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舞蹈生毕业总结

舞蹈生毕业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舞蹈生毕业总结

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第1篇

摘 要 高等教育扩招后体育院校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体育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大,就业形势日趋严峻,而学生的就业意向关系到大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就业态度,并最终决定其岗位的稳定性,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本科生为调查对象,随机抽取18名即将毕业生,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对学生的就业意向进行调查。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教育专业 体育舞蹈专项 就业意向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而不断扩大,各类舞蹈专业也争相扩招,越来越多舞蹈专业的学生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舞蹈专业学生的就业率就显得格为重要。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取向较为局限,首先专业技能知识并不突出,其次学习实践时间相对有限。所以大部分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毕业生并未将此专项学以致用,而毕业后则选择了其他项目的教学甚至从事新的领域。但同样也有部分毕业生继续体育舞蹈项目的学习深造,将体育舞蹈项目发展成为自己的事业。

就业观念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念在就业上的综合反映,是人们对于就业目的、意义比较稳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体现。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本文以北京体育大学10级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意向为研究对象。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理统计法。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就业意向基本状况

调查显示,学生对就业政策及相关鼓励措施缺乏了解,39%的学生对就业政策不太了解,39%的学生比较了解,只有17%的学生认为非常了解就业政策。对国家出台的就业政策及鼓励措施的不了解,造成学生在就业意向选择上遇到不必要的障碍。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相继出台各种加强就业工作的措施,基层就业、取消户口限制、科学研究、困难毕业生援助等等不同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方便,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尤其是毕业生积极了解当前就业形势,跟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加快转变就业观念、创新择业方式,在正确判断形势和自身能力素质的前提下,以多种方式努力实现广泛就业。

(二)就业选择意向

由调查结果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毕业后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主要以读国内研究生、考公务员、体育总局事业单位及自主创业为主,其中读研究生为我专业学生发展的主要选择,比例达到了48%。可见,在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异常严峻的今天,大学生已经改变了“一次就业”的观念,把着眼点放在继续深造,再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上。

(三)就业地域意向

国家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对到农村基层和城市社区工作的毕业生,给予薪酬或生活补贴;对到中西部和艰苦边远地区县以下农村基层就业,并履行一定服务期限的毕业生,实施相应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一些本科生情愿去离户籍地较近的乡镇工作也不愿去西部,所以要加强对学生思想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去西部需要人才的地方去,首先考虑国家的需要,然后才是自身价值的实现。

三、就业意向特点分析

通过调查资料及数据的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基本状况,总结出大学生在就业意向方面的一些特点。

(一)就业主体意识比较薄弱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y包统分”的毕业生分配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取代。21世纪,高校实行的“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毕业生就业制度积极适应了当前的市场需求,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应积极关注,适时制定好就业策略,不要盲目没有头绪,应该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发展目标。

(二)就业期望呈现多种矛盾

在对就业地区、就业单位和期望月薪的选择上,有很大部分大学生都偏好于留在大城市发展,愿意去机关、事业单位及国企的人数较多,对月薪的要求也较实际平均水平高很多,这都体现了大学生就业意向脱离实际,具有明显的倾向性和不合理性。

(三)就业价值取向多元化

在选择用人单位时,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重视经济价值。在大学生的就业意向中,在社会地位等情况大致相同时,把经济收入放在较为突出的位置,在职业选择上优先考虑与自身发展有直接关系的经济因素。当代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倾向,既认可传统的就业模式,也接受新的就业方式,如自主创业。

四、结论

(一)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大学生就业政策与鼓励措施不太了解,没有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与能带给社会的价值正确看待自己,并不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及发展目标。

(二)目前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就业时的单位意向主要是继续读研深造,通过考研来缓解就业压力。其次是考公务员与体育总局事业单位。

(三)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在选择工作单位时最关心的因素由高到低依次是经济收入高、福利待遇好、发展前景好。在就业的地域意向上主要是以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生源地以及离户籍地较近的城市为主,只有少数学生选择出国以及经济较为贫困的西部地区。另外,教育学院体育舞蹈专项学生对于薪金的要求普遍较高。

参考文献

[1] 曹光四,缪丽华.扩招后就业形势对大学生的启示[J].江西社会科学.2003.

[2]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11-18.

[3] 彼得罗夫斯基.普通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舞蹈院校 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就业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艺术思潮的涌动,使得我国舞蹈艺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同时也加快了舞蹈教育的步伐。中国舞蹈教育在迈进21世纪的今天,除了巨大的成功之外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如何总结历史经验,探索艺术规律,寻找发展途径,已成为舞蹈艺术教育继续发展的课题。

一、高等舞蹈教育的现状

(一)关于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偏低是当今专业艺术院校的普遍现象,也是一个很难解决的严重问题。很多学生入校后,大部分精力都要割舍给自己的专业,尤其像舞蹈这样的艺术门类更需要多磨多练,这就势必减少了学习文化课的时间。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仔细想想更关键的问题在于观念的转变。一些从事舞蹈专业的人认为只要专业突出就足够了,文化不用太重视。这种观念如果不改变,那么职业舞蹈者就很难摆脱“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这样的贬义评价。现实中,很多艺术院校想改善这种状况,但心有余而力不足,专业课和文化课只能做到“两手抓、一手硬”,这种环境便成为从事舞蹈专业的学生对文化课的轻视的客观条件。

比如在CCTV舞蹈大赛综合素这一环节中,真正靠知识的积累正确回答问题者寥寥无几,很多优秀的选手在这一环节失分。一位舞艺高超的芭蕾舞演员表演完《吉赛尔》变奏后接受记者采访时,竟对《吉赛尔》这部作品的内容全然不知;再如:当历史民族舞剧上演几十场后,一些舞蹈演员却不知自己参加演出的这出舞剧的历史背景;一些舞者在跳某个舞蹈心中默数节拍时,却不懂得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难道这些都与舞蹈无关吗?我以为:舞蹈人才培养目标决不能只是为了比赛而比赛,为了演出而演出,当代艺术院校培育出的不应该是技术型舞蹈匠才。先生说,教育的功能使人“养成健全的人格”,所谓人格也就是今天所讲的素质,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舞蹈大学生应该向提高自己专业一样,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

(二)狭窄的就业道路

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超过400万人,就业问题成为社会热点。在这样的形势下,即使对于年轻、有冲劲、高学历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来说,要找到一份能让自己满意,又适合自己的工作也并非是件容易的事。同年,中央电视台对艺术类的本科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004年、2005年艺术类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不足30%;70%的艺术专业毕业生为生存而改行;成为国内知名明星的几率仅为0.003%。这个数据对那些怀着崇高艺术梦想的学生无疑是一种打击,就业局势如此严峻的艺术之路让人望而却步。作为钻研舞蹈艺术的大学生们,不得不对此问题引起高度重视。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不同,要求也越来越高。如北京舞蹈学院供需见面会上,用人单位对于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一个比较集中的意见。从就业角度来看,也许从事舞蹈专业的毕业生而言只能吃舞蹈这碗饭,因为他们仅此一技之长,几乎没有选择的余地,很难想象除了舞蹈还有什么更适合谋生的职业,但有不能因此而放弃,因为放弃就意味着扔掉自己擅长的专业重新起步,所以只能硬着头皮走进维谷之中。多种因素导致专业舞蹈人才过剩,就业道路拥挤。为了给学生创造更广泛的就业空间,我们必须重新结构舞蹈人才培养模式。

(三)单一的教学模式与市场脱轨

舞蹈艺术教育同其他所有教育一样,都是一定社会发展的产物,体现着时代和社会对受教者的需求。无论教学目标还是教学活动,都要受到经济影响,都要与时代的发展相衔接。王伟提出,舞蹈人才培养应符合市场的需要,针对市场的需要进行人才的培养。否则教学以学院为主,授课以教师为主,必然违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教育运作规律。过分讲究专业的专门化,使学生封闭在仅仅属于舞蹈行业内的狭小空间里,严重削弱了大学生的人文主义通识教育。这种单一的教育模式不仅压抑了学生的多向潜能,而且助长了学生一味追求单一知识的片面性。以此次我院03级毕业生供需见面会为例,十几家用人单位都对同学们提出了不同要求,歌舞团需要条件好、功夫好、表演好以及所学舞种丰富的演员;其余少年宫、文化馆、中小学等单位涉及的范围就更广泛了,不仅要能教、能跳、能编,还要根据不同岗位需要掌握不同技能。此时的我们已经见不到在舞台上的那种自信了。对于舞蹈来说,我们只局限于本专业所学的舞种;对于市场来说,我们只局限于舞蹈这一行业。不论从哪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知识储备都是远远不够的。由此可见,墨守成规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滞销”,无法与市场接轨。若想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从现在做起,在改革中寻求方法。

二、多元化舞蹈人才培养的构想

(一)加强文化素质教育

文化素质教育同舞蹈艺术教育相结合是一个长远目标,短时间内无法立杆见影,所以应根据现状循序渐进,但更重要的是要创造一种向上的风气和良好的氛围,其难点就在于如何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1、“群雁高飞头雁领”,每个班级当中都会出现几个或学习好,或组织能力强的优秀者,老师应发掘他们的能力,在不同层面上树立核心,带动集体。2、重点加强文学课教育,因为舞蹈和文学关系极为密切,西方的舞蹈学校中,文学被设为主课,备受重视。比如说结合文学作品进行舞蹈编创,在编创过程中查阅的资料便是一种学习,不仅可以了解更多的文学作品,还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艺术修养。3、学生们在专业课上的体力支出很大,对于部分学生来说,文化课堂在有意无意之中便成为他们休息而不是学习场所,所以需要对作息时间进行合理、科学的安排。

(二)专业领域的拓展

1.向内拓展

各种不同类别的舞蹈,反映着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舞蹈的表现题材领域和舞蹈形式也相应地有了发展和变化,产生出新的舞蹈体裁和新的舞蹈品种。舞蹈艺术虽然种类繁多,但从运动的规律和动作的结构来说是相通的,因此,我们不能只停步在本专业所学的舞种之中,应借此先决条件学习更多舞种,这里所指的“学习”不是肤浅的模仿动作,记住组合就可以了,而是要通过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多个舞种,打开单一的局面,更有效的发展舞蹈专业。我们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在保持所学舞种的条件下多学一些舞种,虽不能样样精通,但可以“一专多能”。

2. 向外拓展

巴西足球明星苏格拉底球踢得精彩,但更精彩的不仅于此,他竟是“医学”和“哲学”的双博士。这是否对我们的高等舞蹈教育有所启发?!为了满足社会的需求,拓展现有的专业,很多艺术院校都做出了相应的改革。易中天说:“我们现在的教育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注重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强调培养专门人才,结果很多人除了专业以内的东西,什么都不懂。”基于此,我们可以探索向外拓展自己的专业范围,如舞蹈midi的制作等一些与舞蹈紧密相连的专业。这需要在原有基础上进行课程设置的改建,同时突出了选修课的重要性,如果没有丰富的选修课设置,学生的潜能便难以得到充分的开发,所以学院应该因材施教,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机会,搭建完整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定位观念

学院培养人才就应了解市场了解人才,应有针对性的制定目标,学生也要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和自身能力给自己定位,全面发展才有选择的余地,最终将学院的办学定位观念、学生自身定位观念和市场的价值观念形成一条线,逐步建立起素质全面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结语

21世纪充满竞争,同时也充满机遇,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新型人才,就必须要转变原有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探索舞蹈教育的规律,更新教育观念。新世纪高等舞蹈教育要敢于引领培养多元化的舞蹈人才,从不同层面开发自己的潜能,为培养新一代的舞蹈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王国宾.《舞蹈教育战略与发展》.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第237.175页

2 隆荫培 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上海音乐出版社,1997年4月.第一版

3 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7页

4 易中天.《易中天谈美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第二版.第12页

5张得志.《毕业生就业一本通》.上海文化出版社,2006年11月第一版.第6 页

6 柏桦.《全才生存——如何发挥多元才能》.西苑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7 杨仲华 温利伟.《舞蹈艺术教育》.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第一版.第304页

8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第二版.第170.179

9 《文舞相融》上海音乐出版社

10《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年第4期.2001年第2期.2006年第4期.

11《舞蹈杂志》2006年第5期

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师舞蹈教育 人才培养 现状

进入21世纪以来,国民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开始经历深刻的变革。舞蹈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各高等院校舞蹈专业也在专业和学科设置上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大众接受舞蹈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在越来越多的舞蹈专业学生的毕业形势下,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达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而社会对舞蹈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目前多数高师院校舞蹈教学情况还不容乐观,培养过程中重视技巧、技能训练,忽视编创能力培养,不能适应社会各自身发展的要求。因此,在新的教育形式下,探索高师舞蹈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使各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与时俱进,使学生培养起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能力,是顺应市场需求、顺应素质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相关理论概述

首先,人才是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的对社会具有创造性贡献的高素质劳动者;人才培养即是对人才进行基本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培养的过程。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即是对高师舞蹈专业学生进行的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的角度来讲,各院校根据其自身办学特色及社会需求对其不同专业进行了目标及要求的提出。高师院校因其地位和社会需求的特殊性,舞蹈专业类学生毕业后就业意向多倾向于教师岗位。相对而言,对从事舞蹈教育事业的人才培养具有更高的要求。现代高师舞蹈教育在适应国家、社会对舞蹈人才的需求上对舞蹈专业类人才培养的目标及要求如下:

高师舞蹈教育要培养学生掌握舞蹈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主要舞种的分析方法与技术,使学生具有舞蹈写作、评论、表演、编导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素质。毕业后能在各级专业文艺团体、艺术培训学校及群众文化艺术团等从事舞蹈教学的相关工作。

二、高师舞蹈教育对人才培养的意义

(一)有利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在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都在长期的坚持着舞蹈形体训练,久而久之,使学生身体的力量性、柔韧性、协调性等得到了提高。同时,通过舞蹈训练,塑造出学生昂首挺胸、阳光朝气的完美形象,使其身身心得到发展,充满自信优雅的个性。因此,高师舞蹈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形塑造和精神气质,促进其身心健康。

(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坚韧意志

与一般的文化类专业学习不同,舞蹈训练过程伴随着长期的困难形体动作训练过程,学生需要克服长期的身体疼痛和动作枯燥的困难。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学生需要经过长久不息的训练,才能练成一个个完美动作,并串联成一支支优美舞蹈并得以展现。这一过程无不是学生坚韧意志的磨练过程,这一过程中无不浸透了学生的汗水和泪水。可以说,每一个舞蹈工作者都具有不屈的意志和坚韧的毅力。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会经常自主创作、欣赏和表演舞蹈,这些环节需要学生综合运用自己所学的舞蹈专业知识和艺术技能,通过舞姿而传达感情,陶冶情操。同时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通过发散性思维增强舞蹈艺术的美感,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创造能力的提高。

(四)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毋庸置疑,对美的发现与感受是审美能力的突出表现。高师舞蹈教育中,学生在创作、表演、欣赏舞蹈作品时,能愉悦感官,感受和表现美,还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创作潜能。另外,学生在训练过程中,教师会为其纠错和示范动作,这一过程也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形体艺术魅力,促进其表现美的能力。

三、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现状

从当前的社会人才需求角度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为多元化趋势,一些毕业生进入大专院校或中小学成为舞蹈教师;一些毕业生进入专业艺术团、旅游景点艺术团等成为舞蹈演员;一些毕业生进入电视台、企事业单位从事文艺工作;一些毕业生进入舞蹈培训机构或开办舞蹈培训班等。总体上来看,我国高师舞蹈教育人才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较大的贡献。比较典型的如:泰山的“封禅大典”,孔庙的“祭孔乐舞”等,均开展了个歌颂式歌舞剧表演。这些项目的开设为当地的旅游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高师舞蹈人才对于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然而,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当前社会多元化人才需求的增加,高师舞蹈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也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生源综合素质较低

在近年的高师舞蹈类专业学生中,有接近一半的学生来自来于艺术中专学生,有接近一半的学生选择攻读舞蹈专业的原因是需要的高考文化分较低。由此总结出,我国高师舞蹈专业学生主要来自于艺术中专学生的舞蹈专业和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对于艺术中专学生而言,其艺术中专教师师资力量不均衡,中专学生在舞蹈基本功的规范性上差异较大。此外,艺术中专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缺乏创新,过于重视技巧训练,对于学生的舞蹈即兴、编创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的程度不够,从而使得学生不能深入的认识和感受舞蹈,舞蹈表现力缺乏。对于普通高中的舞蹈艺术特长生而言,相比艺术中专学生,其对舞蹈的领悟力略高,但其接触专业舞蹈的时间都在十七八岁左右,由于年龄偏大,因而身体韧性不够好,训练起来难度较大。另外启蒙不恰当,也会对学生带来一些不良的错误习惯,导致学生的总体素质不高。在这样的生源质量水平下,生源综合素质不高,给高师舞蹈人才培养增加了难度。

2.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从现状来看,高师舞蹈专业学生都有从事舞蹈教学工作的欲望,毕业后都想从事舞蹈教师工作,但是实际情况中,课程设置培养体系对其能力培养方面存在较大的不足。现代高师院校在舞蹈专业课程设置上已比较注重结构和内容的系统性,但对于教师教育相关课程及跨专业学科的课程开设不足。课程设置过于偏向技能训练,理论知识课程设置过少,相关编导类课程设置比例太小,导致学生的舞蹈教学能力及编创能力、综合能力等低下。有些高师院校还照搬其他高级院校的舞蹈课程设置体系,然而不同院校的办学特色不同,其课程设置体系不仅不能发挥强大效果,反而会影响教学效率的提升。这与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目标不能吻合,更不利于学生的职业发展。

3.教学方法较为落后

受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影响,高师舞蹈教学也大多采用讲解和示范教学的模式,教师更多的强调如何符合标准和规范,强调学生死记舞蹈动作与音乐的合拍等;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带着任务学习的教学不够,对于课堂气氛的调节、学生心理状态的引导以及与学生互动的环节不够;教师不重视教学科学原理、没有合理组织教学安排等,使得学生在枯燥的课堂中逐渐丧失学习积极性,更无法获得舞蹈教学的成效。

4.教学设施存在不足

现代教育教学已广泛的运用到多媒体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图片、音频、动画等形式全方位的展示学习内容,实现教学的目的。尤其对于舞蹈表演类教学来说,如傣族舞蹈教学,教师需要利用影音资料展现傣族生活场景,表现傣族舞蹈的民族特色及动作特点,让学生在傣族舞蹈学习中尽情展现其艺术魅力。然而,在目前的高师舞蹈教学中,其多媒体教学设施严重不足,对于需要利用光影效果的舞蹈编创教学,同样缺乏相应的教学设施,学生只能通过想象去感受舞蹈,因而不具有说服力与可操作性,教学效率得不到提升。

四、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加强基础教育,保证生源质量

保证生源质量,是高师舞蹈人才培养的基础,也是提升高师舞蹈专业学生文化素质水平的重要保证。因此,提高生源素质和质量至关重要。然而,达到生源的理想专业成绩和文化成绩不是一时可以完成的,需要从教育体制改革开始,从源头狠抓舞蹈教育。我国教育体制需要加强改革,从中小学开始,培养学生的舞蹈素质。因为,舞蹈是一个对身体条件要求较高的专业,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年龄较小,其身体柔韧度及协调性都比较强,便于进行舞蹈培养,有利于舞蹈专业素质的提升。另外,舞蹈课程与中小学其他课程相融合,能在提高学生舞蹈专业素质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中小学中开设舞蹈教育已具备成熟的时机与条件,对于提高舞蹈生源质量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调整课程设置,培养综合能力

高师舞蹈人才培养需要重视对其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进行课程设置改革。适应市场人才需求,需要使人才具有舞蹈表演、舞蹈教学、舞蹈编创等方面的能力。从目前的现状来看,高师舞蹈教育对于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培养已基本落实,但对舞蹈编创能力的培养方面有待加强,尤其是舞蹈教小学能力的培养更需大力增加。因而,现代高师舞蹈教育要改革课程设置,增加美学、文学、音乐、表演艺术等课程,增强学生的艺术底蕴;开设音乐制作、舞美效果设计等编创能力培养的课程并增加实践环节,由此在不断的实践中培养其舞蹈编创能力与实际教学能力,促进个人发展。

(三)优化教学方法,激发创造思维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高师舞蹈教育因其特殊性更应该积极改进教学方法,以学生主动参与为主,开发其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多以启发性、参与性的方法进行舞蹈教学,增加情境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教师要依据学生的不同学习能力与特点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材施教。尤其要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加强引导与教学方法的改进,争取使每一个学生的能力都能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最后,教师还应该积极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利用丰富的舞蹈视频画面,感染学生,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改进教学设施,提高教学效率

舞蹈专业是一项实践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占据教学活动的重大比例。舞蹈需要专业的练功房、地板、镜子、练功服装、鞋袜等基础设施,依据舞蹈本身的视觉冲击技能,舞蹈教学更需要现代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大型音响设备等。这些教学设施的引进,需要高师院校加以重视,加大投入力度,改善教学条件,进而在保证教学设施充足完好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五)重视师资培养,提升教师素质

高师舞蹈专业教师必须拥有过硬的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及实践指导能力,同时树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体系,才能使学生学到系统的专业的新知识与新技能。因此高师院校应积极开展舞蹈教师的培训工作,并邀请著名舞蹈专家进行讲学,不断补充专业知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要积极引进高水平、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人才,聘请专业外教教师,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与此同时,高师院校要创建学习型教师队伍,鼓励全体舞蹈教师将教书与科研相结合,鼓励教师加强学习,不断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还应该制定相关鼓励政策与考核评价制度,让教师清楚自身教学的不足,加强改进,提高教师自我进修的积极性,进而提高舞蹈教师的整体素质。

五、结语

面对我国经济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新局势,高师舞蹈教育已走进黄金发展时期。然而,高师舞蹈教育要想培养出适应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加强多方面的努力。高师院校要从舞蹈的专业目标、课程设置、师资建设、教学方法等方面不断改革更新,在加强审美教育的同时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出具有扎实的舞蹈表演能力、编创能力及教学能力的专业舞蹈人才,以不断满足社会及个人职业发展的需求,不断推进高师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保霞.新形势下高校音乐专业大学生就业及人才培养研究[J].大家,2012,(05).

[2]王梓仲,邓川.对高师舞蹈专业课程设置的初探[J].内江科技,2006,(05).

[3]史建兴.高师院校舞蹈教育专业现状与对策[J].内江科技,2008,(01).

[4]王欣.浅谈高校舞蹈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剧作家,2009,(03).

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校;音乐学;舞蹈课程;功能;育人价值

一、音乐学专业的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

1、教育部《指导方案》中的培养目标

教育部2004年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2004]12号,简称《方案》)。《方案》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音乐教育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高素质的音乐教育工作者。”

2006年教育部又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必修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2006]12号,简称《纲要》),在教育部这两份文件精神的指导下,于2007年开始在全国高校开展试点工作。2010年9月13日,高师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改革专家领导小组组长、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副主任王耀华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做中期总结,总结中指出,“全国普通高等院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教育改革的方向,就是以教育方针为指导,贯彻‘两为’,‘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尤其把美育写进教育方针,提倡培养人格健全的人,更是为从事美育工作的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宽阔的用武之地。”他在总结中还指出,“《方案》和《纲要》研制本身,就是由于面对自本世纪伊始以来的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改革,提出了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的目标,所以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目标、课程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都紧扣这一目标。在满足‘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基础音乐教育服务’这些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或精,或专,或全面多能,以适应综合型、创新型、宽口径、多面手的要求。”

2、九年制义务教育需要的音乐教师

九年制义务教育新《音乐课标准》规定,“音乐教育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这一基本理念,应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健全的人格,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音乐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全过程。”音乐教师是学校美育的实施者,是美的传播者、开发者、诱导者,担负着发展国民音乐教育,提高国民音乐素质的重任。音乐教师本身素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审美教育的成效。音乐教师应具备“心灵美、形态美、行为美、教学过程美等素养。

3、高师院校音乐学专业舞蹈课教学改革现状

全国高师院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社会对音乐人才的需求,都在积极的研究和探索舞蹈课程改革的新路子,在修改培养方案,音乐舞蹈课程设置,舞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社会实践等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总结了一些经验,提出了积极的建议,基本形成共识――舞蹈课程在培养音乐人才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二、舞蹈课程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

1、“爱心”教育功能

爱是一种情感,爱什么,怎样爱却体现出一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作为社会公民爱党爱国爱人民,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自己所从事的职业,是必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一个教师,应有的基本品质是热爱教育这个职业,热爱自己的教育对象――学生。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不懈的追求教育目标,才能孜孜不倦的努力学习,搞教学研究,才会感觉到教学是一种幸福的享受。这样的教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受到教师所付出的爱心,感受到教师美的心灵。舞蹈是一门艺术,舞蹈教学的过程是学生享受美育的过程。舞蹈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舞蹈教师热爱学生,表现出来的是亲切自然、落落大方的教学态度,娴熟流畅的知识讲解,深厚扎实的舞蹈基本功底,准确到位的动作示范,自然得体的教学技巧,耐心细致的学习指导、点拨和引领,让学生学有所获;学生热爱教师尊敬教师,表现出来的是快乐、轻松、向上,进步,求知欲很强的学习精神。这样,教师乐于教,学生乐于学,教学就会受到良好的效果。相反,学生不喜欢这个教师,更不喜欢上这个教师的课,是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的。另外,教师热爱学生,还表现在一个“严”字上,常言说“严师出高徒”,对学生要求不严格的教师,不是一个合格的教师,负责任的教师。学生也不喜欢这样的教师。教师“严”中有爱,“爱”中有和(和气、和谐),“和”中有乐,每一个教学细节的指导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爱心和关心的用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教师的身教重于言教,看似无声胜有声,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影响。收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教师爱心的这种传递,将会在音乐学专业毕业生身上发挥作用。

2、审美教育功能

舞蹈生毕业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职业学校;音乐教学;教改尝试

随着近几年社会对幼儿教师需求的增多,在中等职业学校里也兴起了一股“幼教专业热”。幼教专业是培养合格幼儿教师的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学科,要求学生“多能”,要会唱、会跳、会弹、会说、会画的五项专业技能的掌握。而“会唱 、会弹”就是幼师音乐课教学中的重要项目。

音乐教学是幼教艺术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由于其自身存在着分支教学的特点,教学分工又可细化多元,包括音乐理论(乐理)、视唱练耳、声乐、音乐欣赏等课程,它们之间联系紧密但又独立性很强,另外音乐课还和键盘课、舞蹈课、幼儿活动教程都有着丝丝关联,所以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各种矛盾,值得我们去思考和探讨。

1.课程设置与师资的矛盾

现在,每个省除了几所老牌幼儿师范学校、师专外,其他中职学校的幼教专业普遍存在着课程设置、教材、教学时间与师资的矛盾。在专业幼师学校,音乐课往往又被分支为4~5门专业课,每门课都有几位专业教师,如有乐理老师、视唱练耳老师、声乐老师、音乐欣赏老师等等,这些老师专心上好一门课,有单独的教材和各自的教研室。而有些学校由于专业设置时间短、班级较少等原因,音乐课往往由一名老师上,虽然在能力上是对音乐教师的全面锻炼,但也存在着备课、教学任务繁重,专业学习连续性较差等问题。

笔者就是这样一个在教学实践中“奋斗”了十几年的“老”教师。现在自我总结的经验是,在熟悉教材、详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提前详细地规划出两年音乐课(我校第三年安排为幼儿园实习)的教学计划:第一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扫盲阶段”,乐理、视唱为主要课程,中间调剂儿歌和简单的声乐歌曲;第一学年第二学期为音乐“提高阶段”,乐理、视唱难度稍有增加,进行初步的练耳,不断增强声乐理论学习 、声乐集体大课教唱和大量的儿歌学习;第二学年第一学期为音乐“提升阶段”,乐理、视唱的学习到了最后关键的时候,声乐小组课、个别课和歌曲的演唱及音乐五项专业汇报也全面展开;最后一学期为音乐“实践阶段”,自学自唱、自弹自唱儿歌成了必不可少的,完整的演唱中外优秀声乐曲目也成了重要的学习项目,还有模拟一堂幼儿园音乐课、写音乐教案也是每位学生必过的“关卡”,当然还少不了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音乐欣赏课,在这里每学年的幼教各年级的音乐五项专业汇报是检验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提高很重要的方式。

2.教育教学模式和教材的单一化给教学带来的问题

来自不同地区的幼教学生,其音乐基础素质是参差不齐的,职业学校学生文化课基础相对薄弱,学生来源广泛,而且大部分来自农村,农村的音乐课有的学生说他们只在小学三年级上过音乐课,以后的音乐课就被各种文化课占用了,还有少数学生甚至从没上过音乐课或是没有完整地唱过一首歌,而她们却在同一个班、按统一的教学模式、使用同一种教材;可想而知按照同一要求授课时,条件差的同学很难接受和消化同一标准的授课内容,学生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对音乐课逐渐产生恐惧心理,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兴趣性不断下降,学习成绩也难有较大的突破,甚至厌学或退学,而各方面条件好的同学却因每节课“吃不饱”,讲授知识少而单调不能更好地“茁壮成长”。这种长期的教学矛盾的存在,使幼教学生的整体音乐水平偏低。

笔者建议学校和教师要不怕麻烦,对学生实行分学期、分层次教学,不仅是音乐课,键盘课和舞蹈课等专业性强的课程,都可以实行此法。

具体的操作步骤是:

新生入校分班之初,就要进行特长面试,学校就能够较好的进行编班,那么在以后的教学中,可能班级层次的变化不会太大。但如果因为某些原因不能面试分班,就可在第一学期先自由组班、共同学习;但在第二学期就要根据上学期的各科(不仅是专业课,还有基础文化课)考试成绩,在综合各科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后,对某一门或几门课程进行分层次教学。

最好是相关课程一起改革,如音乐、键盘、舞蹈这三门课程看似差别很大,其实在艺术基础素养、音乐节奏感知等方面都有共同的要求。排除特殊情况,我们发现一般某位学生音乐好、弹琴和舞蹈课也不会太差,反之也一样;这是我们音乐专业老师共同之见解。

具体方法可以是,不再分班,但班里学生在上某些专业课时要分层次。

如我校的幼教班级,音乐、键盘、舞蹈老师共同把每个班的学生分为A、B、C3个层次(可以各班、各层次比例不一样),然后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某天1、2节课,三位教师同时上课,不过一个人上、另一个上,还有一个人上;而3、4节课则是、、; 下午5、6节,又成了、、。这样,教师和学生的课时量不变,老师只是在教学进度、内容、侧重点上进行分层次教学而已;结果肯定会使教与学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以后每学期考试以后,老师都要根据学生上学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成绩,再进行分层次教学。可能有的学生努力、开窍了,也有的学生不学习、跟不上了,她们就会换到其它层次去学习,这也是激励机制的体现。

而且我们还通过音乐各科考试的形式和评价机制的改变来进行教改尝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专业技能的掌握。我校每学期期末把音乐分成说(普通话)、唱、弹、跳、视唱五个考试项目进行考试,分成五个音乐考场,由各科专业教研组做考官进行考试,改变由音乐各科任课老师随堂自主考试的形式,避免了以往专业技能评价考试的单调、随意、学生重视度不够、补考不规范的情况。考试机制的改变,调动和促进了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学习巩固,每次考试前的近一两个月里,琴房、舞蹈排练厅都是满满的,学生既紧张又积极的做着考前的准备,而且考试的学分和毕业证相联系,考试不及格就要缓发毕业证,通过这样的形式和机制,我校每年市里组织的“专业技能考核”学生都是100%的合格率。

3.重专业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问题

音乐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和谐地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要提高国民音乐教育的质量必须从幼儿园抓起,从建立一支合格的幼儿教师队伍抓起。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专业院校教学体系和模式的影响,在一些幼师(包括中师)中普遍存在着重音乐技巧训练,轻教学能力培养的弊端。

比如,有的音乐老师对幼教学生教唱许多声乐曲,强调正确发声训练;键盘老师要求学生多进行手指音阶训练、弹奏一些中外名曲;舞蹈老师天天催着压腿练功,练习各种集体舞。诚然,这些教师的教学是专业学习中必须的,而且可能有的学生在一些比赛和表演中获得了优秀的成绩和良好的评价。但这些学生中,有的唱歌很好听,但是可能还不会自己识谱;有的会弹世界名曲,但却不会即兴为儿歌伴奏;有的就爱跳舞,而其它科目都基本荒废。

笔者认为,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一定要突出“师范性”的特点。因为在每年毕业实习的学生中,幼儿园反映较好的,不都是那些在学校某些专业成绩突出的学生,而有不少都是一些有良好教师素质、各种专业课都能教学的普通的好学生。所以,我们教师应该在幼教学制短、教学任务重、学生生源参差不齐等现实问题存在的情况下,不单单强调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而且还要明确幼师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毕业后,到幼儿园去做一个合格的幼儿教师。教给幼儿一些简单的音乐技能,培养幼儿的音乐兴趣和素质,使幼儿能够健康和谐的全面发展,而不是培养她们个个成为音乐家。

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是我校又是“河南省音乐类教研中心”主任单位,在音乐专业的设置和教学与就业、教育与教学等方面积极地进行着教改探索,随着全国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我校的招生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学生多了,音乐专业的教师没有增加多少,所以我们在保证学生学到专业技能的同时,又要让学生进得来出的去,而且作为音乐老师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并积极尝试进行课程改革,探索中职幼教专业教学的层次性、人本性和科学性的原则,正是具备了这种积极探索的师资队伍,我校的幼教音乐专业教学一直在郑州市中职学校中处于领先地位,多次参加河南省及郑州市的各种音乐比赛获得团体一等奖和多个第一名的好成绩。我校每年春季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暨汇报演出,毕业生精彩的表演吸引着全省几百家用人单位的光临,市内许多幼儿园园长都亲自来校挑选我们的毕业生,学生供不应求,场面气氛很是热烈。

现在我国教育界正在广泛地进行着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笔者这里只是在多年幼教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可能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不成熟之处,仍需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探索提高。希望通过幼教音乐课的教改尝试,为进一步提高幼教音乐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不断培养学生的综合音乐素质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戴寿美.幼师音乐教育探讨.青海师专学报〔J〕,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