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程管理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按岗位轮训
“按岗位轮训”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中关于 “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的重要体现,是改革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
1“按岗位轮训”的必要性
所谓的“按岗位轮训”是指以学生在毕业后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为基础,在校内模拟响应的真实工作环境,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岗位来进行实际操作,通过亲身处理该岗位的工作内容等来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以及履行岗位职责的能力。
我国目前高校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进行实训的方法主要有两种,顶岗实习和认识实习,但是从认识实习直接跨越到顶岗实习难度很大,绝大多数的学生都不能适应并且良好的完成顶岗实习的工作,导致很多学生对于顶岗实习中自己需要做的工作很迷茫。一些建筑类的高校对部分的建筑岗位开展了校内实训,例如监理员、造价员、施工员以及测量员等岗位,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对于学生工作经验的积累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还处在初级阶段,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来进行岗位实训室的建设、师资力量配置以及学生管理等。
2 建筑工技术专业实训岗位的确定
我们通过分析建筑行业的发展情况,同时结合了建筑行业目前的人才需求情况,根据学科特点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进行了划分以便能更好的进行“分岗位实训”,同时说明了每个岗位所必需的知识以及技能,具体情况如表一所示。
3分岗位实训基地的具体建设情况
3.1建筑施工能力综合实训基地
根据施工人员、技术人员以及测量员等不同的岗位对于能力的要求,来模拟一个真实的工作环境,保证岗位能力综合实训中的工程性以及仿真性,可以具体分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工程实习基地、砌筑工程实训基地、砖混结构工程实习基地、钢结构工程实习基地、末班工程实训车间、钢筋加工实训车间、屋面工程实训基地以及基础工程实训场等八个是实训场所。学生在这些实训场所中掌握各种工程施工例如钢筋工程、模板工程、屋面工程、抹灰工程等的具体流程以及质量方面的标准;掌握一些基础的施工工艺比如如何进行混过凝土浇筑振捣、脚手架如何搭拆、模板安装流程等;数量掌握控制垂直度、对建筑物进行定位以及抄平放线等的方法;了解如何进行建筑变形观测,对于钢网架、钢绗架等其他的钢结构构件的拆装技术有所掌握,真正全面的提高学生的工艺操作能力和具体的专项技术能力。
3.2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
根据市场上对于材料员等岗位的要求来制定相应的生产性教学标准等,通过建筑材料综合检测实训基地在生产实训中来培养学生的材料检测能力,具体可分为水泥检测室、混凝土检测室、钢筋检测室、砂浆检测室以及块材检测室等几个部分。学生在这个实训基地可以更多地接触到那些常用的建筑,并且了解它们的性能、质量标准以及适用范围等,同时还可以培养建筑材料的存放保管能力,熟悉这些常见的建筑材料相应的技术指标,掌握建筑材料检验报告单审查技能等。
3.3建筑质量综合检验检测实训基地
这一方面的实训主要是针对于质检员等相关的岗位来进行的,根据其岗位能力要求来进行生产性教学,建立起完善的建筑质量检验检测实训基地,具体可以分为混凝土工程质量检测室、钢筋工程质量检测室、桩基础工程检测室、石材质量检测室、防水工程质量检测室以及建筑工程测量实训室等。学生在这里可以对自身的建筑质量检测检验能力进行培养,了解到土建工程施工中相应的质量标准以及检测手段,熟悉主要的公众检验程序以及对于一般的质量缺陷如何处理,明白工程质量检验和验收表格怎么填写等。
工程管理方面涉及的岗位比较广泛,造价员、测量员、施工员以及制图员等的岗位要求都需要考虑,然后建立起工程管理实训基地进行相应的生产实训以满足对外服务的标准。工程管理综合实训基地包括工程管理实训室、模拟招投标实训室、制图室、计算机辅助设计实训室等,基地中的计算机上装有各项相关的辅助和造价软件等,例如鲁班造价软件、CASS测绘软件、神机妙算造价软件、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建筑的CAD软件以及广年达造价软件等。通过这方面的岗位实训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建筑工程施工图和竣工图的识读以及绘制技能,学会使用计算机来对施工管理工作进行辅助;熟练应用各种建筑CAD软件、工程造价团建和南方CASS软件数字绘图等来辅助工程的招投标工作。
4 “按岗位轮训”的开展
4.1将学生进行分组
将同学们按照30人一组进行分组模拟一个建筑公司,并进行详细的岗位分工,包括建筑技术方面(混凝土工人、钢筋工、砌筑工、模板工、抹灰工)、施工人员、测量人员、制图人员、材料人员、造价人员、质检人员,岗位之间每天进行轮换。
4.2实训项目实施
学生每天根据自身分配到的岗位进行实训,在单项的实训结束以后提交作品给老师,在实训的过程中监事可以在现场巡视并且指导学生操作。
4.3技术交流过程
在进行“按岗位轮训”实训期间,每天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交流会,通过大家彼此交流心得来更好地帮助学生吸取他人经验、取长补短,教师也可以对学生的实训行为进行点评,好的地方予以表扬和肯定,不足之处要指出来及时解决。对于每一个建筑小组在实训中遇到的困难可以挤出来大家一起进行解决,让学生提高自身的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掌握岗位职业技能。
参考文献:
[1]李占军.“工学结合”的高职教育实训教学模式探索[EB/OL].http://.cn/y- jyjs/sxjd/12320.shtml,2006- 10- 23.
[2]俞仲文,刘守义,朱方来.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实践教学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施工;组织;工程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012-01
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飞速发展, 建筑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工程管理体制不断完善,工程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升,建筑工程管理逐步成为建筑施工的重要要素。建筑业的发展给传统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也给整个行业管理带来了很多新的问题。鉴于行业管理、市场监督、行业自律、标准体系等诸多因素制约,这就要求传统的管理模式实行相应变革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
无论是市政工程还是其它建设工程,施工项目的管理是全方位的,要求项目经营者对施工项目的质量、安全、进度、成本、文明施工等,都要纳入正规化、标准化管理,这样才能使施工项目各项工作有条不紊、顺利地进行。施工项目的成功管理能促进项目和企业的发展,能推动建筑市场不断前进,对项目、对企业有良好经济效益,对国家也会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更是一门应用专业课程。而建筑事业的发展,新技术的应用,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求学校应该对施工组织与管理教学进行改革,着重于应用技能训练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以满足施工现场的需要。
1.课程现状与问题分析
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教材内容不合理,跟不上工程建设需要。现有的教材多是沿用本科教材或其基础上进行修改,理论知识比较多,案例较少或没有,不能适应本专业的发展需求。而且,采用全国统编教材,教材的编制理论性强,涉及内容多而深,专业技能训练无法体现,新标准、新技术、新设备等往往滞后。目前的教材,旧内容所占比例仍较大,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学到的知识过于老化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测量工作与教学内容差别很大。同时,随着建筑专业新技术的发展,需要掌握的知识越来越多,测量教学的课时却不增加,较少时间完成较多的测量教学任务,难以保证教学质量,也就无法满足施工岗位的需求。二是测量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能适应现场施工要求。目前的现状是在实施教学过程中,以课堂教学为主要的教学手段,授课原理偏多,理论和实践之间严重脱节,出现了学生对学习没有兴趣,教师对学生没有信心等不良的教学现象,实践课内容不能和工程实际紧密相连,实习内容空洞。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 合理选用教材和增加课时,学校应该摒弃盈利目的,不使用错误率较高、无权威性的教材。应该精挑细选,选择权威性高,编得比较好,错误率低,且内容难度相当的教材;高校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增加本课程的课时,可以采取每星期多增加课时或者推迟课程考核的方法。合理设置课程内容,本着以能力为本位的精神,以项目教学为出发点,将建筑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内容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划分为各个小项目,通过建筑现场工地的广泛调查,根据建筑施工中的应用来确定教学内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紧密围绕这一教学目的,将课本中的内容进行精选,做到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教学。
2.2 通过案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提升学生运用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认识和解决现实经济问建筑施工题的能力。一方面,可以采用以教师为主的案例教学,先讲解理论知识,然后再举出实际案例进行分析,通过课堂讨论使学生加深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也可以在讲解新知识点的过程中穿插、结合案例,让学生明白知识点的运用。另一方面,可以采用以学生为主的案例讨论教学,通过分组讨论、组间辩论等形式,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在案例讨论结束后,可作适当总结。总结时可指出学生的优点和其讨论过程及所得结论的可圈点之处,同时亦应着重剖析其欠深入、不够确切的地方。案例要进行精选,有时代性,分析过程及拟实现的目标要有系统方案,案例要反映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学习空间,突出该学科的实用价值。也可以让学生讨论经典案例,同时,教师也可以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设计相应的教学案例。
2.3 教学中贯彻实践教学为核心,以实训、实习为主线,理论教学为实训、实习服务,实训实习中贯穿理论指导,采用以项目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形式。学生分成各个小组,选定学习项目,合理分工,规定时间内完成指定实训、实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独立完成任务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团体协作的精神,以完成工作任务为目的讲授知识,把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知识的应用性。可以采用以下流程,先是教师给出多个实训任务,然后学生根据任务需求选定学习项目,再是各个小组制定完成任务的方案,最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选定任务。教学形式改变了,教学评价也要随之变化,建立本课程学生考核档案系统,随时记录项目及任务学习情况,其中任务实践与理论考查分别占综合评论的比重;再结合学习表现、技能认证等方面综合评定。
参考文献:
[1] 李新梅.公路施工项目管理[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8年
[2] 张彦鹏.探析建筑工程质量事故产生的原因[J].中国科技财富,2011年第03期
[3] 邸利如.铁塔生产基地项目前期筹划方案及其综合评价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4] 成立;王小萍;黄志青;黄绪泉;;施工组织设计优化[J];建筑技术;2007年04期
[关键词]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能力培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1-0131-01
我国的高职院校在专业教学当中,《建筑结构》这一课程在土木建筑专业课程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地位。《建筑结构》这一课程在土建专业中属于必修的课程,在我国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在每个专业学习过程中几乎都设置了《建筑结构》这一课程,像建筑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土建专业、建筑工程造价专业等许多专业都设置了《建筑结构》这一课程。可见《建筑结构》课程的核心作用和重要地位。高职院校的目标就是培养有较强的职业能力的人才,而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着许多的问题,所以,为了能够更好的为社会培育优质的人才,关于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进程迫在眉睫。
一、建筑结构课程的定位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
二、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教材缺乏适应性,而且教学教材内容较陈旧,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职业教学能力严重下降,许多教学课程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脚步,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行业实际严重脱节,缺乏应有的高职特点。不能够很好的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做到相互结合。
(2)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低,这也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责任。我们都知道,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是重视传授的知识理论和知识结构系统之间的严密性,所以,很多情况下完全的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现在在教育方面也已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掌握知识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主线”的教学轨道。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做到把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应用到相应的建筑工程当中去,那么,在这种情况下的课程教学肯定效果不理想。
(3) 《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虽然名义上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但在实际上仍然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和以往一样,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式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从而就形成了一种“教者难,学者更难”的不利教学局面。
(4)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由于近些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使学生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认为课程很难,所以,往往有不少的学生都是以拿到毕业证书为学习目标,而不认识的接受职业素质能力的课程教育。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不完善等原因,这种情况就会严重的阻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进展。
三、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途径
(1)课程内容的改革课程改革,尤其是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点。教学内容要体现就业导向、能力本位的思想,要突出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和人才培养目标,贯彻以“应用”为目标、以“必须、够用”为准则、以“培养能力”为本位的原则来确定课程内容和课程结构,要加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实用性,强调职业素质的养成与应用。为此,我们深入省内部分建筑企业、建筑工程管理部门及建筑设计院所,与工程技术人员、工程管理人员及往届毕业生座谈、调研,广泛征集他们对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的职业素质的要求,并通过多年教学改革的研究,将课程内容归纳成以下几个教学模块: “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结构材料选用能力”、“基本构件设计与验算能力”、“施工中结构问题认知及处理能力”、“工程地质资料阅读及基础问题处理能力”、“结构施工图绘制及阅读能力”等。
(2)设置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训项目。高职建筑结构课程实训项目的设置对于高职建筑结构课程而言,实训项目包括校内实训和校外实训两部分。在校内实训方面,教师要根据建筑结构职业能力来设置实训内容,具体包括工程力学、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工艺等。当然,这一切课堂练习都要以工程实例为载体,致力于培养学生对建筑施工图纸的识读和理解能力,让学生对建筑结构及其组成有一个整体而具体的认识。同时,也可以聘请专业的建筑人才来校任课,为学生提供更多与专业人士交流的机会。在校外实训方面,主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识岗、熟岗、顶岗机会,让学生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了解建筑领域内的岗位,如设计者、施工人员、质检员等,并对课程上一些理论知识进行再认识,加强理解。另外一方面,为了提高校外实训效果,必须设计效果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的学习与训练效果。它的制定设计要以评价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基本前提,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以形成合理、可行的评价体系,具体可包括常见建筑结构的识别能力、荷载确定及组成能力、结构计算技能力、构件设计、材料选用等内容,通过以上内容来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情况,希望通过此行为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不足,促进个人成长,从而成为建筑生产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
(3)坚持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采用工程案例教学,建筑结构是每一项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工程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其工程应用性极强,结合工程实例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工程案例的讲授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讨论式教学,注重课堂教学整体设计,通过引入实验现象、工程现象,组织学生通过讨论寻找答案,最后进行总结和归纳。并且将这些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除制作丰富的多媒体课件外,另配有工程图片、实验录像以及工程案例等附件部分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从而使一门严谨而枯燥的课程变得生动起来。
(4)强化实践教学。建筑结构是与施工现场结合紧密的一门课程,它的规范标准大都围绕“现场施工”而展开。如果学生没有感观知识,就很难理解把握一些重要概念,为了让学生拥有对建筑结构的感观认识,经常带领学生参观学院在建的二期三期工程和高层住宅或多层框架结构,参观过程中把“钢筋的种类、级别、绑扎、加密、搭接、单筋矩形截面配筋模式、柱子的配筋模式、单向肋形楼盖的配筋方式等”这些来自不同章节的内容,对照实物进行具体讲解和分析。经实践证明,“现场”教学法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还能够把抽象复杂概念阐述透彻。
关键词:工程管理;培养现状;改进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1-0072-02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了改善民生和发展经济,投入大量资金建设了众多的大型工程项目,如载人航天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青藏铁路工程、南水北调工程及全国实施的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只要有建设投资,就有工程管理,就需要培养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因此,我国对工程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工程管理是一个复合型学科,它涉及技术、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方面且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我国教育部将工程管理设立五个专业方向:建设项目管理、国际工程管理、投资造价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和物业管理专业。从用人单位的需求来看,越来越需要既掌握理论知识,又掌握工程实践的全面性复合型人才。各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如何能与市场需求、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是各高校工程管理专业面临的一大问题。
二、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专业设置目标定位不明确
工程管理专业是1998年开始设立的,它从最初的只有几所学校到现在已经有400所左右的学校开设这门专业。从各学校专业设置目标定位来看各有特色,呈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现象。比如,重庆大学工程管理专业属于房屋建设业,培养目标是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土木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能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领域从事项目决策和全过程管理的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同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房地产方向发展非常好,并且其工程管理专业的土木工程技术教学也十分强大。这些高校都有多年办学经验和先进的教学技术,但是还有一些高校对工程管理这个专业的定位比较模糊,对自己学校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方向不明确,将学生培养成多面手,学生样样通,却也样样不精,没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使得一些学生的就业面临很大的难题。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
由于工程管理是复合型学科,其专业方向跨度大,这就要求设置该专业的学校必须具备强大的师资力量来满足工程管理专业课程设置的最基本要求。可是一些学校没有严格认真的审核自己的办学能力,导致所开专业课程设置不合格,教学质量差,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满足社会需求。还有一些学校虽然具备了办学的基本条件,但是专业课程设置体系庞杂,学生们学的多、学的杂,教学的核心课程不明显。在课程设置中,普遍存在学生的实践课时安排少,所学的知识只停留在概念层面,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和实际结合,学校的专业特色、优势不明显,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竞争力,缺乏真正的专业本领。
(三)实践动手能力不强,教学很少能与时俱进
工程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目前,缺乏足够的工程管理实践训练、无法及时掌握先进的工程管理技术是我国工程管理专业突出的缺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1.目前工程管理教材落后,在书本或者有关的参考书上的工程管理实践教学案例一般都是编写的案例,是虚设的,或者是许多年前的工程项目案例,学生的实践认识无法与时俱进。
2.由于教育经费与高校的忽视,一些学校的实验室和关于工程的计算机技术设施落后,不能及时更新,导致学生不能及时掌握新技术,与社会需求脱轨。
3.设置的教学实践课程内容选择单一,实践时间短,学生们在实践时一般都是走马观花,无法深刻地认识实践内容,更别说将知识与实践结合了。
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改进措施
(一)明确定位目标,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我国的工程管理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办学经验并不是很丰富。各院校可以借鉴国内外工程管理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优势,明确工程管理专业的定位目标,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办学目标。在共性的管理与技术能力基础上,结合所培养行业的特点,体现自己所擅长的专业方向上。根据近几年的就业数据分析得出,那些在各种专业排名较高的院校,一般都是在这一行业的领域内具有成熟的定位目标和权威的知名度,被社会所承认。例如。对于矿产类院校而言,其管理和经济能力培养能力较差,但可以从发挥其矿业方面的优势;对于财经类院校而言,同样其工程技术和建设施工能力培养较差,但可以充分发挥其经济与管理的优势。
(二)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
教学体系,是教学过程的知识基本结构、框架、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结果评价组成的统一的整体。包含:教学顺序、过程、方式、方法、形式、内容、反馈、评估、总结、比较和推导等一系列教学要素。为了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各院校要结合社会就业要求和市场经济发展,根据自己的定位目标和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在制定合理的教学体系时,要以课程整体优化作为修订目标,删除重复性多及与定位目标和培养目标不相符的专业课,同时,选择具有突出性和必要性的方式方法;提高教学计划综合性,各个专业课搭配合理性;加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并重培养,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注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法律观念、经济管理意识等的培养;优化教学体系的培养模块,在把握教学“大方向”的前提下,将课程设置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选修课。同时要建立一整套与之配套的评估、总结、反馈体系。各院校要想培养具有综合素质高、专业方向性强和容易为社会认可的人才,就必须重视教学体系与时俱进,注重其动态调整。
(三)合理选择教学用教材
作为复合型学科,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学习教材的选择很重要,其中有很多学习教材具有很大重复性,有些教材是前几年出版的,即使有的经过几次改版,其中主要内容也没有多大变化,内容有的已经过时。这就需要老师在教材选择上花一番功夫。为了不浪费教学时间,任课老师应将所选的教材集中在一起,删除其中重复部分,尽量选择内容新颖、时效性强、具有前瞻性的教材。同时,教学老师应不断地去学习和发现关于建设工程的新动向、新材料、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尝试去编写新教材。随着科学技术的飞快发展,更多的建设施工技术和管理理念方法也不断地出现,这些都是作为21世纪的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必须要了解和掌握的。例如,近几年出现的装配式施工技术和BIM软件的应用。
(四)重视工程管理实验室的计算机教学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普遍地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改变,同样对建筑的影响也是很大的。作为一名工程管理的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是必须的。各院校应建立工程管理实验室并重视计算机教学。工程管理的计算机教学主要作用是利用专业软件和专门的模拟教学系统来模拟工程管理活动实际运作的全过程,通过仿真实验,熟悉工程建设与工程管理的全过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学生可以通过实验室的计算机教学学会使用基础的软件,如AutoCAD、广联达、鲁班、PKPM和BIM等软件。学校在开设计算机课程时应与实际工程相结合,应用的计算机案例最好是近期工程中的实例。例如,在广联达的教学中,学校可以以一个实际工程为例,在同学们普遍具有识图能力的基础上,教会学生可以使用软件中的基础命令,再完成整个工程的预算编制、清单编制、投标报价编制等。通过这些仿真实践练习、实战等手段强化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五)重视多种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培养模式
实践教学,是架起学生学和用的一座桥梁,各学校可以采取多种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采用隐形课程教学模式。如通过实物演示、实验、实习实训、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这些都是可以在学校完成的,可以在每学期穿行隐性课程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2.采用项目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为主线、指导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这种教学模式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加项目实践,培养学生团结集体和自主协作,激发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同时,学生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对所学的课程的知识和要求的理解和掌握都会有所提高。
3.采用“订单式”教学模式。学校、企业和学生三方签订“合同订单”,建立合作关系,学校根据企业提出的培养要求,制定培养计划,而企业要接受在校学生给予他们到企业实习的机会,在企业实习中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学生毕业时,达到企业需求的合格条件时,学生就可以到企业工作。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在于人才培养定位更为精确,培养质量及学生的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4.采用“三明治”实践教学模式。即把学生四年的大学分为三个阶段,在学校进行课堂教学、去企业实习、回到学校继续学习。这种模式使学生在理论学习后,有机会深入到企业,学习、参与具体的工程项目,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然后又使理论进行升华,使培养的学生更适应社会要求。
总之,针对工程管理这一复合型、实践性的专业,各院校要结合国家、社会发展的实际,考虑工程所在行业的特点,结合学校自身的情况,制订本学校的培养模式,使培养的学生真正为社会所需。
参考文献:
[1]张海燕.工程管理专业人才核心竞争力研究[J].高等建筑教育,2009,(02).
Abstract: The application of BIM is in the ascendant, but the shortage of BIM talents restricts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IM. Studying from the current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capability requirement of BIM talents, analyze the main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traditional talent training, and from the teaching design, teaching points, teaching facilities, put forward new information application ability training schemes for applied management talents and try to solve talent cultivation problems under the the current tide of construction informationization.
P键词:BIM;信息化;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Key words: BIM;informatization;project management;personnel training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1-0215-03
1 BIM引用人才背景分析
1.1 建筑业信息化应用背景分析
建筑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建筑业在我国得到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建筑业增加值作为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安徽乃至全国范围内,更是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图1显示了从2006年到2012年的几年间建筑业增加值变化的趋势。
建筑物的大量消耗极大地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增长,但与此同时,建筑业的生产效率却反而呈现下降趋势(丁士昭2005)[1]。建筑业的效率问题值得关注。
长期以来,各类建筑企良莠不齐,在采购、分包等很多环节存在管理不规范的现象。在现代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如何利用信息化技术改善建筑企业的内部管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迫切问题。
有关研究表明,可以利用以下两种相互关联的信息技术来提高建筑业的生产能力[2,3]:①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管理(Building Lifecycle Management-BLM):建设工程生命周期管理是指将利用数字化的方法来实现建设工程项目的全过程管理,包括前期的概念设计、建设施工以及建筑物拆除后再利用等。②建筑信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创建和使用互相协调的且内部一致的建设项目信息。
1.2 BIM技术落地的瓶径――BIM专业人才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的《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之BIM应用与发展》中,对全国范围内关于BIM的未来应用与发展情况进行了较为客观地分析,并且指出了相对于企业对BIM技术的需求来说,BIM专业人才相对不足,不能够满足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调查报告表明,诸如人才匮乏或能力欠缺一类的问题,在各类被调查问题中名列前茅,出现频率基本均超过50%[4]。(如图2)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随着BIM技术的广泛应用,越来越多的建筑相关企业在决策、设计、招投标、施工、运维过程中关注并使用此技术进行信息化管理,这一现象则必然会导致企业对专业人才技能要求的变化,过去企业需要的人才是传统岗位的管理、施工、设计等,现在企业需要的人才方式了巨大变化,当前企业更需要基于BIM的综合应用人才,也就是说具备BIM应用技术的毕业生更容易受到企业的青睐。
2 BIM在管理中的应用方向及能力要求
美国国家BIM标准(NBIMS Part 1 Version 1)把与BIM有关的人员分成三类,如表1所示[5]。
结合国内BIM应用现状,在这种分类的基础上,可以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分为以下几种,详见表2。
其中的“BIM应用人才”,是指在工程项目生命周期过程中,能够掌握并熟练应用BIM技术的专业人才,包括从工程项目决策到建筑设计、工程发包、工程项目施工以及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后所需要的各类专业人员;也包括实施阶段里施工、中介咨询等相关方的专业管理人员,如会计核算,成本管理,跟踪审计等。值得关注的是,BIM专业应用人才无论是从数量方面还覆盖面方面进行评价,都是对企业应用BIM价值最大的一类专业人才。由此可见,BIM专业应用人才应该是各高校BIM人才培养的重点。
3 工程管理类人才BIM应用能力的培养
3.1 工程管理类人才BIM应用能力需求分析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等诸多文件中均明确提出以下内容:
“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建成支撑学生、教师和员工自主学习和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
根据现有高职高专人才专业目录,结合2013年“高职高专教育土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各个专业分委员会所的《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以工程管理等专业方向为对象研究专业应用型人才的知识地图和技能地图,归纳总结出BIM专业应用人才的能力由以下两个部分构成(如图3)。
3.2 应用型BIM人才的能力培养路径
应用型工程管理人才的培养,主要基于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以任务驱动作为能力教学目标,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二是将现代信息化的手段运用于教学中。
所谓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以真实的企业案件为教学任务目标,设置教学情境,将学生置于具体企业项目中进行教学,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的僵化,尽可能地缩短理论与现实的差距。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化教学方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挑战,比如实施难度较大、考评不易、场景再现困难等,为解决上述项目化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推广应用项目化实训教学时应辅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效果明显。
所谓教学信息化,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及软件,利用学生爱“玩”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边学边“玩”,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两者之间互为支撑,相辅相成。
3.2.1 能力培养路径之一――确定核心培养范围
专业人才教育基本目标是,培养既能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又同时具备某种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培养一名合格的专业技能人才,必须要有丰富扎实的知识理论作为基础。如果能将实训贯穿到专业学习中去,将会大幅度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积极性,真正避免纸上谈兵,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基于此,我们教学设计的基本指导原则在于:以专业教学基本要求中的知识领域、技能领域作为核心培养范围。
3.2.2 能力培养路径之二――掌握核心技能为培养目标
BIM并不是某个具体软件,真正要想掌握此项技能,需要了解各个不同企业和专业领域的需求,从而设计不同的信息化技能训练模块。BIM专业人才的培养正是在这种情境下进行的。
3.2.3 能力培养路径之三――以信息化的虚拟仿真教学提供教学资源
信息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学带来了质的改变,教学模型可视化,教学效率和效果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师生的互动效果更为理想。虚拟仿真技术仿佛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工作情境中,脱离机械死板的灌输式教学。这样的BIM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现代学生爱“玩”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2.4 能力培养路径之四――打通教学、考核、认证、就业各环节
“互联网+”的模式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教育更应顺应这种改变。我们应该利用互联网这种资源,提供优质的学习体验课程,给学生打通各种学习、考核的通道,让学生能够从互联网资源中充分地受益,从而养成主动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3.2.5 能力培养路径之五――以案例式、项目式、任务式教学组织教学内容
以典型案例为核心,划分若干项目或者教学任务,学生成为项目的主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任何人都不喜欢机械的教学。如何让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可操作,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我们应该设计更多的教学任务,让学生在轻松高效的学习环境下完成项目学习任务。
3.2.6 能力培养路径之六――高效、趣味、可量化的教学方法
我们教学的目标是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能够保持高效率的教与学。同时,要改变单一而枯燥的专业课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将课堂变成可互动的、活跃的现代教学课堂。同时,还要有可量化的科学的评价考核体系。日常的教学方法设计主要围绕这三点进行大胆创新、细心推演、全面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4 结束语
住建部已多次出台相关文件和政策,力求推动建筑业BIM应用的普及和落地。然而,BIM人才的匮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合理地梳理BIM人才应用的背景,分析BIM人才的应用方向和能力要求,有针对性地提出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路径,将是BIM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前提。本文主要Y合当前建筑业信息化,尤其是BIM应用的现实问题,分析了基于BIM的工程管理类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以及BIM人才的培养现状,提出了“应用型”工程管理类人才信息化应用能力培养方案,并提出了教学设计指导原则,为解决当前BIM人才的匮乏提供思路,从而切实推进BIM的应用和普及。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建筑工程信息化导论[M].2005,11.
[2]何关培.BIM在建筑业的位置、评价体系及可能应用[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0,2(1):100.
[3]李永奎.建设工程生命周期信息管理_BLM_的理论与实现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4]中国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报告2014之BIM应用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