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音乐欣赏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教材分析
歌曲《我的祖国》是表现20世纪50年代初期抗美援朝战争的影片《上甘岭》的插曲。乔羽作词,刘炽作曲,描述中国人民志愿军在著名的上甘岭战斗中,发扬革命英雄注意精神,英勇战胜敌人的故事。
这首歌是影片中战士们忍受饥渴、克服困难,坚守在坑道里,怀念祖国,思念家乡时演唱的歌曲。歌曲分为两个乐段,第一乐段优美抒情,第二乐段壮丽宏伟,是一首明朗的颂歌。"美丽的祖国""英雄的祖国""强大的祖国"从各个侧面歌颂了祖国,"辽阔的土地"古老的土地""温暖的土地"则从地域、历史、现实三个视角歌颂了祖国,言简意赅,实是不可多得的精品,这首歌曲被选为"20世纪华人经典"。歌曲音域较宽,气势宏伟,虽然不是一首儿童歌曲,但学生完全可以理解,甚至还可以学唱其中的一些片断,因此将它作为欣赏曲目是很合适的。
2.学习者特征分析
班级共有33名学生,相对于一班,这些学生大多是来自于各个村屯,不是那么的娇生惯养,非常活泼,自由奔放,相对于流行歌曲,网络歌曲来讲,红色歌曲深受他们喜爱,乐于接受,特别是对于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他们很喜欢,当听到这类题材的歌曲的时候,他们意气风发,斗志昂扬,精神振作。每次课前的红歌演唱,他们都参与的积极性都非常的高,比如,歌唱祖国,大中国,让我们荡起双桨等。
3.教学目标
3.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3.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4.教学目标
4.1 知识与技能:熟悉词曲作者以及原唱,以及歌曲创作背景等,并能够背唱歌曲主旋律;清楚乐段所表现的音乐形象,进一步感受领唱合唱这样的演唱形式对于表现主题音乐的作用。
4.2 过程与方法:以识音识词,感乐感美,知学知用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充分利用网络影音、图片多角度、多维度挖掘学生主体潜能,全面提高学生音乐综合素质。
4.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快乐成长为音乐教学理念,面向全体学生,用赏识激励期待的方式调动、评价每个学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产生积极乐观的情感态度,让学生通过视听、演唱、表现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的兴趣,在音乐活动中陶冶其情操。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情感,树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自信心。
5.教学方法
本节课以"感受音乐"为理念,在教学中,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疏导、指导、辅导的作用,通过识音识词,视觉导入法;感乐感美,情感教学法;记谱记律,学唱法;才能展示法;多媒体展示法。
尽最大努力发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全面培养学生的音乐综合素质,让他们快乐成长。
6.教学过程
6.1 识音识词,记谱记律,激情导入:
(1)同学们,有一首影视歌曲,在电影没有公映的时候,它就已经被人所传唱了,而且已经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截至目前已经被中国人传唱了五十多年,这首歌曲是一位伟大的人民音乐家用一周的时间创作出来的,这首歌曲的词作家、曲作家、还有原唱通过这部影片,这首歌曲结成了情深意切,情意浓浓的友谊,在纪念歌曲的曲作者逝世一周年的大型音乐会上,当歌唱家再次演唱这首歌曲的时候,为什么现场的人是那么的充满激动,掌声是那么的滂湃?台上台下为什么一片沸腾呢?你们知道这部电影名字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是什么吗?这首歌曲曲作者词作者是谁?这位动情演唱的歌唱家又是谁嘛?想听想看这个视频吗?
(2)欣赏电影主题歌曲《我的祖国》
A、同学们结合视频回答相关问题(上甘岭;我的祖国;乔羽词;刘炽曲;歌唱家郭兰英)
(3)出示歌谱.
(4)首先熟悉一下这首歌谱相关乐理知识
几拍子 演唱形式 两个乐段
(5)聆听学唱主旋律《我的祖国》
(6)观看"我的祖国"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通过网络影音及图片,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聆听接触《我的祖国》,通过回答问题,主要考察学生视听能力。让这首歌曲在学生心中形成初步的整体感知。音乐是听觉艺术,很多歌曲不是刻意的去教唱而记住的,潜移默化的视听情景的创设,这首歌曲的主要旋律会悄然声息的走进学生的。
6.2 感乐感美,视听学唱,情感升华。
(7)结合《我的祖国》主题歌曲视频引导指导学生进一步对作品进行理解,感受两个乐段所展现的不同的音乐形象,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孝顺父母的教育。
(8)《我的祖国》创作背后的故事:并随着音乐小声哼唱。观看视频:
这一环节设计意图是:任何一部欣赏歌曲,都会有其创作背后的故事,通过视听,学生会身临其境的多角度、多维度去感知、理解作品,比教师的介绍要生动直观。
6.3 知学知用,歌词改编,深化主题。
关键词:美育;审美;音乐欣赏
音乐欣赏课作为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普遍性和易操作性,是普通高校实施音乐教育的最佳方式之一。普通高校音乐教育培养目标不同于专业音乐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以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能通过这个课程来开拓大学生的音乐文化背景,使他们喜爱音乐、感受音乐,通过对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提高审美境界,拓展知识结构,陶冶情操,活跃思维、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1999年,根据李岚清总理关于在高等院校提倡交响乐的讲话精神,国家教育部下发了《高等学校(交响音乐赏析)教学指导纲要(试行)》从而规范了高校的音乐教学,特别是交响音乐欣赏这门课的教学,希望通过音乐欣赏作为审美教育的一种载体,从而促进大学生的素质教育。由此可见,如何开设好高校音乐欣赏教育对大学生的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院校学生音乐知识现状
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来自区县,农村,很多同学在初中高中阶段甚至没有开设过音乐课,对于音乐的基本常识一无所知,有些学生甚至把音乐欣赏课与唱歌课混淆,认为就是在课堂上唱唱歌。大部分学生对于流行音乐以外的音乐没有接触过,对于我国和国外的经典的音乐完全不知道。而我们开设音乐欣赏课,就是要让高雅音乐进入校园,进入课堂。同时也要求学生要掌握一定的音乐方面的知识,我们才能对音乐进行分析,理解,因此在教学当中就会有比较大的问题,首先要做的是为同学们普及音乐方面的基本知识,然后再循序渐进的进行音乐欣赏的教学。
二、开设音乐欣赏是对进行学生美育教育的很好的方式
将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条件,是对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理论成果。音乐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最有效的一种方式。音乐的美,是现实生活当中美的反映,是人类美好心灵的声音体现。我国伟大的音乐家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能够培养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能够培养丰富而高尚的感情;能够培养丰富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培养深刻的审美理解能力
三、我们在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中要把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渗透到音乐欣赏的教学当中去。通过教学活动,帮助同学们培养和发展音乐能力,丰富情感,陶冶情操。
(一)、在教学当中首先要让同学们知道音乐欣赏是什么,它有几个阶段
1.美感阶段。当我们被某种音乐所吸引时,我们就进行了音乐欣赏的美感阶段.它是音乐欣赏的前奏和开始。
2.感性阶段。音乐是感情的艺术。它总是强烈的唤起我们的喜怒哀乐,唤起我们的情感体验,同时深深激起深藏内心的情感片段与音乐的共鸣。
以上两个阶段也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很容易达到的阶段。我们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希望通过学习,让学生能够达到第三个阶段。
3.理性阶段。音乐欣赏的高级阶段,它需要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更高的听觉能力来做必要前提。理性欣赏更贴近音乐的本质,需要能感知、分析和判断音乐。
(二)、创新教学手段
结合多媒体教学,通过音乐,视频,幻灯片等方式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音乐,喜欢上高雅音乐。在课前把需要板书的内容以幻灯片的形式 精心设计制作出来,利用幻灯机、投影仪可以将图片和文字引入学生的视野,这将给学生在视觉上冲击,让学生从单纯的聆听转变为有目的的欣赏。此外要要把音乐与视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会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更能在音乐的情绪、节奏上受到深刻的感染和教育,通过视频,能够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能够发挥出大家的想象力,更加的容易融入到音乐当中,感受音乐的魅力,了解音乐的内涵。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学校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教学需要,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音乐教师,并定期开展培训,提高专业素质和教学能力,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培养目标,制定可行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的备课教案。
高职院校开设非音乐专业学生选修的音乐欣赏课程应注重情感欣赏,让学生能够充分享受音乐创造的美,让学生可以在一种美的环境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和综合素质,从而逐步完善其人格品质,达到个性全面健康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关键词】音乐欣赏信息技术
一、课题的提出
随着“数字化校园”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表现出了巨大的优势,信息技术为音乐学习创造了新的境界,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整和已势在必行。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改变以往音乐欣赏教学目标单一、内容陈旧、教学方单调、教学评价不全面、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等等的弊端,让学生在音乐欣赏课中感受到信息技术创设的真实情境,针对问题,学生通过操作计算机浏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搜集相关的音响、文字、图片等方面的资料,进行处理,获得全面、立体的审美体验,了解相关文化,提升审美素养,同时也会提高学生搜集、整理、运用信息的能力,使学生“在快乐中活动,在活动中学习,在学习中创造”。
二、课题实验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近年来,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在社会文化环境下,借助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取的,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条件日臻成熟。
二是探究合作学习策略,所谓探究合作学习,就是根据学科教学内容确定问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探究、实验、搜集和处理信息,与小组同伴合作交流信息,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三、课题实验研究目标
1、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探究合作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自学了解与音乐作品有关的时代背景以及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作者生平等,然后在教师引导下聆听和感受音乐,使他们感受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的运动中的美和丰富情感,体验心灵的感动。同时,让学生依托网络资源,充分发挥自身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拓展音乐作品的内涵和外延,满足其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从而真正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通过课题研究,让学生熟练掌握信息技术的操作应用技能,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分析和加工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网络公德,从而真正培育学生的信息素养。
3、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教学的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促使教师学习信息技术、应用信息技术,培养教师的信息素养,拓展教师的知识结构,掌握运用软件制作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的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4、探索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教学整合的教学模式。
学科整合是新课改中一个全新的理念,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可以借鉴。我们试图通过课题研究,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为推进音乐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全面整合、促使音乐新课改向纵深发展作出一定的理论贡献
四、课题实验研究的内容、对象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是: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改变过去传统的教学摸式,建立音乐欣赏专题网站,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网上自学、小组协作探究、会话讨论等一系列学生参与活动,建构起学生自己的音乐欣赏知识体系,从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联系,为终身学习和享受音乐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研究对象是:我校小学五年级一班的学生,以五年级三班为对比班。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知识,能够比较熟练的操作计算机、上网。
五、课题实验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5年2月至7月)
成立了课题研究小组,课题组成员包括:一名教导处副主任、专业音乐教师三人、专业计算机教师二人,课题组成员要进行相关资料查阅、整理,要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章、制定可行性研究方案;学习并制作出冀版小学音乐第九册十册各单元音乐欣赏的专题网站,网站内容包括乐曲不同版本的音响资料、与乐曲相关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作曲家的图片、背景文字资料等。
2、实验研究初级阶段(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这一阶段为初级探索阶段,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对这种欣赏教学的模式进行设计,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问题对实验方案、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修改。
3、实验的深入阶段(2006.2——2006.8)
定期开展实验研究的研讨活动,如观摩课、研讨课,定期进行形成性的检测和阶段性的小结,并在实验的基础上整理典型的课例,教案、总结经验。
4、总结思考阶段(2006.9——2007.1)
六、研究成效
1.通过研究,提高了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质量,全面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感受和鉴赏能力,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协作能力得到加强,这主要表现在:
(1)通过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音乐欣赏活动,学生不仅能欣赏到不同版本的同一音乐作品,而且还能通过动画、图像、文字等信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有效提高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受鉴赏能力,拓展了学生对相关文化的了解,
(2)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对音乐欣赏专题网站上的问题进行探究、讨论,得出结论,使学生的自主探究性能力、小组合作能力得到充足发展。
(3)学生学会了“数字化”的学习,音乐欣赏专题网站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在这个平台上,根据确定的主题自主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分析、归纳、概括,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信息获取及处理的能力。让学生知道在网络上怎样有效地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比让学生掌握多少知识都重要
2.通过研究,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这主要表现在:
(1)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既是指导者,也是参与者,他们和学生一道操作,一起讨论,一起攻克电脑操作难关,其中积累了不少经验,有效提高了自身的信息技术水平和信息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教师理解、掌握了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理念和方法。从而真正成为新课改的实施者、推动者和创造者。
3.我们依托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研究,经过反复的实践、总结、反思、修改,探索出音乐欣赏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教学模式: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网上探究——协作交流——知识(能力)建构——拓展延伸。
七、结论
我们进行的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题探究,探索的是在建构学习主义理论指导下,运用探究合作的学习策略,让学生在计算机教室中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通过实践研究我们认为:这种新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比传统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先进,课题研究达到了我们的预期目的,课题研究也锻炼了我们的教师队伍,同时课题研究的开展也加深了我们对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的认识,解决了一些小学音乐学科与信息技术学科整合中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
八、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在我们这次课题研究中中,我们研究的是利用音乐欣赏专题网站进行小学音乐欣赏课教学实验,只是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的一个方面,小学音乐欣赏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还应包括很多内容,例如:如何在小学音乐欣赏课堂教学中利用互联网进行教学?如何让学生利用互联网上的浩瀚的音乐资源,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在现代音乐学习新境界中逐步完善自己的人格品质,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健康发展等等,这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开明出版社2003年版
1、加强指导,发挥音乐特殊作用
学生在听、想、议中发展听辩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了审美能力,又能理解乐曲所塑造的音乐信箱,深刻体验乐曲的感情。例如,《每当走过老师窗前》这首歌曲,是一首典型的赞美教师的歌曲。起旋律优美流畅,音调特别能感染听者,给人一种肃然起敬的感觉。教学中先让学生聆听音乐体验美感,听时,可让学生随节奏做动作。也可以有师生合作编写的课本剧导入新课,而使学生在学习歌唱的基础上了解到老师的辛苦,达到了预订的教学目标。
2、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娴熟的业务
不言而喻,要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成为新世纪的高素质人材,就要有高素质的教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有什么样的老师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这就要求我们音乐教师自身要有高素质。因为在学生心目中老师的形象应该很完美,应该是世间万物,无所不晓,学生不能解答的问题,老师一定能迎刃而解,如果回答不出,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就会失去份量,对教学带来很多麻烦。因此,老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身得要有一桶水的功夫,这就是说,作为音乐教师,要不断地自我完善,不断地加强业务进修,吹、拉、弹、唱,样样要通。在当今的西欧、美国、日本等国家,对于音乐教师的要求很高。如美国,对于没有取得音乐专业学校文凭的人,连幼儿园的音乐教师也当不上。当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恰到好处,努力做到精益求精,不断提高自已的业务水平,丰富自己的音乐知识,讲起课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3、要有详实的教案和科学的授课
上好音乐课,必须做好备课工作,常用音乐课教案一般包括:(1)教学目标;(2)教学重难点;(3)教材分析;(4)教学过程;(5)教具准备;(6)课后反思。
a.以唱歌为主要内容的综合课:(1)组织教学、交待本课时学习任务;(2)基本练习:发声、音程、节奏、视唱练习等;(3)复习旧歌;(4)教唱新歌及讲授新知识,包括介绍新歌、启发、谈话,教师范唱、教唱曲谱与歌词、音乐欣赏;(5)动作表演。?在教唱歌曲时,教师应掌握好以下几个要点,以保证学生能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1)熟悉歌曲是前提;(2)范唱讲解要作好;(3)唱准歌谱是基础;(4)咬准歌词很重要;(5)善于鼓动不可少;(6)及时纠错要记牢。
b.音乐欣赏课:(1)音乐欣赏课的目的,不仅能开拓学生音乐视野,发展想象力,而且对学生的爱好、情操、审美观等都会产生巨大影响;(2)欣赏内容包括声乐、器乐;(3)音乐欣赏方式:听录音或教师范唱、独奏等亦可;七、八年级可结合唱歌课来进行;九年级可整节课欣赏。(4)欣赏课的结构与教学的一般过程:①介绍作品的名称和内容;②听作品的音乐主题;③欣赏全曲,可通过教师提问、学生听后座谈、讨论、教师小结等方法,提高学生理解音乐的能力。
音乐欣赏课中要掌握好两条原则:(1)“由近及远”,就是安排教材时,最好先从学生相对熟悉的方面入手,然后逐步发展。比如欣赏中外音乐作品,宜先欣赏中国的,然后欣赏外国的。在中国音乐当中应先欣赏歌曲和民歌、民乐,然后欣赏较专业化的钢琴及管、弦乐作品等。(2)“由浅入深”是指音乐作品的思想感情深度与结构形式,表现手段等难易程度的深浅。一般说来,开始应该让学生欣赏内容较为浅显、易于理解接受的音乐作品,然后逐步加深。就音乐作品的结构形式与表现手法而言,也应力求从简单的音乐作品入手,逐步过渡到比较复杂、宏大的音乐作品。
4、要有一定的教育和心理学知识
我从事职业中学的音乐教学已多年,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当前职高音乐的教学现状,提出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加强基础知识学习 提高音乐基本技能技巧
首先是生源问题职高生来自不同的省、市、县的各乡镇学校,有些乡镇中学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没有开设音乐课,即使开设音乐课,也被中、英、数等学科占用,有上的也就是把音乐课上成单一的唱歌课。
其次是教学设备简陋。许多学校的音乐教学设备简陋到只有一台录音机。这样上音乐课就受到一定的限制,使音乐欣赏枯燥、单调,与现代教育的要求相差甚远。
以上现象造成职高生音乐知识缺乏,对音乐欣赏的兴趣减小,因而在欣赏过程中也难以理解音乐作品。很多学生对一些基本乐器都不认识,怎能鉴别这些乐器发出的音色,又怎么能对音乐作品进行体验呢?因此必需对学生补习基础知识,加强基本欣赏技能训练。
加强基础训练主要是指节奏的训练。因为节奏在音乐中的作用,犹如人体骨骼一样重要。音乐中的节奏是用各种不同时值的音符表现的,是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感情的要素之一。音乐是美好的,音乐是神奇的,一首动人心扉的音乐,能够唤起人们甜蜜的回忆,能奇迹般地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奋进的力量。而人们常常把节奏比作是音乐的脉搏,也就是说,节奏是音乐的生命。为了使学生懂得节奏的组合和它的规律性,教师应在教学中进行以学生为主的创编,譬如:教师写出各种小节奏型,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号编写出不同的节奏型,或用格字式写出各种节奏,让学生用不同的拍子,按不同的顺序编出节奏进行练习,这样训练往往会获得较好的效果,并能在训练中让学生懂得节奏在音乐中的重要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使学生掌握更多的音乐知识,进一步提高音乐素养,为上好音乐欣赏课完成重要的一步。
二、培养良好聆听习惯 搭建通往高雅音乐桥梁
聆听音乐是欣赏与鉴赏音乐的基础,只有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音乐能力,才能谈得上音乐的欣赏与鉴赏。但欣赏音乐的习惯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浸润、感染、培养。相对的安静是养成良好聆听习惯的第一要素,只有做到这一点才能有效地分辨音乐,理解乐句结构,感受情绪的变化。如老师在弹奏就应该安安静静地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不要打扰老师,也不要打扰那些听音乐的同学,认真倾听老师弹奏音乐,一边听一边想:这段音乐在说什么吗?我感受到了什么?从上课一开始就要让学生试着调整一切感官主动或被动地聆听。另外教师自身的聆听习惯也有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如:聆听学生的歌唱往往可借学生演唱时去熟悉下一步教案。如果缺乏关注学生,评价起来也就不疼不痒,要么一味说“好”,要么干脆搁置不提了。如果能仔细聆听就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纠正指导,更重要的是能给学生一个良好的聆听示范,并能体现出对学生表演的平等尊重。
再就是通过欣赏音乐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聆听习惯。(1)选择作品富有感染力的部分,精心设计倾听的重点,如:速度、音乐拍子等,让学生有一个倾听的侧重点,使学生专心倾听,并对这一段音乐产生兴趣。(2)初听全曲找出音乐的部分,把握音乐的整体结构,让学生闭目静听,在听的过程中,教师少讲,让教室里回荡的只有音乐声。(3)有了初听的印象,还要进一步深化。如跟随音乐的速度或音乐情绪进行体验,可用挥拍、内心节奏感、轻声哼鸣或选一段学生能演唱的旋律,让学生参与教师的范唱、范奏。让学生觉得这样亲切、直观、有感染力,更能融洽师生之间的感情。(4)对比性倾听。用不同的版本或不同风格的音乐进行对比性的倾听,让学生始终保持倾听的兴奋状态。
只要教师多动脑,就能在教学中慢慢培养好学生的聆听习惯,使学生学会聆听,为学生搭建起通向高雅音乐的桥梁。
三、音乐欣赏巧妙结合 引发完善学生情感世界
根据职业中学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可通过音乐欣赏课中的情感体验丰富,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在中职生青春期的心理活动的发展过程中,有一点就是情绪,情感的日益丰富,表现为充满活力,有热情,重感情的特点。这些普遍的特征在音乐欣赏课中都能得到体现,为学生提供了一方情感体验的热土。
流行音乐易被人们传唱,是因为流行音乐具有鲜明强烈的节奏,能体现青春活力,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热衷于它非常自然。上音乐课时,能给学生5--10分钟时间,让学生听一些自己喜爱的流行音乐,可以放松他们紧张的神经,使学生的音乐情感得已自由的发挥。
把流行音乐作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整个音乐文化的兴趣,最大限度地拓展文化艺术的视野,让优秀的流行歌曲走进音乐课堂,以引发完善学生的情感世界。
四、创设音乐艺术情境 激发学生音乐欣赏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