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教师读书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一)概括与归纳
观察是人类的重要认知功能之一。造型艺术同样需要认真观察,继而通过概括和归纳才能完成。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主张去掉绘画中的情节性,提升绘画的表现力,从而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绘画的形式主义。他的“把自然还原为圆柱、圆锥与球体的三种基本形状”的认识,影响了立体主义的诞生,促成抽象艺术的发展。立体主义的出现大大缩短了迈向抽象艺术的步履,并且直接导致了抽象画两大流派(热抽象和冷抽象)的诞生。俄罗斯画家和美术理论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创造性发明是从音乐中获得美学启迪,从而诞生世界上第一幅架上抽象画。荷兰艺术家彼埃•蒙德里安1911年在巴黎接受了立体派的绘画观念,并且把立体派演化为具有自己鲜明特色的几何抽象画。蒙德里安认为,造型艺术表现为两种倾向——写实主义和抽象主义。前者是我们的审美情感的一种表现,这种审美情感是被自然和生活的外表形象唤起的。后者是一种色彩、形和空间的抽象表现,它是通过一种更抽象的手段表现出来的,而且常常是几何状的形和空间,其目的是创造一种新的真实。
(二)简化的内涵
在一种相对意义上来说,如果一个物体使用尽可能少的结构特征时,便是简化。丰富多彩的大自然是造型艺术的主要灵感来源,怎样用绘画的语言去描绘大自然是造型艺术家们一直思考的问题。蒙德里安通过他的绘画,剥离自然这个外在的形式,使受众感受到艺术应该和自然分开。蒙德里安逐渐把形态简化成水平与垂直线的纯粹抽象构成,从内省的深刻观感与洞察里,创造普遍的现象秩序与均衡之美。他崇拜直线美,主张透过直角可以静观万物内部的安宁。他从大大小小的原色块和矩形直角形状的组合中寻求所谓“表里平衡、个性和集体平衡、自然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平衡”等。这一切都为了鼓吹一种极端抽象的精神,宣扬艺术应该完全脱离自然的外在形式。
(三)整体意识
整体观察的能力是绘画的基本能力。整体性是抽象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法国当代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整体具有一种属性是各部分在彼此孤立的情况下所没有的,而部分的某些性质或属性也可能被来自整体的约束所抑制。”整体性是造型艺术的根本指导思想,在绘画的整个学习和实践当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绘画是对客观形象和事物的描述,画面中的每一笔和每个结构都要围绕整体进行,局部必须统一在整体中。如大家熟悉的雕塑作品《巴尔扎克》,罗丹开始雕塑的时候是有手的,而且美丽逼真,但与整体不和谐,只好去掉。著名的雕塑维纳斯虽然是断臂的,但是雕塑整体呈现优美的S型曲线,坚硬的大理石下似乎有血管在跳动,有皮肤在呼吸,给人以细腻的质感和想象的空间。这些都是为了维护艺术的和谐而放弃生活合理性的做法。
二、结语
论文摘要:大学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情感,进行情感性教学,这是影响课堂教学过程最优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同时教师情感也是教师自身众多素质中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在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情感意义重大。
情感是人类的L:理现象,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一种内心体验,也是客观事物与主观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它是人类所特有的品质,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人际交往中,情感往往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大学教学中,情感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其中起着关键性作用的便是教师的教学情感。从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背景上审视教师的情感,可以发现丰富的教师情感现象。卢家媚教授认为,教师的情感包括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情感、对学生的情感、对所教学科的情感、对具体教学内容的情感、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情感等。在大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情感,意义重大。
一、大学教师发挥教学情感的必要性
近年来,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宏观背景下,中小学的课堂教学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大学的课堂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大多数还停留在灌输的层面上。在大学课堂上,因为大学生己没有了升学的压力,因此学习状态非常放松,再没有了高中时代的全神贯注,再加上有些大学教师讲课缺乏声情并茂,因此使得学生逃课的现象在大学已不是稀奇的事。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些教师只好精于课件的制作,以及讲些与学习无关的“私事”,更有甚者在课堂上播放电影、视频等来吸引学生。还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讲知识点,分析考点,学生则记笔记,考试时老师划范围,学生背笔记。一系列的教育教学现象都说明了现在的有些大学课堂,无不充斥着教师与学生间的对立,教师不顾学生的情感需求,只顾完成教学任务,这与大学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截然对立的,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教学,是一种巫待改进的教学。由此,在大学课堂中充分培养与发挥教师的情感,使教师进行情感性教学,这更加体现了大学教学的真谛。
二、交往向度的外在情感发挥
1.寓情于教,以情育人
教师自身的情绪和情感不仅影响自身,而且还会影响学生。在一堂课中教师总是经常地把自己的情绪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影响学生的情绪和认知过程。所以,教师不仅通过语言进行教学,而且也是通过自已的情绪来进行教学的。在教学中,教师能够精神饱满、心情偷悦地与学生交流,以情育人,与学生达到情感的共鸣,这是教师发挥自身情感重大作用的途径之一。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过程,学生的情感也是影响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不仅要能够把握自身的情绪,同时还要善于识别和调控学生的情绪,这是教师进行良好教学的基本技能。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不仅可以依靠和利用学生的情绪,而且可以培养和发展他们的情绪生活。”学生在课堂中的情绪必然会通过某些行为外显出来,进而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方法,引导、激发学生的情感向有利的方向发展,同时也使得自己的情绪处于教学的最佳状态之中。
2.发挥形态和语言的情感功能
教师的教学是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的。如语言、面部表情、体态和类语言等。
教师的教学语言是传递教学信息、表达情感的一种基本方式,而教师的语言又是通过一定的语调、语速和音量来表现的。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调节自己的语调、语速和音量来传达准确的信息,使学生在情感上容易接受。如讲求声调的升降及抑扬顿挫的变化、控制讲话的快慢等。
面部表情是人内心情绪的晴雨表,也是人类沟通的主要手段之一。教师的面部表情具有重大的教育作用。美国心理学家爱帕尔·梅拉列斯的研究表明,在人际交往中,通过语言文字传递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7%,通过语气语调传递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38%,而通过脸部表情传递的信息占信息总量的55%。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面部表情主要体现为微笑和眼神交流两方面。由此可见,教师进行教学时要面带微笑,时刻与学生有眼神交流,这样能够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温暖,达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体态是指人们借助身体动作来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表示某种意义的信息系统。它作为口头语言的必要补充,也有自己语言表达的物质外壳,即以人体本身的动态、静态形象来表情达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体态包含手势、走动和空间距离等。良好的教育效果体现为教师要借助手势说话,并不拘泥于教师固定的教学领域,而应该与学生有良好的空间接触。
类语言是指无固定语义的发声,如笑、哭、叹息、咳嗽以及各种声音等。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情感主要以笑和叹息的形式表现出来。笑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师生间关系的剂,叹息也是教师情感的一种表达。但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笑的伟大力量,尽量不把不快的心情带给学生。
三、非交往向度的内在情感发挥
1.秉持正确的教育观念
教师的教育观念属于其情感原动力,它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又具体表现为教师爱、公平观、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及其教师期望。教师爱是教师育人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学生常常把教师对自己的爱等同于教师对自己的评价,获得积极评价的学生,更易于保持积极愉悦的心境,从而可以更好地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其次,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公平观,要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不仅要关注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是更需要教师积极关注的。公平观体现了教师的道德风尚,是教师之所以成为好教师的最起码要求。第三,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科的热爱是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体现。教师只有由衷的热爱自己所教的学科,才能挖掘知识的源泉成为自己教学的力量,才能更有效的完成教书育人的重任。第四,教师要对每一个学生有期望之心。教师对学生所抱的期望,是教师情感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学生所抱的期望,是教师心目中的学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发展目标,这种期望自然会影响其教育行为。
2.完善自身人格
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应培养学生在生活当中运用数学知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而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激发学生良好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探究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提问能力的关联度,是一项值得每位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我们可以从历史和研究的角度看出,提问题的能力其实比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加重要,尤其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因为提出的新问题,往往是能够在新的领域得出结果的,是创造活动的新起点。
一、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教育价值
(1)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促进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清晰,意识也更加明确,能迅速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
(2)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加强对数学技能的掌握。学生发现问题的源头在于能够独立地提出问题,这有助于各项与创造力有关的活动的开展。
(3)培养学生提问的能力,能够体现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同时又能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自己来解决问题后,学生的积极性会更加提高,会产生荣誉感和自豪感。
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的有效途径
1.帮助消除心理障碍,使其敢于提问
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强,对知识的理解能力不够,所以很多学生不敢提问,对提问产生畏惧感,有“三怕心理”:第一怕是在课堂上提出问题怕老师因为自己不守课堂纪律而责骂,或怕影响老师讲课程序;第二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幼稚,问题不成熟、简单,怕招来同学的耻笑;第三怕是怕自己提出的问题没有意义,老师就会批评,同学也会讥笑。老师应该告诉学生这些是错误的思想,只要有问题就该提问,并且不管问题本身有多么的简单,老师一定会回答,还会鼓励其他同学向其学习。学生应该学会大胆提问。例如,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紧张,说话吞吞吐吐、含糊不清,老师要给予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说明白,表达完整,或老师在适当的时机引导、补充。另外,教师要精心安排设计好教学过程,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一起互动,要充分让学生说出自己真正的感受,启发学生提出问题。
2.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数学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创设适当的数学情境,创设数学情境就是教师用辅助教具或工具,以及其他相关材料,使学生积极性提高,刺激他们的感官,提高兴趣和热情,启迪思维,激发其好奇心和发现欲,诱发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从而诱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1)从数学内部创设数学情境。这个很好理解,就是所谓的数学层级方法的运用,针对本课时或本单元设计一些基础性的题目,巩固刚学的知识内容。比如充分关注五、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心理发展特点和他们对学习的需求,给他们布置作业时,要注意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和对数学的兴趣,进行分组合作,因为教材里的课后作业中有几个模块,尽量把几个不同特征的学生编排进一组,让他们分别去进行操作。组员中爱好学习的会选择准备“你知道吗”模块,而组员里善于思考的就会去进行思考题的操作,“思考题”模块能够满足部分学生多学一些、学深一些的需求。这样到了第二天,老师就让学生分组回答,大家虽然各自负责一个模块,但是肯定会有讨论的过程,在这样的互相探讨和老师的事后评点中能够凸显出教学的成效来。
(2)从数学外部创设数学情境。一是从现实生活中创设数学情境。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但又不同于生活。实际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比较具体、形象,但课堂上的数学知识抽象性极强。此时的小学生处于对抽象思维认识不清、理解不到位的时期,因而教师在课堂上应该注重生活的实践,将知识进行充分的还原,这样可以让学生有个直观的认识,理解就比较简单了。二是可以在其他的学科中建立一些数学知识的维度,这些知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都是一种整体构建,比如在自然科学的学习中去领会一些数学概念,也是有利于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的。
3.教授提问方法,使其善于提问
由于不同情况下问题的内容、性质各有特点,因而提问的方法和形式也应各有特色,只有恰到好处地提问,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反之,提问方法不当,不但不能切中问题的要害,反而易使人感到乏味和厌烦。因此,要想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提问方法,使学生善于提问。
参考文献:
党的“十七”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我区人民对优质教育有着强烈的需求,“十一五”教师继续教育要突显时效性,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此我们推出“营造书香校园、建立学习型学校”读书活动,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师专业化发展,这是我们迎接挑战和机遇的策略之一。
阅读滋润精神,思考孕育智慧。开展全员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读书活动,在精神文化的支撑和引领下,必将促进学校的整体建设、教师的专业发展、学生的个人成长,营造出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书香校园文化。
读书活动将作为教师继续教育的重点培训内容。通过读书构建教师个人的精神家园,是教师自主学习、自主发展、提高专业素养的必经之路。
学校作为最基层的组织和管理单位,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要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卓有实效、形式多样的交流研讨活动。
二、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目标
1.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推进课程改革进程,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2.创设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使教师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思考习惯。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朝着“有哲学的头脑,有学者的风范,有精湛的教艺,有愉悦的心境”这一目标不断迈进。享受工作的快乐,享受学习的快乐,享受生活的快乐。
4.促进学校人文化发展,提高办学品位,营造书香校园,创建学习型学校。
三、推荐阅读内容
读书是教师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读书不仅要专,更要博。我们提倡教师读五种书:
一是名人传记。名人成长历程里的动人故事对教师的学习和生活可以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是教育理论书籍。在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通过阅读教育理论书籍提高教师对教育的理解和认识,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不断调整教育实践,减少工作中的盲目性。
三是学科专业书籍。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不断向前发展的,通过读书更新专业知识,引进时代的活水,从而保证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
四是现代科技书籍。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改变着我们对生活的认识,读这些书有助于教师了解现代人的心理、感悟现代生活,开拓教师的视野。
五是美学、文学、史学和哲学书籍。通过阅读,思考人生,积淀精神文化,寻求心灵家园,提高生命质量。
四、实施“书香校园”读书工程的具体措施
(一)组织管理
1.教委人事科负责统筹安排,监督整个过程的组织管理。
2.进校师训部根据读书计划,协助督促学校按要求完成任务。
联系电话:*—*高中负责人:*,幼儿园负责人:*联系电话:*—*初中负责人:*,小学负责人:*3.学校作为基层管理者,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协助本校继教负责人帮助教师按要求完成任务。
(二)具体安排
1、2009年1月18日,召开动员大会。
组织部门:教委人事科、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
参加人员:各中小学幼儿园及直属单位教学主任、继教负责人。
具体内容:布置开展教师读书活动具体方案;下发文件及材料。
2、2009年1月—3月,教师利用寒假自主阅读。
a、2009年1月,学校帮助教师利用多种途径确定所要阅读书籍,并填写“门头沟区‘书
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见附表一)一式三份。
b、2009年2月,教师利用寒假时间认真阅读所选定的书籍。
c、2009年3月1日前,各校将本校开展“书香校园”的读书活动计划上传至读书活动专用邮箱*@*.cn。邮件题目为“*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计划”。
d、2009年3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将本校教师填写的“‘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登记表”(附表一)上交至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学段负责人处。(“‘书香校园’活动登记表”统一用a4纸打印,内容部分为宋体四号字。)
3、2009年3月—2009年7月,在深入读书的基础上完成论文或读书体会的撰写工作。
a、要求文章内容真实,通过教育教学实践进行体验、感悟、尝试,将个人的独特实践或思考写成文章。若发现抄袭,取消继教学分。由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检查确认,确保文章的原创与真实。
b、各校要开展校内评选活动,所选优秀论文或读书体会不少于总数的三分之一。
c、各校要组织多种形式的交流研讨活动,继教负责人协同教研组长进行检查指导。师训部随时指导学校的读书活动,积极参与学校的读书交流展示活动。
4、2009年9月—2009年12月,在组织全区检查、交流研讨的基础上,评选“书香校园”活动先进校。
a、2009年9月20日前,各校继教负责人完成“‘书香校园’教师读书活动情况统计表”(见附表二)的填写工作,用a4纸打印并上交到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各段负责人处,同时将全校教师论文或读书体会刻成光盘一并上交。
b、各校将推荐的三分之一优秀稿件按统一格式打印后上交至师训部,准备参加区级的评选和交流展示活动。优秀稿件格式要求:首页格式(见附表三);正文字体为小四、宋体;字数2000字以上3000字以内。
c、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组织专人对论文和读书
体会进行评选,评选结果将在门头沟区科研月活动中公布。各校获奖教师名单及奖励学分将在科研月中发回学校继教负责人处,以便学校进行继续教育学分登统。
d、各校继教继教负责人对本校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的学分进行登统。填写完成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
e、2009年12月20日前各校将本校参加读书活动的总结和附表四(教师参加书香校园读书活动学分统计表),上传到读书活动专用邮箱*@*.cn。邮件题目为*学校“书香校园”读书活动总结及附表四。
f、2009年12月师训部按学段进行继教分数的登统。
g、2009年1月进行区级优秀“书香校园”的表彰活动。
(三)继教学分的获取
1、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确认教师基本阅读任务完成情况,并填写完成附表一、附表二的登记。4学分。
2、各校继教负责人检查并确认教师按要求完成了论文或读书体会的撰写。2学分。
3、教师进修学校师训部将对各校推荐的优秀论文或读书体会,以及参加区级读书活动大会交流展示或获奖的文章予以学分奖励。
(四)给学校的建议
1.挖掘资源,提供书籍。学校充分挖掘图书馆的资源,加大投入,保障读书。学校图书室建立科学合理的借阅制度,充分发挥其作用。
2.搭建平台,观摩读书。
可在校园网上开辟“读书俱乐部”专栏,并开设相应的子栏目:读书体会、精品书屋、读书笔记、读书活动、推荐文章、新书介绍等。为教师阅读交流提供便利。没有校园网的学校应开辟相应的读书专栏展示上述内容。
充分利用教研组活动、学校活动时间组织灵活多样的研讨交流活动。开展校内读书论坛,为教师在全校范围的交流展示搭建平台。
3.开展研究,深入读书。
学校也可根据校本培训、校本研究的课题,指导教师要围绕专题进行重点阅读,用理论指导自己的实践。
4.撰写体会,实践读书。
读书体会可多种多样,读书笔记,学习体会、优秀教学设计、案例分析、反思等。学校提供交流的机会和平台,对在实践中产生良好效果的范例,要大力表彰宣传。
5.评价导向,激励读书。
学校对教师的学习计划、读书笔记、读书体会、教学设计、案例分析等进行评价考核,作为评优评先中考核工作业绩的一项内容。
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各种论文的评选;鼓励教师在各级各类刊物上发表文章,奖励办法依据学校奖励制度。
每学期制订读书活动计划,确定读书内容、目标、措施、效果预测等。
阅读趣味常常影响人一生的发展,语文教师对学生阅读趣味理应进行科学正确的引导。关于趣味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一是指使人感到愉快、能引起兴趣的特性;二是指爱好。《辞海》的解释为,一是情趣与意味;二是美学名词,称为鉴赏力,指分析和鉴赏美的能力,特别是对文学艺术作品,能够加以鉴赏和评论的能力。本文所指阅读趣味,是指一个人的读书爱好与情趣。阅读趣味决定学生对读物的取舍,而选择什么读物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阅读品位、阅读水平及鉴赏能力,会影响学生精神境界的形成,乃至人生的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要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名著来优化其阅读趣味,丰富其人生智慧,提升其语文素养,奠定其人生发展的精神文化之基。
著名学者周国平在《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文中曾说:读书要“形成自己的读书趣味,……要有较高的读书品位,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升的,读好书就是提升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心智。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
而当下学生阅读的趣味如何呢?
回答显然是不容乐观的。我曾用“读书丧志”来形容眼下中学生读书的现状。读书本来应该有益身心,怎么却说“读书丧志”呢?其实,只要仔细观察一些当下中学生的阅读现状,就不以为怪了。他们不喜欢读名著,也不喜欢读老师推荐的书籍,如当代作家路遥、王蒙、周国平等人的书也读不上劲头来。无志读名著,此可谓“丧志”乎?读那些低俗之物,岂不越读越无“志”吗?
当下学生不愿意读名著是不争的事实,那么,学生愿意读什么呢?据我观察,一是喜欢看画报,读魔幻小说,看通俗故事;二是乐于看三维(四维)动画类、口袋类书籍;三是乐于读“郭敬明”。我担任广东省高中教学水平评审委员到一些学校评估时,听说其学校专门开了读书课,特意观察了学生的阅读情况,学生们手中拿的和看的大致也是画报与故事类作品。
有一句话叫做“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这很有道理。但我们的学生不读名著,却读那些低俗读物,其阅读趣味岂不堪忧?其精神发育岂不堪忧?一个时代的学生都不愿意也不喜欢读经典名著,一个国家的学生不喜欢追求高端的文学艺术与文化,国家未来岂不堪忧?
据留法博士余一彦介绍,在国外,中国的留学生非常多,而且中国留学生非常聪明,非常勤奋,他们考试成绩非常优异,但是这些人到了社会上,往往只能做人家的高级雇员,很难成为帅才。我国有很多国际奥林匹克的冠军,但是没有一个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没有一个菲尔斯奖的获得者。这与其读书情趣不无关系。
当年孔子在《论语》中教导弟子“君子不器”,意思是说,君子不能只成为一个器皿、容器一样的人才,要成为有道德、有学问、有修养的人。然而,当今上了大学的学生乃至博士,也只能做一些器皿一样的人才,我们如今的教育愧对我们的祖师爷啊!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也曾说:“我在大学几十年也没有间断教本科的课,科研任务再忙,我还是有相当精力教本科的课,甚至有一段时间我调出去了当北大出版社的总编辑,我还是兼本科一年级的课。我发现现在大学生很多中学语文没有学好,受应试教育束缚太厉害了,最大的问题是不读书,读的都是零零散散的道听途说的。比如说《红楼梦》就看过电视,没有读过完整的书、基本的书,所以上到大学以后就没有培养起阅读的习惯。”你看,连考入北大的这些“人中龙凤”都没完整地读经典名著,其他的学生就可想而知了。
探究学生不读经典名著的原因,高考不考名著阅读也不好考名著阅读是显性之因,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家长、教师往往忽视对自己的孩子和学生进行文化素养的培养,更舍不得用必要的时间让学生阅读名著,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化素养与精神境界如何会得到提升呢?
以上只是原因之一,其实还有两只隐形的“看不见的手”在起作用,专家或是没看到,或是看到了而“吾不言”。这隐形的手是什么?我以为,一是电视、网络、低质文化冲击语文教育,改变了学生阅读的口味,从孩子出生就是声像图画的冲击,学生习惯于图像思维,再看文字就会很难知其优美;二是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对语文教育的钳制,这是很沉重的话题,此文不想深谈。
下面我想说说中学生为什么要读名著。
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文明的最高思维成果主要还集中在古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文学艺术等经典名著里,阅读这些名著,完全敞开心灵与其共“舞”,这是与智慧大师的对话交流,这样的阅读和感受,是对大师情感与生命的间接体验。当学生真正融入作家的感情世界,与作家科学家进行心灵沟通和生命对话时,作家科学家在语言文字中饱含着的生命体验,蕴藏着的人生哲理和智慧,便会与其生命的体验相互碰撞,相互沟通,这时的读书是智者的高峰对话与体验,学生的思想精神文化境界可以得到有益的提升。这样的阅读才是真正的有益于身心的阅读,也才是灵魂的提升与精神的正向愉悦。阅读到这个层面,才找到了阅读的真谛。
正如朱永新先生说的一样:“我推崇书籍阅读而不是网络阅读。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在书里。尽管我国目前的网络阅读人数已经超过了纸质阅读人数,但我认为,人类最伟大的思想还处在离线状态。网络上更容易吸引眼球的是信息、广告和娱乐的内容,人类的理解,特别是人类理性的洞察力,通过网络很难获得,智慧的内容在网络上更是凤毛麟角。对人类思想的进化而言,对个人思想的发展而言,从信息到知识到智慧,就像一个金字塔,它是精神与智力逐步升级发展的过程。唯有通过书籍阅读,我们每一个人的智慧才能一步步地通往精神的金字塔之巅。将每一个人的智慧汇总起来,才能体现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高度。”
有文化的人凭自己的智慧加以推想可知,当一个人主动与大作家、大科学家、大思想家进行思想交流和生命的对话时,他的血液中似乎已经流淌着大作家、大思想家、大科学家的血液,此时才可获得生活中的一般人所没有的高层次见识与思想,这种对人生的高层次的间接认识,便在读者自己的生命和头脑中积淀下来了,人的精神才会产生新的飞跃。
阅读《论语》《孟子》《史记》《红楼梦》《三国演义》等社会历史文学名著,可以直探人性的本源,可以学到高端人生的伟大智慧,就好比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让我们的心胸会更宽广,让我们的视野会更广阔,长此以往,便可形成人的良好文化教养与精神世界。事实上只有读经典名著,学生才可能与曹雪芹、罗贯中、施耐庵、孔子、孟子等先贤达人对话,才有可能达到他们的精神高度;只有阅读《人间喜剧》《巴黎圣母院》《哈姆莱特》等等,才能与巴尔扎克、雨果、莎士比亚等大师们交流,才会达到人类最高思想文化文学境界。没有这样的阅读,新一代人的精神境界可能还远不如古代。
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曾说,他从小对中国古诗词特别喜欢,他认为,好的诗词,含义深远,自己如今已经八十多岁了,但对诗词每十年都有新感受;阅读中西文化经典名著,对其文化素养的熏陶与提升有深远的影响。著名学者南怀瑾曾说:“曾有人问我,为什么能有这么好的学问?我都实实在在地告诉人家,这都是我十三岁以前熟读这些古诗文的效果。”中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和思想境界形成的关键时期,如不引导他们去阅读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这样的教育肯定不是成功的教育。
然而,目前由于各类新媒体的诱惑,不少人沉浸在“电子三屏”(手机、电视、电脑)生活中,这便使阅读产生了“异化”,这不但主宰瓜分了人们有限的阅读时间,而且极易导致“灵魂的矮化”。这样的“快乐阅读”,不但会造成“阅读无能症”,导致阅读品位的低下,还可能会导致灵魂的无所“归依”,以后再改变和提升其阅读的趣味与境界就难了。
读“屏”不是真正的阅读,那些大量即兴式的表达和无编辑状态发表的文字,常常是浅尝辄止的读物,有些甚至是有害读物,若长期沉浸于此,快乐就是一时的“娱乐”而已,其危害就如同“饮鸩止渴”!而阅读那浅显的故事,因其没有深层次的思想内涵与深刻的人生智慧,偶一为之,未尝不可,但真正的收获与提升不能从此处获取,只会浪费时间,严重的还会败坏阅读的趣味。
阅读经典名著如此重要,语文教师该如何引导学生的读书趣味呢?
人生语文教学理念认为,读书亦需立志。读书是有层次之分的,高层次阅读乃如我国北宋大儒张载所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四句表现了张载作为一个百姓,一个臣子,一个学者的社会与历史责任感,也最能表现读书人的胸襟,也表现了我们古代先贤读书的抱负与志向。国务院总理在美国哈佛大学演讲时也曾引用这四句,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怀和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追求。总理在南开中学读书学习时也曾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对的人生发展以及中国现代革命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引导学生读书立志既是语文教师的责任,也是教育教学方略。志不立则学不成,读书与立志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故立志对读书学习之意义毋庸过多论述。
众所周知,光立志而不读书,志向就不可能实现,要达到真正的有益身心,要实现阅读鉴赏能力的高层次发展,就要培养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这种兴趣的形成,也非轻而易举,需要营造浓厚的阅读氛围。因为最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是学习、生活的环境氛围。营造一种浓厚的阅读环境氛围,能使阅读的启动和保持成为个体的无意识行为,会使学生自然进入快乐阅读的实践中。其方略可利用学校阅览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图书阅览课活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高品位读物,摘抄自己需要的资料,建立班级图书交流站,同学之间相互交流自己的读物,共享课外读物;还可让家长为学生建立“我的小书屋”,买书、订阅报纸杂志,指导阅读等等,这样的氛围形成了,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另外,要积极举办各种读书活动,努力寻找一切机会,尽力展示学生自己课外阅读的成果。例如,举办“读书论文宣读”、“读书演讲”、“讲故事谈哲理”、“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等;还可以组成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建立学生自己的课外阅读资料袋,随时放入自己的词语积累卡、读书随想等;还可定期组织课外资料展示会,看谁搜集的资料最丰富,最精彩等。
开展这些活动,使阅读名著的氛围得到优化,学生才会产生阅读名著的持久兴趣,当他们有了阅读经典名著的收获与成功感时,其思想和精神境界也会逐渐获得提升,其人生也可能更为精彩和快乐。
为使阅读经典名著持久开展,我们人生语文教学理念主要采取的是“读写互动”教学方略。
“读写互动”与以往人们常说的“读写结合”是有区别的,“读写结合”,是强调读与写结合在一起,读书时要动笔墨,把自己的读书看法、想法随时记下来。“读写互动”是我们人生语文教学理念的一种重要教学方法,具体是指导学生读书时,尤其在学生读了一段时间之后,要求学生必须写出东西,或对字句、语段加以点评,或对书中人物进行评论,或是仿写句段等等。因为只有写东西,才能解决那些不肯读书的学生读书的问题,不读书,他就不能写,要写出东西,就必须读书。同时,老师与学生以及生生之间互相督促和检查,这样就形成了“读写互动”的链条,整个过程是“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显然,这对学生读书有了一定的强制作用,对学生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是非常有意义的,会有利于学生人生的发展。
为将阅读名著活动引向深入,我们常把经典名著阅读与研究性学习结合在一起,方法是相对集中一段时间大家共同阅读一部名著,然后进行专题研究。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学生可从语言、人物、文化、主题、表现手法、人生哲学、人物与社会等某个角度来确立课题,经过讨论交流然后撰写研究性学习小论文。当学生的小论文撰写成草稿之后,教师选择合适的时间召开研究性学习论文交流会,学生宣读论文并接受答辩,教师根据学生论文和答辩情况提出修改意见,学生再根据教师同学提出的意见加以修改,最后全班或全校结集印刷论文集。我们的每届学生一般都要做五六个研究性学习阅读专题,这极大地推进了经典名著阅读活动,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了较为厚实的基础。
例如,我们开展的“《围城》专题研究性学习”,学生写出了《徘徊在“围城”内外――的百态人物浅析》《艺术语言的魅力――谈中比喻的妙用》《刀光剑影显神通――浅谈钱钟书先生的讽刺艺术》《走进幽默之城》等较好的小论文。专题研究性阅读以小论文为抓手,重在读书探究的学习过程,重在学生思维方法、思维方式的变革和文化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