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育调查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教育资源共享;精品课程
一、什么是教育资源共享
教育资源泛指与教育行为相关的所有人和事物。按照不同的标准会有不同的分类:
(一)从使用时间的长短上
教育资源分为可再利用资源和不可再利用资源。可再利用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期内可以被拿来循环利用的与教育行为相关的事物和人。师资、教材、图书、电脑等均属于可再利用的资源。不可再利用资源使用时间长,虽然不可重复利用,但在使用期限内可以被多个用户共同使用,如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等。
(二)从资源的性质上
教育资源分为硬件资源和软件资源,教师、管理制度、教育模式是一种软件资源,教学楼、试验楼、图书馆、体育馆、宿舍楼、音体美设施、交通工具、草场等属于硬件资源。
(三)从资源的共享方向上
教育资源可以分为学校内各学院和各职能部门之间的共享,教育系统内部的资源共享和社会系统与教育系统之间的一种共享。教育资源共享,实质上是将高度独立的学校系统,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彼此融合,使彼此独立的子系统或更小的系统有机,开放的联系起来,最大限度的,最有效的将系统联系起来,实现:“1+1>2”。
二、为什么要进行教育资源共享
当今的时代,任何高科学技术成果无一不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晶。因此,培养高质量的“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以满足形势发展的需要是摆在高等教育面前的十分突出的问题,这就引发了高等教育的深层次的变革。这一阶段的教育任务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培养打下良好基础的养成教育。而复合型人才包括知识复合、能力复合、思维复合等多方面。学校仅依靠自身所具有的教学资源来实现该目标,对于希望有更多选择的高校学生而言是有限的,这时高校间教学资源的共享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教育部非常重视资源建设与共享。2000年启动建设基础性、示范性的本、专科网络课程、案例题库和试题库。2003~2007年教育信息化行动计划内又启动了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中实施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以带动和促进各地高等学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并逐步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截至2006年年底国家精品课程的数目已突破1100门。
近几年来,各大高校学生大幅扩招,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也导致了高校教育资源的不足:
(一)从硬件方面说
教育基础设施供应紧张,目前高校教育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在校大学生的使用,如教室,实验室,学生宿舍的短缺(参与调查的大学有: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四川师范大学)。
对各高校同学使用校内基础教育、体育设施的频率进行了调查(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不论男生还是女生,对基础教育、体育设施都有很高的使用率,使用的比率占到90%以上,不仅如此,随着年龄的减小,同学们对设施的使用率在逐渐提高,侧面反映了高校扩招导致的基础设施供应紧张,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就会加剧教育资源硬件设施紧张与同学们需求增大的矛盾。
(二)从软件方面说
1、教师数量的短缺导致工作量加大,从而影响整体教学质量。由于师资力量的缺乏,目前大学本科的教学一般都采取大课堂教学模式,师生间的交流存在很大障碍,不利于学生自主意识的发挥,从而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术指导。同时,高负荷的工作也使高校教师将工作主要精力放在完成教学课时量和自己的科研发展上,放松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目前各个学校在积极寻找解决措施,比如建立网上师生交流平台、精品课程库、讲座等课外教学方式,通过对上这些方式的利用程度的调查,发现这些解决方式在利用程度上非常低,经常使用的不足10%,说明学校在建立这些课外学习方式的时候存在着流于形式、跟风的现象。通过同学们对上述方式的满足程度的调查发现约70%的同学认为上述教育方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在电脑等高科技教育手段在同学中普及率、利用率不高。对同学们正确使用电脑的引导有利于上述矛盾的缓和。
2、文献资源的紧缺与浪费。大学生对于文献资源的需求量增大,导致本校文献资源在品种和数量上供应不足,同时各大高校之间图书馆在文献资源建设上缺少沟通与交流,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本次调查涉及了对图书资源的利用率和满意度的调查(见表2)。
通过对表格的分析,可以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同学们对图书资源的利用率逐渐降低,说明在图书资源方面,大学前半阶段的利用和积累对个人是十分重要的,当同学们面临毕业、面临社会的时候,经历就十分有限,用来看书增长知识的时间更是减少,所以各学校在设置课程的时候应注意在大一大二多开设一些公共基础课程,给予充足的个人学习时间,并对大学生的时间分配和利用方法进行合理引导,以使同学们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学校人才培养方面有质的飞跃。
3、各个高校的文化底蕴不同以及发展侧重点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教育资源的共享。由于地域和人文的因素,高校文化迥异,这使得教育资源共享显有契合点。各高校发展侧重点的不同不仅影响着高校教育资源的分配,同样影响着资源共享的可行性。调查显示约80%的同学渴望能够到其他学校学习自己喜欢的课程。不同大学的同学在被问及到他校选课时,回答不同。实力相对较弱的学校的同学更希望到自己同专业优势学校学习深造。在可行性方面,约60%的同学表示到别的学校听课会有所顾虑。除此之外,学校的地理位置以及各学校教学模式的差异给资源共享设置了很大障碍。
三、教育资源共享途径探索
(一)实现教师资源共享
成都各大高校可以建立固定人员与流动人员结合、兼职与专职结合的制度,充分发挥流动编制的功能,吸引企业、科研单位有教师、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到学校任教或兼课,充实教师队伍。职业学校通过引进企业、科研单位的工程技术人员建立一支兼有教师资格和职业技术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鼓励教师跨校联聘、互聘、兼课。目前成都地区推行的义务教育城乡教育一体化就主要通过城乡教师互动来解决师资力量的不足。
(二)学分互认
成都各高校结合自身特点选择资源共享手段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的基础。成都地区各高校都在向周边地区转移,实行多校区管理。对于位于同一地区彼此靠近的大学,可以采用学校间的学分互认,满足一所高校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在另一所学校选择专业学习的需要,既不妨碍获得学分又实现了教育资源的共享。教育部表示,将推进学分制、降低必修课比例、加大选修课比例、减少课堂讲授时数等,增加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拓宽学生知识面,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鼓励高等学校之间的跨校选修课程机制,加强高等学校之间学分互认等,使学生享受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网络自身的一些特性使其具有巨大优势,对于高校和学生都是一块不容忽视的极具开发价值的领域。现有的一些利用网络资源的形式仅是共享老师授课的课件、视频等等,只是将课堂教学移到网络这个平台上而没有充分的利用,成都各大高校可以结合四川各高校做精品课程的实际,搜集各高校精品课程的资源,做出完整的全面的系统的分门别类的精品课程库。满足不同高校不同专业广大在校学生的需求。但要避免课程重复建设造成的浪费现象。这就要求个个高校根据各自的优势进行分工和协作,各自发挥自己的优势。以公共课程(如公共英语、哲学、各专业基础课等)的开发为例,如果每个网院都独立去做,自然会出现许多类似的网络课程,许多类似的网络课程,并且由于缺乏分工,在各网院人力、物力、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自然难以有精品。
(四)学校后勤社会化,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学校后勤社会化就是将学校部分职能分解,由社会来承担,引起学校内部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的变化,大大降低教育成本,即使教育成果不变,教育效率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学校后勤社会化,从硬件资源上看,是社会向学校提供食堂、校车、宿舍、各类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科技馆、体育场、影剧院等公共文化设施和企业单位、社会团体所属文化体育设施。从软件方面看,第一,要进行教育资源共享的前提是实行教育制度改革,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要将有限的教育资源进行合理配置,有效利用教育资源,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率,学校后勤社会化正是实现办学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之一。第二,教育资源共享应该遵循开放性和公益性,社会中有教育资源的部门或主体都应本着这两方面原则,在教育系统或学校使用时给予免费或无盈利模式开放。第三,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高校加强相互联系,在师资资源、实验室等方面互通有无,有效地克服资源闲置与紧张的矛盾,扶持薄弱学校,使薄弱学校共享强校的教育资源,强强学校间的合作与互助也必不可少,它们之间也有共享的资源。
(五)文献资源的共享
高校图书馆可以通过实行馆际互借,提高图书网络化程度,建立长效图书捐赠机制等措施真正实现文献资源的共享。馆际互借可以将其他高校图书馆的馆藏作为本馆藏书的延伸,弥补各自馆藏的不足,实现资源共享;增加网络图书的数量,方便学生的查阅,缓解图书资源紧张问题;图书捐赠机制可以收集到各个高校更为全面更为专业的书籍,使文献资源的共享形成良性循环,从而提高文献的使用效益。除以上两点,在图书馆信息化建设项目中,还应注意高宽带、核心设备陈余备份、扩展性好、远程访问高校教育资源、高安全五个方面。
通过对高校教育资源共享必要性的认识和共享途径的探索,各高校在综合办学,优势互补方面定会取得长足进步,并适应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潘懋远等.大学城的功能与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2002(3).
2、徐辉.变革时代的大学使命[M].浙江大学出版社,1999.
3、程斯辉,余学敏.论建设大学城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2(9).
2,中学生学业任务承受能力调查
3,中学生学习态度调查
4,中学生的逆反心理及对应措施
5,中学生劳动技能培养
6,中学生早恋及社会原因分析
7,中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研究
8,中学生学习动机分析
9,中学生学习负担的调查及减轻负担的对策
10,中学生分化的所谓危险期研究
11,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方法及实效性研究
12,中学生参加第二课堂活动的兴趣与研究
13,中学生学习方法的调查与研究
14,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对策
15,学科教学中学生的探究学习研究
16,因特网对学校教育的挑战
17,当代中学生的品德状况的研究
18,中学生心理特征的调查研究
19,促进后进生转化诸因素分析
20,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的教师工作研究
21,学习困难学生的成因及对策研究
22,品行不良学生的转化研究
23,学生流失情况及防止流失的建议
24,流动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研究
25,中学第二课堂的研究
26,课外科技活动与中学生成长
27,体育教学与以达标为中心的课外体育活动
28,学生文化素养的调查及提高途径
29,中学课堂教学研究发展学生个性的思考
二,中学教师研究
1,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调查
2,学校教师激励方式探讨
3,实习学校教师队伍的个案分析
4,教师的心理挫折问题研究
5,中学青年教师工作压力成因及对策分析
6,中学教师接受继续教育的必要性
7,中学教师的生活现状调查研究
8,构建教师学习型组织的理论思考
9,当前教师倦怠现状,成因及对策
10,青年教师的思想,工作状况及需求研究
11,网络教学中的教师角色转变与适应研究
12,西部农村教师队伍的建设特点与难点
[关键词]成人教育;毕业论文;写作困难;对策建议
[基金项目]2019年华东理工大学继续教育发展研究项目:针对成人教育的“毕业环节”教育改革研究(YE0125317)
[作者简介]王余(1981—),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城市治理、远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20)42-0033-03[收稿日期]2020-03-02
一、引言
毕业论文是成人学历教育本科层次人才培养的必备环节,也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重要内容之一。但成人教育学生为在职学习学生,他们很难在有限的学习时段集中精力对课题进行深入研究;导师也因学生无法全身心投入研究,指导意见得不到落实而被迫降低要求,这使得丰富的教学资源无法发挥预期效果,学生毕业论文质量也难以提高。因此,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解决学生的写作困难是提高毕业论文质量的源头性举措。
二、研究方法
本调查根据相关文献资料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基本信息、对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困难程度评价、毕业论文的困难环节。其中认知评价部分采用Likert5级正向编码,分值越大表示程度越高。以必要性评价为例,完全不必要计1分、基本不必要计2分、不确定计3分、比较必要计4分、非常必要计5分。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对参加答辩的20172名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进行调查,共计发放问卷100份,得到有效问卷84份,回收有效率为84%。其中,男24人(28.6%),女60人(71.4%);21岁—25岁28人(33.2%),26岁—30岁33人(39.3%),31岁—35岁16人(19.0%),36岁以上7人(8.3%);已婚43人(51.2%),未婚41人(48.8%);工作单位为公共部门25人(29.8%),为非公共部门59人(70.2%)。
三、数据分析及结果
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工作的认知状况比较正面。其中,行政管理专业成人教育本科毕业生对毕业论文的重视度评价的分数最高(4.62),其后依次是撰写毕业论文的积极性评价(4.51),撰写毕业论文的必要性评价(4.26),最后是撰写毕业论文的困难程度评价(3.71)。
1.内部动机组学生对毕业论文环节的认知评价更积极。本次调查显示,行管专业学生选择继续教育的原因既有获得专业知识(37.0%)、获得工作技能(21.7%)的内部动机因素,也有提高工资(39.1%)、晋升职位(39.1%)等外部动机因素,呈现出复杂性、多元化特征。本次调查使用t检验对比不同学习动机组别学生的认知评价。分析发现:获得专业知识组别的学生在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学生;获得工作技能组别的学生在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方面也显著高于其他学生(p<0.05)(表1)。
2.困难体验是普遍现象,与认知评价不相关。调查发现,撰写论文的必要性评价、重视度评价、积极性评价,两两呈现出正相关(p<0.05),而撰写论文的困难体验却与上述认知评价不相关(p>0.05)(表2)。
3.论文写作困难多集中于毕业论文的中间环节,但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与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毕业论文的困难环节调查中,勾选“收集数据、资料”选项51人(60.7%),其后依次是“查找文献”49人(58.3%),“分析数据、资料”46人(54.8%),“撰写文章”34人(40.5%)和“确定选题”32人(38.1%)。根据结果显示,虽然有四成学生选择了选题和撰写环节,但毕业论文的中间环节,如查找、分析与论文资源相关的文献、数据、资料才是更为困难的环节,尤其是收集数据、资料环节。
然而,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与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在某些毕业论文环节上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在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中,63.0%认为查找文献是困难环节,57.4%认为收集资料是困难环节,51.9%认为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近30%认为确定选题和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困难程度的变化呈现出相对高耸的“峰型”,在查找文献环节达到峰值,而后逐步下降;而在未选择工作相关选题的学生中,66.7%认为收集资料是困难环节,60%认为分析资料是困难环节,近50%认为确定选题、查找文献和撰写文章是困难环节,困难程度的变化呈现出相对平缓的“峰型”,在收集资料环节达到峰值,但始终处于高位(表3)。
四、结论与建议
1.强化内部动机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配合程度。调查结果显示,出于“获得专业知识”“获得工作技能”内部动机而选择继续教育的学生对毕业环节的必要性、重视度、积极性评价方面显著高于其他学生。因此,在论文环节中,突出毕业论文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面的实际意义,强化内部动机有助于提高成人教育学生的配合程度。
针对唐山师范学院体育教育专业2009级本科生选题结果进行统计,关于调查研究的选题占82.5%,与往年基本一样。特定的选题内容决定了后面的研究方法,绝大多数学生的论文中尽管有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验法、数理统计法等,实际上绝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文献法和问卷调查法,其余方法并未真正使用,流于形式。出现以上情况有学生的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方面的原因的学生研究方法能力掌握极少,平时学习中教师没有教给学生一些常见研究方法,仅有极个别学生参与到任课教师课题研究项目,经历一些研究学习,掌握一些科研方法和技巧,而绝大多数学生对研究方法仅仅从体育统计学等课程中零星掌握一点,且缺乏实践训练,因此自身论文设计中只能选择文献资料法及问卷调查法,而文献资料法是学术论文研究最基本的基础性研究方法,因而学生论文主要使用的是问卷调查法,研究论文也是对调查数据做一个简单归类,进行定性描述,缺乏精确的统计分析。研究方法能力的不足反过来也限制了毕业论文的选题,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等内容很少涉及,实验法、测量法、统计法应用偏少。客观方面,地方院校体育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本身科研能力有限,在毕业论文的选题和研究方法上缺乏有效指导,另外学校毕业论文规范中对综述性文章比例有一定限制,因此学生更多选择调查性研究论文,但本科生具备的理论水平有限,难以在拟定选题中采用各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层次挖掘与分析,单一的研究方法限制了毕业论文的质量。
2“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局限性
直到1991年,国家教委出台的第三套体育教育专业《教学计划》中,才在限制选修的课程模块中,设置了“体育方法学”课程,并明确规定在第8学期安排“科学研究与毕业论文”这一环节,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文字表达能力”[4]。2003年教育部出台新课程方案中“体育科研方法”规定为一般必修课程,但不硬性规定学分、学时,明确其为研究方法的入门课程,其宗旨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科研方法,培养体育科研的能力[5]。“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掌握,撰写毕业论文至关重要,但目前唐山师范学院相应课程教学存在一定问题。第一点,对课程的重视度不够,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大纲虽然将“体育科研方法”列为必修课,但考核性质安排为一般考察课,平时和期末考核比较松散,学生简单完成一个考核作业即完成任务,大纲修订时学分、学时的调整比较频繁,效果不理想。第二点,课程安排和“体育统计学”重合较多“,体育科研方法”课程和“体育统计学”课程学时都安排为32学时,两门课程在研究方法的章节教学中重合较多,较多内容重复教学,而且两门课程都是以课堂理论面授为主,内容枯燥,课后实践较少。第三,教师执教能力有待完善,同其他院校类似“,体育科研方法”课程教学由本专业科研能力突出的教师担任,该课程需要教师有丰富的跨学科知识,不但要掌握一定扎实的统计学知识,对本学科科研特点及学术前沿要有深入理解,但近几年教学工作以青年教师为主,教师缺乏系统的科研方法学习,只是根据自身优势科研方向对“体育科研方法”进行一定角度的阐述,而且以理论性灌输为主,与体育科研实践结合较少。结果就是授课内容与学生毕业论文需要不相符合,如教师讲授很多调查性研究方法,一旦学生选择应用实验法相关题目,论文如何撰写就将极大困扰学生,不得不求教指导教师。
3体育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引入实验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3.1选题内容可行性分析
体育学属于交叉性学科,各专业均涉及大量文科及理科课程。根据黄汉升[3]对2004-2009届全国优秀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认为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是学士论文中总体质量较高的文章,选题能够反映该学科热点问题,实验设计较严谨,仪器比较先进,学生独立操作的能力较强,优秀论文多集中在运动生理、生化方向。体育教育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虽然培养方向不一样,但体育教育专业课程方案中依然保留大量自然科学类必修课程,可以从理科方向选题去探索体育实践问题,分析动作技术特点,可以从运动生物力学方向选题,涉及人体机能评定,研究评价方法可以从运动生理等角度选题。但体育教育专业选题一大问题就是大量重复,选题困难,无新意和亮点,实验方法应用太少,唐山师范学院体育专业近几年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也存在同样问题,学生选题追求简单、易写,以学校体育调查类选题为主,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极少。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理论基础极为薄弱,缺乏应用多种研究方法去深度挖掘运动人体科学类论文的内容,不敢有质疑,不了解通过何种渠道去获取文献资料,因此对此类选题不敢涉及,实践访谈中有学生对大学生减肥方法感兴趣,但考虑到要进行实验设计,使用体成分仪进行测试获取数据,还要进一步统计分析,感觉困难,选择放弃。此类情况不少见,实际上对于本科毕业论文的实验设计和要求对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并不复杂,需要相关课程教师,尤其是理论课教师教学中引导学生多思考,扎实掌握理论基础。其次,教师的实验教学工作不足,学生实验课学习不够扎实,不能利用现有条件去设计实验思路,还有一个常见原因,那就是学生有良好的实验基础,但不了解此类选题而遗漏,个别地方院校教学和毕业工作思路较为保守,墨守成规,学生毕业论文工作以稳为主,很多指导教师并未引导学生在自然科学方向去选题,一届照搬一届,选题内容上无新意,没有突破。唐山师范学院体育系针对以上情况,2010年开始引导学生选择运动人体科学类选题,并进行精心指导,帮助学生充分利用实验室,进行合理实验设计,个别学生毕业论文质量明显提高,同时也带动了其他学生学习,取得不错效果,证明利用实验室,进行实验设计完成运动人体科学类毕业论文是可行的。例如,有学生对运动性疲劳评价感兴趣,设计体育课后各类恢复手段对疲劳消除影响的实验,测定不同方式恢复方式后人体心率、血压和血乳酸的水平,实验采用重复测量设计,取得良好效果,观察到了积极性恢复手段的应用起到加速心率和血压恢复的过程,学生通过论文的完成也加深了对相关理论的学习。另有学生选择应用性研究,比较不同力量训练方式对跆拳道大学生运动员下肢肌肉爆发力的影响差异,取得预期效果,论文均入选本校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以上表明,体育教育专业学生采用实验性、测量性等方法,充分利用实验室条件,可扩大选题范围,提高毕业论文的研究价值和质量。
3.2研究方法可行性分析
毕业论文引入实验性工作,一个前提是必须具备相应的实验条件,教育部2005年颁布的《高等学校基础课教学实验室评估标准表》及大学实验室评估标准明确了高校实验室应具备的条件,目前我国体育类院校、师范类体育院系均不同程度建有实验室,唐山师范学院自2007年迎评以来,实验室经过扩建,添置先进设备和仪器,条件满足现有教学和师生的科研要求。实验室条件满足需要,但部分师生对实验重视不够,实验课程没有形成独立的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不够灵活,考核评价体系不健全,仪器利用率不高,实验教学师资队伍薄弱。这些问题影响了实验室的利用,这也是学生毕业论文利用实验室较少的原因。理论课教师和实验室相关人员要高度重视实验教学,首先思想上予以重视,不能把理论课实验边缘化,改进实验教学方法,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让学生主动利用实验室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力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师科研工作中,使其熟悉实验,喜欢实验,有能力完成运动人体科学选题论文。学院可以制定各种政策鼓励师生充分利用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提高科研水平。以前学生毕业论文大部分是问卷调查类型,实验室先进仪器设备利用率不够,实质上与院系整体科研业务水平不高相关。不但实验教学人员科研业务水平要提高,其他理论教学人员也需要熟悉专业理论知识,对实验室加深了解,熟悉相关仪器的原理和用途,形成普遍能够指导学生在自然科学领域选题的能力,建议定期培训师生了解实验室具备的条件和功能定位,也可通过运动人体科学领域学术讲座给师生提供相关信息,要鼓励师生积极学习实验理论。
3.3加大“体育科研方法”课程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教育阶英语教材 编写 分析
英语教材既是教师组织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语言、开展语言活动的中心内容。为了让研究者更好地了解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的现状、发展趋势和存在的问题等,本文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国内四类期刊发表的相关文章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思考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
一、文献范围和统计方法
本文选取1990-2013年间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作为研究对象。这些论文主要来源于《外语界》等外语类期刊、《课程教材教法》等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与教材类期刊、《教育导刊》等教育类期刊。经过严格筛选统计,最终确定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206篇。本文运用的统计方法为描述性统计方法和卡方检验。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趋势。数据显示, 1990-2013年间,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总量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这表明随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发展和教材种类的丰富和多样化,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越来越得到外语教学界的重视。经过SPSS数据统计和卡方检验, 1990-2013年间国内期刊上发表的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论文数量有显著差异,其中2004-2013年间共发表相关论文70篇,占到论文总量的1 /3。四大类期刊中, 基础教育阶段教学与教材类期刊对中小学英语教材研究关注度最高,共刊登相关论文100篇,占论文总篇数的47%。
(二)研究方法。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外语教学研究方法提出了不同的分类标准。本文运用实证性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数据显示显示, 1990-2013年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中,非材料性研究占绝对优势,共186篇,占总篇数的93%,而实证性研究偏少,仅有10篇,占总篇数的5%。实证性研究在1995年才第一次出现。这说明,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以经验介绍、个人对教材的介绍与分析,以及教学法与教材探讨等主观分析为主,而以数据或者调查资料为基础的研究则非常少。
(三)研究内容。根据论文的研究内容,我们把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论文206篇大致分为6大类经卡方检验,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论文研究内容有显著差异。英语教材研究比例最大的领域是教材与教学,共有论文103篇,占论文总篇数的50%,表明一半的研究是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的使用和教学的探讨。其次是教材分析与评价,共有论文43篇,占论文总篇数的24%。而与教材编写相关的教材理论与编写原则、教材编写方法和具体问题则关注较少,分别有论文12篇和7篇。
四、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一)缺乏系统的教材编写理论和原则方法的探讨与分析。目前的研究中对于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编写原则的探讨占总论文数量的比例很低,大量的研究集中在分析与评价教材、探讨教材的使用和教材的介绍与推荐。尽管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出版近年来发展势头迅猛,教材种类多样,且各成体系,但英语教材编写的理论和实践方面的研究相当薄弱。此外,国内研究者对国外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方法的关注也不够,没有及时引进介绍相关理论,更没有进行对比分析和借鉴性的实验应用。
(二)对学习主体研究薄弱。大量的研究以分析教材本身为主,介绍教材、评价教材、探讨如何使用教材和教材编写的相关问题,其研究对象是教材本身或者教学的主体(教师),而从学习主体(学生)的角度分析探讨教材的研究甚少,对此方面的实证调查研究更是少之又少。当然,从教材本身和教师角度研究教材是十分必要的,但是教材的最终使用者是学生,从学生角度调查他们对于教材的感受、分析教材的使用情况,对于客观地评价教材、充分利用教材和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法是很有意义的,而且能够为教材编写提供真实的、丰富的素材佐证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亟待完善。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研究的研究方法以个人经验总结和观点陈述、理论思辨等非材料性研究为主,材料性研究起步较晚,主观经验色彩浓厚,缺少客观实证特征。实证研究可以加深研究的深度,拓宽研究广度,增强说服力和可信度,还能提供客观真实的数据和材料支持,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发展和建设大有裨益。
(四)教材评价不够客观,外部评价偏少。系统教材评价可分为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根据我们的统计,目前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评价多为内部评价,很少有外部评价。教材的本质属性与第一要素是教学性,因为它能够决定或影响教材其他特性及功能的发挥。教材、教师、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教学活动中,三者相互作用,使教学成为动态的统一过程。教师通过教材的传授,学生通过教材的学习,共同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因此,仅仅从教材本身分析评价教材是不够的。从教师、学生和课程要求的角度来评价教材将有助于更为全面客观地认识教材。此外,多数教材介绍和评价只谈教材的优点,对不足之处则避而不谈。这种以推广、促销为目的的教材评价是很难做到客观地评价教材的。因此,有必要大力推广教材内部评价与外部评价的双重评价机制。
五、结束语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编写理论与原则方法的探讨与分析对于教材本身的建设是至关重要的,这些理论和原则又应该源于实践调查和客观数据资料的支撑。而国内目前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两个层面上针对教材编写理论和实证的研究都相当薄弱。为推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材的建设和教学的发展,未来的研究应加大对教材编写理论和方法层面上的研究,改善研究方法,并从学习主体的角度分析和评价中小学英语教材,为教材的编写设计和教学提供客观真实的依据和建议。
参考文献:
[1]胡壮麟. 2006.教育科学版高中英语教材编写思路分析[J].基础教育课程, (5): 39)41
[2]黄振义. 2007.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的阅读能力导向调查[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 (8): 4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