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兽药营销论文

兽药营销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兽药营销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兽药营销论文

兽药营销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品牌(branb)优质服务(qualityservise)VI形象(image)

品牌是企业产品质量、特征、性能、等级的概括,代表着企业的市场占有。品牌效应,是企业风格、精神和信誉的凝聚,是树立企业形象的有效途径。

电力作为维系国民经济发展的经济命脉之一,自然、法定的垄断地位使电力企业在过去一段时间漠视客户、忽视服务,被社会各界称做“电霸”、“电老虎”,毫无品牌可言。那么,在以服务制胜的新时期社会,电力企业将如何打造服务品牌,创造企业的长远利益呢?

一、构建优质服务长效机制是打造电力服务品牌的基石

1.电力企业为什么要开展优质服务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是生产、生活的必需品,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社会的稳定剂。由于电力涉及千家万户,电力行业服务水平的高低,也就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电力企业必须摒弃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我为主、与我方便”的官商作风,更新服务理念、丰富服务文化、灵活服务方式、拓展服务手段,建立与客户之间的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和谐关系,赢得广大客户的信赖,树立良好的服务品牌和企业形象。

2.电力企业如何做好优质服务工作

2002年,电力体制改革应声而起。为了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国家电网公司于近几年又提出了“四个服务”,推出了“三个十条”等行之有效的措施。那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优质服务,树立电力服务品牌,实现电力企业与客户两者的双赢。

(1)优质服务需要大服务理念的支撑。优质服务有狭义和广义的两个概念。从狭义角度讲,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是经营管理、供用电部门、营销、抄、核、收一线人员的事情,与其他人员关系不大。从广义理解,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应当是在电力企业中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全过程、全员参与的系统工程。因此,每一个员工都应当树立服务基层、服务一线、服务客户的大服务理念,才能把优质服务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也只有大服务理念支撑的供电优质服务才能成为每一个员工的自觉行动,才能保证为客户提供优质的电力和以人为本的服务。

(2)优质服务需要熟练技能的支撑。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要求日高的用户,要通过加强培训,努力提高职工优质服务的素质。可以采取集中与分散、脱产与现场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每年对营销管理和一线营销人员进行业务、法律、职业道德等技能的系统培训;通过形式多样的技术比武、岗位练兵等活动,为员工搭建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例如可以建立“优质服务典型案例评价机制”,通过对对身边典型服务事件分析、讨论和学习,这样不仅可以及时化解供电服务中出现的矛盾,更可以提升各营业窗口服务人员的业务素质与服务水平,持续改善供电服务质量。再比如,可以举办“供电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演示大赛”,以国家电网公司《供电营业员工文明服务行为规范》中对供电营业员工提出的基础行为规范、外在形象规范、一般行为规范和具体行为规范等各个方面,通过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礼仪行为演示、现场模拟等多种表现方式,进一步展示电力企业员工的良好技能和高尚形象,不断推进企业员工道德建设,提高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

(3)优质服务需要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电力系统新思路、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大量应用和推广,无不以科技为先导,以创新为手段,以提高电网的科技水平为目的。新一代调度保护的全面更新;无人值班变电站的遥调、遥控;客户电力负荷的全线24小时跟踪监测;电力“95598”服务热线全天候开通;“95598”营销调度指挥中心的建立;营业厅自助缴费机的应用;双屏自助触摸查询系统的开发与推广;与银行、邮政储蓄联网实行客户就近缴费等等现代科学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电力生产、输送、使用和电费回收各个环节科技含量,在不断提升企业自身科学管理和生产的同时,为客户提供的服务理念更新、服务文化更丰富、服务举措更全面、服务方式更灵活、服务手段更多样化,使得电力企业的优质服务水平有更全面的提高。

二、加强宣传是扩大电力服务“品牌”效应的必要形式

1.加大VI建设,以形象的视觉形式宣传企业

VI全称VisualIdentity,是企业VI形象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现代化、工业化、自动化的发展,加速了优化组合的进程,组织机构日趋繁杂,市场竞争变的越来越激烈,企业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统一的、集中的VI来传播个性和身份。

在今天,加大VI建设可以明显地在将电力企业与其他企业区分开来的同时,又确立电力企业明显的行业特征或其他重要特征,确保电力企业在经济活动当中的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加大VI建设,以自己特有的视觉符号系统吸引公众的注意力并产生记忆,使广大电力客户对电力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产生最高的品牌忠诚度;加大VI建设,可以提高该企业员工对企业的认同感,提高企业士气;加大VI建设,将向社会传达电力企业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以形象的视觉形式直接宣传企业,扩大电力服务“品牌”的影响力。

2.采用多种手段和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兽药营销论文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 农资连锁经营起步于本世纪初,在服务“三农”,促进城乡经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就农资连锁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思路提出了探索性的建议。

连锁经营最早起源于30年代美国商界,以其先进的经营模式,统一的形象、商品、服务和管理深入人心,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先进的业态,如沃尔玛、肯德基、百姓大药房等,成为不可缺少的生活元素。连锁经营向农业生产资料方向发展,在我国最早出现在本世纪初,以江苏苏果和山东德农为代表农资连锁店最早涌现,这些优秀农资龙头企业经营种子、农药、化肥、饲料、等农业基础生产资料,连锁店主要设于县、乡镇、村落,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方便实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进作用。

一、农资连锁经营对三农的影响与作用

1、净化了农资市场

深入乡镇村落的农资连锁经营的出现,打破了原有农资市场存在的资质不全、价格垄断、假冒伪劣充斥的混乱格局。农民购买农资渠道渐渐由非法经营者、小个体经营者转向购买环境良好、服务周到、质高价低,权益受到保护的正规商家,促进了农资市场的良性竞争,农民真正受益。

2、提高了农民的整体素质

农资连锁店所到之处,提供完善的农资产品售前售后服务:以农资连锁经营为载体,带动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带动农业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送到农村和农民,推动了新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3、保障农民权益

农资产品是农村消费市场的一个重头,约占农村消费市场的80%[1]。农民在购买农资时出现质量问题,往往索赔程序复杂,时间长,困难重重。自从农资连锁店深入乡村后,“连锁店内无假货”妇孺皆知,背靠有品牌有信誉的大商家,享受城市里的购物环境和服务,品牌和信誉使农民不仅卖的放心,而且享受贴心的售后追踪服务和农业生产指导,没了后顾之忧,增产增收有了保证。

二、农资连锁经营困难的现状和原因分析

农资连锁经营给农村和农民生活带来实惠和全新的感受,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近年来发展缓慢,陷入低谷,商家缺乏积极性是主要原因。“商业”最终要双赢,在惠农、便农的同时,如何也让商家盈利,提高农资连锁经营者的积极主动性?需要企业实践探索和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为了落实中央提出的“在农村逐步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和日用工业品连锁经营”的精神,加强对农资连锁经营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推动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农业部于2004年9月13日公布了一批“农资连锁经营重点企业”,全国仅83家,陕西仅有华圣、秦丰和亨通三家。由此可见农业的连锁经营发展的难度远远高于其他行业,尤其是在陕西。拓展连锁经营领域,尤其农业生产资料的连锁经营不能复制其他行业成熟的连锁经营模式,必须考虑三农的特殊性。

1、农业的特点

农业生产有区域习惯性。我国地形复杂,尤其陕西的陕南陕北地区少平原,多为山区、丘陵、沟壑地形,这些地形“十里不同天”,相距不远的村落和乡镇区有不同的自然气候,只能适用不同的农资,导致相距不远的区域农民用种、用药、用肥的习惯不同,对农资需求在品种上分散且量小,无法通过市场培育而增大。统一进货、集中采购,量大从优的规模优势无法形成,供应环节利润源受到影响,是无法改变的事实。

2、农村的特点

居住分散、消费分散。在城市发展连锁经营,注重选址。门店位置多居于闹市或是周围有充足的购买力商圈的郊区生活区。小范围内密集式地毯式的开店,能带来每月高额的营业收入,这是立店生存之本。而农资连锁经营的大量店铺深入乡镇、村落,距离远,人口少,辐射到商圈内的消费者少、购买力低,营业额低,门店存在难以维系的问题,更谈不上赚取利润,挫伤了经营者的积极性 。

3、农民的特点

低收入弱势群体。陕西农村年人均收入仅为城镇居民年可支配收入的24.7%,再加上我省国定贫困县50个,省定贫困县27个,共计77个,占全省的72%[3]。农民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还属于低收入的弱势群体,购买力极低。逐渐形成了赊销的习惯 。据作者几年在陕西各县农村实地调查统计,农药、兽药赊销超过50%,种子赊销也超过30%。农民一般会在整个生产周期赊账购货,待季末获得收入时才归还欠款,遇到收成不好或是农民没有诚信时,货款难以回收。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并存,呆坏账比例高,增大经营成本。

4、农资需求季节性强

其他行业连锁经营,商家可以通过促销手段刺激提升需求,做到“淡季不淡”。而农资经营却不同,由于农民收入较低,只在需求季节购买,淡季促销无法提升营业额。农业生产的显著季节性造成农资销售淡旺季明显,开店、经营的高投入和一年之中近乎一半时间的销售淡季,超低水平的营业额,常使初入此行的农资连锁经营者望而却步。

5、农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我国地形复杂,村镇分布分散平均距离较远,农资连锁店的物流存在“点多、线长、面广、量小”的特点,物流配送难以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成本居高不下,管理难度极大,第三方物流望而却步。因此企业大都建以自己的物流体系。以陕西亨通连锁为例,一次性购买配送货车70辆。有些商家为减少配送次数加大门店库存,从而积压资金、货品呆滞、形成恶性循环 。“送下去难,返上来更难”,由于门店距离远,地形复杂,门店之间的余缺调剂和退货换货等正常经营环节高成本、长时间,无法适应经营需求。

6、低销售利润和高售后服务成本

生产资料零售加价率低。化肥最低,平均2%-5%,且受国家限价,种子居中,平均10—15%,农药、兽药稍高,10—25%,售价低、利润空间小,且售后整个生产周期的服务成本远远高于其他行业。以农作物种子为例,售前的宣传和品种介绍、种植技术要求讲座培训、播种期田间地头现场指导使用、出苗期田间察看、用户走访出苗率调查,成长期长势监控、指导用肥、用药、自然灾害的应对处理、收获前对产量和纯度的估算,以及突发问题的处理和鉴定等等。农业收成往往受到很多不确定的自然因素影响,加之农民知识匮乏、素质较低,遇到灾病,常常会归咎于购买农资的质量,拒付货款、甚至武力冲击门店,经营者不仅要为此做说服解释工作、付出鉴定费,有时还出于人道和同情对农民给于一些经济补偿,帮助他们渡过难关…售后成本和风险之大可见一斑。

7、信息不畅

受农村地理条件的限制,连锁店相距较远,日常的巡店和数据采集等管理滞后问题异常突出,加之营业额不高,为减少开店投入,一般不会配置先进的信息管理设备,销售、库存、订货等信息大多通过电话传递,不能实现销售时点监控管理。信息渠道不畅引起库存过大、进货、结算不及时,资金回笼不安全等一系列管理问题。

三、发展农资连锁经营的建议和对策

1、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应加大对农资连锁经营的支持力度

农资连锁经营由于行业特的特殊性,很多企业付出了高昂的进入成本,视农资连锁经营为“有市无利”的“鸡肋”,因此要加快农业领域的连锁经营发展,呼吁政府和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出台有关扶持政策,为其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培育名牌企业,实行名牌带动战略,引导、支持和鼓励各类名优农资企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等组织创新农资连锁模式,协助企业构建覆盖广大农村的新型农资连锁经营网络。在税收上、农业补贴、政府招标供货、品种推广和农业技术普及上为服务三农的企业保驾护航。

2、建立行业间的联盟

目前国内大型农资连锁经营企业八十多家,分布在各省,各自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急需牵头将这些企业组织起来,形成行业协会等形式联合体,集中需求,打造规模化的营销网络,共用商业配送中心,共同运输配送,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效益,也有利于控制农资商品质量,起到规范市场、节约社会资源和降低物流成本、经营风险的作用,同时在技术和经营模式上推广先进,发挥行业协会领头羊的作用。

3、改变传统的连锁经营模式

县、乡镇层级发展直营店,村层级发展加盟店便利店,投资小见效快。力争“一乡(镇)一店、一村一点”密集覆盖提高市场占有率,以点带面,构筑农资连锁经营的“零距离”服务网络是适应目前三农现状的合理定位。选取当地诚信的个体农资经营户发展加盟连锁,发挥地缘、人缘优势,扩大销售,回收货款,减少售后服务成本。授权使用品牌、部分商品统购、总部统一管理,分散了经营风险和服务成本。连锁经营在相当程度上是品牌经营,加盟者背靠总部品牌效应和优质产品扩大销售,企业依靠加盟者占有市场份额,降低成本和风险,农民又通过品牌连锁店得到实惠,“三赢”促使企业和加盟者积极性增加、形成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形成连锁经营有利态势。

兽药营销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 区域优势 对策

农业产业化是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高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新的经营方式,它使农业拓宽到大农业的范畴中,通过实行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把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融为一体,是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实现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和商品化的有效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的内涵

在我国现阶段具备什么样的条件才算是农业产业化经营?一家一户或三家五户种几十亩果菜,或养一、二百头(只)猪羊;某一乡县有一大批农户从事同样的粮食、果品、蔬菜生产,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生产某地,如丹东东部地区的稻米、草莓、水产品、北部山区的板栗、香菇等,多年来就成为当地的一项支柱产业,但缺乏有组织、成规模的销售渠道,农民只能单家独户到集市上零星出售,产品形不成批量,商品率在低水平上徘徊;某乡集体或个人开办了一个中型米面加工厂或牛奶加工厂,面向社会收购原粮或牛奶,加工后销售,与周围生产原粮或牛奶农户的关系,只是单纯买卖关系。上述几种情况,虽然有的也具有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某些因素,但达不到一定规模或形不成有机结合的产业链和利益机制,还没有达到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具备的标准,还不能称为农业产业化经营。根据我国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现实和发展趋势,我认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应具备以下几个方面的标准:

(一)由一大批承包农户组成小规模、大群体式的农产品生产基地。这是农业产业化的基础。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数量,并能达到一定批量的商品产量和产值。如果不能带动一大批农户并生产一定批量的商品,表明生产基地还没有达到一定规模,就不能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

(二)在农产品生产基地范围附近,有一个或几个具有较强经济实力和带动能力的龙头载体为依托,龙头载体可以是加工企业、经销企业、专业市场、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科技团体等,龙头载体可以是规模较大的1-2个,也可以是规模较小、数量较多的群体。总之,必须对基地农产品具有较大的收购、加工、经销能力,成为连接基地农户和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三)龙头载体与基地农户之间的应建立起相对稳定的联系,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链和一定程度的利益共同体。龙头载体与农户之间的联系方式和利益机制,可以是较多松散的信誉型市场交易利益共同体,可以通过书面契约或章程建立起紧密型合同制或合作制利益共同体,因而形成有机结合的农工商或农商型产业链,并形成各种不同程度的利益共同体。这是实现基地农民增产增收的关键,也是维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稳定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基地范围内应有较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包括龙头载体对基地农户的服务和各阶层社会化服务。有的完全依靠龙头载体的服务,有的以龙头载体服务为主,也有的以各阶层社会化服务为主。总之,基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阶段的社会化服务应达到一定的比重,这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客观要求。

(五)基地农户应达到一定的组织化程度。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越来越多,只有形成小规模、大群体式农产品生产基地,才能实现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为此,必须通过一种农民乐于接受的组织形式,使农民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组成各种不同类型和规模的互助合作组织,以便于协调生产,加强对龙头载体及市场的联系,克服一家一户的局限性,发挥群体的优势。

二、丹东农业产业化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丹东农业经济发展迅速,逐步走出了一条以建设特色产业带动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发展的路子,但与建立现代化农业产业相比较还有很大的差距,这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产业链短。丹东发展农副产品有独特优势,板栗、柞蚕、食用菌、水产品、中草药等构成了丹东的“特色农业”。但是,多年来丹东的“特色农业”无“特色”,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一直占据主导地位。全市农产品销售中,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低。像食用菌、中药材、山野菜,仅停留在出卖原料或半成品阶段,资源优势形不成商品优势,农业经济始终处于低效益、低水平、低产量、低发展的状态。

(二)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产品质量问题不容忽视。全市农产品的优良品种率低,农药、化肥残留量高,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严重。据统计,全市每年向黄海排放污水1.2万吨,悬浮物1.47万吨,COD1233吨,农田化肥流失率超过60%。近海水质污染、富营养化已严重影响渔业生产的发展。

(三)龙头企业发展缓慢,市场牵动力不强。丹东市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基本上以小型加工为主,规模小,档次低,农产品生产、加工处于分散、脱节、各自为战的状态。在加工企业中,中小企业多,具有较强辐射力的大企业少,真正具有市场竞争力龙头企业则更少。而现有龙头企业对农产品吸纳能力差,经营方式粗放,不能真正起到调节市场,牵动产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的作用。

(四)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在全市众多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中,除水产品批发市场具有一定的对外辐射力外,其他如草莓、河蟹、果菜、林产品等批发市场,无论在规模上还是在对外辐射力上,都远远满足不了全市农业发展的需要。例如,本市拥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却没有较大规模的林产品批发市场,全市木材、家具市场几乎没有本市的产品。

(五)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全市曾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科技服务体系,诸如农业科技服务中心、水产研究所、草莓研究所、果树研究所等。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全市原有的农业科技人员,由于科研经费短缺、知识老化等原因,已逐渐成为河蟹、草莓、甜瓜等新兴农产品生产的门外汉,无法指导农民进行新的产业生产和病虫害防治,而新的农业科技人才又无法及时引进,严重制约了全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三、丹东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根据丹东市当前农业产业化的现状,需要抓好以下几个的主要环节。

(一)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确定优势产品的重点生产领域,从良种供应、生产基地、技术服务、质量标准体系建设等方面重点予以扶持,促进优势产品向生产区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巩固草莓、板栗、贝类、食用菌等产业基地,扩大鸭绿江淡水鱼、无公害蔬菜、优质稻米、林木产品的基地规模,提高优势品种、项目的规模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发展优质、无公害农产品,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关键,也是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的前提和基础。为此,要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重点抓好优质稻米、水果、蔬菜、水产品和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建立一批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二)发挥优势,做强做大外向型农业

1.扩大农产品出口。在开拓国内市场的同时,大力开发日、韩、朝、俄罗斯等周边国家市场,扩大我市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份额。

面对国外农产品的冲击,我们的农产品要冲出国门,必须过好“三道关”。一是质量关。各国为了保护本国农业,常常设置技术壁垒和环境壁垒,限制国外农产品的进口,因此,要拿到农产品的“签证”,必须先提高农产品的质量,解决农(兽)药残留、重金属超标和滥用生长激素等问题,杜绝检疫性病虫,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二是品牌关。加强农产品认证、开发,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有率高、知名度高和经济效益好的名牌产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以名牌产品占领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标准关。统一的国际标准是农产品国际贸易的准则,加快农产品出口标准与国际接轨,是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名片。

2.加大农业引进力度。制定并落实鼓励外商投资农业的优惠政策,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利用丹东与日本、韩国等国相毗邻的优势,重点做好对日、韩企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导其投向农产品加工、特色农业生产项目。特别要加大对国外优良品种、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的引进。

(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努力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是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重要措施。

1.科技兴农,良种要先行。实施“种子工程”,加快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试用和示范推广。目前,重点选育和推广优质新品种,开发和应用与新品种特征相适应的配套栽培或养殖技术,发展具有高附加值的精加工和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现代企业管理方式,进行技术培训和咨询。通过这些措施,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业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质量。

2.加快科技推广体系的建设,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

3.推广农业机械化。在抓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同时,抓好具有丹东特色的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和水产、畜牧养殖、农产品加工机械化。

(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构建农村经济运行新机制

加入WTO后,农业要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走农业企业化、农民组织化的道路,全面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1.延伸产业链,搞好加工和营销,这是提高农业附加值的关键。把做强做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在农副产品的深加工上做好做足农业经济发展的文章,以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快发展来带动农副产品生产的发展。

2.搞好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引导农民与加工企业、销售组织、科研单位等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合理的利益关系。

3.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培育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要以经济合同为纽带,实行一体化经营,大力兴办生产、加工、销售、技术等各种类型的专业化合作经济组织,发挥群体作用,实现规模效益。积极引导水产品、果菜、食用菌、板栗、粮食等产业中有条件的加工企业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以此为基础,促进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中,“公司+农户”是主要模式。因此,构建公司与参与农户认同的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的基础。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实行合理的利益联结方式,体现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之间不同程度的共同利益关系。要鼓励龙头企业与参与农户之间在自愿、互利、平等的原则下,形成稳定的产品购销关系。

(五)加强对农业发展的支持,增强农业发展后劲

1.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主要应抓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林业生态建设,抓好主要江河的治理和大灌区改造,为特色农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重点加强农产品质量分级标准,农药、兽药及其它有害残留的卫生安全标准及农产品包装、储运、标识标准的制定,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改变农产品无标生产,无标上市,无标流通的状态,促进农业生产走上标准化轨道,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

3.完善农业市场信息体系。以信息为重点,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卫星通信、网络传输等现代信息手段,加强农业生产、市场、科技等信息的采集和,为农民和企业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服务,引导农民搞好结构调整。

注:本论文是“鸭绿江区域经济发展研究”课题(编号2014153)研究成果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