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有关爱国的古诗

有关爱国的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有关爱国的古诗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166-01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我们的祖先用文字记载了长达五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中国文明于世界的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站在时代的讲台,手执新教材的语文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历史使命,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长河中游弋、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光大。

一、接近古诗文

1、诵读积累

我们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要求三至六年级的学生主要背诵我校中华传统文化校本教材《三字经》和《重庆市国学经典诵读》,以及唐诗宋词中的经典篇目每天利用晨读时间让学生大声地朗读,让朗朗的读书声充满校园。要求学生对所选内容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

2、情境解读

传统文化是厚重的,时代的变迁使有些诗词句的内涵显得深奥,学生不易接受,针对此种情况,我利用朝读课的时间为学生讲述“二十四孝”的故事,文化名人的故事“凿壁借光”“程门立雪”等,他们听了故事,了解了历史,体味了诗词的蕴意,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了文化底蕴。

3、节日熏陶

传统节日活动本身就是弘扬民族精神的最佳机会,在此期间开展的传统教育活动会让学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中秋节、重阳节组织学生朗读李白的《月下独酌》,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等诗篇,在清明祭扫烈士墓时诵读杜牧的《清明》等诗篇。将节日融入中华经典诵读的内容,能激发孩子们热爱祖国、热爱幸福生活的激情。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魂归汨罗江的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中学语文,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通过多种形式的训练,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陶冶性情,感悟人生哲理,提升传统文化素养,而且使学生积累了宝贵的写作素材,提高了语文学习水平,可谓一箭双雕。

二、亲近古诗文

语文本来就是“文化”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载体,历来是一个人文化水准的最外在、最鲜明的标识。因此,我们要努力营造语文课堂的文化氛围,力求语文课多一点文化气息,让学生在课堂上领略到“文化”应有的魅力。

1、创设文化课堂教学情景

(1)空间情景:在教室的墙壁上张贴古代名人的画像和书法家撰写的名言警句,在黑板报上专门开辟“民族文化快餐”一角,每天一首古诗,一句名言,以此来营造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2)导语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铺垫蓄势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教学《匆匆》时,用汉乐府《长歌行》的诗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作为导入语,让学生在学习中感悟流逝的时间我们不能碌碌无为,自然地导入新课,使学生茅塞顿开。

2、创设知识课堂教学情景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大量的引用古诗词主要是为了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例如,爱国主义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郁,最为强烈的部分。小学生都会接触到的这些名篇名句:“但悲不见九州同”是南宋诗人陆游一生爱国忧民的真实写照,王昌龄的《出塞》、李清照的《夏日绝句》都抒写出了他们的爱国之情。教学时,我们要让学生在理解诗句意思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感。孟郊的《游子吟》,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亲人的关爱之情溢于言表,使人感动至极。高适的《别董大》、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三、走进传统民俗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寻根,探得宝藏。我们要建立起开放式的语文教学理念,努力拓宽语文学习的渠道,把书本学习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让学生成为不仅是文化知识的消费者,而且是文化知识的发现者,要将人类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气质、素质。在诵读《三字经》的过程中,让学生在理解其含义的基础上付诸行动,实施了“孝”的活动,布置了爱心家庭作业。开展了为父母“三送”(即送一句问候,送上一首儿歌,送上一杯热茶)“三做”(做一回家长,做一次家务,做一件好事)活动,从日记和家长的反馈中了解到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家长的好评。“良言一句三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礼仪之邦――中国,我们有礼,更应该守礼。因此,我们还对学生进行了“礼”的教育活动。教育学生从小学做有礼貌的人。待人有礼,处事有礼,接物有礼。让中国民族的传统礼仪发扬光大,让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美德。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德育 渗透

一.钻研文本教材,挖掘德育之功能

语文是一门具有人文性的学科,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还需渗透教育,春风润物般地让学生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人格和完美的人生、价值观。[1]要想在语文课中进行德育渗透,最重要的应该是钻研教材、把握文本,寻找德育的渗透点。教师能否完美地进行德育渗透更多取决于对教材的钻研和解读程度。作为语文教师,要找准切入点,认真钻研每一类课文的特点,深入挖掘文本中的思想教育因素,做到有的放矢。例如,二年级下册的语文课文中大致可以分为6个单元,“春光篇”的课文大多与春天的事物有关,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哲理篇”课文可以让学生从中领悟一些人生哲理,懂得做人的道理;“亲情篇”主要教育学生孝敬父母、关爱家人;“勤学篇”课文教育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爱国篇”让学生了解祖国大好河山和民族风情,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科技篇”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二.颂读背诵古诗,利用课前之途径

我国当代卓有建树的教育工作者从实践中得出:“语文教学既要育才,也要育魂。”[2]背诵国学经典有利于帮助学生塑造良好的美德,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我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学生背诵国学经典,其中大多数都是低年级学生感兴趣的方式,如做游戏、讲故事,学生兴趣浓厚。每天上课前,我们班的学生都要诵读一些古诗文。我利用午休时间,给孩子们讲故事,将国学里的德仁义智信灌输给学生。我还利用班会课,开展了“古诗背诵达人秀”活动,收效良好。

由一开始的《三字经》到后来的《唐诗三百首》,日积月累孩子们能背诵的古诗越来越多,现在大部分学生能背诵十几首唐诗。

三.抓好教学阵地,播撒德育之种子

1.创编故事——将德育渗透于拼音教学之中

一年级儿童处于直观形象思维阶段,需要通过一些直观的、生动有趣的事物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故事的方式,使课本中无趣的知识摇身一变,成为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这样,既有利于教学,又有利于德育渗透。如在学“bpmf”这四个声母时,我以故事《爸爸带我去游玩》引入:爸爸(bbb)带着我去爬山坡(ppp),我们爬呀爬呀,终于爬上了山坡,看到了大佛。我真想要去摸摸(mmm)大佛(ffff)的时候,突然。广播响了,广播里播着“爱护大佛不要摸”。在故事中,孩子们认真聆听、模仿,不仅掌握了“bpmf”的音和形,也接受了一次不随便乱碰公物的道德教育。

2.观察字形——将德育渗透于识字写字教学之中

识字、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教师可以根据汉字的结构规律,渗透德育。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字形,将识字、写字教学同育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字形分析中掌握字的结构,明白做人道理,受到思想教育。如在教学“众”这个字时,我故意把左下的“人”的一点写成捺,学生很快便发现这一笔是点而不是捺。“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众’左面的‘人’末笔捺要改为点?”有学生回答:“这样写更好看。”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进行点拨:中国是礼仪之邦,“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改捺为点可以使右边的“人”舒展开,这样整个字就变得有生气了。班级就如同一个“众”字,只有大家做到互相团结、彼此谦让,才能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发挥集体的力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有机地把德育教育渗透于教学中,让德育在语文教学中绽放光芒!

参考文献:

[1]檀传宝,《学校道德教育原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法制教育小学语文渗透

1爱国主义是法制教育的关键内容

1.1将爱国主义教育与语文教育有机结合

爱国主义教育不能枯燥生硬,不能和语文课文脱节。教师可通过词句篇章的分析讲解来阐释爱国主义内容,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受到教育、感染。这是由语文学科文道统一,“授业”与“传道”并举、并重的规律决定的。那种脱离社会现实,空洞照搬爱国主义理论,死板说教,将自己狭隘理解的爱国主义思想强加给学生,甚至将语文教育与思想教育对立起来,这些做法都是极不可取、极其错误的。

1.2在语文教学中贯穿爱国主义教育

1.2.1记叙文讲读中结合人物形象分析渗透记叙文一般通过人物形象刻画来体现主题。要把握记叙文主题,必须分析人物形象。只有借助栩栩如生的人物去感染学生,学生才有可能受到熏陶。分析人物形象时,不仅要分析人物做什么、怎样做,还要分析人物为什么这样做。例如学习《》一文,不仅要分析在献身的一刻做什么、怎么想(“直起身来,伸开双臂,猛虎般扑向那个机枪的喷火口”),还要分析能这样做的目的和动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让学生不仅从感性上感知英雄形象,还要从理性上把握英雄行为的本质,从而受到深刻的教育。

1.2.2诗歌通过对意象的分析渗透

入选小学语文课本的古诗词不少,其中有许多内容都是很好地宣传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有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美丽风光的,如“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汉乐府《江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杜甫《绝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张志和《渔歌子》);有歌颂爱国将领民族情感的,如“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王昌龄《出塞》);有表现仁人志士忧国忧民情怀的,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龚自珍《己亥杂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课堂学习这些诗文,教师在带领学生分析诗歌意象、领会诗歌思想感情的同时,要启发引导他们迸发对祖国美丽风光的热爱之情,从古代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身上汲取精神,从而立志长大后报效祖国,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洪流。

2找准切合点,课堂教学主,渗透法制教育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德育渗透内容很多,如《彩色的翅膀》、《八角楼上》等侧重于爱祖国、爱社会主义;《幸福是什么》、《落花生》等侧重于渗透世界观、人生观教育……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结合实际既深刻挖掘德育内容,又巧妙设计渗透方法,把遵纪守法教育渗透其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以达到二者的自然融合。比如在教学《我的战友》时,我们可以抓住“烈火在他的身上烧了半个钟头才渐渐熄灭。这个伟大的战士,直到最后的一息,也没有挪动一寸地方,没有发出一声”中的“一寸”、“一声”这两个关键词,让学生理解烈火烧身时,即使发出“一声小小的,一点小小的挪动”也是无可厚非的,但没有这样做。引导学生理解为了战友的生命安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而献出宝贵生命的自我牺牲精神和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进行到这里,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了课文的德育目标。但我们还可以通过进一步的深入挖掘,找出对学生进行遵纪守法教育的渗透点。我让学生设身处地想一想:当时他为什么没有那么做?如果这样做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进一步阅读课文明白:咳嗽一声或动一下腿都可能被敌人发觉,那么“我们整个班,身后的整个潜伏部队都会受到重大的损失,这一次作战计划就会全部落空”,从而提出每一个小小的疏忽都能带来严重的后果这个浅显却又深奥的道理,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论证。这样通过引申拓展,引导学生什么情况下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应该怎么做,什么情况下不能怎么做,对学生进行了遵纪守法教育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

3通过语文教学构建学生的行为规范意识体系

小学语文课文在规范学生行为习惯、培养未成年人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注意了选文的现代意识和生活气息, 注意了现代社会对公民素养的要求与培养

3.1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有助于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文中, 关于科学与发现的文章并不仅仅是科学成果的介绍, 而且注重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习惯; 引导学生在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中认识规律、发现规律、发挥合理想象、学会科学思维。并且赞颂那些为了祖国科学事业甘于奉献、不怕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等, 激励学生刻苦学习, 掌握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 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做出贡献, 引发他们进行深刻地思考, 培养他们的科学精神。

3.2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

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现代教育与课文选文崭新而又十分迫切的课题。青少年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健全, 对我们国家稳步走向法制化的轨道,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课文有人间天平等话题, 选取了有关古今中外法制建设的文章, 力图通过这些课文的学习, 以及课后练习与单元语文活动的深化、引导, 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学生从小具有遵纪守法的观念。

3.3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意识

课文注意发挥语文学科情感教育的特长, 促进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课文用“真诚的心”引导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意识; 用“自强不息”引导学生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 用“温暖的记忆”“情暖人间”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用“神奇的大自然”“人类的伙伴”引导学生关注我们的生活环境, 树立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观念, 并养成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这些, 有力地引导了学生摆脱“小我”的束缚, 懂得为人、做事、处世的基本道理, 具备公民的基本素养, 学会正确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等基本关系。

参考文献

[1]何齐宗.走向审美人格———论教育与审美人格的建构[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2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流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无数灿烂文化精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语文教师应该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感受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激发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语文教师还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我国传统文化的任务,引导学生吸收民族文化的智慧。注重利用传统文化培育学生人文素质是当代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语文工作者让传统文化回归语文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我们应在语文教学中从多角度寻找传统文化教育的窗口。

一、课前预习渗透传统文化

教师在课前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诗文,或设计恰当的相关问题铺垫蓄势导入新课,能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兴趣。例如,在教《荷叶母亲》《金色花》时,我先用“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做开场白;然后在预习导学中,设计一些预习题:(1)你还能背出有关歌颂母亲的诗句吗?(2)你能给母亲唱一支歌吗?(3)你能几个真实反映伟大母亲的事例吗?同学们踊跃发言。有同学竟然能背出“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的诗句,有学生说出了孟母三迁和岳母刺字的故事。当一个学生唱出了《世上只有妈妈好》时,有几个学生禁不住潸然泪下。就这样把母爱的主题渗透在语文教学中,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教育。再如,在教《散步》一文时,可设计一些问题导入新课,如:同学们,在你们家里,父母是爱子女多一些,还是孝敬老人多一些?你妈妈和你奶奶关系如何?你是如何孝敬爷爷奶奶的?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自然而然就引发学生关于孝道的思考,从而启迪他们自觉地去关爱孝敬老人。

二、课堂教学中学习传统文化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的主阵地,也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主阵营。首先,要重视文言文教学,例如讲《论语》时除了让学生学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修身做人的原则外,还附带介绍孔子的生平事迹、教育思想以及他的政治理想,让学生深刻体会孔子被称为一个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的原因;讲授《桃花源记》时,穿插讲述陶渊明的生平事迹,就更能让学生了解陶渊明的高洁情怀,也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能使学生懂得守信用的重要性;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让学生树立忧患意识;学习《木兰诗》能让学生学到我国古代人民勤劳、勇敢、善良、孝顺、机智、不慕名利、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美德……文言文作品中传统文化内涵丰富,我们一定要充分发挥它们对学生的感化作用。其次,现代文也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也应引导学生好好领悟。例如,《羚羊木雕》中的重义轻财;《背影》中的父子深情;《邓稼先》中的爱国与奉献精神;《登上地球之巅》的拼搏精神;《社戏》和《安塞腰鼓》中的地域文化等等。如此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足以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从而提升个人文化修养。

三、课外阅读中吸收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的积淀在于积累,积累的目的是要强化文化的底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目前语文课,学生读得少、背得少、积累得少,语文教材收录的文章数量有限,完全不能满足学生阅读要求,因此,我们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各种健康有益的读物,特别是对那些有着悠久历史与深厚文化底蕴的经典名著应认真阅读,甚至要会背诵其中的名言语句,从而丰富文化知识,积淀文学底蕴。如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到《增广贤文》《诗经》《唐诗三百首》《宋词》,都可先识记后背诵、再感悟,进行积累。其次,像《史记》《隋唐演义》《聊斋志异》《儒林外史》《封神演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古典名著都应鼓励学生去品读,使学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积累文学语言,学到写作技巧,还能了解历史文化知识,增强自身文化底蕴。再有,现代文学名著诸如老舍的《骆驼祥子》《茶馆》、钱钟书的《围城》和朱自清的散文、鲁迅的散文、杂文等,还有当今流行的《故事会》《读者》《意林》等报章杂志也是课外阅读的对象。这些现代文学读物既能增长知识,陶冶情操,也能为学生提供作文素材,是学生丰富的课外精神食粮。

四、语文作业中感悟传统文化

(一)我们可让学生在作文练习当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作文是学习语文的最高层次,它既是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深切感受,也是学生对生活实践的独特体验。在作文教学中引入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引发学生思考、分析、议论、总结,可以深化学生的思想认识,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

1.片段描写。

片段描写是写作的基础。加强片段描写训练才能把文章内容写得具体充实。例如可叫学生写出母亲节这天想对妈妈说的话;教师节给老师发一条手机短信;和朋友闹矛盾了,写一段向朋友道歉的话;把面对生活中的某种困难是如何战胜的过程写出来;写一段话描述自己的理想;写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片段……这些片段描写就包含了孝道、感恩、友谊、乐观、坚强、立志、亲近自然等儒家和道家的传统文化思想。

2.大作文练习。

(1)作文主题就包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

如“爱国”“思乡”“亲情”“责任”“诚信”“自强不息”等。

(2)可以把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

如把孔子、庄子、屈原、诸葛亮、曹操、韩信、司马迁、王昭君等历史文化名人当作写作对象,写作题材将显得大气,文化底蕴也显得深厚。

有关爱国的古诗范文第5篇

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

一、依托教材,找准切入口,实施德育渗透

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渗透,以教材为依托,以课文为主要工具,通过教学过程完成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升华,陶冶学生的情操。小学语文教材形式多样,有古诗、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记叙文、说明文等。课文内容丰富多彩,古今中外,爱祖国、关心他人、团结互助、爱护动物、保护环境、热爱自然、遵纪守法。语文教学中,我把思想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向学生宣教爱国思想、灌输优秀的传统观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使得他们从小就能够懂得、理解做人的最基本原则和道理。把美好品德的种子埋在孩子们的心里,从语文课堂开始,培养他们从小树立热爱国家和民族、懂得用辛勤付出换取成绩,在生活中乐于助人、团结同学和朋友、对社会无私奉献,为将来成长为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综合德育素质优秀的人才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

二、利用故事启迪学生的高尚美德,进行德育渗透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生动有趣且内容丰富的故事,如:《诚实的孩子》、《幸福是什么》、《丑小鸭》、《三个儿子》等,利用这些故事的意义可以使学生受到熏陶,从而启发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培养高尚的情操。在《诚实的孩子》一文中,讲述了列宁在姑妈家做客,不小心打碎了桌子上的花瓶,开始不敢承认错误,欺骗姑妈,后来回家以后,主动写信认错的事。学生学习了这个故事,懂得了犯了错误,应该勇于承认错误,并改正错误。孝敬父母,敢于承认错误,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如今有许多独生子女,在家长的宠爱下,不仅不知道孝敬父母,反而把自己当成家里的“皇帝”,凌驾于父母之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利用课文内有关题材,对学生进行教育,第五册第四课《三个儿子》一文中,通过写三个儿子在看到各自的母亲艰难地提水,只有一个儿子跑上去接过水桶帮助母亲提水的事,赞扬了第三个儿子孝敬父母、体贴父母的美好品德,启发学生从小孝敬父母,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在课文朗读讲解中进行德育渗透

语文学科的重头戏是阅读教学,不论是记叙文、散文,还是寓言故事和成语故事,都会有明确的德育目标,而且必须要通过朗读讲解加以贯彻和落实,真正实现“以人为本”。其一,教师可以以情激情,在朗读讲解中表现出来的鲜明爱憎,会深深地影响学生,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教师发生共鸣;其二,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形象分析,包括具体的情节、人物和事件,尤其是丰富的语言环境,将内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思想情感体会出来;其三,教师还可以借助朗读和表演,范读啊、赛读啊、感情读啊,读出不同的语调,读出词语之间、句子之间的停顿及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读出文中的内在感情,体会文中的思想道德力量,从而使学生倍受教育和感染。

四、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渗透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文质兼美,有明确的主题思想,都是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精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找准语言文字的训练点,借助扎实有效的语文实践,在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中进行德育渗透,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例如:在上《太阳是大家的》的第二小节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太阳把它的金光往鲜花上洒,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我巧妙地引导学生“浮想联翩”,随着学生的想象之门的开启,一句句充满爱心的话语,一声声代表真诚的感谢从学生们的小嘴中流出,此时的学生仿佛已是阳光、鲜花、小树,伴随着这种真切的情感体验和形象的思维、想象活动,学生的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也让学生明白了太阳对鲜花、小树的爱护,也让学生懂得了鲜花、小树对阳光的感谢,此时学生的心中也埋下“爱心”“感恩”的种子。

五、在口语交际教学中进行渗透德育

口语交际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口语交际内容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如:《有礼貌》、《请到我家来》、《打电话》、《买文具》等内容教育学生在与人交往中,要学会使用礼貌用语,学会礼貌待人;《小鸭子得救了》、《应该帮助他们》等内容教育学生养成助人为乐的好品德。上好口语交际课,也能感染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

六、结合身边实例,进行渗透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