉矶举行的殡仪活动,因为家里做棺木外贸生意,所以异域的这个葬礼让他印象深刻。“虽然我并不认识去世的人,但是参加完这次葬礼,我就能知道他以前是做什么的,他有什么兴趣爱好,他和家属的关系怎么样,感觉非常人性化。”这也让他想到对比国内的葬礼,“所有的仪式都是差不多的,没有什么个性化的环节。”
他意识到,国外的殡葬行业已经有了非常成熟的商业模式,为什么中国人没人做这个事业?一瞬间的思想火花,让他心里一热。“我觉得这个完全可以在国内发展一种新的殡葬行业的商业模式。我预感到,这个市场如果自己不开拓别人也会做,中国人不做外国人迟早也会进来。”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冯志刚就开始更加关注殡葬行业。通过一段时间的调查了解,他发现这个市场的前景非常广阔。“市场的容量非常大,而且每年新增的老龄人口有八百万。目前整个行业产业价值链当中,有四个部分由政府部门负责,其他部分都可以有民营资本的介入。另外民政部已经明确地将殡仪服务的市场化作为“十一五”工作的主要任务,这就给我们非常大的发展契机。”
冯志刚介绍说,国内殡葬行业的现状是:以单一的服务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做不到人性化。在整个行业中,也还没有出现让消费者信赖的品牌。所以,当更好的服务出现后,一定会收到欢迎和认可。再加上以前做过殡葬产品的销售,冯志刚信心满满:“我希望打造中国殡葬行业的第一品牌。”
在《赢在中国》的比赛现场,冯志刚向几位评委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殡葬连锁服务的商业模式。“客户需要我们的服务,打电话给我们,我们就第一时间上门搜集一些资料。我们提供‘一站式’的服务:有了死亡证明之后去消户,然后办理殡葬证明,和殡仪馆预约葬礼的事情,包括选择地方下葬,灵堂在哪儿搭,是家里还是在外面,都是一条龙服务。我们的原则只有一个,他只要告诉我们需要什么,剩下的事情我们来做。”
冯志刚说,他的殡仪服务连锁和传统殡仪服务相比的最大特点就是:个性化。“在美国很多葬礼仪式上,经常不是哭声一片,而是笑声一片,大家像送一个朋友走似的。而中国的葬礼,大家习惯于拍着棺材披麻带孝地哭。”那么,美国的模式嫁接到中国来,会不会出现“水土不服”呢?冯志刚认为不会。他举了自己家的例子:比如我爷爷,带着一家7口人从偏远的农村到了芜湖。他是一个木匠,靠手艺养活一家人。我奶奶到工地挑石方,这样7口人才活下来。我想在老人的葬礼上,就应该表现出这些东西,让他们的子女也记住这段历史,这是对后人有价值的东西。
“再比如有的人喜欢汽车,喜欢养花,那么他生前喜欢的东西完全可以放在葬礼上,让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怀念。还有比如说孙女给爷爷奶奶写的诗,这些很人性化的东西,完全可以放在追悼会或者是灵堂里,让大家感觉这是很温馨的家庭,他以前做了哪些贡献。所有的这些细节都尽可能地体现在殡仪服务的过程中,这样既不违背国人的传统,又有了一定的特色。”
“会有更多的机会在中国”
在参加《赢在中国》之前,冯志刚已经是个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了。2003年,从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研究生毕业的冯志刚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回国创业。“在美国NBC私募基金会工作的时候,每天都会有电视节目在宣传中国的发展讯息。而英国的《泰晤士报》也经常有大量报道中国发展的新闻。国内的经济建设正在飞速发展,相对于发展比较完善的英国,中国的创业机会会更多。”
2004年3月,冯志刚回到安徽黄山,创建了一个木业公司,专门生产装饰木线条。2005年,他在姑妈的厂里偶然看到几副棺材。姑妈告诉他,一个台湾商人在美国买了一个棺木叫她复制,于是就打了几个样。冯志刚突然对这个棺木产生了兴趣,他想尝试一下,没想到生意做得非常顺。短短几个月,由于质量过硬,价格低廉,冯志刚生产的棺木很快就打进了国际市场。如今,他的棺木已经出口到美国、俄罗斯、蒙古、南非、墨西哥、菲律宾等不少国家。
“在美国,棺木质量好,价格也很高,一副棺木的价格可以卖到1000美元。国内和越南生产的棺木在质量上稍微次一些,但是价格便宜,棺木运到美国的到岸价只有400美元左右。”由于性价比还不错,冯志刚对自己的棺木生意很有信心。而通过棺木生意,又促使他产生了创立“殡仪服务连锁”的念头。
冯志刚告诉记者,通过《赢在中国》,他的“殡仪服务连锁”项目开始被国人了解,他所获得的500万风险投资也将于年内正式到位。目前,冯志刚正在芜湖积极筹备着项目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项目的场地、人员安排以及和政府的沟通等。冯志刚踌躇满志,准备好要大干一场。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小文还在办公室里工作,今晚正好轮到她守夜。今年的冬天似乎来的特别的早,特别是一个人的夜晚更是显得有些毛骨悚然。小文看了看墙上的挂钟,时针正好指向了凌晨1点。还有5个小时左右,死者家属就会前来看望死者遗体了。小文伸了伸手臂,明显困意已经袭来。如果换做其他的工作人员,这会儿估计早就已酣酣入眠了吧。但是小文却不一样,她起身给自己泡了一杯热茶,端坐在椅子上,认真值守,等待着清晨的到来。
小文是一家殡葬礼仪馆的入殓师,每天的工作除了给入殡的逝者们化妆外,就是和同事们一起轮班守夜看守死者遗体。虽然小文是个女孩子,但是在这一行工作的时间长了,也就已经习惯了每天与遗体打交道。老人们总在说,一个女孩子干这样的一份工作始终有些不吉利,不过小文却从来没有放在心上,对于她来说,死者不过是失去了灵魂的普通人,而入殓师也只是一份工作,与其他职业并没有什么两样。
不仅如此,工作时间越长,她越能体会到一些生与死之间的奥秘。正所谓生有生者容,死有死者仪。即便是已经离世的死者,也该得到应有的重视及尊重。且不说老人的迷信说法:如果灰头土脸的去到另一个世界,一定也会被嘲笑和看不起的吧。就算是在当下,自家的亲人离世,也不可能草草了事,必然是要大办一番,这便是从古至今老祖宗们留下来的礼节,同时是对死者的尊重。当然对于入殓师们来说,“死者为大”最是要铭记心中的。无论是穷是富,是年轻或年长,入殓师们都要以平等的心态去对待,并且定要对死者同样的尊重。这是个人品质的体现,也是入殓师职业操守的体现。
想想入行的这几年,小文一直兢兢业业,恪守本分。受到了领导的肯定,逝者家属的信任,这一切都让她深切的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我价值的体现,而这也是她如此热爱这份工作的原因。想到这里,小文不禁会心一笑。
此时,一阵寒风肷过小文的脸颊,寒意瞬间袭来,她拢了拢身上的白大褂,起身把半开的窗户轻轻带上。
“砰!”响声在空旷的屋子里回响。小文愣了一下,自己只是轻轻的带上窗户,怎么会有那么大的响动,正在没头没脑之际,“砰!”又是一声,小文瞬间直起了身子,全身毛孔像是触电了般,急剧收缩。这声音……似乎是从里间的停尸间发出来的。可是那么晚了,还会有谁在停尸间里逗留?还记得,下午同事们都下班后,她还特意仔细的检查了停尸问,确定没有人后才关上了门来到外间休息。然而,现在这个声音的的确确是从停尸间里传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此时小文开始感到有些恐瞑。她不敢贸然进入停尸间进行查看。但是如果一直在外间视若无睹又不是小文的风格。于是,她小心翼翼的走到了外间与里间相隔的玻璃窗前,轻轻的拉开了窗帘的一角,往里间窥探……这一看,让小文彻底的崩溃了,只见停尸间里,一位老人正在几具尸体间穿梭,似乎在寻找些什么。老人面色苍白,眼神空洞,骨瘦嶙峋,特别是他身上穿着的那件为逝者特制的衣服在小文眼中显得格外刺眼……眼见老人已经将停尸间翻找的乱七八糟,特别是那些原本排列整齐的床铺都被撞得歪歪斜斜,这下,小文不得不鼓起勇气,进去一探究竞了,如果仅因为自己胆怯而冒犯到具他逝者,估计麻烦会更大。听着停尸间内“砰、砰”的响声,小文在门口深深的吸了一口气,猛地打开了大门……也许是听到了响动,老人立即抬起来了头与小文四目相对。
空气瞬间在此刻凝结,而小文急促的呼吸声却格外清晰。两人对持了一会,老人竟然迈开了步子,径直向小文走了过来。小文这下傻眼了,看着老人一步步靠近,小文立即就慌了阵脚,不断的向后退,踉踉跄跄之间,她竟然撞到了身后的一张空床。咦?停尸间里的床位不都是按照人头来排放的吗?也就是说这里根本不可能有空置的床位呀。难道眼前这位老人之前就是睡在这里?就在慌乱之中,小文突然看到了老人手上戴着的手牌,立即大喊了出来。“李xx,你怎么在这里?还不回去!”
……听完小文的话后,老人突然间呆住了,紧接着径直倒在了地上。
“啊?这是为什么啊?”听到这里,我有些不明白,带着满腹疑问看向了刚刚还在故作神秘的给我们讲故事,而现在却一脸怪笑的老林。
“好像是说这个老人其实只是身体死亡,而精神还在,就是等人叫他的名字,告诉他可以离开了,他才能够安心离去。”“哦,哈哈哈哈,好离奇的故事。”“不离奇,这故事也许是真实的哦。”
入门须知
老林,我同事的好哥们,一位名副其实的殡葬礼仪入殓师。老林从入行到现在已经经过了4个年头,从在上海福寿园学习的—个小学徒一直到现在的专业大师傅,老林早已是身经百战,阅“人”无数。还记得,老林才进入福寿园当学徒的时候还是个未经世事的毛头小子,当他第一次看见那么多遗体的时候还是有些许心虚,即便他平日里是一个胆子很大的男生。
老林说,要想成为—个真正的入殓师,规矩是有很多的,从入门开始,就有很多的讲究。首先就是心理素质这一关。要知道,入殓师每天的工作就是为逝者们装扮仪容,有时候还会为一些遗体不完善的死者进行修复,除了那些从遗体上发出的怪异味道外,遗体本身的样子也有些疹人。就如老林所说,正常死亡的遗体经过防腐工作之后都会留下特殊的味道,而死者的脸色一般都是蜡黄色,有些遗体还长有尸斑。说到这里,他还形象的解释道,你用一块橡胶泥,放在冰箱里冷冻一段时间,拿出来用保鲜膜包上,再进行触摸,那感觉就是触及遗体皮肤时的感觉。
老林用一种很轻松的方式给我们大概讲解了死者的一些状态,当然,那也只限于口述,若是真的有这样的经历,你未必能如此坦然。于是,作为一个入殓师,没有一个健全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工作是绝对不可能胜任的。而入殓师入门级心理培训也是一个非常漫长及辛苦的过程。
老林似乎天生就是为这行而生的,他还记得,当很多同学因为看到遗体而呕吐不止的时候,老林却能够淡定自若的在一旁吃东西。据老林说,在他心中,除了对死者的敬畏之外,鬼鬼神神那些迷信的东西他从来没有搭理过。也正因为他的胆识,轻轻松松就能够通过初级培训,正式上手跟着老师傅进行实习。
不过,也有很多同学对入殓师这一职业有着很高的期许,即便心中害怕,还是强装镇定的进入到了实习阶段。于是,出门拜一拜,进门拜一拜,家中法器肆虐的景象就应运而生了。当然,这样的方式肯定不会长久,于是渐渐的最终能留在工作岗位上的人也就越来越少,但却越来越精,而这其中就包括了老林。
老林说,入殓师是一种神圣纯洁的职业,它是一种对生命、对灵魂尊重的象征,毫无杂念。即便是已经离世的人们,同样还是一个生命体,证明他曾经存在过,证明那些与他一同逝去的光阴,证明那些他在这个世界上留下的遗迹,以及那些他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还有他留给亲人们那些可爱,可念的回忆。而入殓师就是要让他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刻也同样光彩照人,同时也让他在亲人们眼中的最后一眼同样的记忆深刻。这就是入殓师,一种让逝者回念长存,让生者安心的职业。它的存在不代表迷信,不代表鬼神,只代表敬意和尊重。
看着老林身着白大褂,与医生的身影并无二致,他通过整容还逝者以真实整洁的容颜,让逝者有尊严地离去。
与谁相遇
入殓师的工作繁杂而有序,当逝者刚进入殡葬礼仪馆,工作就开始了,首先是为死者遗体进行防腐工作。这是一项非常繁琐的工作,但据老林说,防腐的秘方从不公开,即便是上了年纪的入殓师也很难触及,于是像老林这样“中层干部”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揭晓秘密。这样一来,入殓师的工作重心也就放在了为死者整理妆容上。
一般直接进入殡葬礼仪馆的死者,基本上都是正常死亡,而那些特殊原因死亡的死者都会由医院或是法医进行初步的遗体处理后,才会到达殡葬礼仪馆,或是直接就进行火化了。遗体进入殡葬礼仪馆后的第一项工序,就是对遗体进行清理和换衣。接下来就是细致的上妆环节了。老林说,死者的脸色有很多种,除了常见的蜡黄色,还有紫色,绿色等。于是上妆的第一步就是为死者改变面色,让他们看起来能够跟活着的时候一样,让前来送别的亲属们能够感到欣慰。由于死者皮肤比较难上妆,所以入殓师们采用的化妆品基本是油彩,这样一来,不易脱妆。大环节完成后,就是面部清理、消毒、涂口红、画眉毛等细节工作了。老林说,还记得上专业课期间,他们就是捏一些模具,捏个耳朵、鼻子什么的,化妆也是用模具,学缝合就拿着猪皮练。本以为为死者化妆只要掌握基本的化妆技术就能胜任,但后来才发现,其实为死者化妆并不简单,更多的是需要大量的技术来支撑。
还记得有一次,一位逝者是因为工伤去世的,头部被机器割成好几部分,已经面目全非。一开始老林确实感到有些不适应,但后来在反复的自我心理控制后,他渐渐的习惯了这样的场面。他轻轻的帮忙把逝者的头部抬起来,这样一来才能方便缝合。在处理缝合伤疤时,不能看出针脚,采用组织皮下缝合。眼皮部分最薄,最难缝合,要用棉签搭上去,盖上去,然后再上油彩。老林咬着牙完成了任务,一回到住处,他就赶紧冲到了浴室。冲了好几遍身体,却仍觉得有尸体的味道。
经过多次反复训练及自我调节后,如今,面对任何情况的逝者,老林都会仔细地把逝者整理好,心中默念着“一路走好”。“到现在为止,为多少位逝者整理过仪容?”记不清了,得有100多位了吧!”老林低声言语着,怕惊扰到了逝者。
老林遇到过很多的逝者,一个不满两岁的小男孩,清晨的露珠还挂在睫毛上,老林小心地在他发黄的小脸上化好了妆;还有那个27岁的男孩,因为失恋从楼上跳了下来;一名30岁的母亲,因为肝病撒手人寰;还有一名刚过25岁的姑娘,家人要求一定要女的入殓师化妆,因为姑娘还没来得及谈一场纯真的恋爱……
说到这里,老林轻轻叹气。“死可能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我作为看门人,在这里送走了很多人。说着路上小心,总会再见的。”老林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提醒着自己这份工作的意义。
入殓师禁忌
入殓师是一个神秘的职业,与其他职业不同,更多的是与死者打交道。于是,这其中也蕴含着许多特殊的规矩。而这些规矩都围绕着一个中心:视死如视生,一切都以活着的人的标准进行。比如,要称呼死者为“往生者”,遗体则称作“大体”。为往生者净身的水温以20℃—25℃为宜,还要为往生者敷面膜……
还记得才入行的时候,老林的师傅首先告诉老林的就是,在与遗体发生接触之前,必须与遗体做交流,告知每一步的工作程序后,方可开始工作。首先对死者深深鞠躬,大概有一分钟时间,这时仿佛时间都凝固了,拉上帘子,把死者搬上操作台。操作台是特制的,分两层,上面是特制的担架,下面是一个空的空间,像浴缸一样,一些管子穿过操作台底部,这是排水用的。入殓师一般为两人,通常是一男一女搭档,他们要先把遗体抬到操作台上。一男一女搭档的格局,很多时候能避免尴尬,老林说,“在很多地方,女性死者的家属大多希望由女入殓师来给她洗澡,而男性死者的家属,如果是女的入殓师来做,他们也不会反对”。因此,目前也是女性入殓师多于男性。
从死者进来,音乐就一直流淌,多是令人静心的音乐,又体现着肃穆感。入殓的程序有好几步。
死者穿着医院的病服或自己的衣服,先把他们的衣服脱去,然后盖上整洁的毛巾,只露出头和脚,“全程不露点”是严苛遵照的规定,包括后来的穿衣服,也要把衣服伸展到毛巾下面去穿,“因为我们活着的人也不喜欢在其他人面前穿衣服,除了很亲密的人以外”老林说。
清洁是入殓服务里最漫长的一环,要洗脸、洗头发、洗澡,手指缝脚趾缝都洗得干干净净。洗脸和洗头发,都是用我们通常用的洗面奶和洗发水,就像在美容院里一样,让死者享受最后一刻的舒适。边洗,边按摩,还要修手指甲脚指甲。
洗完脸后,要马上敷脸,用水膜面膜纸敷在死者的脸上,“是为了让他们的皮肤保持一定的湿润”,而刚刚去世的人皮肤还有吸收能力,这样不会让脸上的皮肤迅速坏死。净身,是全程服务里最关键最累的一道程序,抹上沐浴露,用莲蓬头冲澡,像我们活着的人平时一样,一点点洗干净,因为人一旦停止了呼吸,身体各部位的机能都迅速衰竭,所谓的“七窍流血”并不是“讹传”,人体内的体液不断从各个气孔流出,即便是挂盐水落下的针孔也会流出体液……因此,净身后,要擦干,动作当然是轻缓的,这也是职业入殓师和我们常常遇到的“土工”的区别,净身后,涂上精油,按摩死者的每寸肌肤,让他们再次得到放松。
接下来,是边穿衣服边吹干头发,如果家属有要求,给死者做个头发造型,入殓师也会想办法满足。最后一道程序是化妆,这有点像殡仪馆里的遗体美容师,所不同的还是细节,上粉底,擦粉饼,涂口红,擦腮红,画眉,画眼线……无论男女,化的都是“裸妆”,突出自然本色,“让他们看起来有气色”。
每一道程序之前,入殓师都会跟往生者发出告慰:“明在开始给你洗脸……净身……”,那是一种没有应答的交流,虽然没有回应,但带着人间的温度;有时候,入殓师会叫隔着帘子坐在沙发上等待的家属—起参与,洗下头,擦下脚,让他们和亲人告别。
而这是一种“待死如待生”的服务理念。丧礼不一定要办得多么隆重,但一定要静谧、和谐、庄重、有尊严。死亡只是一道门,逝去并不是终结,而是超越。她会温柔细致地服务好逝者的最后一程。
洗澡用的是20℃的水,不能高,因为温度高了,会加速腐败,也不能低,“我们活着的人谁会愿意洗很冰的水?”一切的标准,都是以活着的人的标准,要求入殓师把每个往生者都当做自己的亲人,“视死如视生”。虽然这一切,往生者也许无法感知,但入殓师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着对生命的敬重,对生者来说,是体恤入心的一个感知过程。在完成遗体整理后,不得因为任何原因再次翻动遗体,这是对遗体的大不敬。
还有很多的入殓师相信鬼神之说,在工作之前必先口中振振有词,念完经文方可进行工作。不管入殓师这一行中,有多少不成文的规定,但是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在整个遗体整修的过程中,要抱着对遗体的尊重及敬畏,不可有半点亵渎之心。
困境
无论外面说得怎么好听,但很多人一听是跟死人打交道的,一下就会噤声在任何地方,对这个职业也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
老林说他朋友一直告诫他,如果在社交场合,就不要说自己的职业,“如果有人问,我就说我是做大体(即遗体的意思)工作的,一听到这,大家就不问下去了”。
虽然老林白天的工作,都较为严肃。毕竟是和遗体打交道,和丧属打交道。下班后,和其他年轻人一样,他们会去参加各种聚会,经常约人逛街、喝咖啡。只是聚会圈子较小,一般都是同行。大家吃饭喝酒,唱歌,偶尔打麻将。
因为行业、工作特殊,很多老殡葬工作者认识新朋友,为了避免尴尬,很少介绍说自己是殡仪馆的,一般都说是“民政局的”。有的时候,外面一些朋友的喜事,他一般都不主动参加。在殡葬这个行业,流传着一些不成文的规定,比如不主动和人握手,不给同桌人夹菜,不主动递名片,不轻易出席朋友的喜宴和生日宴会等。
老林戏称自己被逼成了不折不扣的宅男,“没事儿就抱着电脑上会儿网,只有这样才不觉得是与世隔绝的小世界”。除了寂寞,各种鲜亮的颜色也离他很远,“我有一件红体恤,但几乎没怎么穿过”。说到这里,老林尴尬的笑笑。可以看出他内心的酸楚。所有人都绕不过死亡。入殓师的存在,让每位逝者得以保持住身前安详自然的容颜,接受亲友告别和拜祭,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他们理应受到更多人的尊重和理解,而不是疏远和歧视。我们知道,入殓师要长期承受这种鼻中充斥着腐烂的味道,从殡仪馆出来后持续有反胃的感觉。其中艰辛不言而喻。他们承受了常人难以承受的心理压力,也度过了许多常人不会有的不眠之夜,或许还经历过常人不会经历的难忘事件,他们,经常一干就是一辈子,付出了辛劳,付出了青春,而公众的理解和敬意,是对他们最有力的支持和回应。
为逝者送行的人
影片讲述了日本入殓师的生活,影片以一名入殓师新手的视角,去观察各种各样的死亡,凝视围绕在逝者周围的充满爱意的人们。该片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入殓师》是一个对于生命和职业诘问,一个对于历史和民族的思考。
王小波曾说,生命中那些有趣和美好的事物,值得去关注,错过的话会很可惜。的确。但这只是生命中轻的那个维度。还有另一个连提及都显得沉重的维度死亡。死亡意味着腐烂,僵硬,恶心,所以多数人不愿意去触碰死者,甚至不愿意在生活中提到或想到死,虽然人不免一死。人群对待死亡的态度,恰恰暴露了他们的软弱和恐慌。像村上春树那样大声喊出“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的理性的思考者毕竟是少数;大多数的人,他们对于棺木、葬礼、寿衣这类的词语闻之色变,大多数的人,他们无法接受死难者扭曲的面孔、腐烂的皮肤和开始散发出恶臭的身体,尽管这些先我们一步离开的,可能是我们的至亲,或是爱人。
在一个习惯了粗暴对待和被粗暴对待的扭曲了道德意识的世界,一个连活人都尚不能要求被温柔对待的社会,小林君这样温和地、赠与死难者一份尊重,和。他用像孩子—样的虔诚和温柔,平等对待每一个死者,不管他们是怎样的死法,也不管他们的生前身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