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美术教育专业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1篇

[关键词]民间美术 美术教育专业 文化传承

一、 问题的提出

上世纪90年代,在“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注重发展教育的民族特色,是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湖南民间美术资源丰富,但传承现状较为严峻。湖南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又是湖湘文化的发源地,民间美术遗存十分丰厚,如湘绣、织锦、泥塑、蜡染、剪纸等。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变革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作为民间美术生存土壤的创作主体、传播环境、接受对象、审美观念等诸因素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创新的现状不容乐观。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研究具有现实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 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意义

(一)相对民间美术在高校传承的广泛意义来说,在美术教育专业注重民间美术传承有其更为独特和重大的意义,即顺应地域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基础教育传承的需要,为湖南民间美术在基础教育中的传承培养优秀的师资力量。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传统文化只有在广大的少年儿童中传播和根植,才能焕发出新的活力。目前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已把民间美术列入中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师要具备良好的民间美术知识素养,能够更好地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组织教学。地方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一般都担负着为本地基础美术教育培养、培训师资的任务,注重在美术教育专业传承湖南民间美术是对湖南美术基础教育的促进和完善。

(二)推动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民族民间手工艺传承的一个重要补充。我省湘西苗族的染、土家族的织以及湘绣等,都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我省的土家族织锦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注重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工艺美术教学内容,有利于我省纺、染、织、绣、泥塑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普及。

(三)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美术专业的学生通过系统的美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美术基础和较强的艺术创作能力,在他们的专业课程中融入民间美术知识,将传统的优秀民间文化和工艺与现代美术专业理念结合创作,有利于民间美术的创新研究。

三、 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历史与现状

1986年,中央美院的杨先让先生首先组建了民间美术系,他将民间美术纳入了我国高等教育的知识体系,从此民间美术系就将考察我国的民间美术作为自身的教学方式。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原民间美术室为了适应国际和国内的社会发展形势,发挥大学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方面的作用,正式建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从而将民间美术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列入大学艺术教育,填补了我国的学院派教育中长期忽视民间文化艺术的传统认知教育空白。与此同时,2002年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的首届中国高等院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召开,进而拉开了我国高校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幕。但是除少数几个美术专业院校开设过民间美术专业或课程以外,在其它院校中,民间美术教学基本上是个空白。2005年颁布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试行),民间美术这两年开始走入高师美术教育,出现了少量的相关研究。

虽然《全国普通高等学校美术学(教师教育)学科专业课程设置指导方案》中规定,根据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的要求,高师需要开设中国民间美术课必修课程,但是美术教育专业的民间美术的传承现状仍然很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

(一)民间美术教学得不到学校的重视,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受固有模式的影响,仍然注重国、油、版、雕等几大艺术门类的教学,注重素描、色彩、设计的学习。专业教师也是受此系统训练培养出来的,对本土的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不了解。甚至有些教师抱着学院派艺术的高姿态对本土民间美术有轻慢的情绪,不愿深入学习。学院也没有足够重视,很少请民间美术传承人前来授课。缺乏良好的师资和浓厚的学习氛围。

(二)传承方式单一。简单的靠课程教学,课时量又很少,使学生接受本土民间美术的学习仅仅是“接触”的水平。

(三)民间美术课程的教学内容片面,教学方法单一。民间美术与制作工艺是紧密相连的,所有民间美术作品的背后,都蕴涵着非物质的技术内容和文化艺术内容,不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工艺,就不能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高师目前开设的民间美术课程,只侧重于传授理论,强调美术作品的欣赏,而忽视了民间美术工艺制作的方法传授和学生实践。极少数有实践内容,也只是停留在简单的剪纸工艺上。

(四)与本土的民间美术结合不够紧密,缺乏地方特色。

四、湖南传统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专业的传承途径的改革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2篇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思考

美术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美术课成为培养学生美术技能、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阵地,如何建立一支具有较高美学素养、基本美术技能的学前教师队伍,是摆在我们学前专业美术教育面前的崭新课题。

一、找准定位,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美术培养目标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是从事幼儿教育工作的,这就要求学生既要学习一些美术基础知识与技能,为将来从事幼儿教师职业提高美术素养,又要能把所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运用到以后所从事的幼儿教育活动中去。

(一)培养具有良好美术素养的学前专业学生是核心目标

在幼儿园美术活动中,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和学习特点,引导其进行表现和创造,并用独特神奇的艺术魅力去感染幼儿的心灵,用奇思妙想的创作手法去开发幼儿的心智,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审美情感。由此,也就决定了作为未来幼儿园教师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必须具有良好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素养,是指学生学习了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所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美术素养,强调美术文化的学习和情感教育体验,不仅仅是会画几幅画、做几样手工,而是从素质教育的理念出发,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以多种手段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素质,包括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能力、审美创造、审美感受等。

(二)掌握“适度、够用”的美术技能技巧是根本目标

由于我们培养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园教师,因此,我们与美术专业院校所要求的技能技巧不同,实施美术教学主要是为学生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一些必备的基本技艺。我们必须立足于幼儿园的需要,改变过去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降低美术专业标准的难度和深度,达到“美术专业中的业余、业余中的专业水平”即可,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尽量广一些、浅一些,让教学更靠近职业、靠近实践。

二、深入改革,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方法

在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如何才能更好地贯彻落实《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幼儿教师资格考试大纲》等纲领性文件精神,积极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多年的教育实践,我认为应着重从“培养兴趣、夯实技能、开拓视野”等方面入手,深入改革,优化教学方法。

(一)精心设计,提高学生参与美术活动的兴(文秘站:)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美术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才会愿意去学,并在活动中积极思维,轻松愉快地接受教育,从而提高学习效果。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身体、心理都比较成熟,对于美术课,她们过去接触很少,即使在高中和初中学习过,也是可有可无的“豆芽科”,学得表面、粗浅,美术现在成为她们的专业技能课,大部分学生有畏难情绪,认为自己学不好。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必须结合幼儿园实际艺术地设计课堂,采用蜡笔水粉画、吹画、线描画、剪贴画等不同美术表现形式让学生了解并练习这些有趣的表现手法,从而对美术活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例如《蛋壳贴画》,由于蛋壳的特殊机理效果和“真实感”,给学生以多方面的视觉及心理冲击,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制作愿望。

另外,还可以在美术教学导课部分用游戏、故事、音乐等形式导入,直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或者是积极发挥教师对培养学生美术兴趣潜移默化的影响,以此来提高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二)多种途径,夯实学生必备的美术基本功

我校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为每周两节美术课,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教师针对学生特点和专业需要,对她们进行“适度、够用”的美术基础技能的教学。首先化繁为简,强调结构素描,熟悉的儿童玩具、生活用品都可以作为描绘的对象;其次,加强装饰色彩,漂亮的包装袋、美丽的时装、精美的图册、时尚的装饰品,都是学生学习、鉴赏色彩搭配的生动范例;同时,还可以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卡通画的临摹和设计,如帅气的路飞、呆萌的大白等。这有助于实现美术教学的活学活用,帮助学生巩固和延伸相关的美术技能,同时与未来将要进行的幼儿美术活动的实际需要紧密结合起来。

(三)开拓视野,为指导幼儿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法国画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一个空牛奶盒能做什么?一张废旧报纸能做什么?河边捡来的一块鹅卵石又可以做什么?如何让这些无价值的东西重新焕发光彩?在学前专业美术教学中,将好的资源、好的创意纳入到课程中来,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使传统教学焕发出勃勃生机。

教学中还要扩大学生的美术视野,我们可以让学生饱览各种美术风格:黑白韵律的线描画、艳丽饱满的油画棒画、透明清澈的水彩画、厚实饱满的油画、笔墨情韵的中国画……熟悉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绘画材料和形式,加强学生对这些贴近幼儿的绘画手段和技法的了解和学习,提高美术鉴赏力,为将来指导幼

儿进行各种各样的美术创作奠定基础。 三、重新界定,塑造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师形象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3篇

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

1.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什么样的人

对于美术类专业而言,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是由学校和专业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专业美术院校的美术类专业以培养艺术家和设计师为主,普通本科院校的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中学美术师资为主,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主要培养能够满足义务教育阶段(主要是小学)美术基础教学需求的师资人才。简单的说,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以培养小学美术教师为主。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具有什么样的能力,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首先考虑的问题。

2.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就业岗位分析——为谁培养人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与专业相关的工作,除了担任小学美术教师以外,还在一些艺术培训机构从事少儿美术培训或在企业担任美工。分析高职院校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状况,有助于明确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了解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困惑,帮助教师重新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就业和多途径成长提供保障。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紧跟时展的步伐,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坚持育人与育才并重,以“立足师范,面向社会,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确立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培养学习有动力、就业有能力、可持续发展有潜力的高素质技能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定位。

二、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路径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要明确育人与育才并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1.以兴趣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现代教育理论提倡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方法和主动性等方面相对较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以兴趣为导向,是培养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手段。学生对课程有了兴趣,在教师的组织、指导和帮助下,才会激发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有效学习,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2.以专业为内涵,以通识为外延,强化教学改革的针对性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为学生从事以小学美术教师为主的职业岗位打下知识和能力基础。需要明确的是,美术教师不等于职业画家,优秀的画家也未必能胜任小学美术教师的工作。相对于职业画家而言,美术教师不仅要有娴熟的美术技能,而且要有系统的美术理论知识和广博的文化素养,同时要具备教师的职业能力。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融合,强化内外兼修,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针对性地推进教学改革。在课程设置上,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以专业课程为内涵,以通识课程为外延,既要注重培养学生系统的美术专业技能与教师职业能力,又要加强人文素养等方面的通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具有优良的思想品格和深厚的人文素养,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3.以赛促学,教学相长,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专业技能的培养是职业教育的主旨,而技能竞赛则是对于专业技能培养结果的最佳验证方式之一。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职业技能竞赛包括教学技能比赛、专业基本功比赛以及各级、各类的美术展览活动等。以各类技能大赛为载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一方面有利于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另一方面也是检验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礼记学记》曰:“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对于当前的职业技能大赛而言,表面是学生在比赛,其实也在比拼教师,学生的天赋和能力固然重要,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临场指导亦是决定比赛的重要因素。同时,技能大赛也具有风向标的作用,能够引领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因此,以技能大赛为契机,在比赛中发现不足,可以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水平;同时,让师生在参加比赛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从而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4.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促进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

职业教育的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可能面临多样化就业选择、多途径成长、可持续发展的“立交桥”。这既是高职学生普遍面临的考验,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不论是多样化就业、创业,还是学习、继续深造,自身具备的能力都是根本。简而言之,就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和本领要有用武之地才行。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立足于以适应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本位,以学以致用为准则,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其将来的发展打下能力基础。

三、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三维二元一中心”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1.构建以“明德、博识、精技”为目标的三维育人空间

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应坚持以明德为高度、以博识为宽度、以精技为深度的三维育人目标,培养价值观正确、知识丰富、能力全面的高素质技能型美术教育人才。“大学之道,在明明德。”高职美术教育专业首先要把立德树人放在育人的高度,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向善的人性和高尚的人品,使其树立“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职业追求。博学通识,启智育人。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通识教育作为育人的宽度,以“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实施“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的校内外教育探索,通过展览观摩、讲座交流、实践操作、活动展示等环节,丰富学生的文化积累、社会实践,拓宽学生的人文、科技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合作精神、创新精神,进而为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基础。一专多能,精益求精。高职美术教育专业要把能力培养作为深度目标,把工匠精神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坚持能力为重,优化知识结构,丰富社会实践,强化能力培养,促使学生形成认识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具有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态度,掌握精湛的美术技能,创作出具有一定思想和文化内涵的美术作品。

2.构建以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基本的二元共融课程体系

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素养是高职美术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当前,高职美术教育专业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存在盲目借鉴艺术院校的现象,以培养画家为标准,追求纯艺术教学,侧重于中国画、油画绘画技能的培养,重技能、轻理论,造成学生的知识结构与基础美术教育需求脱节。因此,高职美术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构建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划分的学习领域,将美术专业技能和教师职业能力二元共融,培养学生造型表现、手工制作、美术鉴赏和教学实践四个方面的核心能力。一方面,要将中外美术史、美术鉴赏、小学美术教材教法等专业理论课程与教育学、心理学、普通话等职业能力课程互通共融,综合培育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优化专业技能课程结构,整合同类学科或相邻学科,重点培养学生绘画、手工、书法的基础能力和创作能力,提高美术教育专业学生适应岗位需求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另一方面,要围绕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和教学能力展示,开展相应的活动,通过技能大赛和毕业创作,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通过课外试讲和顶岗实习,提升学生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师范美术教育教学方法转变策略

一、扩大专业学生知识面,提升综合素养

目前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过于重视学生的专业能力,所以很多课时都放在了学生的专业训练中,这样就让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也很小。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无法从事以后综合性的美术教育工作。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要从学生今后的发展角度进行考虑,将美术教育专业知识、专业训练和综合性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够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美术教师。美术这门艺术科目有其独有的方式体现现实,反映社会生活。在师范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综合素质的提升要注重以下几方面:其一是美术基本功的练习,在这其中包含了造型能力与色彩认知。造型能力是专业教学中比较重视的技能训练,不过色彩学也同样不能够忽视。在教学中要多多进行绘画色彩学的研究,实践配色,掌握色彩规律,为毕业后的工作打下基础;其二是进行美术创作实践活动,在教学中可以多让学生创作创新,这样能够将美术教学中的一些公式化与概念化的知识落实,在这其中,师范专业学生还要对设计理念进行学习和使用。在现代生活领域中,不少都包含了很多现代设计思想,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与工作方式进行了改变,设计的内涵和外向发展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所以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也需要学会使用电脑;其四是扩大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知识面,在教学中若是局限在美术方面的研究是不科学的,还需要对艺术相关的文化美学特点进行了解和掌握。

二、提高专业学生审美

在我国的师范专业教学中一直存在一些问题,在美术教育中经常是以培养专业画家的方式培养学生,这让师范美术教育专业的学生只注重自己的专业能力。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即便是有很好的绘画技能,但是却不是一个合格、能够教导小孩的专业教师。在美术课程标准相关文件中有指出,美术课程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加强社会与生活的热爱与责任感,并且要培养学生尊重与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与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审美能力,这样才可以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和创造美。审美能力要有审美感知、鉴赏以及表现等能力。在师范学效的美术教育专业中,学校要多设置一些美术鉴赏课程,要让学生对绘画作品进行品味和鉴赏,使其可以在思考中提升审美能力,进而成为一个了解艺术和欣赏美的人才。经过这种教学方式的实施,才能够让学生在毕业之后的美术教育工作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与感悟美,并且使其生产美与创造美。

三、提升专业学生探究能力

美术教育能够传递美术文化,并且也让受教育的人成为社会化的人,使其成为具有健全人格的优秀人才,使其为教育事业做出更多贡献。要想实现这个目的,就需要对师范学校的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体系做出改善和优化,通过对教学体系的创新,以此培养懂得美术教育学、心理学的学术型教师。美术教师不但要掌握教育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点,同时还需要掌握美术学科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这也是美术教师理论知识结构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因此,在美术教育专业的教学中,需要不断培养学生的研究探索能力,使其在美术学习中能够养成积极探索的行为和习惯,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和研究。经过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才可以让学生在以后的教育工作中继续展开探究,进而对美术领域和教育领域都做出一定的贡献。

美术教育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水彩画;创意性学习;水彩教学

水彩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和创造力,在高校美术教育专业教学中,水彩画教学是对色彩基础教学的进一步提高与深入。随着水彩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宽,传统造型写生方法下的水彩画教学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需要。从教学过程以及教学观念上进行创新尝试,而不仅囿于传统水彩技法的沿袭,这是高校美术教育专业创意性水彩画教学的新途径与方法。

一、在基础色彩训练中培养创意观念

在入校之前,学生们就有了色彩初级理论基础。科学而严谨的研究光色,进行光的分析,感受空间带来的冷暖对比,寻找形体结构与色彩的关系,追求画面色彩的整体统一等等,这些成为评价学生进行色彩练习质量高低的标准。学生们依靠艺考培训以来的作画惯性画下来,进入到专业美术训练中,也仅仅是把作品尺幅增大,将表现对象复杂化,色调要求更整体而已,却忽略了在学习阶段应亟待建立的色彩创作观念以及表现方法。色彩理论不仅包括色彩基础知识,也应包括色彩的创作规律及好的色彩创意,即专业的色彩理论教学应将学生从写实色彩转到观念色彩上来,并贯穿于学生色彩学习的始终,一直延续到毕业创作的进行。创意观念建立重要在于传统写生模式的转变。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常常强调写生必须准确观察记录色彩、研究形体结构变化、营造立体空间气氛及提高画面意境美等视觉形式,追求画面与实体色彩高度统一,这样标准模式出来的学生因逐渐失去想象的经验而导致想象能力与创意的匮乏。在观念色彩中实体色仅仅是参照和感受的对象,教学应给予学生充分的空间想象,如感觉上强化对比,可以鼓励学生拉大暗部色与固有色的对比关系,以增强不调和感;或者围绕学生所臆想的情境而有意弱化对比,大胆用灰色,减弱甚至抛弃实体的固有色;抑或强调瞬间的感知而跳跃性排列纯色或不调和色,采用点彩法或色彩构成等等。在观念色彩创意性练习中,固有的模式被打破了,但这不意味着丢掉色彩造型的基本理论和能力,而是教师在基本技能训练过程中阶段性地安排观念色彩课程,让学生逐渐锻炼思考和创意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色彩创意观念。

二、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

具备一定的色彩基本技能后,学生选择性进入到水彩画技法的学习,并开始利用西画语言独立表达艺术观念。水彩画的技法表现多种多样,如水彩画干湿画法所形成的喷洒法(撒盐、洒水、撒色)、拓印法、吸色法、刮画法等等。这些本易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课程,却常常因为枯燥的讲授和单调的训练而失去了其应有的活力。教学中创作作品与技法练习割裂开来,甚至在毕业创作时,学生们常有因大画难以控制而不敢在画面上进行技法表现的畏惧心理。在技法学习阶段就培养创意观念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对水彩技法的探索与教师对水彩基本技能的传授是并行的两条主线,只有经历对水彩技法进行反复琢磨、不断研究、倾注精力和感情的学习过程,才能形成好的技法创意,才能够产生创作的设想,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设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最终产生成熟的创作作品来。对水彩基础技法的创意性学习主要包括材料的创意、水色的创意和光色的创意。

1.对水彩材料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对于材料的要求非常特殊,比如水彩纸的厚度、承水性能以及着色程度高低,水彩笔的吸水性与弹性、深入笔触的能力,水彩颜料在干湿状态的变化大小、色彩的鲜明度与颜料溶于水后的颗粒沉淀多少等等,这些都是决定水彩画作品好坏的重要因素。在水彩画教学中,应该重视材料的探索与尝试,发挥水彩语言的优势,在追求效果的过程中熟悉一切可能的材料,比如比较水彩纸表面肌理变化带来的画面效果,或者尝试玻璃卡纸、油画布、夹板等多种不同于画纸的材料,体会在不同画面环境下底板的粗与细、光与滑、吸水多与少等情况产生的水分与笔触变化。

2.对水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画中水色的变化是其体现的特殊效果之一,运用水之无形产生色的渲染与层次,在透明的水中追求一气呵成畅快淋漓的效果,这都需要娴熟的水色技艺。掌握水与色的变化,即是深入研究水彩画的基本技法,形成水彩语言独立艺术个性的重要渠道。创意性的水色学习,应该先研究自然物象中色彩的虚实、远近、空间关系,将水中潮湿、变化、透明的效果融入到气氛的感受当中去,比如说研究雨景带来的趣味:小雨的朦胧、中雨的清净与大雨的弥漫;或是观察水面的浮波、水中的倒影;或是分析柔软的边界、天际的云霞。在有了自然真实的感受之后,将这种感受转化为水彩意境,并反复训练技法语言以追求画面意境的实现,这才能形成具有个性语言的水彩画创作来。

3.对光色变化的创意性学习

水彩作为西画的一种,在教学中注重对光的分析与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如在不同光源作用下产生的不同色彩倾向、不同时间中景物色彩的相应变化、婆娑树影下形成的大小光斑、透光大小影响到的画面氛围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在真实记录光色变化的同时,扑捉寻找最能打动内心的光色瞬间,并利用技法语言尝试绘画表现,如光影中对光斑虚实、大小、疏密的安排,对色彩以及色调的把握,对干湿技法的控制等等。在完成技法训练后增加创意练习,如改变实景色调、抽象或夸大色彩关系、添加光色趣味等等。这些创意性学习能够增强学生对水彩中光色的理解力,提高他们的造型能力和对水彩技法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写生的创意性

面对水彩画的多种技法,传统水彩课程的开设相似于色彩基础粉画课程的训练,从静物写生、人物写生到风景写生,教学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写生中度过了。虽然写生在水彩画学习中的重要性不可替代,无论从光的科学分析还是对于色的研究感受,写生都是认知自然和技法训练的直接途径。然而过于依赖写生或者机械的照搬自然,其结果只能导致水彩作品失去生命力和创造力。在写生中应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每个学生对画面的处理与感受都有差别,重点表现也不尽相同,如画质感、画光线、画体块,或者画抽象、画水色等等,这些对形象的处理变化、构图的裁剪取舍、色调的设计与意境的传达,都是学生们独特的创意所在,写生的过程其实是实现创意并提高水彩表现能力的过程,水彩画写生教学应尊重这种差异和感受,鼓励学生画出创意性的写生作品。而并非像在传统的水彩写生教学中出现的那样,教师摆放静物或者模特,提出课程目标组织课堂讨论,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仅仅是被动思考者和传达者。学生画教师的兴趣,追求教师的感受,甚至有的连表现形式和方法都雷同,教师教学仅致力独立的艺术研究,而使学生成为教师追求艺术道路上的翻版。在另一方面,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写生课程开设,直接影响着未来美术教育中学生色彩意象思维的培养。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教学应立足于大中专院校以及基础中高级美术教育课程的特点展开,注重色彩教学中色彩以及造型的创意,而不拘泥与描绘对象的外形及真实颜色,这为基础美术教学的创意性培养建立了良好的前提。

四、教学方式和内容的创意性选择

随着现代社会信息量的迅猛增长,水彩画教学方式也发展变化着。除了手绘示范以外,搜索网络图片和名家视频、制作PPT课件,或者查找水彩画印刷品、作品拍照、摄影等等各种先进的手段都可以辅助教学,学生们也可以更加直观的在博物馆展览馆中鉴赏原作,甚至能够轻松查阅到国外水彩名家的作品。高校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课程在方式方法上应突出师范教学的特点,注重水彩在师范教学中的应用性研究,在学时和内容中对水彩课程的安排不与美院水彩专业教学相雷同,这在具体教学中体现为水彩画写生和创作课程开设的同时,也可以为学生们提供一些设计类水彩课程,比如服装设计、室内及环艺设计、工业造型设计等效果图的绘制,或者插图、装帧设计等应用型水彩画法训练等等。这些课程的开设能够丰富学生们的表现语言,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培养优质的师范教师和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奠定基础。

五、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

西画语言体系下的水彩画不追求用笔变化,在水彩表现过程中,即使有精彩的用笔也会随着逐渐深入的画面而被掩盖;除此之外,水彩画中水渍的晕染、色与水冲撞形成的巧妙效果以及画面东方审美下的传神意境等,这些水彩画命题在过去的西画正统教学中曾被忽视。“水彩的用笔和水色变化与中国绘画的笔墨有许多相通之处”1,作为本民族绘画语言的重要传承者,美术教育专业的水彩画教学中应该融入中国画的表现元素,比如借用中国画中的用笔用墨以及用色的变化,在水彩画中结合国画的色墨互撞创造性研究色与水变化;或者在意境以及用笔中追求中国画的神韵,创造疏朗隽逸的画面效果;或者在画面评价中借用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注重画面的品格及精神境界的传达等等。在水彩画教学中对中西画法的创意性融合,这并非改变或者削弱了水彩画教学的西画特点,反而,这种东西结合的教学方式会更加彰显水彩画种在西画体系中的表现优势。无论对于艺术传承还是艺术创新来说,只有秉持中国独有的民族绘画语言,才能够破除艺术间的隔阂,增强绘画作品中的民族认同感,并将独有的东方绘画推向世界的艺术之林。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