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养老机构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养老机构

养老机构范文第1篇

根据老人所需差异,

设置不同级别养老

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均采用分级养老制度。

美国的“梯级养老计划”分为三级:初级是住宿护理家庭,老人住在自己家庭或者愿意承担养老责任的家庭,由机构每周提供相应的照料服务;中级就是老人公寓,老人们集中居住,集中提供健康和家居服务;对于缺乏自理能力的老人,则安排入住养老院。

在加拿大,最普通的是老人公寓,55岁以上即可申请入住,公寓里设施齐全,老人可以自己做饭,这类公寓是针对有自我照料能力和活动能力的老人;再往上,就是老人集体公寓、护士中心,这种老人集体居住,有专门的护士24小时监护;最高级也是养老院,老人的生活和医疗均有专人照料。

英国也是类似的三级院舍照顾体系,初级是老年公寓,对象是可以照顾自己的老人;中级是养老院,对健康无忧但是需要人照顾的老人提供服务;高级则是护理院,针对病患老人,提供医疗方面最密集的服务。

相比之下,日本对养老机构采取了分类的办法,根据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来界定机构:首先是收费的老人院,提供护理服务和日常生活服务以及文娱活动,需要终身护理的老人和健康老人均可入住;然后是带服务的老人住宅,这种住宅需要租赁,入住后可以享受24小时的护理师服务,适用于需要日常简单护理或者医疗的老人;集体住宅,针对的是有认知障碍的老人,一般5到9人为一个单元,有专业人员提供服务但是老人也分别承担做饭或者清洁等工作;老人之家,为60岁以上因故不能与家人一同生活的老人;特别养护老人院,专门收住那些身体状况不好且不能与家人同住的老人;护理院,这是在老人出院后的过渡养老机构,负责帮助老人恢复生理机能和健康;养护老人院,专门服务那些身心遭到虐待或者因经济原因无法在家养老的人群。

这些分级分类,有效地拓展了养老机构的服务范围,但是同时也面临着麻烦,那就是机构较多带来的费用较高。费用问题是困扰各国养老机构的基本难题之一,尤其是各国老龄化在普遍增长,随之而来的养老资金缺口也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多层次多种类的养老服务虽然贴心,但必然要求养护人员具备专业的素质,像日本就要求老人护理员要经过三年培训,人员素质的高要求直接导致护理人员和人力成本的缺口越来越大。

养老院也需要科学评价体系

各国一方面从制度上完善养老机构建设,一方面也在各自想办法提高养老院的服务质量和水平。

美国的一个办法是举办“最好养老院”大排名。每年美国有近330万老年人进入各类养老机构,为了让人们对养老机构有更直观的评价和认知,在选择时有更明确的参考,《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每年都举办“最好养老院”荣誉榜,这个榜单的评选资料来源于美国医疗保健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的数据,在美国具有很大的权威性。其评选指标包括健康检查、护理人员和护理质量考察,这三个大项之下还分别有多个小项,分数从一星到五星不等,排名情况每一季度都更新一次,最后年末评选年度最好疗养院。这份榜单除了有评级功能,给每个养老机构一个总体星级之外,还能给出三个领域的不同星级,这不仅为老人们的选择提供了参考,还能有效拉动养老机构的自我完善。而且这个评选活动,范围涵盖美国50个州和华盛顿特区,基本上把各地方政府都吸引参与进来,政府的参与不仅加强了榜单的权威性,而且还能在榜单发表后,加速相关养老机构对自身不足的整改。

日本近年来的一个新趋势是把养老机构和幼儿园建在一处。老人们一方面在养老院里享受服务,同时那些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还会在专业人员的带领下定期到幼儿园去做义工类服务,老人们与儿童一起玩耍或者做一些护理儿童的简单工作,这对于愉悦老人身心,有特别好的效果。

法国则坚持自己的传统,尽量把养老机构安排在市区。因为市区才能保证老人们得到充分的医疗、公共设施服务和交通便利,而且严禁地产商在城市开发过程中把城市内的养老院改作他用。

新的考量重点:

满足需要,更要满足喜好

目前为止,各国养老院的发展中,家庭养老成为重要的发展方向。即使是在家庭观念并非很浓郁的美国,研究人员也发现,老人们更愿意选择生活在自己家里,在家庭养老模式下,老人能更好地保持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交际圈。目前,欧美等国都在尝试把更多更好的医疗服务和家政服务人员,投入到定期的上门服务中去。日本则仿照幼儿园入托制度,采取日托或者周托的形式,将老人定期送到养老院享受服务,平时则居住家中。

另一方面,各国养老院正在尝试在设施、服务方面体现更多的亲情和人文关怀。以往的养老院,侧重的往往是服务设施、医疗设施,养老院往往就是所谓的医院或者护理院,而现在养老机构建设理念开始进一步独立,有意识地与医院保持一定空间距离和功能距离,法国人甚至刻意要求养老院不能建在医院旁边。

养老机构范文第2篇

从2016年养老网用户查询量来看,一二线城市需求比较大,偏远地区市场需求较低,这些地区的机构数量相应也比较少。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剧,人们对于养老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本文通过老年人对养老机构的入住需求、全国主要城市机构收费情况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帮助大家加深对整个养老行业的了解,进而可以在做市场选择时进行合理判断。

二、老年用户

1、入住需求

“养老院”这个搜索词是用户在搜索引擎上查询养老机构的核心关键词,基本可以反映出互联网上用户查询养老机构的趋势,但基于互联网普及速度和上网习惯等因素,这里只反映实际上有入住需求老人的大概趋势。

从2011年到2016年,“养老院”关键词周平均搜索指数从400上升到1200,入住需求缓慢增加。2016年入住需求较2011年翻了3倍,尤其从2015年开始增速比较快,最高点出现在2016年2月。

从2016年的“养老院”关键词变化来看,老人入住需求集中在春节过后的一个月,春节前两个月属于需求低谷。

2、用户分布

有入住机构需求的老年用户分布情况数据来源:养老网2016年1400万查询量

从2016年养老网用户查询量来看,一二线城市需求比较大,偏远地区市场需求较低,这些地区的机构数量相应也比较少。

3、老人护理级别比例

自理老人占42%,需要不同级别护理的老人总计占58%。入住养老机构的需求仍然偏向于有护理需求的人群,但自理老人的需求相比前两年有明显上升。

[备注]图表中老人护理级别是按照自理、半自理、全护理、特护来分,简单说明如下:

a)自理:身体健康或基本健康,不需要护理人员。

b)半自理:身体活动受限,个人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部分失去,依赖扶手、拐杖、轮椅或其他辅助器具,需要护理人员送水送饭、协助洗漱;

c)全护理:日常生活、行为依赖护理人员,患有慢病、褥疮,卧床不起,大小便失禁,需要喂水、喂饭、擦身。

d)特护:完全失能、失智老人,需要24小时照护或其他专业照护。

4、老人年龄比例

70-79岁老人占34%,比例最高。80岁以上高龄老人占33%,值得一提的是,60岁以下人群也占到了12%。

5、老人平均预算

以上是全国主要城市不同护理级别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预算情况,下面机构部分会列出全国机构的平均收费情况,尤其北京地区做了对比分析。

三、养老机构

收费情况:

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海口收费最高,石家庄、南宁、长春、哈尔滨收费最低,其他城市收费情况相差不大。

以北京地区为例。其中,朝阳区中高端养老机构比较集中,平均收费6254元,成为北京市平均收费最高的区;丰台区平均最高收费8000元,平均最低收费3170元,收费跨度最大,该区域综合性机构比例较高;密云县平均最低收费较高,收费跨度小,该区域护理型机构比例较高;延庆县平均最低收费较低,收费跨度小,该区域自理型机构比例较高。

上述“收费情况表”可通过平均最高收费、平均最低收费、收费跨度来进行解读,也可与“老人平均预算”进行对比分析。仅就北京地区来看,用户的预算与机构的收费标准非常吻合,这应该也是养老机构市场化后的必然趋势。

养老机构范文第3篇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重要的社会问题之一。目前,全世界60岁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已达6亿,有60多个国家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人口总数的10%,进入了人口老龄化社会行列。根据《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百年预测》,2010年老年人口将达1.74亿,占总人口的12.8%;2020年进一步增至2.48亿,占17.2%,呈加速增长之势。并且80岁及以上高龄人口已达1619万,到2020年将进一步增至3067万。随着经济社会结构的不断变迁,我国家庭的类型、规模、结构等都发生了变化,“4—2—1”的家庭结构难以担当居家养老的重任。

作为补充力量的老年机构服务体系,为满足老年人的福利需求和为年轻人解决照顾老人的后顾之忧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既弥补了国家和集体照顾的不足,也为社会上的热心人士搭建了一个回馈社会的平台,进一步造福老年人。然而由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失和政府扶持政策的不到位,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并非都是一帆风顺,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处境艰难。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对社会、经济、文化产生了深刻影响。老年人不仅要求解决代养问题、医疗问题,同时还要求解决护理照料问题,对社会提出的特殊服务要求更加迫切。

一、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现状及问题

(一)现状

据民政部统计:截止2005年底,全国城乡共有养老院、社会福利院、老年人乐园、养老公寓和老年护理院等养老服务机构39546所,床位数达到了149.7万张,其中农村的仅在农村的乡镇敬老院就有29681所,总床位89.5万张[1]。但我国的家庭结构转型也很快,核心家庭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节奏的同时,也对传统的养老方式提出了挑战,“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在今天已不适用,社会养老已成为必然,并且,国家有关部门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国约有1400多万老年人有进入老年福利机构养老的意愿。所以,养老服务机构及其所能提供的床位远远不够。

另外,传统观念认为,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多是为那些无子女的孤寡老人或者子女不在时的空巢老人而设的。但是事实显示,我国这类老年人的收养比例也很低,甚至很多孤独老人,都因无人照看而导致死亡。国家民政部的统计数据显示,老年人社会性收养覆盖率只有78%,农村五保户由集体供养的占64%,敬老院供养的有13.6%,还有114万人即五分之一的五保户得不到供养,城镇的孤寡残幼约150万人,他们大部分靠低保救助,仅有13%左右由福利机构供养[2]。

这些现实向我们展示了一个矛盾,一方面,养老服务机构的利用率不高,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住院老人达到5%—7%的社会供养比例,同时机构总量却没能满足社会需要。

(二)问题

造成以上矛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机构自身问题。第一,养老服务机构本身属于微利行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造成很少有企业和个人愿意投资,而且在我国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属于新兴事物,尚未形成统一的行业标准;第二,机构拥有者对社会福利、福利市场的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国内有部分机构是由下岗失业人员兴办的,这与国外通常由社会热心人士承担民间慈善事业情况不同,动机和发展方向上的差别容易将举办人的社会公益精神置于危险境地;第三,满足老年人不同需求和偏好的灵活服务形式供给缺乏,尤以就近方便的、以居家养老为依托的社区养老服务严重匮乏,作为养老服务机构支柱的专业工作人员太少,截止2005年底,全国取得养老护理员资格的专业工作人员不足2万人,相比较1400万需要照料的老年人来说,这个数字相去甚远,并且志愿者随意性大,且绝大部分缺乏护理老年人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志愿者在这些服务机构一般打扫卫生或者跟健康的老人聊天、娱乐,真正日常生活难以自理,需要帮助的老人需要的还是专业的工作人员。

2、社会观念原因。传统的养老观念仍旧为多数人信守,很多老人无法接受进养老院、敬老院等养老服务机构养老。随着“4—2—1” 家庭结构的到来,养老功能慢慢外移,社会养老已成为一种趋势,传统的养老方式和养老观念也应当同步向社会养老转变,但是,现在中国很多老人甚至年轻人观念上还没有转变过来,不能接受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行为。尤其是那些文化程度不高、生活水平较低的老人,仍旧持有“养儿防老”的想法。他们认为进养老机构养老的老人是那些无儿无女的孤寡老人,自己有儿有女的,自然应该有子女们负责自己的晚年生活。很多年轻人,尤其是在农村,认为将自己的父母送进养老院是不孝顺的表现,这种行为在外人眼里可能与虐待老人的性质无异。还有一些老人,不相信养老机构里的服务质量,即使花了钱,也认为无亲无故的人不可能尽心尽力地照顾自己,因此,即便是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多数还是选择了自己独自待在家里,坚决不去社会上的养老服务机构。

3、相关法规政策支持度不足和政府培育不到位。1999年12月民政部颁布和施行的《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第19至21条指出民办养老机构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应当是分离的。2004年由财政部通过并且于2005年施行的《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规定,民间非营利组织的资源提供者不享有该组织的所有权。这些法律不仅限制了举办者对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所有权,而且对这些机构的责任和义务都作出了明确规定,却很少论及其应有的权利;即是说举办者既不能从组织运行活动中受益,也不能在组织解体时分得财产,一旦民办非企业单位出现了某些问题,这些举办者往往还要承担无限连带民事责任。现在我国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捐助等外部因素对民办养老机构所起的作用还相当有限,个人出资、自我经营仍然是民间养老服务机构资金的主要来源。这样一来,私人力量推动下的民间养老机构的举办者为了逐利,有时营利性目的会不符合社会公益的精神,从而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很多时候会徘徊在营利与公益的性质之间。政府几乎不给予直接资助,间接资助刚刚进入起步阶段,除免税之外的优惠政策难以落实到位。养老服务机构在实际用途上类似于一个大家庭,住院老人及机构工作人员的生活需要很多社会资源,早在2000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第19号文件就明确规定了社会福利机构的水电和通信费要给予优惠,但有关部门在具体执行过程中经常借口认识上的差异和工作中的互相推诿,导致政策没有落到实处,这笔开支虽然绝对数额并不大,但相对于整个机构运行的费用也不可小视。

二、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意义

随着社会和家庭结构转型的加快,庞大的老年人群体施加给社会的压力已经超出了家庭养老的可承受范围,因此,机构养老也逐渐成为一种新的社会潮流。促进老年群体与其它群体和谐相处,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加快发展老年养老服务业,建设一个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制的同时,还可拉动经济全面增长,为社会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人们的整体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和谐。鉴于养老机构在分担年轻人压力和保障老年人晚年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从民办养老服务机构的人力资源管理、政府政策支持、社会力量帮助等方面研究制约其发展的瓶颈,最终点落脚于提高住院老人的福利服务水平,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建议,意义明显。(一)可以有效地为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使之能够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利于提高住院老人享受的福利水平,保证老年人的晚年生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

(二)可以为政府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法规提供参考建议。

三、发挥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对策

随着家庭养老功能逐步转向社会后,人们对社会上各种层次的养老服务机构质和量的需求都会迅速增加。但现实是,无论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社会设施的设置和社会资本、社会网络的构件上都还没有为此做好准备。目前,社区养老服务体系较为薄弱,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社会上大规模的养老保障需要。

针对以上的困难,为了促进民间养老服务机构的发展,发挥它们的养老保障作用,我们应积极采取以下的应对措施:

(一)大力培养职业工作者,稳固志愿者队伍。发展老年服务业应该首先吸纳更多的专业人士走进来。目前,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考试已经施行3年,方便了高效专业社会工作者和高等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到福利服务机构工作,国家还通过多种形式为养老机构工作人员提高职业培训。我国志愿者队伍庞大,但考虑其随意性大,可以通过与高校相关专业建立合作关系,教学实习的方式提高志愿者的服务技能,对长期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志愿者设置一些荣誉激励。

(二)政府积极制定民间养老机构的激励优惠政策并落到实处。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主体,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社会化养老的主要责任,通过一些列的优惠政策,如土地划拨、资金支持、配套指标建设等,鼓励企业、组织和个人投资养老机构,鼓励民间养老机构的发展。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合理制定民办养老机构资金补助政策。根据地区实际情况,按机构住院老人数量,对养老机构设施建设、实际收住老人的运营成本给予这些机构定量的资助。

(三)转变社会养老观念。发挥媒体以及一些文化程度较高水平人士的作用,向尚未转变养老观念的人介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提供养老保障功能方面的作用。国家和政府利用自身渠道,普及养老机构养老保障功能的优势,打消人们对进养老院的猜忌和有色眼光。养老机构作为养老服务的提供者,应该以身作则,用优良的服务向老年人及年轻人展示进养老院也可以安享晚年,并且借助机构内老年人聚居的优势,宣传老年同龄人在一起生活的好处。

(四)政府对民间养老机构合理定位。民间养老服务机构在社会作用上是公益服务的提供单位,但在资源投入上却是私人投资,在社会福利社会化背景下,民间养老机构也在经历着市场化运作,也就同企业一样面临着市场风险,为此,政府应该对机构举办者设置一些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的正社会外部效应做出相应的补偿。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Z].2006.

[2]朱庆芳.我国老龄化社会的特点、问题和对策[EB/OL].中国社会学网,2007,(10).

养老机构范文第4篇

【关键词】寒蝉效应;养老机构;社会工作

一、“寒蝉效应”的概念

寒蝉效应,是一个法律用语,特别在讨论言论自由或集会自由时,指人民害怕因为言论遭到国家的刑罚,或是必须面对高额的赔偿,不敢发表言论,如同蝉在寒冷天气中噤声一般。寒蝉效应的发生,将导致公共事务乏人关心,被视为过度限制言论或集会自由的不良后果,此种情况在国家时期特别显现。笔者把“寒蝉效应”作为养老机构中的一种现象,它既指养老机构中的老人面对不适当或者对自身健康有损的现象不敢反映,也指机构中的社工或者工作人员发现问题不敢提出意见。

二、“寒蝉效应”在社会中的表现

(一)科学界。2012年10月22日,意大利专家因在2009年意大利4月6日大地震前,他们研究了频繁出现的地震活动情况后,仍称未来不会发生地震。但事实上再次发生了6.3级地震,造成309人死亡和巨额财产损失,被认定“过失杀人”罪名成立,并判处其6年监禁,引发科学界“寒蝉效应”。

(二)道德界。在南京,一位骑车老人深夜摔伤,为防过往汽车碾轧,十多位市民自发围成一圈对其进行保护,更有人取来手电筒,示意过往车辆避让。但直到20分钟后救护车赶到,始终都无人敢靠近老人对其施以援手。调查显示,仅7%的人会扶起摔倒老人,其余的人称担心惹麻烦。面对摔倒而无助的老人,敢于施以援手将其扶起者竟不足一成!这不禁令人想起同样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给人们内心带来某种“寒蝉效应”的冲击波,更对当下之社会风气起到了一种消极引导。受“彭宇案”糊涂判决之“寒蝉效应”的影响,致使市民间的互信链条发生更为严重的断裂,以致人们一旦遇到类似情景,便变得临危而“惧”、见义“怯”为了。 寒蝉效应导致人们不敢言、不敢为,这就好比一个人有缺点却没有人给他指出来,长期以来必会不利于身体的健康。

那么,养老机构中存在“寒蝉效应”吗?根据笔者在养老机构中实习的经历,发现这一现象同样存在。笔者在养老机构实习时,问及机构中的照顾情况时,老人们都是说很好。每次开会,机构中的社工一般也很少反映自己观察到的一些问题。究其原因,或许是他们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或许是出于自我防卫,害怕自己的利益受损。总之,问题出现了,我们就该采取措施减少或者消除这种现象。

三、养老机构中的“寒蝉效应”有何不良影响

有了问题不能及时反应与解决,在养老院中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老人来说。来到养老院的目的就是为了能让自己得到更好的照顾,如果对于一些问题不能及时说出来,一味的憋在心里对自己的危害也是很大的。养老院中的房间有很多都是两人间甚至还有三人间,老人突然和自己生活习惯不同的人生活在一个房间里,摩擦和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如果老人因害怕不敢反映,长期下去,定会给自己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在有社工的养老院中,有很多老人也许对社工开展的一些活动不感兴趣,开展的活动不但没有给老人的身心带来好处,反而不利于老人的健康。社工的职能就是帮助有需要帮助的人或者是提升老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老人们即使不愿意参与其中,但强迫自己加入,那么社工的作用就南辕北辙了。

以上仅仅是举了两个例子,有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出来,对老人的危害还有很多。

(二)对社工来说。社工开展个案或者小组活动,对于不适合的部分,案主不能及时说出来,对于案主来说不幸,更重要的是对于社工来说,社工没能意识到自己的方法需要改进,在下次活动时类似的错误还会出现。

(三)对机构来说。机构中的工作人员看到机构中存在的问题,不能及时反映,对于机构来说,上层领导看不到自己机构的缺陷,就会导致机构走下坡路。

四、原因分析

无论是养老院中的老人、社工还是工作人员,他们看到、发现问题不反映,总结有以下原因。一是站在老人的角度考虑,老人们害怕如果问题没有处理好,反而更加加剧矛盾。或者老人们认为如果不配合社工或者是院里的活动,领导可能会对自己有偏见,自己的利益也受损。二是对于社工来说,一般民办养老机构中的社工工资都是由机构老板发放,虽然社工的本职是对案主负责,为案主服务,但是同时社工也是机构员工,有责任对机构负责。对于老人的一些问题社工也不会完全反映。事多的员工一般也不会受领导的欢迎。

五、社工如何做?

(一)针对老人,如何让他们摆脱“寒蝉效应”(信任关系的建立)。老人针对一些问题不敢发表在自己,关键是老人与社工之间没有建立起信任的关系,老人担心自己的秘密说出来以后不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反而使自己面临更多的问题。社工作为老人与机构之间的桥梁,可以使用一些专业技巧了解老人面临的问题,同时对机构提出意见。

1.个案形式。社工可以采取一对一的个案形式,在开展个案的时候社工制造一个放松而又安全的环境,不一定要去专门的个案室,可以是在老人的房间里进行。

深入交谈的前提是与案主建立信任的关系,信任的建立不仅仅是通过服务的过程,社工平时的一言一行也关系到案主对自己的信任,只有案主信任自己,才能没有顾虑地把问题反映出来。社工也可以通过匿名问卷的形式来了解情况。对于一些视力或者智力存在缺陷的人,社工可以安排志愿者对老人进行面对面的直接访谈。安排志愿者的目的主要是让老人能够大胆地作出选择而不要有所顾忌,保证问卷的客观公正性。

2.小组活动模拟养老院中的情况,侧面反应。社工通过小组活动模拟一些情况,不是让老人直接把问题表达出来,而是通过游戏或者情景模拟的方式间接表达出来。这里要求社工要有一定的观察力。比如可以让老人在活动中模拟照顾对方,社工指定照顾方式,观察被照顾者的动作、表情,并让被照顾者说出感受。社工通过这种方式就能了解到老人是否喜欢、习惯养老院中的照顾方式。

(二)实习生:作为一个旁观者去发现其中的问题。“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机构中,可能自己不能发现问题,亦或发现问题怕干涉到自己的利益而不敢反映出来。养老机构可以通过招募实习生或者是参观人员,通过机构之外的人的观察发现问题。

实习生作为一个外来人,能够看到机构中存在的问题。或者是可以设置意见箱,通过匿名提意见的方式来发现其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北海.社会福利社会化的困境与出路[J].学习与实践,2008(06).

[2]桂世勋.构建广义的老年人照料体系――以上海为例[J].人口与发展,2008(03).

养老机构范文第5篇

[关键词]郑州市;老龄化;养老机构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9 ― 0085 ― 02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2013年老年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老龄化水平将达到14.8%。在这一国情下,家庭养老已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由此社会养老服务逐渐成为首选,各种养老机构应运而生,而养老机构中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将直接影响到老人生活质量,成为大家关注的重点。目前,郑州市共有各类社会养老福利机构157家,总床位数约21000张,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直接影响到入住老人晚年生活质量,能否妥善应对郑州市当前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形势。本研究通过对郑州市养老机构的实地调查,研究当前郑州市养老机构为老服务现状,以期为政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课题组成员实地走访了郑州市金水区、惠济区、中原区、管城区和二七区的14家养老机构,其中,民办机构12家,公办机构2家;同养老机构负责人、入住老人和护理人员进行访谈交流。调查内容包括机构发展、护理人员和入住老人生活现状。

2 结果与分析

2.1 养老机构为老服务现状

从机构规模看,床位在100-300之间的中型养老机构最多,共6所,收费在1500-2800元/月,床位数低于100的小型养老机构和超过300的大型养老机构各4所,收费分别在400-2000元/月和2200-6300元/月;从入住率看,有8家养老机构的入住率达到80%以上,其中小型养老机构4所,大型养老机构3所,可见,入住率高的养老机构集中在小型和大型养老机构。深度访谈发现,入住率高的大型和小型养老机构吸引老人入住的原因并不相同,收费低是小型养老机构一直保持较高入住率的主要原因,但小型养老机构因普遍存在资金不足的困难,导致生活设施参差不齐、因陋就简,场地小,老人连基本的活动空间都没有,医疗设备更是简单,很难满足入住老人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保健等方面的需求。而规模较大、配套设施及功能完善的大型养老机构虽然收费高,但是一般交通比较便利,占地面积也相对较大,护理人员充足,环境优越,有的机构除了能提供日常生活起居、文化娱乐、康复训练、医疗保健等得基本养老服务外,还能提供特别的个性化服务,甚至有独立的医疗机构,所以也有不错的入住率,但基本都是城镇居民,原因之一是随着物质精神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在选择养老机构中不再单纯以价格为参考,而是将养老机构环境和服务质量作为重要指标。

尽管如此,总体上郑州市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机构的发展仍不容乐观,主要面临以下困难:第一,资金问题。访谈中,不少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反映,新建一所老年公寓,从房屋建设、绿化、设备投入以及广告投入,按租赁土地计算,平均每张床位需投入4-5万元;按购买土地计算,平均每张床位投入达5-6万元。回收周期约5-6年,月利润在1-1.5万元,入住率若低于60%,则会出现亏损。如果社会和政府的资金扶持跟不上,机构的持续发展、条件改善就无从谈起。第二,养老机构的权益和责任划分不明确,缺少相应的法律支持。入住老人由于长期远离家人,加之身体健康情况下降,情绪易波动,继而将不满发泄到护理人员身上,造成入住老人与护理人员关系恶化;同时,入住老人多为失能、半失能老人,在服务过程中,由于护理人员紧缺,会出现照顾不周的现象,老人出现意外伤害情况较多,有些老人的家属往往主观性地把责任推给养老机构,因养老机构在服务中与老人的法律关系不明确,司法部门直接按消费者权益法裁定,因而养老机构只能承担赔偿责任,即制约了机构发展的积极性,又限制了机构的服务质量,有些机构为了减少不必要的伤害,无形中会选择减少老人的外出活动时间或次数,这极不利于入住老人的身心健康。第三,优惠政策不能真正落实。本身养老机构属于福利性和非营利机构,但其用水电燃气与居民同价,虽然政府有免税、土地划拨、信贷等优惠政策,但有关职能部门以种种理由不予落实。第四,政府扶持力度小,资金投入少,“雷声大雨点小”,难以充分调动社会资本进入养老服务领域的积极性,所以在公办养老机构入住较难的情况下,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举步维艰。

2.2 入住老人现状

从入住老人的身体健康情况来看,能自理的老人占总数的26.7%,而半自理和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所占比例为73.3%,半自理、完全不能自理老人成了养老机构居住人群的大部分,这也加大了养老机构的工作困难,制约了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提高。调查发现,老人选择在养老机构养老,其主要原因是老人行动不便,不能自理,而子女需要工作养家,无暇照顾;或者是因子女身体条件不好,无力赡养;或者是因子女在外务工,无法长期照顾父母,这些主要入住原因虽有差异,但选择养老机构养老都是外界因素迫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养老机构的发展具有前瞻性。无奈之中选择到养老机构养老,这种消极情绪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极不利,这就要求养老机构更多的关注老人的心理健康,提供亲情式服务。

2.3 护理人员现状

调查发现,目前郑州市养老机构护理人员存在如下特征:首先,以40岁以上外地户口女性为主;其次,护理人员劳动强度大,但薪资待遇低,一个护理人员一般需要陪护8个以上的老人,几乎无自由时间,且多没有劳动合同,自身权益难以得到充分保障;再者,护理人员文化水平不高,且缺乏护理专业技能,有近50%的护理人员没有相应的护理证书,护理水平基本是简单的岗前培训后直接上岗。深度访谈发现,护理人员大多是家庭条件不是很好,闲在家,出来打工以增加家庭经济收入。如果条件允许,他们中的大多数希望换工作以获得更多收入,所以护理人员流动性较大,稳定性差,这直接影响到给入住老人提供的服务质量。

3 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障碍及对策

3.1 郑州市养老机构发展障碍

第一,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影响和制约了养老福利机构发展,机构软硬件亟待改善。绝大部分养老福利机构规模小、功能少,便利设施不健全,如没有安置轮椅客的电梯按钮,没有无障碍通道等。社区老年运动场所缺乏,设备也多陈旧落后。大部分养老机构没有室内活动室,只设有简单的户外活动器械,而户外设备使用时对气候的要求比较高。

第二,养老福利机构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专业人才匮乏,队伍不稳定。当前,郑州市的养老服务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多数护理人员是农民工或城市下岗失业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培训,缺乏专门的护理知识,导致整体服务水平不高。另外,由于养老福利机构工作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劳动强度大、服务对象和家属不理解等原因,护理人员流动性强,队伍不稳定,行业整体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第三,养老服务的内容有待拓展。实地走访发现,目前大部分郑州市养老机构的养老服务的内容还仅限于生活照料、卫生保洁等基本服务内容,难以提供康复、兴趣爱好、文化娱乐等其它服务,不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慰藉需求。

3.2 对策建议

3.2.1 政府加强引导,提高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

首先,应进一步强化政府的主导地位。各级政府和部门应该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采用政府补贴、公建民营、民办公助、政府采购、以奖代补、购买服务等形式,加大对养老服务机构的扶持力度。其次,应加快制定和完善发展养老机构的行政管理法律法规。尽快修订社会福利机构管理暂行办法,明确养老机构的性质编制,保证正常运转经费。第三,加快养老服务队伍专业化建设步伐。通过院校培养、在职教育、岗位培训等多种途径,使为老服务人员都成为掌握专业社会工作知识和服务技能的专门人才。第四,引导广大民间资本注入养老机构,支持民办养老机构的发展。注重政策扶持引导,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人士关注养老机构的发展并给予投资或资助,鼓励社会兴办养老服务机构。

3.2.2 社会支持和责任

媒体应注重发挥自身的舆论宣传优势,大力宣传新型养老观念,让人们逐渐接受机构养老,转变“进养老院就是没人养”的传统养老观念。只有广大社会民众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养老机构的发展才能更加顺利的进行下去。广大民众有责任为养老事业的发展尽一点自己的力量,也是为国家的快速发展尽了力量。

3.2.3 养老机构本身的定位

第一,养老机构应在政府的引导下,积极高效的完成养老机构本身应承担的任务,服从党和国家的领导,严谨实施国家和地方的政策,遵守法律法纪,走出一条正确健康的发展道路。作为福利性机构,养老机构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要以服务老人、服务社会为主导,积极构建多种模式养老机构,在养老院、敬老院的一些传统养老方式下,发展居家养老,社区养老等一些新兴养老模式,使养老机构可持续发展。

第二,护理人员作为养老服务业的主力军,其掌握的心理、护理、急救等知识水平和自身满意度直接影响到入住老人的生活质量和养老机构的持续发展。因此,养老机构应从机构长远发展考虑,选择责任心强、经过专业培训的养老服务人员为老人陪护,并定期为护理人员提供技能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使老人在养老机构的生活能够安稳顺利,吸引更多老人入住养老机构,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为提高服务质量,保证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应重视改善机构的软硬件设施,如提高绿化水平,增强环境优势;重视亲情服务,提高入住老人满意度;增加娱乐设施、阅览室等休闲项目,使老人的生活环境绿色、安全和舒适。针对老年人的特殊情况,可以定期开展一些娱乐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考虑到入住老人丰富的社会经验和工作经历,可以与社会的一些机构联合举办社会活动,组织养老机构入住老人外出开展活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老龄工作目标。

〔参 考 文 献〕

〔1〕郑州市民政局.郑州市“十二五”基本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EB/OL〕, http:///sitegroup/root/html/4aef140837bfb5550137d8f7985f01b9/201208291009110 03.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