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描写运动会的作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盼望已久的运动会终于如期举办了,我兴奋不已。穿上漂亮的校服早早得来到学校,等待着运动会的开始。伴随着音乐的响起,运动会开始了。走上看台,为我们班的体育健儿们呐喊助威,为他们加油鼓劲儿。
最令人感动的是1500米运动员——孙鹤松。1500是一个多么遥远的距离,对于女生来说是一个多么严峻的考验。为了我们班的荣誉,孙鹤松第一个挺了出来,要求跑1500米。我十分惊讶,真是对她另眼相看,她真了不起。只听啪的一声,1500的比赛开始了。运动员们开始了漫长的比赛,她们犹如离弦的箭一般冲出起点。孙鹤松被落在了最后,她并没有放弃,一路朝前跑,马上就要超过前面的人了,我为她捏了一把汗,为她加油。好的,超了过去,孙鹤松你真棒!一圈,两圈,三圈,第四圈也过去了,她依然在咬牙坚持着,累得气喘吁吁的她额头上已满是汗珠。每当她跑过我们班的位置时,同学们都会为她加油,给她鼓劲儿。孙鹤松抖擞精神,速度不但没有放慢,反而越跑越快,落在最后的一位同学都急红了脸,恨不得长出一对翅膀飞过去。
随着终点的临近,拉拉队的呐喊助威声也越来越高,一阵盖过一阵。孙鹤松依然保持着自己的位置直到最后。虽然她只是倒数第二名,但她在我心中永远是第一。因为如果没有她,班里1500米名单上就会是空缺;如果没有她,我们班就会被其他班笑话;如果没有她,就会让别的老师认为我们班是胆小鬼。孙鹤松,你真棒!通过全体运动员的努力,我们班获得了全年级第三名的成绩。汗水和笑容流淌在同学们的脸上,荣誉传动在大家的心里,虽然这次运动会大家都非常的累,但大家都非常的高兴。
一天的运动会就这样结束了,有哭有笑、有花有果、有苦有甜。这次运动会使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要做一个勇敢的人,要时刻为班级着想,为他人着想;不要以自己为中心,要以班级为一个整体,要以班级为荣。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是这次运动会情景却深深留在了我的脑海里。我想:只要尽力,不慌张,人生道路上还有许多第一次我没有经历过,我一定要过好第一次的关口,为第二、三、四次打下基础。
【相关资料素材链接】
初中作文:我们的运动会
运动会初中作文:精彩的4×100米接力赛
运动会初中作文:横街学校首届运动会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因此,在平时的写作教学中,教师就应引导学生积累各方面的素材,形成一个“素材库”。这样,学生写作时,就会下笔如泉涌。
例如,在进行“一件难忘的事”写作指导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故事会,要求是讲讲自己经历的一件事。课堂上,学生们沉浸在回忆、倾听、讲述的欢乐气氛当中。等到动笔写时,学生们不仅有话可说,并且言之有物。再如,正值春暖花开时节,我建议学生在父母的带领下逛公园,并将自己见到的、感受到的及时记录下来。这样,学生们在尽情玩乐的过程中,积累了写作的素材。
二、参与活动,注重思维训练
1.作文训练和形象、逻辑思维培养统一起来。
在学生观察活动的“敏感期”,最佳的写作训练形式便是写观察作文。教师可以着重安排对动物、自然景物、建筑物以及人物的动作、对话、外貌等方面的素描训练,让学生获得丰富而鲜明的感性表象,帮助他们从五光十色的感性表象中“筛选”出典型表象。
例如,在教学作文课《一张照片》前,我发现教材中的插图,虽然美且紧扣文本,但学生很难与自己的生活经历联系起来。如果让学生照葫芦画瓢,容易写得空洞、乏味,写不出学生的真实感受。所以,我在电脑中插入学生自己的照片,并用之进行教学。实践证明,我插入的全班集体照、小队活动照、个人表演照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引起了学生的回忆。之后,再让学生以这几张照片中的内容进行写作,他们就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了。
2.活跃思维,开阔思路。
托尔斯泰曾指出:“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在作文教学中,尤其是在起步阶段,一定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而活跃思维,开阔思路。因此,我在作文教学中经常以实践活动开头,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同时,还对学生进行观察训练和语言方面的指导。学生的作文积极性很高,写出来的文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趣。
例如,要求写一次活动前,我带领学生举行 “游艺活动比赛”、“双人运气球”、“吹鸡毛”、“贴鼻子”等活动。在活动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注意自己与参赛者的动作、神态、心情等。学生玩得特别开心,写文章时也特别认真,尤其是细节描写非常逼真,写出来的文章特别精彩。
三、练习说话,注重口语表达
作文是语言表达、交际的载体,是语言的实践。所以,不论在课内还是在课外,都应该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让学生的语言表达得到充分训练。
例如,在一次学校运动会的前夕,我与学生交谈后发现,他们对学校春季运动会的安排都有自己的想法。我灵机一动,便举行一次“运动会应这样举办”的写作练习。结果非常明显,那些平常默默无语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也洋洋洒洒三页多,且言辞中肯,感情强烈。实践证明,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就会情动而辞发,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四、创设情境,注重丰富情感
“有训练不见提高”,教师给力困难,学生找不到提升的办法,师生共苦。这是当前作文教学面临的尴尬境地。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在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尝试着以“范式引领,路线导航”的作文训练方法,对学生进行了一系列的作文训练。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法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写作积极性,通过阶梯性的系统训练更能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和作文能力。
一 、关于“范式引领”
根据初中学段作文教学目标,先确立初中学段作文训练系列,构建可供学生学习借鉴的写作范式体系。如初一学年就构建了如下十个模块的范式:
细致入微地观察;真挚感人的情感;引人入胜的趣味;耐人寻味的道理;鲜明突出的特点;富有魅力的细节;扣人心弦的波澜;自然清晰的条理;灵活生动地联想;大胆合理地想象。
每一个模块下又将提供若干具体“范式”,如“富有魅力的细节”这一范式系列的具体范式有:刻画形象与表达真情;营造环境与渲染气氛;推动发展与促成逆转;反复强化与前后照应。在每一范式体系下,学生可以学习、借鉴自己喜欢的范式进行写作练习。
二、关于“路线导航”
系统的作文教学首先必须是站在整个初中阶段学生必须掌握的写作技法及应达到的写作水平的高度上,把读和写紧密结合起来。而且从初中段学生积累较薄弱的学龄特点来看,为学生提供合适的仿写文本,阶梯性地进行作文技法的指导和训练,并且指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地积累素材,有准备地作文,才是真正达到作文训练目的的有效途径。
因此,我确定的导航的基本路线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立足于读,着眼于写,实现阅读和写作的同步提升。
“一个中心”就是以“读”为中心:读教材,读系列范式中的具体范式,读其他相关资料;“两个基本点”就是遵循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选材的生活化原则,让孩子有素材用,有兴趣写,有意识地积累个性化作文的素材。二是技法训练的阶梯性和可模仿性原则,让孩子在“有话想说”的基础上,又有“法”可依。
三、具体实践操作
现以初一第一学期第一次大作文写作指导为例谈谈具体操作。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都只有表达出真挚的情感,才能打动读者,感染读者。为此我们把初一第一次大作文的写作范式确定为“真挚感人的情感”。在这一范式体系下又有四个具体范式:热爱生活与多情善感;直抒胸臆与含蓄表达;记人传情与叙事传情;写景传情与状物传情。每种具体范式下都提供三到四篇不等例文。
苏教版七上语文教材《金色年华》单元,有的写童年趣事(《幼时记趣》),有的讲述少年读书生活(《往事依依》),有的展示少年立志成才的道路(《十三岁的际遇》),有的感慨童年沉重的往事(读本《风筝》《羚羊木雕》),有的讲述自己童年成长的心路历程(《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北大是我美丽羞涩的梦》)……选材上都集中在自己的童年时光,令人动容处,惟在其说的是真话,抒的是真情。为此,在指导学生阅读这些篇目时,对如何围绕中心选材,如何选择最能突出中心的材料,及对材料如何做详略处理,老师都有意识地做了指导。这样“读教材”也为下一步的作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有了“范式”和“路线”的初步导航和引领后,我们为学生提供了如下作文信息:
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甜蜜,是苦涩,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
《幼时记趣》中的“青云白鹤”;《往事依依》中“国文老师”深情的诵读;《羚羊木雕》中“我”的愧疚与不安;《风筝》里“我”中年后依然挥之不去的沉重和悲哀……都是作者真情的回忆。请你打开记忆的闸门,用饱含真情的文字,记录下你渐行渐远的童年!
要求:以“童年”为话题,题目自定;600字以上;力求写出真情实感。
在作文前老师又遵循“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原则,做了如下具体的写作指导:先引导学生回顾所读课文(“读教材”),读“真挚感人的情感”范式中的四个具体范式及例文(“读范式及类文”),体会如何抒感(基本点一:技法指导)。然后设置情境激发学生打开童年记忆的大门(基本点二:选材的生活化)。具体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
(一)回忆童年的游戏。孩子们很兴奋地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常玩的游戏,竟然有三四十种之多。如:吹烟片、给蚂蚁搬家、卷心菜、水果蹲、红灯绿灯小白灯等等;
(二)回忆童年令自己记忆深刻的事。如:令自己感动、怀念、兴奋、激动的事情;不愉快的记忆,如懊恼、遗憾的事,等等。
在头脑风暴的刺激下,孩子们回忆起了好多事情,如:自己伤心时朋友的陪伴、雪天妈妈为自己买靴子、同学聚会的快乐、班主任老师的公平处理让自己感动;童年时和小伙伴们游戏的大院被拆的失落,搬家时与小朋友离别的伤心……
通过这样的回忆,孩子们写作的欲望一下子被激活了。在此基础上,顺势做了第三点指导――
本次作文要求选材真实,说真话、抒真情,那么怎么理解作文中的“真实”?
选材真实。写自己童年中发生的真实的事件,但对事件可以根据表现中心的需要适当剪裁,做详略处理,在组材上可以正叙、倒叙、插叙,做好现实和回忆的穿插处理,不要写成流水账。
情感真实。“我手写我心”,表达自己真实的体会、感受,不虚假不夸大,健康向上。健康向上的情感应该是合理的情感,而合理的情感需要建立在对问题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的基础之上。
做了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当堂作文,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笔作文,不到一堂课的时间多数孩子就顺畅地完成了。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随后的周末随笔中,好多孩子又写了关于童年的作文,显然孩子们还有好多话不吐不快。这样的作文是一种愉悦的体验,真正实现了“我手写我心”,因此孩子们爱写、喜欢写。作文,不再是让孩子们头疼的事。
第一次大作文后,应该说基本上达成了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选材真实、情感真实。但此次作文我们也发现了学生的不足:缺少打动读者的感动点。在对作文进行具体分析后,发现作文不生动的原因在于细节描写上的缺失。随后我们针对这一点专门做了片段训练。可以自选话题,也可以选择老师给的题目做片断练习,如:《在试卷发下来的那一刻》《登上讲台(或奖台)的那一刻》《告别母校的那一刻》《得知―――的那一刻》。选出例文,师生共同揣摩优秀范例为什么能打动人。然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细节很动人。如: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联想、想象的运用,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和侧面烘托的运用,等等。在片段训练弥补不足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作文情况,我们把第二次大作文的训练重点确定在细节描写上,话题确定为:“――――的瞬间”,在作文技法上和第一次作文形成训练梯度,进一步落实作文技法。
一、抒写真情,言为心声
1.选取真实感人的材料。语言要饱含感情。不必刻意地追求华丽的辞藻,刻意的追求句式,刻意的追求修辞,刻意的追求名人名言,一切都应顺其自然,一切都围绕感情的抒发,这样才能感人,我在作文教学中发现,写什么永远比怎么写要来得重要,例如,获得了首届冰心作文奖一等奖的九岁男孩,只写了107个字(不含标点符号):“前段时间,妈妈去杭州学习,去了好长时间,可能有一个月吧。今天,妈妈终于从杭州回来了,我非常高兴!因为妈妈的怀抱很暖和,因为妈妈回来会给爸爸过生日,因为妈妈在家里会给我读书……妈妈不在家的时候,我很想她,想妈妈的感觉,就是一种想哭的感觉。”不加任何修饰的语言,把一个充满天真和童趣的世界推到了你面前。言为心声,只要你的文章是从心底流出的,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就一定是好文章。
2.写作时要有读者意识。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时要想到,文章是写给别人看的,文章应起到心与心的交流作用,但在学生作文中会出现一些怪诞的内容,不考虑读者心理的事却是常常发生的。比如,写考场作文时,有的总爱在文章开头一字不少地抄录原材料,不懂得读你作文的人早已熟悉了这一材料。我们在教学生写作时要有这样的意识:即使自己所写的不能给别人带来愉悦和收获,至少也不能让读者空耗时光、味同嚼蜡。正如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夏丐尊说:“所谓好的文章就是使读者容易领略、感动、乐于阅读的文字。诸君执笔为文的时候,第一不要忘记有读者。第二须努力地求适合读者的心情,要使读者在你的文字中得到兴趣或愉快悦耳,不要使读者感到厌倦。”
3.重视真实再现生活细节。写文章一定要有自己的东西,要联系自己的生活,要重视生活细节的真实再现,这样才能真正做到言为心声,然而生活真实并不等于细节真实,唯有细节的真实才能再现生活的真实。我们应教会学生精心选择那些曾经打动过自己的镜头或难忘的片段,将悲伤或欢乐和憎恨等种种情感聚集在片段描写上,并着力营造好这个“动情点”,精彩的片段可以像《背影》中父亲爬月台的动作描写,可以是欲言又止的揪心的神态描写,可以是看似平静却心潮澎湃的心理描写等,只有文章细节真实,才能使文章具有真实性,只有使文章具有了真实性,它才能打动读者,发挥其熏陶感染净化等功能。细节的真实不一定是生活的真实,但它一定是情感的真实,感悟的真实,正如著名特级教师──苏州中学黄厚江在《语文学习》(2007年第3期)撰文《对作文教学新理念的辩证解读》中明确:“完全是真实的照搬,也可能‘假’;完全的虚构,也可能‘真’”,我们强调细节的真实,不反对在生活细节上合理演绎、合理虚构,这不会影响文章的真实性,而且会反过来强化它的真实感。
二、设置情境,创意表达
1.情感情境设置。有时候,写亲情类的作文,学生总写不出自己独特感受,如果设置一个合适的情境,效果更佳,笔者在一次《妈妈,您辛苦了》作文训练感触颇深,当天冷空气侵袭,我先让学生猜测自己的父母会忙什么,很多学生都积极猜想,我当即让一学生打通其父母电话,没想到与自己的想象截然不同,一位、两位、打到后来,很多学生默默无语,更有学生落下眼泪,原来很多父母不是忙于工作,便是在送衣物的路上等等,父母的辛苦总是比自己想象的多,写下的作文让人耳目一新。
2.活动情境设置。新课标指出:“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优化语文学习环境,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在日常教学中经常有意识、有计划地为学生组织一些活动,指导他们留心观察生活,从生活这块土壤中汲取知识经验,从而积累写作素材,写出真情实感。比如:在母亲节、父亲节前夕,让学生仔细观察父母的变化,记录父母一天的工作生活,并给他们一个信封,写下自己的感受,向学生明确这封信是要寄出的,在这样的假设情境中,更具有逼真性,更易诱使学生进入角色。如有学生这样写道:“这才惊觉原来老爸老妈也变老了,变脆弱了,不再是以前那强壮的臂膀、温暖的避风港,原来一直帮我扛着头上那片天的巨人,也会变老……”除了班级活动,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如:学校运动会、校园文艺节、重走路等也可以大做文章。
3.多媒体情境设置。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写“春”为话题的作文,我精心选择了几幅图片,配上不同的音乐《春花图》、《荷塘夏景》、《夕阳西下》、《大雪纷飞》,要求学生在总结朱自清的《春》中写景特色的基础上,用一段话描述图片的景色,小组交流相互评价,学生们激情难抑,纷纷举手,展示自己的描写才能。
一、链接生活,激发习作兴趣
“兴趣”是孩子们习作的内动力,激发孩子们写作成就感,增加孩子们写作自信心,一旦孩子们对习作产生了兴趣,就会自然而然地由“怕”习作转为“爱”习作,并产生表达内心感受的欲望。记得有一次让孩子们《写一个熟悉的人》。习作要求写出人物的特点,做到叙事真实,过程清楚按照过去的做法,是重在写作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为写而写,为任务而写,孩子们没有兴趣,没有习作欲望,写出的丈章不外乎写这个人“学习认真”、“乐于助人”、“工作负责”等,老生常谈,没有新意。在教学中我联系孩子们的生活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个性化与生活化的再加工,将《写一个熟悉的人》改为《巧取绰号》,让习作更贴近生活。课堂上,孩子们确实有话可说,说了“绰号”评“绰号”,说了“理由”评“理由”,孩子们变得灵动活泼起来。“土豆”、“故事大王”、“功夫小子”、“小百灵”、“大忙人”、“小博士”、“淘气包”、“火舰炮”……一个个绰号跃然纸上。此时的孩子们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趣的活动。习作成了他们自然的需要,这正是孩子们积极习作的动力所在。
二、链接生活,积累习作素材
孩子们习作光靠激情还远远不够,他们写出的习作还是比较陈旧,单调,无味。这主要是孩子们习作还缺乏习作素材以及对素材的加工,如何把习作的触角伸向孩子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们在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汲取营养呢?
(一)链接家庭生活,让孩子们在家庭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例如,习作《第一次买菜》,我布置孩子们利用休息日,在家长的带领下去菜市场自己买一次菜。孩子们分别从看菜、选菜、买菜、算账等方面详细叙述了买菜的经过,有的述学会了讨价还价,增强了生活体验。又如,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让他们亲自为妈妈做一件事,给老师写一封信,体验妈妈的辛苦,对妈妈、老师产生感恩之心。通过各种活动,同学们丰富了生活经验,提高了对生活的认识,从而为习作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孩子们们有了素材,但他们不会对素材进行深加工,于是我在班内开展了“厨师大赛”活动。首先,我让孩子们认识各种“佐料”,让他们知道动作、语音、神态、心理活动等的描述在一道“习作大餐”中的作用,让孩子们明白了成语、歇后语、名言在习作中的“点缀效果”,让孩子们掌握细节描写、比喻、拟人等在习作中的“滋补功能”。接着抛出小练习,请各位“厨师’’为小菜添加“佐料”,结果真是各具风格,做出了色、香、味一流的“大餐”。就这样,孩子们的习作激情和积累的素材得到了高质量的提升,习作练习也得到了创新。
(二)链接社会生活,让孩子们在社会实践中积累写作素材。
习作是有字的生活,生活是无字的习作,给孩子们注入“源头活水”,让孩子们做“有米之炊”,丰富孩子们的社会生活,是解决习作素材的有效途径。如学校举办运动会,利用纪念日开展各种比赛,为他们提供习作素材。我们组织孩子们到污水处理厂、造纸厂、化工厂等企业进行社会调查;到博物馆、烈士陵园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引导孩子们参观高速公路和城市变化,把家乡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联系起来;组织孩子们游览景色秀丽的焉支山和马场大草原,挖掘、了解家乡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激活孩子们的创作灵感。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孩子们投入生活、感受生活,积·累了情感,储备了素材,为孩子们的作注入了活水。
三、链接生活,确定习作的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