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信息素养论文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1篇

1.1信息咨询服务

信息咨询服务通常也被称为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帮助读者利用馆藏文献资源寻求知识情报的服务。1876年美国伍斯特公共图书馆馆长塞缪•斯威特•格林在《图书馆员与读者的个人关系》一文中强调对寻求知识信息的读者提供个性化帮助的重要性,最早提出“参考咨询工作”的概念。格林馆长提出了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的4大职能:一、指导读者如何使用图书馆;二、答复读者请求;三、帮助读者选择资源;四、提升图书馆在社区的地位。从4大职能可以看出,参考咨询工作的中心任务就是图书馆对读者进行信息素养教育,提升读者的信息素养,提高读者文献资源的使用,为高端读者提供深层次的个性化服务。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进步,图书馆也从传统图书文献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读者服务,参考咨询服务也从面对读者的服务转变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高校读者已广泛使用图书馆的参考咨询服务。

1.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咨询服务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谈论较多的两个概念。信息素养(InformationLiterac)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信息素养教育,是指培养读者对于信息的态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对信息的应用等。提到图书馆的读者服务,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当中,信息咨询服务最能体现图书馆的服务增值和知识信息资源提供者的价值。信息咨询服务是包含在信息素养教育当中,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种包含关系,即信息咨询服务是信息素养教育的一部分。信息咨询服务直接为读者提供一种获得信息的方法或途径,而信息素养教育则从读者的需求入手,重点培养读者获得信息的能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提高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非常重要,读者的信息素养教育提高了,不仅可以大大减少信息咨询服务,节省图书馆的运作成本,还能使其成为读者所具备的一种终身技能,使读者终身受益。高校图书馆的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为读者提供信息素养教育的同时,也为读者提的个性化的信息咨询工作。

2信息咨询服务与信息素养教育在高校图书馆的现状

2.1强化部分信息咨询服务,弱化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由于信息咨询服务工作中有多项工作是有偿服务,可以为图书馆创收,重视部分信息咨询服务成为必然。而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是一项长期工作,周期长、无量化标准、成效不能及时显现、无收益。作为图书馆信息咨询的一项长期工作,不受重视也是一种必然。过多强化有偿信息咨询服务也让部分读者依赖信息咨询服务,降低读者收集、分析、使用信息与科研的能力,增加图书馆信息咨询的工作,增加图书馆运作成本。

2.2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注重数字化信息素养教育,轻视纸本文献信息素养教育

电子计算机和电子阅读设备的广泛普及,电子资源存储与使用格式的日益完善,电子资源的检索方便快捷、使用阅读方式灵活等优势明显,使得电子资源正在逐步深入广大读者的学习、科研生活。高校图书馆引进的电子数据库越来越多,种类也丰富,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资源使用宣传方面也向电子资源侧重,使得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向数字化方向侧重。相对的,对纸本资源的使用宣传不够重视,存在弱化现象。现今高校图书馆都是复合型图书馆,纸本资源与电子资源并重,纸本资源在几十年的积累下形成数量巨大、品种丰富的馆藏,是学校和读者的资源宝库。由于纸本资源阅读的舒适性、阅读的习惯性,在高校有着广大的阅读群体,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也不能忽视纸本信息资源的使用教育。

2.3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常规化,培训课程少、个性化少

高校图书馆信息咨询服务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形式也是多样的,但也逐渐流于形式,成了常规服务,面广点少,缺少个性化,缺少读者的主动参与。图书馆入馆教育普及面大,但对读者只有一次。数据库培训讲座次数多,而读者受众少,普及面不足。文献检索课程开设不足,有些高校为选修课程,相当多的高校或学院并未开设。

3改进高校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提高读者信息素养的方法与途径

读者信息素养教育工作在高校是一项系统教育工作,学校、教师、图书馆都应发挥相应的作用。而图书馆在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作为高校的3大支柱之一和读者学习科研的重要支撑,图书馆应在紧跟社会科技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的同时,改进工作方式、方法和途经,提高读者信息素养,为读者的学习和科研提供助力。

3.1领导重视并大力支持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加强读者的信息收集、接收、分析和应用能力,符合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精神,是国家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之一。信息素养已成为现代人才的一种基本生存能力,高校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培养的重视度和各方面的支持力度明显不足。所以领导要更新观念,要把信息素质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课程安排、讲座培训经费、场地、人材培养引进等方面还要给予图书馆大力支持。图书馆也应从自身做起,对上级部门和外界进行广泛宣传图书馆培养教育理念,在读者信息素养培养理念上,在培养计划、培养方式、培养观念、宣传组织方式方面进行改进、宣传和推广,使读者信息素养教育与读者信息需求、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3.2高校图书馆是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培养课堂

首先,培养读者自我学习的信念,提高自控能力。信息教育和网络、计算机等关联较多,开始读者会觉得学习方式新鲜有趣,有很大的热情。教育中应注意读者迷恋网络游戏或聊天、看视频等倾向,注重培养读者良好的自控能力,引导读者的学习兴趣和习惯非常重要。培训中强化学习信念,对信息保持长久的注意力,使读者养成正确使用信息的良好习惯。再者,培养读者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和判断能力,使读者能够从海量信息中找到自己需要的、感兴趣和正确的信息,培养读者检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

3.3图书馆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计划

高校读者在高校学习时间里,图书馆应根据读者学习时间制定读者信息素教育计划,根据读者各学习阶段、专业和学习科研对信息的不同需求设定相应的培训课程或讲座培训,普及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具体实施以信息咨询部为主体,建立相应的对口学院联系机制,依托学科馆员,针对学院专人负责开展针对性的宣传和培训工作和计划的实施。

3.4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方式方法的改进

建设浓郁的信息教育氛围,培养读者对信息检索的意识和兴趣,培养自主探究式或协作式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都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教育方法。第一,开展读者利用图书馆教育。利用讲座、参观演示、网上学习和竞赛等方式对刚本科新生和新入学研究生进行图书馆入门的指导教育、进行信息知识、馆藏资源的宣传和信息利用的基本教育。使读者一入学就能了解图书馆,掌握利用图书馆、获取文献信息的基本方法使读者学会中图分类法的基本知识,掌握利用索书号、书名、著者等不同信息查找资料的文献检索的技能,并进行图书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育,为读者信息素养教育打好基础,培养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习惯。第二,开设文献检索课,进行信息利用、摘编的能力教育。文献检索课是教育部规定大学生必修的一门方法、技能课,学校开设的信息基础理论课不能取代文献检索课。图书馆主动开设文献检索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使本科生和研究生能够掌握信息检索的方法并运用到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和实习过程,把理论与实践、科研相结合,激发信息需求,增强信息意识,提高利用信息能力。第三,组织学生参与图书馆信息服务工作。让高年级学生参与到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工作中来,组织和引导低年级学生的培训讲座、竞赛、座谈沟通等工作,充分发挥图书馆的职能,提高学生的信息能力和组织能力。

3.5高素质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的建设

馆员业务素质、职业道德水准决定着图书馆开展读者信息素养教育的水平,图书馆加强对图书馆员的业务和职业道德培养、教育,强化他们的信息意识,扩展他们的信息知识,提高他们的信息能力,才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服务。

3.6新技术应用于读者信息素养教育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2篇

教材在每一章节都设有“体验活动”、“后续活动”、“综合活动”,这些不同程度的活动设计,老师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程度和不同需要进行选择,学生可以在提出问题、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的过程中归纳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力求做到用实践引导,促进知识的学习,真正遵循“技术”学习的认识规律——做中学,培养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全面落实培养目标。

二、转变传统教学方法,培养教学对象主体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由老师通过讲课、板书以及教学媒体的辅助,把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这种类似“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老师是主宰,学生则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是外部刺激的接受者,教与学的形式单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缺乏,很难引起学生对信息技术学习的兴趣,尤其是面对一些相对枯燥的、文字性的内容时,学生的厌学表现尤为明显。作为一名信息技术老师,要在围绕教材的基础上,采用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息素养。在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参与,围绕章节内容,根据教学目标,以学生掌握知识为基础,开展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同时可以根据《教师用书》设计出合理的评价方法和具体的评价内容,让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提高兴趣,感受快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总体水平,又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有“卖点”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乐于参与,积极参与,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例如,在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教材中,各章节的学习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引用现实生活中唾手可得的例子,将信息无处不在,我们也在无时无刻地获取、处理信息的观念传授给学生,将学生的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联,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促进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老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三、合理运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3篇

目前,我国研究生教育基本上是以传承知识为中心的教育,知识越多越好。而实际上,知识的数量在创新中不一定起决定作用。我国的研究生往往知识功底扎实,但创新能力不容乐观。协作学习的推行为研究生教育的创新发展注入了清新强劲之风,为了顺应建构主义教育理念,倡导研究生协作学习,提升其科研创新能力,笔者在此提出构建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培养模式———学习共享空间(LC)。

1.1根据研究生学习特点辅以LC的协同学习环境,达到嵌入式的信息素养教育

为增强研究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及科研的协作能力,将终身学习固化为自身特质,提出分阶段培养研究生信息素养、实践技能、科研创新能力的新型协同学习的LC模式。LC的无缝式互动环境有利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增强研究生的交流、协作能力,有利于营造良好的学术科研自主性氛围,对提高研究生专业能力及综合素质起到重要作用。具体分析如下:

1.1.1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促进研究生教育的主体性与积极性。由于研究生学多以自学或导师单独指导的形式为主,学习和研究活动呈现出分散性和独立性的特点。而学习共享空间的出现,使得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以导师为中心”向“以导师与学生协同合作”转变。通过利用LC平台,研究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首先表现为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是主动参与学习,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施教者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理解教育内容,把教育内容整合到自已的知识体系中,并能付诸于实践;其次,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变得越来越善于自我引导和自我加强,主动进行自我教育,学习者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潜力,积极主动地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施教者质疑、请教,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在学习共享空间里,研究生与研究生、研究生与导师在协作中,自主积极学习表现得尤为突出。

1.1.2基于LC协同学习中,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个性化与即时性。由于研究生生源多样性和年龄跨度大,因而研究生信息素养存在个体差异性,使得信息素养教育开展要有针对性并支持个性化教育。而学习共享空间所提供的平台,使信息素养教育能实现个性化与即时性。大部分研究生已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与利用技能,只是在信息获取的深度、广度以及信息道德意识方面尚有欠缺。基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学习者,其获取知识和信息的行为与传统信息环境下的学习者不同,单个学习者的网络行为表现得更为自我和个性化,群体学习者的行为则表现出动态更新变化,其共同的特点是追求网络的平等参与和个性选择,这非常符合研究生群体的学习特质。而且学习共享空间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可随时随地获取共享空间服务或搜索获取而不是依赖记忆和知识储备。通过学习共享空间的应用从而推动研究生教育方式的变革,使信息素养教育内容与研究生需求直接契合,最终实现个性化教育的目的。

1.1.3基于LC的协同学习,能实现研究生教育方式的互动性与协作性。传统的研究生教育存在着注重知识传授及个别培养,轻视知识的革新和合作交流等倾向。学习共享空间使互联网应用模式从传统的“人机对话”逐渐转变为“人与人对话”,这种学习共享空间环境大大改善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方式,共享空间服务者与学习者、学习者与学习者不用考虑学科背景、身份地位,都能进行一对多或是一对一的相互交流。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同时利用网络,借助网络的实时互动,促进相互了解,提升研究生学习的深度与广度。研究生积极参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互动学习,自由选择受教育内容,组织并积极参与知识贡献和经验分享。学习共享空间作为一个自由、开放、协作的学习环境,正好提供了有利于研究生群体之间相互协作学习的环境,能更好地发挥研究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有利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灵活掌握应用;能促进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从而培养研究生的学习科研素养,同时间接提升其信息素养。只要进入共享空间,研究生就能进行同步或异步交流、实时或非实时交流,极大地扩展了交流与协作的深度和广度。共享空间所有成员在协作学习中,个人学习的成功是以他人成功为基础的,学习者之间关系融洽,相互合作,这非常有利于培养研究生群体科研协作的品质。3.1.4基于LC协同学习,能体现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性与共享性。大多数高校的研究生培养仍然实行导师指导的体制,导师的素质对研究生的成长影响深远。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遴选标准下降,再加上导师的知识面及精力都是有限的,出现了有的导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也缺乏主动性的“导学失衡”现象,于是一些研究生难以得到充分的科研训练,科研能力不强,导致就业后解决问题能力欠缺。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研究生教育,是采用导师启发式、提纲式的精讲与研究生在自学、研究基础上的协同式的学术讨论相结合的模式。而学习共享空间开放、自由协作等特点,为研究生教育内容的开放、学术主题的自由探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导师可以不受时空限制,通过借助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平台,上传施教内容或可供探讨的研究热点主题,让研究生参与空间热点主题研讨,展开头脑风暴,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激发创造性思维,形成共享的协作知识;导师再根据研究生的讨论情况,进行画龙点睛式的解答及引导。而从事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可协同导师,对空间的学术热点主题信息的捕获技巧与信息的再生分析利用进行适时的引导帮助。学习共享空间适应用户共享式学习环境的需求,参与空间的研究生既是学习者,又是知识的贡献者。学习共享空间正是为隐性知识共享、挖掘和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互相交流与合作学习过程中让隐性知识显性化。空间成员处于协作学习与教育内容自成长的环境下,图书馆的用户信息素养教育者则更多的是营造学习社区、引导教育方向、组织教育资源、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从而让空间成员的信息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其科研能力因此也得到发展。

1.2支持研究生信息素养提升的学习共享空间框架

综合多个因素考量,大学图书馆作为校园内的知识中心、文化中心和学术的交融区,是构建协同和交互式学习环境最合适的主阵地。学习共享空间主要包括实体空间(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与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

1.2.1物理学习空间构建。为了便于研究生开展协同学习,提升其信息素养,实体学习空间构建应遵循以读者为中心原则,要充分体现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核心要素的特征,强调对小组协作学习中交流、协作与指导的支持。针对研究生群体高素质、数量少且多为自主学习的特点,我们可借鉴国内外大学图书馆的做法,把实体学习空间设置于图书馆内的一个局部区域或一个楼层,地点要相对安静。实体学习空间内应配备的硬件设备包括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复印机、投影机、照相机、无线电子接口、馆藏资源等,以支持研究生的各种学习和开展科研与社会活动的空间。同时互联网接入点和无线网络应覆盖整个服务区,空间所提供的信息资源要充分考虑满足研究生群体的科研需求,且便于研究生随时获取。借鉴世界各国在学习共享空间方面的成功实践,加上综合考量研究生群体的规模及需求,对实体学习共享空间构建大体设置五大区块:①小组协作学习讨论间:可容纳5至8人的小组进行专题研讨,配备研究生项目研究所需的设备;②综合参考咨询柜台:它是学习共享空间的一个综合服务点;③视听多媒体播放工作室:由于研究生人数相对较少,因此考虑大约可容纳40多人配备功能完备的投影机、电脑及视听设备,并可支持无障碍上网;④论文写作辅导及研究技能指导室:为研究生学术论文写作、学位论文选题、学科研究方向选择、学位论文开题等进行指导,对研究生进行科研技能辅导;⑤社交娱乐休闲区:这是供研究生学习之余休息和开展社交活动的自由空间。

1.2.2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模式有多种,可以是整合学校分散的资源,单独建立学习共享空间门户网站;也可以是图书馆与学校其他服务部门的功能融合在一起建立的网站。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构建首先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持,借助Web2.0技术及社会交流软件,包括以博客、播客、维基、即时通讯、新闻聚合(RSS)、网摘、即时通讯(IM)、网络社区(SNS)、异步通信、标签等为代表的工具,来支持建立各种学习社区、写作社区、兴趣社区、社会网络服务社区等,为研究生创造一个充分体现协同作用、全员参与社会交流的网络平台,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充分挖掘自身潜力。其次,作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虚拟空间,网络教学资源成为不可或缺的部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特别适合研究生群体开展“课题研究式”的学习和“协作式”的学习。在虚拟空间内可考虑设置主题学术交流和创造社区,可根据本校研究生学科专业分主题来进行针对性设置。该社区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生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对一些主题进行自主参与讨论和协作。除此之外,该社区还可由图书馆学科馆员定期本校重点学科前沿专题,此专题内容是图书馆学科馆员对各自负责的学科长期跟踪搜索的国内外的前沿热点专题;也可借助高校教师及科研工作者申报的科技查新课题作为相关专题,吸引来自不同学习领域的研究生,允许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生参与跨课程的专题研习交流,以此来培养其协同学习能力,进而落实信息素养架构。除此之外,建议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设置自助式信息素养教育社区。研究生在学期间大部分精力都用于专业学术领域的课题研究,而掌握学术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技能则是其完成学业的重要条件。因此可在虚拟学习区里设计配合提升信息素养的学习资源,此学习资源可考虑结合专业课程项目驱动的引导方式,由图书馆负责信息素养教育馆员设计小组协同课题任务,让研究生参与共同的课题项目。通过设置本校不同专业学术热点问题,驱使研究生产生兴趣,参与课题项目的协同合作。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完成既定任务。这样可以更好地引导研究生将所掌握的知识技巧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并且可以很好地融入到各专业课程学习中。通过学习实践环节的互动协作,使其学会积累学术信息和对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综合、归纳、吸收运用,从而逐步掌握必要的专业学术信息处理能力。图书馆的学科馆员要关注研究生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潜在和现实的信息需求,针对研究生科学研究的学科、项目、课题等个性化需求来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为了提供实时、个性化的学科服务,可考虑采用非实时的异步式与实时交互(如实时咨询、ICQ、QQ、MSN等)相结合的服务方式与研究生互动沟通,对于本馆无法解决的问题,可考虑网络化合作的联合式学科服务。学科馆员要注重与研究生导师密切合作进行互动,可以鼓励能解决问题的任一研究生或是导师来协作完成。实际上,学习共享空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图书馆、课程资源开放与集成、学习协助、教学帮助和科研协同等大学多个服务体系的整合,注重的是培养研究生团队的协作精神,体验在学习、科研中相互协作的快乐,共享空间成员的社会性资源,同时又能完成个人知识的建构。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在这种学习环境中,询问是准则,解决问题是焦点,批判性思维是学习过程的一部分。研究生在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扩展知识、回答提问、增强自我指导性学习的思维能力的同时,逐渐获得信息素养所需的技能并为拓展学习创造条件。

2构建学习共享空间需要注意的原则及建议

2.1把握开放自

所谓学习共享空间“开放”,是指物理共享空间上的不受拘束和资源获取方面的平等便利。研究生可随意选择安静的个人学习区或热闹小组讨论区,无处不在的无线上网设施也为研究生提供了随处学习的合适场所。共享空间的“自助”,是指共享空间里的电脑、软硬件、生产性设施均提供自作机会。

2.2导向学术性

由于共享空间平台的主要用户对象是广大的研究生和校内外专家学者,它和其他网络平台的最大区别就是要坚持它的学术性。构建学习共享空间必须以学术研究为导向,在这个学术为主的交流平台运行中,要倡导积极、诚信、自由、开放、创新的氛围,保证研究生可从空间成员那里学习、吸收学术性知识,借鉴他人优秀的实践做法。

2.3鼓励互动性

研究生的学习任务是在学习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共享空间这个集科研、学习和社交于一体的平台上,倡导师生互动、学生互动、图书馆员与学生互动的讨论交流,将信息素养教育贯穿在每个环节,大大拓展了高校图书馆原有的信息素养教育园地。在网络平台建设中,营造学术自由氛围,鼓励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包括虚拟平台成员互动与实体空间成员互动,提供多情境、多内容、多维度、多形式的相互交流空间,促进个人或组织隐性知识显性化,通过个体间思想交流、碰撞,为促进科研能力创新提供条件。

2.4坚持联合协作性

学习共享空间是将大学里多机构的服务集成在一起,因此必须充分发动全校各方面的力量,集中全校教职员工的智慧,来共同创建和运作学习共享空间。要注意调动研究生、教授导师等所有人的积极性,特别是设计专业课程、整合信息素质教育内容时,必须加强研究生导师与图书馆之间的紧密协作,由双方协同进行课程、作业、活动等的设计、实施以及评价,这样才能取得最佳的信息素质培养效果。

2.5建立以图书馆为主线的融洽协作方式

学习共享空间是需要学校多个部门协同合作的动态服务,因此需要校职能部门配合,把学校的各种面向研究生教学科研的公共服务体系整合在一起,建立协作关系,实现组织整合。建议成立—个学习共享空间委员会,在图书馆统一领导下形成管理和维护的有机整体,通过图书馆与各部门的沟通协作,确定具体的协作方式、各自职责、人员安排与培训方案等。

2.6聘请教师导师参与协作学习过程中的指导服务

邀请重点学科教师担任学科馆员或参考咨询馆员,采取物质与精神并行的激励措施,确保服务的持续有效。通过聚集能解决研究生在学习、科研和写作等过程中困难的专业技能人才,有利于隐性知识的共享与传播。为了应对学习共享空间的用户高层次的需求,图书馆要建立长效的馆员培训机制,不断地更新馆员的知识结构,注重引进训练有素、知识结构合理的学科馆员,以解决图书馆人才短缺问题。

3结语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4篇

(一)信息意识信息意识属于培养信息素养的初级阶段,良好的信息意识能带给学生培养、发展信息素养的兴趣。培养信息意识,不仅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重要性,更要让学生充分了解信息技术的深层含义,不能仅仅停留在日常网络运用层面,而是把信息思考角度提高到科学高度。小学信息技术课要培养小学生信息素养意识,要具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二)信息知识信息知识属于信息技术课重点教授内容,教师对于信息知识的传授,学生对于信息知识的学习掌握,使得信息技术的应用成为可能,信息知识的掌握程度能直接影响信息素养的结果。信息知识的合理运用,是信息时代对信息要求的基础。小学生信息知识,包含课本上大纲要求的信息知识,也包含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小学信息技术课,主要以传授课本信息为主,教师应该辅以生活中的信息知识,充分发掘学生对信息知识的兴趣,养成良好的信息积累习惯。

(三)信息能力小学生的信息能力主要是以课堂上机操作为表现方式的,这是最基础的信息能力,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能力的起步阶段。教师应该重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上机操作中提高信息能力。

二、在信息技术课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一)信息技术课存在的问题1.信息观念缺失问题小学生课业轻松,对于信息技术课,学生缺乏重视加上小孩子贪玩的天性,老师采取灌输式教育方式,学生采取被接受知识形式。老师主导课堂、传授知识,学生在引导下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部分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这门课程重视不足,教授课程是积极性不足;学生贪玩被动学习、获取知识,并没有实际的思考问题。对于学生、教师陷入恶性循环。2.课程安排不足部分小学信息技术课安排少,加上偏远地区教学资源有限,学生能利用教学资源少之又少,这样的课程安排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能力发展,限制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3.信息内容滞后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滞后,教师传授的信息知识与现实客观应用的信息知识出入较大,这样对于信息的应用和掌握都有消极影响。

(二)改善信息技术课,提高学生信息素养1.重视信息技术课程,调动学生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信息素养培养是一门运用类学科,突出实用性和科学性。另一方面,教育者要以创新思考为出发点,在日常教学中贯穿一些创新的、与众不同的题目或者实验操作用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2.合理安排课程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针对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如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从最简单学起,打好基础;而那些基础好的同学可以课外拓展,了解更多知识,开拓眼光。教师应该针对教授内容,时常关注实际运用,在课堂上注重时效性和应用性,不仅仅是单单讲课本内容,更要关注现实运用。3.引导实际操作老师对于实验室引导性作用而不是手把手教,灵活的实验模式有助于发展创新。学习中尽量让学生理论结合实际,从实际生活中发现科学,从生活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4.结合多媒体手段展现创新课堂综合运用数字化技术教学,营造课堂轻松的氛围更容易产生发散性思想。随着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技术进入课堂成为新型的教学方式。尤其是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只对着课本念,面对各类现代化教学技术,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建立最适合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多媒体的利用直接简洁地传授教学,网络的运用更便捷的开拓知识内容,分享教学资源。

三、总结

信息素养论文范文第5篇

关于学习环境的概念先后有许多学者对其进行论述。笔者比较倾向于杨开城教授对学习环境进行的解释,杨开城教授的解释更符合目前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对我们的意义重大。他认为学习环境是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中的各种资源(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组合。所以学习环境不仅包括物质资源也包含软件资源。比如信息资源、认知工具、人类教师等物理资源和任务情境等软件资源。[2]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在当前的社会,伴随着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地运用在学习过程中。它与学生的信息素养形成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它们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由于目前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大多是建构在计算机多媒体以及信息技术的条件下应用的,因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学习要起促进作用一定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只有学生的信息素养达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要求,适应了建构主义学习环境,那么在学习上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也离不开学生的信息素养,它对于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有一定要求的。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被建构主义学习环境衬托,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尤其将电脑、网络、卫星电视和通信网络环境以及各种形式的媒体融合并用,给学生创造的超越实体的、虚拟的学习环境更加帮助了学生们的学习。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而个人的能力提升也是充分地体现在个人如何通过主动学习达到要求的学习目标。使用各种电子学习软件和学习平台,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过程的互动性,逐步培养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并最终提高学习效率。但在线学习不仅仅是学习资源和学习者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环境的变化,更重要的是,一个新的学习方式和方法,以确保网络学习的顺利进行。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的是学生的学,认为知识是由学习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借助各种资源工具以及他人的帮助主动建构起来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是一种在追求学习目标与问题解决的活动中,使用多种认知工具及学习资源,学习者一起工作并且相互支持的学习环境。[3]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背景下,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范围包括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全面因素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影响,并在此过程中的各种元素,如学习工具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学习策略等对学生的学习非常重要。所以说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对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比传统教学环境更为注重。首先,学生一定要适应基于网络化的学习,基于各种网络平台以及网络资源的学习。其次,学生要学会利用各种情境学习,真实的、虚拟的、网络的等等。要学会自己创设一些情境来促进自己的学习,以便于解决学习上的各种问题。最后,学生要学会利用网络环境来和其他人沟通、协作、交流,学会与他人协作学习,反思自己知识的欠缺,使自己的能力进一步提升。

学生的信息素养在信息时代依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更方便制定有效的创新与信息素养的学习型人才。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的教育必须遵循信息化社会的脚步,以适应未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与其他知识是基本的要求,它是培养学生在信息技术学习环境中,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讨论合作的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构建知识的任职工具。包括搜集评价各种信息,对有用的信息进行加工,以及有效地利用这些有用的信息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问题的一种能力。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不论是对学习者还是教学者,都有重大意义,它是一种与传统教学完全不同的理论,改革了我们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教育中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来促进我们对于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二、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培养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内容

在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在内容与形式设计上与中小学生的知识层次和信息需求保持一致;重视以学习者为中心,按照中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来组织知识内容、提供互动的学习方式;为学习者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来积极主动地建构他们自己的信息知识和能力。[4]笔者认为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要主要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来考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让学生自己主动构建知识,教师只是起辅助引导的作用。其次强调学习的真实情境性,从问题出发,使问题驱动学习,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再次强调自主探究和协作与会话的学习方式的重要性。学习在很多情况下都不是学习者孤立进行的,而是由许多学习者共同合作来解决问题的。最后强调运用技术,使学习环境提供共享信息知识和构建工具的途径以帮助学习者通过合作对知识进行社会性的建构与共享。

关于对中小学信息素养的培养内容,国内大部分学者一般都是从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法律道德这四个方面来研究的。董玉琦教授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的基本内涵就是信息处理能力,他指出信息处理能力是指恰当地选择各种信息工具,主动地利用各类信息资源,有效地采集信息加工信息、信息等处理信息的基本能力。[5]由于中小学生有不同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的认知规律,所以信息素养的培养在小学和中学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目标。学习内容,安排活动,也有分歧。小学生认识事物主要是靠形象思维,通过事物的外表行为来感知认识,并且模仿。因此,小学生除了学习信息的基本知识,教师应该通过示范,让他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技能,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特点,是要主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笔者根据文章上面提到的观点,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思想认为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从这几个方面考虑,分别是意识方面、操作方面、应用方面和沟通方面的能力。

三、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