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工商企业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力资源管理是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人力资源管理方向的骨干课程,是一门操作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课程的学习领域是面向中小型企业的中基层人力资源管理岗位,在培养学生的人力资源管理技能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运用课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处理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具备较强的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作的能力,组织协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1我院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人力资源管理方向培养目标是立足于宁波乃至浙江中小型企业管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工作岗位包括人力资源管理、生产、营销、综合管理岗位。目标工作岗位与岗位职业所需技能一一对应,岗位需要相应的基本技能才可以胜任其工作,通过分析调查,这些岗位所需要的职业核心能力主要有人力资源规划、人员招聘与配置、员工培训与开发、绩效考核管理、薪酬管理、劳动关系处理等。
1.2人力资源管理课程能力目标分解为,使学生能够处理中小型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预测企业年度人力资源需求与供给状况,能够根据区域企业背景资料为企业进行简单人力资源规划,能够为企业常见工作岗位编制工作规范与任务说明书,能够编制、起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所需的相关文本,招聘简章、应聘申请表、面试相关表格、录用通知书、劳动合同、工资报表等,能够根据企业招聘计划要求设计招聘测试方案,能够参与模拟招聘,妥善地处理与应聘者之间的关系,能够根据企业的培训需求设计培训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绩效考核方案,能够根据所提供的企业及岗位的背景资料设计薪酬方案。同时通过一体化设计使学生能够处理个人的人力资源管理事务:包括能够为自己及他人进行素质测评,能够为个人制定职业生涯规划书,能够制作规范的求职简历。
1.3通过分析整合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知识目标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人力资源管理的相关概念、基本术语、理论,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工作分析的流程和方法,掌握员工招聘的方法和程序,掌握员工培训的方法与技巧,掌握企业绩效和薪酬设计的要点,掌握人力资源管理中常用文本的格式内容。
1.4课程素质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设计与学习实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与人合作沟通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具备良好的成本观念、时间观念,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诚信,敬业爱业、乐于奉献,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2人力资源管理核心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培养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职业岗位需求的学生的关键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核心课程应以企业生产管理实际工作岗位的需求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以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和安排。以任务的完成过程为线索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选取多个学习性工作任务或项目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按照“提出任务,分析任务,知识构建,完成任务”这一行动体系组织各单元的教学。引导学生分析工作任务,然后完成工作任务,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达到构建知识的目的。这种“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能达到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一致。
3开展企业兼职人员参与课程考核评价课程方式
新型教学课程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在课程的设置上应突出知识的应用性、优化知识结构,形成一种基础知识扎实、专业性强的课程体系。以往的高职院校的教学课程,学生的知识结构未得到良好的实践,导致学生所学与社会需求不符,就业竞争力不高等。新型多方面教学课程大致划分:学生在高职院校中的六个学期,一二学期为基础课程,在课程涉及方面包含:经济、管理、政治等课程。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扎实且全面的知识基础,从而引导学生萌发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习兴趣。第三学期伊始,学生科根据自己的学习状况、兴趣方向、职业规划等方面进行具体专业的选择。这一模式可让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学生对企业管理相关工作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在对各个专业有所了解后再结合自身情况、职业规划后进行专业的选择,可避免专业选择时的盲目,使得学生更好的完善未来的职业发展。
(二)推行“三阶段式”实训模式
工商企业管理教学中可利用校内资源在校内进行模式实训,从而提高学生的管理能力和职业能力。本文由浅入深,将实训分为三阶段,依次为:理论转为实践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企业顶岗实训阶段。(1)理论转为实践阶段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课程学习后,了解并掌握了一定的业务工作方法,让学生通过教学工具、模拟软件等资源进行企业生产活动的模拟实训。在实训的过程中,教师从“传授者”的身份分转化为“引导者”,在实践中引导学生实训。例如:完成会计基础课程后,通过一周的实践实训会计手工帐、会计电算化。在第三学期完成后,学校可鼓励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实践,增加从业经验。(2)专业综合实习阶段在教学的第五学期可开设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专业综合实习阶段中以工作过程为线、工作任务为分支,并在其中设立多个障碍,使学生通过自身所学知识解决障碍,从而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水平。引导学生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体系、应急处理等。学校可设置真是的工作场景和人员岗位设置,让学生了解企业的运行过程,部门间的相互联系、业务关系等,提高对管理的认识。(3)企业顶岗实训阶段在第六学期时是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使学生明白此时他们不仅是学生的毕业生也是企业的见习员工,在企业的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应及时记录并记牢。此时,学生在进入企事业单位进行顶岗工作后,便完成学生生涯后,身份便从学生转化为正式员工。
(三)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一)市场诉求
信息不对称和市场机会主义假设信息完全均匀分布、交易双方相互对称,并且每一次交易都能做到精确计算,那么,信用就不是市场所必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商品不是新古典经济学所描述的“搜寻品”,即在购买过程中消费者就可以确定其质量,而是只能等到试用一段时间才能知悉其质量,即“经验品”,有的甚至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仍不能确定商品的质量,即“信任品”。更甚者,在交易前,买家充其量只能对商品进行所谓的“代表性”考察。而这种考核结果会导致卖家有意或者无意地为改进“代表性”而忽视甚至降低商品的质量。正是由于市场存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交易就变得“复杂”起来。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在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时,交易主体的“不老实”行为,即市场机会主义。逆向选择是在签约或交易之前,由于信息分布不均和不对称,导致交易者无法获取市场真实信息放弃“正确”而选择“错误”,即“劣币驱逐良币”现象。道德风险是在契约签订之后,在履约过程中交易主体不完全按照约定的条款或者在条款并未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尽量从自身利益出发来行事。依据交易双方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所发生的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隐藏知识的逆向选择,即在签约前由于信息拥有不均和不对称而放弃“正确”选择“错误”现象;二是隐藏行动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人选择了委托人不能直接观测的并给其带来损失的行为;三是隐藏知识的道德风险,即签约后人不向委托人报告不能直接观测的并给其带来损失的契约未穷尽的或发生变化的信息,甚至与“客户”共谋,共同侵害委托人利益的行为。
(二)信用自我管理机制:重复博弈、声誉机制和合作机制
1.重复博弈。该定理认为,在无限次重复博弈中,会出现对双方均有利的合作均衡。在经典“信任博弈”例子中,博弈者A和B,如果A会选择一开始就不信任,双方都获得0收益,如果A选择信任,可能受损,也可能获益,在此情况下,B为了获得利益可能会采取可置信的承诺,比如进行抵押,与A签订一个强制合约,使得违约的惩罚金超过B欺骗的租金等。另一个解决途径就是增加交易次数。只要未来的合作交易贴现不低于即期违约的租金,则交易双方的信用关系就会产生。
2.声誉机制。四位经济学家(Kreps,Milgrom,RobertandWilsons)将不完全信息引入重复博弈,建立了声誉模型,即著名KMRW定理。定理的解释是,每一个参与人尽管在选择合作时可能会面临被对手出卖的风险,但是如果不合作则暴露了自己的类型,从而失去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如果对方是合作类型的话)。因此,如果博弈重复次数足够多的话,出于对未来收益的考虑,每一个参与人都会尽量树立自己合作的良好声誉(即使本质上是非合作类型的),以获得对手同样的回报。
3.合作机制。有学者提出的合作机制演化研究认为,凡是具有善良性和宽容性的个体合作性较强。“针锋相对”的个体则集中了善良和宽容的特征,善良性防止他陷入非合作的麻烦中,对对方背叛的报复则保证了对方背叛行为的谨慎性;宽容性则有助于在对方背叛后重新开始合作,而简单清晰的规则更易于被人理解,从而导出长期的合作。另有学者提出了集体稳定策略,即假设存在一个全部采取某一个特定策略的群体和一个采用不同策略的变异个体。如果这个变异个体能得到比群体中的个体更多的收益,则这个变异策略就能入侵这个群体。而如果一个群体的策略是不能被入侵的,则就是一个集体稳定的策略。信任与合作的战略只有在长期的交互关系中才能成为集体稳定策略。
(三)信用外部管理机制
双边信用管理机制、第三方信用管理机制和匿名社会的非人格信用管理机制
1.双边信用管理机制。有学者在对中世纪热那亚商人远程贸易研究中发现,在热那亚商业社会,商人一般会让人其地中海沿岸的远程贸易,若商诚实履行贸易,则获得合作剩余,而若选择欺骗,则商人损失了的货物,但终止关系。热那亚商人普遍会支付较高的佣金或工资,使得人对未来继续合作的预期收入贴现超过了其背叛所得,因此,远程贸易制度在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业往来中得到普遍推广,商人间长期交易关系的确立有助于建立“双边声誉机制”。据学者考证,热那亚的商业人一般为贫穷和低收入阶层人群,优厚的佣金使得他们可以经过若干时间的诚实而上升到中收入阶层,这种社会阶层的流动构成了社会纵向的紧密结合和“文化信任”的形成。
2.第三方信用管理机制。第三方信用管理机制就是一种俱乐部制度,或者说是一个多边互惠体系。体系外具有排他性,尽管俱乐部体制对于成员没有强制的约束,但是一旦发现成员的背叛行为,将使得俱乐部所有成员迅速知晓而将其排除在整个俱乐部之外,停止与这个成员交易。这种俱乐部“放逐”行为能保证俱乐部仲裁结果的有效实施。这些俱乐部组织形式的第三方信用保障机制能使成员间保持信息高度流通,从而大幅度降低交易的信息不对称。
3.匿名社会的非人格信用管理机制。熟人间或俱乐部式的信用保障的根本点在于长期稳定的交易,因此,交易秩序必须封闭于一个特定的群体之内。而在现代匿名社会中,非稳定交易是常态,信息不完全和不对称尤为突出,外部性普遍存在。在存在外部性的世界里,容易产生“公共地悲剧”,即个体利用自身信息与行为优势占有公共领域的剩余;“搭便车”,即个体不付出成本只获取集体收益;“囚徒困境”,即在信息不对称博弈中,参与人的自利行为会导致非合作的“纳什均衡”等现象,以及签约人对合约签订后的可执行性和执行结果的机会主义预期,执行过程的难以监督会导致签约人行为的扭曲。因此,用于熟人社会的信用机制不能解决匿名社会里的所有市场外部性问题,信用关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非人格的制度与法律框架。专家系统、正式制度、司法系统都是匿名社会非人格化的信用管理机制。
(四)政府信用管理机制
降低信息成本和改变信用预期从广义上理解,正式制度、司法系统都属于政府信用管理的范畴,而狭义的政府信用管理主要是针对市场信用问题政府进行直接干预,即政府信用管制。西方学者认为需要政府信用管制是因为:一是消费者虽然可以通过诸如民事法庭判决获得补偿,但不足以弥补损失,社会总成本高于政府管制代价。二是消费者不可能轻易地对搜索到的信息作出评价,而犯错误的代价很高,如某种药物的潜在效力与安全,某一特定的航线安全性。三是市场供给方不能提供所需要的信息。而政府在市场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具有降低得到信息成本的规模效益。政府信用监管的基本原理是在企业信用双方(或各方)博弈矩阵中嵌入政府博弈变量,以第三方或者以博弈对手身份参与博弈,并以尽可能低的政府成本改变企业间一般信用博弈的参与者预期,从而减少信用风险发生。有学者认为:第一,如果政府拥有更多的企业信用信息并对外公布,将有利于消除市场交易主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减少“逆向选择”。第二,如果政府对企业失信行为处罚力度足够大,企业将消除失信的动机,从而克服“道德风险”。第三,如果政府能提高发现企业失信的能力,企业失信的概率将降低。第四,如果企业失信收益越高,其失信概率越大,政府对其监管的力度也应加大。第五,如果加大对政府机关及其工作企业信用失职渎职的责任追究,将有利于降低企业失信概率。
二、工商行政管理企业信用监管的工作重点
工商部门是负责市场监管和行政执法的政府管理部门,承担着市场主体准入资格认定、维护公平竞争市场秩序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职责。随着市场逐步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企业信用与信用监管地位日益显现。工商部门作为政府市场监管主要部门,信用监管贯穿整个工商行政管理监管领域和监管过程,其监管重点包括:
(一)不断建立健全企业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
从建设法治信用出发,不断完善《公司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合资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工商部门在企业信用监管中的内容和责任,将企业信用监管纳入法治轨道,从制度上保障企业信用管理有法可依、违法必究和执法必严,提高工商部门企业信用监管的地位与权威,从而引导企业在经营活动中改变信用成本预期,减少市场机会主义发生,为构建良好的市场秩序创造条件。
(二)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企业)信用信息公示
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完善与政府其他部门、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组织对接的信息互联互通渠道,提升数据交换质量,提高数据交换效率,尽快将企业经济户口数据库提升为企业信用信息公共数据库。开展企业公示信息科学研究,探索企业信用数据变量间的影响路径、相关关系和因果关系,提升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增强政府企业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充分发挥企业信用信息的规模效应,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的社会应用,最大限度地缓解市场信用信息不对称现象。
(三)充分发挥企业信用自我管理约束机制指导企业、行业组织建立信用管理组织
健全信用管理体系,注重企业声誉或信誉,开展信用自我评价、行业评价活动,主动维护企业或行业整体信誉。积极培育企业信用服务组织,积极开展企业信用调查服务(专项服务)和第三方企业信用评价活动,定期区域市场信用评价指数;制定企业信用奖励政策,积极探索企业信用积分制度以及信用资产管理制度,赋予诚实守信企业更多的信用资产。
(四)积极探索政府信用监管和行政执法方法充分运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处理等现代科学技术
如果企业是以人的绩效为本,那么我们就会问:企业如何实现以人的绩效为本?如何实施?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首先回来看看绩效管理是什么。
绩效管理不只是绩效考评,通常应包括绩效计划和回顾,就是强调了这个互动沟通过程有两个明显的部分:在工作完成前发生了什么和在工作完成后发生了什么。但是不止这些,高效的组织利用绩效管理把企业战略和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到每个层次,保证每个团队和个人都有理解。什么是公司要求,他们为组织策略和方向应该作出什么样的贡献,如何保证这些贡献一定是能够实现并且具体实施和发生。
任何一个员工在进入企业之后,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先界定“人”在企业中所处的角色和结构,也就是说角色的定位决定了“人”将担当的功能是什么,他的能力要求是哪些。职位说明书和工作规范清晰的说明期望员工做些什么,应当怎么做,在什么样的情况和环境下履行哪些职责。通过绩效规划和检讨的实施实现绩效系统的动态管理。
对于企业来讲,绩效管理系统建立的首要目标是提高业绩,当然除此之外还可能有其他的目标。一个设计和联系都合理的绩效管理系统,能够有助于实现组织的目标和提高员工的业绩。通过绩效管理评价结果,能够提供人力资源管理未来招聘选择、员工培训和发展方面的特定需要。同时,绩效管理系统为报酬管理提供了必要的供应,使企业薪酬管理更具有合理性和公平性。绩效管理也常用于内部员工关系的决策,比如说晋升、解聘和调动等方面的决策。同时,根据此系统评价的数据亦能够更好的激发员工潜能。
通常,你无法管理你不能够评估的事情,你也无法改善你不能评估的事情。高绩效的团队和个人都有要求明确清晰的目标,并根据此目标达成状况来衡量薪酬给付系统。绩效管理的成功关键要素是对工作流程的管理而非“人”的管理。组织的系统规划直接决定和影响了绩效目标的设定。价值产生于流程。基于此,绩效管理系统实施中个人角色的衡量关键步骤是确认KOA(主要结果范围),根据组织或部门总体绩效目标分解和定义个体“人”的主要结果范围的内容。如企业经营管理的工作可以概括为行政管理、技术发展、生产活动、销售、人力资源开发和资本运做六大类,作为经营管理的执行者或企业某项具体活动的管理者就要求用组织总体要求做指南来发展自己的KOA。利用P/I(绩效标准)和KOA进行交叉分析,能够清晰的列出和界定绩效管理的核心要素和执行标准。例如新产品的发展要求在本年度某年某月某日前提供至少两种可供销售的新产品;该产品的研发不得超于预算值某百万的2%等。
绩效管理是一个动态不断检讨和持续改进的系统。在系统动态更新的过程中不断确认和改进“人”与“情境”的融合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大多数的企业,约60%的员工抱怨不理解评估他们绩效的方法,少于50%的员工认为他们的绩效考核是公平的,不足于20%的员工抱怨他们不清楚绩效和报酬直接的联系。结果绩效管理本来是经理和员工之间的一种团队合作过程,现实中却变成了双方都有极力回避、尴尬的、承受压力的过程,或者是变成了毫无意义的浪费时间和精力的追逐游戏。
为什么会这样?哪里出了状况?这要从绩效管理的定义先谈起。绩效管理是期望员工完成实质性的工作职责,明确知道完成的好是什么意思,员工和主管之间能够共同努力以维持、完善和提高员工的绩效。但大多时候,更多的绩效管理者把绩效管理等同于绩效考核,认为只要建立一套绩效考核制度、表格后就能够自动达到绩效管理的效果。因此,在绩效考核实施过程中就自然而然的出现宽松、过于严格、主观判断、对比偏误或近时偏误等一系列的错误。员工出现的抱怨情绪也就不足为奇了。综合以上所有偏差的主要因素,主要还是在绩效管理沟通的错误。绩效管理本身是一个主管和员工持续沟通的过程,由员工和主管达成协议并保证双方者能融入到绩效管理系统中来。所以,如果说企业管理从以人为本延伸到以绩效为本的话,绩效管理更是从考核管理延伸到沟通管理。
为了使组织的绩效管理能达到更高的效益,完善的绩效沟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员工和主管之间的绩效沟通,一方面可使部属对其绩效表现好坏的原因及工作表现的优缺点有更清楚的认识;另一方面可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机会,以了解员工工作所面临的情况及部属需要哪些协助;同时,通过绩效沟通过程的实施,以绩效评估结果为基础,由双方共同规划未来的工作计划与绩效目标,实现未来目标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但无论怎样,绩效沟通都有要把握住以下几点:1、主管要给员工回馈和肯定;2、改进与发展计划的制订;3、通过沟通使员工得到不断的激励;4、沟通住处公平而且客观。更重要的是,在沟通过程中双方都要能够放开心胸,彼此以坦诚的态度,同心协力的解决问题,以达到绩效沟通双赢的目的。
企业的绩效管理给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找到“以人为本”价值体现和衡量的工具与桥梁。但无论怎样,人的潜能和创造力是无限的。怎样在以人的绩效为本的管理理念的基础上继续保持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亦会成为21世纪外界环境变化速度超过企业内部学习速度尴尬处境下企业家的首要思考问题。二者是有矛盾的吗?我们如何选择?相信这个总是或许比讲清楚企业管理到底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绩效为本困难的多。因为绩效管理强调可衡量、强调时效、强调可执行。创新往往没有成功经验借鉴,它的可衡量更是难乎其难。怎么办?
回答此问题是更好办法是让我们回来看看绩效管理对“人”的假定条件。如果我们在绩效管理的假定条件是人都是没有自觉性的,所以必须要通过流程管理才能得到约束,降低人的价值,那么其实这个企业都不需要有人力资源的概念,只需要用无思想、无目的的机器人来完成就好。如果把绩效管理的假定条件界定在通过标准的制订和流程的细化是为了更好的解放人的创造性,每一个人都能够达到自我管理。每一个通过流程管理解放出人的时间价值都有投入到更多的创造和开发上,则绩效管理和创新的矛盾就根本不存在,反而成为相辅相成的关系。也就更不会演变成一场企业伦理价值观的讨论大赛了。
如果企业期望将人力资本绩效管理后的创新变成成果,更好的利用起来,就必须建立有利于创新提高的环境,将创新的能量集中于企业的远景战略和目标上,固化现有成功的“人”的创意和创新。固化的执行必然要通过知识管理的方法结合绩效管理的工具达成。通过此系统的实施,也就为未来人力资本更大的创造力作好了准备。
VI设计的英文全称为VisualIdentity,通译为视觉识别系统,从内容上看,分为基础部分和应用部分两大部分。其中,基础部分一般包括企业的名称、标志设计、标准字体、标准色、标准印刷字体、标识、辅助图形、禁用规则等等;而应用部分则一般包括:办公用品、公关用品、标牌旗帜、办公服装、环境设计、专用车辆等等,成为CIS系统最具传播力与感染力的因素。做为VI设计系统中基础和核心的商标设计,由于能将企业形象识别系统(即CorporateIdentifySystem)中许多因素如经营理念、企业形象与精神信息等我们用肉眼无法看到的内容转化为静态的视觉识别符号,以最丰富直观的形式进行最直接而有效的传播,给消费者创造强大的视觉冲击力,吸引其注意力并产生深刻而清晰的记忆,如“耐克”公司的所有财产就是“耐克”品牌商标,但是耐克公司就是凭借着这一无形资产长期称霸于全球运动鞋市场,1970年,当可口可乐公司革新了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标志后,如今可口可乐标志已经价值359.2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总额的三倍。由此可见以商标设计为核心的VI设计战略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商品经济社会中对于企业传播经营理念、建立企业知名度、塑造企业形象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VI设计在企业品牌战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一)标志是品牌个性与企业形象的象征
随着商品经济的高速发展,科技的进步和各个生产企业生产手段的日益接近,企业价格和质量竞争日益困难的今天,品牌形象越来越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诚然,消费者对企业所提供的产品忠诚度高低反映出产品品牌形象深入人心与否,而消费者如何在琳琅满目令人眼花缭乱的同类产品中,能够辨别并认准自己所忠诚的产品品牌,则需要一个视觉识别的问题,产品独具个性的标志就是品牌个性最直接的体现,能传达正确的企业信息与独特的经营理念,树立企业个性化的形象特征。可以这样说,在品牌营销的今天,缺乏标志设计对于一个现代企业来说,就意味着它的形象将淹没于商海之中,无法使人辨别清楚;缺乏优秀的VI设计就意味着它的产品与服务毫无个性,即无法吸引消费者的注意与眷恋,也无法凝聚与鼓舞自身员工团体的士气。凡国际知名的品牌产品,其企业本身都十分注意发展以标志为核心的VI系统设计,事实证明并由此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美国大名鼎鼎的IBM公司依靠白底蓝色字体IBM三大英文字母组成的清楚标志,在世界范围内树立了IT领域“蓝色巨人”的形象,可口可乐公司依靠著名工业设计师雷蒙・洛威的创造白底红字这样醒目而简明的红色商标给人强烈而温馨的感受,其销量远远超越其主要竞争对手百事可乐,被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就了如今可口可乐世界第一大运动饮料的形象。
亚洲国家如日本丰田汽车公司丰田公司从1990年初开始使用的三个椭圆的标志,即标志中的大椭圆代表地球,中间由两个椭圆垂直组合成一个T字,代表丰田公司。因充分体现出公司信心、雄心与理想,丰田汽车自2008始逐渐取代通用汽车公司而成为全世界排行第一位的汽车生产厂商。中国的许多知名企业也在品牌标志、驰名商标的逐渐推广与普及中收获到无限的喜悦,从早期的太阳神、乐百氏、彬彬西服等到如今的李宁、安踏、老干妈、康师傅、娃哈哈等许多品牌商标都给企业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李宁运动品牌为例,其实李宁公司所有财产就是“李宁”品牌商标,其商标的整体设计采用并无特殊含义的简洁而形态独特的抽象拼音字母”L”横向夸大,构成主色调为红色的造型,蕴含着生动、美观细腻而且富于动感和现代意味,充分体现了体育品牌所蕴涵的活力和进取精神,象征飞扬的红旗+青春燃烧的火炬+热情律动的旋律+活力等丰富的意义,配合“一切皆有可能”体现人生哲理的励志口号,传达出人有无限潜能,要不断发掘潜能、超越自我的品牌理念,以亲和魅力而时尚的形象,向消费者传达出将功能性的利益和体验上的利益相结合的两个利益支持点,并由此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树立了第一大运动品牌的清晰形象。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即将”雪碧”“莱蒙”“七喜”三种饮料的商标撕去,明显的视觉识别标志去掉,现场同时倒入放在差不同一样式的杯子里让分别给许多消费者品尝,大多数人都表示难以区分哪一种为”雪碧”,哪一种为“莱蒙”,哪一种为“七喜”,并且无法明显的品评出三者口味上的优劣。然而消费者在饮料市场中面对这三种品牌饮料时,“雪碧”却成为了第一消费选择,由此可以看出,“雪碧”这种品牌饮料卖点并不是口味,甚至说在口味上并无什么独特之处,其品牌标志在消费者心中占有决定性的份额,成为消费者最终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二)品牌商标是企业自身发展的无形资产
“可口可乐之父”美国人伍德鲁夫曾自豪地说:“即使一夜之间在世界各地的可口可乐工厂都化为灰烬,我也完全可以凭可口可乐这块牌子从银行获取贷款,东山再起!”据品牌公司评估,可口可乐的牌子当时价值244亿美元,有了这笔如此巨大的无形资产,即使可口可乐已经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剩下,各大银行一定争相找上门来提供货款帮助;《大宅门》中的白景琦在济南自己创业为“白家老号”创办分店时,手上没有任何资金,仅凭黄锻布裹着一个破盒子,济南钱庄就愿意提供大笔货款相助,靠得就是享誉京城的“白家老号”——百草堂匾额在公众中的信誉与形象;做为风靡世界,春夏季人们最喜欢的服装之一的T恤衫来说,粗略估计其全世界年销售量已高达数十亿件,销量额加起来也是高得惊人,但一般来说一件T恤衫的生产成本并不算高,十几元甚至几十元,打上耐克、阿迪达斯、佐丹奴、李宁等知名品牌的标志后,售价立该可以高达几百元,这不得不说品牌标志对公众的巨大影响力以及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如还有些企业生产的产品性价比也不错,但是销路并不好,被同类产品知名企业兼并以后,同样的产品打开知名企业产品的标志,销路立刻打开甚至迅速火了起来,这都充分说明商品品牌标志一直以来不仅是企业自身发展的一种依托与保证,更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如今,许多企业产品品牌商标的价值甚至已经远远地超远了产品本身所带来的营销额,如做为全球最受赞赏的饮料公司之一的美国“百事可乐”标志价值96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总额的二倍。世界上最大的食品公司瑞士的雀巢集团“雀巢咖啡”标志价值85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总额的一倍。做为世界上最畅销的香烟品牌英国菲利浦莫理斯烟草公司制造的“万宝路”标志价值330.4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总额的二倍。如今的可口可乐标志价值早已升值到359.2亿美元,相当于其年营业总额的三倍。品牌或驰名商标做为企业的无形资产,其经济价值固然是可观甚至不可估量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了认识到,一种产品的标志要成为深入人心、众多周知的驰名商标,不仅需要一个相对较长的时间段,其从设计到宣传推广过程也是十分艰难的,需要相关众多人员付出不懈的努力与辛勤的汗水。
三、中利的驰名商标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