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第1篇

[关键词]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

一、从艺术的不同领域来培养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

艺术分为很多不同领域,我们不能笼而统之地对理工科大学生谈论抽象的艺术,而需要将艺术释放到形象具体的事物中,让大学生自己去发现艺术的魅力和内涵。由于艺术本身就是形象的化生,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展现其内涵的,所以,如果不让大学生接触那些具体的艺术作品,将艺术的概念具体化,现实化到各类艺术领域中,就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艺术的领域有很多,现在越分越细,我们大体从音乐艺术,绘画艺术和语言艺术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理工科大学生听觉艺术素质的培养

既然大学生每天都在接触音乐,音乐艺术就应该与大学生十分亲近,即使不用培养,大学生也已经具备了音乐艺术素质,培养大学生音乐艺术素质仿佛就显得多此一举了。大学生每天接触音乐,这是事实,但是因此判断大学生已经具备了音乐艺术素质,这一推理缺乏充分的根据。对于每天接触音乐的人,我们只能说他对音乐很熟悉,然而对音乐的熟悉不等于具备了音乐艺术素质。从艺术的负载来讲,音乐艺术素质的具备,就应当把握到音乐艺术所负载的知性、人生感悟和个人理想,最基本的就是对自身情绪的控制与调节。真正有价值的艺术还将真、善与美体现在具体事物中,仅仅为了刺激人的感官,或者仅仅迎合大众要求的艺术作品大多只是昙花一现,而且,严格来讲,这些作品谈不上艺术。所以不是所有的音乐都是艺术。相应地,不是对音乐熟悉就具有了音乐素质。即使接触到的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音乐作品,也不能说这个大学生就具备了音乐艺术素质,因为,他不一定会从知性、从对人生的感悟、从个人的理想方面去欣赏艺术,从而也就不能真正地得到艺术的熏陶,不能从艺术中得到启发,既不能为生活添加内涵,也不能激发科学创造的灵感,只是一种单纯的感官享受,一种简单的刺激而已。这样来接触音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因此,对大学生进行音乐艺术素质的培养必要的。

(二)理工科大学生绘画艺术素质的培养

很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也会学习绘图制图,像土木工程和船舶工程这一类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习相关的制图,土木建筑类专业要学习绘制各种建筑结构图,而船舶工程要学习绘制船体结构图,诸如此类。但是,这些理工科类的制图与绘画艺术是有所不同的。理工科类的制图不能称为一种艺术,它们讲求制图的科学性,对制图的过程和结果要求都很严格,图的结构不是作者按照自己的意愿随意构造的,相反,图形的每个部分都要经过精细计算和论证。既然理工科制图本身不是艺术,希望从理工科制图中寻找艺术的启发或得到艺术的熏陶就是不合理的。完全没有艺术素养的大学生,如果沉浸在理工科绘图之中,对任何生活中的事物都通过唯一的科学方式去看待,把生活过程变为一种抽象结构,就会让生活失去其本来的活力,甚至可能走向人的异化。绘画艺术从另一个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对待生活中事物的态度不完全是科学化和技术化的,人类可以从人所禀赋的领悟力、知性和精神寄托各种角度去发现生活的面貌,找到我们存在的根据与适合的方式。

(三)理工科大学生语言艺术素质的培养

由于语言表达能力的丰富性及其传承性,作为艺术形式的语言作品在艺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我们所有的文学作品都是某种形式的艺术作品,他们各具特色,承载着各自的艺术特性。小说可以通过讲述一个可能的故事来表达某种关于人生的观点或某种理想和愿望,在小说里面有推理、有感悟、有想像。散文没有小说一样的故事情节,但却同样包含着某种人生感悟和个人愿望,有时候也是一种个人情怀的抒发。除了史诗以外,诗歌也很少有故事情节,在表达方式上,诗歌往往比散文更简洁,诗歌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具有音律美,讲求音韵节奏,她在无形中通过语言传达出来一种美的形象,并同时传达出一种美的音律,意境更加幽深。

鲁迅的所有作品,在人生感悟和个人理想寄托方面具有批判精神的维度。语言艺术的批判维度和其他类型艺术形式的批判维度一样,都可以培养大学生反观自身、批判丑恶现实的能力。当然,不是所有语言艺术作品都是这样,有的语言艺术作品只是对现实的有趣描述或诙谐表达,作者本人在创作的时候可能仅仅是希望将现实中有趣的事物通过合适的方式表达出来,告诉世人这样的事物存在过或者可以存在、这样的事物如果存在,将是一番何等模样。这样的作品也有意义,因为他们同样是人的天性、本性的展现,增进对人性的理解。理工科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一方面要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还需要时刻提醒他们,生活中的美好和意义、生命的宽度、事物的内涵都是需要通过人去发现的,而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发现这些东西的一个过程。

二、从艺术的不同能力培养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

(一)创造和参与

对于理工科大学生而言,创造与参与只是意味着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具备相应的素养,其中更多的是参与,目的是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够参与到基本的音乐创作、绘画创作和文学创作之中。其中文学创作可能是最为普遍的一种艺术创作活动,对理工科大学生而言也不陌生,理工科大学教育可以从文学创作开始进行培养,激发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灵感,从而增加理工科大学生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以及对自身人文素养的反思。其实,在当今理工科大学里,也不乏颇具艺术素质的大学生,同时也不乏满含艺术氛围的活动。正规大学基本都有专门的心理辅导中心,心理辅导中心往往需要将许多心理知识和心理启示展现在图画中,这些图画不都是现成的,为了表达出具体而独特的心理内涵,这些图片都需要学生自己动手制作,这一制作过程就是绘画创作的过程,虽然很简单,和真正的艺术作品相比,根本不算什么,但是,它们却是大学生参与创作的结果,这一艺术创造和参与的过程是理工科大学生切身体验的所在,正是通过这种体验,理工科大学生才能打开某一扇通往艺术和人文精神的窗户。

(二)欣赏、批判与领会

创作和参与只是为了让理工科大学生可以在切身的体验中,不牵强地培养起艺术修养,进而培养起人文精神来,而不是让理工科大学生也成为艺术专场学生,更不是让理工科大学生成为艺术家。理工科大学生可能经常进行着一种艺术欣赏,因为艺术作品可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如果我们善于去观察,就不缺乏艺术审美的乐趣。当下最普遍的艺术作品可能是电影作品,电影作品形象、有趣而且容易引人入胜和让人领会。需要注意的是,很多时候我们只是去看电影的故事情节,看电影演员、看电影拍摄技巧等等,而电影真正想表达的东西和电影能表达的东西往往被我们忽略了,这样去接触艺术作品,结果只是愉悦或刺激感官,没有任何可以保留下来的意义。我们需要教育大学生在欣赏的时候学会批判艺术本身的表现力,更要教育大学生学会领会艺术作品中承载的历史厚重感、人文精神和情感寄托。

(三)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

为了从根本上改善理工科大学生的艺术素质,培养一个健全的公民和人,就需要让大学生摆脱对大学校园教育的依赖,培养一种独立的人文精神,就要教育大学生对自身艺术素养的反思能力。在自我反思的基础上,保持自身已经具备的艺术能力,同时学习和培养那些自身还没有具备或不成熟的艺术能力,让自身随时都能够保持一种适当的艺术素质,领会当下世界的人文精神,对人的存在与发展产生一种关怀和希望。这一点对理工科大学生自身很重要,对整个人类的发展也很重要,人类的发展需要理工科大学生在科学技术上的突破,但是理工科大学生没有人文素养的熏陶,没有人文精神的引导,就有沦为机器和工具的危险。教育理工科大学生学会艺术欣赏与简单的艺术创作,是对其进行艺术素质教育的第一步,也是基本的和初级的,这一步仅仅让理工科大学生窥见了艺术的一些面貌,而自我反思与自我提升是培养大学生艺术素质的第二步,这一步让理工科大学生能够保持对艺术欣赏能力,让他们能够自己找到通往艺术和人文素养的道路,自己完善自己,自己在机械化、工具化和技术化的理工科环境下,保持人的本性和文化内涵。

[参考文献]

[1]丰子恺.西洋美术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2].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第2篇

关键词:散文;小说;创作特色

一、张爱玲《谈写作》

女人是最适合写散文这类性灵文字的,女人在日常生活中的细致敏感较之男性,更有一份独到的感性的认识与率真的表达。而张爱玲是将女人的这份特质发挥到了极致的。她的散文沉静、老练,而又不是凝重。她在《谈写作》中写到:“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与一般职业文人的无病不同,她的散文往往是随心而发的,注重的是自己的感受与发现。她主张走笔自然,天然去雕饰,认为过多的谋篇布局,将使文章失掉自然的品格,“又要惊人、炫人,又要哄人媚人、稳住了人,似乎是近于妾妇之道”。她的写作态度是“作者刻意尽量给他们所能给的,读者尽量拿他们所能拿的”,两者之间不需要刻意的迎合,使文章失了原味。有些作家为了达到目的,刻意的去迎合市民的口味,使的文章读起来低俗乏味。张爱玲则说“恐怕是享不到这种福了”。

二、张爱玲散文与小说的对照

1、“苦中作乐”的散文

写散文的张爱玲,只是个聪明有些慈悲又有些刻薄的上海女人,对你说这她眼中的世界以及可爱的人们。《公寓生活记趣》中的地地道道的上海生活,《爱》中的精辟见解,都是张爱玲用另一种眼光看世界,带给我们的平凡生活中的一点乐趣。张爱玲的散文之所以充满机趣,与她生活的时代息息相关。时代的动荡与惨淡促使了张爱玲的早熟早慧,这不仅仅是指张爱玲早年的家庭背景与童年经历,也包括她于抗战期间在香港的求生生涯。正是那段经历,在张爱玲的人生感悟上涂上了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日军的飞机在香港的上空呼啸而过的时候,张爱玲的心头肯定也不只一次掠过时代与个人、生活与死亡、真实与人性这类形而上问题的困惑与阴影。张爱玲与鲁迅同样承负着时代与生命虚无的重荷,沉重的虚无感把鲁迅逼向了行动,成为一个以行动反抗虚无的存在主义哲学的身践力行者。而张爱玲作为女性的个性与气质使得她只能反转身来把不停催逼着的虚无本身当作了审美的对象,从对人生苍凉的无限品味中寻求着精神一时安稳的寄壳——时代的悲怆成就了张爱玲那份华丽的苍凉。在她的眼里,“时代是仓促的,已经在破坏中,还有更大的破坏要来。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

然而她并不是先觉者对后进者的居高临下,而是一种对等的平视,又刻意保持着某种若即若离的距离,游离于故事角色们的视线之外,不动声色地冷眼旁观着一出出世俗人生的悲欢。

2、小说之悲与散文之喜

读张爱玲的小说,对生活、生命往往有一种无力感。,从头到尾都是一种悲凉凄清的气氛,张爱玲《倾城之恋》中的白流苏与范柳原,不过是乱世中的凡夫俗子,却获得了不同寻常的意义,成为苟全于乱世的一种人生形式的代表。他们既无意于推动历史,也不幻想融入大众以求集体性永生,要的只是个人生命、此生此在的实存。可以说在《倾城之恋》这部作品中,张爱玲虽然以圆满的结局作为收笔,但并没有丝毫削弱小说的悲剧性,反而显得更加浓重,只是用另一种方式向我们诉说生命的无奈。《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从从一个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金钱的奴隶,是现实的无奈,亦是生命的无常。张爱玲就是用这样透彻的眼光观察世界,看到现实中最肮脏颓废的一面,然后在小说中尽情的展现,所以我们会感到苍凉荒芜。

而她的散文则有另一种感受,就算整个生活都是灰色的,还是可以从中找到一些生机,一些乐趣。《爱》虽然是一个悲剧的故事,但却让人感到浪漫,一种遗憾的美丽。“把菠菜洗过了,倒在油锅里,每每有一两片碎叶子粘在篾篓底上,抖也抖不下来;迎着亮,翠生生的枝叶在竹片编成的方格子上招展着,使人联想到篱上的扁豆花”,是现实生活中一个微乎其微的小细节,只有张爱玲能关注到这样的一些小细节,并把它美好的表现出来。散文不需要过多的谋篇布局,也就是这样,散文容易变得絮絮叨叨,啰啰嗦嗦,可是张爱玲的散文总是能让人在她缓慢的讲诉中感到趣味。那种迎面扑来的生活气息是让人难以忽略的,所以才会有人爱她的散文超过小说。我们在张爱玲的小说中读到许多角色,似在雾中露脸,若隐若现,而在她的散文中,毫无做作的写了出来,难怪写得那样的鲜明与有力。

三、张爱玲散文的特色

(一)张爱玲散文中的生活气息

张爱玲的散文总是透露着对生活的关注,从个人的角度传达注重实利的和利己的观念进而表现生活的顽强。张爱玲散文的表现对象主要是都市生活,其中透露着对社会底层的人情关怀,体现了真切的平民意识,蕴含着丰富的人情、人性,这也正是她散文的特色。在她的散文中我们能看到三四十年代人们的真实生活,看到在社会底层的俗众平民在时代混乱、物价飞涨的年代是怎样苦中作乐的。她不会长篇大论的谈人生、谈理想、谈革命,而是回归到最平凡的现实世界中,就如她自己所说“一般‘时代的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的,也不打算尝试,因为现在似乎还没有这样集中的客观题材。我甚至只写些男女间的小事情,我的作品里没有战争,也没有革命。我以为人在恋爱的时候,是比战争或革命的时候更朴素,也更放恣的。”这样的态度使得她的作品迎合了普通大众的心理,有一种亲切感。如《烬余记》中胆大的同学“冒死去上城去看电影,会宿舍后又独自在楼上洗澡,流弹打碎了浴室的玻璃,她还在盆里从容的地泼水唱歌”。张爱玲自认是千万人中的一员,她高高兴兴地、不是负气地要求走进市民中,合则同乐,不合则争,以摹写他们为能事,自然是她的准则。她在凡俗世界中,张扬人性,体现人格,所以她的散文中活跃和游走着人,神采丰赡地吸引人。

(二)张爱玲的文字魅力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第3篇

一、中国民间美术是爱的艺术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构成人类的基本文化意识。中华民族本原哲学体系核心的“阴阳相合化生万物,万物生生不息”的宇宙观和宇宙本体论,就是人类繁衍意识与生命意识的哲学升华。在社会现实中,生存与繁衍,是人类发展的基本要求,这种贯穿古今的社会发展的基本文化意识,同时也是民间美术表现的永久的主题。在中国民间美术作品中,对生命意识与繁衍意识的灌注是通过对生命生活的爱的表达得以体现的。从神祀祭拜、人生礼仪到年节时令,这些与人民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民俗活动,是人们最真切的尊重生命、企盼美好生活的行为方式,无不体现了普通劳动人民对生命和生活的爱。在一切艺术创作中,爱是永恒的主题,人类的艺术活动离不开对爱的体验。在中国民间美术中以爱为主题的理念更是鲜明而突出,执著而浪漫。这不仅体现在作者的人生感悟、艺术追求和创作实践当中,也体现在作品中所展现的各种题材和对其充满爱意的艺术形象塑造中。以民间剪纸为例,剪纸既是剪纸者的生活方式,也是传递情与爱的艺术手段。这主要体现在:对生活的爱。对生活的爱早已深埋于剪纸妇女的心中。她们大多从小受剪纸艺术的熏陶和影响,被剪纸作品中充满美好祝愿的各种趣闻故事所感染,加上她们诚实、善良、谦卑和无私的性格,这些都化为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因此剪纸内容多是以富贵吉祥、诸事如意、祈福辟邪、多子多寿、鸳鸯戏水、喜气盈门、年年有余等包含着美好愿望与爱的题材为主。生命真谛的真实体验,更体现出作者内心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热爱。这种爱的新生、爱的重组、爱的力量使作品处处透着爱、洋溢着爱,并使爱成为创作的核心,也使剪纸艺术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二、中国民间美术是求真的艺术

中国民间美术中的真主要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真切关注和在艺术创造中情感的真率表达。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密切合作、共同生活中,以世代承传的群体行为和共同的生活方式、共同的情感联系、共同的理想追求形成了独特而相对稳固的生活习俗和文明积累。在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中,以社会的主体力量带动着民俗变换和社会进步。在现实社会中,对客观规律的探求、肯定社会存在和生命意义,是广大劳动者关注的永恒主题。他们追求的是现世的、直观的、可望可及的与自身生活有密切关系的生与死、爱与恨、祈求与佑护、幸福与繁荣。对于他们来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丁兴旺这些生活现实的真实存在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祝福祈祥等具体的人生礼仪远比那些不切实际的虚幻的空想更为现实和重要。因此,民间艺术家总是满怀热情地去探求生活和自然中的客观之理、生命之美,并以直观生动的方式去表达。中国民间美术作品是人类追求美好理想的物化形式,也是历代民族群体繁衍生活的真实记录。他们用身边廉价的物质材料,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和美好善良的心灵创造出绚丽的艺术世界,以表达他们豁达乐观的现实理想和执着的精神追求。他们不虚假、不做作,满怀真情实感的艺术创造保留了人类那颗没有泯灭的童心。它那既合乎客观逻辑又超越自然形态的综合造型正是人类共同追求幸福理想的真实展现,是基层劳动者借艺术创造以表达人们对生活的真诚渴望的实在的、执着的方式。它真实地体现了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以及对现实生活裸的爱。

三、中国民间美术是求善的艺术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告摄影;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改革

广告摄影教学存在着严重不足,教学内容重理论轻实践,学生思考分析和主动参与不多,这种单向知识灌输,使学生缺少实践锻炼,教学效果不佳。虽然广告摄影专业教学在不断改革,也有高校在教学方面做了有益探索,但总的来说,广告摄影教材升级缓慢,难以与现实中的广告摄影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因此,广告摄影实践教学亟待改革,这样学生广告摄影实践能力才会得到有效地提高。

一、整合资源、创造环境

广告摄影教学体系中涉及的基础设备及与主流广告传媒公司的互通共赢模式都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传统教学设施的落后直接导致与信息时代脱节。学生人数较多,设备少且落后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点。其次学生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教师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因此与广告公司的校企合作是提高学生注意力和增加社会活动能力的长期有效的途径。

二、理论整合,指导实践

广告摄影理论是基础,有了理论作指导,实践才不会走弯路。虽然现在信息社会下摄影教材琳琅满目,但总体延续以前的模式,从相机、胶卷、曝光、用光等讲起,教材与广告摄影实践严重脱节。广告摄影教材大而全,没有突出重心。因此有必要把现在的广告摄影教材进行整合,删减教学内容中不适合现实广告摄影环境中实际操作的内容,增加信息社会背景下广告摄影多样性的特征,注重艺术表现的潮流性与生动性。在此需要教师不断的在广告摄影教学实践中与时俱进,加大改革力度。因此需在教学环节实施能激发学生兴趣点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校本教材,让学生主动的去学习和思考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提高学生的感受力。

三、实践创新,突出能力

实践课程采用了经典广告摄影重现与真实广告摄影实践两种教学模式。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广告摄影敏感性,提高拍摄广告摄影照片的能力。

经典广告摄影重现主要是根据以往的广告摄影题材进行广告创意、广告镜头的使用、广告场景的建立及光线等基础参数设置的再重现。作为学生对整个摄影环节有个初步的印象。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加以合理的再创作。即可以发现拍摄环节中的应用的不足,也可以对经典广告进行重新的诠释,让学生可以更多的空间和时间尽情表现,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真实广告摄影可以更好的结合校企合作的方式,结合初期以教师帮带为主,学生观摩学习为辅。在教学上更加灵活多变,尽早的让学生增加社会活动能力与摄影技术理解能力。从传统的课堂学习彻底解脱出来,更好的适用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摄影行业的发展。以此锻炼学生的广告摄影敏感性和对摄影更深入的理解。

在经典广告摄影项目实践过程中,整个拍摄项目全班同学分成三至四个拍摄小组。专业老师担任评委,对各个小组交上来的广告摄影图片的技术参数和再创作空间进行客观评价。分阶段总结拍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案,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和消化知识。

在校企合作的真实广告摄影拍摄环境中。老师在广告摄影现场指导广告摄影实践,对学生拍摄的广告摄影图片及时进行点评并加以改正。让学生在实践中不断地熟悉各种广告摄影题材,掌握拍摄技巧。逐步让学生走出校园,独立创作和思维。

积极参与市场经济环境下的广告摄影中去,同时邀请优秀的广告摄影人为学生讲解自己的广告摄影实践经历和人生感悟,让学生在榜样的鼓舞和影响下坚定拍摄广告摄影图片的信念。

四、拓展思路,了解前沿

目前学生接触的都是老师和校企合作广告公司的摄影师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毕竟有限,难免会造成学生广告摄影视野狭窄、艺术表现和再创作的能力不足等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可通过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法拓宽学生广告摄影的思路,了解最新最前沿的广告摄影理论和实践。多看优秀的广告摄影图片和登录广告摄影图片网站。优秀的广告摄影图片包括报纸、杂志、广告摄影展览和国内外获奖的广告摄影图片。各大媒体和广告摄影协会举办的广告摄影展览也是欣赏和学习的好地方。国内外每年举行的摄影比赛的获奖图片更是学生开阔眼界、了解前沿最直接的范例。有影响力的广告摄影比赛主要有中国广告精英业余摄影大赛、美广告摄影师协会(APA)。比赛囊括了所有的广告摄影题材,学生可以很仔细地分析每种题材的获奖图片,了解每种广告摄影题材的拍摄精髓和最前沿的表现手法,从中学到课堂上学不到的知识,为现实的广告摄影实践提供参考。

总之,艺术设计类广告摄影教学改革的核心就是技能强化与创意培养有机统一。通过结合项目、研发校本教材,激发学生自主的创作实践,提高学生的主观表达能力和对客观世界的观察、思维与表现能力。加强对广告摄影基本技能与广告摄影艺术表现手法的把握。更好的适应信息时代背景下广告摄影市场的人才需求特点。

参考文献:

[1]谢荣生.广告摄影讲座[J].照相机,1995-01-08.

最现实的人生感悟范文第5篇

在这些睿智而多情的“话痨”导演们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这三位:

伍迪·艾伦

“话痨”代表作:《午夜巴黎》及他的全部作品。

伍迪·艾伦大概是全世界最爱唠叨的电影导演了。在通常的情状中,一个没完没了发牢骚的老人家总是让人厌烦透顶,可是他却恰恰相反,要知道这个秃顶犹太老头可是文艺青年们最心水的艺术家之一,连著名的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都在自己的书中坦言和心仪女孩约会时会挑选一个闲适的午后,去看一场伍迪·艾伦的电影;而去年创造伍迪个人影史上票房新高的《午夜巴黎》(2011),更证明了他经久不衰的惊人魅力。片中喋喋不休的主角虽然不是导演自己,而是好莱坞当红喜剧明星欧文·威尔逊,可是那神经兮兮、手足无措的举止、凡事爱钻牛角尖的思维方式仍然是活脱脱的伍迪·艾伦,可怜的威尔逊只能沦为代他发言的“影子”。

当然,伍迪·艾伦绝不是把电影当成自己唠叨的宣泄出口,事实上,他的台词十分考究,细读起来趣味盎然,而且他还会很巧妙地提醒着观众注意这些话的意义,比如《午夜巴黎》里欧文·威尔逊站在台阶上对面前的法国情人倾诉自己对巴黎的热爱:“每当你想到在这个阴冷、暴力、毫无意义的宇宙中,有巴黎存在,有这些灯光,我是说,得了吧,什么木星海王星上什么都不会有,但从宇宙深处,你可以看到这些灯光,这些咖啡馆,人们饮酒歌唱。巴黎就是宇宙的亮点。”这段炽热的赞美固然令人动容,然而紧接着镜头拉近到两人的特写,美人用法语回应的一句“C’estpoetic(你真是个诗人)”才敲定了这段话作为全片主旨的地位——没有这短短四个音节的肯定,前面这段表白将淹没在台词的洪流中,只是一段“有意思的絮叨”。

伍迪·艾伦从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来显示他的“话痨”功力。《午夜巴黎》的开头,他干脆让画面一片漆黑,观众只好老老实实地仔细聆听男女主角的一段俏皮的对话:

欧文:“这太难以置信了!看看这儿,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和这里相比。”

瑞秋:“你说得好像你从没来过这里似的。”

欧文:“我来的还不够勤,这才是问题所在。你能想象,雨中的巴黎恐怕会美得让人眩晕!想象一下二十年代的这座城市,二十年代的巴黎,在雨中,那些艺术家和作家们……”

瑞秋:“为什么非要在雨中?搞得湿嗒嗒的有什么好?”

欧文:“我想问你,你想没想过,我们结婚后也许可以搬来这里住?”

瑞秋:“哦,上帝啊,不!离开美国我可活不下去。”

这恐怕纯粹是文学的手法,三言两语,略带讥诮,两个人的性格差异昭然若揭,令人不禁想起英国小说家简·奥斯汀的名著《傲慢与偏见》的开头班内特太太和她丈夫谈论新搬来的邻居时的经典对话。众所周知,简·奥斯汀最爱描写“话痨”老妇人,如果能穿越时代,她和伍迪说不定能成为知音呢。

理查德·林克莱特

“话痨”代表作:《日出》《日落》

理查德·林克莱特可是“话痨”界的温柔杀手,在他的爱情经典《日出》(1995)里,美国小伙杰西和法国姑娘席琳一起漫步徜徉在维也纳街头,谈天说地,由一对萍水相逢的陌生旅客逐渐变成了心有灵犀的知音和恋人。该片的拍摄方式非常大胆,全片几乎完全是男女主角的旅行聊天纪录,极度淡化情节,影片的发展纯粹靠生动有趣的对话内容支撑和推动。导演亦采取了非常自由放松的创作方式,许多对白都是来自两位主角现场的即兴发挥。而美国气质小生伊桑·霍克和法国文艺女星朱莉·德尔佩扮演的这对情侣藉由此片被文艺青年们奉为心灵契合的典范,他们在片中畅谈的人生感悟真实细腻,令年轻的影迷心有戚戚。比如谈到人与人的沟通,席琳不无悲伤地对杰西说:“世上如果真有神灵,他不会在我们身上,不是你,也不是我,而是存在于我们之间这块方寸之地,世间要是有某种魔法,它一定是产生于对理解和沟通的不懈尝试……答案一定就在这无尽的尝试之中。”说到爱情,杰西认为:“爱情有点像是两个害怕孤独的人逃避现实的一种手段……说来挺可笑的,人们总是歌颂爱情的无私和付出,可要是你仔细想想,没有比爱情更自私的事了。”这样灵动体贴的温柔话语片中俯拾即是,如涓涓溪水轻快的流淌,伴着俊男美女,绕过维也纳的大街小巷,即便再多些又何妨呢?

《日出》一经上映便大获好评,并斩获当年柏林电影节银熊奖,影评家评论说,这是一部“异乎寻常的爱情电影”。而导演林克莱特也表示希望继续拍摄续集,更深入的探讨两人之间这段有趣的关系。于是伊桑·霍克、朱莉·德尔佩和林克莱特的梦幻三人组再度合作,不断构思打磨新的剧本,直到九年之后,他们终于将续集《日落》搬上银幕。剧中,杰西和席琳分别九年之后在巴黎街头的书店里重逢,此时杰西已将两人当年相遇的经历写成小说,成为炙手可热的畅销书作家,此次前来巴黎宣传,当晚便要飞回纽约,两人就在日落时分漫步塞纳河畔,在杰西离开前的一个半小时中尽叙分别之后的遭遇和感受。影片亦按照实际的时间跨度拍摄,并且延续了前集的拍摄风格,自然的光线和音效、真实、放松的表演以及依旧默契十足的对白,令这两部电影看起来如同一部上下两集的探讨不同阶段恋爱关系的情感纪录片,而对比“上集”的浪漫不羁,“下集”《日落》则更多表达了现实的创痛和曾经沧海、时过境迁的无奈和惘然。“生活是艰辛的,这是它的本相,如果我们不经历痛苦,那也就永远学不会什么。”杰西如是感叹。在九年之后,杰西结了婚有了孩子,可席琳却依旧令他魂牵梦萦,“我总是梦见自己在站台上,火车开过来,你坐在车窗前从我面前经过,一次又一次,没完没了的经过。”而席琳也有过几段并不如意的感情,她害怕与人相处,“我真的不善于和别人厮守……即使孤单一人,也比在情人旁边内心却感到孤独要好。”喁喁细语一直绵延到片尾,席琳为杰西弹唱一首歌,为80分钟的谈话做了一个点睛的收尾:“我没有心酸,亲爱的/那一晚永远记忆犹新/即使如今在他人怀抱/我心依旧属于你。”

贾森·雷特曼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

科学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中国乡村发现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师范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湖南省中国乡村振兴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