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整改原则

整改原则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整改原则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整改原则

整改原则范文第1篇

(一)财政投入比例普遍较低 按财政投入占医院年收入的比例计算,一般平均在10%以下,按不同级别医院计算,中央部属管医院5%上下,省市级医院6%上下,县级医院4%上下。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财政投入的比例也相差悬殊,省级医疗机构高者达10%,低者仅为3%,县级医院机构高者达5%,低者仅为2.4%。

(二)财政投入格局不合理 我国人口分布80%在农村,20%在城市,财政投入的格局应是地县乡镇医院多,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少,切实从财政投入上促进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以充分体现其合理性、公平性和可及性。尽管城市医院规模大、床位多,不可能和县级以下医院相比较,但从覆盖人群和医疗需求上讲,从落实区域卫生规划上讲,财政投入的格局应向农村和城市社区倾斜,以提高广大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医疗保障能力。

(三)大量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 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使大量的优质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和大城市的重点医院。由于政府财政投入的不合理、不公平,城市大医院除凭借优势医疗资源和各种关系争取财政投入的同时,还大力采取商业化、城市化的手段,追求规模的扩大化,医疗设备的高档化和收入的最大化,导致优质资源的高度集中。

二、公立医院财政投入遵循保基本、强基层原则

(一)保基本、强基层是中央对公立医院财政投入的原则 保基本的含义是保全体国民的医疗,主要是指常见病,多发病和群体公共卫生疾病,如艾滋病、肝炎、结核、非典等传染性强,覆盖人群高的疾病。强基层是对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加大投入,提升其医疗水平。强基层的原则主要包括:一是体现我国人口的绝大部分在农村的布局,为农村人口和城市社区居民就近看病,价廉看病提供方便和优惠。二是对不同级别医院的定位,将大量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分流到县乡镇医院和城市社区医院,减轻大医院人满为患看病难的压力,使大医院定位在疑难重症治疗,危重病人的救治和重点学科的研究上。

(二)对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实行全额财政补助 财政补助的范围应包括人员岗位工资、薪级工资、地区津贴补贴,医疗设备、基本建设、基础设施修缮改造和引进人才等。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县及县以下乡镇医院是广大农村人口就医的主要场所,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重要群体,同时也是低收人群聚集的地域,经济承受能力极其有限。二是医务人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且不能保证及时发放,生活压力较大,西部地区的贫困县更为突出。三是医务人员学历、职称较低,进修学习的机会很少,现有的人才留不住,急需的人才引不来。四是医疗设备短缺陈旧,检查治疗手段不足,急需购进和更新。五是医技用房和病房简陋失修,就医环境较差。六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老化落后,不能维持正常的医疗工作和为住院病人提供基本的保障条件。因此须加大财政投入,提升医院的就医条件和就医环境,提高医院医务人员的医疗诊治能力,增强广大患者对医院的信任度,切实将广大农村患者的基本医疗需求解决在基层。

(三)对城市社区医院和二级以下医院实行差额财政补助 随着区域卫生规划的落实和大医院病人的分流,城市二级以下医院和社区医院的医疗任务将逐步加大。对其财政补助应实行差额补助,具体操作方法是科学编制年度预算,依据上年决算实际和本年任务的变化,按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其他收入和人员经费支出、对个人和家庭补助支出、医疗支出、设备更新购置支出、日常公用支出逐项进行精细的测算,计算出收支差额,申请财政补助。其原因包括:一是二级以下医院及城市社区医院一般都有较好的医疗资源,医技用房、基础设施、医疗设备状况处于中等水平。二是这些医院有较多的患者就医,收入比较稳定可靠。三是医务人员的工资待遇基本处于所在城市中等偏上水平。因此实行差额补助比较适宜,差额补助的范围应主要界定在离退休人员工资、医疗设备更新和基础设施的修缮改造等方面。

整改原则范文第2篇

 关键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任务

 

         一、行政管理的基本概念分析

         “行政管理”作为一个名词术语,在我国和其他国家,其使用范围都是很广泛的。无论是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还是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都被叫做行政管理。但是,作为一个社会科学研究的学科专有概念,我国理论界普遍把“行政管理”定义为“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一下三个方面:

         首先,行政管理的实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过程。明确行政管理的实质,可以把政府对社会事务的管理活动同公共机构、社会团体、经济组织等内部事务的管理活动明确的区分开来,有助于人们深刻地认识政府活动所具有的特殊性,更加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行政管理的实质及其规律性;其次,行政管理是一种管理活动管理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一种组织活动。明确国家行政活动的管理属性,可以把行政管理同国家的立法活动、司法活动区别开来,突显行政管理的“执行”功能,这有助于更好地借鉴和吸收其他管理活动中的有益经验和作法,提高行政管理的操作和技术水平;再次,行政管理活动的主体和客体有着明确的规定性。

         二、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

         1.精简原则。

         所谓精简,就是各级政府的规模要适度,行政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编制要少而精。新时期坚持精简原则,一是机构、层次、编制定多少,必须严格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凡属重叠和多余的机构、层次、人员,一律合并和撤销。二是随着行政工作的发展,应把某些事务交给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群众组织去管理。三是建立和健全各种工作制度,提倡科学方法,以降低国家行政管理中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提高工作效率。

         2.统一原则。

         所谓统一,就是保持各级政府的行政管理过程的完整统一性。任何国家都只能有一个政府行使行政管理权,因此,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无论是权力下放,还是分级管理,都不能破坏国家行政管理的完整统一性。遵循统一原则,首先是要坚持行政目标的统一性,各级政府必须以共同的总体行政目标为基础,进行目标同一的行政管理。在目标统一的前提下,分解政府职能,建立政府内部的各层次和各部门,并依此明确它们的职、权、责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是要坚持行政领导的统一性,实行首长负责制,形成明确的上下级行政领导关系,防止政出多门,多头指挥现象,保证各个行政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3.效能原则。

         所谓效能,就是各级政府应具有迅速回应社会需要,高效率地实现行政目标的能力。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政府组织作为一个系统,政府的行政管理能力是通过各个行政部门的行政效率体现出来的,而政府的各级组织及所属部门只有通过整体才能表现自身的效能。因此,必须按整体效能原则组合各部门和各单位,做到组合紧凑、职责分明、运转自如、便于指挥,成为一个完整而严密的有机整体。

        三、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任务

         1.依法规范中央和地方的职能权限。

         长期以来,中央与地方的权限缺乏明确的法律规定,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的事权不清,导致权限不明,职能交叉,既影响了行政效率,也损害了行政职能的发挥。党的十六大提出按照既有利于国家政权的统一,又要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原则,依法明确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行政管理权限,这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新思路。依法明确规定中央与地方的职责权限,包括中央政府的专省权、地方政府的专有权、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共有权,使中央与地方的权限划分有法可依。

         2.继续推进机构改革。

         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必须逐步实现行政决策权与执行权相对分离,实行决策职能的核心化和集中化。通过科学规范部门职能,按综合职能设置政府机构,将相同或者相近的职能交由一个行政部门承担。同时要改革行政执行体制,建立综合执行机构,推行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将分散到部门的行政权原则上收归同级人民政府。改革行政执法体制,设置精干、统一的行政执法队伍,实行综合执法。

         3.健全公务员制度。

         当前,公务员制度建设和队伍建设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努力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能上能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把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中来。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我国公务员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健全公务员制度要始终抓住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一出发点和根本点。针对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和改革的难点问题,重点抓好考试录用、辞职辞退、竞争上岗、轮岗、开展做“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活动,强化公务员队伍的思想建设和职业道德建设。充分反映了人民的心愿和呼声,得到了人民的拥护,而广大群众的广泛关注和热情参与,又支持了推行工作的顺利进行。积极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鼓励人们于事业、支持人们干成事业的社会氛围。

         4.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

         按照政事分开的原则,改革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是我国新世纪机构改革的重点。根据十六大的精神,政事分开必须以推进经营性事业单位改革和机关后勤服务社会化为突破口,加快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步伐。要将承担部分行政管理职能或者行政执行职能的事业单位,改组为行政执行机构。对承担政府交办任务、提供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实行宏观调控。对一般带有开发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逐年裁减财政拨款,逐步推向杜会。同时,要加快机关后勤保障体制改革的步伐,把各部门所属的经营性后勤服务机构推向市场,依法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参考文献:

 [1]崔彦,吴成钢,代中现,《经济全球化与中国政府行政管理改革》,政法学刊,2004(2)。

 [2]李金波,《试论加入wot后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变》,延边党校学报,2004(2)。

整改原则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职;政治;教育;创新;原则;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2-0138-02

在新时期下,教育界积极地倡导创新教育,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对人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教育。尤其是对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如何培养的问题,是创新教育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中,看重的是如何充电、灌输、加油等内容,而创新教育的目标在于如何引爆和释放人类的一些埋藏的潜能,创造性的人格、技能、思维才是创新教育的目标。那么在中职政治教育中如何施以创新教育呢?创新教育又有哪些特性和原则呢?下面,就从几个方面给予说明。

一、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在中职政治教育教学中,施以创新教育是不是可以?答案是肯定的,理由有三。

第一,人的思维创造性最好的时期应该是20~30多岁,这是人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阶段。得到这一结论是因为纵观科学技术发展史,我们发现世界上的许多大科学家,都是这一时期有了重要的发现、发明。在中职学校里正在学习的中职学生,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15~19岁之间,他们的这一年龄正好是人的创造性思维最活跃阶段的前奏时期。在这个创造性思维最活跃的前奏期,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可行的。

第二,从心理学角度来探讨,创新的潜能是每一个学生都具有的。也就是说,创新潜能并不是只有那些考上高等大学的学生才有,中职学生同样具有不可估量的创新潜能。而中职学校的创新教育任务就是积极地将学生的那些潜能给开发出来。

第三,中职学校经历了几十年的师资调整充实,这就说明我们的中职学校里的师资力量已经初具规模,这就为中职教育创新提供了师资力量的支持和保证[1]。

二、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的必要性

1.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需要。我们通过对国际经济大形势分析之后发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中,科学文化知识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而知识的核心又是创新。可以说,在新世纪里,创新必然就成为在国际经济竞争中的坚强后盾。美国作为一个知识创新大国,同时也是世界超级强国。谁拥有这个后盾,谁就会成为新世纪里的主角。所以说,创新就成为我们国家应对世界的挑战,同时也是我们国家的发展的机遇。

2.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个人发展的需要。在中职学校的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换一个角度来看,创新教育也有着不可抹杀的重要意义。就从人的发展这一角度来看,拥有创新技能、创新人格,以及创新思维的中职学生,在往后的个人发展中将更加稳健。

3.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是学校发展的需要。在中职教育中,中职学生的就业问题就是中职学校眼下必须解决的问题。就目前来说,中职学校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枯竭的生源。如何再创中职教育的曾经的辉煌,首要的问题就是保证中职学生的毕业质量。只有保证了中职学生的毕业质量,才能保证学生的就业;保证了中职学生的就业,反过来才能保证中职学校的发展[2]。

三、在中职学校中进行政治创新教育策略

(一)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努力对中职学生的思维品质给予培养

1.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独立性思维品质的培养。从小学生到中职生,学生都是依靠教师。特别是在思维品质上,他们缺少独立的思维,也缺少思维的压力,更缺少相应的一些的思维品质的训练。所以他们的思维习惯就是依靠,而不是积极地思考。所以,我们在中职政治教育中施以独立思维的培养也就是必要的了。在中职教育中,主要对中职学生的两个意识给予强化:一是怀疑意识,因为只有怀疑才会有思考和探索的思维活动。二是,充分地培养学生不断否定和肯定自己的健康的心理。

2.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发散性思维品质的积极培养。在人的创造性思维品质之中,发散性思维品质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思维品质。这里的发散就是一种求异思维。就是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积极地探讨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比如,在学生如何对待“追星”的问题上,中职教师可以进行整治创新教育,即组织学生对这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得出正确而全面的看法。当然,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品质,需要从以下几个层次给予着手:第一就是对发散思维的流畅性考察。第二就是对发散思维的变通性培养。第三就是在中职教育中培养中职学生发散思维的新颖性。在发散思维活动中,新颖性是其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中职教师长期不懈的努力。

3.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中,对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要创新一些东西,我们的头脑里首先要有这个东西。但是这个东西,在新事物还没有出现之前又是没有的,这就需要我们的想象。因为想象是人类创造心理活动必须经历的过程。所以在中职政治创新思维品质培养中,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不可忽略。为了达到对中职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让中职学生保持和发展他们的好奇心,只有好奇心的存在,才有想象的参与。二是积极地拓宽中职学生的知识面,中职学生的知识面越宽泛,那么中职学生的思维想象图像就越生动清晰,也更加丰富。

(二)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从历史背景教育中创设教学情境

情景教学方式已经成为当下呼声比较高的一种教学模式。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同样可以积极地倡导政治情景模式进行教学活动。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如何进行情景教学呢?历史背景是创设教学情境的良好方式。就当前来看,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不开设历史课。但是,历史教育和政治思想教育在某个角度上说,都有着一致性的特点,即爱国。所以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可以积极地从历史背景教育中创设教学情境,让中职学生通过历史的学习,理解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精神。比如,在进行爱国主题政治教育的时候,可以链接到中国历史上一些任务:岳飞、林则徐等,充分地将政治教育跟历史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达到政治创新教育的目的。

(三)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丰富教学活动

新世纪里,信息已经是前所未有地网络化了,这种网络化的趋势已经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以及下一个时代的生活。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2009年6月底,中国网民达三点三八亿,而2014年,再次统计中国网民已经达到6.49亿。而这庞大的数据中,青少年是网民中的主流。而互联网对青少年的行为、政治、价值、道德的影响是不言而喻了。同时,网络也为我们的政治教育拓宽了一条渠道,为创新教育提供了一种模式。即,中职学校完全可以将学校的建立起来的网站和网页链接到互联网上去,方便中职学生网络浏览和阅读。还可以通过互联网对中职学生展开一些政治思想上的调查,以及开展一些心理服务。而中职教育者,在网络上还可以极其方便地搜集和整理分析学生的网帖,进而分析学生的思想动态,用思想政治教育主动占领网络。充分地让网络成为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有效途径。

(四)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努力优化中职政治教学的过程

1.积极转变中职政治教育中的评价观念。没有评价的教育是盲目的,是没有生命力的教育。在经历一定的政治教育过后,必然要对中职政治教育进行评价。目前由于教育从应试正处于向素质教育过渡时期。一些观念就以为,素质教育就必须取消考试,因为考试只是一种手段。故而在评价上因噎废食。殊不知,在我们还没有寻求到一种全面科学的评价手段的时候,毕竟考试是其中一种评价方式。

2.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地参加社会实践。在我们的教育界,一直存在着这样的问题:如何进行实践性的教学环节。作为学校,在课程的设置、教材如何编写、学生的实践活动如何展开上,特别在意的是一些抽象材料、符号材料,以及语言材料,而对于那些形象材料、图形材料和非语言材料却忽视,这在实践中就有必要加强对中职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故而在中职政治思想创新教育中,中职就是应该鼓励中职学生积极地参与一些创新性、设计性的实验,鼓励中职学生课外的一些制作活动,充分地利用课外时间组建一些课外兴趣小组。让中职生在活动中锻炼创新能力[3]。

四、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是在中职政治创新教育中,我们过多地注重知识教学,但是对学生的创新性指导不够。当今是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旧知识常常被新的知识所更新。面对这些知识的更新,我们如果仅仅依靠原有的知识,显然是不能够适应时代的。故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他们进行学法指导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有必要扭转对学生学习方法指导不足的做法。

二是中职教师只是看重自己如何提问,如何对学生进行引导,这没有错,但是更要关注学生的如何提问,毕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学生的提问有深度和高度,才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在中职政治教育中,进行创新教育,一定要认识到政治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努力对中职学生的思维品质给予培养,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教育丰富教学活动,努力优化中职政治教学的过程,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质量就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1]刘妙英.刍议新课改下中职政治创新教育的原则与策略探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4,(07):27-28.

整改原则范文第4篇

一、主体性原则的内涵

的主体性原则是人对世界(包括对自身)的实践改造原则,是从人的内在尺度出发来把握物的尺度的原则,是强调人的发展,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的原则[1]。它与唯心主义、无政府主义和个人主义的主体性原则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因为如此,它是的唯物主义哲学形态的建构原则,也是者的行动原则,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从教育教学的角度来讲,主体性原则就是承认、重视并坚持主体(老师和学生)在认识和教学实践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原则。其核心是突出老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主要包括教与学的能动性、自主性、意识性、选择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具体而言,它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的哲学意义:

其一,把人看做价值主体,既重视人的理性因素,又重视人的非理性因素在认识和实践过程中的作用,以人的需要为主要出发点;其二,重视人的主体间性,突出强调人的社会性。从主体活动范围上说,每个社会主体既具有社会性又具有个体性。强调主体间性其实质是强调“大家”的主体性,打破单一的个人权威和话语主导权,突出双主体的作用;其三,应把实践看做是主体性原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践能动性角度去理解主体。通过实践活动,使主体具有意识性和创造性。其中创造性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二、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的主体内涵

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是指在遵循课程教育教学规律及学生思想成长变化新特点的基础上,努力营造一个相对宽松、民主和务实的创新型学习环境,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对学生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实践的一种较为开放、灵活和追求实效的教学理念与模式。

1.研究型教学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在研究型教学活动中,教师需要充分发挥自己创新思维,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合理建构知识框架,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知识探索和运用空间。同时教师要充分利用“两个主体”的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创新教学方法,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内容以学生的需要为起点,以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中点,以培育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为终点。

2.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价值观教育的落脚点是学生自觉认同和接受价值观,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是课程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觉察学生关心和困惑的问题,鼓励积极发现问题,然后引导分析问题,最后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此路径,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学习的意义、学习的目的,以及理论的科学性,并能使他们产生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运用科学原理,在运用原理的过程中感受理论的科学性,以最终达到学生自我教育的目的。

3.研究型教学需要增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

所谓双向互动,即教学过程的主体间性,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相互作用。研究型教学,不是简单的研究型“教”和研究型“学”,它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更加密切的沟通与交流。虽然要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注重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并不意味着要弱化教师对教学的主导地位,整个教学活动依然需要教师的宏观指导和微观切入。教师既要充分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和价值追求,又要全程引导学生在适当的框架内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学生也应积极配合教师的教学设计,多和教师进行沟通和交流。

4.研究型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认识和实践能力。

研究型教学理念不仅适用于课堂教学,更适用于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需要,尽可能设计实用性、针对性和现实性较强的实践课题,同时还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实践积极性,积极鼓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实践结论,让其自觉地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并通过实践结论加强对课堂知识的巩固和深化。在研究型的实践教学中,学生的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其学习兴趣就更容易激发出来,认同和接受理论相对来说也比较容易。

三、主体性原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研究型教学过程中的意义

通过对主体性原则和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内涵的理解,可以发现主体性原则有“为我性”、“能动性”、“受动性”、“互动性”等几个特点。这些特点使得任何实践活动(包括教学活动)的主体,无论是在接受外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还是在进行自主创新活动的过程中,都是围绕着自身发展和自身利益展开。主体意识越强烈,就越能激发主体的能动作用,主体参与和互动的积极性越大,探索和求知的欲望就更强烈,当然自身的发展也就越充分、越有持续性。因此,在思政课教学中,认真落实主体性原则,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意义。

1.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思政课研究型教学的实施主要仰赖于学生主体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如何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是保障研究型教学顺利进行的关键。在探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不高的原因时,一些老师总是认为某些学生不够重视。但笔者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发现,这是一种非常荒谬的解释,学生其实对思政课课有着强烈的需求意识,比如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国家政治发展和个人自由空间问题,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问题,等等,他们都有着极强的探知欲和参与欲。但是单调的“一言堂”和呆板的理论“填鸭式”教学模式,挫伤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出现了学生应付思政课学习的现象。因此找准学生切实关注和关心的点,将社会实践和教材内容有机结合起来,然后把学生推到前台,才是解决思政课知识供需矛盾的关键。

主体的能动性和实践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现实基础。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动者、组织者和承担者,是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主体”。因此教师作为教学实践活动的主导,担当着有效组织教学任务的重任。研究型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又是一种教学创新,是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教学途径来完成的。它可以采取问题导入式、社会调研式、小组研讨式等灵活多样的方法,建构多样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思路。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如果能恰当地运用研究型教学,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效性。

充分调动学生探知问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实施研究型教学的充要条件。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把学生的知识追求和价值诉求作为教学的中心,使学生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保持着自主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在研究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心声,善于对学生进行思想型和智慧型的启迪,总之要做到教师的“教”是辅助的、引导的;学生的“学”是主动的、探究的。当然以学生为中心,并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权威,完全听命于学生。教师要充当热心为学生服务的角色,而不是伺候上帝的奴仆,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做自己思想的主人。由此,能否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是研究型教学成功与否的标志。

融洽的主体间性是研究型教学的直接追求。人的主体间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社会关系,这种关系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研究型教学要体现的融洽的主体间性就是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和谐互动,它是一种良好的交往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谐的师生互动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拥有和教师平等的话语权,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优势互补,促进教学相长。

2.主体性原则对实施研究型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研究型教学不是盲目地激发学生的“兴趣点”,而是充分利用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积累,活学活用理论,使其真正理解理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培养大学生的研究创新能力是提升大学生素质的重要目标,这与研究型教学注重培养大学生的思维意识和思维能力有着很好的契合点。

(2)研究型教学通过主体性原则的引导,可以更好地营造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民主和谐的教学平台,让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新、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是实现研究型教学的重要条件。在唯教师权威的“一言堂”中,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机器,这不仅使得课堂死气沉沉,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因此,一个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活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激发学生主动求知和调动运用知识的积极性,这对培养学生自信、开放、创新的意识和能力都有很大的作用。总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积极交往,合作学习,通过教师的启发、激励、调控,从中受到严格的基本训练,进一步增强主体意识,发展主体能力,塑造主体人格。[2]

整改原则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公平原则;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改革

[DOI]1013939/jcnkizgsc201650118

作为我国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手段之一,个人所得税近年来频频出现调节不力的问题,甚至出现“逆调节”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税制无法适应现实情况的变化发展,不能有力地促进公平分配,然而税制改革较为困难,所以,我国可以针对本就薄弱的征管环节进行改革。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纳税编码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推广个人非现金结算制度,重点管理高收入者,通过进行税收信息网络化管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促进国民收入公平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加快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

1建立综合分类所得税制

分类征收和综合申报相结合,分类征收、源泉扣缴是基础,逐渐引入综合申报制度,将高收入人群作为重点监控的对象,降低中低收入纳税人税收负担。在过程中逐步完善和改进信息技术条件,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纳税编码制度、个人财产登记制度,推广个人非现金结算制度,重点管理高收入者,通过进行税收信息网络化管理,完善我国个人所得税征管模式。综合项目中包括所得性质相同的收入、易受监控的收入、稳定的经常性收入以及可扣除费用的所得实施综合征收。而分类项目主要包括所得性质不同的收入、难以监控的收入和无须扣除费用的所得等。

2建立全国统一的个人纳税编码制度

由于信息不完整,税务机关无法全面了解居民的个人收入,所以,个人所得税的逆向调节往往以不同程度存在。解决的办法,就是在政策的制定上充分考虑征管上的困难。一是要扩大税前扣除范围,适时提高起征点。确定扣除范围时,要考虑是否会影响纳税人支出消费状况,还要考虑纳税人的生活情况,更要考虑不同家庭状况的变化。还应结合纳税人的不同情况,规定赡养、医疗、失业等可以税前扣除,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二是针对私营企业、合伙企业主,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相结合。三是要强化对高收入者偷逃个人所得税的税收处罚。

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每个符合纳税要求的公民都有唯一且固定不变的纳税编码,可与个人身份证号码一致,并存入档案进行全国联网统一管理。税务部门可以及时了解个人的经济往来状况,明确个人的收入情况,能够防止避税。世界各国的成功事例表明,建立纳税人编码制度是税收征管规范化和有效监控税源的重要手段。在我国,除了在办理税务登记、申报纳税等涉税事务中强制纳税人使用其纳税编码外,还要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规定个人在进行经济活动时必须登记个人的纳税编码。税务机关将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各个部门和银行、邮局、企业汇集的相关信息进行集中处理,及时、准确地掌握纳税人的各项收入情况,进行有效的征收管理工作。

3建立个人财产登记制度

财产是个人收入的一种转化形式,通过财产可以直观地反映个人的收入情况,个人除了货币资产外,还有其他房地产及汽车等的固定资产。加快建立、完善个人财产登记制,尤其针对领导干部和高收入人群,以便了解个人财产来源是否合法合理。如此,税务机关可以加强税源控制,有效监控个人财产的变动、异常。通过实行个人的财产实名登记,税务机关可以全面了解个人财产情况,并据此推算其财产积累期间各年收入的水平,从而加强税收征管,避免发生偷逃税款现象。对于纳税人从境外获得的收入,税务机关需要了解纳税人的收入证明及境外纳税资料,以便更好地监控税源。个人财产的情况要做好登记存档,并在全国联网,以便各地税务机关在需要时可以随时随地查看相关的资料。这样税务机关可以重点监控个人的高额财产,加强个人所得税税源的监控,使偷逃税款无处遁形。

4推广个人非现金结算制度

现今,人们传统现金支付观念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银行要积极改进现金管理方式,普及非现金支付方式。一是强制经济来往数额较大的居民使用信用卡等,缩小现金的交易范围和交易量;二是加强现金管理力度,除规定以外的款项,一律不许使用现金,必须通过金融机构的非现金结算方式完成支付和交易;同时加大现金检查力度,一旦发现有违反现金管理规章制度的金融机构和企业,立即严惩,处以重罚,有效加强现金管理。

5重点管理高收入者

目前我国高收入者的标准是年收入12万元,并明确规定了9类高收入人群、10个高收入行业作为日常的重点管理。这种划分标准有失偏颇,我国现在广泛存在个人收入非货币化、非显性化。因此,除了收入标准以外,可以借鉴有些发展中国家的做法,监控高收入纳税人的收支情况。根据我国国情,可以规定符合以下四种情况之一的纳税人必须登记个人财产,建立个人收入档案,进行重点监控:一是拥有两套及以上住房(除经济适用房外)的纳税人;二是拥有购买价格15万元以上家庭汽车(货车除外)的纳税人;三是一次性购买价值超过3万元的高档消费品(金银首饰等)的纳税人;四是单次个人境外旅游费用超过2万元的纳税人。纳税人在发生这些支出的同时,售卖单位要进行登记,纳税人需要证明用于购买房地产、轿车等消费品的资金来源,并且提交在过去几年中的缴税证明。同时,税务部门要注意了解这些高收入者的收入从何而来以及具体数目,收入的分配状况和缴纳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情况,建档管理,实行重点监控。

6建立税收信息网络化管理

建设税收管理信息平台系统,加大税收信息的集中、共享,强化网络化、信息化发展。税务机关应借助信息化工具完成税务登记、纳税申报、税款征收、建档存档、入库保管等工作,全方位监控个人所得税的征收管理过程,分析所受政策影响及税源变化情况。税务机关还应建立与相关政府管理部门与金融支付单位之间的信息沟通和传递,形成完备的个人所得信息采集和交叉稽核系y,建立严密的税源监控网络。

参考文献:

[1]刘维对个人所得税综合计征改革的思考[J].中国市场,20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