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野外实习个人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野外实习的改革既要强调自然地理基础学习,又要体现不同培养方向对自然地理的应用的需求,针对一专业下具有多个培养方向的要求,本文提出了具有两个层次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模式。第一层次为地理科学专业自然地理基础实习,第二层次为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第一层次为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第二层次为综合的自然地理野外实习。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与部门自然地理课程紧密结合,是课内实践的延伸;综合的野外实习以研究性实习为目标,与各培养方向紧密结合;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注重基础,以验证性、探究性为主,研究性野外实习以应用性课题为导向,注重研究过程;部门自然地理实习侧重区域自然地理要素及其分布规律,实习过程要求具备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而研究性学习侧重当地当前的社会经济需求,围绕着跟自然地理条件相关的问题展开,通常涉及人地关系系统的多个自然地理要素,因此需要综合调查;部门自然地理实习范围比较大,以实习路线和实习区域为主;但研究性自然地理实习注重研究和问题相关的自然地理因素,通常在点上深入研究,钦州是当前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的前沿临海的城市,临海工业的大发展提出许多问题都跟自然地理相关,如结合当前海岸带开发和保护存在的问题,加强海岸带自然地理研究性实习。
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在部门野外实习基础上的提升,是在学生具备自然地理基础的基础上,以自然地理应用为目标的综合实习,一般在部门自然野外实习完成后实施。整个实习过程包括选题、野外自然地理调查、数据分析与研究、论文与报告写作等环节。研究性野外实习要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整个过程发挥指导作用;研究性自然地理野外以学习小组为实习组织单位。从实习题目的选题、方法和技术路线制订、数据的收集和调查、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论文写作和成果总结等各个环节都要求每个学生充分发挥能动性,通过小组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完成,在整个实习过程中实习指导教师给予必要的启发和指导。首先由教师引导或鼓励学生自主提出跟本专业在自然地理科学应用相关的课题,比如地理科学专业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方向可提出区域土地利用、填海工程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海岸侵蚀与海岸线变化;红树林保护;自然保护区规划;土地复垦及植被恢复;生态旅游规划等与区域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同时需要通过野外自然地理综合调查才能解决的问题。研究题目的数据需要野外实习过程获取。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制订的技术方法进行自然地理调查,通过分工合作完成。野外调查的方法有实地调查法、遥感调查法和资料收集法,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可根据各自特长有所侧重,鼓励不同培养方向学生进行合作。这个过程的完成关键在于学生的部门自然地理基础是否牢固,可见第一层次的野外实习对于第二层次的研究性野外实习具有决定作用。这个过程中指导老师要进行监控和指导,及时答疑。野外调查完成后指导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分析数据和研究问题,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是野外实习的重要环节,可在校内或野外完成。指导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交流和讨论,最后形成野外调查的结论。传统的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教学方式一般是在实习结束后,指导学生结合实习的感性认识对实习区域的资料整理和综合分析,完成野外调查报告或综合实习报告,而研究性实习在自然地理综合野外实习结束后以实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和完成小型研究性课题和总结,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和交流能力。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的评价方式注重过程,充分考虑个人在整个实习过程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以及在小组中的组织、合作、交流能力,综合评价每个学生在资料查询、野外调查能力,数据整理和以及论文写作和报告总结的能力。成绩由小组评定和指导老师评定两部分综合。
研究性的野外实习模式是适应地方院校培养应用性人才需求提出的。通过对研究性实习模式及目标要求进行对比分析表明,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在传统部门自然地理基础上的提升,部门自然地理野外实习和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是不可分割的整体,对于培养应用性的人才有重要意义,自然地理野外研究性实习教学的实施及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 野外实习基地的选择
实习基地的选择是关系野外实习成功与否的重要前提,合适的实习基地可保障和提高野外实习质量,因此基地的选择尤为关键,可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选择交通设施便利、人为干扰影响较少、基础资料充实、自然环境优美、药用植物资源蕴藏量大种类丰富、②便于灵活安排实习路线、具有大规模接待能力的地点。我校曾经先后在湖北神农架、咸宁九宫山、武汉植物园、江西庐山等地进行药用植物的野外实习,依据以上原则我校最终将庐山作为实习基地。
庐山,位于江西省九江市境内,北临长江,南靠鄱阳湖,药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共有野生和栽培药用植物242科803属1859种,其中野生的维管植物171科756属1027种,包括蕨类植物27科38属64种,裸子植物7科8属11种,被子植物137科710属952种。③常见药用植物有石松、江南卷柏、紫萁、贯众、庐山石韦、何首乌、益母草、鱼腥草、海金沙、千里光、金荞麦、杠板归、孩儿参、黄连、大血藤、箭叶羊藿、华中五味子、山鸡椒、独行菜、垂盆草、枫香树、杜仲、仙鹤草、野葛、盐肤木、紫花前胡、过路黄、夏枯草、薄荷、栝楼、羊乳、桔梗、朱砂根、野菊、刘寄奴、淡竹叶、天南星、百合、多花黄精、玉竹、粉背薯蓣等。药用部位包括了所有中药类型,有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全草类、树脂类等。药用植物种类几乎涵盖了药用植物学教材中涉及到的所有科。庐山独特的资源优势为野外实习的顺利和高质量的完成提供了重要保障。
2 野外实习的前期准备
2.1 物质准备
预先整理准备好实习期间所需物品,主要包括教学物品,有《中国高等植物图鉴》、《庐山植物志》、《药用植物学》等工具书;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所需的枝剪、锄头、采集袋、标本纸、标本夹、吸水纸、号牌、GPS、相机等;必要的常用药品和常用急救医疗装备;个人生活物品和必要证件等。
2.2 思想准备
实习前组织相关专业学生召开野外实习动员大会,让学生明确野外实习目的意义和重要性端正实习态度;通报实习期间的基本安排和必要的相关准备;强调组织纪律性,实习过程中要服从纪律听从安排,展现良好的当代大学生风貌,同时着重加强安全教育,包括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2.3 人员准备
根据实习情况和有关教学安排,协调好带教老师,医生、班主任等人员。根据学生专业、性别、带队教师的人数等综合情况对学生进行实习分组。
2.4 交通工具安排
由于野外实习队伍较庞大(我校每年有300人左右参与实习),路途较遥远,挈带物品较多,所以最好中途不要换乘而采取直接由学校到基地的一站式方式,一般宜选择汽车作为交通工具,便于灵活安排。因此,野外实习之前要提前安排好交通工具,做好乘车安排以及各乘车小组的划分等。
3 野外实习的教学实施
3.1 野外实习教学内容
我们根据药用植物学理论教学内容,结合中部地区资源特点,选择传统大宗药材基源植物的识别和采集为主。教学过程中主要以掌握植物识别的基本技能为重点,要求学生掌握两百余种常见药用植物的识别特征,在前期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实物进一步加强对蓼科、毛茛科、木兰科、十字花科、蔷薇科、豆科、五加科、伞形科、唇形科、葫芦科、桔梗科、菊科、天南星科、百合科等重点科特征的掌握。同时注重学生观察能力(对植株特征、生境等的观察)、种子植物腊叶标本的采集制作以及野外植物资源调查等方面的培养。
3.2 野外教学方法
对于植物的识别主要从“眼观”(观察植物各器官形态特征)、“鼻嗅”(闻植物所散发的特殊气味)、“嘴尝”(品尝植物的味道),以及“手揉”(触摸感受其质地、厚度、毛茸等)等方面入手,同时将某些方面特征相似容易混淆的科或植物加以区别比较,某些方面相同的特征进行归类总结,并结合一些口诀、俗语、传说、故事来激发学生的兴致以便让学生快速准确掌握常见植物的识别特征。
3.3 野外实习考核
野外实习教学环节结束后,为检查学生学习效果,都会采取不同的形式进行考核,我校的野外实习考核主要是现场考试,即随机选取30种左右常见药用植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写出种名、科名,能独立完成腊叶标本的制作,同时根据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组织纪律、团队精神、实践动手能力等给出综合表现成绩,最后按一定比例得出野外实习综合成绩。
4 小结与讨论
关键词:生物学 野外实习 学生应用能力 生态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6-0041-01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高校生物类及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所必需的重要基础实践环节之一[1-37]。学生由重理论知识传授的高中学习阶段转入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培养并重的大学学习阶段,需要一个适应过程和转型过程,而这一过渡阶段最好的载体就是实验教学与野外实习,尤其是野外实习环节,更能直观的将课内与课外、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因此,在生物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不可替代的现实作用[2]。
1 以实践教学体系建设为依托,完善实习指导体系
生物学野外实习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生物类相关专业实践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它既能验证和巩固理论教学成果、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有机结合,也能扩大和丰富学生知识范围、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是形成综合生命科学素养,训练其独立开展科研工作能力的重要环节[1-27]。为了实现传统教学模式向应用型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在多年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这一目标导向,逐步建立并完善了实习工作的指导体系,将研究性教学理念贯穿于实习的全过程,既注重了对学生实践和创新意识与科研能力的培养,又充分体现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
2 整合生态学基础内容,完善内容体系
生物学野外实习中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动植物物种的辨识与标本采集。而无论动物还是植物,其生长发育及生存繁衍总是与特定的环境条件相关联、相适应的,因此,在野外实习的内容体系中必须加入生态学相关基础知识。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实习过程中通常要求学生比较不同植物物种和不同生境相同物种之间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并归纳出环境、气候等自然条件对植物生物学、生态学特性的影响。
3 强化学生管理,注重环境保护
因野外实习是一项大型的集体活动,组织开展的过程中势必会对实习地的环境产生扰动[7],因此,我们在实习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对实习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如在实习前就强化学生的环保意识,要求每个人都要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并且让学生了解人类干扰时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严重影响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实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注意生态保护,尽最大可能减少对实习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扰动。
4 加强实习过程监控,科学评价实习效果
因生物学野外实习是一项系统工作,因此无论其组织实施还是总结评价都要整体考虑、系统谋划[2]。为充分调动学生实习积极性,切实保证实习活动的实际效果,我们对野外实习考评方式进行了改革,从单一对结果的考核转变为实习前、实习中和实习后的“三段式”综合评价。
所谓“三段式”评价,即对实习工作开展之前学生对实习的认识状况、计划制定的参与度以及提出的问题与建议的有效性作为前期考评的主要依据;在实习活动进行过程中,对学生的实习态度、参与实习主动性和现实表现、阶段性实习任务的达成度作为实习过程评价依据;将学生实习结束后的植物识别成绩、标本制作成绩和实习报告成绩等作为实习末考评依据,对三个阶段成绩赋予一定权重,得到学生实习工作的综合成绩,从而达到全面考核、客观评价的目的。
5 结语
生物学野外实习是一个系统工作,由始至终都需要科学规划、精心设计和周密安排,并认真实施、有效监督及科学评
价[1-27]。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生物学野外实习教学必须围绕学生应用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展开,科学评价实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打通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理论与实践之间的界线,从而形成基于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理论+实践”实习教学体系。同时,在野外实习工作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终强化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与环保理念,充分发挥生物学野外实习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张迎梅,陈强.“流动式”生物学野外实习探索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03(5):80-83.
[2]王玉玲,杨红超.创新型生物野外实习模式中指导模式的确立与实践[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3):24-26.
[3]黎桂芳,王海舟.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52-5356.
[4]胡国富,胡宝忠,常缨等.植物学野外实习教学改革初探[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1):30-32.
[5]曾宪峰.谈谈植物学野外实习质量控制[J].时代教育,2009,5:15-16.
数码影像设备是指以数字形式(0或1)来记录、存储以及再现影像信号的设备。使用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或数码手机等均可直接捕获外界事物影像的颜色和亮度信息并转变为电信号,记录到记忆储存介质上;再将这些信息采集到计算机中,作为数字影像进行加工和处理,最后通过数字文件存储下来;数字化的影像信号经投影仪可以再现出来。数码影像设备由于能够高效、真实地记录并反复再现客观事物的形态、颜色、动态等特征,被广泛应用于教学科研各个领域。
基于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性质和任务,我们认为把数码影像设备(即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有照相或摄像功能的数码手机、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数码投影仪等)应用于植物学野外实习,既能发挥卓越的教学实践功能,又能彰显现代教育改革的理论意义。
1 助推了学习的研究性
学生在拍摄茎叶花果等的形态特征时必然要进行比较甄别,以求卓越;在检索鉴定时,必然要联系和运用已有的理论知识,以求客观准确;在照片被展示或标本合格时,学生往往表现出很大的成就感,促进实习兴趣大增。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中,面对形形的植物学现象,在数码影像设备客观记录的前提下,促进了解决问题时反复观察、连续对比的实现,使实习资源共享率大大提高,数码影像设备使实习过程中“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氛围更加浓厚。
2 促进了学习的合作性
实习教师按照学生的异质性即有无数码设备、性别等进行分组,为合作学习提供组织保证;数码作品直观,利于对照评比,增强竞争的公平性、公开性和公正性;组员在实习各环节如拍照拍摄、标本的采集制作等方面协同作业、互相切磋,可以凝聚全组的聪明才智,提高实习效果;通过展示照片、视频,达到最直观、最充分的交流和复习探讨,在团队中挖掘并承认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数码影像设备提高了实习过程中“合作学习”的效果。
3 突出了学习的自主性
花草是美丽的,用手机、相机拍照拍摄更是愉快的,尤其是汇总后统一播放讲解,更能激发出实习的热情,数码影像设备能有效规避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厌学情绪。学生在拍照拍摄植物的微观特征的过程中,易于集中注意力,反复不断地观察比较、练习操作,利于锻炼意志力和抗挫折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里进行连续多日的分组实习,学生们围绕各自的任务并对比他人的影像成果,都能产生良好的竞争性、合作性和参与性,数码影像设备突出了实习过程中“自主学习”的优势。
4 强化了实践活动的综合性
植物学野外实习本身就是“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直接体验、研究探索课堂所学理论正是实习的目的之所在。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是行之有效的辅助手段:学生在反复观察中,要不断进行比较鉴定。个人的思维方式、研究角度必然要不断调整,拍摄制作、归纳总结、展示讲评等环节无不培养并展现着各自不同的认知取向,数码影像设备使学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中养成自己的个性,数码影像设备强化了实习过程中“综合实践活动”的特色。
二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的应用方法
为有效地提高植物学野外实习的整体水平,全面贯彻“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自主学习”以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现代教学理念,针对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教学日益普及的实际,多年来我们一直坚持在不需要专门投资的前提下,努力挖掘并整合数码影像设备在野外实习中的作用,通过不断地探索,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具体需要的数码产品有:便携式数码投影仪一台、笔记本电脑一台、数码摄(录)像机一台,以及实习学生个人的数码相机和具有数码照相功能的手机等,具体做法如下:
1 全员拍照,资源共享
指导并鼓励全体实习师生在实习过程中随时拍摄具有代表性的植物形态学特征,经初步筛选后,及时汇总到笔记本电脑,由实习教师筛选、鉴定、归类,适时用便携式投影仪和笔记本电脑向全体实习同学播放讲评,从而实现不同班组实习细节的整合和实习情景的再现。还要随时表扬影像的作者,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和科研交流的热情。事实证明,此举既能大大提高识别鉴定植物的教学效果,也为教师以后的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的资料。
2 组成动态实习的专题小组,统一展示汇报成果
按异质分组的要求成立各种专题小组,就一些动态变化的课题,如卷柏在干燥和潮湿情况下的不同形态、睡莲等植物花朵的开放与关闭、水绵早晨沉水与午间漂浮、禾本科叶片的抗旱运动等,由小组学生定点进行连续观察拍照,并在实习即将结束前在实习队汇报小组成果。此举能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而强化对结构与功能关系的理解,培养学生连续观察生命现象、动态分析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方法。
3 用数码摄像即拍即播视频材料,共享技术要点和操作技巧
用数码摄像机随时摄制标本采集和制作的规范过程,适时播放视频,结合实际讲解分析操作要领。此举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仅靠语言讲解而形成的不当操作,突出了直观性和示范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标本质量和实习效率。
4 鼓励学生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
由于有了上述拍摄记录做基础,提交电子版的实习报告就很受学生的欢迎。电子版的实习报告易于修改,能客观地体现出色泽和动态等特征,也顺应了当代大学生普遍拥有计算机技能的形势,既提高了撰写效率和报告的质量,也节省了纸张资源。
三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的优势
如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实践探索,我们认为只要教师积极引导、善于组织,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科学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其教学优势是多方面的。
1 能显著提高实习效率
野外与室内相结合,实物与数码相结合,分组深入实习,统一直观示范,实习效率能显著提高。用数码投影仪集体辅导,相当于把多媒体教室搬到了实习点,如放大了的花、特写的果等,既丰富了多样性,又突出了特殊性,大大减少了指导教师重复性的辅导讲解,讲课效果更加规范高效。
2 能全面提升实习质量
把全面细致的野外记录进行筛选整合,再向全体学生展示讲解,利于学生对植物种类的识别鉴定;对植物标本采集制作过程中的细节讲解能做到重点突出、利于统一要求。连续拍摄的数码照片能很好地展示生态实习中难以理解的生命现象和生态规律,培养学生在变化中探求植物生活规律的能力;电子版实习报告融形态、色彩、动态于一体,观察更直观、变化更连续、分析更客观。
3 能激发学生的实习兴趣
学生利用自己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必然要仔细进行特征辨析;凡有摄影、美术基础的学生还能发挥示范作用,既利于提高实习效率,也利于加强团队协作;在统一展示照片和小组讲评时,能给拍摄者以成就感,有利于班组之间的竞赛与合作,全面提高学生的实习兴趣。
4 促进师生间、同学间的相互交流
每个班组每天所观察到的植物的具体特征必然有所不
同,统一播放讲解就是班组间的交流,包括内容、方法以及技巧上的交流;指导教师的选择性示范播放及讲解,就是师生间最有效的学术交流。
5 对教师的科研工作有辅助作用
特别是对于分类学教师和生态学教师而言,学生们的拍照记录,可以为教师的研究工作提供大量的基础素材。
6 可以丰富师生们实习期间的业余生活
植物实习地点一般都处于偏远山区,对于活泼好动的大学生而言,业余生活也是实习教师不得不考虑的问题之一,上述数码影像设备还可以适当地再现学生们的实习生活,以满足学生们的精神需求。
四 数码影像设备在植物学野处实习中应用的注意事项
尽管数码影像设备是先进的,但在植物学野外实习中应用还处于尝试阶段,尚无任何标准可循。而野外实习又是特殊的教学过程,许多环节还需要认真研究。现阶段,如下几点是实习教师应该注意的:一是组织鼓励学生用个人的相机或手机拍摄照片时,要充分考虑到还没有相机或手机等学生的情况,异质分组,以保证各自的效率和成绩不受影响;二是实习前要核实实习地的电源情况以及有无可供投影的白色墙壁,没有遮光设备的可以在晚上天黑后投影讲评;三是实习教师要提前明确拍照要求,尽量提高学生的拍照质量,每天回到实习驻地后,要求学生及时筛选、复制并上交照片,教师要尽快筛选、鉴定、归类,以便在当天晚上统一复习讲评;四是要求学生撰写电子版的实习报告,但要允许他们在返回学校后提交,以保证能用上电脑,还要允许尚无电脑的学生上交纸质报告。此外,教师还要随时提醒学生爱护数码设备,精细、规范地操作,以免造成设备损毁。
总之,数码影像设备已经走进社会的每一个角落,多媒体教学手段日益普及,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满足当今的实习需要。尽管植物学实习地点多是在偏远的山区野外,属特殊的教学过程,全面实施数码技术还有一定的困难,甚至永远不能和室内教学相提并论,但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不断加强,大力普及数码技术在植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因此,每位实习指导教师都应该重视并努力践行现代教学理论,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创造性地应用数码影像设备,以促进植物学野外实习水平的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1]徐鸿浩,等,数码影像技术[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7
[2]沈亚强,等,现代教育技术基础[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探究性;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问题;改革途径
在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学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实践教学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1-2]。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实践教学作为一种教学体系开始受到人们的关注,对实践教学开展研究和探索,对于逐步完善实践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主要通过2个途径开展[3]。第1个途径是课堂实验,通过课堂实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第2个途径是野外实习,通过野外实习使学生掌握野外工作流程和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对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能力。国内学者围绕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开展了一系列研究。邹君[4]对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肖海燕和陈志彪[5]认为,应该适当增加实验课时和实习时间,以确保学生掌握基础实验技能和野外观察动手的实践。艾尼瓦尔窑斯地克和瓦哈甫窑哈力克[6]将地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划分为课程实验,气象与气候、水文实习,地质与地貌、植物与土壤实习,综合实习,实践实习和毕业实习等6种类型。也有学者对自然地理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宝贵意见,申洪源[7]提出,将《地质学基础》《地貌学》《普通水文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中零散的野外实习内容集中,开设《自然地理学野外实习》课程。
1当前自然地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念缺乏创新性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是一种认知验证型教学,教师在课堂上讲解,学生听课并记录。在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学生更多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对各种自然地理现象的观察,而对于导致某些自然地理现象的内在原因,则没有做进一步的探究。因此,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本质上是一种教师主导的教学,并没有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
1.2教学内容缺乏整体性
受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的影响,一个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可能无法包括气候气象、地质地貌、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全部实习内容,有时可能需要2~3个实习基地才能完成全部自然地理实习任务,这会使得指导教师在一个实习基地只能讲授有限的几个实习内容,不仅会导致教师讲授的内容过于单一,还造成学生对自然地理的整体性认识不足。
1.3实践教学成绩考核方式单一
传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环节包括课堂实验和野外实习。课堂实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提交实验报告,教师依据实验报告给出成绩,但对于实验过程却往往缺少评价。野外实习则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实习任务,提交实习报告,教师依据实习报告给出实习成绩。与课堂实验相比,野外实习的周期较长,实习环节相对复杂,通常包括实习准备、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等环节,因此只依据实习报告的撰写情况就给出实习成绩,无法真实客观地反映学生的野外实习情况。
2开展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探究性教学是以学生的发展为宗旨,在探究教学理论的指导下,以探索研究为主线,通过开展探究性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及创新精神,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进而将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因素按照模式分析的方法建构起来的一种相对稳定的教学结构和策略体系[8]。
2.1探究性教学是中学地理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然而,通过实地调查发现,当前许多高师:校的地理教学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无疑将会对教学理念、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产生深刻影响。学生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同样也要面临地理新课程改革,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造成师范生面对地理新课程改革,一时显得手足无措,使他们难以成为地理新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2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
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是创新的首要必备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提出或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的独立的学习能力。其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倡导个人通过与他人合作的方式开展探究活动。因此,探究性教学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因为课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探究问题的解决方法,所以实施探究性教学是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的现实需要。
2.3探究性教学是加快高师:校地理教师队伍成长的需要
中学地理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成为课堂教学的野引导者、组织者和参与者冶,这既是对基础教育的教师提出的要求,同时也是对高师:校的教师提出的要求。高师:校的地理教师,课堂上讲授理论课程,课下开展科学研究,但二者有时并无密切联系。开展探究性教学,一定程度上能调动师生共同探究科学问题的积极性,在完成教师科研项目的同时,促进了教师成长,锻炼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研素养和创新精神。
3探究性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途径
3.1教学内容改革
根据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特点,将其教学内容划分为基础实验型、野外实习型和创新实践型3种类型。其中,基础实验型以验证课堂理论教学、认知自然地理科学原理为主要目标,如土壤学实验、植物学实验等。野外实习型以巩固课堂理论教学、探究自然地理科学规律为主要目标,如地质地貌学实习、水文学实习、土壤学实习、植物学实习等;同时,在自然地理实习基地的安排上应通盘考虑,尽可能地开展自然地理综合实习,将自然地理的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物、动物等实习集中安排在一个实习基地。创新实践型以培养大学生的科研素养、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为目标,如挑战杯、假期社会实践、教师研究课题、毕业论文/设计、不同级别的课外竞赛等。
3.2教学方式改革
3.2.1教师指导型。
首先,教师根据问题或者任务,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创设一定的情境,设疑启发学生思考;其次,通过教师引导探究,学生进行材料举证、推理证明,而后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学生认知获取知识。该模式突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以问题为核心,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观察、质疑、判断、推理,最后达到认知,最终获取新知识的探究过程。
3.2.2学生自主型。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开展自主学习,发现问题,通过查找资料进行论证探究,最后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学生也可以先开展自主调查,收集资料,然后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开展论证探究,并最终解决问题。该模式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发现问题的能力,通过学生的试验、调查、信息收集与处理等探究活动,解决实际问题,获取新知识,进而使其技能、情感获得发展的探究过程。
3.2.3师生互动型。
该模式突出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交流。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相应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回顾已学知识,开展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独立地发现问题,教师对学生发现问题的科学性进行评价,学生对有科学价值的问题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解决,最终获得知识、技能、情感发展的探究过程。
3.3成绩考核方式改革
鉴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发生了较大改变,因此对于自然地理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变化。与理论课程重在考察学生是否熟练掌握了教材理论知识的考试目的不同,自然地理实践课程的考试重点在于考察学生对野外调查方法、动手实践能力、数据处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综合能力的掌握程度。对于基础实验型实践教学的考核方式,教师宜将考察重心放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上,从取样是否科学、预处理是否合理、实验过程是否规范、实验报告是否完整等角度进行综合评定。对于野外实习型实践教学,教师可以将野外实习划分为准备阶段、思想作风、专业素养、实习讨论和实习效果5个部分,每个部分赋予不同的权重,综合评价每个学生的野外实习成绩。对于创新实践型实践教学,则依据创新实践活动的档次和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程度,量化不同的积分进行综合考核。
3.4加强教材建设
结合专业特点、学科特点和实习基地特点,编写具有针对性的野外实习指导用书,对于指导自然地理野外实践教学,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教材建设应以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为依据,根据学校实际,开设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材编写质量,保证实用性、完整性、适用性强的自然地理实践教材进入课堂,进而提高自然地理实践教学质量。
4参考文献
[1]衣华鹏,张鹏宴.自然地理实习基地建设于实践教学模式改革初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9,28(2):135-138.
[2]胡晓东,,天凤.高师地理专业野外实践教学与优化对策研究[J].内江师范学:学报,2011,26(10):92-95.
[3]刘长庚.浅谈新时期的自然地理实践教学改革[J].新课程,2012(11):51.
[4]邹君.高师地理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思考[J].衡阳师范学:学报,2007,28(3):171-173.
[5]肖海燕,陈志彪.基于地理专业特色的实验与实习课教学改革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11,27(3):72-75.
[6]艾尼瓦尔窑斯地克,瓦哈甫窑哈力克.地理科学专业实习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4,33(3):215-219.
[7]申洪源.高师地理专业野外实习教学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临沂师专学报,1997,19(6):8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