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初中地理点总结

初中地理点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初中地理点总结

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第1篇

【机械能和内能】

1.一个物体能够做功,这个物体就具有能(能量)。

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动能。

3.运动物体的速度越大,质量越大,动能就越大。

4.势能分为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

5.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

6.物体质量越大,被举得越高,重力势能就越大。

7.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的能。

8.物体的弹性形变越大,它的弹性势能就越大。

9.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统称。(机械能=动能+势能)单位是:焦耳

10.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互相转化的。

方式有:动能重力势能;动能弹性势能。

11.自然界中可供人类大量利用的机械能有风能和水能。

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内能。(内能也称热能)

2.物体的内能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内能就越大。

3.热运动:物体内部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

4.改变物体的内能两种方法:做功和热传递,这两种方法对改变物体的内能是等效的。

5.物体对外做功,物体的内能减小;

外界对物体做功,物体的内能增大。

6.物体吸收热量,当温度升高时,物体内能增大;

物体放出热量,当温度降低时,物体内能减小。

7.所有能量的单位都是:焦耳。

8.热量(Q):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热量。(物体含有多少热量的说法是错误的)

9.比热(c):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1℃,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

10.比热是物质的一种属性,它不随物质的体积、质量、形状、位置、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物质相同,比热就相同。

11.比热的单位是:焦耳/(千克℃),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12.水的比热是:C=4.2103焦耳/(千克℃),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每千克的水当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是4.2103焦耳。

13.热量的计算:

①Q吸=cm(t-t0)=cmt升(Q吸是吸收热量,单位是焦耳;c是物体比热,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t0是初始温度;t是后来的温度。

②Q放=cm(t0-t)=cmt降

1.热值(q):1千克某种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叫热值。单位是:焦耳/千克。

2.燃料燃烧放出热量计算:Q放=qm;(Q放是热量,单位是:焦耳;q是热值,单位是:焦/千克;m是质量,单位是:千克。

3.利用内能可以加热,也可以做功。

4.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和柴油机,它们一个工作循环由吸气、压缩、做功和排气四个冲程。一个工作循环中对外做功1次,活塞往复2次,曲轴转2周。

5.热机的效率:用来做有用功的那部分能量和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能量之比,叫热机的效率。的热机的效率是热机性能的一个重要指标

6.在热机的各种损失中,废气带走的能量最多,设法利用废气的能量,是提高燃料利用率的重要措施。

【简单机械和功】

1.杠杆:一根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就叫杠杆。

2.什么是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1)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点(o)

(2)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F1)

(3)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F2)

(4)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的作用线的距离(L1)。

(5)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L2)

3.杠杆平衡的条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或写作:F1L1=F2L2或写成。这个平衡条件也就是阿基米德发现的杠杆原理。

4.三种杠杆:

(1)省力杠杆:L1L2,平衡时F1

(2)费力杠杆:L1F2。特点是费力,但省距离。(如钓鱼杠,理发剪刀等)

(3)等臂杠杆:L1=L2,平衡时F1=F2。特点是既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

5.定滑轮特点:不省力,但能改变动力的方向。(实质是个等臂杠杆)

6.动滑轮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动力方向,要费距离.(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

7.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滑轮组用几段绳子吊着物体,提起物体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1.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功(W)等于力(F)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s)的乘积。(功=力距离)

3.功的公式:W=Fs;单位:W焦;F牛顿;s米。(1焦=1牛米).

4.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用机械而直接用手所做的功,也就是说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5.斜面:FL=Gh斜面长是斜面高的几倍,推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螺丝、盘山公路也是斜面)

6.机械效率:有用功跟总功的比值叫机械效率。

计算公式:P有/W=

7.功率(P):单位时间(t)里完成的功(W),叫功率。

计算公式:。单位:P瓦特;W焦;t秒。(1瓦=1焦/秒。1千瓦=1000瓦)

【电路】

1.电源:能提供持续电流(或电压)的装置。

2.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如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发电机则由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3.有持续电流的条件:必须有电源和电路闭合。

4.导体:容易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等。

5.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纯水等。

6.电路组成:由电源、导线、开关和用电器组成。

7.电路有三种状态:(1)通路:接通的电路叫通路;(2)断路:断开的电路叫开路;(3)短路:直接把导线接在电源两极上的电路叫短路。

8.电路图:用符号表示电路连接的图叫电路图。

9.串联: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叫串联。(电路中任意一处断开,电路中都没有电流通过)

10.并联:把电路元件并列地连接起来的电路,叫并联。(并联电路中各个支路是互不影响的)

1.电流的大小用电流强度(简称电流)表示。

2.电流I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安培(A);常用单位是:毫安(mA)、微安(A)。1安培=103毫安=106微安。

3.测量电流的仪表是:电流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流表要串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流表有两个量程:①0~0.6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02安;②0~3安,每小格表示的电流值是0.1安。

1.电压(U):电压是使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2.电压U的单位是:国际单位是:伏特(V);常用单位是:千伏(KV)、毫伏(mV)、微伏(V)。1千伏=103伏=106毫伏=109微伏。

3.测量电压的仪表是:电压表,它的使用规则是:①电压表要并联在电路中;②接线柱的接法要正确,使电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③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

4.实验室中常用的电压表有两个量程:①0~3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1伏;②0~15伏,每小格表示的电压值是0.5伏。

5.熟记的电压值:

①1节干电池的电压1.5伏;②1节铅蓄电池电压是2伏;③家庭照明电压为220伏;④对人体安全的电压是:不高于36伏;⑤工业电压380伏。

1.电阻(R):表示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导体如果对电流的阻碍作用越大,那么电阻就越大,而通过导体的电流就越小)。

2.电阻(R)的单位:国际单位:欧姆();常用的单位有:兆欧(M)、千欧(K)。

1兆欧=103千欧;1千欧=103欧。

3.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的大小决定于导体的材料、长度、横截面积和温度。(电阻与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4.变阻器:(滑动变阻器和电阻箱)

(1)滑动变阻器:

①原理:改变接入电路中电阻线的长度来改变电阻的。

②作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中的电阻来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电压。

③铭牌:如一个滑动变阻器标有502A表示的意义是:阻值是50,允许通过的电流是2A。

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生活化教学 初中地理课堂 引入步骤

伴随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新课程改革也在逐渐深入,素质教育在当前的发展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有效性,初中地理这门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将实际教学引入现代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为了强化初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果,本文对“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引入作了探讨总结。

一、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引入,有一定的必要性,就其实质性而言,所谓生活即是教育,初中地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教学的实践性和有效性,并做好初中地理课堂的全面教学。

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是来源于生活的一种教学,当前知识探索的过程中,更加注重对客观世界认知的过程,而其实际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生活的过程。在实际的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更要合理选择地理教材,并密切教材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的过程中,同样是一种高于生活的教学,教师在知识传授过程中和学生的知识接收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传承和创新的交往活动,而其教学过程是对知识的一种创新和再创造,进而加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是对学生地理知识的提升,同时顺应当前教育改革的新发展方向,因此“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引入有一定的必要性。

二、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基础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的过程中,其教学过程并不仅仅局限于单一的教学环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联系地理教学的具体内容环节,并联系生活的实际背景,做好初中地理课堂的全面教学过程。就其实质性而言,“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引入,往往有一定的基础部分。

一方面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是对地理教材中的生活化资源充分挖掘的过程,所谓生活不仅是一种教育,而且是一种教学姿态,在当前的教育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生活情况,对多样化的教学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并对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知识加以选取,充分激发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做好生活化课堂教学。

另一方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体验生活,并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对存在更多的地理问题进行探索,在日常生活中和地理环境的相关话题进行综合性分析,并借助自己的情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总而言之,“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的过程中,更要做好初中地理课堂的生活化教学引入,并尽可能地挖掘地理相关知识,做好“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引入的基础教学。

三、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生活化”教学的几点思考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过程中,要立足于当前,联系生活背景。关于初中地理课堂中的“生活化”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具体做起。

(一)对生活化的导入环节加以设计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引入的过程中,要做好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新课导入环节,并集中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对生活化的导入内容和方法加以总结,并保持学生相对集中的注意力,将学生的思维在新知识和新生活中融入。在教授《天气和气候》一节课时,要导入日常的天气预报相关的视频,教师要提出问题:不同城市会有一样的天气预报吗?并讨论在同一地点不同的时间是不是也有同样的天气状况呢?并让学生解说天气符号的涵义,对变化多端的天气充分了解,进而激发学习兴趣,加强综合性思考,联系生活的实际背景,做好这节课地理相关知识的基础教学。

(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地理知识主要来源于生活和周围世界,课堂情境的创设能很好地把生活中出现的现象浓缩到情景中,通过课堂看世界。教师教学时,除了要用好教材,还要从生活中选取那些有效的,可以促进学生新经验增长的事物或情景,使之成为学生学习更高一级新知的支架,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创设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是生活化地理教学实施的模式,教师把课本中抽象、枯燥的文字材料带到一定的情景中,转化为学习的背景,让学生不断在教师精心创设的情境中体验、联想、活动、探究,发展想象力与创造力。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对理论知识的长篇大论的讲述,更应该保证课堂教学的生活化和有趣性,并以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为基础,将相对抽象的地理教学问题逐渐向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情境加以转换,进而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情境创设过程中,更要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在对“中国行政区划”这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说出自己喜欢的省级行政的全称,并要求学生说出生活中经常出现的一些省级行政,在实际记录过程中增添生活乐趣。

在创设生活化问题情境的过程中,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开展“辨别车牌”的小活动,并对不同省份的汽车牌号进行归纳总结,进而采取多种形式,做好对行政区简称的记录,并将其逐渐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对地球运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做好二分二至日南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实际变化分析,结合当地一年四季昼夜长短变化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详细说明,保证问题简单化,联系实际生活背景,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

(三)营造生活化的结束意境

要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更好地应用“生活化”教学法,就要联系生活实际情况,做好初中课堂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课堂总结。教师在对全课进行总结的过程中,要联系日常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课后的学习兴趣,并激发学生继续钻研的欲望。

在营造生活化意境的过程中,就要联系实际生活背景,结合地理知识,比如在教学《水资源》的过程中,要讲解:“众所周知,中国人口数量相对较多,同时对于水资源也有着一定的缺乏,而作为青少年的学生,更要做好少年先锋的榜样,对水资源进行节约和保护。”并让学生采取分组形式,对日常生活中水资源浪费的现象进行观察,并对污染水资源的现象进行观察,结合自己的发现,提出具体治理意见。之后要保证学生将自己调查的内容借助手抄报的形式,在课堂上展示,增加学生地理知识,强化水资源的保护意识,并结合这节课的学习,反思自己平时的用水习惯,密切地理知识学习和生活的实际联系。

总之,让初中地理课堂充满生活化,是教师以最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地理的一种教学策略,它填补了传统教学与生活脱离的鸿沟,丰富了学生对世界的感受和体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化”教学中接受地理、爱上地理、学会地理。

“生活化”教学在初中地理课堂中的引入,更要联系地理相关基础知识,并做好相关课程的基础教学。在实际的课堂知识讲解过程中,借助生活中的实例保证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活化,全面提高初中地理教学的质量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慈颖.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探讨――以湘教版八年级地理《季风气候显著》一节为例[J].才智,2011(25):161-163.

[2]林关生.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感悟地理中的生活――例谈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途径[J].教学月刊(中学版),2013(10):35-36.

[3]吴鹏.汲生活之源,绽课堂之花――初中地理生活化教学思考[J].考试周刊,2014(73):125-125.

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特征;初中地理;地图;类型

一、人教版初中教科书中有哪些类型的地图

我们的地图是根据数学里面的数学定律和地图的组成基础相结合从而将三维的地理纹理绘制在平面上,它可以简单明了的给我们展示自然和社会现象之间的各种紧密的联系和发展,所以地图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在地图的分类上,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例如按照地图的内容和一般性质,我们可以分为专题和普通地图两类;我们还可以根据地图的用途,分为示意图、景观图、统计图等。我们根据地理的体系,把人教版地理书中的地图分为以下几种:

(1)自然地理地图。自然地理地图一般都是用简单的符号来解释一些较难表达的自然现象的存在或是它发展变化的过程。自然地图包括了示意图、自然区域图和地形图等。

(2)人文地理地图。我们从初中地理中人文地理这方面的地图分析得出,人文地理一般分为含有人文因素的地图和区域性的地图,我们的人文要素地图一般都是用来说明由于人类活动而引起的地理要素。

(3)综合地理地图。我们所说的综合地理地图一般指的是在教科书中出现且它包含了自然地理地图的特征和人文地理地图的特征的地图,这种地图的特点是信息量较多,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具体的情况注意取舍。

二、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所出现的地图的特征

我们从上面的分类载加上地图在初中地理中的分布,可以总结出以下几方面的特征:

(1)自然和人文交叉,并重点鲜明。这样的安排可以突出说明某一个特定区域的特征,将地图从自然和人文等多个侧重点用多占的地图来解释说明,不仅可以清晰明了的将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简洁化而且还能将每张地图所要表达的重点内容突出来。例如:人教版初中地理教科书中的关于表现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区域特性,分别从“地形”“旅游资源分布”等用多张地图加以解释说明,这不仅有利于学生从每一张地图中找到相应的主题,而且也更容易理解内容。

(2)用正确的比例将自然和人文地图分布在教科书中。在初中教学中,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可以让学生接受并明白所要学的地理特征,在人教版的初中地理教科书中,我们可以分析得到,共400页的内容800张图片,基本每页都有一张半的图片,其中自然和人文的地理地图各自占了地图比例的一半这样的分配不仅充分考虑了初中生的认知因素,也较为明显的突出了环境与人类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联系。

(3)地图内容的实用性很强及数据较新。由于书是初中生认识某地,特别是不熟悉的地点的知识大门,所以教科书充分考虑到了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因素,教材的地图信息与现实世界的真实的数据基本更新一致。

(4)表现特征的地图的类型比较单调,种类较少。因为地图并不是直接把现实的世界再现给学生,而是经过了筛选,在初中教科书中,一些比较抽象的地图并没有通过三维等角度形象立体的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用的是平面图,平面图对于学生的空间想象的要求程度太高,所以不是特别适合初中生。就像七年级“大洲的分布”里面,只出现了一般的全球大洲的分布图,却没有将竖版的全球大洲地图的表现特征的类型图展示出来,这给我们的初中生理解地图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5)缺少一定数量的电子地图。就像哈佛大学曾经取消地理系而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来代替一样,科技会改变传统的地图认识,科学技术的发展加上初中生的认知程度,我们如果可以将电子地图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上,直观明了的让孩子了解多要学习区域的实时情况,这样不仅可以弥补原来传统的地图上所不能直观呈现给学生的数据即时性,还可以培养孩子们对地图认识的新的理解思维。

三、我们应该怎样合理化的运用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

我们通过分析教科书中的地图种类以及特征,可以总结出以下的一些方法来最大化的运用地理教科书中的地图:

1.用一以贯之的方法把地图系统的运用在教学中

频繁使用地图是地理课的一个特征,因为我们在地图中可以让学生清楚明了所要学的区域的地理和资源分布特点,我们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用合适的地图并在讲解过程中将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并不断练习学生的地图理解力从而让学生可以自主把地图作为学习地理的一个工具。

2.通过掌握地图的特点,把地图教学措施化

(1)区域比较式。地理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区域化,区域比较的方法是地理地图学习比较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要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培养广阔的地理思维。

(2)多种图表结合法。在教师讲解某一区域的地理特征的时候,应该最大化的利用多张关于这个区域的地图从人文、自然等方面来结合进行讲解,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还可以扩宽他们的视野。

(3)问题的指向方式。也就是说我们要解决的问题的对象,比如我们要总结某一个区域的地理特征、找到这个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等。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所给出的地图来解决。第一我们需要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的指向,然后锁定问题,然后确定答案的范围,这个方法在地图学习中十分的重要。

将智能的设备运用到教学中,让地图实践化由于现在智能终端的普及,我们在地图的教学活动中也可以适当的运用,这样可以大大的提高学生对地图的读、用、绘等的能力,并将这些识图能力运用到实践中,那么我们的地理地图教学就不再是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了,我们的孩子可以更便捷的认识世界并把在课堂上学习到的能力运用到生活中。

总之,信息化时代地理教学不能局限于书本地图,而是要通过书本地图和现代教学和生活实际相结合,发展学生综合读图用图等能力,使得学生在新时代能充分运用自己的地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春方.中学地理教材中的地图分类和应用[J].地理教学,2009.

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第4篇

初中地理课堂低效的原因分析:

初中地理对高中的教学有着重要的衔接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影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低效因素也较多,主要小结有以下几点:

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传统观念影响下,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往往会受到轻视,超大班额教学现象较为普遍。此种现实下,诸如分层教学、情景教学、个别指导等也就成为枉然。

⒉教学实施也不具科学性

表现为:其一,目标设定一味迎合新课程新理念,而并不能真正落实于课堂案例教学之中;其二,缺乏课时目标,常常是以章节目标代替课时目标。

⒊教学总结和评价形式化

完整的教学,除了教学的组织、实施,还应包括教学的总结和评价。通常,教学总结和评价包括教学评价、课堂小结、作业布置等,而流于形式的现状也是导致课堂低效的重要原因。

此外,受“副科”地位影响,初中地理教学中作业虚无的问题比较普遍,诸如预习性作业和复习性作业、强化巩固性作业和开放探究性作业等几乎很少在课程实施中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课堂低效。

二、如何优化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呢

(一)主动引导学生,提高学习兴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答记者问”的方式。让学生课前依据课本内容,设置相关疑难问题,上课时由学生充当各“报刊”或“杂志”记者对老师进行“采访”,最后由老师总结新课并对学生进行评讲。此法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们为了能主动表现自己,一个个踊跃提问,使课堂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是师生共同参与的“群言堂”,这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强了学生的勇气和活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利用多媒体、渲染教学氛围

地理研究的内容涉及多学科知识,单纯依赖学生已有的视野和见闻是难以掌握的,必须借助各种媒体,把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1、媒体授课、形式多样化

由于初中学生年龄小,活泼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上课的过程中讲解讨论理的时间不宜过长,难度过大,否则会造成老师领着几个学生在动,大多数学生不是不动就是乱动。可适当精选一些优美的民族音乐和风光片作为欣赏和调剂很有必要。比方讲亚洲地形时,选择播放刘欢和韦唯演唱的1990年亚运会主题曲《亚洲雄风》,并把歌词打在投影片上,让大家一起跟着唱,唱过后乘着学生的兴奋点马上利用歌词来和学生一道分析亚洲地形的主要特色。

其次,媒体要新、奇,特,这样才能牢牢地吸引住学生。

如讲授《青藏地区》一课时,可以先播放《青藏高原》的歌曲,再配上相关图片。悦耳的音乐、美丽的画面,既渲染了气氛,又易于集中学生精力。另外农业、工业各类产品,各区域地理风光特色等都可以通过图像、声音、文字、动画、视频等多种媒体调动学生兴趣。

还有,在选材的过程中要力求有鲜明特色,画面优美,解说风趣,学生喜闻乐见。太正统古板的介绍片一般不宜选播,否则既费时间,效果又不佳。另外在看之前一定要提出一些思考性的问题写在黑板上或投影片上,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收听收看,另外时间最好控制在15分钟以内,否则有学生就会坐不住,注意力分散。再则音乐、片源可以是来自学校的电化教室、教师自己搜集,也可发动学生一道来搜集,扩大资料来源,还可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2、媒体运用、可以突破重点

地理课中许多重、难点,有时单靠教师讲解,较费力,多媒体可将问题简易化。如在学习《中国的铁路和公路》时,“全国主要铁路干线”既是本节重点,又是难点。对此可以用多媒体展示,用闪烁的方法显示不同的铁路干线、铁路枢纽。媒体的运用使教学重、难点,变得清楚易懂。

3、媒体结合、轻松掌握

各国有各国的特色风光、服饰、建筑、娱乐活动……利用课堂的部分或课外时间,也可让学生画一画反映各国各地区各自然条件的典型动物、建筑、风光、娱乐、服饰等图画。可在适当地点进行展出或评比,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让师生一道来搜集中外地理风光及风土人情照片及资料,在地理教室举办小型展览或竞赛。也可以利用画地图来学地理,课前可要求学生准备一张透明纸,描绘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轮廓,然后讲到一个知识点就把它写画在图上,一个国家或地区讲完,它的每个知识点也就相应画在了图上,比直接用现成的地图讲记忆效果更好,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画得好的同学,还可上黑板来进行板图比赛。这样喜欢画画的同学又有了地理课上一展才华的机会。

(三)、设置悬念、以疑激趣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浓厚持久的学习兴趣不能仅凭表象的刺激,而是在不断给自己提出问题,在好学深思中发展深化。

1、悬念开头、引人入戏

好的课堂教学,应如好戏开头,鼓乐齐鸣,自然先声夺人。悬念导课,由疑到思,让学生尽快“入戏”。如《中国的农业》中,先提问:情系‘三农’谋发展,同学们,什么是‘三农’问题?你能通过分析我国的国情,找到造成“三农”问题的原因及解决途径吗?农业问题是“三农”问题的首要问题。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你知道什么是农业?主要农业部门有哪些?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如何?通过提问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悬念结尾、留下伏笔

初中地理点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地图;初中地理教学;运用

1.引言

地图是地理学科丰富形象的第二语言,它承载了直观的地理知识和地理事物特征,在地理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补充说明和吸引兴趣的作用,同时也能通过教师的引导观察帮助学生更好地辨别繁杂的图例,记住容易记混的地理名词和地理空间分布情况,缓解其厌倦情绪,提高地理教学效率。作为初中地理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讲授基本知识的本领,还要从学生学习习惯出发,善于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地图语言,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和有效性。

2.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合理运用地图进行教学的意义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把握初中学生对于地图的好奇心理并培养起他们读懂地图的能力,学生对于地理课程的兴趣也就油然而生。直观的各具特色的地图可以表示出丰富的内容,如国家、地形、经纬度等,地图上鲜明的标识可以在学生头脑中打下烙印,在初中这个大脑快速发育的阶段里有助于辅助学生记忆枯燥的课本知识,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地理课程的心理,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记忆水平。如果地理教师能把地图与书本知识科学合理地结合起来,将获得任何其他教学手段(考试、罚抄等)难以代替的教学效果,这种在授课过程中用地图描绘地理事物的做法,其实也是带动学生参与思考、活跃思维的重要手段,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符合地理教学初衷与目标。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合理应用还能相应提高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空间感虽然很抽象,却能辅助学生全面观察和思考问题,掌握举一反三的想象、总结本领,发现更多地理知识的联系与规律,面对考试中出现的任何陌生地理环境,都能找到类似的解决办法,化新为旧。地图除了具备教学功能,还起到思想教育的作用。针对初中学生的教育目标要求加强对前者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在展示地图时,潜移默化中就向学生展现了我国辽阔疆域与秀丽山川,同时以国外地理知识开阔学生眼界。此举不仅能强化他们的爱国思想,还能培养他们拼搏努力、实现梦想的意识,可谓寓教于图。

3.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实际运用案例

初中地理教材中已经包含各种配合文字介绍的插图,这些主题鲜明、突出重点的插图是地理教师可以直接获得并使用的教学资源,只要教师善加利用,就能把书中的重点总结至七八成,还可以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能力。教师经常要求学生尝试描摹教材中的插图,这样一方面能提高学生的记忆程度,另一方面也能将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脑海中直观的映像,加强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消化。插图有时因为版面设计原因过于复杂,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化繁为简,画出更易识别的简图。除教材给出的插图之外,教师的教具里还要精选额外的挂图。尽管多媒体教学方式已经普及,但带领学生现场板画,或者让学生亲自上前触摸指认,其效果都是不可替代的。对于初中学生来讲,一位能画出复杂地形并讲解分明的老师,相比生硬的PPT,更让他们钦佩和向往,也更乐于模仿老师,学习这种画图本领。教师在选择使用挂图时也有几点要注意:所有知识讲解决不能依靠死记硬背,必须要活用挂图,其种类大小都要依实际情况改变;时刻调整挂图的方位和顺序,防止学生视线受阻,关注度下降;选用挂图要先了解学生知识储备水平,层次由浅至深。

4.初中地理课程中运用地图教学的基本要求

地图是地理教学和运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要负责帮助学生养成读图和用图的学习习惯,以自身经验提前告知学生该注意哪些事项,为高中学习打好基础。通常在读图的时候,该图的名称、图例、地理界线和地域范围等都是需要注意的要点。地理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分析地理现象,主动深入思考,学会提炼总结图内外隐含的信息和规律。此外还要将学习的主动地位归还给学生,不能一味地单方面要求学生能做到哪些事情,重点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和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教会学生使用哪种地图,他们就始终首先想到运用此种地图解决所有问题,这是不对的。能够综合运用各类地图,或者能发现一组不同类型地图之间的联系,针对发现的现象提出问题,然后思考如何运用所有地图提供的信息去解释疑难。上述锻炼方式才是正确的深化学生对地图使用能力的途径,同时也能兼顾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思维方式有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教师通过课堂课后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经常使用地图查找所需信息,敦促学生养成画图解题的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形成运用地图辅助学习的思维方式。手脑并用、视听结合对记忆加深也有很大帮助,教师掌握了这一理念后可以在地理课堂上带领学生临摹绘制教材中的插图,后者再根据自己所画的地图配合文字及教师讲解识记,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结语

地图不仅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在日常生活里也有很广泛的运用,中学时期加强地理教育教学水平,能开拓学生视野,培养其观察和思维能力。地理教师根据课标要求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自主自动地解决问题,不仅带来收获知识的满足感,更为提高个人综合素质的终身事业添砖加瓦。地图出现在地理课堂上是一大创举,得到合理运用则是符合教育规律的必然。

【参考文献】

[1]胡信锋.地图与初中地理教学[J].科技信息,2011.No.38731:174+229

[2]王晓燕.探究如何提高初中地理地图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2014.No.21713:44

[3]郭彦霞.浅谈地图在初中地理教学中的妙用[J].学周刊,2013.No.19325: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