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1篇

活动前言:在一年之中有许多的传统节日,其清明就是春季中的节日之一,但是小朋友们对于清明节了解多少呢?以下就让我们以清明节为主题探讨下有关四季中的节日,及了解清明节的由来!

活动目标

1. 理解四季轮换,感知清明是春天的节日,产生进一步探索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兴趣。

2. 喜欢古诗、古画等一些表达方式,在欣赏与体验中加深对我国节日文化的了解与喜爱。

活动准备:清明上河图、有关清明照片

活动过程

一、猜猜讲讲,理解四季轮换。

1. 演示画面一,看到这个图形你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新的一年又从1月开始,从12月结束。

2. 演示画面二,现在,你们又想到了什么?

小结:一年有四季,一年中,我们从春天开始,然后经过夏天和秋天,紧接着是冬天,这之后又是春天。一年又一年,季节就是这样在不停的交替着。

3. 演示画面三,前些时候我们在日历上发现了一些节气,想一想,她们可能会在什么季节?

4. 小结:一年从春天开始,过了立春,是惊蛰,过了春分,是---,过了大寒,又是立春,节气能告诉我们季节的变化。

二、看看找找,感知清明。

1. 现在我们处在什么季节?

2. 春天里除了有立春、惊蛰、春分这些节气,还有哪些节气?(引出清明)。

3. 从文字上看,清明可能是什么意思?

4. 今天老师准备了许多图片,请小朋友来找一找,哪些与清明有关?幼儿分组商讨。(再现与迁移已有经验:咏柳、游园不值、清明时节等古诗)。

5. 小结:清明不仅是春天的节气还是春天的重大的节日,是我们中国人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人们踏青到大自然的怀抱,享受着春天温和的气候和万物苏醒带来的欢乐,感谢先烈、祖先给我们创造的美好生活。

三、视听欣赏,感受传统艺术。

1. 清明这个节日在中国古代就有了。中国古代的人不仅用文字、古诗记载了清明,还用绘画的方式进行了记录。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幅中国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名画,你们想不想看看那时清明节的热闹场面?

2. 幼儿欣赏《清明上河图》。

3. 提问:有什么感觉或?(帮助幼儿简单理解画面内容)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2篇

让孩子借助古诗的学习受到民族传统经典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奠定文学爱好与文学素养的根基,是每一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古诗语言精练简洁、意蕴丰富,给孩子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学习古诗的困难在低年级显得尤为突出。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蔡玉琴老师提出:“低年级的古诗教学,要顺应儿童喜读好背,记忆力强的特点,鼓励学生多读多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读、背和识字、写字上。”低年级古诗教学切忌逐字逐句讲深讲透,要充分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果不讲究策略,机械单调地死记硬背,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教学对师生而言都将是一种苦役,教学效率不言而喻。那么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情趣盎然地参与到学习中,达到教学的事半功倍呢?为此,我们经历了多年的探索,觉得以下策略的实施,效果颇佳。

1识识记记,模糊感知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读是一个自觉与不自觉的理解过程,低年级学生虽然小,但也有一定的理解感悟能力,所以教师要用心地创设情境,让学生喜欢诗情诗境,自觉自愿地读记。在学生读记的过程中来点巧妙的点拨引领,来些竞赛评比和鼓励,让学生越读越起劲。这一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留出时间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有效的朗读和背诵。如《草》(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教学,首先可以用课件播放诗歌描写的画面:古原上的野草蓬生蓬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依旧蓬勃生长。学生结合画面去读,去想,在潜意识里将文字还原成画面,将画面融入文字中。在学生充分读,充分感知的前提下,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知和理解。教师可以装懵懂,问问学生:“那么多漂亮的花为什么不写,偏写这草呢?”学生就会把草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特点说出来。教师再追问:“从诗的哪些词句中你感受到了草旺盛的生命力?”顺势让学生说说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理解。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用心倾听,积极参与互动,出现问题适机进行巧引妙拨,错误之处纠一纠,不足之处补一补。

2画画想想,感知形象

有不少古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勾勒画面的也许是一个词,也许是一句话,也许是整首诗。这样的古诗在教学时,应先让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再借助注释、工具书去进行理解,感知,教师再引导其疏通诗意。在学生对诗文大意有大体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充分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构建画面,浮现出诗所描写的人、事、景、物,从形象入手感知诗情诗意。我在《村居》(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中,在学生初通文意的基础上,我让学生说说如果要给诗配画,应该画上哪些景物?学生说应该画上草,飞翔的黄莺,放风筝的孩子,杨柳树……学生说出所配景物之后,再说说各种景物有什么特点,应该怎样画,要求结合诗中词句来说。学生说草应该画得生机勃勃,黄莺应该是在空中快乐地飞翔,因为诗中写到“草长莺飞二月天”,二月的草是春天的草,是生机最旺的,二月的景色是非常美丽的,飞翔的黄莺肯定在快乐地欣赏美景。学生说放风筝的孩子也是很快乐的,因为诗中说“忙趁东风放纸鸢。”如果不喜欢怎么会一放学就急忙去放呢?学生说柳树应该是在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摆动着枝条,因为诗中说“拂堤杨柳醉春烟。”……说完,让学生画一画。这样,在画画、想想中诗所绘之形就到了孩子的脑海中。

3说说演演,感悟意境

明代朱承爵《存馀堂诗话》:“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出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诗讲究意境,意境或深或浅,或显或隐。古诗教学如果不讲究意境的体味,那就体味不了古诗的风骨,就感受不到古诗的精妙,学生的学习定然是寡然乏味的。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对古诗的意境不必深挖透究,但应该让学生力所能及地去感悟。下面以古诗《春晓》(人教版一年级下册)一文的教学为例来谈谈如何让学生在说说演演中感悟诗的意境。《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将春天的景物生动活泼地描绘出来了,同时抒发了诗人内心萌发的深厚春意。全诗墨淡而意浓,景美而情切,意境清新而幽怨。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读完诗自己仿佛看见了什么,听见了什么。教师注意顺势点拨,让学生将画面之外,和诗有关的情与境想象出来,表达出来。引导学生想象为什么“春眠”会不觉晓,想像睡者在春天里的那份舒适与惬意,想象啼鸟处处、声声为春天而歌的欢愉;想象夜晚风雨弄花的别样情致,想象落英缤纷,花瓣铺地的妩媚……在想象的基础上,让学生换位成诗人演一演,用上动作,带上表情,以第一人称,将据诗想象的画面、情境表达出来,并将自己内心生发的对春景,对大自然的赞叹之情表达出来。这样,在学生情趣盎然的主动学习中感悟了意境,并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4仿写创编,学习语言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3篇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人文环境

一个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不仅仅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融于其中。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有着强烈的生命意识,学习已成为他们生命的自觉需要,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他们是学习者、实践者和探索者。此时教师、课本只是他们学习过程中的一种资源,一种用于学习、交流、对话的资源。

音乐新教材的每个单元的内容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安排的,这个主题也是一个人文主题,如:《与你同行》、《锦绣江南》、《绿色的呼唤》,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就可以围绕主题来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融于这个主题中快乐地学习。如我在教《草原放歌》这个单元时,通过对新课标的学习,学生知道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一个可以大大挖掘的宝库,它不仅集古老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于一体,而且可以引发它与现代文化之间的相互碰撞,从而提升学生对美、对艺术的鉴赏,更加了解和热爱我国古老的民族文化。

二、善于捕捉课堂中的人文因素

美国社会学家威廉・詹姆士说:“人性本质中最殷切的是渴望被肯定、被赏识。”因此,课堂上我们要努力做到尊重着教、欣赏着教、鼓励着教、启发着教,让学生体验到被尊重的感觉,使他们乐于与老师、同学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本次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使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三、在相关文化和音乐活动中丰富人文内涵

音乐学科是人文学科的一部分,音乐常与相关文化结合在一起。新课标明确指出:“音乐与相关文化是音乐课人文学科属性的集中体现,是直接增进学生文化素养的学习领域。”其一,我们的教材在体现音乐教育的人文内涵与相关文化方面有着独到的编排和精巧的设计。艺术来源于生活,不论时空的变迁,都能折射出人类文化的光辉。例如:教材中有不少地方音乐题材,我们可以把它们收集起来作为一个单独的主题进行学习。让学生欣赏《丰收之歌》(新疆)、《道拉基》(朝鲜)、《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蒙古)、《赶吁归来啊哩哩》(彝族)、《北京的金山上》(藏族)等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歌曲片断,然后从一系列的民族服装中请学生找出藏、新疆、蒙、彝、朝鲜服装,引导学生对各地的民歌进行分析、探究,发现地域差异与民歌之间的相关性,并从民歌的旋律、节奏及演唱方法上的不同去感受民歌的丰富多彩。且尝试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表现,用打击乐器伴奏,再让学生根据经验说出还知道哪些地方的民歌。为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我们还可以增加其他地方音乐,使学生对我国的地方音乐有较为广泛的认识和了解。当然,课后还可以延伸,布置民俗民风展示、民歌大汇唱,等等,从真正意义上做到音乐课不是单纯地学习音乐,而是与多种相关的文化相结合。其二,结合教材中入选的音乐作品,运用渗透的方法,将音乐教育的人文内容融合在有关教学领域和音乐实践活动之中。如:《春天的脚步》(选自苏少版7年级音乐教材),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激活情感。

1.师配乐朗诵朱自清的散文诗《春》。同时还播放风光片――春景的一系列画面,并让师生一起背诵,一起融入春的意境中。

师:同学们,春天已经来到了我们的身边,眼睛看得着,手也可以触及得到。

2.交流本课预习。

师生一起漫游学生们准备的成语河、古诗林、音乐苑,对中间一些好的词语、熟悉的古诗一起说说、背背、诵读诵读。

师:刚才大家所说、说诵,让我们感受到了春是如此的绚丽、如此的富有诗意,我们怎能只说不唱呢?让我们一起来唱响春的旋律吧。

(二)学唱歌曲,表现情感。

1.听听

(1)播放歌曲《渴望春天》,学生初听,思考:这首歌和以往学唱过的歌曲有哪些不同?师引导学生回答。

(2)提问:世界上谁被赞誉为“音乐神童”?我们刚刚听的歌曲就是他创作的,你知道他是谁吗?是哪个国家的音乐家?代表作品有哪些?老师课前把这些题布置给了我们班的课代表,大家欢迎她来给我们解答。

2.想想

(1)复听,学生继续熟悉音乐,并能进一步体会和感受音乐的意境。

(2)师范唱,学生仔细聆听老师的伴奏,感受6/8拍的旋律动态。

(3)讨论分析音乐的特点,包括旋律、节奏、歌词等。

(4)师小结。

3.唱唱

(1)在多次聆听的基础上,学生对这首歌应该很熟悉了,所以这里我要求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学唱。并提示:可以先唱最容易的地方,困难的地方可以找老师帮忙。

(2)自学反馈。

(3)跟琴唱一唱。

(4)用体态感悟音乐。师:刚刚大家学得很认真,所以很快就掌握了这首歌,下面老师把歌曲再完整地放一遍,希望同学们随着歌声拍打它的节奏,我希望能看到不同的拍打动作,看看谁做得最精彩,最富有创意。请表现有特点的个别学生及时展示。

(三)结合表演,升华情感。

1.师:通过反复的聆听和演唱,同学们对这首歌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现在请大家思考:能否用其他自己喜爱的方式来创作、表现这首歌的意境?

2.分组讨论,要求人人都参与,有什么需要可与老师商量。

3.师巡回指导,启发学生开阔思路。

4.学生分组展示表演:A:配乐诗朗诵;B:竖笛演奏;C:歌舞组;D:绘画组。

5.师生一起点评各组的表演。

6.一起演绎歌曲,老师弹奏服务,学生自由发挥。

(四)课堂小结。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4篇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把整个生活现实作为语文学习的环境,注重让学生在真实的、具体的现实中去学语文,是一种“活化”的学习实践。要在教学中有效地开展活动,首先应合理开发学习资源,拓宽学习的渠道,在“活”字上下功夫。

我认为可以从语文学科本身的资源、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资源、社会生活资源这三方面入手,组织学生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一、关注语文学科自身资源,让学习方法“活”起来

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的习作是学写建议。时值春暖花开的春天,学生们以开展春游活动为内容,进行讨论。在教学前我引导学生先联想学过的课文《秋天》,想想秋天都藏在哪儿?那春天又藏在哪儿?教学活动的场地扩展到田野、市场、商店、公园、人们着装上,让他们从动物、植物、人类生活的点滴变化中去寻找,去l现,去体验,然后进行交流。其次,利用语文课上,以“和春天有个约会”为主题开展学习活动:如词语的积累;春天古诗词的积累;描写春天,让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感受、品味春天里生命的勃发与可爱。其中最后一个活动内容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我采用“画说写”方法,为学生铺设了一条写作通路,主要的步骤是:第一,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想象来构图;第二,通过自己的手把心中的构想画出来;第三,通过自己的口把图画的内容有条理地讲给同学听;最后,是通过文字把口头所述的内容写出来。在整个过程中,没有内容的限制,没有老师的硬性要求,学生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构思、绘画、表达。毫无疑问“画说写”不但培养了孩子的想象及绘画能力,培养了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勇于创新的精神。一位学生模仿学过的《秋天》创作了一首甚是生动的小诗《春天》。课后在学生对春有了很多了解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用怎样的实际行动来感受春天。学生想到:放风筝、挑野菜等活动也可以感受到春天。鼓励学生利用周末时间依据自己的实际条件至少参与一项活动。让学生在极其深刻的体验之后,进一步自由地表现自我。

二、加强学科之间的整合资源,让学习过程“活”起来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内容的开发,不仅和一门学科相联系,有时和几门学科都相联系。学生不止看书,还要调查、走访、表演等,在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学习语文,提高实践能力。四年级下册有篇课文《生命的桥》,就可以和《品德与生活》中《桥》的活动主题相结合。课前组织学生去寻找观察身边的“桥”,并开展活动:让学生画画见过的桥,去看并了解它的故事,也可利用网络组织学生去查找中国名桥的资料。在学生充分体会到桥在人生活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时,再引出生命中无形的桥。因为实践,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思维都得到了调动,也更容易体会课文中情感,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对人与人生命的思考上。如何架起生命的桥梁?哪些人在为我们搭建起生命的桥梁?如何感谢那些为自己搭建生命之桥的人?

“问渠哪有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创造的源泉,没有丰富多彩的生活,创造活动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创造活动就无法进行。对于语文综合实践来说,生活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的归宿。

三、开发挖掘社会生活资源,让学习手段“活”起来

春天的古诗有哪些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文教学 兴趣 识记 阅读 情感

是否具有浓厚的阅读兴趣,对小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和阅读能力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意义。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方式,组织形式多样的识记与阅读活动,以培养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一、利用“读读背背”活动,培养学生识记词语的兴趣

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安排了八组“读读背背”识记成语的训练。在教学每一组成语时,我采取的策略是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之后,充分理解每个词语的意思,再根据成语内容提炼出这组成语的主题并拟一个合适的题目,最后让学生根据“读读背背”后的插图说一段话,用上这些词语,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给这八组成语拟的题目是:过节、春天来了、春游、亲情、足球场、勤奋学习、英雄刘胡兰、月亮。总复习的时候,我又组织“读读背背”对抗赛,组与组之间,一个组说题目,指名对方组内的成员背诵,根据背会成语数量的多少积分。这样的活动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总是乐此不疲,兴致勃勃。

二、利用“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活动,培养学生背诵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要求非常多。朗读的要求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在熟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能做到。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全文背诵,背诵的内容还要长期记住,这比较困难。如果学生不能及时地学会背诵,就会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掌握背诵的技巧。我经常指导学生运用“提纲记忆法”来背诵课文。如学习《月亮湾》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整理出了这样的记忆提纲:

月亮湾(村子的)前面(有小河)河上河里 河水 鱼儿 倒映河岸 桃树 桃花 农田(村子的)后面(是山)茶树茶园

学生根据这个提纲的提示,很快就能背诵出全文,并能长期记住。这样,学生体验到了背诵的快乐,朗读课文的兴趣也就会逐渐增长。

三、利用“分角色朗读课文”活动,培养学生朗读课文的兴趣

分角色朗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一种阅读方式。在分角色朗读之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即熟读课文,这是分角色朗读成功的基础。学生要反复读课文,分清楚课文中有哪些角色,都有什么特点,要把握不同人物的特征,才能用不同的语气把人物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例如,教学《云雀的心愿》一课时,在我的引导下,学生初步感受并概括出文中两个角色的特点——小云雀:埋怨、害怕、好奇、懂事;云雀妈妈:心疼、见多识广、热爱自然。在初步把握角色的特点之后,我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然后共同评出优秀小组,并给予肯定和表扬。学生为了表现自己,为了给小组争光,学习都非常认真,很动脑子,兴趣浓厚,读得非常投入。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些文章的后面就要求“朗读课文,分角色演一演”,在教学时教师就可以采用上面方法,培养学生模仿和表演的能力。“分角色朗读课文”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内化文本语言的活动方式,只要教师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就会逐渐增强。

四、利用“朗读课文,复述课文”活动,培养学生归纳要点的能力

学生如果能用自己的语言把课文的内容或要点说清楚,心里就会产生一种自豪感,这种自豪感可以促进阅读兴趣的形成。例如,在教学《郑成功》一文时,在复述课文前教师应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充分理解课文的意思,并根据几个要点,整理出复述提纲:时间:明朝末年。人物:郑成功,福建省南安县人;卫兵;荷兰侵略者;炮手;敌舰官兵;台湾同胞。事件:郑成功前做了哪些准备;郑成功的战斗中,炮手是怎样击沉敌舰的;郑成功之后如何建设台湾的。历史给郑成功这个人物的定位是:民族英雄。学生明白这些问题之后,就很容易复述课文。然后,教师可在班级内组织复述课文竞赛,评选“历史小博士”称号,发放班级自制的博士帽。通过这些教学活动,学生对复述课文产生兴趣,从而也对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五、利用“古诗文背诵”活动,增进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

经典诗文以其独有的魅力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人。通过解读古诗文可以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教学古诗文时,我采取的“四步教学法”,即熟读、背诵、理解、吟咏,其中“吟咏”是最高境界。小学语文所选的古诗文很多,所表达的意境各不相同,我会根据不同的诗文,对学生做不同的指导,让学生在吟咏的过程中,进入古诗文的美妙情境,感受古诗文的无穷魅力,借此培养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春雨》《春晓》这两首“五言绝句”时,我就要求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会背,然后让学生比较这两首诗,说说这两首诗写了哪些共同的事物,这些事物都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很容易找出来:春风、春雨、春夜,表达作者高兴、愉悦的心情。又如,在教学《春日偶成》这首“七言绝句”时,我同样要求学生熟读后背诵,再要求学生说说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学生通过思考进入了诗的意境:风儿轻轻的,云儿淡淡的,花儿默默地飘香,柳条儿缓缓地摆动……诗人此时的心情,是别人无法猜透的,就像那少年一样逍遥自在、轻松快乐。于是,我要求学生通过诵读,把诗人这种心情传达出来。再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七律诗虽然也表达了诗人高兴的心情,但它和《春雨》《春晓》表达诗人的愉悦心情,和《春日偶成》表现作者的轻松心情不同,杜甫的高兴,是在饱受战乱之后,突然听到的好的消息,这种高兴的心情更加强烈和深沉。因此吟咏好这首诗,准确地传达出诗人的心情,务必要把握好时代背景。有效而成功的吟咏,会促进学生对诗文的感情,拉近学生与诗文的距离,引发学生对经典诗文的浓厚兴趣。为了使学生对吟咏古诗更加感兴趣,每学年,我所任教的班级都会举行一次“吟诗会”,台上的学生兴致勃勃地吟咏自己喜爱的古诗,台下的学生则根据评分标准,评选“吟诗先生”,并给予表彰,从而使学生都积极踊跃地参与进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