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计实证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理论源流
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这两大理论的基础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具有意义的是方法论哲学基础以及广泛应用于研究中的经济学理论。
对于规范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规范会计理论产生的“温床”就是规范经济学。在规范经济学中,以政策行动为中心,对其福利后果进行推理,保证研究过程中的内在逻辑性是它的主导思想,这一主导思想的基础比较多样化。规范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有以下几个特征:将价值作为判断的基础,它以评价标准来作为进行研究的对象或者是进行讨论的基础,然后又利用这种标准分析现象;研究内容缺乏客观性、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基础,规范会计理论的经济学理论包括:新制度经济学、主流经济学、激进经济学、福利经济学以及规范性思想。
对于实证会计理论来说:第一,方法论基础。实证会计是由简森与瓦茨等人提出的,他们以证伪主义作为主导思想。这种会计理论在方法论上特别强调以下三个特征:价值中立,在进行实证研究的过程中应该将个人价值判断排除,通过经验数据来证伪某一个假说。在这种思想下形成的会计理论在内容上是经验的而不是价值的;保证可证伪性,在实证会计的研究初期,最基本的精神是证伪或者是“试错法”;具有客观性的同时还具有可重复性。第二,经济学和财务基础。在早期,实证会计研究的主要理论基础是有效的资本市场假设以及资本资产的计价模式等等;从70年代开始,它的研究对象变成选择会计政策,主要的理论基础是:管制经济学、计量经济学以及非零值契约成本等。
二、规范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规范会计理论主要是指从会计活动的一系列规则中找到好的会计实务以及概括理论概念,它是运用演绎法、归纳法这两种规范性方法形成的。我们可以将规范会计理论分成很多种类型,下面是其主流理论、基本思想。
(一)会计学理论具有规范性
会计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是经由人创造出的信息系统,不像一个客观世界。它的主要特征是会计环境会随着经济因素以及政治因素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理论的研究不具有科学研究的纯粹性,它只能通过与法律一样的规范的科学法则来建立。所以说会计学是具有规范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会计理论不仅仅涉及到“什么是会计”同时也包含着价值判断,主要诠释了“会计是什么”的问题。会计理论的研究应该将既定目标、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对会计活动提出一些具体的标准,用这些标准对会计实务进行指导、评价。同时也可以将这些标准用作分析会计问题的准则,以更好地处理会计问题。财务会计的概念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内容:会计目标、财务报表、会计信息等,主要用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的标准
我们没有必要将会计理论与会计活动在事实和现象上对应起来。虽然会计理论中理性思维的部分远离经验、不具有可证伪性,但是它以经验为基础,并且是在这一基础上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产物,所以在某种程度上会计理论也是有科学性可言的。
三、实证会计理论的基本思想
(一)实证性的理论性质
会计研究以会计客观世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这一客观对象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为它是建立在偶然性和可能性的基础之上,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很多非决定论的因素,所以会计理论研究要以纯粹的科学研究方式来进行,同时应该以实证科学为基准来确立会计理论法则。所以说会计学是一种实证性的学科。
(二)会计理论的内涵
因为价值判断中有个人的偏见以及一些感性的主观因素,缺乏客观性、科学性,所以会计理论应该排除价值判断的成份。会计理论应该将会计世界的客观规律阐述出来,而不是单纯地描述“会计是什么”。也可以说,会计理论研究要以会计事实和会计现象作为出发点,并对会计事实和现象的存在做出正确解释,对其未来的发展进行科学合理地预测。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是会计理论内涵的主要内容。在实证会计理论中,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就是对理论进行检验的环节,这种检验主要有两种:会计的选择检验以及股票的价格检验。
(三)对会计理论的科学性进行判断
对理论进行的研究只能在经验的世界中。科学的会计理论一定要有可证伪性,其建立的基础一定是经验。以目标等概念作为出发点而进行逻辑推理之后的得出的会计理论缺乏可证伪性,我们无法对它进行检验,所以这样的理论不具有客观性、准确性,科学性。每一个科学理论都经过了漫长的形成过程,同时都有自己存在的理论以及社会基础。不管两个理论会不会被批驳,但是只要有一个理论能够获得经验事实的证实,它与另一个相比就是最好的。
从客观的角度来看,规范会计理论与实证会计理论有各自的优势与缺点,在会计理论的研究中,我们不能偏废其一,应该将两者结合起来应用。这种结合主要可以分为阶段上的结合和层次上的结合。
四、结语
按4-6人分好组,选出组长;
二.制定规则
(一)每一轮比赛每组派代表答题
第一轮、第二轮每组参赛代表须独立完成,严禁讨论(除第三轮合作讨论题外)。答题时若讨论则视为违反活动规则,取消答题资格。
(二)计时结束将题板亮出
由老师宣布答案,答对加分,答错不扣分。若未在规定时间内作答,或未亮题板均视为弃权不计分。
三.比赛流程
(一)第一环节必答题
题目形式:单选题活动规则:每组派代表独立作答,老师读完题后,宣布答题开始,并开始计时每题10秒,代表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有效,超时答题视为弃权。得分细则:答对加1分,答错不扣分,该环节一共5题,每题1分,共计5分。这一环节结束后公布第一轮各组累计得分。预计时间:3分钟
(二)第二环节风险题
题目形式:多选题活动规则:每组派代表上台答题,依次按照抽选顺序作答,选手就位后主持人宣布开始答题,答题时间每题为30秒。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共11题共计22分。说明:本轮结束后公布前两轮各组累计得分。预计时间:7分钟
(三)第三环节讨论题
题目形式:多选题活动规则:由老师播放题目,每题作答时间为1分钟,各组可以充分讨论,计时结束后开始作答,有各组组长亮题板。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一共5题,共计10分。预计时间:7分钟
(四)第四环节挑战题
题目形式:单选题活动规则:小组合作答题,由老师播放题目,答题时间30秒,各组在规定时间内答题有效,否则视为答错或弃权。得分细则:答对加2分,答错不扣分,一共4题,共计8分。本轮结束后公布各组累计得分,并公布本次活动的前三名。预计时间:3分钟
(五)结果展示
由老师向学生展示各组的成绩并加平时分。预计时间:2分钟
(六)效果评价
通过开展竞争合作学习,极大地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了大家的竞争合作意识,为今后的生活与就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答题过程中同学们能遵守活动规则,各组代表能够独立作答。在风险题中同学们敢于挑战,在讨论题中也体现了同学们团结向上的精神风貌。通过本次活动,同学们基本掌握了销售业务相关知识,为后面的学习奠定良好基础。预计时间:3分钟
四.结论
(一)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发展了学生的主体性品质
可以改善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提升会计课程教学效果的客观要求。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和学生参与下,创造一种适宜互动交往的会计活动环境,使学生在初步掌握基础知识和形成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以相互合作的形式,发挥群体合作功能,共同对某一问题从多角度来思考,进行实践探索式的学习,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学生竞争意识与合作精神双重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其教学过程为:主题导入、产生需求———个体展示、感知动作———组内讨论、体验要领———组织竞赛、强化技能———合作交流、愉悦身心等5个方面。会计学科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中的竞争与合作在校内老师之间、校内外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展开,而以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同时引入良性竞争机制,可避免形式化的合作和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启发性思维,加深对会计技术和会计技术人才能力结构的理解。
(二)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必然选择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会计实操能力。会计学是一门特别强调会计实际操作能力的学科。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采用异质分组、分层竞争、合作讨论、组长负责、现场团队评价等基本操作策略的一系列教学组织方式相对稳定的组合。会计学科的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通过校内老师之间在教学方案制定和教学能力展示等方面的竞争与合作,校内外老师之间理论与实践知识的交流、合作与互动,以及校内外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指导、交流与讨论,学生之间的交流、竞争和合作,强化了学生对会计学科的总体认识,增强了其动手操作能力。
(三)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竞争与合作学习的意识
实际工作中,特定单位的会计工作是在总部与分部、总部与分部会计团队的互动合作基础上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将在会计师事务所和企业的老师(即校外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分组模拟两种环境下的会计操作,或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以实施该教学模式。在竞争与合作中,学生们在其成员能力各异的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按照一定的合作程序,明确的责任分工,从事学习活动,并穿插全班讲授或组间交流,同时组内成员之间、组别之间展开良性竞争,其目的是以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合作性互助与竞争来促进学习,共同实现教学目标。最大限度地改善了教学中的人际关系,有效推进了师生互动,促进了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情感交流,使学生增强了社会适应性,学会了分享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竞争意识、合作能力与良好的个性品质。
(四)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是完善会计学科
理论与实操课程教材内容的最佳路径课题申请人在《浅谈高职会计教学中的几个认识误区》(2008)就指出了当前高职会计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几个问题:如忽视原始凭证的填制和审核、忽视具体工作中的业务分工、忽视财务软件的实务操作、缺乏校外实训基地等。竞争合作型教学模式有助于完善会计学科理论与实操课程教材内容,以使学会计学的高职生不至于不知道怎么动手建账、做账和查账。
(五)该模式可以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1.根据财政部要求,学会广泛宣传、层层发动,组织行业内学会参加财政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知识网上答题竞赛活动。全市38个区县,参赛人数达到227人。通过此次知识竞赛,广大会计人员进行了一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相关知识的深入学习,对林业系统实施内部控制规范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开展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交流座谈会。新行政事业会计制度已于2014年1月1日正式施行,新制度与旧制度相比有很大变化。为进一步掌握新制度,加深认识、理解和熟练运用,学会组织召开新制度交流座谈会,邀请全市38个区县财务科长集中进行交流座谈,效果十分明显。
3.倡导学会与学会之间加强交流学习,取长补短。
二、发挥专业特长,促进林业健康发展
为贯彻执行《中央财政林业补助资金管理办法》、《预算法》等法律法规,严控“三公经费”管理,切实加强林业财政专项资金监管,查找问题,提高资金效益,依法依规服务林业发展。一是配合市局,做好有关国家审计检查。重点加强黄奇帆市长经济责任延伸审计、财政存量资金审计、土地出让金延伸审计、全市退耕还林专项资金审计等审计的服务工作。二是配合市局,做好国家林业局相关专项稽查。主要服务好天保、湿地、森林抚育等财政专项资金稽查。三是组织开展行业内审。会同市财政局对局机关及直属单位2012—2013年会计信息质量和部门预算执行情况进行检查;组织开展机关及直属单位2013年财务收支内部审计、2013年特色效益林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2008—2013年油茶产业专项资金内部审计等。
三、以人为本,做好会员服务工作
1.做好新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换发工作。本着方便会计人员、服务基层的目标,根据市财政局《关于贯彻财政部新旧〈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衔接规定的通知》(渝财会[2006]58号)规定,集中更换市本级林业行业内财会人员《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和IC卡,指导跨区县财会人员办理从业资格证户籍转移等工作。
2.抓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会计人员继续教育是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更新知识结构的重要渠道。按照市财政局规定,积极组织行业内财务人员参加网上继续教育,参训人员覆盖率为100%。
3.做好会计职称和新会计人员从业资格的考试工作。鼓励会员参加会计职称考前培训和考试;组织新招录财务人员参加从业资格考前培训和资格考试。
(一)政府审计缺乏独立性
政府审计部门在级别上一般隶属于同级政府部门,属于政府部门内设的一个职能部门,这种机构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使得审计部门在开展相关工作时缺乏独立性,不能保证审计部门作用的发挥。在地方政府机构,这种弊端表现的尤其明显。当审计部门的工作与政府机构的利益产生冲突时,很有可能受到干扰,从而使得政府审计机构的职能难以发挥,表现鸡肋。
(二)监管主体难以形成合力
在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中,对行政事业单位具有监督权力既有财政部门,也包括税务部门,当然主要还是审计机构。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各个监管主体因监管重点和考察内容的不同,常常会出现对同一机构的监管标准多样的问题,还会出现各部门交叉监管的现象。加之各监管部门之间没有相应的信息共享机制,很容易造成监管资源和政府资金配置的浪费。这里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在管理上权责分配不明晰,对同一单位管理过于分散,使得各监管部门在行使相关权力时缺乏有效的沟通,相关的信息不能及时传达,出现了信息堵塞的现象。未解决这一问题,财政部门尝试了会计委派制度,即对于相关监管工作由会计部门统一协调,但是由于存在组织机构设计、人事部门和纪检部门的协调,在实际运作中仍然存在很多弊端,效果还有待检验。
(三)会计人员工作效率低下
会计委派制度的实施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会计工作人员,增强了其工作的独立性,使得会计工作人员可以更加独立地行使相应的监管责任,但是由于其监督工作内容过于僵化,只是针对相应行政事业单位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管,本来这样可以使得工作人员更加专业化,但是由于委派制度配合着相应的轮岗制度,因此每个被委派的工作人员在刚刚熟悉工作内容后就被调离而其后的工作人员对新接触的工作比较生疏,长期下来反而使得工作人员的效率降低,加之会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仍然受制于相关领导的约束,因此,为了获得相应的晋升,很多会计人员不愿意被委派到相关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监督工作,工作积极性不高。
(四)资金管理不到位
财政部门的资金管理主要通过行政单位的预算进行约束,各行政事业单位针对相关的预算安排日常开支,对于预算内资金的运用,由于有相关预算和会计法规的约束,有明确的经济责任机制,因此都能够合理运用。但是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在管理方面还很不规范,尤其是对于地方政府资金使用的很多监管不到位,私设小金库,私用资金,现象频发,甚至很多地方政府官员因此受到了法律的惩处。
二、改善会计监管加强反腐机制建设的政策建议
(一)建立健全审计管理制度
我国现在的审计管理体制实际上主要责任人在地方政府,因此审计人员在执行工作过程中难以避免地方政府部门的干预,这种畸形的审计体制严重限制了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社会资源。因此必须建立公正严格、独立自主的审计体制。而要改变这一现状就必须将审计部门从地方政府的管辖下解脱出来,提高审计部门的行政级别,赋予审计部门应有的监督权和审计权力。使得审计部门的工作能够切实有效地开展,发挥审计部门在遏制腐败现象发生的重要作用,消灭腐败现象发生的温床。另外,审计部门还应该和相关法律公安部门合作,针对一些违法犯罪合作活动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向有关部门提供相关腐败情况的财务线索,提升审计部门的权威,保证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的规范运行,为新常态下经济结构转型提供支持,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稳定地发展。
(二)推动会计监管的法制化进程
伴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也扩展到了相关的经济领域,伴随着很多行政事业单位的腐败现象频发,违法乱纪行为越来越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在会计监管上也缺少相应的法律制度的支持,现有的很多法规也与实际情况脱节严重,难以发挥相应的作用,导致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管越来越趋于无效率。因此,必须强化监管行政事业单位。首当其冲的就是对于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监管,尤其是相关会计法规定的完善,不断结合现实情况来建设相应的法制体系。同时也要严格执法,做到违法必究。赋予相关监管部门如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的执法权力,对于违法乱纪行为严厉惩处,及时将会计监管当中发现的问题暴露出来,将会计监管当作法制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重视会计监管中内部控制的作用
会计部门在执行会计监管的过程中,虽然都有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意识的缺失,会计人员在相关内控制度的执行过程中也没有将相关细则严格执行,导致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内部管理也因此失控。而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一般都是属于消费性支出,因此这方面的监管需要更加严格,一方面要求行政事业单位的责任人和会计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加强责任意识,加强内部监管,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制度在预防违法犯罪事件发生的重要作用,另一方在体制设计上要更加注重相关经济事项和会计人员职责的相互制约和统一,在行政事业单位重大事项的决定上,严格执行相关程序,贯彻行政事业单位的财产清查制度,定期对相关范围内的财产进行清查。最后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对于内控作用的发挥,保障行政事业单位的职能作用的发挥意义重大,这需要传统的行政事业单位改变传统的级别意识,建立现代型管理理念,将权利纳入到法规制度的约束内,充分发挥内部监管的重要作用。
(四)推进会计集中核算模式
会计集中核算的管理模式是当下在大力推行的一种监管模式,因为它在加强集中核算,降低资金成本,提高资金利用效率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当下经济改革深化的阶段,建立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监管集中化能够有效满足当下经济阶段发展的需要。另外,国库集中制度在加强事业单位会计监管,建立有效的国库支付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国库集中支付能够对国库资金进行集中调配,监督和管理,在提高国库资金使用效率的同时增强国家财力,避免国有资金的流失,抑制现象的发生。
三、结语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集中核算
会计集中核算制是指省、市、县(区)财政部门成立会计核算中心,在单位资金所有权、使用权和财务自不变的前提下,取消单位银行账户、会计和出纳,各单位只设报账员,通过会计委托记账,对行政事业单位集中办理会计核算业务,融会计核算、监督、服务于一体的会计委派形式。从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基本运作模式看,其显著特点就是在机制创新上的“三分离一公开”。
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
1.1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主要内容
(1)核算和监督所取得的业务活动收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依法取得的非偿还性资金。目前事业单位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业务活动收入和接受捐赠等。(2)核算和监督发生的支出。支出是指事业单位为开展业务活动和其他活动所发生的各项资金耗费及损失以及用于基本建设项目的开支。各事业单位的支出主要表现为按照国家规定的各项收支项目、规定用途、开支标准支付经费,或拨付下属单位所需经费。
1.2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特点
(1)事业单位会计在很大程度上仍与财政预算相连。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及账务处理方法都采用预算会计的方法,不计算盈亏,不实行完全的成本核算。(2)会计核算及会计管理的内容复杂。从一个事业单位来看,既有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又有非预算资金的收支活动,甚至还有经营性的收支活动。针对不同情况进行的管理要求不同,会计信息的处理和会计管理控制的方式也不同,这就导致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复杂性和管理方式的复杂性。(3)事业单位会计体系容纳多种不同行业,不同行业间的核算有较大的差异。事业单位会计实际上包括了高等学校、医疗机构、科研单位、文化艺术团体等各个行业会计。(4)事业单位的会计原则、会计方法实行双轨制。当在一个事业单位中既有营利活动,又有非营利活动时,对于属于营利活动的业务采取权责发生制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等一系列企业会计的做法;对于非营利活动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不计算费用成本盈亏的做法。
2行政事业单位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存在的问题
2.1财政记账缺乏法律基础
现行《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依法设置会计账簿,并保证其真实、完整”,“各单位应根据会计业务的需要,设置会计机构,或者在相关机构中设置会计人员并指定会计主管人员”,这在法律上就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必须设置会计机构并要指定会计人员。同时,《会计法》还规定了行政事业单位财政部门对会计工作负有主管与监督的职责,而不是直接单位会计业务。取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岗位和会计人员,成立会计集中核算中心单位会计业务,明显缺乏法律基础。
2.2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没有根本上解决
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目的主要是确保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而从当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集中核算的运行模式来看,会计信息失真恐怕在所难免。一方面是支出不真实。会计核算中心是通过报账员报来的单位单据进行账务处理的,会计核算中心只能审查会计凭证的合法性,而无法准确把握凭证的真实性,如果行政事业单位用合法票据虚列支出套取现金,会计核算中心就无法分辨和控制。另一方面容易造成单位资产账实不符。
2.3弱化会计监督
我国的会计监督体系是由单位内部会计监督、社会会计监督和国家会计监督构成的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单位内部监督是基础环节。财政部门实行会计集中核算的初衷,就是为了加强对单位收支的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但事实上实行集中核算后,这种监管职责很难实现。一方面是核算中心对单位监督的力不从心。首先是撤销单位会计岗位,等于取消了单位内部会计监督职责,动摇了会计监督体系的基础;其次单位报账员其经济利益与单位直接挂钩,二者很容易达成共谋来蒙骗会计核算中心;第三会计核算中心的一个统管会计要负责十几个单位的会计核算,整天要忙于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很难有时间和精力再去发挥监督管理的职能。另一方面是财政对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的不现实。由于会计核算中心归口财政部门管理,财政部门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员”,这违背了权力制衡的原则,财政部门如何有效实施监督,难度很大。
3完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集中核算的对策
3.1正确处理单位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的关系,建立行政事业单位报账会计向责任会计的转化
鉴于实行会计集中核算产生的财务管理与会计核算分离的尴尬局面,有必要尝试建立责任会计的研究。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报账会计其实充当着“出纳”的角色,并没有对单位的资金运动和经济活动起到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的作用,但其地位都是联系会计核算中心与具体发生经济活动单位的枢纽,只有责任会计才能把责任单位或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具体而系统地反映出来,给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提供必要的基础。
3.2加强行政事业单位收支的统一化、规范化,建立部门预算法制化
对于政府采购、人员工资等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直接支付制,而对于公用性的经费支出,需根据预算目标管理,写出详细的使用报告,并建立相关的责任人业绩考评机制,把责任人的工作实绩和费用消耗与责、权、利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提高会计核算中心的监督控制作用,从而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资金使用效果的目的。
3.3建立有效的监督系统,加大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力度
具体操作中可以考虑建立计算机远程控制系统和监督行政事业单位领导的用款审批权限,逐步实现具体日常会计核算向财政监督、财政宏观调控转轨。从实际运行情况看,会计核算中心整天忙碌在报账记账的具体事务中,监督管理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背离了当初成立核算中心的初衷,单位会计档案的大量集中存放,带来了大量的管理问题,既不利于审计部门审计,也不利于调动单位筹集资金的积极性,同时也把核算中心摆在了矛盾的漩涡中。为尽快摆脱这种被动局面,会计核算中心应由办理具体日常会计核算业务向会计审核和监督转轨。会计集中核算中心会计人员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随时检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核算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以及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严格审核行政事业单位的原始凭证的填制,避免单位虚列开支,而不只是从形式上监督其合法性。
参考文献
[1]马成旭著. 会计可持续发展研究[M]. 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