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公共管理教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从教材这一方说,教材编定的“课文”也应该具有让教师顺利发挥其功能的条件,一张破报纸也能上好一堂课,对于少数教师来说,也许不算难事,而就大多数教师而言,绝非易事。这个例子也许偏了一些,常见的情形是,教材中编入的课文,第一线教师不甚满意,有的随便翻过去,略微点一点算是;有的干脆发怒了:“干脆就应当撕掉!”教材编写者和教材处理者想不到一块去或者想法有较大距离,都不利于教学。因此,编课文的要为用课文的着想,用课文的也应揣摩编课文的意图,双方认识统一,行动协调,事情就好办了。
我以为,要让教师能够发挥“课文”功能,首先就应使“课文”有“功能”和条件,课文的条件是什么呢?是文质兼美吗?不是。文质兼美仅仅是选文的标准。我想,还是要从“例子说”上考虑,要使“例子”确实具有“例子”的特性。前文说过,语文课的“例子”不同于数学等其它学科的“例子”,数学等学科的“例子”主要是应有典型性、论证性,而语文课的“例子”特性应有以下三点:
(1)典型性。这是“例子”的共有特性,否则就不算是真正的“例子”。这不用多说。
(2)典范性。这是对选文的要求,应该把思想典范、语言典范的文章选进教材,这一点已成共识,也不用多说。
(3)引发性。引发,引而发之;引,引子,引动,引导;发,发挥,扩展,发散。“课文”的引发应有几层含义:①课文只是些例子,是“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能够大概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叶圣陶《谈语文教本》)。由此可见,“课文”是学习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引发开来,再向“课文”以外的语文内容探索。②“课文”的引发性来自它的基础性,或者说,只有基础性的语言材料才具有引发性。对于这一点,叶老也说了一段十分精辟的话:“学习图画,先要描写耳目手足的石膏像,叫做基本练习。学生阅读与写作,从普通文入手,意思正相同。普通文易于剖析、理解,也容易仿效,从此立定基本,才可以进一步弄文学……我也知道有所谓‘取法乎上,仅得其中’的说法,而且知道古今专习文学而有很深的造诣的不乏其人,可是我料想古今专习文学而碰壁的,就是说一辈子读不通写不好的,一定更多。……从现代教育的观点说,人人要做基本练习,而且必须练习到家。说明白点,就是对于普通文字的阅读与写作,人人要得到应有的成绩,绝不容有一个人读不通写不好。”(《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点》)应该指出的是,基础性不等于低品位,普通文也不等于低品位的文章,叶老的《苏州园林》、《景泰蓝的制作》;朱自清的《绿》、《春》以及的政论文等,能说是低品位的东西吗?当然,要写出这样的文章,必须凭借更高的思想文化修养,站得高,修养深,写普通文就驾轻就熟了;但是,从学习过程说,总得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由普通到不普通,由基础到高精尖。所以叶老说:“不先作基础练习而径与接触,就不免迷离惝避恍。”(同上引)全面地完整地看叶老的话,我想应该是基础训练和“取法乎上”结合起来,正如前文所举的例子,学“片断”是基础训练,学“全文”(当然是佳作)是取法乎上。偏于一边,都有所伤。③引发性还是扩散性,这就是说,选用的“例子”要具备足可以使学生进行发散的条件。我们很欣赏“举一反三”,往往是欣赏“反三”的结果。其实,之所以能“反三”,“举一”是功不可没的;不是随便举个什么例子就能收到“反三”之效;学生能“反三”,往往是因为举的“一”很典型,很适时,很有启发性。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所以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为什么“不复”呢?显然,不是埋怨学生笨,教师生气了,不愿再讲了,而是有两个原因:或者是时机未到,还没有形成“愤悱”之境;或者就是指举的“一”不合适,不恰当,应该换举“一隅”。在教学中,这种情况很常见,教师举A例,学生很迷糊,教师换举B例,学生就豁然开朗了。
以上是就“课文”说,下边再说说教师应该发挥“课文”的哪些功能。
(1)解读化悟功能。课文,特别是那些文质兼美之作,都是对自然人事及其内在机理上最成功的解读化悟。创作者把自己解读化悟所得用语言文字形式表达出来,目的是期待并赢得更多的人来解读化悟;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课文,目的之一就是凭借作者的解读化悟来取得新的解读化悟,并把取得的结果变成积淀在内心的心理事实。所谓读书使人充实,道理就在这里。这种双主体双客体关系,如下图所示:
(附图{图})
①“自然人事”是客体,用艺术手段反映“自然人事”的作者是主体;主体创作出的成果——作品又成为第二客体,而学习作品的读者(学生)便就是第二主体。②两个主体的目的是不同的,第一主体意在用自己的眼光来认识自然人事,并参与主观感情来反映它,目的是求得一个认识的结果;第二主体既认识作品,又认识作者的“认识过程”、“认识方法”和“认识角度”,简言之,即认识作者的“认识”。认识的目的是学习思想,接受熏陶,借鉴艺术,学会方法,最后把作者的“认识”化解为自己的血肉,简言之,就是积累。③从这个角度说,课文的“例子”功能就是解读化悟,一方面把作者是怎样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情况展现在学生面前,一方面又提示学生,既要记住这个“结果”,又要学会作者解读化悟自然人事的艺术方法。教师教学生学“课文”就得在这方面花功夫。
(2)凭借功能。自然人事,是客观存在,人们可以凭借不同的形式来解读它、化悟它,比如春天之景、秋夜之境,音乐家可以用音乐语言来表现;美术家可以凭绘画语言来表现;摄影家则用摄像工具与载体来表现;而文学家则靠的是语言文字工具来表现。既然作者凭借语言文字来状物写形、表达心志、传递情感,那么,我们指导学生学“课文”,就必须围绕作者的凭借对象——语言文字——来研究、来揣摩。离开语言文字,不光是要犯架空分析之病,而且置作者的凭借对象于不顾,也就不可能真正达到解读化悟的目的。叶老在说明《国文百八课》时说,“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到内容的纯正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他举了一个例子:“在国文科里读《项羽本纪》,所当着眼的不应只是故事的开端、发展和结局,应是生字难句的理解和文章方法的摄取。”对此,叶老还有所强调:“不论国文、英文,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关于国文百八课》)围绕语言文字读“课文”,就是处处从语言文字入手,认识作者是怎样运用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我们通常说某某文章传神写照,极富表现力,何以见得呢?还不是从语言文字上看出来的?我们通常还说某某字句用得准,何以见得呢?还不是把客观情况和表现客观情况的语言文字作了比较而后才得到的结果?道理是明白了,但我们做的时候往往不见得很出色。比如教《牵牛花》,就“生之力”问题可以有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种,①为什么说牵牛花具有“生之力”?②作者是怎样写“生之力”的?第二种的①哪些语句生动地描写了牵牛花的“生之力”?②作者还从哪些方面表现了“生之力”?第一种的①,意在让人说道理,问②则显得大而空;第二种的①,让学生直逼有关语句,问②让学生再找相关内容。比较起来,第一种是架空分析,第二种才是扣住了语言文字。又如,教《记一辆纺车》,就文章的思路,也可有两种不同的问法,做出两种不同形式的处理。第一种,粗线条地问“这篇课文怎样提出了要说的事物,怎样从不同方面展开记叙,怎样从甲事说到乙事,怎样把各样内容围绕中心组织到一起的?”第二种问法如下:
第二段说:“那是一辆普通的纺车。”作者对于“普通”两字的含义是怎样解释的?“一来”、“二来”这两层意思能不能颠倒过来说?
第三段引用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话,但接下去却先说“足食”后说“丰衣”,为什么不按“丰衣足食”这句话的本来顺序写下去?
第四段是围绕穿衣来写的,五、六、七、八、九这几段是围绕另外一个内容来写的。第四段到第五段这个地方,有没有既足以承接上文,又总领以下各段内容的话?试找出这样的话来?
第五段说纺线是“很有兴趣的生活”。对这个“很有兴趣”的丰富含义,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展开了具体的记叙?
写到什么地方,文章里又有一句话和“很有兴趣的生活”这句相呼应?
第十一段开头,作者说的“这些”指什么?这儿说的“旅伴和战友”是和什么地方呼应的?这里说“心里充满着深切的怀念”,怀念的是些什么?
作者围绕一辆纺车的记叙,充分肯定了它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更充分表现了延安无限丰富的精神生活。试结合文章的层次结构,说说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两方面的内容的。
第一种问法同于严师在课堂上发出考问,催促学生在总体上作出推断;第二种问法同于亲切的学习指导者在指导学生研究问题该从何处入手,从这里如何“读”到那里,开口小,都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上找答案。从语言文字入手,大概可从这第二种问法上见到“一斑”。
(3)中介功能。中介功能与上述两种功能是有联系的,也有其特殊之处。学生学习语文连着两头,一头是“原先是这样用语言形式的,是这样来思考世界、认识生活的”;一头是“将来在生活、工作中,更好地运用语言形式,更好地思考世界、认识生活”。而“看文章是这样运用语言形式,是这样思考世界、认识生活”正处于这“两头”中间。既然是这样的关系,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不能只顾“中间”这一段。视野过窄,考虑问题的范围较小是不利于做好“中间”这一段工作的。张志公先生曾经批评过“小学不知道幼儿园干了些什么,初中不知道小学干了些什么,高中不知道初中干了些什么”的语文教学现状,指出“这种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情况是不能许可的”(《关于改革语文课程、语文教材、语文教学的一些初步设想》)。由此看来,考虑中介功能要想到:①中学语文“课文”对中学以前的小学“课文”要有承接,同时对下一阶段的语文学习又有铺垫、传递作用。②中学语文“课文”还要对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有所承接,同时对中学学业完成以后走向社会生活或进行语文深造的语文运用的高要求、高标准有所预想与推断。学生已有的语文学习实际是可以测量到的,因为这已成为既定的事实,通过调查分析、实践考核,能求得一个基本的判断;未来的要求与标准能不能做出科学的预想呢?回答也是肯定的。因为未来的变化总是与现实相通的,现实总是闪现着未来的图影。张志公先生有一个科学的判断:“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的敏捷准确的高效率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能力,将成为每个人的需要。”(同上引)其实,这一点,现在就已经明显地体现出来了。③“课文”教学还要想到“邻居”学科的情况,比如,语文与数学,语文与物理,语文与外语,语文与政史地,语文与音体美等等。前①②条是想“课文”的前与后,叫“瞻前顾后”,这一条是想“课文”与“邻居”,叫“左顾右盼”,这八个字总结了语文“课文”与前与后,与左与右的复杂关系。依此八个字来处理“课文”,来发挥“课文”的中介功能,就必须做好以下三点:
第一,依据事实,对“课文”的处理要有所省略。课文,特别是完整的佳作,含量极丰,涉及面很广;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等几乎是一应俱全。这些“内容”,有些是学生知道的,有些是下一阶段所安排的训练内容,对此,教“课文”时应当省略。只有省略了一部分,才可以使应该立即训练的“这一部分”真正凸现出来,也才能真正依照单元规定的训练要点组织教学。这个道理很明白,但做起来并不见得好,具体表现是:教师常有一种担心,总觉得依照规定的训练要点教学有遗珠之憾。正如前文提到的,例如教《荷塘月色》,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等,丢掉哪一样都不好,于是,教师花上三四节课教学本文也不过瘾。如果教师想一想(瞻前顾后),看看情感、语言、心态、描写、结构这五样(姑且这样说),是不是有的在前面训练过了,是不是有的在后面靠别的“课文”来完成任务,那么,担心就大可不必了。有些训练本子通行以后,教师看安排的“要求”和“练习”很生气,觉得“该练的不练,不该练的却大练”,辨析一下,这“该与不该”大约是从某一具体选文提出来的,如果瞻前顾后,恐怕想法就不同。
首先,从培养目标来看,工程管理本科专业首先是系统性和理论性都很强的专业,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土木工程技术知识、管理、经济和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其次,工程管理又是一个具有很强实践性的专业,应特别注重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完善;再次,学生应具有发现、分析、研究、解决工程管理实际问题的综合专业实践能力、基本的创新能力和专业研究能力。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得到迅猛发展,但是与企业需求和社会发展还是有相当的差距,比如:人才知识结构和人才类型不适应企业实际需求,课程设置和教学环境不合理,缺少实践教学环节或者实践教学内容偏少;毕业生到现场工作和专业技术人员相比,实施工程项目能力较低;而与管理人员相比,专业管理水平又不够高,不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同时,学生在学校接受专业教育前,对工程实践过程没有较多感性认识,对工程中需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缺乏基本和全局性的概念。因此,工程管理作为实践性要求很强的专业,更需要通过实践教学环节,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从系统性和学科体系出发组织专业教学,以解决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需求脱节的问题。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主要由课程设计、认识实习、生产与项目管理实习、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构成。实习环节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巩固课堂教学效果,促进课堂教学;并且可以培养学生工作实践背景和职业意识。
二、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2007年由我校和四川大学、西南科技大学牵头成立了四川省高校工程管理专业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根据每年各参会高校介绍情况,并对国内有代表性的高校和四川省内各高校进行调研,结果发现,实践教学环节是各高校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根据调研情况,发现在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1.缺乏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难以支撑实践教学环节
实习基地是对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之一,但是由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的约束,施工企业接收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较重,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项目经理或现场管理人员出于安全考虑,经常不安排学生具体工作,甚至不让学生去施工现场,只安排学生在办公室看图纸或者整理资料。因此,学生实习效果很差,实习内容也不全面。
一方面,由于很多学校多学科协调发展,因此对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的资金投入不够,实验室的建设内容单一,不能满足专业四大类平台课程专业知识的教学要求,更不能满足开设研究性实验课程要求。另一方面,实验室建设的指导思想仅仅停留在为教学服务,除此之外,还应该围绕科研工作和对外科技服务进行,围绕提升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建设来展开。
3.实习教学方法和内容过于单一
工程管理专业的生产实践教学环节应当巩固和深化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和法律方面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加强学生专业基本技能训练,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同实习环节有不同的目的,应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认识实习到课程设计,再到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各个环节的内容和要求都不一样,需要学生深入到项目现场,需要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而不能只停留在参观、讲解,否则学生的参与意识不强,实习效果不佳。
4.毕业设计或论文与实际结合不强
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环节是对学生四年来掌握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检查,除了要求学生按进度认真完成设计内容或者论文内容以外,对设计题目和论文题目的选择最好能以实际项目为主。而多数学校毕业设计环节的论文题目或设计题目凭空想象居多,毕业设计的效果不佳。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措施
在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本科规范的指引下,结合近几年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的做法,对工程管理专业应如何实施实践教学环节做一些总结和介绍。
1.以高等学校工程管理本科专业规范为指导,构建和完善工程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本科规范指出: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的体系包括教学实习(包括课程实习、生产与工程管理实习、毕业实习)、课程设计、课程实验、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专题讲座与专题研讨、社会实践等环节。课程实验由各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针对工程管理本科专业核心课程、选修课程进行开设,应以设计性、综合性实验为主。另外,某些综合教育内容,如学术与科技活动、自选活动(如大学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研究、学术性社团组织活动等),有条件的高等学校也可作为相应的实践教学形式逐步纳入工程管理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2.建立长效稳定的实习基地,使其成为实践教学的载体之一
实习基地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重要场所,也是培养学生动力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载体。实习基地建设应该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常抓不懈。聘请实习基地单位的专家任校外导师,可以在学生进行实习时候对学生进行讲解和辅导,也可以在学生毕业设计或者毕业论文时候进行指导。另外,实习基地是本专业认识实习和生产实习以及毕业实习的场所,通过实习,可以增强学生对工程管理的感性认识,并可能通过实习中发生的问题再强化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推进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建设,使学生对工程管理的相关专业
课程有感性认识,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由于教育观念上的认识误区,仅仅把工程管理专业等同于一般的管理专业,在教学方法上局限于以课堂讲授为主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因此,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建立工程管理专业模拟实验室,强化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实验室是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学科创新研究的基础平台。工程管理模拟实验室是专业实验室建设的重要内容,它的建设必须满足设备配套、专人管理、制度完善、维护及时。在模拟实验室中,可以模拟的方式开展教学与实践,同时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完成对相关课程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对工程项目实际管理过程的认识水平。实验室可以分为教学型实验室和研究型实验室,教学型实验室由专人管理,除了教学以外,还可以给学生发放门禁卡,面向学生全天候开放;研究型实验室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结合教师的科研课题引导学生参与,使学生通过参与课题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另一方面,模拟实验室的建立要基于计算机多媒体、网络及虚拟仪器等关键技术基础上的开放式创新实验模式,为案例教学的大力运用提供强有力的基础。通过工程项目管理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复杂性、风险性等特点的认识,还可以使学生在模拟情景中体验管理实践,通过学生个人及集体的分析与决策培养独立综合的项目管理工作能力,为今后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及实务基础。
4.聘请校外导师指导学生学习
邀请校外导师给学生做专题讲座、专题报告或工程综合案例讲座。校外导师一般是工程界、实业界的专家,每学期结合某门课程的知识单元来安排讲座内容,内容最好来自校外导师的实际工作,时间安排在课程学习到14周左右比较合适。通过讲座,可以让学生尽早接触实际工作,加强学生对专业问题及发展状况的了解,同时也是扩大教师知识面的一个机会。
5.教学方式多样化、灵活化
第一:认知阶段———大学一、二年级。
实践教学要实现学生对社会环境和行业专业的认知,作为公共管理专业,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践的重要性,对社会环境中的一些角色和现象能明白其原因和原理,做到心中有数。这一阶段实践教学旨在让学生为公共管理实践打下牢靠的知识和技能基础,组织学生对社会现象和新奇事物进行分析和探讨,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分析能力对公共管理环节进行分析和总结,从而在实践基础上实现学生对公共事务和社会现象的基本认知。
第二:掌握阶段———大学三年级。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初步掌握一些专业实践知识的具体操作和应用,具体实施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实践知识以案例分析为主,以小组讨论等活动为补充;具体操作可通过各种专业模拟软件和实践课程进行。通过具体操作巩固理论知识,再用理论知识指导具体实践,两者结合,不断优化改善,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第三:提升阶段———大学四年级。
大四临近毕业,临近工作,此阶段实践目标旨在查缺补漏,综合运用前两个阶段的成果。这时实践需要通过专业实习完成,多数是在与专业相关的公共管理部门进行,实习阶段学生应将理论知识和模拟实践转化为真正的工作技能和素质。独立自主地完成工作要求,遇到困难能运用所学知识和原理解决,熟练担负公共管理工作任务,把专业知识转化为工作素养,并且运用到实践中,同时,可提前熟悉未来就业环境和工作方式。
二、实践教学的内容与体系
实践教学内容应围绕教学目标进行,为目标服务。实践教学内容以目标为依据,可分为四个阶段和层次的内容体系:校内进行课堂实践和专业实践,校外进行假期实践和专业实习,这四种方式各完成相应的教学内容,且具有相应的成果。具体如下:
(一)课堂实践:成果形式———小组合作实践报告
课堂实践以公共管理案例为依托,分别从理论分析和具体操作两方面实施。理论分析方面可通过引进经典案例、热点话题、实时政策、新近公众事件等组织学生讨论和分析,完成成果报告,可分成小组,进行组间对比和探讨,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具体操作方面可通过场景还原和模拟进行,一人或数人操作,大家共同检查问题,博采众长,填补缺陷。最终分享学习成果,且形成书面化学习报告。当然,这一过程也可以进行拓展。
(二)假期实践:成果形式———社会实践报告
利用寒暑假期实现对专业和社会认知的目标,学生应以印证理论知识和探究实践目标为目的。依托专业教师的相关课题,让学生带着目的进行社会调研,成果主要是与课题和项目相关的调研报告和论文。
(三)专业实践:成果形式———学年论文
主要指课程实践,如城市管理专业实践和社区管理实践等,专业实践存在诸多困难:往往实践人数多,实践单位有限,且实践时间相对比较分散,单位不愿意接收,根据现状,现有两个实践课程尽可能多地以调研为主,实践内容根据学生论文课题自行设定,如此不仅可以为论文写作提供更多可行性素材,还可以用实践成果。
(四)专业实习:成果形式———毕业论文
现状是多数高校安排学生在大四开始前的暑期进行实习,一般为期三个月,专业实习要求实践单位和教学单位的指导老师同时到位,对指导教师有严格的职责要求,比较可行的做法是:在学生实习之前,可进行毕业论文选题,带着选题实践和实习,充分利用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和实习过程中的收获完成毕业论文,或者学生可以通过实践中发现的具体问题自拟题目,进行应用型研究。
三、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
建立比较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强化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质量意识,很好地检测实践教学效果,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进行优化改善。
第一,社会实践成果应该有规范的文本或报告呈现。
报告和论文内容及格式要有具体要求,格式要规范、条理,以便查询和保存。内容一定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避免纯理论叙述、泛泛而谈,充分展现案例观点和数据,做到有理有据。杜绝抄袭、挪用他人观点、虚编捏造等现象发生。成果的展现应该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一致。
第二,成果的展现应区分优劣等级,并给予相应奖励。
1.1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传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通常由学校单方面制定,其普遍关注教育层面,针对专业特点并结合本校的师资力量以及教学特点来设置课程,安排教学进度。但“工学结合”模式对相关方案的制定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要作为设计重点,以此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素质结构等,制定具有实用性的培养计划,将实用作为最高追求,对于岗位所要求的工艺技能要进行常态化的实践训练。因此,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计划时,应该有校企双方同时参与。在确定办学指标时,学校要重点关注社会对于该校毕业生的接纳认可程度以及企业对于人才的素质技能需求。在具体制定时,要保证方案与计划富有弹性,能够适应社会需求。
1.2学制体制管理学年制的管理模式是目前大中专院校普遍采用的学制体制管理模式,其具体规定了学校各个专业的课程数、课时数、学习年限以及上课学期等,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具有严格的指定性与计划性,这种模式尽管有利于确保人才培养以及人才输送的计划性,使学校的教学管理变得相对容易,但其也具有较为死板的缺陷。它无法根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情况进行教学安排,无法做到因材施教,阻碍学生个性发展。工学结合的模式下,大中专院校应该根据企业的需要改革学年制,探索尝试学分制与弹性学制,使学习计划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学生能够进行合理的实训。
1.3教学质量监督工学结合模式下,学生通常分散于不同的企业岗位,使得考核标准很难得到统一。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企业而言,学生的管理和监控都无法得到保证,这使得工学结合的效果受到限制,甚至有学生在实习期满后托关系办假证明而没有参与实际的实习中。因此,大中专院校的教学管理必须进行完善与创新,防止实践教学的失控。
2.完善工学结合模式下教学管理方法
2.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工学结合模式下,大中专院校要树立三种教学管理理念。第一,开放性。校方在进行专业设置时,要紧跟时展趋势,根据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企业的需要。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将市场需求作为出发点,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将就业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导向。同时,校方还应该以开放的姿态与社会相关群体例如企业、行业合作设计,使课程体系具有更加突出的适应性、开放性以及先导性。采用工学交替等途径,可以突破教学的时空局限,真正做到工学结合。第二,系统化。大中专院校在进行教学管理方法的制定与实施时要遵循系统化的理念,要做到立足整体,深刻认识整体与部分以及环境的关系,全面分析教学过程的影响因素,促进形成对于教学过程、教学输入以及教学输出的系统化管理。第三,全面性。教学管理理念要具有全面性,院校应该形成针对学生的全面素质质量观念以及多样化质量观,号召学生参与质量管理。要将教学管理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促进形成学校领导重视教学、学校教师热爱教学、学校学生关注教学的校园氛围,要以充足的经费为教学提供支持,以科研引导教学,用学校相关政策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
2.2监理教学指挥系统工学结合模式打破了封闭性较强的传统管理模式,形成了部门协同、校企互动的新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应该建立校企双方协同,校内多方协作的教学组织指挥系统。首先,要建立校企双方协同运作的产学研合作机构。该机构通常以产学研合作委员会命名,主要负责校企之间的合作指导以及信心沟通协调,并为工学结合模式下的人才培养方案确定、专业调研以及课程设计等提供具体指导。同时,参与企业还应设置专门的领导小组参与到顶岗实习等工作中去。其次,学校内部要建立校企合作领导小组。通常由学院院长作为组长,各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开展校企合作,并对相关工作进行具体指挥与领导。最后,建立主管小组。该机构通常以工学结合办公室或校企合作办公室命名,主管对外联络以及寻找合作企业等内容,同时起到全面协调指挥各部门开展工学结合工作,并提供及时的跟踪与反馈的作用。
2.3健全教学质量保障机制质量保障涉及多个方面,做好质量保障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重构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学校要依据工学结合的具体要求,在进行教材选用时,要选取行业与企业专家合作编写的拥有工学结合特色的专用教材,优化整合校企双方的教育资源。二,建设工学结合校内外实训基地。建立实习实训基地是确保工学结合顺利进行的重点,大中专院校要紧密依托企业,建成一批“生产性、职场化、多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为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提供场地支持。三,完善教学团队。大中专院校要鼓励教师走向社会,到国内外深入学习,参与到项目研发中去。同时,建立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的制度,提高其教学能力。
2.4创新教学管理方法要将宏观管理与微观指导相结合,过程控制与目标控制相联系,对过程管理以及系统管理进行强化,对项目管理以及柔性管理进行完善,以促成灵活的教学资源配置方式。同时,要依托校园网络,推广使用电子教务,构建现代化的教学管理平台,使教学管理具有信息化与现代化的特点。
3.总结
案例一:合理处理班干部犯错
在开学第三周的某个自习课上,我对班级进行常规检查,在即将下自习的几分钟里,我从窗户里看到有几个学生在说笑、玩耍。而主管纪律的班长张坤麟(化名)却视而不见,没有进行制止。走进班级后我对违反纪律的几个学生进行了严厉的训斥。当我对班长进行问责的时候,我又想到了前几天发现过他抽烟的行为。一时间我十分生气,当面问他:“你到底想不想当这个班长?”或许是出于尴尬的原因,他也说道:“我不想当。”“好,你先坐下,明天我们重选班长。”在当天晚上,我对能够胜任班长的学生做了一个筛选,基本确立了两三个人选,论能力应该都不在张坤麟之下。到了第二天,我又想,如果免了他的职位,结果又会怎样呢?其一:新班长上任还需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这期间班级工作可能会很乱,()无法配合学校的正常工作。其二:对他本人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从此他可能会在情绪上跟班主任出现对立,也无法约束自己的恶劣习惯,进而学习成绩也可能会受到影响等等。但是,如果再给他一次机会,又会怎么样呢?我最终选择了后者,并且和他进行了耐心的谈话。他也表示愿意以身作则,既要全心全意干好班干部工作,也要痛改自己的一些毛病,带头搞好学习。
结果也正如他所说,班级的纪律有了很大的变化。而且在后来学校举办的队列广播操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的佳绩,我知道这里面有他组织得力的一份功劳。不仅如此,他还带头认真学习,在期中考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现在,不论对学习还是班级管理,他都充满了信心。
案例二:耐心说教学生所犯的每个错误
我是一个易怒的人,以前针对学生犯错,我总是很气愤,最后怒骂了事,慢慢我发现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学生无法从思想上根本改观,我尝试改变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