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宴会礼仪

宴会礼仪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宴会礼仪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宴会礼仪

宴会礼仪范文第1篇

宴会而言,一般都要事先安排好桌次和座次,以方便参加宴会的人都能各就各位,也体现出对客人的尊重。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远近而定。以主人的桌为基准,右高、左低,近高,远低。就座次的高低而言,主要考虑以下几点:首先,以主人的座位为中心,如果女主人参加时,则以主人和女主人为基准,近高远低,右上左下,依次排列。其次,通常要把主宾安排在最尊贵的位置,即主人的右手位置,主宾夫人安排在女主人的右手位置。再次主人方面的陪客要尽可能与客人相互交叉,便于交谈交流,避免自己人坐在一起,冷落客人。如果碰上外宾,翻译一般都安排在主宾右侧。家宴的席次相对简单,主人与女主人一般相对或者交叉而坐,主人一般背对厅壁。

1、在当你应邀赴宴时,你对同桌进餐的人和餐桌上的谈话,大概要比对饮食要更感兴趣。因此进餐时,应该尽可能地少一些声响,少一些动作。

2、女主人一拿起餐巾时,你也就可以拿起你的餐巾,放在腿上。有时餐巾中包有一只小面包;如果是那样的话就把它取也,放在旁边的小碟上。

3、餐巾如果很大,就双叠着放在腿上;如果很小,就全部打开。千万别将餐巾别在领上或背心上,也不要在手中乱揉。可以用餐巾的一角擦去嘴上或手指上的油渍或脏物。千万别用它来擦刀叉或碗碟。

4、正餐通常从汤开始。在你座前最大的一把匙就是汤匙,它就在你的右边的盘子旁边。不要错用放在桌子中间的那把匙子,因为那可能是取蔬菜可果酱用的。

5、在女主人拿起她的匙子或叉子以前,客人不得食用任何一道菜。女主人通常要等到每位客人都拿到菜后才开始。她不会像中国习惯那样,请你先吃。当她拿起匙或叉时,那就意味着大家也可以那样做了。

6、如果有鱼这道菜的话,它多半在汤以后送上,桌上可能有鱼的一把专用叉子,它也可能与吃肉的叉子相似,通常要小一些,总之,鱼叉放在肉叉的外侧离盘较远的一侧。

宴会礼仪范文第2篇

下面谈一下一般西式正式宴会的礼仪:

首先要考虑宴会规模的大小,根据主宾的情况,列出陪同客人的名单,发出宴会请柬。被邀者赴宴前,应根据请柬要求着便装或礼服。正式宴会上,由一位男服务员站在大门口迎接客人,并帮助客人脱外衣。男、女主人则在大厅里迎接客人,微笑握手表示欢迎。如果有餐前鸡尾酒,正餐的时间至少应比请柬上规定的时间晚1个小时;若不招待鸡尾酒,晚20分钟就可以。其目的是让那些晚到的客人有片刻的喘息时间。当迟到的客人进入宴会厅时,他必须走到女主人座位前,为自己的迟到表示歉意。男主人领着女主宾最先入席,请她坐在自己右边。正式宴会上,女主人总是最后一位进入餐厅。

在西式宴会中,女主人是宴会中真正的主人,在宴会中自始至终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客人必须时刻注意她的举动,以免失仪。西餐的餐具是刀、叉、盘子,另外还有一些专用餐具,用于吃一些特殊菜肴。刀叉的使用方法是右手持刀,左手持叉,将食物切成小块,然后用叉送人口内。欧洲人使用刀叉时不需换手,美国人用刀切割食物后,把刀放下,右手持叉送食入口。刀除了用于切割食品外,还用来帮助将食品拨到叉齿上。叉可以用于单独进食或取食。叉如果不是与刀并用,则叉齿应该向上。刀叉并用时,叉齿应该向下。通常,刀叉并用是在取食主菜的时候。持匙用右手,叉匙并用取食时,叉的持法和刀叉并用时相同,叉齿向下。就餐时按刀叉顺序由外向里取用。每道菜吃完后,将刀叉平排放盘内,以示吃完。如未吃完,则摆成八字或交叉置于盘上,刀口应向内。除喝汤外,不用匙进食,汤用深盘或小碗盛放,喝时用汤匙由内向外舀起送入口内。即将喝净时,可将汤盘向外略托起。吃带有腥味或怪味的食品时,均配有柠檬,可用手将汁挤出滴在食品上,以去腥味。比较高级的西餐宴会一般要用7种酒,而且每道菜都要跟上1种酒。

在西餐宴会中,吃什么菜,配饮什么酒,配用什么杯子,这方面的规定和要求是很严格的。上冷盘或海味杯时,要饮烈性酒,用烈性酒杯;上汤时,饮雪利酒(Sherry),用雪利酒杯;上海鲜时,饮冰镇白葡萄酒,用白葡萄酒杯;上副菜时,饮淮好的红葡萄酒,用红葡萄酒杯;上主菜时,饮香槟酒,用香槟酒杯;上甜点时,饮砷酒(port),用葡萄酒杯;上水果和奶酪时,一般不需上酒;上咖啡时,饮白兰地酒或利口酒,用白兰地酒杯和利口酒杯。

宴会开始后,每一道菜上来时,亦要经女主人让菜,才好开始进餐。入席后餐巾应平放在膝上,男士有些多塞在领口。每位宾客的面前,有的放有一份菜单。菜单的用意并非向来宾表示菜肴的丰富,而是让来宾根据自己的食量,决定进食的多少。从礼节上讲,每道菜上来时宾客都不可拒绝,如果不喜欢某道菜,不妨尽量少取,让吃不完的菜剩在面前食盘里,是不礼貌的行为。

宴会礼仪范文第3篇

二、宴会的准备工作 1、确定邀请的范围和规模,按礼宾顺序草拟具体邀请主客双方人员名单(姓名、职务、称呼、有否配偶等)。 2、商定宴会时间,不要选择对方的重大节假日、有重要活动或有禁忌的日子和时间。 3、选定宴会地点,在可能条件下,宴会厅外另设休息厅(又称等候厅),供宴会前简短交谈用,待主宾到达后一起进宴会厅入席。 4、设计并印制请柬,提前一至二星期发出。国际上习惯对夫妇两人发一张请柬,中国习惯上每柬一人。 5、开列并印制菜单,每桌二至三份,也可每人一份。开列菜单时主要考虑主宾的喜好与禁忌,同时考虑当地有特色的食品。 6、排列席位、书写座位卡和桌次卡。座位卡通常应手写,也可以打印。正式宴会,座位卡应书写出席人姓名全名,非正式宴会可以只写教名。座位卡上的称谓可用“先生”、“夫人”、“小姐”、“首相”、“财政大臣”、“市长”、“公爵”、“法官”、“法官大人”、“博士”、“将军”、“上校”(中尉及其以下军衔者习惯称先生)。 7、如有正式讲话,通常双方事先交换讲话稿。举办宴会的一方先提供。 8、事先谈妥双方的讲话由何人翻译。 9、除国宴外,不挂国旗,不奏国歌,可视情安排乐队奏席间乐。 10、宴会现场要有人照应,桌次卡、座位卡及菜单事先摆到餐桌上。 举办大型或正式宴会时,通常在宴会厅门口放置一张桌次示意图或座位示意图。 举办大型或正式宴会时,应该使用座位卡,用手写写上出席者的全名。举办小型的非正式宴会时,也可以使用座位卡,卡上只需写上出席者的教名即可。 宴会使用圆桌时,应在男主人和女主人的座位前分别放置主人卡,以便服务员识别。在客人入席之前,将主人卡撤掉。

三、宴会的程序 1、主人和少数其他主要官员在门口迎宾线(位于客人进门存衣以后进入休息厅之前)排列成行,迎接客人。 2、客人握手后,由工作人员引进休息厅并由有相应身份的人照料客人,招待员送饮料。 3、主宾到达后,由主人陪同进入休息厅与其他客人见面。如其他客人尚未到齐,由迎宾线上其他官员代表主人在门口迎接。 4、宾主双方在会客室稍事叙谈。如休息厅较少或宴会规模大,可请主桌以外的客人先进宴会厅。期间,视情分发桌次卡片,将宴会桌次通知每一个出席者。 5、主人陪同主宾进入宴会厅,全体出席人员按指定席位入座,宴会开始。 6、招待员顺次上菜: 中餐上菜顺序:冷盘(事先摆好)——酒——饮料——热菜(一般四道)——汤——甜食——水果 西餐上菜顺序:汤——主菜——色拉(可与主菜一起上)——布丁(法国先上奶酪)——奶酪——水果、甜食 7、宴会主人致祝酒词,一般可安排在上每一道热菜之后,也可以安排在一入席就致祝酒词。祝酒后,视情赠送礼品、纪念品,也可放在宴会结束之前进行。 8、主宾在主人讲话之后致答谢词,并视情回赠礼品、纪念品。 9、吃完水果,主人与主宾起立,宴会结束。 10、主宾告辞,主人应送至门口。主宾离去后,原迎宾人员顺序排列,与其他客人握别。

四、常见宴会桌次布置 宴会可以用圆桌、长桌或方桌,桌次高低以离主桌位置远近而定,右高左低。一桌以上的宴会,要摆桌次牌,桌子之间的距离要适当。

五、常见宴会席位安排 正式或大型宴会一般都排席位,也可只排部分客人席位,其他人员只排桌次或自由入座。 1、宴会席位主要是根据出席人员礼宾次序安排的,同时还要综合考虑政治关系、语言使用、宗教信仰和专业等诸因素。 2、同一桌上,席位的高低以离主人的座位远近而定,右高左低。 3、两桌以上的宴会,其他各桌第一主人的位置可以与主桌主人位置同向,也可以面对主桌的位置为主位。 4、如遇主宾身份高于主人,为表示对他的尊重,可以把主宾摆在主人的位置上,而主人则坐在主宾位置上,第二主人在主宾的左侧。 5、如果本国出席人员中有身份高于主人者,可以由身份高者坐主位,主人坐在其左侧。 6、有女宾时,中国习惯把女方排在一起,即主宾坐男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女主人右上方。按照国际一般惯例,不安排夫妇坐在一起,通常是将男女掺插安排,以女主人为准,主宾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在男主人右上方, 7、主宾带夫人,而主人的夫人又不能出席,通常可请其他身份相当的妇女作第二主人。如无适当身份的妇女出席,也可以把主宾夫妇安排在主人的左右两侧。 8、如使用长桌,一桌6人、10人或14人时,男女主人可坐在餐桌两端的传统位置上。如果一桌8人或12人时,男女主人就职宜坐在长桌两端。 9、如使用圆桌,译员一般安排在主宾的右侧;使用长桌时,也可以安排在主宾与主人的对面。译员不上席时,则坐在主宾和主人的身后。

宴会礼仪范文第4篇

第一:费用的问题。

涉外交往要强调节俭,要强调务实,要强调宴请的少而精,反对铺张浪费,没有必要每件必吃,大吃大喝。说实话人家不是到你这儿混饭的,大吃大喝,不仅浪费金钱,而且浪费时间,没有必要。少而精,干净卫生,上档次就足够的。必要的时候,到我们职工食堂吃个工作套餐也可以,务实。第一个是讲费用。

第二:菜肴的安排。

但是这个呢,我跟大家讲一下,你要请外国客人吃饭的话,这个地方你要动动脑筋,吃什么?这个有的时候需要表达。我经常遇到这样的人,他不善于表达,他问你,你爱吃点什么,你喜欢吃什么,这个海鲜行不行。不要这样问,有经验的人其实要问,你不能吃什么,这是比较重要的。

我爱吃什么,有时候不好意思跟你说,最重要的是我不爱吃的东西你不要给我,民族禁忌、宗教禁忌尤其不可触犯,这个事你不了解就麻烦了。

第三:要少而精,要对象化。

其实说实话,宴请外国客人吃的东西,有的时候还是比较好解决,要少而精,要对象化。我经常请他们吃饭,一般的西方人不怎么特别喜欢吃中餐,这跟我们中国人尝西餐尝尝可以,坚决吃下去是不行的,一个道理。偶尔一试可以,人家跟你说好好吃,那是跟你客气,别当真,老让吃也整死他。但是有些东西你还是可以跟他沟通,我一般邀请外国朋友到家,二十块钱可以搞定。我知道他爱吃什么,比如糖拌西红柿绝对可以。他比较喜欢吃这个,糖拌西红柿,酸酸的、甜甜的、半生不熟的。你要觉得这个玩艺不上档次,炸春卷,他喜欢吃面食,爱吃带馅的面食,并且喜欢煎炸,这三者炸春卷全包括,当然你不要说炸春卷,他听不懂,我把它包装为chinese派,一下就沟通了呀。你要觉得chinese派不大过瘾,还有个更省事的,山西的肉夹馍,烧饼切开,把肉馅剁碎了,啪一进去,chinese汉堡。

第四:音乐。

高档的宴请,强调音乐伴宴,当然这个音乐你要注意了,比如有一个国家差异,你最好选择交往对象民族音乐,交往对象个人偏好的那种乐曲,而且应该若有若无,环境优雅情况下的妙、慢的音乐,不要给他造进行曲,不要给他放迪厅的音乐,那还不练倒立呀?音乐有讲究。

宴会礼仪范文第5篇

一、寓庄于谐,趣出精彩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因兹?雷曼麦曾说过:“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易让人接受。”语文教学应当充满快乐和情趣,只有情趣盎然的课堂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语文的诗意殿堂。课堂理答要顺应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情感需求,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和学生对话,那些僵硬、呆板、严肃的理答只能让学生心灵压抑、情感枯竭、思维闭塞。教学实践表明,如果教师能用风趣幽默的语言和学生对话,寓庄于谐,融学于乐,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枯燥沉闷的压抑局面,使人精神放松,增强师生间的亲密感,还能使知识变得浅显易懂,为学生喜闻乐见,突出理答的趣味性。

特级教师于永执教《小稻秧脱险记》一课时,文中写到杂草被大夫用除草剂喷洒过后:“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有一个学生朗读这句话时,声音非常响亮。于老师笑了笑,朝学生做出喷洒的动作:“要么你的抗药性强,要么这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来,我再给你喷洒一点。”同学们都笑了,该同学很快会心地耷拉脑袋有气无力地又读了一遍,这次读出了课文的情境。

人人都喜欢幽默,幽默的理答是激励学生学习的剂。高尔基一贯强调“向孩子说话必须惹人发笑”。他认为“用枯燥无味的语言向儿童讲话,就会在他们心中引起烦闷和对于说教的主题本身产生内心的厌恶”,“我们需要发展那种充满儿童幽默感的愉快和谐的”、“轻松的”、“惹人发笑的”语文课堂。

二、因势利导,导出精彩

课堂理答不是对学生回答的简单肯定或否定,也不是教师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师生精神融合、思维对接的过程。简单直接的理答不仅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学生思维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巧妙迂回,循循善诱,层层递进,曲径通幽,让学生经历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思考和体验过程,从而走进文本,理解课文。如一位教师的苏教版四年级下册《公仪休拒收礼物》的教学片段:

师:读了课文,公仪休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他很喜欢吃鱼。

生:他为官清廉。

生:他遵守国家法纪。

生:他很聪明、有智慧。

生:老师,我认为他心胸狭窄。

师:(很惊讶、沉吟片刻、微笑着)你能说说理由吗?

生:人家好心好意地送两条鱼给他补补身子,他却疑神疑鬼的,不就是两条鱼吗?有什么大不了的?收了也不算受贿吧?

师:说的似乎有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你们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再讨论讨论。(学生思考、讨论)

生:从上文可以看出公仪休特别爱吃鱼,可以说是嗜鱼如命,那位大夫投其所好,一定别有用心。

生:按照现在社会来看,收两条鱼可能不算受贿,但是如果公仪休收了那两条鱼,那位大夫会接着送其他贵重的东西,收了第一次,第二次能不收吗?这样下去,公仪休不就违法了吗?那两条鱼可能是诱饵。

生:公仪休和两位大夫同朝为官,一定很了解他的为人,给他一定不怀好意。

生:从管家“满脸堆笑”的表情,也能看出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关心公仪休。

生:两条鱼在别人看来可能不值一提,但在公仪休心里和金银财宝是一样的,收了它就是受贿。

师:如此看来,公仪休是“疑神疑鬼”吗?

生:不是。

师:你还认为他“心胸狭窄”吗?

生:不那样认为了。

当学生说出“公仪休心胸狭窄”时,教师没有轻易去否定学生,而是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一步地比较、揣摩和品味,走进文本的深处,感悟词语的内涵。这样的理答没有了生硬评价的痕迹,而是成为思想的碰撞、精神的交流、视界的融合,成为学生自我反思和相互唤醒的过程。

三、联系生活,创出精彩

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教学理答只有融入生活的源头活水,才能开拓学生视野,既丰富知识背景,加深情感体验,又激活学生思维,创造出更多的精彩。如《一株紫丁香》一课的教学片段:

生:“帮你消除一天的疲倦”中的“疲倦”是什么意思?

师:准知道“疲倦”的意思?

生:“疲倦”就是累了。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疲倦吗?你平时见过老师疲倦的样子吗?

生:老师每天都要上很多课,讲很多话,嗓子都哑了。

生:老师每天都要批改很多作业,手都累麻了。

生:夜晚别人都休息了,老师还要在灯光下备课,直到很晚才能休息。

生:有一次,我们的数学老师生病了,还来给我们上课,下课后,他累得差点摔倒了。

师:现在,你知道老师为什么辛苦了吗?

生:老师的辛苦是为了我们好好学习。

生:老师的疲倦是为了我们健康成长。

师:为了孩子们能好好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老师们每天都在辛勤地工作着,再苦再累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