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乌鸦喝水教学设计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动画制作原理Flas就像一部电影一样,是由一系列连续的帧组成,由这些帧顺序的排列组成一个动画效果[1]。帧又分为关键帧和普通帧。任何动画要表现运动或变化,至少前后要设置两个不同的关键帧,中间状态的变化和衔接则由电脑自动完成。Flas制作中补间动画分两类:一类是形状补间,用于形状的动画;另一类是动画补间,用于图形及元件的动画。当然想要做出一个完美的动画还需要用到脚本、引导、遮罩等高级工具。
1.2ActionScript脚本语言ActionScript是Flash内置的编程语言,用它为动画编程,可以实现各种动画特效、对影片的良好控制、强大的人机交互以及与网络服务器的交互功能[2]。一般情况下,Flash影片中包含若干个场景,每个场景都有时间轴,每条时间轴都从第1帧开始。如果不添加ActionScript,Flash影片会自动从场景1的第1帧开始播放,直到场景1的最后一帧,然后接着播放场景2,以此类推。ActionScript能够使影片完全脱离被动的线性播放模式,一段脚本可以使影片在一个特定的帧上停止,循环播放前面的部分,甚至于让用户控制要播放哪一帧。
2Flas设计与教学
2.1Flas设计对教学的辅助作用
用Flash制作的作品已被广泛应用在教学中,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其优越的辅助作用。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用Flas制作的作品,可以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视频集成于一体,设计出让人赏心悦目的多媒体学习课件,具有艺术性和娱乐性,更易让学生理解接受。2)动画设计过程相对简单,制作简便,不需要添置专用设备,任课教师很容易掌握,非常适合教学一线人员设计出针对性强的教学素材。3)交互功能强,针对特定教学情景,以生动活泼的形式更能够增强教学效果。Flas设计被普遍应用在教学中,对我们的教学有着极其优越的辅助作用[3]。4)用Flash生成的互动式动画体积很小,采用流技术边下载边播放,便于教学人员携带,也便于网络传输。
2.2用Flash制作的作品运用于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用Flash制作教学辅助动画有其自身的特点,因此在使用和制作上应与普通教学区分开来,注意一些问题:1)制作的作品应当具有针对性。教育是有特定的教学对象,与娱乐和科普动画不同,它是为特定的教学对象而制作的。2)在作品中应体现明确的教学目标。教育动画是以动画为载体,利用教学设计理论传播教学信息,它是为实现教学大纲服务的。3)作品应有严格的科学性。动画作品必须强调知识和内容的科学性。4)作品应具有寓教于乐的特点。教育动画采用视听结合,在呈现教学内容的同时,又拥有动画本身的特点:艺术性和娱乐性[4]。
3.1素材收集与制作
Flas的素材是动画制作的重要内容,是构成一个个画面的基础。因此素材的收集与制作一定要有准确的定位,进行全方位的设计与制作才能给制作动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寓言故事《乌鸦喝水》中,乌鸦是故事的主角,因此对乌鸦这个角色的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考虑到这个故事的教育对象是少年儿童,所以乌鸦应该设计的尽量卡通、可爱,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借鉴网上素材,利用Photoshop、Illustrator、Corel⁃Draw或Flash等软件对素材进行加工处理,最终鼠绘乌鸦、瓶子、小石子、太阳等,如图1。在Flash作品的制作中,视觉的效果固然重要,但是听觉的效果也不能忽视。对于“乌鸦喝水”这个Flash作品的音频素材包括了课文朗读声音和背景声音,对于这方面的素材互联网上有许多,可以直接在一些免费的素材网上下载。
3.2动画设计与制作
在制作Flas过程中我们要把握整个动画主脉搏。本人将此动画设计分为三个大部分:片头动画-片中动画-片尾动画。运用了变形动画、传统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引导动画以及高级编程等动画形式。
3.2.1片头动画制作
片头动画是整个动画的开始部分,决定着能否引起观看者的兴趣。因此片头动画的部分的制作显得尤为关键。在片头动画中,总共有6个场景,其中主要的场景是通过“逐帧动画”和“循环动画”实现动画效果的[5]。场景1,主要展示了这个动画的整体形式。这个场景是通过乌鸦、瓶子、太阳等元件,以及播放开关和“乌鸦喝水”艺术字构成的。场景2,展示了故事的背景画面,背景由天空、白云、沙漠、仙人掌及枯树组成。背景播放出由远及近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创建补间动画来完成的。场景3,乌鸦正式进入场景中,这一过程主要是通过创建逐帧动画和补间动画完成效果的,与场景2类似的做法,先在开始位置设置乌鸦飞的位置,再在乌鸦最后停的位置设置位子,其他背景不变。场景4,主要是展现天气的炎热和乌鸦的口渴而眩晕的状态。场景5,乌鸦发现了瓶子,瓶子里装有水。场景6,当乌鸦准备去喝水的时候,发现瓶口太小。
3.2.2片中动画制作
片中动画是故事的部分,也是故事最精彩、最关键的部分。因此在这部分的变现应该更加生动形象,才能让学生投入情境中,引起共鸣。在片中动画中,总共有3个场景,采用补间动画、遮罩动画、引导动画等技术实现。
3.2.3片尾动画制作
片尾动画是故事的结局部分,对给整个故事应当有总结的作用,对学生具有启发作用。采用遮罩动画实现水位上升效果。
3.3音频导入
只有画面的动画是不完整的,声音对整个动画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在互联网上很容易就能找到有关《乌鸦喝水》的音频素材,导入音频到动画中,利用“千千静听”软件找出乌鸦说话的具体时间,在Flash中新建一个歌词图层,在每句话的开始和结束帧处添加关键帧,用文本工具添加乌鸦所说的话,以此类推,添加乌鸦其他的语句,保证声音与歌词的同步。同时设置声音“同步”方式为数据流及声音循环次数。
3.4脚本
在Flas中,交互性是其最大的特点,而按钮正是交互性的直接体现。此动画中通过播放、暂停、返回按钮来控制影片的播放。
3.5调试及
动画调试的目的在于发现错误、纠正错误,是一个验证软件是否满足要求的过程。通过反复地调试、比对和校正,基本实现了《乌鸦喝水》动画的制作,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效果。利用Flash的功能可将你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为影片(*.swf文件格式)、可执行文件(*.exe文件格式)或网页(HTML格式)。
4总结
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首先得建立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生才能更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思维的碰撞,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创新的意识。定格动画课程与其他课程有很大的不同,尤其是在授课方式上。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流程都是由教师决定,教学内容、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甚至教学步骤都是教师事先安排好的,而在定格动画的课堂中,确定一个主题后,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来确定剧情的发展,甚至连主题也可以自己选择。这样就很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种主动参与性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能很好地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例如,在剧本创作课中,教师选定一个乌鸦喝水的主题后,学生可以写一个乌鸦喝水前传或乌鸦喝水外传,也可以是乌鸦喝水新编……这样一来,师生处于一个开放的、互动的情境中,学生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思维随情境的变化而不断发散;联想与想象自由而不受拘束,智慧的火花不断迸发。图1、图2为学生的“兴趣”作品。宽松自主的课堂氛围能为学生思考、探索、发现和创新提供最大的空间,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基础上,进而形成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环境。在课堂教学中,允许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展开讨论,形成头脑风暴。
2欣赏创意作品,触发学生创新灵感
创意作品的展示,能很快地让学生接收到创新信息,从而进入角色,但需要教师在展示作品时进行恰当引导,如作品播放到情节转折处暂停,让学生猜测剧情的发展,最后再次欣赏、分析作者的巧妙设计。在欣赏完作品后,教师还需要进行拓展和类比演练,防止学生陷入简单模仿中。选择的作品可以是经典作品,也可以是同学之间的作品,允许学生对作品直接评论并提出建议,“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够快速共同进步。鼓励组与组之间进行“较量”,看谁的作品最有创意,教师在挑选作品的过程中,尽量选择构思巧妙,且制作简单的作品,让学生欣赏完后感觉:这样的作品我也会做,只是没有想到而已。此时,教师再进行引导,鼓励学生的突发奇想、标新立异,及时发现、鼓励学生的创新行为,帮助学生树立“求新”、“求异”的观点,为学生的创新营造环境,当一个好的点子出现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整个环节应该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思维为主线,视听并举,深思结合,让学生动口、动脑甚至表演都可,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创新活动,激发创新的兴趣。欣赏作品不仅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还能使其审美情趣受到熏陶,创作素材得以丰富,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以培养,最终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
3重视逆向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逆向思维是一种求异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特殊形式。随着课堂思想的活跃,采用逆向思维的教学方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一旦打开逆向思维的大门,学生的思维也就豁然开朗,就能产生许多新颖而大胆的想法。在定格动画的拍摄中,笔者曾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一张揉皱的白纸平复如新的过程是如何拍成定格动画的?学生都知道正常情况下,一张揉皱了的白纸,是不能平复如新的。但是反过来,拍摄一张白纸揉皱的过程则非常简单。当学生运用逆向思维解决问题后,教师及时利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探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促进学生的逆向思维习惯的形成,提高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逆向思维在定格动画拍摄过程中可以产生许多神奇的效果,就在这堂课上,有学生想到一个创意:在自己的房间里固定一个摄像头,请一个助手辅助,拍摄自己起床的过程。最后呈现的效果是:从睁开眼睛开始,衣服自动跑到身上穿好,鞋子自动过来,被子自动叠好。下页图3为此节课后不久,一位学生拍摄的一个教室自动变整齐干净、垃圾自动进入垃圾桶的小片段。大部分学生习惯于正向思维,一旦问题稍有变化,学生的思维定势就成为解决问题的羁绊,难以跳出常规思维习惯。而变换思维角度进行逆向思维,拓宽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加强了思维的针对性,提高了学生推理、想象和求异创新的能力。
4加强探索实践,锻炼学生动手能力
动手实践是定格动画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体现学生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要强化学生的创新成果和创新能力,应将一些创新想法设计成可操作的探索性实践。为什么魔术不能更夸张一些呢?有学生想到了运用定格动画拍摄变魔术的想法,这是一个很有新意的点子,教师就应鼓励学生拍摄出来,因为如果是单纯的表演魔术会变得难度很大,但用定格动画的方式来表现魔术则非常简单,从空手里可以变出任何想要的东西,图4这个作品就是学生运用定格动画的方式呈现的魔术。在点评了这个作品后,教师继续挖掘:这个作品有新意,但还可以做得更出色更精彩,如从手中变出几颗糖这是一个正常的思维,我们能不能打破常规变出几十颗甚至几百颗呢?过程只需要一位小助手在旁边不断地添加就可以了。最后这只小兔子从手的一侧绕过去,能不能,直接从手中间穿过呢?这样才更夸张……在课堂上,学生就已跃跃欲试。这样一来,不仅拓展了学生的思维,还能激发他们动手再创作的欲望。同时,学生们为每一个新出现的创意感到高兴的同时,还可以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5注重学科整合,产生创新源泉
看图讲述是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形式,它以图画的形式直观地向幼儿展示教学内容,然后要求幼儿根据这个画面材料,用独白的语言来表达。讲述的基本要求是语言连贯、条理清楚、具体丰富、鲜明生动。它的最终目标就是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幼儿在集体面前清楚地讲述图片内容以及续编故事的能力。一般看图讲述活动多是以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的交互性学习方式进行的。也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下面以《乌鸦喝水》为例,介绍我对看图讲述活动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看图讲述活动材料――图片的选择
心理学家认为:兴趣具有动力作用,也就是说人的兴趣可以直接转换为动机,成为激发人们进行某种活动的推动力。图片以它色彩鲜艳、形象生动、情节简明的特点容易引起大多数幼儿的联想和想象,而观察、联想的结果,必然产生了表达的愿望。在看图讲述中,图片既是教具,又是具体形象化的教材,更是幼儿讲述的依据。
因此,在进行看图讲述教学时,我们首先要对图片中的内容进行认真分析,思考什么样的图片更适合讲述活动?无论是情节性的图片还是非情节性的图片,内容上应该是图像丰富,主次分明,线索明确,图与图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有让幼儿充分想象与讲述的空间;形式上应该是体现美感(艺术的享受),体现多样性(漫画、动画、课件等)。当然,我们也必须根据不同年龄孩子的兴趣对讲述材料进行选择。为此,我选取了传统而又经典的故事――《乌鸦喝水》,因为这个故事里面只涉及了一个角色,情节比较简单,故事又蕴涵了一个道理:遇到困难要开动脑筋想办法才能解决。我觉得比较适合大班幼儿的语言发展的年龄特点。
二、看图讲述的指导方法――提问
前面谈到看图讲述活动就是通过教师的层层点拨,引导和鼓励幼儿积极应答、探究和质疑,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语言运用能力的提高和发展。那么,在这样的师幼互动中,提问是教师、幼儿和活动内容三者间互动的关键途径,是决定活动是否有效的关键因素。好的提问,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启发幼儿的思维,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因而,在看图讲述活动中,提高教师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显得尤为重要。我在首次进行“乌鸦喝水”的讲述时,缺少创新的词汇。经过反思,觉得我的指导不够,其中尤为重要的就是提问的方式不够完善。我们还可以采用一些方法,如: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大意。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教师的推想性问题,如:“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能使幼儿对画面外的内容进行有根据地猜想,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另外,教师的提问要简洁,要能帮助幼儿理解画面内容。在故事的最后,我问幼儿:你遇到过什么样的困难,是怎么做的?有小朋友说自己和同伴发生矛盾的事情。我意识到孩子们对我的问题还没有理解,我又引导他们去回忆平时自己遇到的困难,如衣服穿不上等等。孩子们有了进一步的具体提示,接下来就没有出现答非所问了。
三、看图讲述中图片呈现方式
看图讲述中图片的呈现方式应该是根据图意的主要思路和联想线索正确出示图片,可以逐幅依次出示,逐步引导幼儿观察、思考、理解图意。对于一些画面内容比较朴实,情节无多大曲折,图与图之间不需要形成思维波澜,可以一次性地把几幅图展示出来,让幼儿对画面内容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再让他们逐幅图地仔细观察。对那些情节较紧张,扣人心弦,能不断引起幼儿悬念的多幅图可分批出示或对比出示。对于单幅图可以一次出示,整体观察后再作局部的仔细观察,也可以先出示一部分(掩盖其余部分),逐步扩大(或背景固定、按讲述顺序插入角色)。另外还可以倒看、插看、自由排图看等。
教师要做孩子的引导者、观察者、鼓励者,特别是对于故事,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幼儿去理解图片,看懂图片内容,而不是清楚连贯地把整个故事讲述给幼儿听。在《乌鸦喝水》的教学活动中,我采用逐一出示图片的形式帮助幼儿理解图片内容。利用“看图讲述”本身的优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通过孩子们观察图片,激发孩子的联想和求知欲,从而在教师的引导下,去感知,理解和讲述。
四、关注每个幼儿的讲述水平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而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更需要幼儿主动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用语言进行讲述。这时,教师要创设一种平和、民主的氛围,尊重幼儿的看法和说法,尽量让幼儿多说,自己站在听与指导的立场,以亲切、鼓励的态度激发幼儿想与说的欲望。
对讲述能力强的幼儿要关心,对讲述能力弱的幼儿更要关心。在活动中,我们要照顾到每一位幼儿,让每一位幼儿都有开口说的机会。一堂课,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这样有利于指导。而在一堂课中,发言机会有限,能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幼儿只是少部分,幼儿也很难展开独立的思考。相互讲述为胆小、不够自信的幼儿提高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在幼儿自主讲述的环节,我安排幼儿两人一组,互相讲述故事。然后,让能力强的幼儿做表率,大胆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对于能力弱的和胆小的幼儿,我鼓励他们回家后讲给家长听。
一、创新问题情境,彰显有效教学
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可以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激发学生达到认知心理平衡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让学生积极置身于自主探究学习的有效情境中呢?我认为,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联系学生生活中客观现实和数学现实创设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积极情感中自主地探究、发现新的知识。如我在教学“体积”时设计了《乌鸦喝水》的故事。我运用媒体直观演示乌鸦向水瓶里投入小石头的过程,让学生观察瓶内水的变化,让学生想:聪明的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呢?小瓶里的水为什么会升上来呢?通过动画的演示,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又使学生对“体积”这个抽象概念与熟悉的故事连在一起,使学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学习动机,一开始就转变为探究知识的主人。接着,我引导学生将土豆放入装有水的杯子中,让学生体会水位上涨和乌鸦投入石块喝到水是同样的道理,因为土豆和石块挤占了水的空间,而且土豆、石块的大小决定水位上涨的高低,从而感悟到土豆、石块占空间有大有小,水到渠成地引出“体积”概念。整个过程轻松自然,学生学得趣味盎然,在润物细无声中实现有效教学。
二、创新教学模式,促进有效教学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最有效的学习是使学生对学习过程的体验,它能给予学生自主构建知识和情感体验的空间,激发学生思维。如数学“旅游费用”时,我引导学生根据旅行社推出的购票方案进行思考、猜测、分析、计算等数学活动,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从不同人数、不同方案中,优化出最经济、最优惠的方案。让学生在“对比中思考,在思考中发现”,使学生能够依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数学知识体验解题策略的多样化。又如,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启发学生运用“割”“补”“拼”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来推导。由此可见,创新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多想、多问,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课堂教学更有效。
三、创造自主实践,强化有效教学
新课程标准注重“给学生一个空间,让学生自己往前走”的教学设计理念。如“体积单位”教学中,我利用学生已有知识为背景,先让学生回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让学生说出两种单位的区别,想一想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什么来表述。然后,我让学生拿出1立方厘米正方体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从而形成1立方厘米表象,随后用1立方厘米积木拼几个长方体模型,说一说这些长方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从而抽象出“立方厘米”这个单位。建立了“立方厘米”的经验和方法后,学生自己可利用类比、迁移方法去创建“立方分米”“立方米”体积单位,特别是让学生体验“1立方米”正方体的空间大小。使学生充分感受1立方米大小的实际意义。如“圆的认识”,中我让学生自己在圆形纸片上通过对折、展开、再对折、再展开,反复折几次,在实践中认识圆心、半径、直径的名称和相互间联系,知道了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的名称和相互间联系,知道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直径是最长的一条。这样在课堂上的学习突出了“参与”“灵活”“自主”学习方法,强化了课堂有效教学。
四、关注预设与生成,立足统一和转化
一位教育名家指出:实现了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我们的课堂才是充满生命活力,才是最有效率的。听课时,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时地关注自己手表的时刻:在学生回答出所需的要点时,为了急于完成自己的板书而将自己的背影留给正在发言的学生;当下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教师匆匆忙忙将尚未完成的教学环节交代。我们不能否认课堂教学要有时间观念,我们也不能回避教学任务,但教学中任务意识太强,对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没有清醒地认识,缺乏对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和“转化”理念的把握和教学机智。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十分注重形式化的设计,按照预定的目标、内容、环节、方式和预定的时限来展开。结果,一节课整个教学活动非常紧凑,极具观赏性,却恰恰忽视了一个最主要的现实——真实的教学情境。真实的教学情境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是动态生成的,特别是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更是具体的、不确定的,态度与情感的投入也是伴随具体的教学情境而来,是动态生成的,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呈现出来。我们可以预设它,却无法预先规定它。教师的教学智慧,恰恰是应该表现在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而做出判断和处理。也就是说,教学的起点应该是学生现实的学习状态,学生的困惑、疑问和需要应该成为教学的主要生长点。教师和学生在相互激发下,消除困惑、解决问题、满足需要、交流情感的过程,就是学生自身获得进步、发展和成长的过程。
有了这样的思考,我们就会发现,在教学中改变和调整事先预设的教学步骤,是常有的事,这也应成为教师必备的心态。教学设计作为教学活动的预案,把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想得充分一些,尤其是涉及多种教育资源的整合时,多一些准备,总是必要的,但预设仍旧是预案,必然有改变的空间。有了这样的认识,我们的课堂就不再是只有教师的预设和展示了,在教学中,我们就会更为关注课堂上师生态度与情感的投入,师生共同参与学习的过程,哪怕是幼稚的答案、片面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东西,都会成为我们宝贵的财富。如果说,传统课堂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那么新课程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把“生成”当成彰显课堂生命的活力。同时,真正的新课程又不排斥预设,预设是为了更好地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离不开恰到好处的预设,教师只有把课堂营造成精心预设与即时生成相统一的多元发展过程,才能达到课堂教学的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
一、在文本内容中挖掘细节,预设精彩
古人说:“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无疑是课堂教学的蓝图。精彩的课堂生成,总是来源于显性或隐性、直接或间接的课堂设计之中。即使是出乎预设的临场发挥,也绝不是偶然得之,而是基于教师充分钻研教材、具有深厚的教学功底而发挥的教学机智。精彩的课堂需要精彩的细节,只有“未雨绸缪”,才能预设出精彩。
文本是由一个个细节组成的,“窥一斑而知全豹”,细节往往是解读文本的突破口。细节可能就是一个看似平常但意义深刻的词语,可能是一个普普通通但意犹未尽的标点符号,可能是一句朴实无华但意蕴深刻的句子……只有对文本深入探究,才能发现细节,把握细节,并以细节为支点,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教学效果。许多名师给我们打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教学细节,如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讲解《鸬鹚》中的这“一抹”:渔人这轻轻的、潇洒的一抹,抹出了什么东西呢?抹出了一圈圈粼粼的波纹,抹出了无数浪花在夕阳的柔光中跳跃,抹出一个欢腾、热闹的湖面,抹出了渔人丰收在望的喜悦……王老师在这个细节中,紧紧抓住了“一抹”,让学生从自己的视角去看文章,依据自己独特的生活经历和理解去感悟,结果奏出了语文教学的新乐章,直至成为一个经典。
二、在教学过程中捕捉细节,生成精彩
课堂教学既是知识与能力相互交叉、渗透与融合的过程,也是精神与生命共同发展和成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时时跳跃着一个个鲜活的细节。课堂中我们是不应该也不能够忽视这样的细节的,因为细节只有被关注、被珍视,才能展现一个流动的“过程”。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认真对待学生的“奇思妙想”,孩子的创造力有时简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如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学生接触到了两组形近字:“鸟”和“乌”,“喝”和“渴”。这一直都是教学的难点,孩子们自己思考,竟得出了这样的答案:对于“乌”的理解,“乌”表示黑色;“乌”比“鸟”少一点,是因为乌鸦全身都是黑的,以致于我们看不到它的眼睛了。对于“喝、渴”的区别,学生这样说:“喝水”要用口喝,而且必须把嘴张大(形象说明“口”的字形),所以是口字旁;“渴”是因为口渴了特别想喝水,而想喝水并不一定要张大嘴巴,所以是三点水旁。
好奇心是孩子的天性,对于成人来说,孩子总爱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然而正是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反映了孩子的探究心理和创造性思维,这就是学生的“亮点”。如在教学人教版语文第一册《爷爷与小树》时,对学生来说,这是第一次接触“自然段”这个概念。因此,在上课刚开始时,一个学生便举手问老师:“为什么这篇课文是一组一组分开的呀?”“老师,我也发现了。”这时,很多学生都坐在座位上频频点头。我灵机一动,顺着学生的问题,请学生说说从哪儿看出课文是分成“一段一段”的。学生们通过观察纷纷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说:“我发现有几个地方开头空了两格。”有的说:“我还发现课文把讲冬天的句子分在一起,把讲夏天的句子分在一起……”这时,我顺势引出了自然段的概念。从学生的提问质疑中挖掘教学契机,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不但发现了自然段的形式,还发现了自然段的本质,真是一举多得:捕捉每一个有价值的细节,深入发掘细节中蕴藏的教育资源,我们的教学就会因之而充满生命的律动,课堂就会因之而精彩纷呈。
三、在师生对话中开掘细节,创造精彩
如果说及时捕捉细节是一个教师“教学自觉”的话,那么在对话中有效开掘细节则是一个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