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第1篇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先决条件。《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与童话世界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数学问题,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使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不失时机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从中感悟到数学的乐趣,产生学习的需要,激发探索新知识的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学习。

二、联系生活实际,促进知识迁移,引发学生兴趣

学生思维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而学习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需受教育者的主动参与完成。我们教师必须遵循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以新课标理念来指导我们的课堂教学,使学生 “学会”数学、“会学”数学,“爱学”数学。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教学活动,引发学习兴趣,为学生的认知搭建桥梁。让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我们就生活在充满数学信息的现实世界中。以培养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达到有效促进知识迁移的目的。

三、加强自身体验,突破教学难点,内化知识结构

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不是单纯的传授和学习知识的过程,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包括思维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学生不断地运用着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如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这其实就是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过程。另一方面,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为运用思维方法和形式提供了具体的内容和材料。如在学习《相遇问题》时,为帮助学生理解“同时”、“两地”、“相向而行”、“相遇”等概念,我们可以实际操作一下,让他们走一走,做一做体会其概念的内涵。只要我们抓住身边的东西,认真加以提炼并用于教学活动中,对降低难点,突出重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大有好处的。

四、进行多元评价,树立学生自信,激发学习情感

在学生好学生的评价上,我们要以鼓励为主不,深刻领会好学生是夸出来的的道理。如教学《圆柱的认识》时,放手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探究圆柱的特征。生1说:“圆柱是由三个面组成的图形。”我当即赞扬他观察能力强。生2通过与同桌比较圆柱的高矮,发现了圆柱的高,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你的发现真伟大。”生3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验证上下底面相等的方法,我称赞他思维灵活,想象独特。当生4用手比划着提出“上下是两个相等的圆,四周一样粗的倾斜图形(指的是斜圆柱)是不是圆柱”的疑问时,我激动得握住他的手说:“你提的这个问题我都没有想到呢!你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生5概括圆柱的高的定义时,出现了错误,脸羞得通红,我当即说:“虽然你答错了,但你敢于发言,敢于表达自己思想的这种精神是值得大家学习的。”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第2篇

关键词:激发兴趣;劳动技能;技术指导;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165-01

一、玩一玩,激发探究兴趣

1、融入生活,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成年人应该努力去理解儿童的需要,这样可以给它们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使他们得到满足。”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能充分关注学生的真切需求,可从学生正在进行的、即刻的真实生活出发,在欣赏中,在疑惑中导入新课。

如,春节到了,母亲节到了,教师节到了……在相应的时间内问学生:我们能玩出什么礼物向亲人朋友传达我们的心意呢?学生会这样回答:设计贺卡、塑料花、壁挂等等自制小工艺品赠送他人。还可以从学生劳动技能的需要进行引导,抓住学生即刻的真实的生活资源,从学生的真切需求出发,玩转生活,以求启而得法,启而能发。

2、引入游戏,从学生的好奇出发。劳技课堂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注意课堂的导入艺术,用生动形象的趣味游戏导入,让学生在欢乐愉快的活动中、在激烈竞争的比赛中,甚至是在带有刺激意味的感觉中,不知不觉地就引起了学生学习劳技的强烈的求知欲。

如上《会飞的孙悟空》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老师手中有一张小长方形的纸片,看谁最会玩,能让它在空中跳起圆舞曲。学生兴趣马上就来了,小手林立,有的直接放手飞,有的折一下飞,有的折成小飞机飞……接着,老师示范一种:一头折成三角形箭头,另一头沿着中轴线撕开,再朝两边压一下,从高处朝下一放,它就跳起圆舞曲了。到此刻,学生的眼睛亮起来,可见学生的激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从而,学生带着积极性和求知欲探求新知,开始兴趣盎然进入了劳技课堂。

二、做一做,重视技术的有效指导

劳动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训练和制作实践为基本教学形式的课程,教师在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要以教会学生操作技术为主要目的进行教学。

1、教师在教学示范中传授技法。小学劳技在教学中涉及的技法教学是非常多的,有制作技法、缝纫技法、木工技法等。作为劳技教师在每一节劳动技术课的教学中都要真真实实地教给学生的有关技法。我在教学中,每一步都能做好示范,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掌握这些技法。如在《春的美景》一课中,对于纸绳粘贴方法:漩涡式、曲线式、连续对折式,我分别一一示范,学生一目了然。

2、引导学生在制作探究中掌握技法。通常的教学中总是教师站在讲台前教,学生坐在下面学。劳动技术教育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大可不必老站在讲台前,不妨走到学生的后面去,让学生动脑想想,动口讲讲,动手做做,动脚走走,自主学习,尝试错误,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指导、帮助,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有原来的"讲解一示范一模仿一训练"改变为"观察一设计一制作一讲评"这种教学模式。在《纸杯毛驴》一课中,当学生把纸杯拆下来后,还要会组合并粘贴回去。因此,当要求学生迅速地粘回去的过程中,学生有的把身体的方向弄反了,有的把毛驴的鬃毛拿在手里,不知粘在哪里了。就在这个时候,我个别给予指导,学生很快地掌握了方法。

3、让学生在有效性学习中体验技法。素质教育要求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新课程强调新的学习方式是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学习目的在于应用。学生一旦有了明确的学习目的,就知道该怎样去学习了。

有时,教师甚至可以是学生的“同学”,和学生打成一片,同学,同玩,同做,同乐,相互配合,相互帮助,教学做合一。课桌也应根据教育的具体内容合理布局,不拘一格。从而使学生轻松愉快地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学会劳动,学会协作。

4、鼓励大胆想象,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爱因斯坦认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一切,推动进步,而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是教师责无旁贷的责任。学生在自己探索的基础上,由教师指导完成了一件劳动作品,教师可以根据劳技学科的特点,启发学生在材料和款式上,工具、工艺上创新。

三、评一评,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后,教师要给予学生最大的肯定,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教师可以蹲下身子向优生讨教一些经验,去跟胆小的同学说些悄悄话,夸夸那些做得好的同学、有进步的同学,还可以给学生戴个小红花,封个“小能手”什么的。除了表扬以外,作品的展示可以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它能增加入选学生的自豪感,也能给其他学生一种无言的激励。

如《会飞的孙悟空》一课中,学生将孙悟空做好试飞后,我让学生把作品展示台上,出示要求,组织学生开展评议。

玩一玩,比一比

一星:旋转降落;二星:会旋转降落,且外形美观;三星:会旋转降落,外形美观,且空中停留时间长。

每个作品都已经是一星作品,并派组长根据要求试飞进行评选。可以由一星升级到二星,再由二星升级到三星。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每升级一次。心中的成就感就越强。

切实解决好目前劳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提高认识,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保证学生人人动手,人人操作,劳动实践密度大,力度强,提高了教学实效,必将对素质教育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施致良《中小学劳动与技术教育案例专题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2] 李四友.《对劳动技术课认识误区的剖析 》,《江西教育科研》,2008:9.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第3篇

一、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通过课本知识的学习对科学的理论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观察实验,可以亲自动手来做实验,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享受,是一种对科学知识的体验观察实验、操作实验、改进实验是符合初中阶段学生心理发展要求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具体教学中笔者采取了如下措施:

巧用材料,改进、拓展实验

由于教材中很多的演示实验中的材料都是学生生活中较难遇见,对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学生不了解这些材料的特性,无形中会增加学生理解的难度例如:九上酸碱盐及金属内容课时安排恰逢中秋节附近笔者充分利用环境条件,和学生一起探究月饼等食品保鲜剂成分是什么?是铁粉还是生石灰?同学们有用磁铁来检验的,有加盐酸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的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保鲜剂是生石灰,有的是铁粉?还可以用铝粉、镁粉吗?铁粉是否已变质,如何检验?保鲜剂塑料包装上为什么有一排排针眼大小的小孔?大家的问题是一个接一个枯燥难学的酸碱盐、金属的性质很好地复习应用了,而且同学们感受到化学就在身边,从而培养了化学学习兴趣!

2提高演示实验的趣味性

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到中学阶段的实验,兴趣聚焦于教师演示实验的现象和各种实验器材如果部分学生课前做过预习,那么课堂上的演示实验就会让这部分学生觉得没劲这时如果教师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可以让学生觉得耳目一新,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例如:“液体压强”帕斯卡实验课本只是一幅插画,学生并不注意教师将大号可乐瓶打孔插上十多米长的橡皮管,可乐瓶灌满水放在一楼,在四楼往长橡皮管灌水,可乐瓶炸裂,此现象使得学生的情绪极其高涨学生会很想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这时教师就可以很自然的将学生引入科学的殿堂在学习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时,事先教师用米汤在三张同样的白纸上写下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然后把三张白纸分别放在碘蒸气、碘液体、碘固体上,这时三张纸都会显示出同样的字,增加了实验的趣味性,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会迫切想知道其中的奥秘这时,笔者开始讲解:“碘蒸气、碘液体、碘固体的物理性质不同,但是化学性质却是相同的,碘是由碘分子构成的,所以说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

3亲身体验实验,增加学生的求知欲

学习燃烧的条件一节时,课前笔者给学生布置了一个实验:设计实验“烧不着的纸”上课铃响后同学们踊跃上台实验,有的把纸润湿了,有的把纸做成纸船,纸船装水,纸都不会着后来有同学将纸紧紧揉成小团,纸依然烧不起来同学们通过讨论得出:燃烧需要足够的氧气,还要达到着火点接着笔者把手帕蘸湿,用火柴点燃,手帕会烧起来吗?学生议论纷纷,想探个究竟,争着来做一做“烧不着的手帕”用的是9%的酒精做实验,一点火,火苗窜上来了,手帕安然无恙,过一会儿手帕也开始燃烧实验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课后有奖征答实验改进方案原来是酒精浓度太高,浓度为70%的酒精就可以达到实验效果通过这个实验,学生更进一步了解了燃烧条件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逐步探究学习而来在做中学,在学中学实验是手脑并用的实践活动,中学生通过理解实验原理、操作实验仪器、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结果等活动,使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操作能力得到锻炼

二、有效指导,放手实验,寓能力培养于实验教学中

加强实验教学的课堂组织管理

学生在实验课中的实验规范和纪律意识是有效实验的保证多数初中学生把观察简单地理解为“看”,对实验现象缺乏分析和思考,实验完毕往往说不出实验目的、产生现象的原因对实验的成败亦不会进行分析启蒙实验课是培养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关键,教师要努力抓好实验课堂纪律,规范学生实验习惯;实验内容可略微少些,但每个实验后教师要总结实验中的问题和原因,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实验规范和安全的重要性,又要尽量避免在他们头脑中形成“实验是非常危险” 的看法同时开始培养实验助手和实验小组长

2合作拓展

通过一段时间实验能力的培养,学生可开始自行设计实验报告只有这样才能迫使学生抛弃“照方抓药”的实验模式,引导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动机,思维才会向深刻性、发散性发展,操作也会更认真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来设计实验,不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设计实验报告对初中生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多加指导,评选优秀实验报告,给大家做示范

学生之间可采取合作实验,即两组学生相互合作(四人中要有实验小组长)笔者在教学中具体做法是:一组同学做实验时,另一组对他们进行评价,记录于表格完成后交换角色学生大多做得非常认真,教师不必维持实验纪律这一方法的采用,教师可以对学生可进行有的放矢的指导,而且还能通过检查他们的实验记录表格,了解实验的实际操作情况,同时,该方法可以因材施教 对实验能力强实验进行快的同学,教师可组织他们思考:实验还可以怎么做?利用实验桌上的器材你还可以做什么实验?例如:在研究并串联电路中电流、电压特点的实验中,完成规定实验后,有的同学在串联电路的一个小灯泡L上并联上开关,同样可以控制L的是否发光,还发现L2比原来亮了,有的同学两组材料合一组,玩起了混联,四个小灯泡串联,小灯泡变得很暗笔者又适时提问:你知道大街上美丽的“满天星”(节日小彩灯)是怎样连接的?设计实验方案、画出电路图动手实验、发现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学生的问题意识进一步得到发展,而实验中生成的新问题又可以作为学习新知识的问题情境

3加强实验中教师的指导作用

学生的主动参与、自主构建并不意味着教师的撒手不管学生实验教师整体指导要少,个别指导要精学生自己能解决的,鼓励学生自己解决,特别是利用学生教学生不愧为一种好方法指导的内容是学生“跳起来”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循序渐进,先“扶”后“放”教师放手了,课堂才能活起来教师指导得法,课堂才会高效教师什么时候指导,指导什么,要培养学生哪些科学素养,渗透什么科学方法都需要教师细细琢磨实验教师应在课前做充分准备,对实验出现的问题、现象、失败的原因要尽可能考虑得细致,尽可能设置“为什么”,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为保证学生动手时间,应加强实验预习并认真检查(设计实验报告为重要内容),课内多板书,包括实验目的、注意事项,思考题等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有效整合实验,提高探究能力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加实验的直观性

对实验结果的观察是科学实验教学的重要环节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创设观察的通道,将实验现象投影放大,能增加可见度,缩短观察时间,提高实验效果如在学生操作显微镜观察永久装片实验中,学生首先要会对光实验手册中告诉学生“当从目镜中看到一个光亮的光斑时,说明对光已对好了”,可是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很多学生都不知道怎么样才算调好光了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演示的显微镜的目镜上安装一个摄相头,再把摄相头与电脑连接,就能够直接把显微镜的效果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只需要把他自己的实验现象与屏幕上对照即可了再如粗准焦螺旋与细准焦螺旋的调节作用,很多学生都只认为粗准焦调节有变化,细准焦螺旋调节无变化,笔者继续用如上方法,让全班所有的学生一齐来观察教师演示时,屏幕中像的变化,就可以改变学生认为无变化的观点再如:在学习《电磁感应》时,电流表的指针偏转非常小,学生不易观察,观察的实验现象不明显我们也可以用实物投影来解决这个问题,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2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建构实验中的知识网络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第4篇

关键词:教学;引导;学生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06-0111-01

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智力相同的两个学生有无学习计划,会不会学习,直接影响到学习效果。科学地利用时间,在有限的时间内有计划地学习,这是科学学习方法的一条重要原则。目前,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数学仅满足于学会,教师教学也满足于教会,对怎样使学生会学很少思考,在教学中更缺乏具体的指导措施。学习了新课程标准后深受启发,本文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体会。

一、引导主动参与课堂

在我们传统教学中,往往只注重教师的讲而忽视学生的自主探索,较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指导,在新课改的今天,不少的数学课堂教学,由于深受陈旧教育理念及为考试而教学的指挥棒的影响,课堂上许多该由学生说的话,学生做的事仍由老师包办,结果往往是老师成了课堂上的“主角”,而学生成了看老师表演的“观众”,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没有主动参与的机会,更谈不上以知识技能等素质的培养和提高。因此,要真正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老师一定要更新教育理念,树立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注意开发人的智力,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成长,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二、指导学生学会阅读数学读物

会学就是要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活动获取数学知识,阅读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过程,而且是眼、口、脑等器官协同参与的认识过程。

开始阅读教师要领读,指导学生哪些该了解,哪些该理解记忆,哪些该深入研究。这些都要作具体指导,使学生掌握阅读的一般方法。阅读数学课本要眼、口、脑、手并用,关键词语要字斟句酌,阅读与思维要同步,促进智能同化。其他文章在阅读中就能领会其中大意,但数学不是如此。读而不思是学不好数学的,尤其对重点内容更要反复推敲,耐心复渎研读,沉思默想,咀嚼体味数学语言的内涵,观察、比较、分析数式、图形之间的结构特征和各元素之间的关系。探索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对某些问题建立起自己的观点,形成自己的见解,提出质疑并尽力让自己解决疑问。

数学阅读要动手参与,这与读一般的读物不同,有些操作性材料要自己动手做一做,细心观察体验,获得表象,有助于深入理解数学知识,动笔圈、点、记、画也是数学阅读的常用方法,定义、定理可以用波浪线标明,关键词语叮以用着重点标记,有疑难处可用问号标记以示提醒。数学课本有些地方省略一些必要的解答步骤,阅读时要动手算―算,亲自体验某一步的得来,切实体验数学的思维过程。

三、学会听课

“听”是学生直接用感官接受知识 ,应让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明确:

( 1)听每节课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要求.

( 2)听新知识的引入及知识的形成过程.

( 3)理解教师对新课的重点、难点的剖析(尤其是预习中的疑问).

( 4)听例题解法的思路和数学思想方法的体现.

部分学生听课觉得很简单,自己都听明白了,但是到做题的时候觉得无处下手。尤其几何课。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学会思考。“思”是指学生思考问题. 没有思考,就发挥不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古人说的好“学而不思则罔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课堂上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不仅仅只是会做,而且要经常思考 ;在思考方法指导时,应使学生明确。

四、学会提出问题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使学生会学就要培养学生的习题意识,怎样才能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呢?

教师两学一做剖析材料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易错题 成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3-0234-03

一、探其缘起--学生一次次掉入同一个陷阱之中

"哎,又掉入陷阱中了"一声感叹,缘起七年级上数学期中考试的一道填空题: ■的平方根____________。

当我看到这道题时,感到学生解这题应该没什么问题。因为这类题目学生之前已做过、错过、订正过多次。但实事是有好多同学这次又错了。我很是疑惑:为何学生错过多次,老师讲过多次,而学生还是老是掉入同一个陷阱之中呢?我该如何教学,才能减少学生犯同样的错呢?

其实这些学生常犯错的题目,就是我们常说的"易错题"。 所谓"易错题"即容易错的题,就是那些学生"一看似懂,一做就错;老师一点似明,再做又错"的习题。这样的"易错题"往往会成为数学学习中的绊脚石。那么,如何避免一做就错,再做又错的现象,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以大量易错题为载体,作出初浅的论述。

二、诊其所由--浅析易错题的基本成因

(一)前摄干扰引起的易错题

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新数学概念之前,已经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观察或实验,获得了一些经验性的知识,或者通过以前的学习,获得了新数学概念相近的知识,这些前概念处理得当与否,很容易对现学知识造成干扰,形成易错题,这也是心理学所讲的前摄抑制,当两种材料处于既相似又有不相似的状况时,干扰作用最大。

例1:浙教版七年级下册《多项式的乘法》教学时,学生关于完全平方公式的易错题让我印象深刻。总有部分同学在(a+b)2=a2+2ab+b2这一重要的公式犯下错误--(a+b)2=a2+b2,是课堂教学种学生参与体验公式的形成过程不够充分吗?还是课后的练习巩固不够呢?细细分析可能都有,可积的乘方(ab)2=a2b2所造成的前摄抑制也是一个不可小视的因素。

(二)概念模糊引起的易错题

数学概念是运算、推理、证明的依据,如果把正确理解概念作为"第一台阶",那么应用数学概念解题可以说是"第二台阶"。从反馈情况来看,概念理解不准确往往是解题错误的直接原因。以下几个例子是学生对于基本概念及运算法则的错误理解或因概念、法则含糊不清而犯的错误:

例2-1:-a5的底数是 ________ ,指数是____________。

错误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正确解法:底数是a,指数是5。

分析:学生错误的原因是对于幂的概念有点模糊,幂是由底数与指数组成的,形如an,其中a也可以是整式。在教学中可以用(-a)5与此题相类比,加深学生对于幂的概念的理解。

例2-2:计算:a5・a2+a・a6+a3・a4。

错误解法:原式=a7+a7+a7=a21;

正确解法:原式=a7+a7+a7=3a7。

分析:错误解法是学生把合并同类项的概念与同底数幂相乘相混淆。在教同底数幂相乘时要让学生比较a7+a7+a7与a7・a7・a7的区别,加深对于合并同类项的概念的理解与同底数幂相乘法则的运用。

(三)忽视隐含条件引起的易错题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只着眼于题设中已经给出的明显条件,缺乏挖掘题目中所隐含条件的能力,特别对某些综合性的数学问题,往往因考虑问题不严密,致使解答时出现了不完美,因而出错。

例如:关于一元二次方程的有关习题中,常因忽略考虑二次项系数不为零、根的判别式≥0这些隐含条件,造成解题时的易错。

例3:已知方程 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求k的取值范围。

错解:因为原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

所以>0,即 >0,解得k>-3

分析:由于忽视隐含在题目中的条件 ,即 ,故出现错解。

(四)以偏盖全引起的易错题

许多学生在解题时往往满足于求出一解,就会导致不完整解题,教师应引导学生探究分析出现漏解情况的原因,积累经验,强化数学分类的严密性,分类标准的科学化,促使学生的思维水平有层次、有步骤地向更优化的方向发展,这种情况在分类讨论思想的运用别明显。

例如:有关三角形的高线问题,常因不同的三角形类型忽视分类讨论而造成的易错。

例4:为美化环境,在某小区内用面积为30m2的草皮铺设一块腰长为10m的等腰三角形绿地,求这个等腰三角形绿地的另两边长。

错解:(1)当AB为底边时,设 AB=10,AD=BD=5,SABC= ■AB・CD=30,CD =6, AC=BC=■(m)。 (2)当 AB为腰时,AB=AC=l0,CD=6,AD=■=8(m),BD=2m,BC=2■ (m)。

分析:本题分类标准的制定不仅要考虑到图形的基本性质还需考虑到图形的位置或形状。在这两个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再制定分类标准时,可以先按图形的性质分成AB为底边与AB为腰两大类后再依据图形的位置关系即以高CD在ABC的形内、形外两个角度再对前两类进行细化分类,当然亦可先考虑图形位置再考虑图形性质进行分类。

正解:学生的上述解法虽然进行了分类,看似正确,但仍漏了一种情况:当AB为腰且三角形为钝角三角形时,AB=BC=10,AD=AB+BD=l8,

AC= =6 (m)。

分类讨论作为初中数学教学的重要的思想方法,对于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学生全面考虑,挖掘题目中隐含的条件,针对不同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解答方案,学生中存在不会分类,分类不全面,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从而造成易错。

三、对症下药--求解易错题的有效策略

数学家波利亚说过:"错误中往往孕育着比正确更丰富的发现和创造因素,发现的方法就是试错的方法。" 所以我们教师应在易错的环节上设置"陷阱",诱使学生陷入歧途,制造思维冲突,诱发灵感,产生真知,同时也可培养学生的试错能力。这样既可充分暴露学生思维的薄弱环节,又能使学生深刻地有突破性地认识到错误所在,有利于自诊自治,提高对错误的免疫力。

(一)课前谋划精细化

预防错误的发生,是减少初中生解题错误的主要方法。课前,教师应预测到学生学习本节内容时可能产生的错误,课内讲解时有意识地指出并加以强调,从而有效地控制错误的发生。例如,讲解方程■-■=1 之前,要预见到本题要用分式与等式的性质,两者有可能混淆,在引入新课前要准备一些分数与等式的性质练习,帮助学生弄清两者的不同,避免产生混乱与错误。因此,预见错误并有效防范能够为揭示错误、降低错误打下基础。

(二)课堂方法多样化

1、学会读题

对于易错题,学生之所以易错,读题能力弱化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读题时,学生审题不仔细,捕捉信息的能力差,常以"看错了"作为既悔之不及又自我安慰的心理借口。上学期七年级上的一次期末模拟考试中的一道试题让我印象深刻:

如图,在ABC中,∠ABC=45°,AB=4■,AC=5,以点A为圆心,r为半径作圆,则当r取何值时,A与线段BC有一个交点?有两个交点?没有交点?

在学生独立思考及小组交流后,竟然没有一个学生能做全对。学生的回答基本一致:

∠B=450, AB=4■

sinB=■

AD=4

① 当r>4时,A与AB有两个交点

② 当r=4时,A与AB有一个交点

② 当r

这道题目之所以易错,主要原因是学生读题不仔细,在课堂知识的惯性思维下,出现了知识性错误和策略性错误,对"直线"和"线段"不加仔细的辨别,直接将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比较作为判断依据,把直线改成线段,限制条件增加,情况就变得更加复杂了。可是读题能力并非一朝一夕能提高,要求教师注重平时的培养和锻炼。

(1)让学生读题

课堂上一道题目出示后,许多老师往往以自己的朗读代替了学生的审题,这样的弊端至少有两点,一是学生有依赖心理,反正老师会读题的,我乐得轻松,此时学生的思维是放松的,不积极的。二来题目中的易错点和关键点老师在读题时,很容易突出呈现,学生缺乏自主发现的过程,久而久之,弱化了学生审题能力,许多学生课堂能听懂,课后要做错,这也是原因之一吧!所以,课堂上的题目出示后,应当让学生静静的自主读题。

(2)让学生划题

做作业时,要让学生审题时,把重要的句子或易错的地方划出来,例如上题中的线段BC,又如应用题中的关键句子。这样,由于审题原因导致的易错题就可以大大的减少了。

2、学会类比

类比是根据两个对象有一部分性质类似,推出与这两个对象的其他性质相类似的一种推理方法。而知识点之间的相似性是造成易错的重要原因,所以,通过类比学习,分清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本质,从而减少错误的发生。例如,在分式教学中,学生常常容易混淆分式与分式方程的解法,表现有:

化简 ■+■

解:原式=■+■=x(x+1)=2x+1

出现这样的错误,在于学生把分式中的约分和方程中的去分母两者混淆了。所以在学习分式这章时,关键是要用与分数类比的方法导出分式概念,分式基本性质与分式的四则运算法则,与等式的性质2类比的方法理解分式方程的解法,然后在化简分式和解分式方程的类比中理解两者的本质区别,避免上述错误的发生。

3、学会反思

反思整理作为易错题教学的重要策略,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重新审视错误的根源,也可以使学生在反思中强化认识,加深印象,反思的方法有很多,建立易错卡是不错的选择。本人在教学实践中深感其利。

(1)易错卡的内容

主要有①错题再现;②错因分析;③正确解法;④规律总结;⑤类题训练。

(2)易错卡的使用

学生独立建卡--同组学生间交流--易错题汇总--阶段测试

(三)课后训练题组化

易错题,是学生知识和思维的盲点所在,要想克服这个盲点,必须加以强化训练,题目的出现不能以点的形式,而应当是线或面的形式,这样学生的印象才能更深刻。例如,在初三中考复习阶段,对于线段之和最短这类易错题的复习,我就以题组的形式呈现。

题组1:如图1点E为正方形ABCD边BC上一点,在BD上确定一点P,使PE+PC最短。

题组2:如图2菱形ABCD中,AD=2,∠BCD=60°,点E是AB的中点,P是AC边上的一个动点,求PE+PB的最小值。

题组3:如图3 MN是o的直径,弧MA、AB、BN的度数之比4:1:1 ,o的半径为1,点P在MN上移动,则AP+PB的最小值是-----------

图1 图2 图3

显然,解决线段之和最短,需要寻求和其中一条线段长度相等的线段,从而将线段的和转化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问题,寻找到问题的最初出发点,学生对于这类问题的解决就得心应手了,练习归类整理,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多了。

四.反思整理--易错题教学的启示和困惑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回头看看每一次的课堂实践和教学反思,心中对易错题的认识也由模糊到逐渐清晰,课堂中易错题何时呈现,以何种方式呈现,如何有效解决易错题,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状况在易错题教学中影响等等,或许我们无法彻底解决它,但我们可以尽量的减少,结合平时的实践,将易错题教学的启示和下阶段计划进一步思考的问题与大家分享。

1.启示:易错题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

错误是从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不断尝试的结果。 事实上,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错误和失败不仅是在所难免的,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学生所犯错误及其对错误的认识,是学生知识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师要正确面对学生的错误,因为错误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课堂上,教师应该理解学生的错误,错误不过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做的某种尝试,它只能反映学生在某个阶段的学习水平,而不能代表其最终的实际水平,也正是由于这些错误的不断提出与修正,才使学生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挖掘和捕捉学生的智慧。

2.困惑:如何更有效处理易错题在不同层次学生的解决策略

受学业基础、思维水平、知识能力的差异的影响,每一个班级中总有一些思维水平特高的优秀生和思维水平比较低下的特困生,不同的学生对于易错题的理解是不同的,在一个40位学生左右的班级中,在课堂教学中,易错题的讲解如何设计内容、如何组织教学方式来更好发挥这两类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得以发展,使易错题的教学效率最大化,也是一个尚待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罗增儒著.《怎样学会解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