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化学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课化学式的学习,在化学用语的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生学好化学的基础。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此节课是学生是否学好化学的一个分化点,对于元素符号记不下来的学生,要及时做好补救工作。所以必须高度重视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教学要精讲、精练,抓规律、做示范。使学生理解化学式的意义,对化学式的计算必须做到“正确”、“规范”、“熟练”。
教学建议:
从检查学生对元素符号、名称及物质的分类入手设疑激趣: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而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即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化学式。引导学生阅读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让学生明确化学式不是凭空写出来的,而是前人经过多次的精密实验,测定物质的组成后推算得出来的。每一个纯净物都有固定的组成,都可以用一个化学式来表示。
同时可展示球棍式分子模型,使学生形成一种直观概念。
通过学生的阅读讨论,归纳总结出化学式的意义以及书写化学式的方法。然后用课堂练习对化学式加以巩固、熟练。
根据化学式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及组成物质各成分元素的质量比和质量分数。学生对计算应不成问题,关键在于对化学式的真实涵义的理解,尤其是对化学式中的符号、系数、右下角码的意义的理解,应及时分析、强调。培养学生依据化学概念、运用数学工具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规范学生的解题格式,使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起来,为化学方程式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化学式概念的涵义,掌握一些简单的化学式的书写和读法。
②了解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
③初步掌握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将化学概念与数学计算相结合的思维方法。熟练计算技能,提高化学计算能力。
3、德育目标:
通过化学式的引入,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理解化学式的涵义,书写化学式。
2、难点:化学式表示的意义。
教学过程:
小测验:
①写出下列元素的符号:
铁、镁、氧、碳、硫、磷、汞、银、铜、钡、钙、氯
②指出物质类别:
水、空气、二氧化碳、氧化汞、铁、氧气、糖水
(学生整体测试,一名学生到黑板上板书,5分钟后讲评)
元素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那么,由元素组成的各种单质和化合物怎样来表示呢?
学生阅读课本P39,讨论,得出化学式的概念。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化学式。
注意:化学式是通过实验(定性、定量分析)测定物质的组成,然后计算的出来得。每种纯净物都有它固定的组成,所以一种物质只有一个化学式。
用分子模型展示一些物质分子的结构。例如:
氢气氧气二氧化碳水等。
化学式除了能表示这种物质外,还可以表示什么意义?
2、意义:(学生看书,归纳总结)
①表示一种物质。
②表示组成这种物质的元素。
③表示构成这种物质的一个分子。
④表示构成这种分子的原子。
例::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二个氧原子构成的。
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写法:(学生阅读课本,讨论,归纳)
①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a、金属单质和固态非金属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它们的化学式:
碳C硫S铁Fe铝Al
b、稀有气体是由单原子构成的。
氦He氖Ne氖Ar
c、非金属气态单质分子大多数为双原子分子。
氢气氧气氮气氯气
②化合物的化学式的写法:(只讨论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小结:氧化物、氧在后:
非氧化物、金前非后:
练习:
1、根据名称写化学式:二氧化硫、五氧化二磷、一氧化碳、氧化钾
2、指出下列符号中“2”的含义:
二、相对分子质量:
化学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单位为1,一般不写出)
学生先阅读课本P41,教师再举例分析、规范格式。
投影例题:
已知尿素的化学式为,求:
①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③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④要使某农田增加5.64千克的氮元素,问应向这块地施加尿素多少千克?
⑤若改施硝酸铵(),则需硝酸铵多少千克?
解:
①的相对分子质量
注意:明确化学式中角标数字的意义;元素符号之间用“+”号;元素符号与数字之间用“*”号。
②尿素中各元素的质量比为
注意: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即化合物中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元素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所以,不可写成:或。
③
注意:表达式不能写成的形式,应为
④设应施加的尿素的质量为,
则:
注意: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化合物的质量×该元素的质量分数
⑤设需硝酸铵的质量为,
则:
探究活动
以邻桌同学为一组,做下列有关元素符号和化学式书写的练习,并互相订正。
1.用化学符号表示:①两个氢原子②三个氮分子③几个水分子④5个氦分子。
2.写出氯化钠、氧化铜、氧化铝、三氧化硫的化学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实验室用金属和酸反应制取氢气的化学反应原理,初步了解实验室制备实验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了解置换反应的概念,对给定反应物、生成物的化学反应,能初步判断反应类型;
根据气体的性质,学会判断气体收集的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观察了解启普发生器的工作原理,并根据其原理,用易得廉价的简单实验仪器,自行设计制备氢气的简易装置。
情感目标
通过对氢气纯度的检验,使学生了解点燃可燃性气体之前,需要进行验纯的必要性,加强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教学建议
本节课是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课,难度虽不大,但知识面广,这些知识是后续教学的基础。
1.准确恰当地抓住教学目标,本节课要抓住置换反应的概念和氢气的实验室制取装置等主要内容,紧紧围绕这些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教学活动。因此教学目标应具体、明确,教材处理详略得当,紧紧围绕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内容的要求,重视能力培养和养成教育。
2.教学内容应有序、合理
教学过程从水的电解产物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开始,可以用计算机等媒体放映"氢气的用途"资料片,导出新课。再通过实验,师生共同讨论,建立置换反应的概念,同时简介原子团的知识。在此基础上,结合实物展示,巧设问题,由简到繁,从易到难,根据仪器药品,让学生在课堂上设计出一套制氢气的合适装置,通过设计实验,一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二可增强他们学习兴趣,三可巩固已学知识。
3.优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教学方法是实验探究法,以实验为前提,通过实验观察,实物展示和录像、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手段,集实验、讨论、讲述、讲解、归纳、练习为一体,这种方法既充分体现了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又体现了教为主导,学为主体二者统一的教学原则。
4.重视能力培养,注意养成教育
本节教学应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实验或启发性、探究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动眼、动手、动口、动脑的机会,培养和发展学生观察、操作、思维与自学等多种技能和多种能力。同时,教学中每一个知识点都是以已有知识或化学事实、探究性问题开始,通过实验观察、引导思考、讨论、自学等多种方式,突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指导,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这样有利于逐步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教学中还可结合"氢气的发现史"和"制氢发生装置"的分析讨论,以及知识的迁移过程,同时向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的教育,这些都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教学设计方案
早在十六、七世纪的时候,有好几位科学家都发现了金属跟酸反应能产生一种可燃性的气体——氢气。直到现在,氢气的实验室制法仍然选用金属跟酸反应。那么用哪种金属,用哪种酸为最好呢?
一、验室制取氢气的原理:
(实验)取四支试管,分别向其中加入镁条、锌粒、铁钉、铜片,然后向试管中加入等量的同种稀硫酸,观察产生气体的速率。
(现象)稀硫酸同时与Mg、Zn、Fe、Cu接触,实验现象是:Mg与稀硫酸反应剧烈,锌与酸反应,产生氢气的速率较快,Fe与稀硫酸反应很慢,铜与稀硫酸接触,没有明显现象。
实验室制取气体,要求便于操作和收集,而Mg反应速率过快,不方便收集;Fe反应速率过慢,因此常选用锌为最合适。
二、实验室制取氢气的装置和收集方法
1.制备装置:
完整的气体制取装置包括发生装置(即发生反应生成该气体的装置)和收集装置两部分。
气体发生装置的确定,要依据反应原理,特别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实验室制取氢气所用的锌是颗粒状固体,所用的稀硫酸呈液体,常温下两种药品接触即可发生反应。由此可见,只需用容器将锌和稀硫酸盛放在一起,并将产生的氢气通过导管导出即可。因此组装发生装置应包括盛装药品的反应容器(大试管、广口瓶、锥形瓶、烧瓶等均可),用于封闭反应容器口的胶塞,穿过胶塞用于导出氢气的玻璃导管(用试管或烧瓶作反应容器时还需用铁架台固定)。这种装置是最简单的氢气发生装置,如下图(A)、(B)所示。
(A)(B)
(讨论)但这种发生装置的缺点是必须当锌和稀硫酸中至少有一种完全反应后该反应才能停止,如何使制取气体的过程连续呢?
实验中常加一长颈漏斗,通过长颈漏斗分次加酸来控制反应,如下图所示。
长颈漏斗下部必须浸泡在酸液中,为什么呢?
此时将导气管一端堵死,观察实验现象。如学生看不清楚,可重复几次,并提示学生应注意的问题。
(请同学简述现象,分析原因)
展示启普发生器,介绍部件名称,作用,介绍使用方法。
2.气体的收集:
气体的收集装置要依据该气体的收集方法而定。氢气的收集方法有两种:向下排空气法(因为氢气密度最小)和排水法(因为氢气难溶于水且不和水反应),如图(E)、(F)所示。
(E)(F)
如果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氢气,难于验满,因此收集氢气的最佳方法是排水法。
注意事项:仪器连接好以后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然后再装入药品制取氢气;将锌粒装入试管时,应将试管倾斜,使锌粒滑入试管底部,以免直接投入时砸破试管底;对产生的氢气经验纯后再收集或直接应用;收集满氢气的集气瓶应倒置在桌上,防止氢气很快逸散。
三、氢气纯度的检验方法
2、通过对金刚石、石墨和木炭以及C60的相关图片和实体物品观察与分析,提高观察与总结能力。
3、提高思考能力,增强对化学现象的探究欲望,感受化学的奇妙和谐。
【重点】认识碳元素形成的金刚石、石墨和C60及其性质。
【难点】金刚石、石墨和C60的物理性质,了解三者物质在生活中的不同用途。
4、导入新课
5、巩固提高
战争爆发年间,一些国家曾经使用过“石墨炸弹”,能否用本课的知识解释“石墨炸弹”的危害有哪些?
【解析】石墨炸弹是大量的石墨粉末经过爆炸散步到空气当中,由于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空气中弥散的石墨粉末就能够使城市上空的电网迅速短路,从而造成整个城市电网的瘫痪,进而切断通讯设备。
教学目的
知识:了解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能力: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思维能力。
思想教育: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求实的学习方法和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用过滤和结晶的方法分离混合物的原理。
教学方法
实验讨论法。
教学用具
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试管、试管夹、铁架台、铁环、滤纸、酒精灯、药匙。
药品:硝酸钾、氯化钠、明矾、胆矾。
其它:投影仪、火柴、粗盐、溶解度曲线图。
教学过程
附1:课堂练习一
1.粗盐提纯的主要步骤有__、__、__,使用的主要仪器有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氧化碳通入石灰水,石灰水变浑浊,将浑浊液过滤,留在滤纸上的是__。
3.欲从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制取氧气(充分反应)的剩余固体物质中提取氯化钾并得氯化钾晶体,实验步骤有①加热蒸发,②过滤,③溶解,上述操作正确顺序是__。
附2:课堂练
4.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中,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先达到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用__的方法得到固体。
5.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要得到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的方法。
6.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析出晶体后的溶液一定是____溶液。
附3:课堂练习答案
1.溶解过滤蒸发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药匙量筒天平砝码蒸发皿酒精灯2.碳酸钙3.3214.饱和晶体蒸发溶剂5.晶体冷却热饱和溶液6.饱和
附4:随堂检测
1.某温度时,从饱和溶液中得到晶体一般有两种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的固体,一般采用____的方法。
2.采用__方法可以把不溶于液体的固体和液体分开。
3.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将一瓶氯化钠饱和溶液蒸发部分溶剂,有氯化钠晶体从溶液中析出,则
[]
A.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
B.溶液仍是饱和溶液
C.溶质的溶解度减小
D.溶液中溶剂质量不变
4.能用结晶方法分离的一组混合物是[]
A.氯化钾和二氧化锰
B.食盐和硝酸钾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0B-
0038-02
学校安全工作是全社会安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青少年学生的安全和健康成长,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宁,关系到社会大局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教育工作者也应成为“安全管理员”,对学生安全负责,同时也对自己负责。本文结合我校实际,论述化学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为在学科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
一、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优势
安全无小事,近年来发生在全国各地的校园安全事件,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前几年,我县周鹿镇一名初中生在上化学实验课时,由于不注意安全,使氢气燃爆,造成严重烧伤事故。可见,教育好、保护好每一个学生,教给学生相关的安全知识,最大可能地减少、杜绝校园安全事故何其重要!化学学科的许多知识与安全教育相关,如防挫伤烧伤、防火灾、防煤气中毒、食品药品安全、防治环境污染等,这些安全知识可操作性强,不仅能让学生知道其中的安全原理,更能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加深理解,这是其他途径的安全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化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科的特殊优势,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安全知识,在课堂教学中适时开展安全教育,教给学生必要的安全知识,担负起保护学生安全,营造安全、文明、健康的育人环境的责任。
二、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有效做法
(一)寻找化学课程内容与安全教育的整合点,建立化学安全知识数据库。
化学课程是安全教育的隐性课程,合理地挖掘安全教育资源并进行必要的整合,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教育。要从课本入手,筛选人教版九年级化学课程内容中有关的安全教育知识点。我校首次建立化学安全知识数据库时,主要明确何时、何地、用何种方法进行安全教育。(见表1)
数据库建立后,每学年持续更新,使之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
(二)借助重大事件渗透安全教育
我校对学生进行的安全知识问卷调查表明,96%的学生非常希望通过重大事件渗透安全教育。在社会重大事件中,有许多素材和所学知识有关,教师可适时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以之为载体进行安全教育。如在教学“一氧化碳的性质”时,可以利用如下的煤气中毒事故来渗透安全教育。
2012年2月14日晚上,马山县某单位某女职工与其男朋友在单位宿舍楼自己的住房卫生间内双双死亡,两人尸体直到2012年2月16日晚11时才被人发现。马山县公安局法医尸检后确定:煤气中毒是造成两人死亡的唯一原因。该职工住房煤气热水器和煤气罐都放置在卫生间,卫生间的窗口完全封闭,死者洗澡时又把卫生间的门关死,洗澡过程中因通风不良、供氧不足,煤气燃烧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一氧化碳,导致两人中毒死亡。
这样教学,既让学生学会了学科知识,又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起到了敲响警钟的作用,事半功倍。
(三)借助化学实验渗透安全教育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中蕴藏着大量的安全知识,化学教师应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实验教学中渗透安全教育。如在教学中教师应进行正确的示范,引导学生进行安全操作,并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改进一些生成有毒气体的实验,防止实验对环境造成污染。有些实验步骤前后颠倒便会发生危险,如在“加热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中,用排水法收集气体后,正确的做法是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如果实验步骤前后颠倒,就会发生严重事故。类似的情况在初中化学实验操作中还有很多,教师要重点教给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同时也要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非常有益的。
(四)借助本地安全资源进行渗透
我校所在地属喀斯特地貌,各村屯的山前山后均有较多溶洞,洞内沉积了大量二氧化碳。学生们往往对溶洞感到好奇,想进入探险,由此可能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在教学“二氧化碳的性质”时,笔者渗透相关的安全知识,教给学生安全进入溶洞的方法。同时,我校还地处广西有名的“金银花之乡”,每到金银花收获的时节,有些不法商贩、无知的农户常用硫磺熏制金银花用以出售。因此,在讲到“氧气的性质”时,笔者注重这方面的安全教育,让学生知道硫磺熏制金银花的危害,同时要求学生积极宣传相关的安全知识,使身边的人自觉地不用硫磺熏制金银花或拒绝喝用硫磺熏制的金银花。
三、在化学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的效果
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后,我校学生的安全意识明显增强,如:在购买食品时,学生学会了注意食品的生产日期和包装上的成份说明,自觉拒绝“路边食品”,少食用含有致癌物质(亚硝酸盐)的腌制食品;知道了刚买来的新凉席不能马上使用;能主动提醒家长安全使用煤气;了解了吸烟的危害,并积极向家人宣传吸烟危害健康;进入化学实验室后不再像以前那样吵吵闹闹,贸然进行实验,而是先认真阅读实验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后再进行操作……课题研究前,我们对全校学生进行了安全知识测试,到课题研究即将结束时,我们于2013年6月又组织全校学生进行了安全知识调考,现将学生两次安全知识测试的成绩对比如下:
通过比较分析发现,第二次测试的平均分和及格率、优秀率、尖子率都有了明显提高,低分人数大大减少,最低分、最高分都有了较大的提高。这说明我校在化学教学中渗透安全知识教育的效果显著,同时,它也改变了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掌握了安全方法。如通过对学生进行《远离香烟,珍爱生命》的专题教育,100%的学生懂得了抽烟的危害,学生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过去,男生宿舍的楼梯、宿舍内的地板、学校公共厕所均经常看到丢弃的烟头,而现在几乎没有了。可见,我校安全教育的效果是非常显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