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红色文化论文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1篇

叶桉、刘琳在《职教论坛》2015年34期撰文,肯定当代工匠精神是社会发展和国家强盛的呼唤,创新性地将红色文化有机融入职业院校德育和素质教育中以培育当代工匠精神,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理论基础、逻辑关系和模式机制入手,着力阐发红色文化的精神动力、普遍价值和特殊意义在培育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主体地位和导向作用,为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的培育开拓了新思路,创造了新途径。

当代工匠精神的塑造一方面要从传统时代的工匠技艺与民间文化吸取营养,另一方面要汲取西方工匠精神的内涵精华。然而传统的工匠文化和西方的工匠精神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和现实中产生的,不可避免存在着局限性,因此,在对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的继承和扬弃的同时,培育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工匠精神刻不容缓。红色文化的内涵、价值、作用,既与传统的和西方的工匠精神同条共贯,又呈现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独特哲学品质,红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工匠精神的文化内涵,使之具有时代精神、红色烙印、民族特点和社会责任,继而成为普世的观念;另一方面,为职业院校的育人模式、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拓展了新空间、新理念、新方法。以此为桥梁纽带和平台管道,可以为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支撑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大国工匠”精神塑造的新途径。

从理念层面上作者指出:1.应在“文化时代”以红色文化凸显职业院校“文化育人”的中心地位,用红色文化弘扬创建职业院校文化氛围;2.应通过红色文化内涵与当代工匠精神的科学对应分析,找准和构建红色文化传承与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对接点和融合面;3.应把握红色文化促进当代工匠精神培育协同创新的正确路径,将红色文化纳入职业院校办学指导思想、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等顶层设计和各个环节之中。

在操作层面作者建议:1.首先要在红色文化引导下建构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理论模型。2.要加强红色文化推动职业院校当代工匠精神培育的实证研究。3.要坚持以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立足当代文化思想发展规律和把握文化理论研究的前沿,基于当前职业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建立健全存在的问题和当代工匠精神缺乏的状况,凸显红色文化在革新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突出办学特色和形成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等方面对培育当代工匠精神的巨大影响。4.要遵守科学的教育教学规律并善于适用思想政治工作的好传统与方法,将红色文化纳入到学校德育工作顶层设计内容之中,有机地与职业院校文化建设、与学校党政工作共同部署、协同进行,在制度层面、在载体层面和表现形式上发挥红色文化作用,为形成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当代工匠精神提供良好文化氛围。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地域文化;小城镇;文化景观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特有名片,它的形成无不与其自然环境、地理区位条件、历史文化、等主观意识以及当前的经济结构特征等现实因素密切相关。对于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则需要通过充分认知当地的地域文化从而提炼出特色文化元素符号,并在设计中灵活运用。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

盐城市位于江苏省北部,濒临东部沿海,是著名的东方湿地之都,拥有美丽的黄金海岸线。近几年随着沿海大开发战略的提出,盐城的社会经济也得到迅猛发展,为小城镇规划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盐城地处苏北与苏南、苏中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差甚远,因此在小城镇建设的速度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盐城小城镇发展的机遇:一是盐城属于红色革命老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经济生产总值较苏南地区差距大,可以通过基础经济发展带动城镇发展;二是盐城濒临东部沿海并占据较长的海岸线但是由于地质关系无法建造深海港口,而与苏南三角经济圈距离较远,难以接收到大城市的经济辐射,为小城镇带动城市建设提供条件;三是盐城本身城市偏小,无法与苏南那种小区域内便有一座中心城市作发展辐射中心带动区域发展相比拟,因此小城镇发展具有可行性。

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指导原则

盐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发展背景,在历史进程中盐城地域文化呈现三大特色,即因为盛产海盐而围绕海盐的制作过程提取文化元素为海盐文化,而作为曾经的革命老区,曾有“陕北有个延安,苏北有个盐城”的说法,故而因“红色文化”也享有盛名,因濒临黄海,拥有亚洲面积最大的沿海滩涂湿地,生态环境优美从而具有“绿色文化”特色。

1.以城镇的居民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

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应该基于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既要保持城镇原有生态环境的保护,又要区别于原有的城镇景观单一化,譬如对于串场河区域的城镇文化景观可以利用废弃的运河、晒盐场、船等作为设计元素,在设计中让人们对过去的回忆有所寄托,让后辈们对于前辈们辛苦劳作“因盐而生,因盐而兴”不畏艰辛、勇于开拓的精神有所了解。对于红色古迹比较多的城镇区域的文化景观设计时,需要加大对文化古迹的保护力度,充分挖掘红色文化元素。对于绿色文化则是在水网纵横、湖荡相连的水乡充分体现。保护生态环境不受破坏的前提下,设计湖海景观,使新的城镇文化景观四面环水,展现浓烈的水乡文化风貌。同时在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时还需要杜绝对城市景观形式的简单随意的效仿,否则这样的设计只会脱离城镇居民生活的节奏无法得到人们的认同。

2.以完善城镇文化景观功能为设计要点

完善城镇文化景观设计中的公共空间设计,公共空间的设计在当下小城镇景观设计中没有从城镇居民的需求出发,而是对于城市公共空间的简单模仿,是当前普遍存在的问题。

小城镇居民的生活习惯、生产方式都与城市居民不同,因为城镇居民的生产方式单一,主要以基础农业经济为主,所以对于娱乐设施的需求具有明显季节性的,夏忙秋收时无暇娱乐,而春冬时节则属于农闲期,需要有可以解决居民休闲娱乐的场所。

城镇是对于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完整的地方,因此很多传统节日依然在邻里之间延续,所以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一功能的需求,设置可以供人们民间庆典或乡村舞蹈等娱乐活动的场所。这些场所不应与城市广场攀比,不然会给人以陌生、乏味的感觉,无法得到当地居民的认同。

传统的集市是小城镇特有的商业活动场所,三日一集、五日一会,都需要专门的商业街市。对于有地方特色的商品或商业形式都需要强化城镇文化景观的特色,设计出具有时代特色的小城镇商业活动场所。

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的意义

小城镇是周边乡村功能服务集散的中心区域,因此它的传统风貌和文化保存的相对比较完整,能最直接的体现地域性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等地域特色。对于盐城小城镇文化景观设计是在提取盐城地域文化特色后进行的,“海盐文化”“红色文化”“绿色文化”充分理解后设计可以充分展现当地的民俗风情,展示城镇的历史风采,保护自然生态环境。

总之对于盐城地区的小城镇而言,小城镇文化景观的设计探索研究在当前沿海大开发战略提出的前提下进行的。因此要捉住这个机遇,充分利用盐城小城镇发展的可行性条件,做好整体前期规划,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幸福指数。

参考文献:

[1]盐城市统计局.盐城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

[2]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

[3]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

[4] 庞艳.文化型小城镇景观设计研究[D].同济大学,2009

[5]文剑钢.小城镇形象与环境艺术设计[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作者单位:盐城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区域特色文化 建设 传播

千百年来,因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及历史发展进程等因素影响,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笔者生活在位于山东半岛中部的潍坊市,这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名城,区域文化源远流长,被誉为世界风筝之都。作为历史古州名郡,潍坊古属齐鲁之邦,汉唐时置北海郡,宋金时期改为潍州。古北海特殊的地理环境为区域文化的生成创造了前提,下面,我们就以北海(潍坊)文化为例,来谈一下区域特色文化的建设与传播。

区域特色文化的内涵

历史文化遗存主题。历史文化遗存,既浓缩了悠久的历史,也传承了优秀的文化。潍坊在上古时期属于东夷文化圈,古代文化遗址星罗棋布。目前,潍坊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共有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47处,仅古遗址、古建筑、古石刻和遗像等不可移动文物就有1800多处。这些古代文化源远流长、恢弘大气、绚丽多姿,具有独特神韵。

风景名胜主题。风景名胜是重要的旅游资源,保护和宣传风景名胜,可集中揭示风景名胜的文化内涵,促进旅游文化的繁荣。如潍坊市临朐县的石门坊,不仅山奇水秀,更以红叶而著名,为我国五大红叶景观之一,齐鲁红叶为之冠。位于潍坊青州市南郊的云门山,属泰沂山脉,是山岳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自然风景区,主峰海拔421米。平野拔笏,松荫覆足,虽不高而有千仞之势,自古为齐鲁名山,素有“东齐秀色”之称。云门山景区以“古、奇、峻、旷”为特色,集书法、石刻、民俗、宗教、自然景观为一体。

名人主题。绵绵的历史长河中,在各个领域作出突出贡献的名人,宛如朵朵浪花,折射出文化之光。以本土籍的名人为线索,追寻名人成长的踪迹,建立名人档案,使之成为研究名人及相关工作领域的第一手材料,是特色文化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如潍坊学院的名人馆,里面收录了潍坊地区100多位不同时期的历史名人,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春秋时期齐国的政治家晏婴、汉朝的经学大师郑玄、北魏的农学家贾思勰、北宋名臣王曾、清代重臣刘墉和现代的革命先驱王尽美、当代著名作家臧克家等。

名优特产主题。名优特产是各地经济发展的标志与成果,是为当地经济服务的重要手段。在潍坊地区盛传这样一段顺口溜:“烟台苹果莱阳梨,比不上潍坊的萝卜皮。”上乘精品潍县萝卜,清香,汁多且甜,皮微辛,甚是可口。还有如今潍坊的寿光市,是国务院命名的“中国蔬菜之乡”,拥有全国最大的蔬菜批发市场,每年一届的蔬菜博览会,更是菜界一绝,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形成传统特产与现代旅游的绝妙配合。

民俗文化主题。民俗文化源于民间,流传、发展于民间,是人们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潍坊风筝、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剪纸、聂家庄泥塑、潍坊核雕、诸城派古琴、茂腔等13 个项目,被确定为山东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杨家埠木版年画、高密扑灰年画、潍坊地区的茂腔等被确定为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另外,潍坊的嵌银漆器、仿古铜、核雕、刺绣、布玩具等传统工艺也享誉海内外,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

地方音乐主题。潍坊拥有灿烂多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丰富的民间艺术资源,有民间歌曲――号子、小调等;民间舞蹈――秧歌、花灯、小章竹马等;曲艺音乐――大鼓、快书、潍县说书等;戏曲音乐――茂腔、周姑子戏、吕剧等;民族器乐――青州挫琴、诸城古琴等。所有此类,无不是土生土长、深深根植于黄土地的民间音乐形式,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至今流行不衰。

红色教育主题。红色文化是丰富的党史教育资源和红色旅游资源,是弘扬光荣传统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素材。例如,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南侧的王尽美故居,2006年6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位于潍坊诸城市枳沟镇大北杏村西南岭上的王尽美纪念馆,不仅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更成为现代红色旅游亮点。

历史纪念地主题。如潍县(潍坊市的前身)集中营,位于潍坊市奎文区虞河南岸。1883年美国基督教长老狄乐播来潍,利用《》中清政府的赔款,在潍县教友的帮助下,建成潍县乐道院,此后成为昌潍(潍坊建市之前称昌潍地区)一带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将中国沦陷区内的许多外国侨民强行关押,乐道院被日军改造成集中营。据统计,这里最多的时候曾被关押过2008名外国侨民。

宗教文化主题。1988年至1990年,潍坊诸城市发现一处佛教窖藏遗址,出土石造像残体400余件,为北魏晚期(520年)至北周初年(572年前后)所造,其中以北齐时期的造像最为精美,印证了当时崇尚佛教的社会风气。另外,较为著名的石造像,还有云门山石窟造像、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石门坊石窟造像和沂山石造像等,成为研究佛教、道教兴衰和社会历史的重要实物史料,是民族文化艺术的瑰宝。其中青州市驼山摩崖石窟造像群,1988年被定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

促进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意义

为经济建设提供服务。随着社会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来临,人类社会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世界经济发展也越来越呈现区域化特征。当前,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经济增长中文化的推动力越来越突出,经济效益中的文化附加值越来越明显。今天的区域经济来源于昨天文化的弘扬,经济与文化应该是协调发展、同步前进的。

不同的区域文化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特色资源,利用地域文化资源,开展各种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来招商引资,文化主动为经贸服务,带动经济起飞是目前区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成功范例。潍坊是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城市,是沿海重点开发开放城市。现已形成机械装备、海洋化工、纺织服装、造纸包装、食品加工、电子信息等优势产业,有45种主导产品,生产规模居全省同行业第一,32种产品居全国同行业前列。机电、化工、纺织、电子、旅游等是潍坊经济的支柱行业,在全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目前,潍坊正在建设经济强市、文化名市、旅游大市,将城市逐步建设成为“两基地、两中心、一枢纽”。例如,作为著名的世界风筝之都,按照“风筝牵线、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宗旨,潍坊已成功举办了27 届国际风筝会,许多土特产品也随着风筝享誉海内外。北海(潍坊)濒临渤海,拥有丰富的海水资源,人们自古享有渔盐之利,现今又在这里建立了亚洲最大的海洋化工基地――海化集团。文化作为产业在经济过程中直接运作,创造出丰厚的经济效益。潍坊乡土气息浓郁的杨家埠民间艺术大观园就吸引了成千上万的游客来此参观和购买年画、风筝等民俗工艺品。

总之,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文化建设必须结合起来,只有让文化融入经济、服务经济,才能促进经济发展。

大力弘扬人文精神,提高全民素质。人文精神是构成社会凝聚力以及提升文化品位和区域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宽仁尚德、务实开放、兼收众长是北海文化的精髓。出生于夷潍(现潍坊高密)的齐相晏婴曾提醒人们“凡有血性,皆有争心,故(利)不可强,思义为愈”,体现了把利益追求建立在合乎道义基础上的意识。同时,北海文化中还体现出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品格,具有因势趋时的特点。新时期尤其要弘扬北海文化精神, 塑造北海人独特的人文品格, 把北海文化的内在精神,融化到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中去。为此,在区域文化建设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创建活动,做到商业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的协调发展;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强化人文精神在人的各个阶段的培育,力争把人文精神的培育融入区域经济、文化、法治发展的各个角落之中。通过文化的作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引导人们追求更高尚的生活意义,使人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而且在知识、道德、审美诸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如果没有文化,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建设和谐社会,很大程度上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思想灵魂和精神实质。相应地,追求社会和谐的实践又会推动和谐文化的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可以有效地调节社会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形成和谐和睦的社会秩序。处理好新形势下的社会矛盾, 需要全面运用政治、经济、法律、思想、道德等各种方式。培育和谐文化,倡导和谐精神,就是其中的一种重要方式。建设和谐文化,可以发挥文化的调节和整合作用,帮助人们用正确的立场、观念和方法观察社会,尤其是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减少思想认识上的片面性和极端性;能够帮助人们正确认识和自觉遵守社会的法律、道德等规范,形成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良好风尚。这对于调节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能够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一座历史古城来说,和谐既是形象、品牌,也是环境、资源。构建和谐城市是潍坊市800多万人民的共同愿望。当前,我国改革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矛盾和问题对和谐文化建设提出了具体的、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下工夫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的思想价值观念,引导人们用和谐的思想认识事物,用和谐的态度对待问题,用和谐的方式处理矛盾,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追求,推动形成诚信友爱、融洽和睦的人际关系,使和谐的理念成为全社会的重要价值取向。

区域特色文化建设与传播的措施

文化是人类的记忆,一个个名人、一道道风景,都是地区文化的靓丽名片,建设与传播区域文化是提升社会价值的一项重要举措。

设置研究机构,健全研究队伍。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是挖掘区域特色,为现实服务的技术保证。2004 年在北海(潍坊)文化研究中心的基础上, 在潍坊当地的高校――潍坊学院成立了“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北海(潍坊)文化研究院下设北海(潍坊)文化与现代化研究、地方文学与方言研究、北海(潍坊)书画与工艺艺术研究和地方音乐与戏曲研究等4 个研究所。聘请省内外知名学者参与研究,组建了一支以高校学术骨干为主、由专兼职人员构成的研究队伍, 形成了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新格局。组织上的重视、机制上的完备和经费上的保证, 有力地整合了当地学术研究力量, 推进了北海(潍坊)文化的研究进程。

充分发挥区域学术文化和地域资源优势, 倾力打造区域文化品牌。例如,近年来,经过不断探索与研究,北海(潍坊)文化在区域特色方面凝聚了诸多方面的成果。公开发表了系列学术论文,出版了具有地域性文化的学术专著,并积极参与国家及省级民俗史志研究等专项课题,得到了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成为促进区域文化建设与传播的一个重要渠道。

举办各种文化学术研讨会及交流会,积极加强不同区域间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不断推进区域文化研究的国际化进程。因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文化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不同文化之间相互碰撞、相互融合、相互渗透、取长补短的过程。千百年的历史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加强地区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才能促进文化的发展与完善,文化才能愈来愈走向成熟。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4篇

一、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背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丰南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中小学布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具体而言,即把文化建设作为引领和推动学校内涵发展的崭新增长点和重要抓手,并确定“以义务教育阶段为重点,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战略,努力打造富有活力的丰南教育。

二、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步骤

1.谋定后动,科学部署

为了准确把握和科学指导丰南区各学校的文化建设,我们虚心学习,积极探索,多措并举,以提升理论水平和操作能力,具体包括四方面。一是走出去学习。例如,组织相关人员到天津、山东、大连、四川及广西等地的名校学习和考察。二是请专家指导。例如:请山东省专家团队参与实验小学理念文化建设设计,请天津市教科院教授、唐山师范学院教授等专家举办专题讲座,进行理论辅导。三是搭建交流平台。定期举办读书报告会、开展校长大讲堂和教师论坛活动,交流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想法和建议。四是创办丰南区学校文化建设月刊,开辟学校文化建设有关论文、研究报告、案例分析及研究感悟等的交流阵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学习、讨论和探索中,丰南区教育局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全心投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确立丰南区学校文化建设的总体方案,确定“以凝练学校核心理念为中心,以落实六大载体为途径,以实施三化工程为手段,使师生形成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的工作思路,拉开丰南区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帷幕。

2.精心雕琢,凝铸校魂

凝练学校核心理念和构建理念体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中心,是对办学思想、办学思路的高度概括,是学校本质、个性和精神面貌的集中反映。在构建理念体系的过程中,干部教师全员参与,集思广益,丰南区教育局专家指导组深入各校,参与讨论,推敲定稿,全程指导。经过三年努力,丰南区83所中小学都根据本校发展的需要,结合地域环境、历史传承、办学积淀、学校特色和社会期望等因素,凝练出既个性鲜明,又符合时代要求的核心理念及理念体系。例如,地处革命老区的辉坨小学和海边渔村的经安中学,分别以“传承红色文化,染红人生底色”和“浸润海洋文化,激励师生共同成长”为核心理念,对本地文化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和利用,形成独有的风格和特色。又如,唐坊小学和横沽小学分别以“书写六年方正字,养成终身好习惯”和“实践收获真知,笃行成就未来”为核心理念,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又体现新课程改革的精神。

3.践行理念,落实“三化”

为了使理念生根,文化落地,我们在《丰南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中作出详细的安排部署,以指导各学校通过“六大载体”,实施“三化”工程。

“三化”即将核心理念内化于心——形成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外化于行——形成师生共同的行为方式;固化于物——将理念文化的要素用图文符号固定下来。“六大载体”即通过德育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六方面的工作,践行核心理念,形成个性化的文化特质和办学特色。

(1)确定德育理念,推动德育文化建设

在学校核心理念的指导下,确定符合本校实际的德育工作理念,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系列德育主题,并按照“明确主题、营造氛围,活动推进、分层实施,展示交流、评比推动,总结评价、拓展延伸”四环节工作要求,有效整合课堂文化、课程文化、活动文化、制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教育因素,紧密结合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开展丰富多彩、扎实有效的主题教育月活动。主要包括“三种教育”活动。一是尊重包容教育,即以大海宽广、博大的品格为切入点,通过主题班会、演讲比赛和短剧创作等多种形式,提升学生对海洋精神的认识,并将这种品质融入自己的性格之中。二是和谐奉献教育,即用大海博爱奉献的品格引导师生建立融洽的人际关系,构建和谐校园,激励师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生活在集体中,以无私奉献为荣,以创建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为己任。三是勤奋励志教育,即通过大海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精神,鼓励师生在成长的航程中,乘风破浪、直挂云帆,培养师生克服困难的勇气,让师生在与困难作斗争的过程中,拥有健康的体魄和坚强的性格。

(2)打造高效课堂,推进课堂文化建设

为了使学校文化真正落地生根,做到“内化于心”和“外化于形”,区教育局将课堂作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渠道,将学校的核心理念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学科思想,既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及探究的学习精神,又注重培养学生高效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例如,银丰学校在“以人为本,享受教育”的核心理念引领下,从2010年开始,着手进行有效教学研究与实验,构建“以生为本,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经过近三年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3)凸显主题文化,推进课程文化建设

主题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是“理念生根,文化落地”的又一重要举措。为了使核心理念促进师生共同价值取向和共同行为方式的形成,丰南区大力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目前,所有中小学均已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制,并陆续投入使用。校本教材紧扣本校主题文化,将主题文化要素分解到教材,实现了形式灵活、图文并茂、明理与导行并举、教与学并重,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4)彰显文化特色,推进活动文化建设

活动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最有活力的部分,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最有效的途径和载体。因此,各学校根据核心理念,精心设计系列主题文化活动,使月月有主题、周周有评比和天天有活动,为师生搭建个性发展、历练羽翼的舞台。例如:君子文化的“诵读工程”,传统文化的“琴棋书画”,红色文化的“读、写、讲、唱、诵”……丰富多彩、主题鲜明和别具特色的文化活动使师生的行为方式发生变化,逐渐形成学校的主流价值观。

(5)体现独特个性,推进制度文化建设

制度文化是“外化于行”的保障机制,指导各校按本校的核心理念要素修订和完善制度体系,使学校制度体系充分体现学校主题文化的价值取向。目前,83所中小学均建立了以文化管理为特征的制度体系。例如,“海之骄子”“和融少年”“红色奖章”“君子少年”和“阳光之星”等评价制度充分彰显了激励性、发展性和自主性的文化管理魅力。

(6)弘扬主题文化,推进环境文化建设

学校环境文化建设是“固化于物”的重要方面,是传达学校主题文化和学校主流价值观的窗口,时刻浸润师生的心灵。各校在环境文化打造过程中,师生广泛参与,献计献策,丰南区教育局专家组现场指导,将理念文化要素分解成若干维度,用风格各异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集艺术性、知识性和教育性于一体。例如,实验小学西校区将“君子文化”分解成“忠、孝、廉、礼、智、信”六个维度进行设计,并按楼层布局,达到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和浑然一体的效果。

如今的丰南区,学校的文化理念不仅得到更好的诠释,更唤醒师生的文化自觉意识,为师生的发展提供正能量。

三、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策略

1.科研引领策略

为了使学校文化建设不断深入和升华,丰南区开展了有序的专题研究,具体包括两点。一是广泛开展学校文化建设课题研究,指导各学校根据主题文化确定主课题和子课题,鼓励广大干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和实践。二是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科研工作的检查评比和指导。丰南区教育局专家组对各校课题的开题、研究过程及结题等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检查。

2.典型带动策略

2006年,随着《丰南区教育局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见》的出台,我们开始聚精会神地实施学校文化建设工程,主要分三个阶段完成,即尝试摸索积累经验、培养典型示范引领和区域推进普遍开花。

2009年,丰南区培育出实验小学、小集小学、南孙庄中学和丰南电大四所典型学校,其在理念文化、环境文化和视觉文化等方面达到预期效果,外显文化和精神文化焕然一新。这四所典型学校成功承办了丰南区学校文化建设现场会,其经验为全面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工程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支撑。

2010年8月23日,九所典型学校成功亮相,接受全区校长的观摩,其亮点突出、看点新颖,引起强烈反响。例如,辉坨小学“传承红色文化,染红人生底色”的核心理念,独具特色。又如,于庄子小学“用国球精神育人”和稻地二小“传承中华武学精神”的核心理念,最大限度渗透了社会责任感和“以人为本,以国为先”的传统美德。

3.分层推进策略

丰南区教育局文化建设指导小组对全区83所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进行全面评估,制定三类学校的建设标准、实施步骤和完成时间,并分类指导和分层推进。

4.评估激励策略

2010年,丰南区对原有学校星级评估内容和标准进行修改,加大学校文化建设在星级评估体系中的比例,具体包括三点。一是学校文化建设独设一星,既整合绿化、美化的评价要素,又对其他方面工作的评估要素作出调整,与学校核心理念对接,并形成合力。二是在德育工作、课堂教学、教育科研、队伍建设和学校管理等方面的评估中对核心理念要素的渗透与践行进行考量。三是除在星级评估中强化文化建设工作外,丰南区教育局每年进行一次学校文化建设的专项检查评估,并对年度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单位授牌表彰。

5.保障机制

(1)组织保障

为了确保学校文化建设顺利进行,高效完成,丰南区教育局成立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同时成立学校文化建设指导组,负责对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领导协调和具体指导。丰南区教育局各科室分工明确,各负其责,具体包括六点。一是督导室负责配合指导组审核文化建设行动方案,编辑学校文化建设月刊,安排分类指导工作,负责学校理念文化和学校环境文化建设的指导、审查工作;组织校长学校文化大讲堂活动,负责文化建设课题研究项目的管理,指导培树文化建设典型学校,组织“走出去、请进来”的理论提升活动。二是教育科负责制度文化、德育文化、活动文化和特色学校建设,编辑学校文化建设月刊。三是中学教研室负责初中、高中课堂文化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及高效课堂课题研究项目的管理。四是小学教研室负责小学课堂文化建设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及高效课堂课题研究项目的管理。五是人事科负责组织对校长、教师的培训工作。六是各中心校负责所辖区域内学校文化建设的全方位推动,并抓好各个层面的典型示范校。

(2)资金保障

学校文化建设工作得到丰南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每年财政拨款近300万元。为了保证学校其他方面建设工程与文化建设工程的和谐一致、低耗高效,丰南区教育局将学校绿化、美化及内外粉刷等修缮资金与文化建设资金合并使用,并统一按文化建设的总体设计施工,达到理想效果。

四、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效果

学校文化建设的扎实推进,拉动了丰南区的教育教学水平、管理水平,使办学的社会效益明显提升。

1.理念文化引领方向,办学特色正在形成

各学校核心理念体系的构建均考虑到地域环境、历史传承和办学积淀等因素,呈现出特质不同、风格各异的主题文化,直接推动办学特色的形成。例如:南部沿海学校的“海洋文化”,北端城区学校的“君子文化”,东部学校的“红色文化”和西部学校的“龙文化”均匠心独具,异彩纷呈。2012年,丰南区有四所学校被评为“全国特色学校”。

2.学校文化建设助力,办学效益明显提升

学校文化建设强化了文化立校、特色兴校和质量强校的战略思想,使学校管理在规范化、精细化和科学化的基础上,向文化管理迈进,使丰南教育品牌初具雏形。

3.学校文化建设唤醒自觉,师生行为方式改观

在学校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下,师生共同的价值取向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正在形成,学生的自理能力逐渐提升,文化自觉意识明显增强。

红色文化论文范文第5篇

>>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开放存取及信息服务 高校图书馆建设和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创新策略研究 我国独立学院图书馆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研究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使用研究 开放存取模式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策略研究 图书馆开发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研究 我国主要公共图书馆OA资源开发利用调查研究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如何拓宽期刊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渠道 浅谈高校图书馆过刊资源的开发利用 高校图书馆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与开发利用 谈高校图书馆报纸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开放存取下农业高校图书馆资源建设研究 公共图书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模式研究 基于图书馆参与政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研究 高校图书馆在开放存取模式影响下的数字资源建设 重视二次文献的开发利用 提高高校图书馆文献资源利用率 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研究 我国高校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的调查研究 江苏高职院校图书馆特色资源建设与开发利用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 4 ] 都兰,黄如花. “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8-62.

[ 5 ] 杨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57-59.

[ 6 ] 徐汉蓉,胡志芳.我国一流大学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2(09):70-73.

[ 7 ] 徐颖,宋绍成.开放存取: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J].情报科学,2012(11):32.

[ 8 ] 吴林娟.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调查分析[J].情报科学,2013(03):82-86.

[ 9 ] 晁亚男,毕强,滕广青.高校学生用户的开放存取知识需求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0):31-35.

杨 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