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国内经济形势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目前,自主决策的国内旅游者已经成为我国旅游市场的主体,与国内旅游市场相匹配的经济型饭店开始受到业内人士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
经济型酒店其最大的特点是房价较星级酒店低廉,其服务模式为bb(住宿+早餐)。经济型连锁酒店始于美国,这类型的酒店也叫有限服务型酒店,其规模和硬件设施要高于汽车旅馆(Motel),属中档水平。经济型酒店规模不大,房价不高但却舒适、干净、实惠、便利。如今在欧美国家已是相当成熟的酒店形式。其便利性,经济性、简单化的服务风格带有明显的美国式生活的烙印。其知名品牌有:圣达特集团(Cendant)的天天(Days Inn)、豪生(HowardJohnson)、华美达(Ramada),法国雅高集团首家宜必思,巴斯集团(Bass)的假日(Holiday Inn)等等。
经济型酒店成长模式分析。
我国现有的经济型酒店大致可分为五类:一是新发展起来的专业化经济型酒店,如目前最具市场影响力的经济型酒店品牌如家快捷、锦江之星和中江之旅等。二是低星级饭店,这类饭店与第一类饭店在档次上并无太大差别,只是前一类饭店的装修和设施配备的自由度更大,而后一类则主要执行的是星级标准;三是大量未经改造的社会饭店;四是旅游景区、景点的乡土气息浓厚但具有一定规模档次的农家饭店;五是兴起于我国南方的青年旅馆。由此可见,我国的经济型饭店目前仍处于一种良莠不齐的粗放经营状态。
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分析。
在经济型酒店的成长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运用SWTO分析法来分析一下我国民族品牌经济型酒店的市场营销环境。
外部环境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国内城乡居民收入增加,民众的休闲度假意识已逐步形成并日益增强,国内旅游需求日盛,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的商务往来频繁,旅游者中自助旅游者的比例也不断上升,因而对经济型饭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中国的大众旅游发展需要物有所值的住宿设施,同时日益繁重的商务旅游产生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中国入境旅游市场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国内旅游对经济型酒店的需求等等。2005年,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12亿,产生的住宿市场已经达到3亿/人天,目前三星级以下的酒店,包括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的数量约为8万家左右,客房数量为400万间左右,其中70%以上都是一些设施设备简陋,管理及服务部规范,没有卫生和质量保证的社会旅馆和个体旅馆。另外,25%是分散经营,难以形成品牌有适合规模效应的低星级酒店。
2010年,银行业将会呈现持续向好之势,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不仅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更好的环境,银行业改革以及混业经营将会有新的发展契机,银行业绩也将会持续上升金融危机后的2009年是我国银行业作用斐然的一年。不仅银行业改革再谱新篇、国际化水平得到很大提升,而且在成功应对严峻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实现自身业绩复苏的同时,积极稳健的增加货币投放,有力地促进了实体经济企稳回升,充分体现了金融对经济的支持作用。但同时我国银行业也存在着信贷结构不合理,资本金面临较大压力等问题。可以说,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将面临更大挑战。
2009发展回顾
2009年,虽然我国银行业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下,其经营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但是总体上来看,无论是宏观上的整体发展,还是微观上的经营状况,都取得重大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经营稳健,竞争力大幅提高
银行业整体规模增长迅速,在积极配合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经济复苏的同时,实现银行业自危机以来的业绩复苏,竞争力大幅提高。截至2009年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总资产达75.31万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9%;1-11月份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9.21万亿元,同比多增5.06万亿元,其中多为中长期贷款,有利地支持了中国的经济复苏;得益于经济的好转以及银行资产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业账面资产质量持续改善,不良贷款出现“双降”,截至第三季度末,我国银行业不良贷款余额为5045.1亿元,较年初减少557.4亿元,不良贷款率为1.66%,比年初下降0,76个百分点;同时,我国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已高达1441%,整体抗风险能力明显提高。自此,银行业亦扭转了年初以来银行业净利润同比下滑的趋势,以上市银行为例:截至第三季度末,14家上市银行2009年前三季度共实现净利润3386亿元,同比增长2.15%。
受益于各国政府对流动性的放松以及国内经济的好转,我国银行业在资产业务得到迅速扩张的同时,银行中间业务也得到很大发展,非利差收入增长明显,成为拉动银行业绩的亮点。2009年上市银行中报显示,公布可比数据的7家上市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平均增长率为37.1%。另外,在经济还未完全恢复的情况下,银行间的竞争更为激烈,产品创新速度加快,如各大银行不断进行信用卡品种创新和营销创新,吸引信用卡客户消费。
改革不断深化
2009年,政策性银行的改革又有了新的进展。国开行已转型为股份制的商业银行,8月底,其全资持有的投资公司——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成立。9月,国务院已确定由中央汇金对中国进出口银行注资,进出口银行的改革亦开始破冰,未来将会提供比商业银行更加优惠的金融服务,支持我国产品出口,提高我国经济竞争力。
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至此,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已完成股份制改造。此外,农行已经在董事会设立了三农金融发展委员会,并成立了三农事业部,初步找到了一条具有农行特色的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成功模式。
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改革也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光大、深发展、浦发等股份制银行纷纷成立中小企业业务部,根据自身优势创新业务品种,加大机构改革力度,不仅能够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还将为提高自身竞争力,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农村金融改革亦全面展开。截至2009年三季度末,全国共组建农村商业银行29家,农村合作银行181家,组建以县(市)为单位的统一法人机构2055家。另外,2009年6月18日,银监会《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对小额贷款公司取得金融牌照设定了标准,此举无疑激发了民间资本参与农村金融机构组建的积极性,加强了对“三农”和中小企业的支持,是一项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活跃县域和农村金融市场的新举措。
国际化不断进展
国内经济逐渐向好,而西方经济尚处于不明朗状态之中,从而为我国银行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利条件。2009年中资银行“走出去”的形式由开设分支机构转变为设立机构和股权并购并举。建行海外营业网点新增伦敦和纽约;9月,工行签署收购泰国ACL银行19.26%股份的协议,同时宣布对其发起全面收购。国内银行的海外扩张不但提高了银行的自身竞争力;同时为我国企业“走出去”提供了重要保障。
混业经营取得实质性进展
2009年9月,交通银行获得中保康联人寿51%股权,此后,中国银行也获准通过全资子公司中银保险参股恒安标准人寿。2009年11月26日,银监会《商业银行投资保险公司股权试点管理办法》,这意味着混业经营迈出实质性步伐。混业经营的发展有助于金融各个领域之间发挥协同作用,产生规模化效应,提高服务效率,降低经营成本,同时增强了金融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适应性,有利于提高金融业的整体竞争力。
存在问题
虽然2009年我国银行业总体来看作用斐然,风险亦在可控范围之内,但具体来看,无论是在宏观层面,还是微观层面,都存在一些问题。
银行信贷结构仍不合理
银行投放的信贷主要集中在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领域,因此,一旦其出现问题,将给银行带来巨大损失,并对银行未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带来致命的影响。具体来看,虽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但由于在获得银行贷款时都要求担保或将贷款的还款计划纳入财政预算,这样将导致政府担保杠杆率较高;且地方政府往往通过多个融资平台从多家银行获得信贷资金,形成多头举债,从而导致政府负债率较高;加之政府主导的项目商业化程度不高,作为第一还款源的项目本身可能并不具备还款实力,这样可能导致作为第二还款人的政府变成第一还款人;而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有限,且银行的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集中度较高,目前中信银行发放的贷款中,一般性贷款占比不到60%,其中,政府融资平台贷款占31%,因此,一旦融资平台项目的投资收益不能覆盖成本,造成大面积不能还款,最后不得不由中央财政和商业银行买单,并导致银行不良贷款率升高,严重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众所周知,房地产行业大量资金来源于银行体系,银行房地产开发贷款的集中度比较高,毋庸置疑,房地产开发贷款是当前银行信贷风险产生的重要领域。从各家银行的贷款结构可以看到,房地产贷款的比例平均约占20%左右,而在中小银行和股份制银行,这个比例则可能高达40%左右,如兴业银行44%左右的贷款都集中在房地产上;同时考虑到一些银行发放的短期贷款多是以房地产作为抵押,因此,广义来看,银行涉及房地产类的贷款,平均约占银行信贷总量的30%,比例之高显而易见。但是由于房地产开发贷款没有政府财政信用做担保,加之虽然近期房地产价格持续上升,中央遏制房价的措施亦是投鼠忌器,但由于目前经济并不景气,很多房地产商将房地产开发贷款用来拍地,导致“地王”频现,未来房价能否支撑这些“地王”仍是未知数,未来房地产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而银行前期沉淀在房地产领域的贷款量非常大,一旦房地产行业出现问题,将给银行信贷资产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银行资本金“红线”绷紧
2009银行投放的天量信贷导致目前多家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吃紧,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更已接近警戒水平,如浦发银行、民生银行2009年中期资本充足率已经分别降到9.06%和9.22%,核心资本充足率更降至5.03%和6.60%,距离警戒线仅有一步之遥;加之10月银监会《关于完善商业银行资本补充机制的通知》,要求自2009年7月1日起开始持有的其他银行发行的次级债要全部扣除,同时主要商业银行只有核心资本充足率达到7%才能发行次级债,使得银行补充资本金将不得不摆脱对银行间次级债的依赖,面临巨大的补充资本金的压力。此外,从风险角度来看,银行信贷的大量投放,导致银行资本充足率下降,降低了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
国际化进程犹需推进
在全球经济尚未向好的形势下,中资行仍偏向于将重要兵力投向经济形势逐渐向好的国内;加之对国际经济环境和国际市场充满疑虑,西方经济何时能够真正复苏直接关系到分支机构经营以及海外业务的拓展;而且当前银行业在跨国经营中,面临很多新的约束和限制,如《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实施在即,这将对银行提出更高的要求;另外,在跨国购并中,贸易保护主义的问题也日益突出,所以中资银行2009年并未大势“抄底海外”,而多选取开设分支机构的方式进行海外扩张。
2010发展前瞻
展望2010年,银行业将会和宏观经济一样,呈现持续向好之势,得益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好转,不仅银行的国际化进程将有更好的环境,银行业改革以及混业经营将会有新的发展契机,银行业绩也将会持续上升。
信贷业务仍是银行业绩的主要支撑
2010年银行的信贷业务依然是银行盈利的主力,盈利来源仍主要依靠利息收入,并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从银行信贷增量来看,2010年将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当然当经济形势不断好转,通货膨胀预期不断增强时,货币政策会逐渐趋紧,因此,与2009年相比,2010年信贷量将会有所下降,但与往年相比,绝对值依然很高,将会继续给银行带来比较高的利息收入;同时考虑到2009年投放的贷款大多是中长期贷款,在2010年将会继续对银行的盈利形成贡献,这样由信贷所支撑的银行收入依然会呈现比较高幅度的增加。另外,从银行利差来看,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向好,银行存款的活期化率越来越高,M1的增长速度已经完全超过M2的增长速度,截至2009年11月末,M2同比增长29.74%,增幅比上月末高0.32个百分点.M1同比增长34.63%,增幅较上月末高2.6个百分点,且MI增速已连续第6个月创新高,M1与M2增幅差距扩大至4.89个百分点,较上月末高2.28个百分点,两者之间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这将意味着银行的存款成本不断降低,而从银行投放的信贷量来看,2010年的信贷量与2009年相比偏紧,这将意味着银行在信贷中的议价能力在不断升高,这样2010年银行总的利差呈现不断放宽态势;同时,从宏观层面来看,2010年通胀预期愈来愈强,央行加息的可能性也愈来愈大,一旦央行加息,将直接增加商业银行的利差收入。因此,从银行盈利的主要方面来看,银行盈利将会呈现一种持续的增长。
论文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简称APEC)自1989年诞生以来的发展历程,不仅其成员数量、组织结构、合作机制、议事范围以及作用与影响力都有了重大的扩展、变化和发展,而且其政治经济影响与政治经济色彩也日益凸显和浓厚。主要表现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形势和秩序、协调实现各成员利益和地缘战略手段。
首先,APEC的诞生,就是全球政治经济战略地缘与区域政治经济战略地缘变化的反应和结果。二战结束以后,美国确立了在全球(包括亚太)经济的主导地位,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起,东亚地区开始形成日本--四小龙--东盟相互间的区域产业分工结构,七十年代末中国也开始了逐步加入世界主体经济体系,而地处大洋洲的澳新也开始把经济联系的中心移向东亚。但是直到冷战的结束,才“把亚太地区分割开来的’柏林墙’最后推倒了,亚太作为一个经济区域的概念才自然形成了。”[1]“所以,从一定程度上看,APEC可以说是冷战结束的一种积极反应。”[2]
其次,APEC的发展特别是重要新成员的不断加入使得APEC在建设和维护战略地缘具有多样性的、和平稳定的区域秩序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政治经济平台作用。1991年11月中国以国家身份、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身份正式加入APEC并出席第三届部长级会议,这“标志着APEC已更具有生命力和摘要:APEC地缘战略角色的形成和演化的导因是多重的:经济全球化发展和政治多极化趋势以及亚太区域的经济与政治安全形势的特点及变化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外部因素;而APEC独特的组织框架与合作机制以及各主要成员地缘战略的调整与互动则是推动APEC形成和演化的内部因素。从这些内外因素,可以看出APEC的诞生和发展一直与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以及全球与亚太区域政治经济安全形势息息相关。
1993年墨西哥、巴布亚新几内亚加入和1994年智利加入以及1998年秘鲁与越南的加入使得APEC的影响力扩展到南美洲地区,更增加了APEC的多样性;特别是1998年俄罗斯的正式加入,使APEC囊括了除欧盟以外全球的主要力量,这意味着在“G8”之外世界“又有了具有重大政治意义的由中、美、日、俄组成的’G4’:四大国利用这个场所不仅可以进一步加深经济上的相互合作和相互依存,而且通过双边会谈,还可以就国际形势进行定期磋商,并作为探索建立冷战后新的国际体系的场所而发挥作用。”[4]因此,重要成员国的加入,更加突现了APEC在建构与维护和平稳定的亚太区域秩序的作用及其在全球经济和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
第三、APEC的诞生和发展体现了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需要,也是各主要成员政治经济地缘战略互动的结果。就澳大利亚来说,一方面可以通过APEC积极改善和加强与东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东盟国家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利用其在APEC中“第三者”的身份,来协调东亚发展中国家与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更好地实现其“融入亚洲”的外交战略目标。对日本来说,一方面APEC的成立与发展可以为其减缓来自美国的压力和构筑新的区域秩序提供一个重要的平台;另一方面“通过以APEC为中心的跨太平洋合作的系列外交活动,为日本参与解决太平洋两岸的分歧与冲突,充当东西方桥梁作用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5]从而有利于日本加速实现政治大国和主导区域秩序建构等战略目标。对美国来说,利用APEC,一方面可以形成亚太自由贸易圈,既能主导和密切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与联系,又可以此为更大依托而推动全球性的经济合作和抗衡其他区域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推动APEC的发展,可以使其成为美国实现亚太战略的一种重要手段和途径。对东盟来说,其成员占了APEC三分之一,所以理应充当重要角色:通过自己小国外交的独特魅力,在APEC的运作方式、发展进程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以小圈(东盟自由贸易区)推动大圈(APEC),争取参与主导APEC的进程,使APEC成为平衡中、美、日、俄等大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机制,从而维护和发展有利于东盟政治经济建设的亚太区域秩序。对中国来说,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APEC的活动平台,为中国进一步搞好睦邻友好关系以及改善和发展中美、中日等大国间政治经济关系服务;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参与相关活动来推动APEC的发展进程,在重大问题上发挥中国的优势或施加独特的影响,既有利于各成员增加对中国的理解并形成相关的共识,又有利于为中国国内经济建设与政治改革的顺利进行创设和发展一个和平稳定的区域政治经济秩序。对俄罗斯来说,借助APEC,并纳入其亚太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一方面可以在中、美、日等大国互动关系中发挥独特的平衡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改善在亚洲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来自北约东扩造成的压力。[6]对台湾来说,“参与APEC的目的,是希望以亚太地区民主发展的前驱、自由市场的忠实拥护者以及世界发展最快速的经济体等因素,通过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经济合作与社会活动,加强与亚太其它国家的政治经济关系,塑造台湾的’国家’形象,以增强其国际地位。”[7]结束语
APEC的成立、运转和发展既依赖于全体成员的积极参与、协调一致和承诺落实,同时又需要一个好的综合环境:成员个体内部良好的政治经济形势、整个区域良好而稳定的经济形势、主要成员(特别是发达经济体成员)能够起带头作用以及各成员间稳定的政治关系。总之,APEC的政治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各主要成员的地缘战略,客观上或间接或直接地有利于维护亚太区域政治安全秩序,因而有力地促进了亚太区域经济合作的深入发展以及APEC本身的不断演化。
参考文献:
[1]张蕴岭,赵江林.亚太区域合作的发展.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2.
[2]喻常森.亚太地区合作的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3.
[3]王嵎生.亲历APEC.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26.
论文摘 要: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文化交流越来越国家化以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的年代, 企业的外部环境日趋开放,面临国际市场挑战更加激烈。因此本文以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最为重要因素对企业发展、升级中的重要性及相互间的影响进行系统性的分析与研究。以探讨如何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把国外新的管理思想、管理文化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企业管理模式,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1.企业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及新的形势下企业管理面临的挑战
1.1企业管理在企业运营中的作用
企业管理涵盖对企业的一切管理行为,包括对财务的管理,对生产活动的管理,对投资的管理,对营销的管理,对危机的管理等等[1] 可以这样认为“企业管理”是一个企业生命体的骨架,这个骨架结构支撑着企业中的每个细胞的新陈代谢的同时也需要自身不断的新陈代谢。从整体上分析 企业管理包括四种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也可以这样认为广义上的企业管理就是这么一个为了企业能顺畅并成功经营而进行的计划、决策、组织、领导、控制、协调等一系列活动的总称。
1.2我国企业管理的现状
改革开放的几十年里,我国经济模式发生了复杂的变化,由传统的国有化经济模式发展成为多种经济体相结合的经济模式体。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我国企业管理模式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为适应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性质,牵动着我国企业管理也随着经济形势完善和创新。近几年随着中国加入 WTO,以及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中国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进入国际市场。此时,企业的生产管理活动范围将由国内拓展到全球,不能仅靠利用国内资源来谋求发展,而是必须广泛地利用世界各国的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发展自己,以求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 同时,其生产协作关系也不再局限于国内,而是要在全球范围内寻求合作伙伴;而且,企业的发展也不仅仅受国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同时也要受到国际经济形势、资源、环境等因素的制约[2]。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日趋规模化、智能化。这使得我国企业管理由制度化和程式化转向了模块化。简明、精确、快速的模块化电子管理程序使得传统的职能计划和信息处理变得异常简单。
1.3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建立企业管理系统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战略联盟已成为西方企业间合作竞争的新形式。在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下,企业间的合作已经成为当代经济体中最为重要的因素,任何一个企业都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上享有优势,网络化又使知识之获取如此便捷低廉,企业间的合作对双方有利。西方企业推出的“战略联盟”,就是这一趋势的具体体现。所谓战略联盟,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实体为特定的战略目标而采取的以任何股权和非股权形式共担风险、共享利益的联合行动。重新设计企业内部组织和企业之间的界面关系,充分关注企业的顾客资本以及客户关系管理,这些课题都对企业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我国经济运行中,越来越的企业管理者将会不断加强企业间的联合和合作,并将这种“战略联盟”的经济营销模式中将是企业应对经融危机和金融风暴等风险最重要的手段,这种联合经济体需要完备的经济管理体系的支撑。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开放的、 数字化的和网络化的,此外也是多个企业共同建立与维护的共同体。此外在当今经济模式下的企业管理体系是企业生存的灵魂,是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必经之路。因此为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处在优势地位,我国企业在进行技术革新、科技创新的同时更要加强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维护。
2.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及新形势下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全球经济一体化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发展提供了机遇,同时也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困难。企业要想发展壮大,增强国际竞争力,就必须在经营管理上下大工夫,学习先进的管理技术和体制,根据自身制定合理的管理体系,逐步缩小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功。
企业文化是企业精神文化、企业制度文化、企业行为文化、企业物质文化等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过程中,它不是虚无形态独立存在的,而是可以渗透在企业的运行过程、经营过程、管理过程以至产生物成果的过程当中。其中制度文化与企业的主体经营理念关系非常密切,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必须紧紧抓住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紧密结合这个重点。只有实现文化与管理的紧密结合,企业文化导入建设才能走出只做表面文章、空提概念口号、满足表层“效果”的误区,而扎根于企业管理的沃土之中,突显其生命力。一个成功的企业,必然有一套的完善的管理体制、科学的管理制度、先进的管理理企业管理与文化导入念。如果说,企业的体制、制度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体手段,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处在非常重要的位置,那么,提炼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良好的管理行为,就成为了企业文化导入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就决定了企业文化导入必须与企业管理“结缘”,才能使企业实现持续发展。
对于中国而言,很多企业以企业文化为主、企业管理为辅的配合也是成立的。在企业管理中以企业文化教化和感染员工及客户,使社会认同这个企业文化的同时认同企业。这种经营理念是中国500文化古国特有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企业管理的运行是以企业的一系列制度、规则、章程的有效执行来维持的,具有显性、刚性的形态特点,而企业文化导入是企业倡导的“道德规范”,企业文化导入的确立是以企业的价值观、经营理念的培养和有效践行来实现的,具有隐性、柔性的形态特点。企业文化是企业长期以来一直信奉及遵守的经营观念或价值观体系,这种价值观体系可以具体从企业的产品、服务、员工的行为以及管理规范当中体现出来。在新的经济形式下我国企业对内及对外的经济活动中更应该坚持和宣传自身的企业文化,因为这种企业文化是经过时间和岁月沉淀出的一个企业的精华。是一个企业能够在国民及国际立足的根本。
通常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管理的特色和效率,决定了企业将会以怎样的方式进行内部和外部的行为一旦企业文化形成(而企业领导者通常会以自身价值观构建企业文化),人们便会不自觉地、无意识地依照企业文化选择自己的行为。企业文化被蕴含在企业的整个管理程当中。这个过程,是没有办法通过先构建管理模式与系统后建立企业文化这样一个顺序达成的。换句话说,当管理者试图去创造构建企业文化的时候,是依照他们心中的价值取向、他们的文化倾向为核心,配以各种规章制度、管理行为作为骨架,紧紧地将核心包在其中。这种情况,正如有些学者所说,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的灵魂。
3.结语
制度和管理是有形的,文化是无形的。制度是基础是硬件,文化是动力是软件,管理是桥梁,制度和文化透过管理发挥作用。制度是企业管理的低层次,制度化的管理绝不是好的管理;管理的中级形式是管理人员所实施的管理;文化是企业管理的高级形式,因为企业文化靠管理者发起,是管理者的责任。因此,管理靠企业文化来维系。企业要做到让员工有归属感、成长感、成就感,这样才能发挥员工的最大价值,使员工产生最终的使命感。
参考文献
[1]施京京.企业管理与文化导入.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11,11
论文摘要 亚洲特别是东亚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亚洲出现了经济和货币一体化的趋势,亚洲金融危机加快了亚洲货币合作的步伐。亚洲实行货币合作存在充分的可行性,但从目前来看,实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困难重重。展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如果亚洲各国能相互信任,互助合作,亚洲经济能够相对平稳发展,亚洲区域货币整合仍有巨大的空间。
现在,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是经济全球化,同时,在全球金融一体化的背景下,又出现了区域汇率协调安排和货币区域化。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Robert Mundell在2000年就曾预言在未来十年内将会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合作区。目前欧元区和美元区正发展得如火如荼。亚洲货币合作,在亚洲金融危机后也开始启动。亚洲货币合作的直接动因是亚洲金融危机。1997年7月发生的货币危机起始于泰国,在很短的时间内扩散到东亚其他国家,最终发展成为地区性的严重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一极,亚洲各国有必要加强本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亚洲区域货币面临着重新整合的必要和趋势。以下从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开始,到货币合作的形式以及成本收益分析去论述国际货币合作,之后结合亚洲发展现状分析亚洲区域货币合作的前景,最后指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必须加强亚洲各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目的
开放经济中所有的宏观经济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讨论都涉及到固定汇率和浮动汇率问题。各国要实现国内充分就业,维持经济增长和低通货膨胀以及国际收支平衡这样一个内外均衡的宏观经济,必须协调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汇率政策,此外,还要使本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外国的经济政策相协调。汇率政策是国际经济协调的核心之一。国际货币合作的第一个目的就是稳定汇率。稳定汇率的目的就是能够保持与主要的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固定汇率,减少国际经济活动的不确定性。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稳定发展,促进专业化分工和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第二个目的是政策自主。政策自主的目的是为了能够拥有自主地制定货币政策的权利,为了能够比较自由地选择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的各种组合,为更好的管理国内经济提供更多的政策选择。第三个目的是防止投机。防止投机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方便地控制投机性的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以防止这种资本流动可能带来的不稳定的经济冲击。
二、国际货币合作形式及成本收益
(一)国际货币合作形式
为了解决以上三者间的问题,出路只有一条,就是实行国际货币合作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就像麦金农和蒙代尔所建议的那样建立最佳货币区,或者象欧盟那样建立单一的货币联盟或单一货币区。下面就国际货币合作程度的差别,简述货币合作的形式。
1.汇率联盟。汇率联盟要求各个成员国相互之间实行不可改变的,纯粹的固定汇率,而且不允许做出任何边际调整。这样的国际货币合作显然要求各个成员国对短期资本国际流动进行控制。否则,短期资本流动会使固定汇率难以维持。
2.货币一体化。货币一体化也叫最优货币区,它包括的内容有: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
3.货币单一化。这种货币合作形式有三个要素组成:统一货币,统一储备,统一央行。成员国没有汇率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自主权,汇率水平以及储备数量由统一的央行来决定。成员国和非成员国的外汇支付与平衡也由共同的央行来处理;每个成员国的金融当局只能拥有少量的外汇储备用于日常的周转支付。
这些合作形式不能保证成员国同时获得汇率稳定,自主政策和控制的资本流动这三个目的,充其量只能获得其中的两个。但是,为什么这么多国家还热衷于进行国际货币合作呢?这个问题只能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和收益分析中得到答案。货币合作不是最优的政策选择,但确实次优的政策选择。
(二)国际货币合作成本
国际货币合作的成本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汇率调整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因为参与货币合作要稳定汇率,所以成员国失去调整和选择汇率的权利,参与货币合作的结果将合作前的汇率冲击转化成合作后的贸易冲击。
2.参与国际货币合作的成员国将因此失去货币政策自主这个重要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成员国不能自主控制货币政策,那就必须面对下列困境之一:要么是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通货膨胀,要么承受高于其他国家的失业率。
(三)国际货币合作收益
国际货币合作的收益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1.可以降低国际贸易的汇率风险。对于国际贸易商来说,不稳定的汇率是它面临的风险之一。通过货币合作可以形成相对固定的汇率,那么汇率变动的不确定性就大大降低,就可以促进各国贸易的增加和国民收入的增长。
2.可以减少贸易商货币兑换的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如果没有国际货币合作,各国货币就难以自由兑换,那么贸易商货币对方成本和投资商资本流动的费用就大大增加。通过货币合作可以降低这种交易费用,刺激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带动各国经济增长。
3.可以减少国际货币投机的冲击。一方面成员国之间汇率和货币收益因为货币合作而趋向于拉平,货币差价缩少,减少投机利润;另一方面因为一体化之后货币的绝对规模扩大,国际投机者没有那么大的经济实力冲击一体化的货币体系
4.可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货币合作而导致的货币一体化的结果将稳定汇率和减少国际货币兑换成本,推动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的发展,由此产生的产业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将大于自由贸易协定或直接跨国投资而产生的效应。也就是说货币合作将进一步放大自由贸易协定或跨国直接投资产生的结构优化和规模经济效应。
三、亚洲区域经济发展现状和货币合作的可行性
从最优货币区理论来看,具有下列特征的国家适合组成货币合作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劳动力和资本流动性较强,工资价格具有充分的弹性,货币政策目标相似等等。
(一)对外经济开放度。伴随经济一体化的投融资活动的一体化,因此,衡量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应仅仅以对外贸易占GDP比重来衡量,还应该考虑综合开放程度,以体现一国贸易,投资,金融三方面与世界经济融和的程度。东亚地区的综合开放度比较高,但国别差异较大,中国香港和新加坡是地区性的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对外开放度很高;而中国,日本,韩国综合开放度较低。因此迫切需要稳定汇率,进行货币合作。
(二)工资价格刚性。亚洲地区的工资和价格具有较大的弹性。这是因为亚洲是具有较高增长速度的发展中地区,一些国家的工业化刚刚完成,而另一些地区则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工业化过程伴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大批量转移,这种转移在满足工业化过程对劳动力的巨大的需求的同时,也保证了劳动力市场的充分弹性。另外,亚洲国家工会力量与欧美国家相比较弱,谈判能力低,失业保障也不健全,导致工资刚性不强。
(三)要素市场的灵活性。要素市场越灵活,资本及劳动力的流动性越高,成员国财政转移的程度越大,这些国家越有可能组成最优货币区。亚洲各国和地区目前限制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很多,包括语言障碍,法律障碍,文化障碍等,这都使亚洲各国的劳动力流动程度很低。其次,亚洲各国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异。亚洲区域大国——中国,韩国,日本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金融抑制,资本流动存在一定的障碍,致使整个亚洲区域的资本流动性不高。
(四)政策目标的相似性。政策目标相似性越高,在对付经济冲击时货币合作各方的政策协调越容易,货币合作越容易成功。衡量各国政策目标是否一致的一个重要指标是通货膨胀率。亚洲各国的通货膨胀率差异很大,为建立货币合作区的政策协调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目前,亚洲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所提高,但是整个区域内经济一体化的程度存在差异,货币合作便经常在两国或三国之间进行,以两国或几国签订协议的形式存在,具有双边性。此外,亚洲各国还没有涉及汇率稳定的严格的框架协议,只是进行汇率稳定的尝试性合作,如建立双边或多边的政府货币互换协议,紧急时刻货币援助协议,共同干预市场汇率的行动等等。
四、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要求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
金融全球化背景下,货币合作的形式主要有汇率联盟、货币一体化、货币单一化三种形式。亚洲的最优选择应该是第二种演进路径。货币一体化要求:成员国之间相会实行固定汇率,而且不能作边际调整;成员国实行货币一体化,即没有外汇管制,成员国的货币可以自由兑换;金融市场一体化,即资本可以在成员国之间自由流动;成员国具有共同的货币政策。与欧洲相比,亚洲货币合作的困难可能主要来自政治方面,长期以来,东亚各国和地区一直存在分歧,如领土纠纷,文化传统,宗教信仰,价值观差异等,因此他们更多的是对方为竞争对手而不是潜在合作伙伴。其次,货币合作要求各国要让度一部分经济政策的自主权,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这就要求亚洲各国必须加强宏观经济政策的协调。协调宏观经济政策,就要做到:第一,协调各国的货币政策,实行相近的通货配置率和失业率;要实现区域货币合作,就要实行共同的货币政策,亚洲国家和地区要显示出愿意放弃货币自主权以换取货币合作成功的决心。第二,加强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与合作;交流各自对经济形势的看法;交流说实行政策对经济形势影响的看法;只有这样,成员国相互间才能增进了解,才有可能最大限度的协调宏观经济政策,从而为亚洲区域货币合作迈出坚实的一步。
参考文献
[1]于海.金融问题研究与分析.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9).
[2]何泽荣.入世与中国金融国际化研究.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7).
[3]林志远.中国宏观经济问题改革出路.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9).
[4]孙新雷.国际经济理论与政策.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8).
[5]陈野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与中国的金融创新.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11).
[6]何璋.国际金融.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