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会展经济与管理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5-0187-02
一、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必要性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推进和后工业化社会的来临,会展经济开始以独立的面目出现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为我国一些大城市提供了发展会展经济的基础条件。由于国内外专家普遍认为会展产业对经济具有较大的拉动作用,同时还能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因此,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都十分重视会展产业的发展,并出台相关政策加以支持。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为会展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许多中心城市和省会城市纷纷兴建现代化的大型展馆,着力培育会展经济。如今全国设有会展专业的高校已有20余所,在相关专业开设会展方向的有30余所,二者合计已有约60所高校踏入了会展学历教育的领地。但是以管理为主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刚刚起步,与此同时会展经济相关的专业管理人才需求却又十分紧张。目前,处于初级阶段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本科教育,面临着很多的挑战与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和发展。
二、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合理规划展馆布局,发展会展业”,这表明会展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亮点。然而为会展业服务的中国会展经济于管理教育专业却由于各种原因存在诸多的问题,影响了中国会展业管理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师资队伍相对薄弱
我国会展业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会展教育则是刚起步,尚未形成从理论到实践的完整系统。从2004年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开始招生以来,到目前为止,全国仅有少数几家高等院校开办该专业,所以从师资队伍情况看,主要由相关专业教学岗位转到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 因此许多以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和英语等学科为专业的教师缺乏对会展专业的深入研究和透彻理解, 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而会展业又是一个实务性、操作性和服务性都很强的行业,因此对于师资力量的缺乏势必影响学生培养的质量。
(二)专业教材及相关专业材料少,没有完善的知识体系
由于我国开办专业时间较短和会展理论研究的落后等原因,由我国教师专家编写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高水平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材严重不足。而国外直接翻译引进的教材又存在着与我国实际情况不衔接的情况,因此许多高等院校中都存在着专业教材选择余地小甚至是没有教材可选、没有教材可用的局面。据北京国际城市发展研究院会展经济研究所负责人介绍,面对会展领域的研究和著作出版工作处在一个“三无”状态,一无“我国自己的会展科学理论和会展管理学科体系”;二无“系统、全面的会展领域书籍出版规划”;三无“专业的会展图书筛选、引进、出版、消化吸收的专业机构”。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材的缺乏,限制了该专业建设和发展。
(三)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不明确
介于以上等诸多原因,造成了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完善。有的高校会展管理专业甚至所有课程中竟然只有《会展学概论》一门课程为会展学学科专项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与主干课程更是不明确,其余课程皆由其他相关学科课程拼凑而成。有的课程开设学期先后顺序不合理,造成学生对课程内容理解不全面,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试想这样的情况又如何能够培养出高水平高素质综合性的会展管理人才。
三、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建设的对策
(一)全力培养专业教师出国深造,聘请行业专家辅助授课
目前,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中,会展业发展的时间长,会展经济与管理的专业教育也较为成熟。因此,选拔优秀的青年教师到这样的国家培训学习,获得先进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回国后再根据我国会展业的实际情况,投入到有中国特色的会展经济与管理的教学当中,势必会给我们带来较多的收益和效果。同时在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聘请行业内专家或资深从业人士授课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补充。这些专业人士可以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讲座、座谈等形式把最新、最前沿的会展业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有效补充学生这方面的空白。这一方面能让学生从中了解到会展行业的真实情况,另一方面又能让会展行业的精英领导了解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学生的学科素质,为将来的学生就业和企业人才的选拔提供了空间和契机。
(二)各大高校联合组织权威教师力量编写专业教材
会展就是整合资源,会展教育资源也需要整合。尤其是在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教育发展不是十分成熟的阶段,我们更应该在整合全国高校的优势资源为会展教育服务,所以有关部门或高校自身应该组织起来,联合编写出版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相关教材,尽快填补我国这方面专业课程教材不足的情况,让高校教育行业能够在教材水平上有整体的进步,这样也能使该专业在全国的教学水平上有整体的提高。
(三)明确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设置,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应建立在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会展经济与管理知识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有机结合,知识、素质、技能与社会实际情况有机结合,理论和应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课程的设置要加强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突出会展经济与管理的特点和规律,各专业课程与相关课程有机配置,强调素质教育,全面发展。会展经济与管理课程的构成大致分为基本理论和政治素质课群、外语及计算机能力课群、专业基础课群和专业课群。
(四)完善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方案
就目前会展业发展急需提高的诸多方面中,展览业管理水平的参差不齐和会展专业人才的缺乏是我国会展业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会展教育是发展我国会展业的基础,学校培养是会展教育的基石。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该在于培养会展业的核心管理人才,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教育的培养能让学生系统地掌握会展经济与管理的各项理论与知识、专业技能与方法、了解国际会展项目营运流程与管理方法、熟悉先进的会展管理软件、具有较强沟通能力及专业文档写作能力、并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会展项目市场调研、策划、营销、运营及后期管理等一系列实践活动的知识型、应用型会展项目管理高技能人才。学校要将优秀会展企业作为自己重要的教学资源,同样,会展企业也要将高校作为自己的“人才库”和重要的合作伙伴。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可按企业要求来确定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在学校教育阶段,要提倡课堂教学与实习实训相结合,建立起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完善的教育教学方案,有的放矢地培养中国会展业的优秀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一、理顺县域财政管理体制
县域要积极总结省管县的改革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县域财力相适应的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深化对县域财政管理方式改革,继续理顺省、县的财力分配关系,适当调整省、县间税收分享范围、分成比例,增加对县域的税收分成比重。同时, 适当下放县域管理资金事权,优化转移支付结构。一是将适合市县管理的专项资金逐步下放,如主要用于城乡发展规划编制、高端人才引进、职业教育、县乡特色产业、旅游规划建设、特色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资金下放到县,增加县域资金安排的自主权,发挥县域管理的优势,自治区加强监督,确保管理使用合法合规科学高效。二是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比重,完善县域基本财力保障制度,结合考虑县域财政的负担水平和承受能力,均衡各县间财力分布,切实减轻县域财政负担。同时进一步优化转移支付结构,通过存量调整和增量倾斜,将清理压减的专项资金,调整用于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
二、加强财源建设,加快增强财政实力
县域财政管理部门要树立持续开展项目建设的理念,不断开辟新兴特色财源。县域财政部门要发挥职能作用,会同相关部门,认真研究国家政策导向,根据国家产业政策的变化,不断整合优势资源,持续推出与国家产业政策相对接的大项目,争取资金的支持,加快项目建设,按期竣工投产发挥效益,确保县域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同时,坚持财源建设主体与优化结构兼顾。一是加大工业扶优扶强力度,设立相应的发展基金,运用贷款贴息、垫息等方法对有发展前途和市场竞争力的县乡工业企业进行重点扶持,扩大生产经营规模; 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扶持配套中小企业,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重点推动现代服务业、交通物流、旅游业、城镇化等的发展,从整体上推动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转化为财源优势。三是稳固农业基础财源,加快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就业增收,扩大农村居民消费。
三、优化县域财政支出结构
一是实施“一保三控”,保证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性支出、国家机关正常运转经费等基本支出,严格控制行政事业性经费增长、人员编制及机构增长、财政供养范围,财政供养人员控制在国家和自治区规定的标准之内; 二是在结构上补齐“短板”。加大财政对以公共安全、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与传媒、社会保障和就业、节能环保、住房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打造安居乐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三是在政策上放开搞活。该由社会办的事交给社会办,制定相关制度,明确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具体措施和指导目录,通过推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
四、加大财政资金监管体系建设力度
加大对县域财政资金监管体系的建设和力度。一是继续完善并扩大国库集中支付,加强动态监管建设,完善资金拨付审批环节的管理,实现全过程、各环节中的审查、稽查与监督检查,加强单位财务管理,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二是加强政府采购管理。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和政府采购法实施条例,执行县域以上政府制定的集中采购目录和采购限额标准,完善政府采购“三库”建设,提高政府采购的效率和质量; 强化物资采购与资产存量联结机制,加强采购预算约束力,无预算不采购; 规范政府采购方式和程序,阳光采购,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三是完善县域财政监督机制,继续发挥审计部门的审计监督作用,加强县域财政管理监督,建立财政收支与财政监督相连接的网络系统。同时,加大力度整顿财经秩序,严惩违法违纪行为,为推进财政支出改革、构建公共财政框架消除阻力和障碍。四是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制。制定完善县域财政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健全县域财政绩效评价机构,建立与公共财政相适应的公共收支绩效评价体系。同时,建立预算资金使用的问责机制,将预算资金的管理、使用和绩效考评情况纳入对部门、单位领导的经济责任考核范围。
五、提高县域财政管理透明度
一、建立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的一个初步方案
(一)基本原则
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反映了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基本规律的深刻认识。这一理论体系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我们认为,从这个核心思想出发,一套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在设计上应该遵循这样几个基本原则:一是要切实体现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即必须将衡量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放在首要地位,将关系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评价体系;二是要切实体现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即必须反映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等方面均衡协调发展的统筹考虑;三是要切实体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即应把社会事业、就业社保、收入分配、精神文明、公众健康、公共安全等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密切相关领域的指标纳入综合评价体系。
(二)框架设计
按照上述基本原则,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既要考虑指标的代表性,又要考虑指标的涵盖性,同时要考虑指标设计的科学性和内在联系的逻辑性,并具有历史的和国际的可比性。在可操作性方面,既要立足于现行统计体系,又要为今后该评价体系的不断完善预留足够的空间。对目前资料有缺口的指标,应考虑引入新的指标,在发展和完善相关统计制度和方法的基础上,开展试点并逐步纳入日常统计。
经过研究和论证,初步考虑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由两个层次构成。第一个层次是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分解体现为人民生活、社会保障、健康卫生、教育文化、社会和谐、资源环境和经济质量七个指标组,第二个层次是支撑各指标组的38个具体指标。指标体系的整体框架结构如表所示。
(三)评价方式
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用于考察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情况,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适用于各地方对自身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估。经过研究论证,初步考虑采取两种量化评估方式。
第一种,是以某一年作为基期,然后考察评估期与基期相比各指标的变动情况。该方法主要用于同一地区自身发展情况的纵向比较,也可用于对各地区相对基期变动情况的横向比较。与定标评价方法(即预先给各指标设定目标值,然后考察指标实际值与目标值的差异)不同,这种定基评价体系主要衡量评价期与基期相比指标值的变化情况,因此可以不受特定历史时期目标的约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变化情况。
第二种,是以全国的当期指标值作为基准,考察评估各地区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别。该方法主要用于各地区之间的横向比较,也可用于同一地区在全国相对水平的纵向比较。该方法同样不受特定历史时期指标目标的约束,可以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评价各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
我们应用上述评价体系初步方案,对全国和部分省市的数据进行了试算,并利用所取得的结果对体系设计进行了检验和评估。试算得出的主要结果表明,我国在2000―2005年间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成绩显著,但社会领域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要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从试算结果看,这一评价体系的设计总体上是合理的,能够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这五年里全国及各地区的综合发展情况。
二、对相关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目前一般所讲的宏观调控,通常是指对宏观经济运行的调节。在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后,我们应该逐步对宏观调控的目标和方法进行相应的调整,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
在宏观调控目标方面,应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增加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方面的政策目标,从以经济目标为主的宏观调控转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宏观调控”。
在政策制定模式方面,应根据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更长期的视角出发来规划和制定政策,加强短期政策和长期目标之间的一致性。此外,应该更多地将宏观政策目标量化、细化,以便更为合理有效地实施政策效果评估和政策调整。
在政策体系和手段方面,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增加社会政策和环境政策的比重。并通过量化不同领域政策目标和设定综合评价方式,加强不同类型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并在各政策目标存在矛盾的情况下统筹确定不同方面的优先次序和政策取舍。
(二)根据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加强统计基础
人们一般谈到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时,很少会把它们与“统计”联系起来。但我们在研究经济社会综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来说,统计基础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运用公共政策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是“识别问题――提出政策――实施政策――评估效果”。在其中的“识别问题”和“评估效果”这两个环节上,统计都扮演着关键的角色。统计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准确地识别问题和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我国统计体系目前存在的问题,除了一些方面的数据质量有待提高之外,最关键的还是统计体系的整体架构尚不能很好地满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还存在重经济轻社会、重城市轻农村、重报表轻抽样等突出问题。
近年来,三河市李旗庄镇党委、政府在上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坚持以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为统揽,大力实施第三个经济提质提速年与社会和谐稳定年,继续推进“两线三点五大板块”战略布局,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各项工作目标,团结奋进,开拓创新,积极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有效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今年全镇努力克服国际金融风暴造成的不利影响,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12.1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3亿元;实现财政收入6900万元。全年共运作项目30个;其中千万元以上项目10个;百万元以上20个,引进域外资金1,2亿元。
镇党委从全镇农村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出发,以“三级联创”为载体,紧紧围绕中心工作,不断夯实农村党建工作基础,取得了强基固本、强力带动的可喜效果。一是强化农村干部培训,努力提高素质。严格落实了农村干部月上站培训制度,按照农村干部需求,立足农村工作实际,采取菜单式定向培训的方式,切实提高了农村干部的理论水平和“双带”能力。二是抓好农村优秀人才和后备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定期汇报、考察评议、组织审察等制度对农村优秀人才进行培养教育,建立农村优秀人才和后备干部储备库,实施动态管理。三是注重优化结构,全面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以保证质量为前提,慎重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全面落实了入党积极分子“两推一定一建档”制度,确保了入党积极分子质量。四是以开展“三定三评”、“双培双带”活动为载体,切实加强了党员队伍的教育与管理,保持了农村党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提高了广大党员带头致富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我镇实际,有针对性地推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政府服务职能。镇党委、政府从建章立制入手,根据机关效能建设运行特点,以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系列化为目标,制定出台了《李旗庄镇机关工作规范》,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切实解决机关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继续大力弘扬“敬业、创新、务实”的工作作风。一是变行政推动为强化协调服务,以政策服务为基础,以技术服务为依托,以信息、资金服务为动力,以销售服务为保障,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质量。二是实行窗口式服务,透明化办公,简化办事程序,缩短办事时间,提高办事效率。三是转变工作作风,做到调查研究在一线,情况掌握在一线,感情密切在一线,问题解决在一线,决策出台在一线,政绩创建在一线。
今后,该镇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真正让百姓得到实惠。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用党的最新理论来武装干部、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着力解决思想不够解放、工作思路不够宽、破解难题办法不多、落实工作不力等问题,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干部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事、带民致富的能力和水平。二是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探索健全和完善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坚持以实绩看干部,切实把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干部任用到重要的岗位上来。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长效机制,做到干干净净做人,踏踏实实干事,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四是着力转变作风,深入基层,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对镇党委、政府承诺要办的实事、好事,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抓紧解决:对今后一个时期要给群众解决难题和实事,明确目标,分解责任,限期解决。五是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作风。从镇党委、政府班子做起,带头深入学习,带头调查研究,带头解决问题,带头访贫问暖,带头服务群众,以更加饱满的激情、更加昂扬的斗志、更加务实的作风谋划工作,推动落实,促进发展。
一、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一五”以来,莫旗按照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的部署,切实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发展与美丽的共赢。2009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完成56.89亿元,同比增长11.5%;财政总收入自建旗以来首次突破2亿元,完成20,456万元,同比增长26.4%;财政支出达到12.14亿元;同比增长8.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90元,同比增长12.3%;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88元,同比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96亿元,同比增长2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4.5亿元,同比增长20.4%。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二)农业生产稳步发展
近年来,莫旗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及推进农牧业现代化上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全旗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推动肉牛、黄烟、菇娘等“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的发展,品牌效应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巴特罕”黄烟、“天纯”大米、“富方”大米、“莫力”菇娘等商标都已应用到农产品精包装中,并拥有较好的市场份额,保持了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实现了农民持续增收。2010年,全旗粮食总产量达到43.9亿斤,继2003年以来连续8年被农业部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并于2007、2008、2010年三次荣获农业部授予的“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地县标兵”称号。
(三)工业拉动初见端倪
2009年全旗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17.32亿元,同比增长32.4%;工业增加值完成6.23亿元,同比增长14.8%;完成责任目标的105%。莫旗按照“开放带动、工业主导、园区突破”的发展思路,对莫力达瓦工业园区总体规划进行修编,拓展面积至18平方公里,完成了6平方公里的控制性规划,实施了园区主干道建设项目。至2009年年末,莫力达瓦园区入园企业总户数已达17家。在企业方面,加大扶持华润雪花啤酒、蒙鹅工贸、富达药业、京达米业、京谷伟业、草原清江肉联等一批骨干企业。同时重视产业基地建设,不断拉长产业链条,加快实现产业延伸、升级、多元。截至2009年9月底,全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21家,轻工业完成现价产值123181万元,比上年增长3%;重工业完成现价产值91067万元,比上年增长61.9%。其中:国有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5962万元,比上年增长32.4%;股份制企业完成现价产值161269万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现价产值37017万元,比上年增长47.5%。规模以上工业完成现价增加值76063万元,比上年增长21.8%,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1.7%。
(四)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莫旗旅游业虽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通过一批标志性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吸引了大批来自呼伦贝尔市、周边的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哈尔滨等地的游客,拉动了整个旅游产业链的发展。2008年莫旗被评为“全市旅游发展先进旗市”。“腾克霍日里绰罗达斡尔族部落”被列入全市重点农家旅游开发项目。阿尔拉镇民俗博物馆的建成,进一步丰富了达斡尔族的民俗旅游文化。庆祝祖国六十华诞的献礼项目――大型文艺演出《穿越千年―神奇的达斡尔》在北京保利剧院成功上演,为自治旗的对外开放、招商引资和经贸合作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2009年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3亿元,同比增长19.52%,全年接待游客38万人次,同比增长5.6%。民族园软硬件设施得到进一步完善,新建了民族园滑雪场,完成了沙滩浴场一期项目、锦湖宾馆二期项目和赛马场等工程。中国达斡尔民族园成功晋级为国家AAAA级景区,并被呼伦贝尔市评为“十佳旅游景区”。投资2200万元新建的莫力达瓦宾馆,使莫旗旅游接待能力和水平大幅提高。“中国达斡尔冰钓节”、“腾克乡村”等一系列旅游活动和产品被纳入到了呼伦贝尔市重点推介的乡村旅游产品之一。莫旗旅游业的发展,使自治旗的知名度和对外吸引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投入不足
仅就城镇固定资产投资而言,2008年莫旗固定资产投资额为158649万元,在整个呼伦贝尔市各旗市中仅排在第10名的位置。莫旗的工业企业固定资产的短缺和投入相对不足,使工业整体规模偏小,企业产能有限,难以进行扩大再生产和提供更多的工业增加值。另外,在教育、文化、卫生、旅游等诸方面均存在着资金不足的问题,制约着莫旗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
(二)产业层次低,发展不均衡
莫旗是典型的农业旗县,多年来靠天吃饭、靠地打粮的传统没有太大变化。第一产业比重大,农民收入较低。2009年莫旗农牧民人均纯收入5688元,在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中排在第10位,且增长相对较慢,全市排名第11位。第二产业比重小。2009年莫旗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76063万元,在呼伦贝尔市13个旗市区中排名第9位。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仅能达到国内第三产业平均值的40%左右,很难有效拉动内需,形成三次产业良性互动的产业格局。
(三)旅游资源丰厚,配套设施不尽完善
莫旗人文景观众多,旅游资源丰厚,但是旅游配套设施的不完善。主要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旅游业的发展。2008年,莫旗境内仅有公路里程812公里,铁路营运里程61公里,境内火车站4个。由于交通不便,游客到本地旅游需要克服的空间距离大,时间成本高。旅游资源品位高但知名度低,宣传力度不够。尚未建立多元化的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渠道,投资仍主要依赖政府这一传统投资主体。
(四)高学历人才短缺,人才流失较多
改革开放恢复高考以来,学有所成的各类人才大都“孔雀东南飞”。这种人才流失现象不是莫旗独有,而是整个西部边远地区普遍面临的严峻挑战。
三、加快莫旗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争取投资,加大投入
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扶持力度,构筑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国土空间高效利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格局”。因此,莫旗要紧紧抓住这一发展契机,积极争取中央、自治区及呼伦贝尔市的各项扶持资金。同时,要合理优化莫旗自身财政支出结构,遵循“抓投入,打基础”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投入和项目建设力度,以项目带动经济,以项目调优结构,积极实行项目带动战略,努力走出一条以投资拉动项目发展,以项目带动推进载体建设,以载体建设形成块状效应,以块状效应带动全局发展的新路子。
(二)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动工业化
1.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发展特色经济。莫旗在不断优化农业内部结构的过程中,注意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顺应市场需求。要围绕市场需求抓调整,发挥莫旗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建设优势农产品产业带,抓好商标农业、订单农业,大力培育品牌农产品。二是要把养殖业作为“富农”的支柱产业。依托养殖基地和养殖大户,培育龙头企业,并通过龙头带动,提高畜牧养殖业整体水平,推动种养植产业结构调整。三是抓科技含量。应加大农业的科技投入力度,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速度,提高农业科技的集聚度。四是抓经营方式。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提高土地集中度,推动优良品种的大面积种植和农产品增殖,围绕特色农业经济,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的要求把规模做大做强。
具体地说,依据莫旗当地实际,推进农业产业化,就应从农业的产业结构入手,首先加大畜产品养殖力度。在我国逐渐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大趋势下,各种农产品价格已日趋与国际市场相吻合,而畜产品却仍有很大差距。种植业内部结构也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近年来,国内外市场稻米价格上扬迅速,大豆价格却只是小幅波动。再如,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和长寿意识日益增强,对各种中药材的需求量也逐渐增多。近几年之内,国内中药材价格平均上扬了30%左右。所以,依据市场需求,选择适合莫旗本地种植的中药材进行种植并加工,不失为一种好的选择。再有,大力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绿色无公害产品和山野菜的种植加工,也有着较大的市场潜力。
2.大力推进以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建设项目,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要抓好项目建设,扩大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做大经济总量。在项目建设和争取上,应根据莫旗的资源及地域优势,采取定向招商、网上招商、以商招商、走出去请进来、举办招商会等多种方式吸引各类企业进入莫旗,尤其应注重东南沿海地区因产业升级而转入内地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要着眼莫旗实际,着力解决企业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等问题,依托新建项目进行优化升级。在新建项目或已实现的项目中,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者依托已有产业,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借助国家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机遇,引进符合莫旗实际的企业落户。
3.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发展块状经济及园区经济。实现莫旗经济的跨越发展,应重点建设经济的增长区域,培育经济增长点,最大限度地发挥重点经济增长区域对经济的贡献率;稳步发展城镇经济,运用市场经济手段经营城镇,充分发挥城镇的载体作用;大力发展园区经济,通过招商引资、启动民资,吸引符合莫旗发展特色的耗能小、污染少、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入区,边开发边建设,逐渐形成聚集型园区经济,推动块状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三)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旅游开发模式
旅游基础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是旅游业兴旺发达的前提。对莫旗来讲,加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构建全覆盖的立体交通网络,可以增强旅游区域的可进入性和便捷性,会给旅游业带来新的、更大的契机。在这方面,应尽量争取国家、自治区和呼伦贝尔市在铁路、高速公路乃至飞机场建设方面的投资立项,以实现与周边地区无中转、无换乘的无缝对接。此外,莫旗可凭借本地浓郁的民族特色,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风光,以及相对低廉的劳动力价格和市场价格,吸引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进驻,利用他们点多、面广、线长的优势,把莫旗的旅游资源和产品推广开来,宣传出去,吸引国内外游客,将莫旗作为中国北方观光休闲游览的重要目的地之一。通过为游客提供吃、住、行、购物等一条龙服务,实现莫旗绿色GDP的超常规、跨越式增长。另外,应建立起“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按照“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依据“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引入竞争机制,实现筹资方式多元化,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大力开发莫旗优良旅游资源和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可以通过政府贴息,支持重点项目向银行贷款、利用西部大开发政策进行政策性融资、利用财政拨款成立旅游发展基金等多种政策主导型方式,推动旅游融资的发展。
(四)优化人才引进环境,创新用人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