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安塞腰鼓阅读答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宜强化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忌画面过分花哨,分散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
我们在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必须考虑到教学情境、学生兴趣等因素,宜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图、文、音、像并茂的信息,通过营造与教学相适宜的氛围,将学生引入相应的意境中,从而激发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主动地、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形成积极、生动、完美的教学氛围。如教《安塞腰鼓》这篇课文时,学生可能从来没有见过安塞腰鼓,从来没有真正领略过安塞腰鼓的风采。于是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可将安塞腰鼓所处的真实环境、惊心动魂的场面、磅礴的力量等,伴随着《安塞腰鼓》的乐曲展示在学生面前,使他们对抽象、模糊的“安塞腰鼓”有了感性认识,从而主动、积极地去探究、去欣赏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黄土高原的凝重、力量的奔腾和生命的升华,进而领会《安塞腰鼓》既是高原生命的颂歌,也是民族魂的诗性礼赞,从而使学生有收获之乐,而无劳顿之苦。
但语文毕竟是一门语言学科,文本的朗读、课文的理解、语言文字的训练、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最终还是要靠学生内化才能实现。因此,我们在得益于多媒体图、文、音、像并茂的同时,应注意适可而止。如果我们一味追求课件的生动形象,大量运用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就会影响学生对语文本身学习的注意力,忽略了所要反映的知识内容,从而淡化了文本的朗读,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和语言文字的训练,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培养。因此,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创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氛围,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主要原则,而不要分散学生学习语文的注意力。
二、宜超越时空,生动、形象地扩大信息量,以拓展学生视野,忌只是一块纯粹的黑板复制品
多媒体在很大程度可弥补传统教学在时间、空间等方面的不足。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语文多媒体课件时,一定要结合课文内容,注意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展现文章的意境美、形象美,让学生“披文入情”,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氛围中,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例如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戏曲大舞台》的综合性学习,大多数学生没有亲身体验,了解甚少,单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很难真正理解的。如果用多媒体技术选取我国民族戏曲的精华京剧、昆曲、越剧等的有关片断,根据教学目标制成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亲身去体会,就会使学生如临其境,从而充分调动学生各个器官,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听、说、读、写”,了解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爱和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了教学目标。
但看看现在公开课、比武课教师使用的课件,发现这些课件里面只是一些问题和问题的答案,只是简单重复所写的、所讲的内容,要不就是多了点音乐、图片、小动画之类的,充其量不过就是一块不用粉笔写、不用黑板擦的黑板而已。我想既然能用黑板为什么要用多媒体呢?既花时间、精力,又起不了多大的真正的作用。
因此,在设计、制作我们的语文多媒体教学课件时,要根据课文的内容引入相应的资料,设计相应的场景,使内容生动形象,让学生与文本、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某一方面的难点,实现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宜强化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忌淡化学生对文字文本的阅读与理解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以文本为中心。教学离不开对文本的朗读、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训练。但现在有些课件,重课件的精美,从封面到主页到每个子页都做得“精彩纷呈”,大量地使用与教学并无多大关系的图片、音频、视频、动画等,从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精彩的图片、悦耳的音乐、动人的画面上。一节课下来,学生连课本都没有摸几下,连起码的朗读、对文本的阅读理解、对语言文字的揣摩等环节都没有,这样怎能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又怎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因此,我们在设计、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妥善处理好语言文字训练与媒体显示的关系,合理地设计课文朗读与阅读理解、文字训练等环节,并辅以适宜的媒体,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去感悟,去理解,去品味,从而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感,培养学生运用、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的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如笔者制作的课件《伟大的悲剧》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在背景音乐和背景图片中,学生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寻找自己最受感动的文段,并与同学交流、品味,从中体会人物的精神风貌,在全班学生合作、交流、探究的基础上,人物性格风尚、文章的主旨自然而然就呈现在学生面前。在多媒体技术、语文传统教学理念和现代教学理念的相融合中,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自然而然得到了有效的训练与提高。
四、宜根据因材施教、因人施教的原则来设计、制作课件,忌信手拈来,生搬硬套
现在网上、商店有许多现存的课件可供教师使用,可是有些教师将这些课件拿起来就到多媒体教室使用起来了,效果自然不言而喻。实际上,课件的制作总是有一定的指导思想的,是根据教材、根据学生来设计的,是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情况相结合的结晶。这个课件只适合制作者使用,而不是每个教师都能随意地、完全地照搬使用,因为这个课件不一定适合你教的学生,也不一定是你的教学目标。
因此,我们在制作课件时,一定要分析好教材因素、学生因素,确立好要解决的问题,要突破的难点。当然对于别人的课件可以借鉴,好的加以运用,不需要的删去,加入自己的东西,就是一个好课件了。因此设计、制作课件时,必须根据学生特点、教材情况并融入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这样的课件才真正有利于教学,起到真正的作用。
[关键词]关键词句 朗读 情境 标点 练写
语文阅读教学应该充满“语文味”。什么是“语文味”?有位专家说: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一亩三分地,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我认为“语文味”就是让语文阅读教学充满词味、句味、读味、品味、书写味。那么,如何才能让阅读教学真正的富有“语文味”?
1.抓住关键句,嚼出词语精当之处。阅读教学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学生才能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才能“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作为教师应引导学生扣住关键词解读,适当点拨,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我在教学《姥姥的剪纸》第四自然段时,我就抓住“刁难”一词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先说试说“刁难”的意思,接着让学生去查词典理解,然后让学生到课文中寻求答案,最后让学生说说这个词你读懂了什么。让学生明白,其实写“我”的“刁难”就是为了衬托出姥姥的心灵手巧,无所不能。令人佩服!对于重要的词语,仅仅让学生理解字面意义、一般意义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引导学生不仅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彩,而且能体会其表达效果。对关键词的教学,要使学生的思维层次不断深化,思维的质量逐步升华,对词语的理解渐趋深入。
2.着眼感动之处,在朗读中感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要加强朗读训练,要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是课堂教学的主旋律,是训练学生语感的主途径。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四至七自然段时,课文感情强烈,主要写谭老师的动作、语言时多处使用感叹号,我就重点针对谭老师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进行朗读训练,指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些感叹号蕴涵的感情表达出来,通过急促的语调,体会地震来临前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临危不惧,用身体守护四名学生的感动场面。在教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送别场景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最令人感动的细节。然后,通过示范读、配乐读、分角色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课文中流淌着的浓浓的师生情谊,体会老师对肖邦寄予的股切希望,真实体验了一回生离死别的痛苦。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只有通过朗读,学生才能有最真实的体会,才能跟作者、跟课文产生共鸣。
3.盯住标点符号,此处无文胜有文。标点符号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尤其在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解感悟能力等方面能够起到独特的作用。我们在解读课文时,往往会忽视课文中的标点,其实有时候正是这些小小的标点却留给我们无限的遐想。教学时应引导学生在标点符号上多思多想,有感情地朗读,不能只局限地将情感投入在语句上,标点的处理也很关键,这能反映出一个人朗读水平的高低。如《最后的姿势》第四自然段有中有这样的句子:忽然,课桌摇晃起来!整栋楼房都摇晃起来!地震!他意识到情况不妙,来不及多想,就大声喊道:“大家快跑!什么也不用拿!快……”这里一下用了五个感叹号,这是谭老师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首先想到学生所发出的呼喊。五个感叹号让人充分感受到危急的气氛和谭老师充满无私大爱的高尚品质。所以读到这里时,引导学生应该用较快的语速,洪亮的语音,读出当时的情境来,可以再现当时感人的一幕,这样长期的训练就会使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文章中的标点是具有很大力量的,教学中若能有效地抓住标点教学,无疑是找到了一片蔚蓝的教学天空。
4.创设情境,入境悟情,细细品味。学生阅读文本,若能潜心其中,沉浸于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就容易想主人公所想,急主人公所急,也能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以《安塞腰鼓》为例,课文写了黄土高原的小伙子们表演的安塞腰鼓豪放、壮阔、火烈的场面。学生对此不是很熟悉,根木不能入情入境地去体会,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我先引导学生轻轻地读一读,再闭上眼睛听范读,展开想象,接着出示厚实的黄土画面,配有古老的建筑,粗犷、朴实的小伙子们热情澎湃、展示生命活力的表演,伴随高亢的《信天游》,再让学生抓住“好一个安塞腰鼓”这一句重复句,逐步引导学生走进这个热烈的场面,学生情不自禁地用充满激情的语言读出了安塞腰鼓豪放、壮阔、火烈的特点。学生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之中,感悟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受到语言文字的熏陶感染,从而入境悟情。
文/蔡 勤
培养创新意识和提高创新能力是阅读教学的核心与灵魂。长期以来,小学阅读教学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个性体验无法得到有效的交流和沟通,创新思维更无从发展,因此,构建新型阅读课堂,教师必须从学生角度出发,聚焦课堂细节,创设开放性空间,培养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在自主、愉悦的氛围中尽享阅读之美妙。
一、营造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课堂是传授知识和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可以一改沉闷的课堂气氛,有利于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培养创新意识,因此,小学阅读教学中要关注环境细节,如大胆引入现代信息教育手段,将阅读内容与信息技术整合,创设生动、活泼而充满激情的课堂,为培养创新意识敷设肥沃的土壤。例如: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一文时,教师在阅读教学中积极引入多媒体辅助手段,将“安塞腰鼓”的震撼场面以动态形式表现出来,只见数百个后生,奋力地敲着腰鼓,跳跃在黄土高原之上,头巾与腰间的绸带相映成趣,此起彼伏的鼓声与愉悦的笑脸相映成辉,好一番震撼的景象……面对这样直观可感的画面,学生的心被震撼了,在接下来的朗读环节中,每个学生都表现的积极踊跃,尤其是平时不爱朗读的男同学,这次也出乎意料的大声朗读,其中一个小组展示朗读中男生粗犷而厚实的声音博得了全班同学的热烈掌声,仿佛自己就是站在那高原上的后生,要将无穷的力量和气魄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超越了文本,超越了自我。这就是创设情境的魔力,学生在新颖别致的课堂情境中,全身心的投入阅读之中,探索自身与文本之间的纽带,形成强烈的情感共鸣,进而培养出创新意识,将阅读进行到底。
二、创设灵活开放的探究活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一)倡导自主探究,培养发散思维
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自于自主探究,只有经过探究的过程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需求细节,设置学生自主探索的环节,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与空间,形成师生、生生、生本多元立体对话,丰富课堂内容,发展发散思维。例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教学中,教师设计了一个“巧对对联”的实践活动,根据课本内容和人物形象编辑对联,学生们对于这样的活动热情高涨,纷纷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交流开始了,首先展示描写蔺相如的对联,生1:“唇枪舌战斗秦王,宽容大度让廉颇。”蔺相如对待廉颇一再宽容忍让,但是对于敌人却“寸步”必争,所以横批是“一心为国”。师:果然是开门红,第一幅对联这么精彩!生2:我的和刚才同学意境相似,但是形式不同,“寸步不让对付秦王,温文尔雅说服廉颇。”横批是“智勇双全”。生1:我觉得他们将成语运用到了对联里边,效果不错!师:好!对付强大的秦国,蔺相如是勇者;对待同朝为官的门客,蔺相如是智者……整堂课学生都处于自主探究的状态,学生发展发散思维,感受对联魅力,而课堂也在学生们的唇枪舌战中神采飞扬,不时传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二)鼓励个性体验,强化质疑能力
思考是学习的前提,而质疑是思考的核心,传统小学阅读教学中,教师习惯打造“标准答案”,导致学生独特思维受到抑制,质疑能力匮乏。因此,聚焦细节,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做思考的主人,敢于提出质疑,并积极探索问题的答案。例如:苏教版二年级下册《春晓》一课阅读时,教师给予了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并要求在自学活动中提出质疑,把不能理解的或理解有难度的问题提出来。这下学生来了精神,平时都是老师提问,学生冥思苦想,而现在学生有了用武之地,将自己的质疑大胆的说出来,经过一阵紧锣密鼓的阅读和思考,最后整理出自己的质疑。生1:既然“春眠不觉晓”,就表明作者睡得很香,那么到底是晚上睡得香呢,还是早晨睡得香?生2:“花落知多少”中“知”是知道的意思,那么综合整句诗,“花落多少”作者到底是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这样的质疑是出乎教师意料的,同时也是令教师感到惊喜的,小小脑袋里居然有这么多的疑问。接下来教师没有直接回复,而是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的创新思维来自于质疑能力,鼓励学生表达个性体验,对于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设计独具匠心的教学环节,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新课程改革提倡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小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捡拾点滴细节,巧妙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关注细节,品位精彩,进而提高创新能力。例如: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爱如茉莉》阅读教学中,教师抓住“爱”这个关键字,设置了三个教学环节,分别是“整体感知,找细节”“析词赏句,品细节”和“深入体会,悟细节”。第一个环节教师请同学找出文章最令人感动的细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听到了一声叮嘱,看到了一双紧握的手和一个恬静的微笑;第二个环节中学生紧紧抓住“虚弱”“紧握”“麻木”等词语感受那份朴实的亲情;第三个环节学生结合阳光这一环境描写,慢慢感悟那份默契的人间亲情。在学生充分把握文本的基础上,教师请同学用一两句小诗表达自己的感受。学生写得生动极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丰满而真挚的感情。
一、营造氛围,激发阅读期待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作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形态,首先要求的是民主、平等、宽松的教学氛围,师生关系融洽才能使彼此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心灵的愉悦,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使个性得以张扬。
首先,教师要淡化自己的权威。教师要将自己当做学习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努力为学生个性的彰显营造充足的心理空间,真正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其次,教师要有赏识的态度。在对话中,学生受心智水平、认知经验的限制,会产生认识的肤浅、偏差甚至谬误。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宽容,要有耐心,应抱着欣喜、赏识的态度去对待。只要学生的回答能沾一点儿边,就要加以鼓励、引导,不要用标准答案去统一学生,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再次,教师要激情入境。只有入境入情,才能读出个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不断地产生阅读期待,使阅读活动深入持续下去。如学习 《海底世界》一文,揭题后,可通过多媒体放映“海底世界”奇妙神奇的画面,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富于启迪智慧的语言和多媒体教学手段,能点燃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珍视体验,强化个体理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个性化阅读尤其强调学生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创造。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自我体验,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能把教师个人的理解和体验强加给学生,否则,个性化阅读无从谈起。
首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文本。阅读的角度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意蕴也不同,因此,教师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多角度地、有创意地去阅读。
如《孔子游春》第二节语句教学:“阳光普照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当我们读到这样的美景时,孔子此时会涌起哪些感想?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朗读来表现,同时对不同意见的学生给予特别表扬,这对学生张扬个性、发展求异思维大有益处。
其次,要倡导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看法。《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提倡标新立异,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作品,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例如,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第三段小结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认为扫路人的生活究竟累不累?学生有的说:“我看这位扫路人一定很累,因为一天上山、下山要扫一千八百多级的石阶。不要说是一位七十多岁的老人,就是年轻人也吃不消啊!”有的说:“我认为扫路老人感觉不到累,因为他每天扫一程、歇一程,再把好山好水看一程,自在悠闲,这就叫乐此不疲!”还有的说:“我想这位老人坚持在这里工作,是为了发挥余热,从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自强不息、积极乐观的老人形象。”以体验、感悟为灵魂的组块教学,打开了学生思维和想象的空间,使学生闪现出个性化的理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三、提倡学习方法的自主化,促进个体独特的阅读体验
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我们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或印象深刻的内容进行研读。如教学《祁黄羊》一文,可让学生潜心品读课文,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研读,并设计一种自己喜欢的或擅长的表达方式进行全班交流。通过这种富有个性的交流,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更好的张扬。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展现自己的学习个性。例如,在教学完《安塞腰鼓》后,教师鼓励学生说:“同学们一定理解了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黄土高原后生的粗狂、豪迈和开放。你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出来吗?”于是,学生有的深情地诵读,有的激情豪迈地唱起了《黄土高坡》表达对祖国的热爱,有的用笔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受……这样便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个体体验。
其次,要让学生拥有阅读实践的机会。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注重学生发展的潜在性、主动性和差异性,在课堂上保证学生有自主表现和发展的时空,为每个学生提供积极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为学生的有效体验提供时空平台。
四、改变评价方式,使学生品尝成功的快乐
一是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引导学生从评价他人到自主评价,不管其形式如何,都是一种积极的过程。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是阅读个性化行为的重要内容,教师要留有评价的时空,教给学生评价的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现念,我将课文的教学设计了四个环节: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抓住了苏州园林的哪个特征,又是怎样突出这个特征的,采用默读、略读的方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②抓住重点段进行阅读指导,以读促思,读议结合,落实理解内容,感悟语言,完成积累的学习过程。③根据教材特点,选准知识点,渗透观察、习作知识,再次整体把握教材内容。④以文本为依据,创设语文实践平台,给学生能力展示,创新思维发展的机会。
二、设计每个教学环节的指导思想
(1)新课程标准淡化了段落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整体把握。我认为新课程标准没有把段落作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我打破了原来《大纲》中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而是从阅读教学开始就注重对文本的整体感知,意味着实现这个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这样改革后,降低了要求,避免了繁锁化,为学生能够直接与文本对话提供了空间。在这个理念的指导下,设计了第一个环节,没有在分段、概括段意上做文章,而是通过四个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直接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①叶老对苏州园林的印象如何?②苏州园林设计建造上有什么共同特点?设计者和匠师们是怎么做的?③用一句话概括3~9小节分别写出了园林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是按什么顺序安排的?④全文的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2)新课程标准注重对语言的感悟,强调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我觉得在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必须引导学生潜心读书,熟中求解;必须引导学生品读赏析,通过多层次的读,层层深入的思,合作学习中的谈,才能让学生实实在在地走进文本,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语文中的优美词句,精彩句段的积累才能真正落实。
三、要进行开放性的语文阅读教学
与数理化不同,语文是一门活泼、开放性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不必拘泥地套用公式、遵循方程,而是对同样的专题,提倡发散思维,主张创新,允许在合理的范围内有不同的见解。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挖掘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切忌死板教条地按所谓的标准答案等来处理问题和教学,教师应该把不变(教材、教学参考等)与变(学生的主体发挥)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中积极主动地接受新知识,把学习语文变成精神的洗礼,灵魂的提升。
四、要用情感去教学
情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生命和灵魂。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的有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会融入人的精神世界。”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声情并茂,以情传情,从而在教师、学生、作者之间创造感情共鸣的良好气氛,就会发挥语文教学的感染力。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的情感,学生的喜怒哀乐,学生的追求和向往,这些都是学生情感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情感,真心实意地去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五、要处理好多媒体设备应用与语文阅读教学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