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食用菌栽培技术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

新世纪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人们的消费理念产生了巨大变化,对安全无污染的无公害健康食品需求量增加,从以前的吃饱发展成为吃好。绿色产品逐渐进入人们的眼球,深入人们的生活。为了满足人们逐渐提升的食品要求,安全、无污染的食品脱颖而出,受到消费者的追捧[1]。具备没有污染、毒素、安全优质等特点的食品被称为无公害食品,也可以称作自然生态食品。食用菌是一类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含有丰富的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多种矿质元素及生物活性物质,不仅味道鲜美,而且营养丰富,具有一定的药用保健价值,是消费者喜爱的食物之一。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实际的生长环境中要想培育出无公害食用菌,对其栽培场地、栽培技术都有较高的要求。本文总结了食用菌无公害栽培技术,以期为种植户提供参考。

1菌种生产

在食用菌培育中,菌种发挥着关键作用,菌种的质量水平对食用菌的产量和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要想实现无公害高产栽培,需要选取优良菌种,同时还要对其生长环境条件进行科学调控,以实现规模化培育。在进行菌种选取前,要先对其选取标准进行了解,以选取生命力强、未被杂菌污染的菌种为佳[2]。

2培养料调配

要想实现食用菌的高产栽培,适宜培养料的调配是不可缺少的部分。调配培养料时,应按照标准比例进行调配,同时还可以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然后充分混合培养料,以满足优质食用菌的生长需求。除此之外,食用菌生长发育所需的水分绝大多数来自培养料,培养料的湿度直接影响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湿度也为食用菌生长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湿度过小不利于食用菌生长,湿度过大易导致菌丝腐烂死亡,培养料适宜的含水量一般为50%~70%。

3装袋灭菌

食用菌栽培前,必须对培养料进行及时的装袋和灭菌操作[3],一般要求在培养料调配后6~9h内完成,防止培养料变质影响食用菌生长。灭菌时间对于装袋灭菌的效果起到很大的作用。在灭菌过程中,先将培养料装袋,然后放入灭菌容器进行加热,加热期间要使温度维持在100~125℃一段时间,彻底杀灭培养基中的微生物,实现培养料良好的灭菌效果。

4接种食用菌

接种最重要的就是保证绝对的无菌环境,无菌环境是实现无公害食用菌培养的必要因素。因此,要对无菌环境重点关注,保障无菌环境符合标准。料袋灭菌后要注重科学保存,以防受到污染;料瓶应实施高温蒸煮,然后加盖薄膜并使用新洁尔灭进行擦洗;在接种期间,接种人员的双手和接种工具都需要消毒。另外,为保证接种质量,接种应该在一定时间内快速完成,通常48h内完成接种最佳;接种时要注意环境温度和培养基温度,适宜的温度有利于食用菌培养[4]。

5水肥管理

水肥质量对于食用菌的生长起到关键作用,实施优良的水肥管理是实现食用菌无公害高产栽培的关键。肥料可选取具有丰富养分的动物类排泄物,将其在无菌环境中蒸煮20min后与水以1∶12的比例混合,即可喷洒。另外,还可以使用豆浆水代替水,有助于提升食用菌培养料质量,对于促进食用菌高产有积极作用。

6无菌条件控制

在食用菌培养和出菇期间,要想实现食用菌优质高产,需要对影响菌丝生长发育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控,如温度、湿度、水肥等,以保障其生长条件的优质;还要进行相应的清理工作,保证培育环境卫生,无菌环境为无公害食用菌生长不可缺少的因素。无菌环境不单单指其培养环境的无菌,还需要保证在培育期间所使用的器械和培育人员遵守卫生标准,及时进行消毒杀菌[5]。消毒方式的选取要以实际情况为参照,选取科学有效的消毒方式,以实现理想的消毒效果。通常使用的灭菌方式有巴士灭菌、紫外线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任何一种灭菌方法均具有相应的操作方法,所以要合理使用。

7酸碱度和湿度控制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第2篇

一、大棚葡萄的棚架建造

1.葡萄大棚架式

为了打造葡萄一食用菌和谐的生长环境,因此搭建适宜的棚架是关键。我地果农葡萄大棚建设采用的架式以混合架大棚为主。即立柱用水泥柱(10厘米×10厘米),横梁用钢丝索(三角钢)拱杆用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的自来水钢管。

大棚要求南北向建造,大棚长度根据地块的南北长度确定。一般以40~45米为宜,最长不超过50米,地块过长,棚体需分段隔开。大棚过长,不仅温度不易控制,病害容易传播,生产管理也不方便。大棚的宽度要结合葡萄架式和大棚类型来确定,连栋的宽度一般4.8~8米,单栋大棚宽度6~6.5米。大棚高度主要是顶高和肩高,钢管大棚的顶高一般为3.5~3.8米,肩高2~2.2米;竹木结构大棚顶高一般为2.8~3米,肩高2米左右,简易连栋大棚要设置天窗,也可利用棚栋间连接的天沟,进行通风降温。

2.建造时间

在葡萄定植的秋季,把水平棚架造好,最迟不要迟于葡萄植株长到1.5米高,时间约5~6月份前。否则对树形的固定影响很大。拱棚可在次年冬季葡萄落叶后进行。

3.建造方法

3.1立柱

每个棚立3行水泥柱(一行中柱,两行肩柱)。两边边柱(肩柱)离地面2.2米,中柱3.5米,中柱或者可利用葡萄架横梁上架一直梁。直梁上用竹棍,撑住拱片,每行柱的间距3~4米左右。

3.2横梁

用钢丝索。两头用铁丝固定。注意横梁尾径不可少于8厘米。

3.3直梁

边柱、中柱顶部分别各架一条直梁。可用直毛竹或小杉木。两头分别固定在边柱和中柱顶上。

3.4拱片

用6~8厘米宽的毛竹片或直径1.3~2厘米自来水钢管:长度视棚宽度而定;5米宽的棚拱片长为6.5米;6米宽的棚,拱片长为7.5米。固定在边柱直梁、中柱直梁上。拱片两头必需钻洞用铅丝固定。

3.5槽板安装

两边安装卡糟;边棚外侧固定在露地面1.8米处,边棚内侧及内棚两侧固定在两棚连接处上部50~80厘米处。卡糟固定方法,按拱片位置打两孔,用细铅丝固定在拱片上,不用固定卡固定。

3.6压膜带固定位置

边棚外侧压膜带直接固定在地桩上,内侧将压膜带固定在直梁上。

3.7薄膜

多功能流滴聚乙烯农用膜,以多功能长寿膜为宜,厚度0.05~0.06毫米,抗风能力较强。

二、大棚葡萄管理

1.及时盖棚覆膜

葡萄大棚应在1月12~15日盖棚,保证在2月中旬前后萌芽,在3月底棚架基本均匀分布有10叶左右的葡萄枝条,4月中旬棚下遮光条件达到食用菌(平菇)的栽培要求。

2.加强肥水管理

葡萄前期的施肥,可按照常规管理进行,在施足基肥的基础上,施好花前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2.5公斤,落花后至新梢生长盛期施好保花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5公斤,果实膨大前要施好壮果肥,亩施45%三元复合肥10公斤,后期以根外追肥为主。

采用大棚葡萄、食用菌立体栽培模式的葡萄园,应配备滴灌设施,在葡萄施肥时一定要采取滴灌方式,随水施肥,同时在施肥时要选择采菇基本结束后进行。

3.及时疏除多余、过密的枝条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二者基本无争光、争水、争肥的矛盾存在。在葡萄生长中期,架面已布满葡萄枝条和叶片,为平菇生长起到了很好的遮阴条件,但个别生长过旺的葡萄,需及时修剪过多的枝条,并及时摘心控制枝条长度。通过修剪过密的葡萄枝条,保证有适度的散射光,照射到葡萄棚下,不但能满足平菇子实体的光照需求,而且也可促进葡萄果实早着色、早成熟。

4.加强葡萄病虫害防治

大棚栽培葡萄病虫害发生比露地栽培明显减轻,因此,重点注意做好综合防治,并强调使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4.1越冬期

清园,用45%晶体石硫合剂30倍。

4.2枝梢生长期

做好灰霉病、叶斑病的防治,用78%科博600倍喷施。

4.3开花前后

做好白粉病、霜霉病和蚜虫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50%农利灵1000喷施。

4.4幼果期

做好叶斑病、白粉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0%世高1500倍加80%大生800倍。

4.5在采收后,重点抓好黑痘病、霜霉病的防治,用1:1:200倍波尔多液喷施

注意在出菇阶段,葡萄园要做到不喷任何农药,确保平菇无污染。

三、食用菌(平茹)的栽培管理

葡萄大棚架下种植平菇,采用了袋栽法,即将袋栽材料装袋、接种、发菌培养后移入葡萄大棚架下栽培。

1.发菌培养

将接种后的菌棒移入干燥、通风、黑暗处培养,7天后检查一次杂菌,经过25~30天的培养,菌丝就会长满全袋。

2.前期准备

在菌棒移入葡萄大棚前,要做好葡萄棚四周的覆盖物遮荫工作,四周用草披围住,做到“三分阳光七分阴”。同时在葡萄棚下,先整地作畦,宽1米左右,畦与畦之间留人行道宽50厘米左右,最后将菌龄基本成熟,手感有弹性的菌棒排放在畦面上。

3.加强出菇管理

要高产,管理是关键。出菇阶段要在畦面上搭0.6~0.7米高的小拱棚,以保证平菇对湿度的要求,确保小棚内湿度在80~90%,不足时应向无菇料面空间喷少量水,但不可直接喷在菇体上,以免死菇或幼菇变黄色。在平茹喷水保湿时,因当前农村河塘水质较差,故在平菇生长阶段,喷水保湿时应用清洁的自来水,以防止平菇幼菇发黄枯萎,同时要注意通风换气,要满足子实体生长所需的光照要求。如果架面葡萄生长不旺,应在小棚上方铺一层黑色遮阳网,以促进子实体肥大、色白。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第3篇

(武汉军械士官学校,武汉 430075)

摘要: 军用物资配套包装存在标识识别自动化程度低、信息量小、识别修改困难的问题,文章分析了配套包装的三种分类,以灵活性最强的任务型配套为例,分析了军用物资配套包装应包含的四个信息要素,分析了RFID在军用物资配套包装标识识别中的实施过程和要求,以提高保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关键词 : RFID;军用物资配套包装;标识识别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3-0160-02

作者简介:严凤斌(1986-),男,河南周口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仓储管理技术。

0 引言

配套包装作为一种在民用领域大面积推广应用的包装策略,具有面向对象需求程度高、成本低、便于购买和使用等优点。目前,我军也已经在后勤伙食、卫生等领域,开展了积极探索,但是相对于具体装备具备的较为规范的标识体系,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存在标志识别自动化程度低、信息量小、识别修改困难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一具体配套包装实例,探讨RFID技术在军用物资配套包装的应用方法。

1 配套包装和RFID的基本知识

军用物资配套包装可以理解为:为遂行任务目标,将多种相关的军用物资按照一定的配套依据和原则进行搭配,实施运输的一种包装方式。军用物资生产厂一般只生产单种或较少几类产品,其配套包装一般在二次包装时实现。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可采用三种方式,一是按照建制进行配套。如文献[1]根据美军的MULE系统,提出了我军步兵连采用配套包装的方式;二是功能性配套,即为满足不同类型的需求和任务,对于所需物资进行的配套;三是任务型配套。任务型配套是指根据当时的保障任务,将战场需要的所有物资,进行配套打包。任务型配套灵活性强,未来将成为一种重要样式,本研究即基于此类配套进行研究。在实施任务型配套包装时,需要做到物资的种类准确、数量适中、重量分布合理。此外,在保证包装强度的情况下应易于启封,包装的标识应要素齐全,易于读取和修改。

RFID技术,是无限射频识别(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术的简写。其工作原理是利用读写器和标签的电磁感应实现通信,当识别对象进入RFID阅读器读取范围时,其与标签之间建立无线方式的通信链路,识别标签发送的自身信息。近年来,RFID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人员定位识别、公共交通等领域,取得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2 配套包装的识别要素

对于军用物资的配套包装单元的识别,应包含整个运输使用过程中所需四个层次的信息要素。应包括:整体信息:总重、总体积、运输要求与说明、配属单位、物品明细等,整体信息可以为相关人员实施物资调配提供便利。弹药分项信息:名称、配用武器、标识、批次、年份、工厂、使用注意事项、停限用规定。器材分项信息:名称、配用武器、标识、使用实际、更换方法。其他信息:用于其他物品的描述。

对配套包装内含物资的信息,进行识别,除了要保证使用人员及时掌握内部信息外,还应要求能对包装物资状态的变化,进行及时修改。

3 标识数据写入与修改过程

3.1 物资包装阶段 在此阶段,主要包括反馈或搜集物资需求信息。在此过程中,保障部门合理筹措所需的保障资源,去除或利用原有包装方式,进行集成打包,将保障物资,按照形状、特性、数量等,集成为一定规格的集装箱或托盘,写入RFID标签,并对仓储数据进行修改。

以装载5发炮弹,5个药筒,120升油料,100袋单兵食品,120升淡水的配套包装模块为例;综合各类军用物资的信息,RFID字段信息包含的标识信息见表1。

需要说明的是,对RFID的标签进行编码时,需要对存储的信息进行一定的简化,尽可能只起到标识的作用,而其解释信息,需要进行一定的转化后,存储到数据库,在扫码后,提取信息,并进行查询。

3.2 物资运输阶段 此阶段中,物资和信息的流动同时进行,为对整个配套单元的物资有效掌控,需要始终跟踪物资状态的变化。作为配套单元的调控人员,必须清晰了解物资的信息状态,并对数据库信息和配套单元的RFID信息,进行及时修改。还需要对物资的流向进行控制,物资供应过多,超出需要,会增大携运行的难度,影响保障对象的机动性;供应过少,又会影响作战需要。作为调控人员,还需要对本级的物资储备,进行严密控制,按照消耗规律和各类物资的供应难度,科学协调。

3.3 物资使用阶段 物资使用阶段,是配套物资消耗使用的阶段。这一阶段是作战人员对配套的物资识别、启封、携行和消耗。该阶段是RFID在整个物资运输过程中的重点工作,集成运输物资进入消耗环节时,鉴于其不同的包装状态和复杂的应用环境,首先需要对集成的物资进行识别,确定其种类、数量、性质及应用信息,作为使用的参考。对于军用物资,还需要明确其特性、配套等状态信息。

3.4 数据更新阶段 物资的配套包装目的是综合考虑物资需求时的消耗规律,使得物资消耗和供给相协调,要求配套供给的物资能够独立的完成任务,协同配合,最优化的发挥物资的使用价值,满足保障对象需求。而明确需求是高效实施保障的基础,因此在配套包装保障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高度重视数据的采集和更新工作,准确掌握物资消耗的规律,合理搭配不同的物资配比。

4 结语

通过RFID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军用物资配套包装时标识自动化程度低,修改困难的问题,实现配套包装的整体信息、弹药分项信息、器材分项信息和其他信息在整个运输过程和使用环节的自动化识别,并可利用读写终端进行修改,提高保障的精确性和及时性。

参考文献:

[1]路军,马振书,葛强,李良春.我军步兵部队弹药配套包装[J].包装工程,2009,03.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教学改革;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8-0277-01

Exploration on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LI Zhi-tao ZHAO Juan-juan LIU Hai-peng

(College of Life Science,Hengshui University,Hengshui Hebei 053000)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d teaching reform of 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 experiment by selection of experiment content,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s,enhancing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and changing course examination mode,which improved the students′ professional level.

Key words teaching reform;edible fungus cultivation technology;experiment teaching

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是一门与生产实际紧密联系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们掌握食用菌栽培的基础理论知识、菌种制作技术及主要食用菌的高产栽培新技术,加强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们能在生产实践上正确地应用、分析和解决实际的问题,对该课程改革进行了一些探索。

1 精选实验内容

食用菌栽培技术课程涉及的实验项目繁多,要求学生们掌握所有的实验内容并不现实。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践,精选实验内容,面向地方经济,不断进行课程专业教学改革,使本门课更加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1]。食用菌栽培技术实验只有16学时,在有限的学时里,特别注意实验的连贯性及实用性。以最常见的平菇栽培为例,实验涉及平菇栽培的各个环节:母种制作、原种制作、栽培种制作及培养。具体实验安排如下:实验一,食用菌母种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为母种制备提供培养基);实验二,组织分离法及母种转管技术(制作母种);实验三,食用菌原种的配制、灭菌与培养(制作原种);实验四,平菇栽培技术(制作栽培种,并进行培养,直至栽培出平菇)。通过这个综合大实验的学习,学生们可以基本掌握平菇的具体栽培技术,以后在研究其他食用菌的栽培技术时可以很好地借鉴平菇栽培技术,同时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基础。另外,本课程设置要进行适当调整。比如实践课时的比例还应加大,本门课程应有1/2的课时为实践课时,以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另外,每学期可安排学生们去企业参加实际生产至少1周。

2 改革教学方法

2.1 合理运用多媒体

多媒体信息呈现信息量大的特点,但是过度依赖多媒体教学,减少了学生的思考时间,同时学生们也难以消化大量知识,制约学生的能动性。在实际教学中,尽量简化多媒体信息,突出重点内容;对于难以理解的问题,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进行有机组合,使一些抽象、复杂的问题易于理解,为学生们形象、直观地理解所学知识提供有效途径。

2.2 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注重采用启发式教学,多为学生创造动手和动脑的机会,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上课时要经常提出问题促使学生们思考,并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自己抛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对学生的科学精神、创造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培养会很有帮助。同时,进行角色转换,比如让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进行备课、讲课,组织学生讨论,教师进行评价和完善,提高其创新能力。

3 加强校企合作

我国高等学校的毕业生普遍理论知识扎实、实践经验不足,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2]。在平时教学当中,组织学生多参加企业实习实训,可以增进学生对企业以及社会的了解,改变其对就业的认知,有利于学生未来的就业。每学期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的工艺流程为实习学生开放。实习期间,学生们要主动向有实践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学习,在与员工沟通中了解生产流程,了解企业相关行业知识,掌握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动态,并深入到生产一线学习生产工艺、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对于相关技术岗位的技能要求、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从而开阔眼界;同时,公司相关技术负责人进行现场指导,使学生对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各环节有更深入的了解,强化学生理论知识与生产实际的结合,拓宽专业知识,使学生学到更多的实践技能。通过学到的实践技能,可以使食用菌栽培技术这门课更贴近实际生产的需要,可以达到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在整个实习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分析遇到的各种问题,并对学生的实习报告进行指导。通过实习,不仅加强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且为其就业和创业提供了实践机会。

4 改变课程考核方式

学生学习的目的往往只是为了考试过关,不利于学生学习

能力的培养以及创新意识的养成[3]。社会需要的不是只会考试的学生,而是综合素质与能力突出的人才。要完善传统的考试方式,一门课程的考核应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可以在笔试中增加分析归纳综合应用方面的试题,添加技能操作考核等内容,适当地淡化结果、强化过程[4]。

5 结语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教学改革的实质与方向,使课程教学更加符合教育培养的目标,自己不断学习并进行反思,去探索与实践,选择适合自己的教学方式。这种方式务必适应学生、适应教学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学生真正对学习感兴趣,使学生能够学好知识,提升其实践技能和综合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成为适应社会发展的专业人才[5-9]。

6 参考文献

[1] 张彦民,韩文凤,邱泼.职业院校食品分析实验课程的教改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0(3):92-93.

[2] 李晓靖.教改背景下高职教育校企深度合作探析[J].统计与管理,2015(3):147-148.

[3] 张佳艳,熊建文.独立学院食品工艺学课程教学探讨与改革[J].轻工科技,2013(8):173-174.

[4] 黄亚妮.高职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初探[J].教育发展研究,2006(10):68-73.

[5] 汪军玲,周本宏.谈食用菌栽培学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现代农业科技,2009(7):261-262.

[6] 孙金旭.食用菌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究:以衡水学院为例[J].衡水学院学报,2012(1):108-109.

[7] 黎勇,黄作喜,齐泽民.构建新的实验教学体系:食用菌教学周年教学模式初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4(6):206-207.

食用菌栽培技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

我国现今的食用菌发展存在着比较多的劣势,比如设备不够先进、投入比较高,产出却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基本上不竞争力。这些劣势因素,严重阻碍了我国食用菌产业的发展。所以,如何利用相应的技术与配套设备,让食用菌产品更具商业价值,这该产业人员非常关注的问题。正是在这一环境背景下,专家学者对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果。

一、返生态食用菌野生栽培的定义

返生态野生栽培同仿生态栽培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仿生态栽培是由人工完全控制栽培;而返生态野生栽培是采用人工接种,培养大量菌丝体,菌丝体成熟后返回到林地、草原等适宜食用菌生长发育的地方,在全天候的天然温度、湿度、通风、光照的环境中培养出菇,采收子实体,其最大的特点是不受品种和技术的限制,这种方式我们称之为食用菌的返生态野生栽培。

二、返生态食用菌野生产品的定义

返生态食用菌野生产品就是在完全无污染的天然环境中生长采集的食用菌产品,主要包括2大部分,一部分是人工还没有驯化栽培成功,只能靠在野外自然生长,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野生食用菌,通过对原有珍稀野生食用菌的天然环境人为的加以区域性保护,定期增加一些野生食用菌生长发育所必须的天然优质培养料,实现可持续生长,促其增产增收;另一部分是已经能够人工栽培的品种,再经过野生驯化,返回到天然环境中进行野外出菇、采集的食用菌产品,就是我们现在论述的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无论是天然野生食用菌,还是人工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其产品均具备天然、营养、有机等优点。返生态野生食用菌生产提高了食用菌产品的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再现了食用菌产品的原生价值,在当今崇尚天然食品的消费时代返生态野生食用菌产品更受消费者的欢迎。

三、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特点

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都是在林地、草原、草丛中,基本上与纯野生食用菌无区别,就是一种纯野生状态。就林地来说,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方式主要由两种,一是覆土栽培,另一是露天摆放。无论选择哪种栽培方式,食用菌子实体都没有脱离野生状态。虽然林地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基本上与纯野生食用菌没有很大的差异,生长条件相同,整个生长过程都在野外,但是相比较而言,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拥有更加优越的生长环境,因此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都非常优越。另外,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完全都是人工选育,所以生命力要顽强很多,为了满足生产需求,完全可以进行集约化生产。所有的菌丝体也都是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生产出来的。配制菌丝体培养基时,定要做好质量防控关,而出菇阶段,管理非常重要,这两个环节,工作人员不能够为了增加产量而添加任何有害物质;另外,返生态野生栽培选择的林地要与城镇有一定的距离,做好是远离城镇,选择原始次生林最佳。此外,也不能距离交通要道过近,防止粉尘对食用菌产生比较大污染,以此确保返生态野生栽培产品的质量。食用菌返生态野生栽培特点具体如下:

1、生长环境优越

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在林地中生长,而林地物种比较多,空气质量也比较好,可以说,林区本身就是一个氧吧。林木之间的孔隙、林缘都适合生长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食用菌生长过程中,水质非常重要,所以在选择林地时,还需要考虑到水源因素,尽量与水源距离近一些,又要保证水源不能受到任何污染。通常情况下,山间小溪以及林区中的河流水质都比较好,食用菌应用这样的水资源完全不会产生任何问题。食用菌产品因为不存在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也没有出现农药残留,因此品质佳。返生态野生栽培的食用菌产品,比较适合进行干制加工以及贮存,坚决不能出现二次污染情况。

2、栽培技术独特

返生态食用菌野生生产包括从栽培管理到采收加工。首先是菌种的驯化,在野外自然环境经过人工选育驯化,人工接种扩繁菌丝体,利用人工林和天然林这个大环境进行出菇,恢复在自然生态下生长,从而获得高质量、优质的食用菌产品。在菌丝体返生态野生栽培管理中,菌丝体培养和出菇不受品种的限定,无论哪一个品种,只要获得菌丝体,在返回到原生长点中即会出菇。为了控制品质,菌丝体表层必须覆盖一层保洁物,确保菇体与地面不接触。另外,采收一定要及时,否则容易失去商品价值。

3、展示行业嫁接互惠特点

食用菌物种繁多,是典型的生物多样性代表,因此完全可以以生物花卉的形式再现,具有极强的科普性。采用林地天然条件下野外栽培食用菌的方法和技术,可以在北方春天干燥低温季节(3月~5月)、高海拔地区进行周年栽培,在树林内天然条件下长出珍稀食用菌,林地内野外栽培,不用搭建蘑菇棚等设施,可减少投资,具有方法简单、成本低等优点。有利于在城市近郊林地内野外栽培,供人们旅游度假、休闲采摘,促进郊游事业的发展。利用野外栽培环境低温、干燥、昼夜温差大的特点来栽培香菇,可形成独特的“花菇”,生产出来的产品,品质优良、菇质肥厚、鲜物质含量高、味道鲜美、口感独特,完全可以打造成一个新的产品品牌。

4、实现产业互惠优势

我国北方一般在立秋季节,下雨之后,就会在树林内长出俗称蘑菇的形形的食用菌。林地内野外栽培食用菌,菇林共生,互惠互利,菇类菌丝体不但分解残枝落叶,为林地提供养分,而且菇类菌丝体的培养料也为树林提供了养分,出菇管理期的浇水灌溉也有利于树林生长发育。绿色林荫既为食用菌遮阳又为食用菌的生长发育提供了充足新鲜的氧气。林地内土质肥沃,可为食用菌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一般较人工室内栽培可提高50%的产量。

四、结语

综上所述,可知,我国食用菌发展已经进入到了关键阶段,很多种植用户都借助先进技术来栽培食用菌,促使我国食用菌生产产业迈向现代化以及集约化。而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利用良好的野外生态环境来栽培食用菌,不仅降低了投资成本,同时保证了产品质量,种植户因此获得了非常高的经济效益。虽然返生态野生栽培食用菌并不需要特别先进的技术,但是却需要管理者足够耐心,选择适宜的野外栽培基地,否则难以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 高峻,黄伟,李荣春,李成云,刘鸿高,刘跃明. 科学发展返生态食用菌产业 助推云南高原特色农业建设[J]. 中国食用菌. 2015(02)

[2] 李波,刘朋虎,王义祥,翁伯琦. 以草代料栽培食用菌的相关技术与主要物质转化机制研究进展[J]. 福建农业学报. 2015(01)

相关期刊更多

食用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中国食用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

食用菌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