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本工作思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一五”以来,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和重大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战略机遇,主动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解放思想抓创新、瞄准一流抓发展、求真务实抓落实,强力推进新农村、新型工业化、创新型城市和文化旅游强市建设,加快黔北综合经济区建设,促进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达到875亿元,为规划目标的109.4%,年均增长12.7%,超规划增速0.2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0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3.3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3亿元,年均增长18.3%,超规划增速2.3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3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52.3亿元,年均增长分别达到16.7%和18.7%,超规划增速3.7和5.7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均低于十一五规划控制目标。总体看,“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取得了以下重大成就。
1、经济总量再上新台阶。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亿元,比2005年翻一番,年均增长12.7%,比十五时期加快0.9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超万元,发展水平跨入总体小康,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
2、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经济整体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和城市化加速阶段,构皮滩电站、赤水20万吨竹浆林纸一体化、80万吨氧化铝等重大产业化项目相继建成投产,红色旅游、生态旅游为重点的旅游业年均保持20%以上发展势头,促进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14.7︰40.3︰45,一产比重下降至20%以下,二三产业比重比十五末上升了7个百分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以承载100万人口中心城区为核心、县城为支点、重点镇为结点的城镇体系基本建立,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化率达到33.5%,比2005年提高5.3个百分点。
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高。财政总收入突破百亿元大关,2010年达到1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16%;铝钛等冶金工业和水泥等建材工业的节能技改工程加快推进,淘汰电力、煤矿、水泥、冶金等行业落后产能取得突破性进展,赤水竹业、桐梓煤化工、绥阳煤化工等循环经济基地加快建设,资源综合利用率逐年提高,全社会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下降20%以上。
4、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发展起飞平台初步搭建,一是以中心城区为中心的高速、高等级公路和铁路、内河航运相互贯通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遵崇、贵遵、茅台高速公路建成,高速及一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31公里,比2005年增加100公里,五年新增二级公路470公里,等级公路达到9586公里,公路等级率从2005年的36.5%提高到2010年的44%,公路通达深度和交通运输能力大为提高;二是能源建设坚持水火互济方针,构皮滩电站和一批大型煤矿建成投产,全市电力总装机超600万千瓦、原煤产量达到1500万吨,“西电东送”能源基地确立,能源支撑能力大为增强;三是大中小微型水利设施建设齐头并进,实施灌区一期和湄凤余灌区二期水利工程,开工建设正安石峰水库,完成近250座病险水库治理,建成了一批农村饮水安全、烟水配套和“三小”等水利工程,解决277万人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实现农村人口人均半亩有效灌溉面积目标,供水及灌溉条件大为改善。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两基攻坚通过国家验收,义务教育真正贯彻实施,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全面实施,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到51.4%。县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机构规范化建设启动实施,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进一步建立完善,城乡居民获得的教育医疗质量不断提高,上学难、看病贵问题有所缓解;基本养老制度向农村延伸,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最低生活保障扩面提标应保尽保,住房保障制度启动实施,适应经济发展水平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进一步建立健全,城乡居民的基本生活保障程度得到大幅提高;人民收入大幅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到150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000元,年均增速均达到两位数以上,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轿车开始进入城市居民家庭,高档家用电器进入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市下降到40%、农村下降到47%,居民生活质量进一步改善。
6、改革开放继续深化。打造六大环境深入推进,投资环境日益改善,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加快,占经济总量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进一步加强与发达地区、国有大型企业的交流合作,大力举办会展经济,对外贸易和招商引资取得新成绩;行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公共事业体制、文化体制等改革有序推进,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开始逐步打破。
总体上看,“十一五”时期是我市发展最为艰难,发展成效最大,发展成果让群众享受最多的时期,不断增强的经济基础、不断改善的基础条件、不断健全的体制机制和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为我市“十二五”时期实现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同时也要看到,我市刚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欠发达、欠开发仍是基本市情和最显著特征,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
一是发展速度慢、人均水平低。我市十一五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比十五时期快近1个百分点,但横向比较,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9个地州市排位始终处于5至6位,发展水平与全省第二大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从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指标的人均水平看,仅占全国平均水平的40%左右,且长期落后于省内的贵阳和六盘水市。
二是结构性矛盾仍较突出。从三次产业结构看,一产比重仍然偏高(高于全省水平),传统种养业占有较大比重,特色农业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二产比重虽高于全国、全省水平,总量仍然偏小,产业链低端化突出,能矿资源后发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大部分循环经济型工业项目和具有先进生产工艺的工业项目未能按计划开工建设,新增生产能力不足,工业结构调整较慢;三产比重徘徊不前,低于全国、全省水平,低于贵阳14个百分点,特别是生产业比重小,发展较为滞后。从城乡结构看,“小城市、大农村”格局明显,中心城区人口为全市的10%左右,城市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化率仅相当于国家2000年的水平,农村人口多贫困面大基础薄弱。从就业结构看,一产从业人员仍高达50%左右,二三产业就业吸纳能力弱,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
三是基础设施不适应发展需要。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公路等级率仅为44%,大大低于全国75%、全省52%的水平,高速公路骨架网未形成;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工程性缺水问题仍然存在,病险水库治理任务重,骨干水利工程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工程效益得不到充分发挥,抵御自然灾害和保障人畜安全饮水的能力差;能源基础设施滞后,能源结构不尽合理,电力设施满足不了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是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城乡居民收入比由2005年的3.5︰1扩大到2010年的3.8︰1;区域差距逐步拉大,与西部30个非省会城市比较,2000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8位,到2009年我市经济总量排名第15位。与贵阳市比较,2005年我市经济总量比贵阳市少118亿元,而到2009年差距拉大到181亿元。
五是自我发展能力弱。投资主体和渠道单一,主要依靠国家和国有企业投入为主(在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有6成以上份额),民间资金未充分调动,市场融资能力弱,受到资金短缺制约,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同时我市人均财政支出长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由2005年的540元扩大到2009年的1338元,使得我市发展资金严重不足,政府调节经济能力削弱。
六是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发展、促发展的思路不广、办法不多,行政部门对微观事务干预过多,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地位未能得到充分发挥;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政策效果不明显,非公有制经济活力不强、比重小,仅为40.5%比规划目标低7.5个百分点,准入难、融资难问题突出,改善投资环境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城镇化发展中户籍制度改革、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严重滞后。
二、“十二五”时期的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展望我市“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依然是机遇和挑战并存。
从机遇看:
一是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正逐步减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二是国家继续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为我市争取国家更大的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三是国家十大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必将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区域间产业梯次转移步伐加快,同时我市发展基础条件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有利于我市充分发挥资源比较优势,谋求区域合作,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推动经济加快发展。
四是我市已跨入工业化中期和城市化加速发展期,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重大工程项目将进入投资建设高峰期,投资水平将再上新台阶。
五是随着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消费预期和能力必将大幅提高。
六是近年来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陆续建成投产,产业结构的逐步优化,将释放巨大的生产能力,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从挑战看:
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竞争更加激烈,与周边重庆、贵阳两大城市相比较,生产要素的集聚能力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是产业结构矛盾突出,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问题严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是城市经济发展发育不够,综合承载能力弱,农村劳动力的转移慢,加快城市化步伐面临更大的挑战。
四是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利益矛盾更趋复杂,统筹协调各方利益的难度与保持社会和谐稳定的压力加大。
总体上看,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发展的黄金时期,机遇大于挑战,只要我们进一步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立足我市实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找准我市在全国、全省和区域发展中的定位,积极抢抓机遇,妥善应对挑战,着力解决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有望实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三、“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奋斗目标
1、指导原则
一是坚持解放思想,抢抓历史机遇
二是坚持改革开放,增强发展活力
三是坚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速度
四是坚持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调整经济结构
五是坚持民生优先,共享发展成果
六是坚持城乡统筹,促进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2、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是加速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冲刺的阶段。从全国来看,2015年我国东部地区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到2020年东北地区基本可以实现全面小康目标,但中西部地区总体上仍难实现。
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来看,未来五至十年,由于各领域和各县(市)、区实现目标的难易程度不同,可能会因为个别经济领域指标超额实现和中部地区提前实现,而掩盖滞后领域和欠发达地区难以达到目标的情况。因此,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十二五”期间就必须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
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看,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市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期,还依靠粗放的增长方式,可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会丧失难得的发展机遇。为此,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才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矛盾的解决,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综上所述,“十二五”规划要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主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遵循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体现党委政府调控意图,对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保持规划目标的连续性。
“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是: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率先发展,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主体功能区划分,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着力加强基础设施、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区域协调、缩小公共服务差距等战略重点,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继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改善民生,不断壮大提升全市经济总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力争十二五期末经济总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为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和创造有利条件。
3、奋斗目标
衔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要求的总体目标,“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是:
一是宏观经济主要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左右,综合考虑物价因素,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
“十二五”经济增长速度初步定为14%,比十一五提高1.4个百分点,主要从需要和可能两方面来考虑:从需要看,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在全省始终排位靠后,要扭转被动局,在全省走前列、作贡献必须加快发展速度;我市目前全面建设小康指标中,最核心的人均GDP指标仅为10000元,与2020年31400元全面小康目标值差距很大,要实现全面小康必须加快发展速度。从可能看,经初步预测,十二五期间我市投资、消费和工业年均增长速度有望保持20%左右的水平,可以支撑经济增长达到14%左右。
与经济增长14%相匹配,初步考虑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4%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以上。
二是经济结构调整主要目标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三次产业结构大致调整为10︰45︰45。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到40%左右。
城市化进程加快,承载200万人口中心城市框架初步搭建,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城乡和区域差距缩小。
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非公有经济比重提高到50%以上。
三是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社会发展滞后局面得到改变,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大幅缩小。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全社会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左右;推进双高普九,大力发展中职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提高到9年;公共卫生设施条件较大改善,县级医院达到规范化标准,主要卫生指标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人均预期寿命70岁以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小于12‰。
四是可持续发展主要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石漠化治理成效明显,森林覆盖率达到50%以上;节能减排进一步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在2010年基础上再下降20%以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控制在省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五是提高人民生活主要目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保持10%左右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趋势得到遏制;恩格尔系数农村下降到42%,城市下降到35%;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健全完善,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5%以上,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0%以上。
四、“十二五”时期的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综合考虑“十二五”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围绕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提出经济社会发展九个方面的重点任务:
1、关于基础设施建设问题
一是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煤炭资源勘探力度,做好黔北矿区二郎区、桐梓区、鸭溪片区和绥阳矿区等大矿开发建设,确保大型骨干电源点用煤需要,力争煤炭生产能力达到5000万吨,实际煤炭年产量达到3000万吨;围绕市内工业生活用能需要和能源输出需要,采取上大压小方式适当增加电源点建设,建成桐梓火电厂、习水二郎火电厂,加快乌江、芙蓉江等流域水能资源开发,“十二五”期间新增装机200万千瓦左右;加大仁赤习油气田开发力度,争取国家投资,启动赤水核电站建设;为提高电力输送的安全性稳定性,力争新建2个500千伏变电站和7个220千伏变电站,进一步完善以500千伏变电站为支撑、220千伏电网为骨架的输变电网络。
二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立立体交通体系的目标,以县县通高速公路为重点,以提高线路等级、完善路网为核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期间,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利用市内融资平台市场运作等方式,建成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和乌江航运工程;高速公路骨架网建设全面铺开,建成杭瑞高速、至绥阳、仁怀至赤水、黔北高速公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365公里,加大市内等级公路网建设力度,力争一二级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公路2000公里以上,建设通村油路4000公里以上,使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30000公里以上,路网等级率提高到70%以上;进一步完善交通运输枢纽体系,建设完成公路运输枢纽站场、乡镇客货运站场、客货运港口、码头等300个以上。使我市县县通高速公路体系基本形成,国省干线公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农村公路通达、通畅能力显著提高,断头公路建设得到极大改善,实现乡乡有客车站、村村通公路。
三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大中型水库建设,基本解决工农业生产生活的工程性缺水问题,坚持大中小微型相结合的水利设施建设思路,面向基本农田、面向人口集聚区、面向严重缺水地找水源、建水库,在加快灌区一期、湄凤余灌区、正安石峰水库及绥阳后水河、赤水官长中型灌区等工程建设的同时,开工建设道真大沙河、中桥、凤冈河头、习水铜罐口、绥阳后水河(加坝扩容)、桐梓新桥、汇川麻沟等一批“滋黔”二期水利工程,加快红岩、水源坝、上水、下坝等中型水库前期工作和、湄风余、习水东风、仁怀怀南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建设,完成200多座病险水库治理,加快建设完善蓄提引及配套渠系管网设施,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提高供水和灌溉的持续性和稳定性,“十二五”期间保障城镇居民生活用水需求,基本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现农村人均保灌面积达到0.5亩的目标。
2、关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问题
长期以来,我市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特别是服务业发展缓慢影响了就业岗位的增加,阻碍了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抑制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需求和城乡消费需求的增长,不利于改变农村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提高城乡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乃至现代化进程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未来五至十年,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就没有现代化。工业化是城市化初期的根本动力,服务业发展是城市化中后期的持续动力。只有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协调推进,才能形成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循环。通过推进“三化”进程,促进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提升工业对经济的支撑能力、壮大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由比重性结构调整向功能性结构调整转变,提高结构调整的质量内涵,力争到“十二五”期末,一二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0︰45︰45。
3、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问题
根据城市化进程一般规律,当人口城市化率达到30%-70%时,城市化发展步入中期,即加速阶段,大约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城镇经济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居于十分重要地位,近几年来随着城镇化步伐加快,城市化中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制约矛盾逐步显现,诸如城市能源不足、水资源短缺、水质恶化、人口拥挤、交通堵塞、大气污染以及住房价格奇涨等。
一是要以构建中心城区200万人口城市框架为目标,以“一建双创”为抓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合理规划布局,完善城市功能。中心城区要按照“东扩西控、南北充实、提升中心、完善功能、突出特色”的思路,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新蒲新区要以新舟航空港区建设和新火车站开发建设为龙头,集中高校布局,建设会展物流中心,将其建成为教育科研基地、高新技术研发基地和高品质的生态住宅区;老城区要以文物保护开发、交通疏解、城区改造、控制人口容量为重点,提升山水园林名城内涵;南部新城要以工业企业异地搬迁、环境整治、市场建设和遵南大道-桃溪寺片区、南白-龙坑片区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城市副中心;北部新城要大力发展物流、汽配贸易、金融等产业,加快高桥、天义厂、新舟坝等棚户区改造和汇川大道-董公寺片区开发建设,建成为黔北铁路货运集散中心、汽配交易中心和综合物流园区。各县(市)城建城区面积拓展2~5个平方公里,仁怀、赤水城区建成15~20万人口城市,湄潭、桐梓、绥阳、正安、习水建成10~15万人口城区,其余县城8~10万人,完善以县城为支撑、重点镇为结点、特色鲜明的城镇体系。
二是要提高城市承载能力,千方百计做大城市经济,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工业和服务业,有效拓展城市空间,实现城市形态由单中心、高集聚向多中心、开敞式转变,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吸引本市和外地居民重点向中心城区集聚,提供人口自然流动的支撑条件。
三是完善各类城市基础设施,要加强城市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集中供热、居民燃气供应、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污水垃圾处理、城市广场、公园建设、城市绿化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及住宅小区建设,改善人居环境。
四是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深化户籍改革,消除农民变市民的体制障碍。“十二五”期间力争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
4、关于加快工业化进程问题
在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延伸产业链条,转变工业发展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以做大优势产业为重点,提升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一是扬长避短,统筹轻重工业协调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做强以茅台酒、董酒等名优白洒、卷烟为主的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名优茶等特色食品为代表的优势产业,发展地方特色中药等新兴产业,做大以铝、镁、钛、锰资源开发和深加工为重点的原材料支柱产业,加快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保持规模工业年均增长20%以上,不断壮大工业经济规模。
二是优化工业布局、建设好工业园区,搭建工业发展平台。工业生产具有空间集聚的内在要求,重点抓好有色冶金基地、煤化工基地、建材基地、机械电子基地建设。要加快市级主抓的7个工业园区和县级主抓的10个工业园区建设,完善园区基础设施条件,促进工业企业向园区集聚,加强与发达地区、大型国有企业集团的合作,大力开发下游产业和配套产业,延长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重点抓好红花岗湘江工业园区和和平工业园区,建成为主要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及重点企业“退城进园”的主要吸纳基地;重点抓好汇川机电制造工业园区,发挥061基地、电器、天义电器等产品开发、人才资源和技术优势,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成套设备、工业基础件、机电设备、高低压电器、家用电器及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仁怀名酒工业园区以茅台、习酒为龙头,整合地方酒业,扶持发展壮大地方白酒品牌,大力推进茅台镇环境整治,围绕酒业发展包装印刷等配套产业;重点抓好药业园区建设,强化现代制药技术的推广运用,改造提升传统制药工艺,提高现代中药产量和市场竞争力,将现代中药业培育成为我市新兴优势产业;其他工业园区要立足园区特色,集中发展1项主打产业,延伸发展配套产业,将园区建设成为县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三是要积极培育大中型骨干企业,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要以支柱产业为支撑,以特色产业优势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培育一批大型企业和有竞争力的中小企业,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提升工业企业产出水平和综合竞争力。同时,积极培育有条件的工业企业成为上市公司,增强企业融资能力。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强容纳社会就业能力。要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企业投入产出水平和企业经济效益,增强对地方财力的贡献。
四是加快资源整合,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市场竞争核心是科技的竞争,企业的发展核心是创新能力的提高。积极推进知识创新、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府推动、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和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要着力培育争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和省重大科技专项,重点解决制约和推动我市支柱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国家级、省级工程(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的培育和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技术平台的研发实力。在千方百计增加工业总量的同时,盘活存量。
5、关于农业农村发展问题
农业、农民、农村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难点,解决农业问题的有效办法是抓重点、保城市、保经济发展的需要。抓重点,就是把那些商品率比较高的名特优农产品抓好。“十二五”期间,农业在国民经济比重逐步下降情况下,使其生产效益不断提高,促进一产年均增长5-6%,基础地位得到进一步巩固。
一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挥区域资源优势,提高农产品商品率。现在的农业问题与以往的农业问题有不同的性质,以往的农业问题主要是总产出问题,而现今的农业问题,不仅有总产出问题,更多的是结构问题。要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在稳定粮、油、烟产出水平前提下,大力实施“七个一百”农业生产工程,使茶、药、菜、椒、红粮等生产基地达到百万亩规模,再造竹一百万亩,畜牧业产值达到百亿元。调整农业区域布局,中部地区要扩大商品蔬菜、优质辣椒、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规模,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商品化程度,初步形成贵遵、遵崇高速公路沿线绿色经济产业带;西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竹产业,形成赤水河三百里竹产业带,同时建设好红粮基地、无公害蔬菜基地和石斛产业基地,提高产品品质和经济效益;东部地区继续扩大优质茶、优质米种植规模,加快发展稻田、乌江库区水产养殖业;北部地区加快发展壮大草地生态畜牧业、烤烟、中药材、茶叶、反季节蔬菜和干果基地,将特色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相结合,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必须走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之路,核心是加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培育建设,重点支持龙头企业技改、基地建设、市场开拓、品牌建设,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扩大到200家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25家以上,带动发展观光农业、精品农业和加工农业等现代农业,大幅度改善农业收益低的问题,提高农业的商品化水平。
三是大力推进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基本惠及到全市的自然村寨和农户。说到底,农业问题是农民利益问题,只有保障农民基本的利益,才会有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任何离开农民利益来考虑农业生产问题的思路都是不可取的。要把多予、少取、放活一系列政策性保护农业的支持体系建设好;要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基本解决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降低贫困发生率和返贫率,“十二五”期间减少贫困人口35万人;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大村庄整治和农村危房改造力度,继续加强农村道路、饮水安全、清洁能源、环境整治、通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进一步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重点加强教育、卫生、文化、广播电视、就业和社会保障等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公共服务质量,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四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骨干水利工程、中小型水库、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石漠化治理、小流域治理等生态建设工程,下大力气改善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加大中低产田造力度,大力实施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着力提高耕地基础地力和产出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6、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问题
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总体目标应当是在加快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科技教育等基础行业发展的同时,通过建立初步发达的统一市场体系、初步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比较方便的社会生产与生活服务体系和高效能的行政管理体系,促进第三产业有较明显的发展。具体地说,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生产要素市场、科学研究、教育、农业服务、旅游业、信息业、生活服务业应是重点中的重点。同时在大力发展传统第三产业如交通运输、邮电通信、商业、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的基础上,积极发展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的新兴第三产业,如信息业、咨询业、技术服务业等。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和投入力度,进一步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和就业容量,保持第三产业年均增速达到15%以上,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一是立足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服务业的龙头产业,“十二五”期间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5%和18%以上。要加大宣传和推介力度,树立独特的品牌形象,重点提升会议、四渡赤水、国酒茅台、丹霞竹海、中国茶海五大品牌,增强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要加快景区连接公路和景区景点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好“会议”红色经典旅游区、中心城区精品旅游圈和“-仁怀-习水-赤水”、“-湄潭-凤冈-余庆”等“一区一圈两线”经典旅游目的地,同时大力开发黔北渝南旅游资源;要大力提高旅游接待水平,以中心城区、仁怀、习水、赤水、桐梓为重点,加快高星级酒店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同步规划建设一批经济型商务酒店。以湄潭、凤冈、余庆、桐梓、习水为重点,依托“四在农家”创建,打造一批乡村旅馆、度假村和汽车旅馆;要围绕游客需求,建设一批特色购物和小吃街区,同时大力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游客在旅游区消费水平,带动住宿餐饮、批发零售、交通运输等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依托快速交通网的逐步构建,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围绕重要货运站场和交通结点,重点在中心城区建设南宫山、董公寺、马家湾等现代物流中心。围绕大宗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生产基地,重点在中心城区、仁怀、湄潭、凤冈、正安等地建设一批专项产品集散市场和交易中心;加快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支持各种所有制金融机构进驻我市,扶持地方性金融机构加快发展,逐步推进民间融资市场合法化,促进金融服务业又好又快发展,满足地方经济发展和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的融资需求;积极发展信息、动漫等附加值较高的服务业。
三是积极发展面向民生的生活业。适应居民需求,提升住宿餐饮、商贸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体育产业,加快发展市政公用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积极发展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房地产业快速健康发展。
四是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围绕‘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定位,大力发展特色会展,着力培育‘酒博会、茶博会’精品展会;推进会展业市场化进程,逐步实现会展运作模式由政府直接主办承办为主向以市场运作为主的转变,积极培育和发展1-2家会展服务公司承办各类展会;加快会展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会展配套功能,筹措资金规划建设会展中心,提高会展业发展能力;积极争取国内、国际性会议和赛事活动在召开,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7、关于加快社会事业发展问题
坚持扶贫与导富并重,不断提高居民收入水平。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更加注重效率,财政收入保持14%以上增长,居民收入保持10%以上增长;再次分配更加注重公平,加大公共财政投入,不断扩大公共财政投入提高公共财政支出在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扩大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财政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在推进城乡建设时,统筹考虑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公检法司、城乡养老事业、防灾减灾、社会救助、文化体育等配套设施。用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约束行政部门和市场主体行为,预留社会事业发展建设用地,完善社会事业功能,确保同步规划、同步建设,满足城乡居民的公共服务需求。加快社会事业资源布局调整,依据城市化进程和人口分布,重点对学校、医疗机构进行有效整合和合理布局,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公共医疗服务体系,探索建立激励机制,采取内助外援等方式,不断提高公共事业服务质量,大幅缩小我市公共服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让城乡居民真正享有均等化的公共服务。
一是优先发展教育。积极推进双高普九,完善义务教育学校规划布局,继续扩大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规模,提升高等教育发展质量。十二五期间,两城区新建或改扩建10所左右中小学,各县城新建或改扩建2-3所中小学,扩建14个县级中等职教中心,加快推进医学院、师范学院、医药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高等院校东迁新蒲新区步伐,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满足适龄青少年就学需求。
二是大力发展卫生事业。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覆盖面,基本实现全覆盖,同时提高保障基金统筹层次和报销比例范围,提高保障水平;积极稳妥推进公办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探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进一步减轻城乡居民医疗负担;加快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立市级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力争医院达到三级甲等医院,新建市传染病院、市精神病专科医院,将市中医院、市妇女儿童医院上划市级管理。加快完成14个县级综合医院规范化建设,抓住浙江对口支援契机,推动各县级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水平。完善36个中心乡镇卫生院配套设施,完成所有行政村卫生室建设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卫生服务条件。
三是加快发展文化广电体育等社会事业。继续推进文化广电体育等领域的体制机制改革,对部分事业单位进行企业化改制,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走市场化道路,增强文化广电体育事业发展活力,做大文化广电体育产业;加大文化广电体育事业投入,建设一批科技馆、展览馆、剧院、群艺馆、青少年活动中心、标准化室内外体育场馆等,进一步改善群众文娱活动基础设施条件。
四是加快民生保障事业发展。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大力开发新的就业岗位,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每年新增城镇就业3万人以上,解决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5000人。完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加快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合理提高筹资水平、统筹层次和保障补偿标准,逐步实现各类保障制度框架的基本统一,逐步推进建立城乡和各类群体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乡救助体系,积极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救助水平,扩大救助范围。推进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的保障支撑能力。大力发展老龄、慈善、民族、人民防空等社会事业。
8、关于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以推进四大区域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按照同质化合作、差异化竞争的方向,着力实施“中部崛起、西部突破、东部开发、北部攻坚”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一是中部六区县要率先提升承载能力、率先加速工业化进程、率先壮大第三产业、率先发展现代农业,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以加快建设200万人口城市为重点,实施“东扩西控、南北拓展、东西贯通、建设新区、改造老城”,力争新蒲新区开发和南北工业区搬迁建设三年初见成效。
二是西部三县(市)要着力发展茅台酒为龙头的白酒产业,四渡赤水为特色的红色旅游业,赤水国家风景名胜区为依托的生态旅游业,煤炭石油化工为主的工业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5%以上。
三是东部三县要以茶叶、优质烤烟等农产品为重点,以乌江库区峡谷风光旅游开发为特色,依托现有优势发展现代农业、依托生态优势发展第三产业、依托政策优势发展农村经济,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4%以上。
四是北部三县要加强交通、水利、城镇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煤电铝循环经济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畜牧业和中药材种植,实施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加强劳务输出和区域合作,区域经济年均增长13%以上。
9、关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问题
我市地处两江上游,生态环境保护任务繁重,又面临人口多、资源开发粗放、环境污染加剧等问题,如果处理不好人的发展、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人民生活达到全面小康将难以实现,必须从根本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是要控制人口总量,完善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制度,着力推进公共民生普惠政策与计生利益导向政策的衔接兼容,进一步发挥各项惠民政策的综合导向作用,不断稳定低生育水平,确保人口出生率、自增率和符合政策生育等指标控制在省下达的目标范围内;强化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多形式的岗位培训,大幅度提高人口素质,变人口资源为人力资源,加快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
二是要加强生态建设,实施育林造林和石漠化治理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加大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饮用水源保护区的生态保护和管理力度,加强赤水河流域生态保护,探索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模式。加强环境保护,重点推进工业污染防治,抓好城乡污水处理、垃圾收集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探索保障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正常运行的管理模式,发挥环保设施效益,促进环境质量逐步好转。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要从推动技术进步、深化体制改革、加强科学管理等方面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广低碳技术,把赤水和东部三县打造成中国西部低碳经济示范区,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投入产出水平,进一步降低消耗、减少排放,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十二五”时期采取的主要措施
1、抢抓西部大开发新的政策机遇
国家西部大开发新一轮十年规划即将出台,未来十年,国家将继续加大西部开发,将把基础设施、结构调整、生态环境、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等五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与富民结合起来,将加大投资力度、延续财税优惠、推动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强资源和环境补偿返还、推进资源就地转化等。对此,要深入研究并积极对接国家新的政策机遇,争取国家更大的资金投入和更多优惠政策,加快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促进我市新一轮的大开发、大发展。
2、抢抓国家扩大内需机遇
投资是我市今后较长时期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消费是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
一是努力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质量和效率。要紧紧围绕国家投资方向和重点,把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社会事业、生态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领域作为扩大投资的战略重点,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支持。
二是积极扩大消费需求,促进消费较快增长。要贯彻落实国家惠民政策,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和消费预期。要积极实施“新网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电下乡工程”,拓展消费领域。要加快服务业发展和城乡流通体系建设,改善消费软硬环境,培育消费热点。
3、深化体制改革,增强发展动力
一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完成新一轮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优化整合行政管理职能,理顺行政管理体制,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强化各级政府公共职能,把政府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和政策规则制定上来;进一步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行政问责制。
二是推进财政体制改革,根据省的统一部署,合理界定调整各级政府财政责任,完成省管县财政体制改革;改革收支管理,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防范财政风险,健全财政支出的绩效评估制度;按照公共财政的改革方向,切实保障教育、科技、社保、卫生、文化等应当由政府承担职责领域的财政投入。
三是推进城乡管理体制改革,改革农村土地制度、土地征用制度和土地流转制度,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民有序转移;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就业制度,现行的城镇社保福利逐步覆盖进城务工和落户的外来人口。
四是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体制改革,加快完善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全面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教育改革,深化文化科技体制改革。
4、改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是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着力打造政务环境、法治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建立完善统一、规范、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与程序,健全落实损害投资环境责任追究制度,保护各类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树立诚信的新形象。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加强与成渝、贵阳经济区、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引进一批国内知名企业,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三是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加大利用外资力度,保持外贸进出口和利用外资较快增长。
5、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是放宽市场准入,凡是国家未明令禁入的领域都应对非公有制经济开放,享受与国有资本同等条件和政策。
二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结构调整、改革开放,最大限度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三是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意见,制定配套扶持措施,建立健全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服务体系。
6、以重点项目为抓手,集中力量办大事
一是围绕建设,加大项目储备,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争取项目逐步开工建设。
二是加强重大项目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建设。重点实施新舟机场、黔渝快速铁路、县县通高速公路骨架网、骨干大中型水库、7+10工业园区、石漠化治理、重点旅游景区景点等重大建设项目;着力推进新蒲新区开发、南部工业区搬迁、赤水河干流、乌江干流沿岸地区的综合开发等重点地区建设。
三是做大做强投融资平台,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融资功能,进一步完善我市政府投融资平台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投融资平台的融资资金管理和信用建设,提高融资能力,满足重点项目建设资金需求。
7、积极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一是把就业作为政府调控的重点,与经济社会发展统筹考虑部署,把扩大就业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和发展特色经济结合起来,依靠发展促就业、扩大就业促发展。
二是鼓励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和城乡居民自主创业,支持服务和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发展,扩大就业容量。同时加大投入增加公益性就业岗位,促进就业困难群体实现就业。
三是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完善职业介绍、就业培训、失业保险和劳动就业服务企业等构成的就业服务网络,努力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的长效运行机制。
8、推动机制创新,促进和谐发展
一是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要加强区域规划工作,通过土地利用、矿产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等政策明确区域空间开发框架,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二是建立更加公平的收入分配机制。调整收入分配制度,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劳动报酬增长与经济增长相协调。建立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养老保险制度,完善社会保险体系,扩大保障范围和提高保障标准,提高社会救助水平。
三是建立资源环境保护机制。坚持有限开发、有序开发、有偿开发方针,稳步推进电力、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改革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区域之间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
四是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机制。建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四大片区发展指标体系及其统计基础,逐步建立有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绩效考评机制。
强化技能培训,为羊场湾煤矿顺利接产提供人力资源保证
一、2004年我队员工教育培训工作回顾
2004年,我队遵循“简便易行、注重实效、不断创新”员工培训规划,在实用、速成上下功夫。一是广泛深入持久的开展新颁布的《煤矿安全质量标准化及评级办法》的学习培训,全面提高全员安全质量标准化思想意识,并编写了详细的“教”与“学”计划,做到学习时间、人员、内容三落实。二是以集团公司、矿开展的首届职工技能竞赛为契机,将技能竞赛和作业现场延伸,对照《作业规程》、《技术操作规程》中诸如回柱放顶、放炮、瞎残炮的处理、支柱等工序进行理论与技能讲解,现场手把手的岗位示范操作,促进员工在干中学、学中练、练中精。三是开展了“学习金牌工人、争当金牌工人”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启发教育全体员工以学习许振超同志的先进事迹为动力,在能吃苦的基础上添加“技能型、学习型”。全年组织员工培训26场,培训1800余人次,员工持证率100%,有9名同志获得了“技术状元、技术能手称号”,35名员工取得了初级工资格证书。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应当清醒的看到我队在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矛盾,具体讲一是“两镑有力就能干煤矿”的陈旧观念仍在员工的思想意识上存在;二是员工素质参差不齐,给培训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三是员工流动性较大,出现反复招工、反复培训,培训工作量大;四是部分员工把学技术看作是浪费时间,不务正业。所有这些,在2005年的工作中,我们将认真梳理,下大力气加以改进。
二、2005年人力资源培训工作思路
1、指导思想:2005年,我队紧扣《羊场湾煤矿2005―2007战略规划安排》,按照“围绕一个目标,建设三支队伍,创新三个机制”的总体工作思路,坚持理论培训与实际培训相结合,日常培训与阶段性培训相结合,过程与最佳效果并重的原则,做到学习内容在岗位上查找、技能培训在岗位上开展,学习效果在岗位上体现,将教育培训向生产现场全过程延伸渗透,强化“一日一题、一旬一问、一月一季一考”为主要内容的教育培训,强化证件管理,严格执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杜绝无证上岗,实现员工持证率100%。
2、人员现状:目前我队现有195名员工中,已取得初级资格鉴定证的有30人,取得中级工资格鉴定证的有2人,高级工的3人分别占全队总人数的17.9%,面对员工素质严重偏低,人员结构严重失衡的现状,2005年我们在员工教育培训工作中,我队主要抓好以下工作:一是在员工出勤率管理上,打破“大锅饭、平衡照顾”的陈旧观念,实行定岗定员,优化组合,竞争上岗,树立看素质、看实绩、看技能、看贡献的用人机制,将工分制和得分情况与技术贡献大小、苦、累、险捆绑在一起,形成“干多干少收入不一样,技术高低收入不一样,贡献大小收入不一样,”提高员工劳动积极性和出勤率,全年职工出勤率保持在85%以上。
二是在员工流失率管理方面,我队将本着“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的用人机制,彻底打破正式工和临时工的身份界限,为那些生产骨干的短期合同工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打消他们临时挣钱的短期思想,达到以点带面,同时根据我队现实,我队的人员流失率全年控制在10%以内,增加一项合理的淘汰率,全年计划抓3―5个典型,主要是文化层次低、技术素质差,但又不学习、不进步的人进入淘汰程序,来逐步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是在参加培训率方面,充分运用激励机制,将员工接受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情况,纳入班组考核内容,把员工的工资、奖金与学习情况和成绩挂钩,并实施“五个一”教育,每天开班前会之前学习一段技能知识,每个员工有一本专门的学习笔记,有一次学习由队技术员就题目进行讲解,队每日检查个人的学习笔记,每旬进行一次闭卷考试,使全员参加培训率达到90%。
[关键词]教育科研 管理 思路
[中图分类号]G639.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6-0237-01
前言
对教育科研的性质认识不到位,以工作代研究,活动多,研究少,课题研究的探索性、创新性、科学性不强,规律探索不够。不知道为什么要搞教育科研,对科研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重功利、轻发展、重文章、轻实效。
一位合格的教师必须具备几点最基本的职业素质:专业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科研素质。除了掌握基本的教育教学方法之外,还要热爱学生,热爱本职工作,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知识,具备一定水平的教育科研能力。为此学校制定目标管理方案,将教科研作为教师的刚性任务。完成任务,在综合评价中得分,没有完成任务则要扣分。同时在全体教师会上宣布,职称评聘教科研方面不出假材料及证明。
坚持以质量内涵式提升为价值取向,以教科研为主路径,进一步推进质量转型发展,这是教育质量全面提升的必然选择。如何打造高效课堂,提高课堂效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转变后进生,这都要通过教科研来解决。
一、加强自身建设的意识和水平
不断增强大局意识、服务意识、效率意识、质量意识、忧患意识和创新意识,以求超前适应并主动服务。管理的本质在于服务。通过为教师到位的服务,真正落实学校发展的管理政策,力求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们内在固有的实践经验、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勤奋学习、虚心请教,广泛吸纳和借鉴各方经验、意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认清自己肩负的使命,摆正自己的位置,以敬业的精神、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作风,主动投入到管理工作中。
二、指导思想要规范与解放
规范是管理工作有序运转的保障,制度应更强调服务功能、咨询功能和人文关怀。已完成的课题管理办法(讨论稿)将提交给领导和专家们审议、斧正。充分发挥多元管理主体的功能,调动各类主体的积极性,完善激励机制,为教育科研保驾护航。管理的最高准则是解放,而不是用制度去束缚。激励自己勇于承担责任、保证自和发言权、及时提供力所能及的资源帮助、施展睿智构建和感受成功的平台、支持有效推广科研成果,为学校的发展而不遗余力。
三、总体目标要整体优化
整体规划科研课题,整合校内、校外的优质资源,提高教育科研的集团化程度和整体水平,形成一批优秀成果,确立教育科研的领先地位。以有效的管理,优化教育科研在带动学科建设、制度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整体功能。不懈追求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事业发展及其整体优化。教师群体的整体优化,形成学习型组织(主要指校本研修),让新教师顺利站上讲台,让站稳讲台的教师尽快站好讲台,让站好讲台的教师走下讲台传、帮、带。开展校本研修的主要设想——把校本研修当成教育科研来实施。1.充分用好学校中老年优质资源。2.整体把握研修内容构成。3.精心设计内容的组合。4.认真探索新课程教师研修的操作模式。5.积极争取,在物质和精神上让参与研修的教师和培训者付出的精力和时间得到回应。
四、工作重点是过程和质量
(一)有所为有所不为,抓住重点
1.立足课堂、回归课堂。瞄准课改和考改、教和学,有效推进学校“三大工程”建设。2.从实践维度出发,着重开展微观研究、应用研究、校本研究和行动研究,实实在在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3.重课程理念与教学实践的有机整合,整体提高教学实践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4.联合各学科、各部门,将规范的基地工作操作模式引入学校的考试管理和试题研究,确保我校中、高考持续高位走强态势。
(二)强化过程管理,在互动中合作共进
1.及时组织课题申报,在课题申报时强调课题论证与课题设计的并重与统一。2.制订课题立项的主要标准和程序。3.规范开题,形成详实的课题研究方案和课题研究计划。4.实施中期检查制,促进研究的深入开展。5.及时组织通识培训和个案研究。6.开办课题管理网站,以便查询和交流。
(三)注重学校质量文化的建设,提高教育科研的文化品味
1.促成崇尚一流、追求卓越的校园精神和价值观念。2.共同营造团结和谐的人际氛围。3.优化不断开拓、探索、创造的学术环境。4.构建合理的、可操作的、充满人文关怀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估体系。
五、管理绩效实行反思与监督
增强对管理工作的自觉反思、总结和互助协作。换位思考,确保管理过程合理、有效。制订管理工作职责,接受全体职工的监督和批评。制订管理绩效评估体系,学期评估不合格,立即“下课”。
六、结论
加强科研理论知识修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各种途径,进行科研指导,积极选派教师参加上级部门组织的各类培训,要求外出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再对其他教师进行二次培训,给广大教师提供更广、更深的科研专业知识。全天候开放电子备课室,加强对教师在电子备课室行为的管理,与先进的理论与实践碰撞,在实践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王盈.美国联邦政府对高校科研人员事务性工作的化解措施[J].全球教育信息,2007(3).
一、坚持“一个主线”,明确学生档案的核心价值
按照《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的规定,学生档案主要包括学生的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诚信记录等内容,也就是记录学生大学期间的成长历程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过程。无论对学校、学生还是社会,档案都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是高校实现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的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一方面,它是信息资源,是学校对学生因材施教、差异培养和分类指导的参考标准,是国家、社会和用人单位全面了解、选拔、任用、考核人才的主要依据,是实现人职匹配的保障。另一方面,它是教育资源,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发挥档案的文化教育功能,让学生明白全面、高质量的个人档案是自己职业发展的重要背景材料和筹码。每一个希望在职业发展中获得成功的学生,都要通过全方位努力来使得自己的档案更加完善、更具竞争力。因此,要推进高校学生档案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坚持实现学生全面发展这一主线,明确学生档案建设的核心价值是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二、推进“两化管理”,提升学生档案的管理质量
1.管理内容的完整化
学生档案管理的内容是全方位的,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对学生有保存价值的文字、图表、电子、声像等不同形式、不同载体的记录都应纳入管理的范围,实现内容的完整化。具体来讲,学生档案的内容不仅包括高中档案、入学登记表、体检表、学籍档案、奖惩记录、党团组织档案、毕业生登记表等内容,还应包括学生大学期间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社会实践、科技创新、职业技能培训、专业实习实训、科研工作、个人诚信记录、心理素质、体质测试、各类相关资格证书和过级证书等材料。
2.管理技术的现代化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档案仍以纸质为主。随着社会竞争的日趋激烈,以及信息化、数字化、网络化建设的突飞猛进,如何满足社会及用人单位对所考察学生及时、快捷、准确的档案查询要求,如何为学校的战略发展决策和科学研究提供有效信息,如何为毕业生择业、就业提供优质服务,如何提高学生档案管理效率,如何使档案资料的保存时间更长等,这些问题都对高校学生档案的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加强对高校学生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开发与利用,实现管理技术的现代化,是高校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方向。
(1)尽量用高科技手段将原始的纸质档案材料转化为电子材料,如通过扫描、压缩、转化等手段将纸质原始文件转换成图片文件、声像文件等。
(2)建设适合学校自身特点的学生档案数据管理系统,并做好数据的采集、录入、审核、修改和补充等。
(3)实施学生档案网络化。通过与局域网、学校内部网、国际互联网等,最终实现“数字化学生档案馆”。
(4)建立科学的检索体系。能使档案信息的使用者全方位、全天候地按照准、快、全、真以及密级规定查阅所需信息。
三、实施“三个加强”,完善学生档案的保障机制
1.加强学生档案管理制度建设
健全的学生档案管理制度,是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的有力措施和可靠保证。由于学生档案的产生过程时间长、涉及人员多,如果制度不健全,各部门工作衔接不好,就容易造成档案工作的脱节,难以保证学生档案的真实、准确、全面、系统。建立健全学生档案管理的规章制度,既是档案法的基本要求,也是档案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通过制定规范的操作流程,为做好学生档案材料的收集、鉴定、整理、保管、使用和传递打好坚实的基础。因此,各高校学生档案管理部门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和《高等学校档案管理办法》等的要求,结合学校自身实际,制定诸如《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职责》《学生档案室管理制度》《学生档案库房管理制度》《学生档案保密制度》《学生档案利用制度》《学生档案鉴定、销毁制度》《学生档案管理教育方案》等一系列制度,实现工作人员有职责,归档有范围,立卷有标准,借阅有规定,保密有条例,库房管理有措施,开发利用有目标,宣传教育有方案的档案管理要求。保证学生档案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使大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向法制化、制度化推进。
2.加强学生档案管理队伍建设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一项基础性、服务性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短期内很难做出显著成绩的工作。在这样的前提下,要提高学生档案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生档案管理队伍。
(1)做好人员的选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核:一是要具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思想境界和高度的责任感,二是要具有崇高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三是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扎实的业务技能,四是要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和热情的服务态度,五是要有开拓创新的能力。
(2)加强队伍的培养。通过多种形式进行在职或脱产培训,让学生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思想得到进一步升华,职业素养得到进一步净化,政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业务知识得到进一步巩固,专业技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便适应新形势下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发展的要求。
(3)加大关心力度。各高校要对学生档案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在专业技术职务聘任、职务晋升等方面享受与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人员同等的待遇。对长期接触有毒有害物质的档案工作人员,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采取有效的防护措施,防止职业中毒事故的发生;保障其依法享有工伤社会保险待遇以及其他相关待遇,并可以按照有关规定予以补助。
3.加强学生档案管理环境建设
学生档案管理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一部分,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全体师生的广泛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都对这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良好发展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学生档案管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一方面,学校要加大投入,加大档案库房基础设施、计算机设备、相关物质资料等硬件投入。另一方面,要通过校园网、广播电视、报纸报刊、宣传橱窗、大学生社团等形式来广泛宣传档案知识。在校园内实现“宣传媒介中有、师生意识中有、人文景观中有、实际行动中有”,增强档案意识,提高利用水平,传承校园文化,提高人文素养,营造良好的学生档案管理环境。中国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地方师范院校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o9sa018)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四川省绵阳师范学院)
1.坚持行政管理原则
教育发展新思路与新格局的形成,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基本原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文化发展。它已经成为高校行政工作开展的重要原则之一。那么何谓人文化呢?所谓的“人文化”,就是在管理工作中注重人本主义精神,注重管理工作的人文性,这是高校行政管理的主要原则。
2.提升管理人员人文素质,提升行政管理工作效率
从高校行政管理的人文视角出发,管理人员人文素质是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的前提条件。具体的人文素质主要体现于管理人员的职业责任意识、基本道德素养两个方面。职业责任意识是管理人员对工作的责任感,基本道德素质主要包含了基本道德、工作行为习惯等几个方面。有效强化这两个方面,可进一步提升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对“人文”的认知,带动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高,满足高校发展的切实需要。
3.以人文关怀为切入点,强调统筹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人文关怀的价值主要在于,能够渗透“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立足于“人”的内心需求进行有效关怀,从而实现工作的转变与突破。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能够促进管理者统筹协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能够突破高校行政管理的难点,形成人性化行政管理新思路。这是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行政管理内在本质进行有效扩充的关键因素,为工作思路的有效转型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以理性心理辅导为主体的高校行政管理新思路
1.倡导理性探究与心理引导相结合的全新行政管理工作理念
理性探究作为对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进行客观认识与研究的基本思想,对于工作内容以及工作涉及领域的深入研究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这一方面也是造成高校行政管理人员工作压力的根本因素之一,因此学校应加强管理人员的心理疏导,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不断提升,体现出高校行政管理工作开展思路的创新性。
2.针对行政管理工作特点做出相应的个性化工作要求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特点表现为涉及范围较广,要求存在差异,这也导致高校行政管理工作人员的心态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随着高等教育发展进程的进一步加快,行政管理工作思路逐步向个性化方向发展,应针对行政管理人员的不同工作心态,及时、有效地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使其对工作特点与发展方向都有更好的认识,以缓解工作压力与思想压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工作效率。
3.立足客观工作规律,强调高校行政管理心理疏导工作
高校行政管理工作较为复杂,对行政管理人员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工作压力。对此,在进行新时期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思路的探索中,学校应强调客观工作规律对工作方法的影响,研究客观工作规律,简化工作程序,对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减压与疏导,从而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人员职业素养以及职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这样,心理辅导的作用得以全面发挥。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