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五年级说明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转变文本呈现形式,梳理文章思路
非连续性文本融合了多种表达元素,如表格、图形、 符号、文字等,具有直观、简明、概括性强的独特优势。在阅读内容与条理显得冗杂的说明文时,引导学生进行连续性文本和非连续性文本的转换,如列提纲、画图表、填写表格等,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文章思路,突破教学重难点。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飞向蓝天的恐龙》一课,理解掌握恐龙到鸟类的演化过程,是教学的重难点。文章第四自然段篇幅较长,内容抽象。尽管作者在介绍时清晰有序,但当大量的信息通过阅读涌入到大脑中时,很多学生理不清条理,读文印象模糊。教学时可以运用表格辅助教学,使冗杂的条理变得一目了然。
二、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
在说明文的阅读中,学会整合信息,联系比较,形成解释推论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在连续性文本中,关键的信息零散地分布在各个自然段中,不便于联系比较。而图表类非连续性文本能将关键信息集中呈现,易于进行纵向、横向的联系与比较,从中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蝙蝠与雷达》一课,用表格的形式呈现科学家弄清蝙蝠夜间飞行原理的三次实验,再引导学生进行纵向比较,形成推论:蝙蝠夜间飞行不是靠眼睛,是靠嘴和耳朵配合起来探路的。用“简图+文字”的形式呈现蝙蝠和飞机夜间飞行的秘密,引导学生进行纵向的联系,形成解释:雷达的天线就相当于蝙蝠的嘴,无线电波就相当于超声波,接收装置就相当于蝙蝠的耳朵,这就是仿生学。
三、图解理解困难语句,降难度增趣味
图解,就是利用图来解释或分析。说明文阅读中,某些语句意思比较抽象,或离学生的实际很远,仅依靠读文本,学生难以领会。此时,如果能化理解困难语句为可观、可感的简图,则能降低学习难度,便于阅读领会。如人教版四年级下册《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一课中,是这样介绍黄河成为“祸河”的原因的:“问题就出在这四亿吨泥沙上。它使黄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结果有的河段高出两岸农田3米-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黄河成了悬河。”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先用一幅简图画下平常生活中见到的河,知晓河床和河堤的概念,了解平常河流地势低于两岸的特点。再尝试边读这几句话,边画文中的黄河悬河简图(如下图),了解黄河部分河段河流地势高出两岸的特点。通过做图解,相信学生对“悬河”的理解一定不再是朦胧的。
(说明文)
包头昆区钢三小五年级五班:韩笑然
血鹦鹉是一种热带淡水鱼类。它的外形酷似鹦鹉,尤其是那张嘴巴,跟鹦鹉的嘴特别像,身体上有着较少的鱼鳞,全身胖乎乎的,看上去非常可爱。
我的语文书 语文是文化中的一种,它也借着书来传授语言和文学的知识。
五年级上册的语文书,开学时我刚拿到手,如获至宝。它犹如一座知识宝库,内容丰富;犹如一把钥匙,找开它的知识大门。现让我的语文书把我带到五彩缤纷的语言、文学世界。 语文书的形状是长方形,它的封面不断地变化,从一、二年级的卡通动物,到三、四年级的课文中生活现片,随着大家年龄的增长,知识文化需要程度不断提高,里面的内容丰富多彩。语文书的封面是描述桂花雨一课的景象。 我随意翻开,看到的是栩栩如生、生动与文字相配的图片,这些图片似乎给我们带来了看不到的景象。在日积月累里,我收集到了不少的诗词,日积月累,积铢累寸。还有装着数不尽资料的资料袋!语文书里蕴含着无穷的知识,里面胡怀念故乡的记叙文,产品的说明文,生活中的道理,有趣的汉字、父母之爱的故事,政治家爱国精神的诗文等,给我带来深刻印象,也启发了我,语文书,一个知识的深井,知识源流,取之不竭。
我的语文书,是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博士,一个聚集世界的照相机,一个诗画精通的诗人。我的语文书跟随我的语文老师一起,传授给我的语言、文字和文学知识,语文书,也给我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语文书,充满了无限魅力!让我们热爱、喜欢它!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新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引入,赋予语文课标新的时代气息,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笔者曾对宜州市某城区小学39名小学语文教师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不知阅读指导的教师占18%,不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师占28%。通过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课程实践价值及有效教学缺乏认识。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研修三位一体”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与举措。作为学校,应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学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数据表格、说明书、地图、时刻表、公交站牌等类型的具有直观、简明、实用特点的阅读材料,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较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二)通过表格形式,引导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如语文S版教材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纯非连续性文本,如三年级上册看漫画《父与子》后习作、五年级上册《七律・》的中国工农路线示意图等。二是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四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寓言故事”的表格式读书卡、五年级上册“文明公民”调查表、六年级上册“今日家乡”表格式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产品说明书、“旅游大使”中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告别母校――我们的成长”中的请柬、海报等。通过梳理发现,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多出现在语文大课堂(即综合性学习)、阅读与习作平台及课文中地图、指南针等板块内容中。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如药品说明书、超市小票、旅游导览图等。
(三)结合课例分析,引导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样,阅读的方法也因材料不同而异。比如阅读地图或绘制家乡景点旅游路线示意图,可指导学生按照“确定位置――找准路线――认清方向”的步骤完成;阅读产品说明书,可按照“抓关键词――图文对照――简单推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流程进行;阅读图表,可采用“读标题、看图表、比数据、得结论”的阅读策略。通过案例解读与内化,提升教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中如何操作,还需要教师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研磨,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故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旅游示意图,有效推进课文的阅读。笔者先让小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故宫知识与图片,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主要介绍的宫殿及介绍的顺序,画一画故宫示意图。分4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太和殿,模拟设计导游词,再上台根据故宫示意图模拟导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语句、数据。学生在形象的示意图和导游的模拟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像移步换景的课文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等,教师都可以恰当融入导览图,既帮助学生直观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教学时,首先展示“清凉油说明书”,要求学生看懂说明书,提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厂家写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品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说明书语言简洁、实用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学习药品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写《小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按照“品名、外观描述、特色、功能、作用、注意事项、广告词”等内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如笔筒、布娃娃、花篮、不倒翁、传声筒等)向同学进行推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范例,在阅读中习得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写法迁移,尝试习作练习。通过读写练习,学生在熟悉、内化、运用中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的语文大课堂,教材以表格形式呈现了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特色推销等)的资料,把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汇总、分析与整理,完成“今日家乡的×××”表格式调查报告。教学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信息,用非连续性文本“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简洁、直观地表达数据,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做出简单的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就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怎样“获取原始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不仅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行动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标”小学高段新增阅读内容,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非连续性文本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其课程价值,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以《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为课例,对非连续性文本群(漫画、地球千疮百孔图文、保护地球节日清单、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等)的读写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阅读策略”的探索。再如,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阳》等,是否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表格)推进说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和教学后使用所起的教学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微型课题研究。再如,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课型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旅游导览图》阅读指导策略,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与测试,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评析,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在课例与案例的研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一、从生活出发
在教学作文活动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设计展示学校新貌、家乡新貌等熟悉的画面;播放春节蓝球决赛、舞龙、舞狮、捞鱼等视频;欣赏描写砍甘蔗和割稻谷场景的优秀范文等来创设各种情境,让置身其间的学生能够十分便捷地调用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将课堂上虚拟的生活场景变成心目中的真实场景,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做作文”,在“生活”中“做作文”,在“情境”中“做作文”,在“想象”中“做作文”,缩小作文和生活的距离,实现“生活向作文转化”。这样的情境作文教学法的目的是让学生觉得,作文已不是“要我写”,而是“我要写”,提笔写话已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非写不可。
二、从实际出发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上册习作三——《说明文》时 ,我充分利用课本,一是组织学生复习课文《鲸》和《松鼠》,引导学生说说《鲸》和《松鼠》各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二是结合当地绿色蔬菜生产基地资源,引导学生按照“列数字、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的说明方法,介绍那马的绿色蔬菜,重点介绍种类、无公害、每天上市的销售量及蔬菜质量。
三、打破常规
例如,教学六年级下册习作五——《自由习作》时 ,我先设计了“春天景色”“田野风光”“绿色家园”“幸福家庭”“学校里的事情”“路上见闻”“母爱”“科学幻想”“个人理想”等题目,让学生从多个方面去思考,选择自己觉得新奇有趣或感受最深的内容;然后让学生自主拟题,对体裁、题材、风格都不要作要求,凡是自己喜欢的、感触深的,都可以写,力求把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原汁原味”地表现出来,不说空话、套话,写出真情实。因为有了情感的积淀,学生写的作文可谓是丰富多彩。如写有关《春天》的作文时,有的学生写美丽的春光,抒发热爱自然之情;有的学生写愉快的活动,童心童趣跃然纸上;有的学生则写游人的不良言行,倾注对家乡一草一木的关怀之情。又如写《幸福家庭》的作文时,有的学生写出了自己对爸爸妈妈的爱;有的学生则画了一个鸟窝和几只小鸟。再如写《母爱》的作文时,有的学生画了一只大鸟在给小鸟喂食……
四、注重习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