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整改目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二、针对巡查记录填写不规范,记录里也没有体现是否向镇领导报告及处理批示意见的问题,今后我镇将规范巡查记录的填写。首先严格执行耕地保护动态巡查制度,坚持每月巡查不少于4次,每周巡查一次,建立动态巡查登记台帐、动态巡查情况表和执法巡查登记表(周报),认真对巡查的情况做好记录,并在巡查过程中发现破坏耕地的行为立即制止,做好相关取证材料。再次要严格规范违法占地相关文件的处理,发现违法占用耕地和基本农田的行为,及时以正式文件向镇分管领导以及国土局报告,并按照镇主管领导或分管领导及市国土局的批复进行处理。
三、针对没有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卡台账的情况,我镇已通过录入建立了以农户为单位的17个村委会基本农田保护卡台账,并同时交村委会保管存档。
四、针对没有按有关规定建立耕地保护台账,有关材料整理不齐全,没有分类归档的问题,我镇已提高思想认识,重新按检查要求的规定建立耕地保护台账,并补充相关耕地档案资料,分类归档,建立专柜统一管理,确保耕地档案资料完好无缺。
五、对耕地保护工作宣传力度不够。今后我镇将从以下方面加大对耕地保护工作的宣传力度:1.充分利用“4.25地球日”、“6.25土地日”、国土资源相关会议等,广泛开展宣传咨询活动,通过展出版面、发放小册子等形式,加强《国土法》、《耕地保护法》的宣传力度,为耕地保护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转变群众落后的思想观念;2.充分发挥村两委和村小组在土地管理中的作用,开展耕地、基本农田相关业务知识培训,以村干部带动宣传作用,提高当地群众的思想意识。
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但财政体制的转换还跟不上发展的需要,从而对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财政本身都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财政体制未能适时转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指导思想不明确、目标定位不明晰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重构中国的财政体制,首先要确立一个恰当的目标。那么,中国财政体制的重构目标是什么呢?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财政的理念是“国家分配论”,国家是一个“大管家”,财政力求包揽一切。在由计划经济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环境变化了,政府职能也变了,财政体制显然应该按照新的经济体制的内在逻辑重新构建。
综观市场经济国家的财政体制,尽管其形式多样,侧重点各异,但基本模式是相似的。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的而进行政府收支活动的模式,在理论上被称为“公共财政”。分析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财政收支实践面临的困难,不难得出结论:中国财政体制改革必须走公共财政的道路。
正如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资本主义也有计划一样,公共财政也并非西方国家的专利品。中国在选择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也就注定了要走公共财政的道路。搞市场经济,就要搞公共财政。因此,现实的选择只能是:按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公共财政理念,重新界定中国财政的职能范围,规范财政收支活动,加强财政收支管理,理顺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关系,推进财政体制的创新,最终向公共财政体制转变。
二、进一步推进财政体制改革与创新的基本思路
(一)按照公共财政的基本要求,明确界定政府的事权范围,为建立科学、规范、稳定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提供基础性条件
1.按效率原则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职责关系。在市场经济中,政府应该干什么、能干好什么以及如何干?由私人机构来执行目前政府正在执行的一些任务,能否做得更好?这一直是世界各地的选民、决策者不断思考、探索实践的重要问题。中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转型期,重新界定政府职责尤为紧迫和重要。根据世界银行对转型国家经验教训的研究所得出的结论:首先,政府在生产、产品分配及服务方面的作用应大幅度地削减。只有在市场失败的方面,如国防、初等教育、农村道路和一些社会保障项目等,在政府干预能够改善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干预才被视为合情合理。其次,政府必须停止对微观经济活动的直接控制,政府应致力于促进宏观经济稳定,为私营部门的发展和竞争提供一种法律上的环境。最后,提供社会保障是所有国家政府的主要功能,但在市场经济中,社会保障应该主要针对最需要保护的那些弱势群体,政府不应为了使所有的人获得足够的生活标准而提供慷慨的保障,而是有必要强化个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更大的责任心。
2.按分职治事、受益范围和法制原则明确界定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分职治事是指在按效率原则对政府事务与民间事务进行合理分工的基础上,对政府有充足理由承担的事务,在政府内部按照凡是低一级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上一级政府,凡是地方政府能够有效处理的事务,一般就不上交中央政府的原则进行划分。受益范围原则是指政府行使政治经济职能和提供公共产品与服务时,若受益范围遍及全国则应划为中央政府事权,若受益范围仅限于特定区域的居民和企业则应划归相应一级地方政府。法制原则是指各级政府事权的确认、划分、行使及调整等应有相应的法律保障,做到法制化、规范化并保持相对稳定。
根据上述原则和中国国情,中央政府的事权范围及主导作用应主要包括:
(1)制定并组织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对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通过各种手段组织实施。
(2)调节经济总量和经济结构,促进并保持总供求和部门结构的大体均衡,促进宏观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3)在市场失效领域,有效承担起跨省际重大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项目的投资建设、提供全国性公共产品等。
(4)调节gdp分配结构和组织社会保障,从全国着眼把收入差距控制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范围内,协调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5)调控各地区发展差距,促进地区间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6)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7)自觉组织和推动市场化进程,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
(8)维护国有财产的所有者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9)维护全国的生态平衡,搞好环境保护和人口控制等。
地方政府的事权范围应主要包括:
(1)制定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对本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方向、结构、生产力布局、收入分配关系等具有区域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决策并组织实施。
(2)根据本地区居民、企业对公共产品的需求,合理确定税收和非税收入规模及其各自的内部结构,并将其按预算程序转化为公共支出,有效提供公共产品,为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服务。
(3)调节本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和维护社会安定。
(4)维护地区内正常的社会秩序和法律秩序。
(5)组织和推动市场化改革进程,培育和完善区域内各类市场。
(6)执行中央政府制定的各项法律政策,完成中央政府提出的各项目标和任务。
对各级政府的共有事权尤其是基础结构(包括公路、铁路、港口、机场、电信电话、治山治水等生产性基础设施)领域的共有事权,也应按项目分级管理和费用分级负担原则进行划分。
3.政府通过立法,而不是行政干预,来建立政府间责权利关系的准则。从世界有关国家的经验看,不论是联邦制国家还是单一制国家,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政府间责权利关系都是建立在宪法或相关法律基础上,责权利关系的调整也按法定程序进行。以日本为例,日本战后的宪法中有一章是关于地方政府自治的内容,有关地方政府的组织和运作用法律固定下来;除宪法外,日本地方财政法详细规定了中央与地方在事权范围和支出责任上的具体分工;日本地方税法则详细规定了地方政府的税收权限。法律规定保证了地方预算收支的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保护地方政府免受中央政府随意改变事权责任和税收分享比例、经费分摊比例。同时,这些法律还能帮助地方政府建立起对中央政府的信任。
完善中国的分税制,理顺政府间的责权利关系,需要发挥包括宪法、预算法、税法等在内的法律的作用,弱化行政干预,为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运行奠定可靠的法律基础。
(二)科学划分政府间税种并积极推进税费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收入体制
1.合理调整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关系。考虑到利益分配关系调整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今后一个时期调整中央与地方的财政分配关系应采取“两步走”的办法。第一步,在“十五”期间适当调整中央与地方在某些税种上的分享办法和比例,逐步扩大过渡期转移支付规模,重点增强中西部地区财政保障能力。具体措施有:
(1)改变企业所得税按照企业隶属关系划分收入的办法,实行按比例共享或分率共享。
(2)将个人所得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
(3)适当调整证券交易印花税的中央分享比例,中央政府因调整个人所得税、证券交易印花税所增加的收入,全部用于对中西部地区的转移支付。
(4)进一步推进省以下分税制改革,使市、县级财政有比较稳定的收入来源,增强市、县级财政保障能力。第二步,在“十五”末期至2015年,按照规范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要求,合理调整中央和地方的事权和财政收支范围,严格核定各地区的标准化收入和支出,在此基础上实行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逐步实现各地区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2.改革现行收费管理制度,从根本上遏制乱收费,理顺政府、企业、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具体做法是:
(1)通过将部分具有税收特征的收费,用相应的税收取代,进一步完善税制。
(2)通过把一部分非政府性收费转为经营性收费,界定和规范政府行为。
(3)通过取消大量不合理、不合法收费,进一步规范政府收入分配行为。
(4)对保留的少量政府收费,实施规范化财政管理,加强人大监督和社会监督。
(三)建立规范的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制度
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是完善分税制财政体制的核心内容。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的基本途径,首先是进一步明确转移支付的目标模式,而后通过增量与存量同时并举的微调向目标模式逼近,并适时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
1.目标模式的选择。现行分税制同时存在存量调节与增量调节两条转移支付系统。存量调节就是为维护既得利益而设置的双向转移支付,自上而下的有税收返还、体制补助、结算补助等,自下而上的即地方上解。规范转移支付制度,要求逐步减少直至消除以“基数法”为依据的为维护既得利益的转移支付,过渡到按客观因素测定标准收入和标准支出的转移支付制度。规范的转移支付制度有两种可供选择的模式:一是单一的纵向转移支付;二是纵向转移和横向转移的混合模式。
中国一向是采取单一纵向转移模式,既可以均衡公共服务水平,也可以体现中央的政策意图。但纵向转移的前提是中央收入居主导地位,要求中央有足以实现均衡目标的财力。
由于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不仅存量不减,而且随着地方“两税”的增长而增长;而中央从增量中集中的财力虽然也增长,但是有限。因此,不动存量而仅靠中央从增量收入中拿出一部分进行纵向转移支付,范围和力度有限,最终不可能实现既定目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有人提出了横向转移模式的设想。横向转移就是由富裕地区直接向贫困地区转移支付,通过横向转移改变地区间既得利益格局,以实现地区间公共服务水平的均衡。但是,横向转移对中国来说没有任何实践经验,如何设计转移支付公式,如何把握“调富济贫”的分寸,是否会对富裕地区带来负效应以至于影响全国财政收入的增长,等等,都需要通过调查研究,缜密筹划,并通过试点,决定取舍。横向转移虽是一种可选择的模式,但从当前看仍要立足于纵向转移的完善。
2.纵向转移的微调。(1)改进过渡期转移支付办法。主要是扩大按“经济税基×平均税率”确定标准收入的范围,沿着“单位费用×测定单位数值×成本差异系数”的思路改进标准支出的测算,而当务之急是加强公共支出标准的建设。(2)将维护既得利益的多种调节方法简并为“税收返还”一种方法,然后逐步减少富裕地区而增加贫困地区的税收返还增量。更为妥善的办法是将税收返还基数逐步纳入按因素法计算的拨款公式,每年纳入一定比例,若干年后完全过渡到按因素法计算的转移支付制度。(3)清理现行的专项拨款,改进拨款方法。
3.大力推进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中国的地区差距决不仅仅限于省际之间,省级行政区内不同地区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有的甚至十分突出。因此,地方政府尤其是省级地方政府同样面临尽快建立具有均等效果的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任务。从当前情况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需要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1)尚没有开始建立省以下规范化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地区,不论其是否享受中央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补助,都应当考虑把属于完善分税制改革的这项工作深入下去,配套落实。(2)将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与加强预算管理工作结合起来,将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设当作财政管理的重要内容,当作财政部门从源头消除腐败的重要举措。
增强财政透明度还需要建立起政府间财政转移支付的规范化运作机制。(3)敢于触动既得利益。
纳入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分配的资金,不应仅是增量资金,还可以从既定的其他形式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中安排,逐步减少非规范化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规模,有条件的地区可以结合收支结构调整进行尝试,为全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改革积累经验。
(四)加快支出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推进建立公共财政体制
1994年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搭起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体制的基本框架。但这一框架主要着眼于收入划分及其管理,而财政支出管理改革相对滞后,已成为完整规范的财政体制的最大瓶颈。目前亟需从以下几方面推进支出管理制度的改革。
1.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是建立我国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基础。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就是由政府财政(国库)部门对所有政府性收入,包括预算内收入和纳入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收入进行集中收纳管理;同时,对各部门和各单位的支付过程实行集中统一处理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各种政府性收入将不再通过中间环节,而是直接缴入国库账户;财政部门对各部门、各单位的经费不再按期预拨,各部门和单位根据自身履行职能的需要,在预算确定的范围内购买商品和劳务,但付款过程由国库集中处理。将现行的国库分散收付制度改为集中收付制度,要相应取消各部门和单位在银行设立的收支账户,改变财政部门向各部门和单位按期拨付预算资金的做法,所有财政性支出均通过国库单一账户集中收付。同时要改革现行国库管理体制,国库管理部门在办理支付的过程中,直接对各部门和单位的支出实行全程监督。有效地发挥财政的国库管理职能。
2.进一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部门预算是反映政府部门收支活动的预算,是建设我国公共财政框架中公共预算管理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部门预算制度改革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加快部门预算的法律制度建设。现行《预算法》的部分内容已不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要求,应加以修订。一是明确预算编制的时间和阶段,将预算周期定为一年,分为财政部门制定和下发建议框架、部门上报本部门预算草案、财政部门汇总审核并与部门及社会各方面磋商和论证、财政部门形成预算草案并由政府上报人代会讨论等几个阶段。二是明确预算草案按照部门编制,规范各部门在预算编制和执行中的职能和地位。三是明确部门预算的编制依据,即以国家经济建设、政权建设的中心工作为支出重点,以相关定额为标准,制定部门、单位预算。四是明确编制范围,将预算外资金明确纳入政府预算管理范围,保证部门预算内容的完整性。其他法规和制度的修订应以《预算法》为依据,内容上要服从于《预算法》。(2)改革现行的预算拨款体制,将预算分配权集中于财政部门。要从强化政府预算法治化入手,改变目前多部门参与政府预算分配的状况,在编制部门预算时,集预算分配权于财政一身。比如,对于“基本建设支出”,应取消财政每年给国家计委切块安排资金的做法,统一实行项目管理。国家计委的工作重点应是按照国家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各部门事业发展的需要,统筹规划各部门、单位的基本建设项目,提出项目概算,并进行可行性论证。预算部门和单位按照统一要求,报送细化了的项目预算。财政部门对各项目预算进行分项核定,并将其列入部门预算。其他有预算分配权的部门同样应以制定政策、统筹规划、提出初步建议为主要职能,支持部门预算改革。(3)延长预算编制时间,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目前我们在编制部门预算的过程中,各部门基本上没有与财政部门磋商的余地和时间。建议今后将预算编制、审批周期定在一年左右,以加强各部门与财政部门的沟通。另外在编制部门预算时应该采用零基预算、绩效预算等编制方法,以保证预算的质量。经常性费用中属定员定额部分能够确定的支出和项目预算支出,主要采用零基法,同时确定支出项目要有明细表和确定依据。项目预算支出实行绩效预算,应有科学合理的指标评价体系,确保有限的预算资金用在最有价值的项目和用途上。(4)对现行预算支出科目进行调整。为适应部门预算的改革,还应把按部门分类和按功能分类结合起来,对预算支出科目进行相应的调整。部门分类主要明确资金管理责任者,功能分类主要反映政府支出的经济性质,明确支出如何使用。可以考虑采用下列设置方式:一级预算支出科目按部门设置,二级预算支出科目按支出性质设置,再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设置三级预算支出科目。这样可以清晰地反映出预算支出在各个部门的分布,便于财政部门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宏观调控和监督检查,更加有效地贯彻实施财政政策。
【关键词】职业素养 思政基础课 改革
一、职业素养培养目标与思政课教学关系
中国知网(CNKI)将职业素养定义为:职业素养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个体行为的总和构成了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素养的三大核心中,包括职业信念、职业知识技能、职业行为习惯。
职业信念、包涵了良好的职业道德,是正面积极的职业心态和正确的职业价值观意识,它由爱岗、敬业、忠诚、奉献、正面、乐观、用心、开放、合作及始终如一等这些关键词组成。应该是一个成功职业人必须具备的核心素养。“职业知识技能”是做好一个职业应该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过硬、精湛的职业技能,是必须的是专业课程的使命。“职业行为习惯”就是职业素养就是在职场上通过长时间地学习-改变-形成而最后变成习惯的一种职场综合素质。心念可以调整,技能可以提升。要让正确的心念、良好的技能发挥作用就需要不断的练习、练习、再练习,直到成为习惯。
高校是培养社会未来职业人才的摇篮,强调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它既要满足学生适应未来职业需要的技能要求,又要瞒足学生未来职业可迁移发展的能力及终身发展的需要,而这必须让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职业素养。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观、人生价值观、法律意识等素质培养和学生职业素养中通用社会能力的主要载体之一,是通过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和实践体验等情感熏陶和行动引导影响学生,发挥精神导向、知行结合等桥梁作用,是培养学生职业信念、职业行为习惯等素质培养的隐性课程。所以在思政课教学要围绕着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和职业行为习惯养成进行教学,才能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
二、职业素养培养目标驱动下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的探索
推进高校思政课课程教学改革。解决思想政治课程教学与职业素养培养结合不力的问题,以以学生职业素养培育目标为驱动,从改革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展开,加强一学生主体性的实践教学活动,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增加学生感兴趣的乐于接受的参与性和体验式教学,参与体验式、师生互动式进行教学社会设计强化知行合一,推进改革高校思想政治课程改革,强化知行合一的思政课教学,让在“做中学、学中思、思而内化”提升职业素养。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用多样性教学方法、围绕着职业素养培育来设计实践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体验,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和针对性,提升职业素养,输送企业需要的合格人才,提高就业竞争力,改变高校学生职业素养不尽人意的现状,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让此课成为学生成长、成才、受益一生的课程。
三、以高等教育出版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简称思政基础)课程改革为例
(1)以规划教材为本,根据教材整合后的13个特色专题教学,适应人生新阶段、理想信念、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人生价值观、人际交往、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择业与创业教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法律思维与法治观念、生活中的法律应用
(2)围绕着学生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培养为目标设计了13个实践教学活动。有大学生活设计、晒晒我的理想、爱国教育基地参观、职业生涯规划、我和我的室友、有效的沟通、道德剧场、校园公德状况影展、职业调查与采访、家庭关系模拟、就业、创业体验、法律报告会、模拟法庭、法制剧场等。以培养以乐观上进、爱岗敬业、奉献、等职业素养与能力为目标,设计相应的学生主体性和参与体验式的互动实践教学活动为驱动,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将职业素养的培养贯彻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的始终。
(3)围绕着学生人际交往素养能力培养为目标为例,设计相应的体验式的实践教学活动:“有效的沟通-交头接耳”――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升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为活动目标:首先学生分组12人一组,选组长,排成排并戴上隔音耳麦;b组长对一人发出传达信息,要求一对一交头接耳方式依次向后传递的信息c.最后一人公布自己知道信息、组长宣布原始信息,d讨论:学生指出信息源与传递后信息差错的环节和原因。在两课时内完成。活动结束时老师总结:指出造成信息源与终端信息不对等的原因和环节,让同学们明白信息传达不到位的影响和出现不应该出现的矛盾和误会,让同学们学会理性和辩证地思考人生中人际交往的问题。不人云亦云,学会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意图,学会宽容别人,也善待别人和自己,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
四、体验式思政课实践活动设计展开的特点
教学方法多样性。在实践教学活动中,采取引入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调查采访、参观学习、互动讨论或辩论、多种学生参与体验等轰动的教学形式,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增强课堂感染力,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
拓展教学空间,强化此课程的实践教学;延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空间,开展素质拓展,充分运用校内和社会这个大课堂,帮助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合,知行结合,提高学生的交流表达、团队合作沟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构建多元化教学评价体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职业素养育能力。
《网络借贷信息中介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称“《暂行办法》”)已经满月,面对12个月的过渡期,不少网贷平台开始加速转型。或转型退出,或升级集团剥离P2P业务,或转型消费金融。积木盒子的每次转型都吸引了业内与投资者的注意。
近日,积木盒子的前母公司PINTEC集团一分为二,分别是PINTEC集团和积木集团。积木盒子被分拆至新成立的积木集团。被问及集团分拆的主因,积木盒子方面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分拆有“有合规考虑,但最直接原因是基于不同业务集群的各自特点,通过重组,回归创业团队的专业聚焦。”
对于12个月内积木盒子的合规计划,“目前平台超标的资产比例在大幅度下降,在12个月的整改期内,我们将通过小贷等机构资金来消化超标信贷,完全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积木盒子方面如此表示。
从P2P开始多次调整
2013年积木盒子成立,定位为P2P业务,涉及企业贷、房屋贷、车辆周转贷等业务。2015年12月,积木盒子在原先聚焦于P2P业务的基础上,宣布转型为全球化智能综合理财平台,投资产品包括股票、基金、固定收益理财、零售信贷等。2016年6月宣布成立定位于智能金融服务商的PINTEC集团。
如今,积木盒子有了新的母公司积木集团。具体来说,PINTEC集团将拆分为JIMU体系和PINTEC体系。前者包括积木盒子(网络借贷)、积木时代、厘米库、方寸屋子,定位于普惠金融服务商,着重开发小微信贷的资产和风控技术,由PINTEC集团现任CEO董骏负责;后者包括读秒(智能信贷)、璇玑(数字化资产配置)、虹点基金(基金代销)、麦芬保险(保险经纪),定位于智能金融领域,专注大数据处理和金融科技研发,由PINTEC集团现任COO魏伟负责。
PINTEC集团分拆重组是否受到《暂行办法》的影响?记者得到的解释为,经过最近几年的探索,集团在普惠金融服务和智能金融服务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也必须看到,这几个业务的发展方向、业务模式、用户客群、监管法规等方面都有不同的要求,未来的机遇与挑战也各不相同,为了防止不同业务之间的互相掣肘,保持创业公司的敏锐性和专注度,经过长期的思考和研究,集团决定将业务分拆。
积木盒子方面也坦言,“这里有合规考虑”,但最直接原因是基于不同业务集群的各自特点,通过重组,回归创业团队的专业聚焦。
积木盒子的路线图
在积木盒子方面看来,分拆使得积木盒子的定位更加清晰单纯,完全杜绝了混业经营的风险,符合最近出台的《暂行办法》的要求,使其已经具有的合规优势进一步放大。作为创始人之一的董骏,将带领专业化的积木集团聚焦于普惠金融的发展。
积木盒子方面告诉《投资者报》记者,其中,积木盒子将一如既往地做好网络借贷信息中介平台的角色,并已有明确的路线图。目前发展的关键词是合规、风控和优化用户体验,积木盒子将在法规许可的范围内,重点优化用户的投资体验,并通过多种技术加强风控能力。
《暂行办法》要求,个人借贷不超过20万元、企业借贷不超过100万元,资金在银行机构存管。根据盈灿咨询《网贷监管细则落地 涉P2P业务互联网理财平台合规压力测试》报告指出,积木盒子实现了客户资金的银行直接存管。对于此举,积木盒子方面也称,这“杜绝了资金池和期限错配的可能”。
当被问及借款额度,“积木目前对接的产品主要是小额消费信贷和车房贷款。每月新增债权的三分之二来自消费贷,这个比例还在不断扩大。”积木盒子方面告诉记者。
“目前平台超标的资产比例在大幅度下降,在12个月的整改期内,我们将通过小贷等机构资金来消化超标信贷,完全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积木盒子相关负责人称。
据了解,积木集团已经申请下来了小贷牌照。《暂行办法》出台后,这张牌照为积木带来了巨大的优势――个人借款和企业借款超出监管要求的部分,可以直接转给积木小贷。而作为持牌机构,积木小贷可以向银行申请两倍杠杆,筹集资金的成本要低于同业。
重组无裁员计划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火热,各方面的人才也汇聚到这一领域来。但随着监管办法的逐渐明确,该市场的泡沫逐渐被挤破。于是,又呈现出另外一番景象,互联网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悄悄转行到更加热门的行业。
那么,积木盒子背后的重组是否会有裁员计划呢?积木盒子方面否定了这一疑问――“没有裁员计划”。重组后整个积木集团大约有1000人左右,重组预计需要数月的时间来完成。
此后,积木集团与PINTEC集团业务若有交叉,将如何处理?对此,积木盒子方面表示,两家集团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在业务上会有市场化的合作,但不存在任何业务隶属和指派关系。在重组开始之前大部分业务板块的定位就已经很清晰,涉及到的变动很小。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滞后及被边缘化的风险
从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及发展中国家的教训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的程度,主要不是表现在本国或本地区的企业完成了多少宗跨国并购,而是表现在本国或本地区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具体来看,就是作为资本市场核心的证券市场是不是已经成为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如果以中国证券市场的现状及态势看,可以说中国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的程度仍然很低。证券市场不仅仅是国家经济景气变化的晴雨表,还是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程度的风向标。
作上述判断是因为:第一,中国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仍局限于中国内地公司。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对全世界所有企业都是开放的,上市对象没有国界、没有洲界。例如,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美国NASDAQ、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等就是符合公认标准的国际化证券市场。第二,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仍基本上是中国内地的资本(资金)所有者。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应该允许并吸引世界各地的投资者来买卖股票。例如,美国NASDAQ就是不限制投资者国籍的国际化证券市场,世界上78个国家和地区的投资者可以通过38万个交易终端及10余家双向联网的证券交易所,不出国门而买卖美国NASDAQ的股票。当然,目前中国证券市场非国际化仍主要在于其自身的“中国特色”,具体表现为其先天而生的“股权分置”。
中国证券市场的“中国特色”支持了中国国有企业的发展,尤其是为1400余家国有企业及其母公司提供了低成本的资金。也恰恰是这样一种支持,延迟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进程。在中国经济国际化、企业全球化内在规律作用下,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滞后带来的是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危险。中国证券市场的边缘化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是国内优质企业纷纷选择国际证券市场上市。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带来的是证券市场之间更加激励的竞争,各个证券市场都力图吸引全世界最好或者最有增长潜力的公司(企业)来上市,而中国证券市场与一些国际化证券市场相比,对国内优质企业缺乏吸引力。据某中介机构对国内500家拟上市企业的问卷调查,82%的企业首选国外证券市场上市。有47%的企业表示,如果国外证券市场上市不成,可退选国内证券市场上市。可以说,国内优质企业选择国外证券市场上市的意愿越强且上市的越多,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程度越高。
其二,是国内投资者选择其他证券市场投资而导致资本溢出。证券市场,包括国际证券市场阶段性低迷是正常的,有涨有跌或者“牛市”、“熊市”交替是证券市场自身的内在规律。但是,中国证券市场连续4年多的长期低迷,意味着外在力量或外在环境作用而导致证券市场内在规律的调节作用丧失,由此导致的是投资者选择其他证券市场投资。在目前中国外汇管制的条件下,投资者往往是通过移民或地下钱庄运作资金转投其他国家或地区的证券市场。
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导致了中国证券市场集中或集聚资本功能的弱化,影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增长。必须清醒地意识到,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家,尤其是以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为主导的经济强国家,都有一个或几个具有高度活力的证券市场作支撑或支持。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会严重拖累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
股权分置改革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创造条件
中国证券市场国有法人股与社会公众股的股权分置,阻碍了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制约了中国证券市场内在规律调节作用的发挥。而股权分置改革,拉开了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序幕,为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创造了条件,但这不意味着股权分置改革可以自动推进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如果政府主管部门及相关利益集团不转变国有股权及国资管理的思维,并采取积极的措施,股权分置改革仍然无法阻止中国证券市场被边缘化的程度。因此,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推动作用,必须建立在两个最基本的政策理念与国资管理理念基础上。
其一,国有股及国资管理应承担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
中国证券市场设立之初,基于担心公有制基础受到动摇及支持国有企业发展的理念而设计出了“中国特色”的股权分置架构。当明确了“股份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后,股权分置改革不再存在“政治疑惑”。但是,目前被强化的国有股及国资必须保值增值的理念,极易导致股权分置改革偏离目标。可以说,国有股及国资保值增值与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相比较,应该把振兴与激活中国证券市场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国有股及国资管理应承担并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的职责。要坚决反对把“国有股及国资保值增值政治化”的想法与做法,国有股应该与流通股一样,共同承担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而导致的资产(财产)损失。除此以外,在股权分置改革中,应尊重市场公平规则,尊重中小投资者的意志,不可通过行政意志去影响各上市公司国有法人股对价送股的决策。可以说,坚持公平并允许“国有股与流通股共同承担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低迷而产生的资产(财产)损失”,就能够实现振兴与激活中国证券市场的目标。
其二,国有股应在股权分置改革后公平增值。
在股权分置的条件下,中国证券市场的持续低迷带来的是这样一种财富效应:国有股保值增值而社会公众的财富流失。股权分置改革是新老划断,不再追究历史。此后,如果继续片面强调与追求国有股及国资的保值增值,可能会以毁灭中国证券市场为代价。可以说,在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的3~5年是中国证券市场的转型期,要么以“国际化进程加快”而繁荣,要么以“行政化导向加大”而毁灭。必须重视与强调国资管理部门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3~5年,要履行支持中国证券市场繁荣的职责。为此要从根本上转变理念:国有股应与公众股公平增值。如果在股权分置改革后的3~5年内随着国有股高价变现而中国证券市场陷入新的长期低迷,那么,国有股的增值就是以公众股的财富流失为代价,将转变为股权分置改革后的不公平增值。
股权分置改革要能够推动中国证券市场的繁荣必须得到国资管理部门的支持,这是共识。这种共识不仅要求明确以上两个最基本的政策理念与国资管理理念,而且还要对国有股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第一,应尽快建立与完善全国统一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预算体系;第二,国有股权的交易及变现应申请与备案;第三,国资部门对相关公司的业绩考核应引入上市公司市值参数;第四,国有股权分红收益上缴及统一调配。之所以要求对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国有股管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是为了防止非法或不合规的投机利益。中国证券市场现有上市公司中的96%隶属某一国有企业集团或家族集团。这些集团不仅仅与行政力量有很好的个人关系,而且与证券公司、媒体等有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追逐某一个集团利益或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完全可以让一些强势利益集团突破或超越监管。如果国资部门再片面强调国有股的保值增值,可能为某些强势利益集团的违法违规找到借口或推辞。在股权分置改革后3~5年过渡期内,作为承担与履行繁荣中国证券市场职责的管理部门,应通过条例或文件明确国有股管理的基本政策导向:业绩好及分红收益高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要长期持有;业绩差及分红收益低的上市公司,其国有股要尽快变现。国有股管理要强调投资,反对或弱化投机。惟有如此,才能引导上市公司董事会、经营班子关心业绩与股价的同步增长。除此以外,国资管理部门要通过统一的上市公司国有股权预算体系,打击与抑制中国证券市场的过分投机行为。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与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同步推进
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不可能单独推进,应同步推进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所承载的是全球化公司,只有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实现全球化并首先选择在中国证券市场上市时,中国证券市场才能真正转变为一个国际化的证券市场。当然,中国证券市场也应尽早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企业开放。那么,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有什么标志呢?
其一,应该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利用资源与配置资源。
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重新分工,把大多数的中国企业(包括中国的上市公司)变成了跨国公司的加工工厂或加工车间,而跨国公司转变为控制技术与销售两端的技术销售主导型公司。中国企业通过高价进口设备、过度消耗资源、低价出口产品或贴牌,实现了企业自身规模与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做大。但是这样的做大是以中国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与大多数中国工人持续多年的绝对低工资为代价的,由此而产生的是生态环境过度恶化与劳资矛盾过分尖锐的社会经济问题。中国企业的全球化,首先要转变的是企业资源配置战略,具备条件的企业要实施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的战略,到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购并或投资新设公司,同时输出中国劳动力。跨国公司走进中国,是资本的输入;而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应该是资本与劳动力同步输出。劳动力丰富是中国绝对占有优势的资源,凭借中国的劳动力、市场、资本,利用东道国的自然资源而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可以塑造中国企业全球化后的相对竞争优势。当然,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要能够为全球化的中国企业提供资金支持。
其二,建立完善治理准则与治理文化并举的现代公司治理。
各个国家或地区公司治理准则的趋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就中国目前关于治理准则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条例看,治理准则借鉴了北美、西欧、东亚等国家或地区的经验,甚至在某些规定上照搬了国外的一些条款。当然,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公司尤其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应该接受一些共同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公司治理在世界范围内的趋同、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的趋同,是一种不可改变的规律。但是,各个国家或各个地区也强调治理文化的差异。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决定了其必须建立治理准则与治理文化并举的现代公司治理,并强调治理准则的趋同性与治理文化的差异性。具体说,中国企业公司治理的完善,要尽可能推行与其他国家或地区相近或相同的治理准则,淡化公司治理准则的“中国特色”;同时,允许与支持中国企业培育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不同的治理文化,强调治理文化的“中国特色”。
其三,按照社会文明进步要求自觉强化企业行为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