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基层文物保护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 基层文化馆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工作 传统民族文化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1基层文化站(馆)是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主力军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极具的民族智慧与社会价值的文化资源,是国家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也是维护民族与国家和谐统一的文化基础。非物质文化是人民群众在生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特色文化形式,是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所创造出来的智慧结晶,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情感与憧憬,体现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同时又具备地域性与独特性的特点。
基层文化馆(站)是国家各级政府设置的群众性文化组织结构,主导着乡镇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是国家宣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乡镇群众文化活动的“窗口”,也是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阵地,因此在传承和保护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里具有独到的优势。基层文化馆是保护非物质文化的重要发展阵地,在完善对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在促进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2基层文化站(馆)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先天优势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备地域性的特点,即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具有当地精神思想、传统文化、、生活习俗等特色,这也是地域民族发展的特色之处。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往往由于地区民族文化地处乡间田野,原生态的环境造成了非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充分的保存与记录,更不能得到广泛的继承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下,逐步导致非物质文化消失的后果。
地方基层文化馆的建设,对地方的传统民俗文化,即戏曲、民族歌舞、民族音乐、民俗文化等因素进行直接的保护与建设,因此从地域的角度看,基层文化馆具备最基础的区域优势,能够对当地非物质文化进行直接的接触与便捷的保护工作。同时基层文化馆的人才资源建设也是针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重要因素。据调查显示,大部分基层文化馆工作人员都是传统非物质文化的传承者,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具有浓厚的情感基础,并且在学习与继承非物质文化的过程中,吸收了非物质文化的营养元素,促进文化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且能够促使工作人员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中对文化因素进行挖掘、研究与发展过程,逐步完善基层文化馆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机制。
3通过先进的设备,及时保护珍贵的非遗
基层文化馆的工作不仅仅只是出于保护,更要通过继承与传播,使得非物质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生动的魅力展现在普罗大众眼前。这就需要通过对设备设施与技术的利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及时的保护。
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等新兴媒体的崛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打造了良好的环境基础。基层文化馆需要加大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应用新兴媒体的广泛传播的优势,与当地政府共同构建合理的宣传规划,使社会群众更加了解当地非物质文化的特点与形式。同时促进基层文化馆的科研活动,为保护非物质文化提供完善的保护措施,例如应用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设施设备,对民族音律文化通过建立相应的声像档案更加系统全面地完善保护措施。并且积极构建覆盖地区公共文化的网络服务系统,促进相关文化中心的建设,使基层文化馆的保护职能得到最大化的发挥。
4发挥业务干部专业文化技能,提高工作效率
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进行相关非遗知识教育,通过教育使其认识到非遗保护工作的深渊意义,端正其浮躁工作作风,严肃工作态度。基层文化馆是维护人民群众与非物质文化交流的窗口,是国家针对于地区文化保护与传承所设置的公益性事业单位,具有推进地区文化保护工作与非物质文化的传播工作的义务,并承担着为人民群众开展社会范围内的文化活动的责任。因此政府各级干部需积极配合基层文化馆的工作,发挥政府文化部门的监督职能,促进各级干部对于非物质文化的知识了解水平与专业文化技能,共同协调营造出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保护工作的环境氛围。
并且政府部门需要对干部人员进行相关的文化知识进行普及与培训,充分发挥出业务干部的文化技能水平,为保护非物质文化工作提供自身的智慧与经验,从提高业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提升地区文化保护工作的格局,有效推进非物质文化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与实践。
5保护民间艺人,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民间艺人是民族民间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随着社会环境的改变,保护工作缺失等客观条件因素,使得非物质文化没有得到及时的合理的保护,进而造成文化流失的现象,而民间艺人是非物质文化的学习者,在其对非物质文化进行了解与学习的过程中,吸收了民族特色,并加以保留与发展,对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情感基础。因此对非物质文化的保重要护措施,就是要对民间艺人进行深入地挖掘与保护。
促进基层文化馆的业务技能,对地区的各类非物质文化进行深入了解与探析,并积极从文献资料中对有文化价值的传统艺术文化进行发现与观察,对地区还存留相关的文化传承者进行询问与观察,对民间艺人的传统文化技能进行记录,使非物质文化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维护。同时强化地方宣传,以非物质文化的特色与魅力吸引到更多的学习者,以开展文化活动的形式促进群众对非物质文化的了解并加以学习,健全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体系。
6结论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是长期的艰巨的任务。作为基层文化馆,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优势与职能,逐步建立与完善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体系。
参考文献
10年来,甘肃省文物局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从1992年9月起,省文物局开始了艰难的完善机构、争取编制、投石问路、开展工作的过程。根据省编委文件,在经过了三个多月的“迷惘”后,1994年元月才被补核了内设机构,恢复了已被废止的文物处,用“改制”和“加挂”的办法,设立了博物馆处和办公室,任命了局领导成员,工作人员仍是原文化厅文物处的八九名“老人”。直到1995年11月,在机构改革大潮中,省文物局才被省政府以批准“三定”方案的方式,正式确定为省政府主管全省文物工作的职能部门,批准设立办公室、综合处、文物保护处、博物馆处和机关党委五个职能处室,核定行政、事业编制27人,保留了原长城博物馆(筹)和文管会办公室的几个事业编制。至此,甘肃省文物局的框架算搭了起来,但工作人员仍一时无法补充。
1996年初到1998年底的三年里,甘肃省文物局经历了补充人员,理顺关系,打通渠道,保障供给的巩固期。经上级同意,从1996年元月起,财务工作和部分人事管理工作相对独立,各有关处室按各自的职责和分工开展工作。争取经费和补充人员是当时两大迫切的事情,办公设施也是必须解决的当务之急。经过艰苦努力,相关的工作渠道相继“开通”,工作关系进一步理顺,经费有所增加,办公条件逐步改善,工作得以比较好地开展起来。这年的下半年,通过国家统一招录公务员和原有人员转入,完成了机关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补充了部分工作人员,工作基本进入了“自我运行状态”。1997年开始,继续理顺了各方面关系,完善了机关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着手编制实施文物事业“九五”计划和全省文博事业总体发展规划,协同省上有关部门制定出台了部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政策性行政规章。1997年4月,省机编委批准省文物局增加部分事业编制,1998年5月又批准增加了部分自收自支事业编制,以解决文物局事多人少,疲于应付的燃眉之急。与此同时,文物事业费和专项补助费也有了突破性增加。1999年以后,甘肃文博事业逐渐进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管理的轨道。
10年来,甘肃文博事业取得了全面进步和长足发展。
进一步弄清了甘肃文物的“家底”。在上世纪80年代后期三年文物大普查的基础上,为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全省开展了查漏补缺的文物补查工作,尤其是围绕文物地图集的编写需要,逐地区进行了资料核查和文物补查,发现了许多重要文物遗存,获取了许多重要资料,使甘肃省的各类文物点超过2万处,选入地图集的达1.3万多处。90年代后期集中进行了《中国文物地图集甘肃分卷》的编写,完成了200余万字的巨著。与此同时,着手建立健全各类野外文物点的“四有”档案和馆藏文物的档案,分阶段制定了甘肃文物事业的“九五”、“十五”计划和部分国保单位的总体保护规划及大遗址保护规划,陆续完成了全省一、二、三级文物鉴定确认工作,使全省文物基础工作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10年来,遵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和“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原则,结合甘肃省文物的优势和特点,分轻重缓急,完成了一大批文物保护工程项目。据不完全统计,“八五”后两年里,共完成大中型规模以上文物抢救维修工程40多项,“九五”计划期间完成大小文物抢救维修工程约120项。“十五”计划的第一年就完成和基本完成30多项文物抢救维修工程。10年间全省用于文物抢救维修的资金累计近
6 000万元。在进行文物抢救维修工程的同时,博物馆和文物收藏单位的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八五”计划后三年修建标准化文物库房近20个,“九五”计划期间整修和修建文物库房14个,1997年以来又为30多个博物馆安装了先进的报警设施。另外,一些地县,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补助等集资渠道,新建或扩建了标准较高的博物馆,特别是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国家计划投资达9 000多万元。馆藏文物的抢救保护和文物征集也取得了突出成绩,10年间征集文物达1.4万余件,修复保护各类藏品约2 000件。
一、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现状
加强文体公共服务、优化社会发展环境,意即提高文体社会贡献度。
论文百事通近两年来,我县各级文体部门依托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强化依法治文治体,加快文体发展步伐,各项文体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文体部门社会影响力及作用地位与日俱增,社会贡献度显著上升,同时进一步增强了县域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阵地建设势头良好。当前县博物馆工程进入征用土地的实质性阶段。县图书馆新馆于去年9月落成开放,同时积极创建国家一级图书馆,现已通过省、市评估验收。该馆的“知识拥军”工作成果显著,在全市文化系统单位作出了示范。县文化馆近年来充分发挥群文工作龙头作用,强化职能履行,社会效益明显,目前已跻身国家一级文化馆行列。象山艺校加强实践教育,培养、输送优秀艺术人才,成立企业化运行的艺术剧团。我县“东海明珠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已建有省市级“明珠”13颗,建成率达72%。村落文化示范点创建势头好。在已建有19个市县级示范点的基础上,今年全县又有18个村申报创建。社区文化示范点建设也在有序跟进,瑶琳社区已创成县级示范点。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建设深得民心。在已建县体育场、游泳池、灯光球场、体育馆等一批公共体育设施实行全面对外开放的前提下,我局加大力度,加快步伐安装健身路径器材,打造群众喜爱的“十分钟文体活动圈”。至目前,已累计投入250多万元,共安装了80余套路径器材。
二是文体活动丰富活跃。我们不仅圆满完成了第六届、第七届中国开渔节文艺晚会、开幕式、国际海钓、开船仪式等各项指令活动,联办了石浦“三月
三、踏沙滩”系列民俗文化活动,承办了宁波市第二届农民文化艺术节开幕式暨民间艺术大会串等,还积极实施高雅文化活动2次,组织举办人民广场文化活动和系列节庆活动20多次,普及开展以“文化春风遍象山行动”为载体的文化下乡活动90余次,而且活动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一是从“办文化活动”转向“管文化活动”。二是从“职能萎缩、错位”向“充分实现职能”转变。目前,我县一些部门、企业、社区、乡镇街道的大型文化活动均实现了文化部门全面参与、辅导、策划。另外,由县体育中心承接的首届“步步高”杯全国男子排球大奖赛级别高、影响大,创下了我县中央电视台直播的记录。全县13个单项体育协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积极性,举办大小活动赛事130多次,进一步营造了全民参与体育健身的良好氛围。
三是作品和人才令人瞩目。充分动员广大文艺骨干深入生活、深入基层,开展特色文艺创作活动。在宁波市民间艺术节里,我局重点推出了创编民间灯舞《象山海螺灯》和“打造民间剪纸艺术品牌”两大项目。小品《家有喜事》、歌曲《丝路渔港》等在“三个代表”题材文艺作品评选中获奖。《关注农民工文化享受》等调研文章获全国一等奖,受市委领导批示。《石浦渔灯》、《渔家号子》、东门渔岛女子船鼓队、爵溪渔鼓队等节目及表演在省市获多项大奖。纪云飞获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实现了我县群众歌手走向全国的零突破。
四是专业和特色文化建设全面铺开。一是文博工作得到加强。我们扎实推进文物保护与开发工程,促使我县文物事业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先后公布了五批文物保护单位,现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1处。同时我们加强了“国保”单位的申报工作,张苍水兵营遗址、渔山灯塔日前已申报第六批国家级文保单位,渔港古镇石浦也正在申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二是渔文化研究开始起步。从去年始,我局启动了妈祖文化研究工作,成立了妈祖文化联谊会,对全县妈祖庙遗址情况进行调查,同时举办了东门岛妈祖谢洋巡会活动。今年还成立了象山县渔文化研究会,全面收集、挖掘、整理渔文化历史资料及遗存,分课题、全方位进行渔文化研究。三是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保护开发工作进展顺利。以全国性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为契机,整理出版了民国《象山县志》新校注本,全面调查县域民间特色文化,对一些流传至今且有影响力的民间艺术品种进行了重点挖掘与整理,并已确定丹西街道珠水溪母子龙、石浦渔灯、昌国马灯、东门船鼓以及竹根雕、剪纸、农民画等十多种民间文化艺术为重点保护对象,还相继出版了《谢才华剪纸艺术精品集》、《民间艺术家高妙兰画集》,成立了象山民间文化整理小组,同时积极协助筹建谢才华剪纸书苑、张德和根艺馆,全力做好茅洋乡创建宁波市“一乡一品”和农民画传承基地的工作,推进剪纸和农民画的产业产品化进程。在此基础上,我们已于今年申报省、全国文化先进县。
五是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坚持日常监管与突击检查、联合行动、专项整治等相结合的办法,注重对网吧、电子游戏机室、演艺厅、音像店、出版物市场和校园周边文体市场的治理以及文体经营单位安全生产工作,有效处理和缓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完善监管机制,实施管理新办法。重视从社会各个层面聘请义务监督员工作,共聘请了56名由社会各界人士组成的监督员。通过媒体公布文体市场举报电话(96523),对网吧零点执法行动和部门联合行动均邀请媒体记者参与并进行跟踪报道。积极探究并施行文体市场“条块”结合管理新模式,即分区划片、片块结合管理,努力维护文体市场良好经营秩序。加强宣传教育,坚持正面引导。通过举办各类经营者培训班,切实提高文体市场经营户的法制意识。在对印刷企业的管理中,我们还通过成立行业协会,举办主题性活动,加强行业自律行为。
六是竞技体育跃上新台阶。近两年,我县竞技体育喜讯连连。王成意在第28届雅典奥运会射击比赛中获得铜牌,这是宁波籍运动员在本届奥运会上唯一的一枚奖牌,也同时创下了宁波选手在奥运会上单人项目的最好成绩。同时,由我县输送的射击运动员江浩俊、康宏伟、项晓晓等,在国内比赛中也屡创佳绩。我们还积极组织青少年代表队参加省、市比赛,锻炼队伍,挖掘苗子。在全县21所中小学校建立体育苗子输送联络员网络。截止目前,共向上级体育训练部门输送体育苗子近百人,其中在国家队就训达4人,竞技体育工作走在了全市前列。
二、文化体育公共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我县各级文体部门在提升公共服务能力上作出了很大努力,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工作开展过程中还存有不少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体公共服务能力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迈进。
(一)城乡文化发展存在着不均衡性。县城、次中心城镇、其他乡镇之间,文化发展存在着较大差距。丹城不仅拥有一批诸如人民广场、体育馆、图书馆等标志性场馆阵地,而且文化市场项目多、类别广、居民文化生活丰富、跃跃,但在石浦,作为我县南部中心城镇,常驻人口9.2万,至今除了石浦文化馆一座小楼外,几乎没有象样的国办文化设施。此外,一些个别乡镇,区域内居然没有一家登记在册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农民群众忙闲时文化生活可想而知。另外,在基层农村还存在着这样一种情况,在创建“东海明珠工程”或村落文化示范点时,积极性很高,创建力度也比较足,但创成后,少数明珠楼却出现了长期闲置,造成了资源浪费。
(二)文体标志性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文化体育基础设施是开展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传播先进文化、普及全民健身的重要阵地和必要载体。文体设施的建设情况也综合反映着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和品位档次。近几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下,我县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力度有所加大,但从整体看,与横向比,还比较薄弱。如在2002年就已列入县政府重点工程的国办群众文化标志性建筑——县文化活动中心,至今没有动工建设;又如县博物馆工程,虽已列入政府工作要点,但进展缓慢;再如县体育中心二期工程(标准体育馆和游泳馆),现在还没有被提到议事日程。这些标志性文体设施的缓建和滞后,从一定程度上说影响着我县文化体育事业的发展,制约着我县城市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文体市场执法手段、方法有待完善、提高。目前我们现有的执法队伍状况及执法力量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文体市场突飞猛进的发展需要,导致市场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文化市场整治的高压态势下,部分网吧、电子游戏机室业主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还时有接纳未成年人的行为;一些流动摊贩还在街头、集市兜售非法音像制品等。另外,从客观上讲,残疾人、下岗职工等弱势群体开办的文化体育经营单位为数不小,对我们执法处罚带来了一定困难。
(四)文化体育事业经费明显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文化体育的需求以及对文体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与日俱增,政府对文化体育事业经费上的投入虽然每年略有增加,但增长的幅度达不到全县GDP增长的水平。而且由于政府未安排专项的节庆日活动和体育业余训练等经费,但实际上我们要支出不少经费,造成了整个文化体育事业经费的不足。另外,随着国家加大对意识形态市场的整治力度,文化体育市场的整治行动一个接着一个,但经费又没有增加,也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五)文体队伍整体专业力量不强。目前,我局系统文艺专业人才青黄不接、未形成梯次的问题日益凸现,主要业务门类人才急需引进,这也是导致精品创作少的直接原因。部分局属单位的专业人才也相对缺乏,需进一步完善结构,充实力量。乡镇(街道)文化站干部队伍整体素质有待加强,理论和业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六)人员机构编制性质不顺畅,不利于工作开展。其一,由于各种原因,目前我局行政编制为10个,实际在岗8人;事业编制8个,实际在岗为21人,多出的13人是通过系统内借用、调剂、超编安排以及临时聘用的,这样的人员编制性质,必然会削弱、影响干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其二,作为文体市场管理的行政执法机构——县文市办和稽查队,目前前者属全额事业性质,后者属差额事业性质,不利于执法队伍的稳定和执法工作的开展。
三、下步工作打算
针对目前我县文化体育系统在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下步工作重点是:
(一)进一步加强法制宣传,努力营造良好的文体执法氛围。一是要牢牢把握当前正在开展的“建设学习型社会、建设学习型机关”契机,抓紧抓好机关干部特别是执法人员的法制教育。因为执法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依法办事的水平直接关系着依法行政和文体市场行政执法水平。二是要加强文体市场经营者的办班培训工作,利用日常检查、专项行动等各种时机,定期不定期的对管理相对人进行文体市场法律、法规、规章宣传。三是要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增强社会对文体部门工作的监督力度。文化体育工作范围涉及方方面面,相应地,文体工作就需要各级各部门的齐抓共管和社会舆论的强力监督,如单靠文化体育部门的力量来依法行政,那将是捉襟见肘,而且也难以发挥出最佳的管理效益。在全社会大力宣传文化体育法律、法规、规章和党的方针政策等,提高全社会的文化体育法律意识,必将大大增加监督力度,推进文化体育依法行政工作。
(二)进一步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切实维护文体市场经营秩序。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为契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工作。以网吧、出版物市场的专项整治和“扫黄”、“打非”专项行动为重点,强化文体市场管理。在全县范围内加快统一安装《净网先锋》管理软件步伐,建立网吧技术监管平台,充分运用科技手段,加强监管力度。增强日常监管稽查频率,实施24小时举报响应制度,从快、从重、从严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对检查中发现不规范、不守法的业主不仅要予以严惩外,还将单独“开小灶”进行补课。另外要加强与公安、工商等部门的联系与合作,开展联合执法行动,营造声势,增强实效。新晨
关键词:地理环境;城市功能;城市竞争力;特克斯市
城市建设一般均具有一定自然地理环境,而城市空间构架的形成与发展都与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各种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共同构成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自城市产生之日起,地理环境就成为城市空间形态及城市功能发展的基础条件。优越的自然环境能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一切必要条件,主要表现为气候温和、地势开阔、河流湖泊众多。人们利用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能力虽得到提高,但地形依旧限制着城市空间的扩展,自然地理环境仍是城市形态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通过研究地理环境对特克斯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分析特克斯市空间形态与城市功能的关系及城市功能与城市竞争力的关系,提出特克斯城市功能发展方向,以期对特克斯城市建设和城市功能发展起到积极的参考作用。特克斯位于天山北麓西部特昭盆地东端(如图1),隶属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地理坐标:北纬42°22′30″~43°25′30″,东经81°19′00″~82°37′30″。东边与巩留县、和静县相邻,西和昭苏县接壤,南同拜城县毗连,北与巩留县、察布查尔县交界。为了对特克斯有深入了解,本文先对特克斯城市特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1)城市特色开发缺少内涵:特克斯市对民族文化内涵的挖掘不充分,未体现当地独特的风土人情。(2)对城市特色的开发力度不够:特克斯市在城市特色开发方面缺乏合理规划,只对城市特色进行一些简单开发,而不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开发。(3)开发的城市特色与相关配套设施不匹配:特克斯市有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和景色宜人的生态资源,却没有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只会对城市发展起到一种制约作用。(4)城市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没有拿出自己的特色宣传内容和活动,没有打造出有特色的城市形象。(5)群众参与度不够:基层群众未充分参与城市特色开发,政府特色开发指令执行力度不够。
1气候与城市空间形态
气候条件对城市形态发展的影响不仅局限于地方建筑的形式和构造,不同气候条件下有不同的城市形态,寒冷或干热的气候是影响城市空间形态的重要因素。人类通过越来越先进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不利气候条件所带来的影响,反之,即可证明气候对城市空间形态具有不可或缺的影响。特克斯位于逆温带控制区,属于典型的北温带大陆性气候,日光资源丰富,无严寒酷暑,四季分明。特克斯市北部绵延起伏的乌孙山对其形成环抱之势,是从西伯利亚南下的寒流的天然屏障,南部天山又阻挡了来自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热浪干风,西部开口接纳了来自大西洋、地中海的暖湿气流,全市年平均气温5.3℃,平均降水量375mm,年平均蒸发量为1457.8mm。当地全年主导风向为西南风,次主导风向为东风,并且各风向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具体表现为:冬季(12~2月)以西南风为主导风向,出现频率较其它季节明显偏高;夏季(6~8月)以东风为主导风向,另外该季出现静风日数较其他月份明显偏多;春秋两季,各风向出现频率分布则较为平均(如图2)。宏观上,特克斯城市整体紧凑;中观上,各历史街区由一系列小院落围合而成,步行空间狭窄且互相贯通,与当地的自然气候环境和民俗风情相适应;微观上,当地居住习俗、建筑风格方面的传统建筑形制与自然地理环境均体现某种内在的契合性,主要通过冬暖夏凉的生土墙体、利于泄水的屋顶、栅格高窗及高台来体现对特克斯市雨水充足、日照强烈气候的适应。
2地形地貌与城市空间形态
特克斯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北部,天山山脉北麓的褶皱带,伊犁河上游特克斯河流域,特克斯———昭苏盆地东段,属于山区市(如图3),地势南北高,东西低,南部是天山,北部是乌孙山,中间是特克斯河谷平地,自西向东倾斜,特克斯市海拔900~1200m,南部天山主脊海拔4902m,北部乌孙山海拔3500m。特克斯河水资源丰富,自西向东横贯全境,境内有特克斯河和库克苏河等大小河流18条,地表水年径流量80亿m3,水量占全疆的6%。
3文化与城市空间形态
城市历史文化资源与空间形态通过不断发展变化,并在发展变化过程中相互作用,相互关联。而历史文化资源与城市空间形态具有广泛的普遍关联性,两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永恒发展的关系。在特克斯,人们赋予城市以其文化寓意,文化与城市构建相契合,形成独有的城市组织形式。风水选址:特克斯城市选址,空间文化与周易八卦文化的密切结合。特克斯是现今世界上唯一一座保存良好、卦爻完整、规模最大的八卦城(如图4)。2001年荣膺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2007年被列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整个特克斯市圆形放射状,居民主要的公共交往空间主要是清真寺和由街巷形成的广场。清真寺通常位于主干道的临街面,形成鲜明的文化标志。而最具特克斯文化魅力的是从市中心50多m高的观光塔鸟瞰,街道与草地纵横交错,形如一个八卦勘盆。特克斯城市肌理的研究内容:从形态构成的角度看,特克斯市肌理形态规整,可以分为2个基本层级:基本构型与系统元素(如图5)。基本构型是八边几何形,它是城市形态的本源。目前其几何形态的完整性、可感知性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本构型的组成元素主要包含4种:街道系统、边界元素、节点系统、肌理片区。
4特克斯市城市功能发展研究
特克斯的发展取决于众多因素,自然地理环境是其形态发展的基础,并在特克斯初始形成过程中,按照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合理的城市结构。(如图6)特克斯市空间处于动态的变化中,城市功能的完善将引导城市空间的发展,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功能的表现。特克斯市最初是一个人口聚集的场所,在满足当地居民的各种活动需求后逐渐发展对外功能,是特克斯市历史发展并积淀的结果。而随着城市功能的发展和完善,城市竞争力不断形成和增强。通过对特克斯城市功能的研究,加强其城市功能建设,为形成和加强城市竞争力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4.1特克斯市城市功能定位
从资源角度来看,特克斯的旅游资源不仅和一般地区相比具有独特性和高品位,吸引力存在明显优势。2010年共接待游客31.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788万元,2011年接待游客37.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400万元。2012年接待游客共计5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807万元。2013年接待旅客62.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0509万元。因此,通过发展城市旅游,提高城市知名度、增强城市活力、加速城市更新,是特克斯市发展的必经之路。在特克斯市各种资源中,优势非常突出的旅游资源应发展为该市的支柱产业。城市旅游发展将有助于促进城市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城市内部环境,促进城市对外交流与沟通。
4.2特克斯市城市功能发展规划
特克斯市旅游资源丰富且独具特色,既有“塞外江南”婉约的秀美,又不乏西域粗犷的纯朴,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与源远流长的乌孙文化融合体现在特克斯独特文化中。目前特克斯县形成了以“一城(八卦城)、一村(琼库什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一草(喀拉峻原生态大草原)、一山(乌孙山)、一水(特克斯河)、一洞(科桑溶洞国家森林公园)、一泉(阿拉善温泉)、一道(乌孙古道)”为一体的城市旅游功能开发格局。4.2.1特克斯市旅游功能开发格局。特克斯市自然景观丰富(如图7),分别集“城、村、草、山、水、洞、泉、道”于一体,包含八卦城、通乎萨拉瀑布、喀拉峻原生态大草原、包扎顿石林4处五级资源,琼库什台国家历史文化民村、赛克草原2处四级资源,科桑溶洞国家森林地质公园、太极岛景区、恰甫其海海景、吉勒苏温泉、乌孙人古墓、塞种人古墓、阿热善温泉、加克塔斯山洞岩画(如图8)、加斯勒高山湖共计9处三、二、一级资源,各类大小景区百余处。特克斯市民俗风情浓郁,境内长期居住着汉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33个民族,汉文化与草原文化相互融会贯通,造就了独特的哈萨克族民俗文化,城内有一批极具特色的建筑物。同时《天方夜谭》———哈萨克长诗《幸福的四十根树枝》和哈萨克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六十二阔恩尔”也在此地孕育而生。特克斯共有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9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6处,2万多座“塞种”、“乌孙”、“月氏”、“突厥”墓葬。众多的文物古迹的发现,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八卦文物展览馆,有力地促进了城市旅游功能的健康发展。4.2.2特克斯市旅游功能完善规划。(1)挖掘特克斯县旅游功能的文化内涵,开发旅游项目。特克斯市旅游功能的完善不再是单单把历史、民俗、文化、自然景观摆出来,而让文化和风景名胜完全融合,着力发掘和整合同一体系的文化资源,丰富内涵基础上适当扩展外延,将其产业化。要求我们充分发掘和利用特克斯八卦城易经文化、古乌孙文化等聚居特克斯的各少数民族文化,亦开发挖掘特克斯独有的旅游产品品牌,提升旅游的文化含量,增强旅游项目的吸引力和竞争力。(2)加大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旅游功能的发挥很大程度上是产品和品牌的竞争。特克斯城市旅游功能的完善要打造有竞争力的旅游品牌,紧密依托独特的特克斯县文化资源和自然风光,高标准、高规格地建设一批具有高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和品牌。合理规划开发利用,保护原有特色内容基础,并基于当地的风俗习惯,以适应当前市场要求,完善特克斯城市旅游功能。(3)加大基础投资力度、改善旅游服务质量。特克斯旅游功能的完善需要加大招商引资,以大投资拉动大开发,拓宽融资渠道,继续加大融资力度,通过多种方式破解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搞好旅游基础建设,改变现有基础设施与旅游功能发展不配套的情况,把文化旅游基础项目放在发展第一位。抓好经营企业,提高其服务思想认识和服务质量水平,让游客有宾至如归的感觉,打好旅游服务牌。(4)加大宣传力度。特克斯市旅游功能的完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宣传力度的提升。单一的宣传手段远远不够,可通过大型媒体推介、影视制作、宣传图册、名人代言等宣传手段全方位加大宣传。(5)提高农牧民旅游意识,提高民众参与度。特克斯居民是旅游目的地的主人,他们对旅游功能的态度,直接影响旅游功能的完善。只有通过农牧民参与旅游开发的形式,才能优化特克斯市的城市功能,树立人人都是东道主、人人都是导游员的理念,大幅度地优化旅游的大环境,从而增强特克斯市旅游的自在感和亲和力,从根本上提升旅游的整体层次和水平。
5特克斯市城市功能发展未来展望
在此基础上,特克斯市通过大力发展城市旅游,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知名度、加速城市更新、提高综合竞争力。将旅游产业发展为支柱产业,发挥特克斯城市旅游资源优势,以八卦城旅游品牌为依托,把喀拉峻草原、琼库什台国家历史文化名村、科桑溶洞等景区景点做成旅游精品,掌握乌孙旅游景区开发建设工作。最终借助城市旅游功能的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改善城市环境,提升社会幸福指数,增进城市对外交流与合作,发挥区域核心城市的辐射功能。(收稿:2017-02-10)
参考文献:
[1]刘泉,史懿亭.特克斯八卦城城市规划形态探源[J].城市规划,2016,(05):82-90+112.
[2]朱洁.“物化”在城市中的无形思想———以新疆特克斯八卦城城市风貌规划为例[J].现代装饰(理论),2014,(08):80.
[3]秦雨.历史文化名城的地域性城市设计研究———以新疆特克斯八卦城为例[A].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2-城市设计与详细规划)[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9.
[4]张学亮,韩英.边疆小城镇风貌规划的探索———以新疆特克斯八卦城风貌规划设计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7,(12):63-66.
[5]陈震东,梅虹,刘娴.特克斯县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更新[J].建筑创作,2005,(07):114-117.
[6]陈震东.新疆特克斯县八卦城城市风貌探索———关于历史文化古城新建的传统问题[A].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亚洲民族建筑保护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会、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2004:22.
地方文献是内容上具有地方特征的区域性文献,是反映某一地区的政治沿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风俗民情等各种类型的文献资料。地方文献能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特定地域内的历史和未来提供详实的信息,对特定地区的科学研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和研究,有益于其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利国利民,意义重大。
1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建设的必要性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肩负着收藏、研究、利用本地区地方文献的重任,既要利用地方文献开展社会教育,又要为本地区的经济建设服务。深层次地开展地方文献研究,对于推进本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1.1 地方文化教育需要地方文献
地方文献中记载了本地区的山川胜迹、灿烂文化和名人志士的传记和著述,可为地方文化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素材。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可利用地方文献开展素质教育,为全面提高公民的综合素质服务。熟悉国情、实事求是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本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工艺、美术、民俗风情等,对读者了解弘扬地方优秀文化,提高文化素质,是很好的教材。这就需要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加强地方文献资源建设。
1.2 地方建设事业需要地方文献
首先,地方决策机关需要地方文献。由于地方文献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和社会状况、历史和现实的真实反映,因而对本地具有明显的资治作用,历来是各地政府机构进行决策时的重要依据。因此,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采集、研究和利用好地方文献,并通过各种文献形式,主动、及时地提供给本地区各级决策机构,以便有针对性地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和有关方针政策,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地方经济建设需要地方文献。各地区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自然资源和风俗民情有差异,各地区经济发展的结构、程度和发展方向也不一样。随着岁月的流逝,人们思想观念和需求的变化,本地区的传统产品及其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失传,或者因市场不景气而停滞不前或消失,可以按地方文献中有关记载,对产品恢复生产,还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开拓创新。人们通过地方文献提供的信息资源去研究、保护和开发自然资源,生产传统畅销产品,开拓市场,振兴地方经济的事例已经很多很多。
2 采集地方文献的范围、措施和方法
地方文献的品种和数量多,凡记录有地方知识的各种文献信息载体都在采集之列。地方文献的采集范围有印刷文献、缩微文献(缩微胶卷、胶片)、视听文献(电影拷贝、电视录像带、录音带、电视直播节目等)、电子文献(磁带、软磁盘、交互式光盘等)和网上文献。地方文献按出版形式主要有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及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具体分为地方史料、地方出版物、地方人士著述等。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根据本地区实际和需要采集地方文献。
2.1 采集地方文献的范围
(1)本地区史料。地(市)县公共图书应采集本地区的史料文献,包括:(县)志、年鉴、专业志、汇编、手册及其他志书、有关本地区的革命历史文献、出土文献记录、有影响人物的族谱和重大事件、风土人情资料;土地、矿产资源调查资料和地图、图表及各种统计资料等。(市)县图书馆主要采集本(市)县域内的地方文献。
(2)地方出版物。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集本地区编辑出版的地方出版物,包括:各种报纸、杂志、专著,包括各种载体形式的正式和非正式出版物。(市)县公共图馆以采集本(市)县地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
(3)地方人士传记、著述及其研究资料。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集本地籍知名人士的著述,包括革命烈士、政治家、作家、艺术家、科学家、学者等的传记、手稿、著作等资料和外籍人士关于本地区的有关著述。(市)县公共图书馆以采集本(市)县域内的此类文献为主。
2.2 采集地方文献的保障措施
(1)成立地方文献部。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成立地方文献部,从组织上做好地方文献的采集、保护、研究和利用的保障工作。
(2)建立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络。采集地方文献的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出版单位多,特别是地方文献中很大一部分是非正式出版物,发行途径不畅,获取的难度大。地(市)县公共图书要与本地区内的市县(区)地方史志办、党史办、地名办、科委、政协文史委、学术团体、研究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大中专学校、大中型企业等单位和部门加强协作,密切联系,建立合作网络。县图书馆要成为地(市)公共图书馆联系的桥梁和纽带,起一个中转站的作用。每个联系点确立联系人,明确各级网点的义务和职责,确保采集渠道畅通。
(3)建立地方文献呈缴制度。地方文献呈缴制,是由地方权力机关在整个地方行政区划范围内颁布和施行的一种“呈缴本”制度,对保障地方文献采集工作的顺利开展十分重要。地(市)公共图书馆要成为地方文献信息中心,要积极建议和督促政府建立地方文献呈缴本制度,为图书馆广泛征集地方文献提供有效的保障。
(4)建立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档案。加强与新闻出版部门等地方文献采集协作网络成员单位的联系,及时收集出版信息,建立地方文献出版信息档案。
(5)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应与当地有影响的旧书业主保持长期合作关系,搜求地方文献,将缺藏的书刊品种、拟购的地方文献书目告知对方,请对方在收购过程中给予特别注意。地(市)县公共图书馆要指定专人定期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实践证明,到旧书市场采集地方文献,价格便宜,常能采购到缺藏或漏购的、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
(6)开展馆际合作。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与本地域内基层图书馆,如乡镇图书馆(室)、学校图书馆(室)、科学研究图书馆(室)、医院图书馆(室)等开展馆际合作,互通有无,交换资料。
2.3 采集地方文献的方法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面向社会,广渠道多途径地采集地方文献。
(1)征订:利用合作网络对公开出版和非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及时征订。
(2)现购:采访人员从图书市场上直接购得地方文献。图书文献市场包括各级新华书店、各类专业书店、出版机构的读者服务部及集体、个体书店。
(3)交换:与有关文献生产、发行、收藏单位以及个人间建立起良好的信息和文献合作交流关系,定期交换,扩大地方文献来源。
(4)募捐:接受个人、机构团体捐赠地方文献。
(5)代征:利用协作关系,委托其他单位和个人代为从文献持有者或文献持有机构中征集而非购买方式获取地方文献。
(6)复制:通过目录了解缺藏信息,在遵守版权的前提下复制地方文献。
(7)析出:许多地方文献收录于大型丛书、文集、报刊等文献中,可通过复印、摘抄、剪辑等手段收集、汇编。
3 做好地方文献保护工作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馆藏地方文献中,有一定数量的古籍,善本图书也较多。保护好古籍,做好古籍整理抢救工作,至关重要。
3.1 做好常规保护工作
地(市)县公共图书对古籍首先要做好防虫、防光、防潮、防鼠、防火、防水、防盗、防尘等8防工作。要改善古籍书库的保管条件,做好温湿度和光照灰尘控制,配置各类护书用品,把古籍的自然损坏率降低至最低限度。
3.2 培训古籍管理人才
许多县公共图书馆缺乏古籍保护方面的专门人才。地(市)公共图书馆要举办古籍保护人员学习班,请古籍保护专家讲授古籍保护知识和技术,提高管理人员的古籍保护意识和古籍复制与修补技术。
3.3 抢救濒危古籍
目前,许多地(市)县公共图书馆,由于古籍保护人才不足,经费短缺,地方文献中的古籍损毁严重。应对濒危古籍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予以保护,如进行修补、限制借阅、采用复印本流通、进行电子化、数字化存储等等。
4 加强地方文献研究和利用
4.1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建立地方文献研究室或阅览室,地方文献实行集中管理,单独分类、编目、排架,以利于资料查询和研究,提高利用率和工作效率。馆员和馆外专家都可以入室进行研究,以促进其开发利用。
4.2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采用现代化手段建设一个较为全面的、便于大众使用的地方文献数据库系统,以实现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起点要高,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除传统的一次文献利用外,还应向读者提供书目索引、文摘、专题汇编、主题综述、全文检索等方面的深层次地方文献服务。对地方文献的加工不应只是简单地分编登录,而应广泛应用激光照排、影视、计算机、网络通讯、缩微、多媒体等现代技术将分散于不同文献的地方信息分析出并予以整序、储存,编制地方文献书目索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向读者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产品,例如,将地方特产、地方名人、风土民情、旅游景观等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加工,建立地方名优产品数据库、人物资料数据库、风土民情数据库、旅游资料数据库等,为社会各界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远程传输、网络互联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
4.3 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会
地(市)县公共图书馆应组织开展地方文献研究活动。地(市)图书馆成立地方文献研究会,县馆组织研究小组,聘请地方文献研究专家、学者当顾问,聘请文化教育界领导进入研究会理事班子,吸收有一定学识和研究能力的馆员到研究会来。会员一方面开展地方文献研究工作,另一方面协助图书馆采集、整理地方文献,实施研究与整理资料相结合。会员可深入名人故里、景点景区、文物保护单位等开展调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或论文,探索本地区旅游开发、经济发展之路。有价值的论文可报送市、县委及政府,为其参考之用。
4.4 地方文献为经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