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通过朗读课文渗透环境教育
小学课文中许多描写的是多姿多彩的大自然风光。在学习课文时教师带领学生朗读好词佳句,品味语言文字,丰富学生美的情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如,教学《泉城》一课,可以把这种美集中体现在朗读上,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感悟泉水的美,激发他们对济南泉水的向往。教学环节可以这样:(1)读中找景,用“”圈出课文中描写泉水的句子。让学生比较直观、形象地初步感知美。(2)读中找特点,用“―――”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话?这时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珍珠泉的这个句子,因为这句话把珍珠泉神奇的特点写出来。”有的学生说:“我喜欢描写黑虎泉的句子,因为我似乎听到了流水声。”教师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画面,带着这种感情读读句子,加上动作读读句子,加上流水声读读句子,使学生心中对美的理解得到了升华,在读中感悟了济南泉水的美,感受了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美。
二、通过理解课文内容渗透环境教育
对课文内容与其进行一百次生硬的说教,不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既接受教育又增长知识。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和多媒体课件渗透环境教育。
图片、科教片、风光片等直观教学材料来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和感情认识,让学生欣赏、想象、对比。学生通过这种审美体验,慢慢地内化为自己对大自然的赞美和依恋,继而产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如,利用《九寨沟》的插图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高耸入云的雪峰、色彩斑斓的大小湖泊、古木参天的原始森林、高低错落的平湖瀑布。当学生初步形成印象之后,会产生一种愉悦之情,这种审美体验,继而使其产生保护美丽大自然的愿望。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在地球上,除了九寨沟的美景外,还有广袤的草原、浩瀚的森林,……他们会感叹:地球,像母亲一样养育了千万种生命,她为人类无私地奉献了一切。既然人类的生活离不开自然环境,那么,我们应该从小做起,爱护环境,美化环境,做一名环境保护的小卫士。
2.抓住重点课文和重点语句,对学生渗透环境教育。
《一个小村庄的故事》文章短小,语言隐含的道理却非常深刻。在教学中让学生结合重点语句,说体会,加深理解。“什么都没有了―――所有靠斧头得到的一切,包括那些锋利的斧头。”这里的“锋利的斧头”,不仅仅指的是人们砍伐树木的工具,还包括人们的愚昧及破坏生态平衡的落后观念、行为。《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完后,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动笔写写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学生写道:“除了脚印,什么也别留下;保护地球=热爱妈妈,为了我们的地球母亲,请不要向她的血管里注入废水。”可见学生们的心肯定犹如大海般不能平静,幼小的心灵里油然而生出一个想法:保护地球吧!那是我们的家啊!
三、通过作文教学,有机渗透环境教育
环境教育渗透于作文教学中,以增强环境意识是完全可行的,也是行之有效的。一次作文教学中有学生写《假如我是环保专家》,其中写道:“以前天是湛蓝的,水是清澈的;现在天是灰蒙蒙的,水是浑浊浊的,许多飞鸟走兽不现其踪迹,鱼虾之类少得可怜。假如我是环保专家,我首先处理的是那些成堆成堆的垃圾,一个城市一天要埋掉数以千吨的垃圾,一些垃圾能腐烂,而白色污染几千年都烂不掉。我想要发明一种药水,滴上一些就能使垃圾自动分解,还给大家天之蓝、水之清,让飞鸟走兽能和人类协调共处。”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学生产生了保护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并且在作文中表达出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四、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
1.结合各种主题活动,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每年3月12日是植树节,3月22日是世界节水日,4月7日是世界卫生日,4月22日是世界地球日,5月31日是世界无烟日。有选择性地利用这些绿色纪念日开展主题活动,就能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
【关键词】教学 ; 感恩 ; 体验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24-01
现如今,感恩教育已成为提高学生品德修养,帮助他们逐步形成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重要教学内容。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一、感恩教育的内容
语文教材中所表现的“恩”是丰富多彩的,有自然之恩、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社会之恩等。
(一)自然之恩
大自然不仅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物质条件,还以壮丽秀美的山川陶冶我们的精神。如,《三峡》让我们领略到不同季节的壮丽景色;《观潮》写钱塘潮的雄伟景象,让我们心潮澎湃,赞叹不已,《西湖游记二则》让我们感受到西湖之美,得到心灵上的愉悦。
(二)父母之恩
父母不但给我们以生命,而且竭尽全力地养育我们,如朱自清的《背影》让我们感受到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
(三)祖国之恩
我们不仅要从描写祖国各地风景的文章中感知它的地大物博,更要从中感知它的博大精深,丰厚底蕴,从祖国的优秀儿女特别是在危难时刻为国献身的英烈中感知祖国的凝聚力和无尽的恩情。课文中的众多古诗文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如《谁是最可爱的人》等能让我们感知英烈的祖国心、民族义,让我们体会到什么才是祖国的优秀儿女。
(四)社会之恩
我们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个性,还要培养学生博大的胸怀,教育学生爱社会,爱人类。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我的老师》等课文中感受师恩,从《金盒子》等课文中感受友恩,从《驿路梨花》等课文中感受他人之恩。
二、感恩教育的价值取向
语文教学中的感恩教育,要在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培养语文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感恩的价值观。
感恩――珍惜生命
珍惜自己的生命,对大自然、对父母,对祖国、对社会,都是一种感恩的表现。每个人来到人世间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是对大自然的最好的回报;父母含辛茹苦地养育我们,就是希望我们长大成人,一生平安,珍惜生命,是对父母的最好的回报;祖国,社会,为我们提供健康成长的条件,珍惜生命,是对祖国对社会最好的回报。珍惜生命,就是要爱惜自己的身体,滋养自己的精气神,就是要远离危险,远离犯罪。
感恩――承担责任
在感恩教育中,要渗透承担责任的教育。感念父母之恩,要孝敬父母,听父母的话,不让父母为自己的成长过分忧心;感念祖国之恩,就要报效祖国,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做贡献,甚至不惜献出宝贵的生命。这和珍惜生命的教育是不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珍惜生命的教育不是苟且偷生的教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舍生而取义”,是古已有之的道理。
感恩――学会和谐相处
感念自然之恩,要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要学会和大自然和谐相处;感念社会之恩,要学会和不同性格,不同阶层,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处,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
三、感恩教育的方法
(一)信息筛选――知恩
感恩教育,首先要让学生知恩。要根据文章特点,引导学生筛选信息,明白要感谁的恩,感什么恩。表现大自然之恩的,一般是写景的记叙文或是说明性质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要点,从景物特点、从事物特点中感知大自然之恩。写人记事的文章,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特点或事情的意义,感知父母之恩、祖国之恩等。
(二)情感体验――感恩
没有情感体验的感恩教育是肤浅的。我们要通过情感体验,让学生对感恩教育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1.在朗读中体验
适宜感恩教育的课文,大多文质兼美,适宜在朗读中体验恩情和深深的感激之情。因此,在知恩之后,要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感情朗读的重点,一是直接抒发感恩情感的语段,二是突出人物特点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的语段,让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人物的崇高,三是景物描写细致的语段,要在反复的朗读中,让学生体验大自然的美,激发敬畏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在想象中体验
表现大自然美景的课文,通过想象深入意境,大自然之美就会深入人心,如《黄河魂》对壶口瀑布的想象,能让学生体验到大自然的造化之功,祖国的壮丽;表现祖国优秀儿女的课文,通过想象,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学生对人物高尚品质的认识就更加深刻。
3.在思考中体验
对表现事物意义的课文,我们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思考中深刻认识事物的意义,体验恩情的深广。如,《只有一个地球》,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深入认识地球对人类的意义,体会地球对人类的恩情是不可替代的。
(三)倾诉衷肠――报恩
关键词:小学;作文;感情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3-299-01
小学生作文时,或“下笔无物”、 或生搬硬套、或凭空捏造、或对习作索然无趣。这是作文教学的一大难点。那么,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写作情感兴趣、表露真情实感呢?笔者认为,生活中处处是习作素材,教师应主动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寻找源于生活的教学题材,来激发学生爱写作的情感兴趣,让他们在写作过程中记录点点滴滴的生活现象,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最平凡的真情实感。
一、循序渐进启迪,诱发吐露情感
习作教学是一门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课程。在习作教学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的情绪也就随之高涨,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师生关系融洽,学生就敢想、敢问、敢说、敢写、敢于吐露真情。写作指导的过程与完成,需要教师友情般的循循“诱导”。通过教师的善诱、启发,才能将学生埋藏于内心的话“导”出来。首先,“诱”学生说出自己的见解。如,教学生写一种家用电器时,我先让学生夸夸自己家哪件家用电器的形状最美丽。学生为了表现自己家里的财产,爱说的兴趣一下调动起来,情绪激昂。有的同学说:“我家的‘美的’牌空调机最漂亮,亮丽大方,冷暖兼顾……”;有的同学不甘势弱地说:“说起漂亮,我家最近搬进的50寸液晶彩电才叫漂亮,扁扁的身材,露出平平的‘肚皮’……”学生一个接一个争先恐后地踊跃发言。接着,再“导”出学生的真情实感。在学生说出家用电器的魅力后,进一步“说”出它的用途,以及人与它之间的密切关系。
学生在写作时往往内容不够具体,三言两语,起因于学生对生活的体验不够深刻,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追风捕蝶,过于肤浅。通过教师的循序渐进的诱导,能够帮助学生挖掘出藏在内心深处的一系列生活记忆,激发学生的潜意识,开拓学生的习作思路,使学生平时在生活和学习中所积攒的词汇、观察到的事物,重新组合,把说的话转为文字表达,并在表达时有机地融入自己的情感。
二、创设习作情景,流露真情实感
一千二百年前,落第的张继行至苏州住宿,触景生情,写下历史上的一首好诗《枫桥夜泊》。这归功于当时的环境影响,使得诗人的情感得到充分的流露。学生的习作练习也是只有处于自然、自由、自觉的情境之中,才能写出好的作文。因此,老师应充分创设习作情景教学,利用多媒体,设置生活情景,引导学生扩散性思维,启迪学生的习作思路,勾起学生对生活点滴的回忆,使学生的情感在特定情景氛围的影响下,自然流露。
如,在教学《家乡的变化》为题的作文前,因为本人爱好摄影,经常利用业余时间,拍摄了以往人们的住房和各式家具,录下长辈回忆当年苦难生活的言语等,并拍摄如今人们的普遍生活水平,加以技术上的组合,制成影碟片。在教学课堂上,把家乡的变化再现学生的眼前。随着影片的播放和优美的音乐旋律,勾起了学生深刻的感触,情感的江河漾起层层细浪。他们内心激动不已,个个跃跃欲试,急于赞颂家乡的变化。我适时引导他们要有的放矢,抓住重点,以点带面歌颂家乡变化,要有自己对家乡的热爱感情。于是,家乡情景在学生脑海了的涌现,引出了各式各样、丰富多彩的美妙作文。有的描写了家乡的路,由小路长大成机耕路、柏油路、水泥路,由衷歌颂了致富路;有的描写了家用电器的更新换代,由黑白电视机而彩色电视机、液晶电视机,并且深情地说:“知识改变了我的家乡,电视机已算不了什么,电脑都已涌入了千家万户……”,许多学生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我要努力学习,掌握科学知识,造福家乡,让家乡更加美丽。”的真情实感。
学生习作训练,老师适时创设情景,有利于学生自己发掘生活素材,做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利于学生在字里行间表达中表露出自己的感情。
三、观察体验生活,抒发朴实情感
近几年来,在写作教学中总有这样一种感觉:许多学生的作文言之无文,视角狭窄,素材单一雷同,很少能够关注社会民生,很少能对生活有独到的见解,很少能写出对生活的真切感受。如果要追寻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因为部分老师着眼于让学生应付考试,把作文训练空间完全限定在语文课堂上;二是因为学生课业太重,无暇顾及周围事物,久而久之养成了对周围事物熟视无睹的习惯。
面对这种现状,写作教学该何去何从?赵谦翔老师曾经倡导“绿色作文”的理念,“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 大语文观也告诉人们,“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一言以蔽之,要用生活激活作文教学的课堂。
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进行实际操作呢?就是要让学生明确生活到底是什么,生活在写作中有着何等重要的作用。
一、引领学生走进自然,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
历代大家,如,李白、杜牧、王维、李商隐、李清照、朱自清等,他们对大自然富于哲理的描写与认识,都源自于作者对生活、对自然的观察,都源自于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实践活动。“美源自生活”,“美源自具有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活动”。每当人们吟诵“僧敲月下门”“春风又绿江南岸”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时,无不为作者用词之绝妙生动而感叹不已,这一切都源自作者对自然的满腔热爱。教师要敢于破除“封闭式”的教学秩序,让学生走进大自然。去观察馥郁的山谷,凹凸起伏的原野;去欣赏蔷薇色的春天,金黄色的秋天;去陶冶健康的情感;去捕捉丰富多彩的作文素材。“象牙宝塔”式的作文教学使学生充满“硬挤出来的、笨拙的、背诵下来的句子和词组”,“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别人的思想”。(苏霍姆林斯基语)而走进大自然的学生则不然,春天的第一丛嫩绿,夏天的最后一朵玫瑰,秋天的苹果林,冬天的鹅毛雪,无一不触发他们的灵感,撩拨他们的诗情。学生置身于丰富多彩、千姿百态的大自然的时候,写起作文来也必定会热情高涨,思维活跃,文思泉涌。反之,一味地闭门造车,凭空想象,是写不出鲜活的作文的。
二、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拓宽学生信息渠道
写作素材之一:学校生活。
学生对学校生活最熟悉,也最有感情。课堂上的启发诱导、激励表扬,课间的嬉戏玩耍、集体活动,无一不是写作的素材。老师要引导学生留心观察,抓住契机进行引导,使这些情景在学生笔下生花。
(1)结合课文,发挥合理想象。可以利用课文,引导学生对有关内容进行合理的补充、扩展或接受。既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又落实了创造力的培养。针对教材内容以及课外阅读,学生可以交流自己的心得,有所感悟,有所借鉴,有所生发,还可以仿写、续写。如,学完诗歌单元,自己创作诗歌,学过文言文也来篇文言作文,续写课文《项链》,等等。比如,学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学生对他的“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感触颇深,洋洋洒洒写来,确是获益匪浅;欣赏了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学生都仿照他的写法,以日常琐事抒写真挚情感,读来意味隽永。
(2)课间活动,多留心观察积累。课间十分钟的校园可谓是沸腾的校园,学生的周记不少都是反映课间文化的。课余的文体活动,都可以成为学生良好的写作素材。可以用活动的趣味性,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比如,一场篮球赛过后,有的学生从啦啦队的角度去描写,有的从场上球员的亲身感受去体会,有的从旁观者的角度去对比赛做辨证的思考,有的却避开激烈的比赛场面,写赛后第二天自己从球场上静静走过时的回味……这些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学生身上爆发出的智慧的火花,透露出的写作灵性。因为他们参加了比赛,观察了比赛,真情实感就会自然地流露于字里行间。因为做到了言之有物,所以写出来的东西可读性极强。
写作素材之二:家庭生活。
学生除上学外,其余的时间一般都在家庭度过。应该说拥有一个幸福快乐的家庭,是人生的宝贵财富,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性格和丰富的情感。只有性格健康,情感丰富,才可诞生佳作。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也是孩子的终身老师。练习写人的文章,可写父母、亲人;写事的文章,可写家庭趣事或家务劳动。当今社会父母与子女在感情上有时缺乏沟通,要经常告诫学生,回家多关心体贴父母,干点力所能及的家务活。组织开展一些有趣的活动,创设亲情氛围,为创作提供良好的素材。
写作素材之三:社会生活。
怎么解决这些问题呢?我在日常教学中有一些体会,也进行了一些尝试。
一.教学生做个有心人,多观察,多联想
我觉得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美,是丰富写作素材的好方法。
毋庸讳言,高中生的学习生活是枯燥和乏味的,因此,我经常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的变化,这既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也有助于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我们学校的绿化比较好,校园里的各种花木特别多,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各种花在开放。我经常在花草方面做文章。
早春的时候,草坪返青了,我在上课时告诉学生:“春天来了,草坪里的草都露头了,下课去看看吧。”有很多学生下了课去草坪了。再上课我就问大家去看没有。学生就会给我描述小草刚刚萌芽的样子。我就提醒大家回忆以前学过的散文《春》里描写小草的片段。回忆韩愈描写小草初萌的古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和他们自己见到的情景作对比。学生的情绪被调动得差不多了,就让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写下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秋天树叶落了,又可以写关于生命思考的文章。冬天下雪,可以引导学生搜集关于雪的散文古诗,如此等等。
大自然是一部奥妙莫测的大书,也是学生写作素材取之不竭的宝库。引导学生多观察,多联想,多思考,他们就会写出漂亮文章来。
二.培养学生关心时事,关注社会热点的习惯
我有在课前和学生“聊闲天”的习惯。上课跨进教室后,我爱和学生扯两句“闲话”:国家大事,明星八卦,作家趣闻,天气,流行色等等。学生很爱听,也会追问这些事的背景,原因。有时我们还会正儿八经地讨论一小会儿。这不仅仅活跃了课堂气氛,更重要的是养成他们关注社会,关心生活,积极思考,凡事刨根问底的习惯。这样写文章时就不会材料陈旧,干瘪空洞;也不会人云亦云,拾人牙慧。材料丰富、新鲜,观点新颖可以帮学生拿到“发展等级”的分呢。
三.鼓励学生多阅读,勤思考,以读带写
指导学生用假期等大段时间读名著,然后组织读书体验交流会,给学生谈体会,交流感受创造一个平台。高一学期末学了《林黛玉进贾府》,我就安排学生在寒假里读《红楼梦》,并要求写20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新学期一开始就组织了交流会,效果非常好。阅读思考得多了,他们就会有写作的冲动了。这样读完《红楼梦》,我的学生也有可能写出《赤兔之死》这样的好文章来。
学生的阅读当然包括精短美文。这些文章,我经常要求学生精读,仔细揣摩。加以必要的赏析指导之后,我会让学生仿写。比如学了《想北平》后,我要求学生仿写文中老舍先生表达自己对北平深厚情意的段落。学生的热情很高,写的片段也很漂亮。恰巧期中考试时,考到了“故乡情结”的作文,学生们的作文成绩普遍不错。
四.鼓励学生把自己的所感所思形成文字
我经常把学生的练笔在课堂上读给同学们听。既让学生分享了美文,又带动了其他同学。既满足了学生的成就感,又树立了榜样。这样的激励很有用。
五.用作家们的鲜活事例激励学生
学了《我与地坛》,有好多学生对写作产生了兴趣。这启发了我。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我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述一些作家的生平经历,像莫泊桑,像莎士比亚,让他们明白写作并不神秘,更不是高不可攀,只要坚持观察思考练习,就能写出漂亮文章。
六.批改作文时多鼓励,少批评
批改讲评学生作文时不要求全责备,要以鼓励为主,多表扬长处,指出不足也要注意方式,让学生体会到进步和成功的快乐,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七.发挥教师的带动作用
教师对写作的兴趣往往会带动学生喜欢写作。如果一个语文老师“能说会道”“出口成章”“下笔成文”。那么对他的学生可能就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