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12A-0071-02

儿童对数学知识的掌握总是经历由形象到抽象、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概括的过程。螺旋上升、春风化雨般的教学更能让新知融入到儿童的认知世界中。但对于有些知识的教学,我们教者会感到莫名的困惑,看似简单的内容学生掌握起来却是如此的困难!为什么会这样呢?教学时,笔者让学生从经历知识的起源到深入地理解、创造出新知方面进行探索,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升华。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让笔者有了更深的触动。

一、困惑――众里寻他

《角的度量》一课的教学笔者围绕度量角的方法“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刻度线,分清内外圈读刻度”进行,反复演示,再让学生模仿练习。这样的教学方式,笔者认为思路清晰、层次分明,所以对自己的教学效果还是颇有信心。但是在让学生独立度量时,学生拿着量角器上、下、左、右摆弄,不知从何下手。课后,笔者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思考,认为学生之所以出现无从下手的根源就在于教者自身。于是笔者仔细观察学生度量角的过程,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错误。

1.量角器随意摆放,中心和顶点不重合,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不重合。

2.把量角器的90°刻度线作为0刻度线和角的一条边对齐。

3.把0刻度线的起点和角的顶点重合。

4.不知读内圈刻度还是读外圈刻度。如把60°读成120°。

5.在读内圈刻度时容易把125°读成135°。

笔者倍感困惑和无奈,苦苦搜寻,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些“五花八门”的错误呢?

二、思索――柳暗花明

量角器为什么能量角呢?其本质就是把量角器上的角重叠在要量的角上,“以角量角”。学生已能正确地比较两个角的大小:点点重合,边边重合,看另一条边的位置,这也正是量角的“秘诀”所在。那为什么学生用量角器量角时却不知所措呢?其原因可能是学生找不到量角器上的角。(通过课后单独和学生交流证实笔者的猜测是正确的)

和学生熟知的用直尺量角不同,量角器有内外两圈刻度,还有中心点和零刻度线等,它是一个简约的、具有高度智慧的测量工具。在学生连量角器上的角在哪里都一片茫然时,便被灌输量角之术,要求做到“点重合、边重合、读数”这3个步骤,同时读数时还要分清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谈何容易?

文中伊始的“讲解―演示―模仿”的教学模式,看似“金玉其表”,实则“败絮其中”:当学生和量角器只有一面之缘时,怎会与量角器情投意合?鉴于此,笔者觉得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探寻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而绝非单纯地“讲解―演示―模仿”,应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去尝试、去解决、去发挥……想到这些,笔者的教学世界一片清新、明朗。于是,笔者决定在另一个班尝试新的教法。

三、探究――躬行此事

(一)折一折,变使用者为制作者

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与其卖力地教学生认识量角器,不如让学生自己“创造”出量角器:

师:同学们,请拿出课前准备好的半圆形纸片,然后对折,再展开,你能从中找出直角吗?

师:在刚才的基础上你们能再折出45°的角吗?

(学生通过两次对折,形成了4个45°的基本角)

师:同学们,知道吗?一个简易的量角器已经在你们手中诞生了。

(多媒体将有折痕的半圆纸和量角器同画面显示,以便对比)

师:这几个角公共的顶点就是量角器的中心。你能从自制的量角器中找出135°的角吗?试试看!

生:1和4两条边组成的角是135°,5和2两条边组成的角也是135°。

随后的教学中,笔者顺势引出0刻度线、内外圈刻度等知识点。在这一环节中,通过折角让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各部分的名称,重要的是理解了量角器的中心、内外圈刻度是如何产生的。为以后学生从量角器上找固定度数的角打下坚实的基础。这一折,折出了学生对量角器的构造和测量原理的认识,此时学生无声的操作胜过了教师千言万语的讲解,做到“润物细无声”。

2.找一找,变静态角为动态角

接下来让学生以不同方向的0刻度线为起点,从量角器上找45°、135°的角,然后再找诸如55°等非特殊度数的角。学会找角是思维的一个起点,概括找角的方法则是更高的要求,是思维的一次跃升。教师可通过提问“我们把0刻度线作为角的一条边,x°角的另一条边在哪里”,让学生以0刻度线为“起边”,角的另一条边可以看成是0刻度线旋转后动态生成的。最后引导学生自己说出找角的方法,这样逐步渗透度量角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能力逐级上升。

技能的形成,除了思维的引领,反复的操作也是必不可少的。笔者让学生在尝试度量角的过程中逐步体会、自我感知、提炼概括出度量角的方法,学生探知的过程没有直接教授来得顺畅,这个过程是磕磕碰碰、弯弯曲曲的。因此,笔者放慢教学的步伐,静候“佳音”。等待,让学生有了探究的时空,就像是阳光照射着学生待放的思维之花,笔者终于嗅到了花朵精彩绽放后的芳香。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2篇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37—40页——角的度量。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角的度量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射线、线段和角的基础上教学的,也是学习角的分类和角的画法的基础。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抽象思维虽然有一定的发展,但依然要以形象具体思维为主,并且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能力。

本节教材角的度量是分两个层次编排。第一层次,是介绍量角器和角度量的方法。第二层次,让学生通过对两组角的度量,进一步明确“角的大小要看两边叉开的大小,与所画的边的长短没有关系。”这一概念,这不单纯是让学生获得有关图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及操作和作图的技能。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

通过角的度量,形成角的度量的意识,感受角的大小与所画边的长短关系。

2、经历角的度量方法的形成过程,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会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

教学难点是:内、外圈读角的度数。

四、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本课时的内容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课堂教学要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例如:我教学角的度量这课内容是:一是教学目标要明确,二是突出重点,三是突破难点,我放手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进一步分析,比一比,量一量,所以,学生在学习角的度量的同时完成。

五、说教学预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出示两个角:∠1和∠2,并提问题:这两个角哪个大?学生猜测后,再让学生拿出印有∠1和∠2的透明胶片,同桌之间比一比,并问你是怎么比的?引导学生说出:把两个角的顶点对准,一条边重叠,看另一条边;∠1的另一条边在外面,所以∠2大。尔后,动态演示:比较两个角大小的过程,对学生的操作活动加以验证。随后,我又说:用重叠的方法,我们比较出了两个角的大小,可是有谁知道∠1和∠2比大多少呢?回顾测量长度和测量面积的单位。那么,测量角需要用怎样的单位?怎样量角的大小呢?从而揭示课题——角的度量。【设计意图】一是体现学习数学的价值。让学生明确学习什么,为什么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二是上述情境的设计,不仅是要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而且要将重叠的数学方法有机地渗透其中,为学习角的度量方法作数学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二)建立1度角的概念,理解量角器的构造原理

在继第一个环节之后,我对学生说:角的计量单位是“度”,用符号“°”表示。譬如1度,记做1°。接着提出问题:1度的角到底有多大呢?你能用手势比画一下吗?怎样的角是1度呢?

然后板书:把半圆分成180等份,每份所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度。

我引导学生思考,演示过程:把半圆等分成180份;再出示1度的角。我提出问题:请大家比画一下1度角的大小。想一想这里一共有多少个1°。

我顺势向学生介绍量角器及各部分名称。最后,我让学生拿出自己的量角器,和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量角器的中心点,两条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分别在哪。【设计意图】角的度量其实和长度面积重量等的度量一样,先要找到一个度量的标准,然后再看含有多少个这样的标准,即为度量的结果。而这个标准往往是早有规定或约定俗成的,通常也不方便向学生解释起由来,所以我利用多媒体形象直观的优势直接告知学生1°的角,然后认识量角器各部分名称。目的在于从知识发生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展过程,这样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的本质。

(三)分层教学,引导学生探究量角的方法。

这个环节共分三个层次进行教学:第一层:摆角。我说:刚才同学们认识了量角器,现在请大家拿出两根小棒,在量角器上摆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要求一眼就可以看出是多少度。我又说:摆完的同学和同桌交流一下,你是怎样摆的?度数是多少?角的顶点与两条边分别在哪儿?

第二层:尝试量角。我用激将法:“量角”老师不教,你们会吗?请打开课本37页,先估计一下∠1 和∠2的度数,然后同桌讨论:怎样用量角器量角?我随后巡视学生量角再加以适当点拨。指定几名学生上台说量角的方法,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量角方法。【设计意图】让学生学会使用量角器正确度量角的度数,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在这个环节大胆地作出了这样的尝试;先摆,后量,然后集体交流,汇报总结,归纳量角的正确方法。因为有了前面的摆角、画角作基础,所以后面水到渠成的生成了量角的方法。整个环节,始终遵循着这样一个原则: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思考、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教师始终是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三层:自主学习38页的例1。通过猜想、验证,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用旋转角的一边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感知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建立角的大小的正确概念。

(四)体会量角的用处

我提问:那量角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呢?生活中与角度有关的问题太多了!多媒体依次出示:风筝、椅子、滑梯、大炮等图片,我再加以适当讲解。【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我充分挖掘角度与生活的内在联系,创设了一个又一个生活情境:风筝比赛的规则是什么?滑梯的角度多大才合适?为了击中目标,炮兵要随时调整角度等。这样以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选取学生有经验,有兴趣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魅力。

总结全课

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我们会量角了吗?

【设计意图】:一是让学生梳理今天所学习的内容体验到学习的成功;二是让学生学会反思,重视学法。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3篇

1.关注学生的“预习”,淡化课堂笔记

对于一些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应该让学生提前预习,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机会;对于有些概念性强、对思维能力要求比较高的教学内容则不要求学生预习。为什么呢?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预习就是把课本看一遍。他们缺乏课堂上钻研问题的热情,忽视了思考问题时所用到的数学思想方法;更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的磨炼的机会。

2.以老师的无为造就学生的有为

在教学中,我坚持这样一种做法:上课时老师尽量少讲,主要是给学生腾出大量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更主动、更积极地去学。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深层次参与,才能取得过去以老师的教为主所不可能达到的效果。我在备课时首先想的问题,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是:什么内容非讲不可?什么内容可以不讲?

3.工夫用在备课上

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和根本,教师只有深入钻研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为备课时至少要做到三点:备大纲、备教材、备学生。

案例一:在二面角的平面角的概念教学中,首先阐明引入二面角的平面角的必要性。创设问题情境:如何度量二面角的大小?我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刻画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平移为共面化归为平面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作射影,转化为平面角)。能否也用一个平面角体现二面角的大小呢?其次是阐明概念的合理性。引导学生探索:用什么样的平面角能说明二面角的大小?(引导学生进行类比联想,激发进一步学习的动机。)让学生尝试找一个平面角使得它能体现二面角的大小。有的同学在棱L上任取一点O,在两个半平面内分别作射线OA,OB,此时∠AOB能否体现二面角的大小?如图(1),不行,这个角的大小不确定。有的同学在棱上任取一点O,在α半平面内作射线OA,能否用OA与平面β所成的角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如图(2),不行,这个角的大小也是不确定的。对学生的思维设置障碍,使学生的思维受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反思:如何寻求正确的答案?

①对于(1),只有当两条射线都与棱垂直时,角的大小才是唯一确定的,用这样的角可以体现二面角的大小:②对于(2),只有当OAL时,OA与平面β所成的角才是唯一的,可以用来度量二面角的大小。(在探索中深刻地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在批判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通过展示概念的形成过程,阐述概念产生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本质属性的掌握,激发学生进行数学探索的兴趣,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积极主动的建构。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4篇

“ 角的度量”是在角的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学生对角已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角的度量这一知识对多数学生来说是一块比较抽象的学习内容。同时由于它的操作性比较强,学习中难免感觉有些困难。因此教师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标、新理念下,重视学生对学习过程的感知体验,培养其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二、案例描述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关于角的知识你有哪些了解?

生1:角是由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

生2: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2.你们对角的知识了解的这么多,能不能用手里的圆折一个角?

师:你们折的角都一样大吗?

生:不一样大。

师:同桌之间比比看,谁的角大,谁的角小?老师看看哪对同桌用的方法最巧妙?

(学生操作、汇报并演示)

生1:用眼睛能看出。

生2:利用重叠进行比较。

生3:利用三角板进行比较。

生4:利用量角器进行比较。

分析:在学生原有的水平层次上产生一个新的问题,实现新旧知识的正迁移,体现数学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上。同时,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二)认识量角器

师:同学们都已经准备了量角器,四人小组合作,仔细观察量角器,看看能发现什么。(四人小组合作探究)

师:哪个小组愿意说说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形状是半圆的。

生2:上面有刻度。

师:有多少刻度?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把半圆平均分成180等份,每一等份所对的角的大小是1度。

(学生进行练习,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的度数:10° 30° 45 ° 90 ° 120 °180°)

师:你们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1:中心点。

师:能找到吗?在你的量角器上指指看。

生2:零刻度线。

师:指给你的同桌看看。站起来指给全班同学看看。

生3:内外圈刻度。

师:拿起你手中的量角器一起指指看。请跟老师一起指一指

师:同学们,现在放下你手中的量角器,看大屏幕,看看量角器到底有什么?

分析:通过看一看、量一量、议一议等活动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探究活动中去。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了

(三)探究量角的方法

1.揭示课题:角的度量。

2.尝试量角。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量角器,你们会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吗?下面请同学们量出三角板的度数,并和同桌讨论一下你是怎么量的。然后打开书本自己看一看书上的方法是怎样的。看好后老师请几位同学说一说。

(学生演示量角的方法)

生1:让量角器上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零刻度与边重合。(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

师:谁能站起来再说一遍。

生2:…

师:下面我们一起总结方法。

方法:首先要将量角器放在角上,量角器的中心和角的顶点重合(点对点),而后将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边对边),另一边所指的刻度就是这个角的度数。

师:我们已经知道方法了,下面请同学们开始量角。(教师一边巡视一边发现问题及时讲解。)

(四)联系生活,巩固练习。

师:瞧,老师今天带来了三位朋友。他们看到大家学的这么认真想考考大家,你们有没有信心应战呢?

生:有。

(教师出示练习并提出要求,学生完成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放松一下,来做一个游戏吧。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有角。请你们观察一下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发现角呢?

生:…

师:我们去量一量它们的度数。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讲评并布置作业。)

分析:在生活中让学生找角,这样使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源于生活,也用于生活。

三、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体现了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具体有如下几个特点:

1、贴近生活,激发兴趣。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说过:“数学教师的首要责任是尽其一切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过去的教学往往比较重视解决书本上的数学问题,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束手无策。《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显示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本节课我灵活地使用教材,首先创设了学生生活当中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角,使学生着身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2、重视动手操作,促进合作交流。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有利于全体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不同思维的碰撞和整合。角的度量内容,比较适合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折一折、量一量、看一看等情况,既鼓励了学生独立尝试,又重视学生间合作互助,给学生提供了多向交流的机会。学生在与同伴交流、协作、共同选择中,不断地评价自己与同伴的学习行为,不仅提高了观察、分析、判断能力,而且发展了空间想象能力。

3、让学生参与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对数学活动的参与。《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社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数学知识、数学规律的过程,这是学生走进数学学习活动——学数学的过程,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观察思考和合作交流等活动。在本课堂中,我组织了较充足的合作交流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四次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在第一次探究中,学生较容易的折角,也能发现角的组成和定义。第二次活动给学生提供了量角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量角器的特点和用途。第三次活动让学生自学课本,自己探究量角器量角的方法,然后总结正确的方法。第四次活动是让学生到身边找角,并且用所学的方法去量角。通过这四次活动使学生成为真正地主人了。

4、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范文第5篇

1、测量角的度数,个别同学给出的答案完全不着边,说明有少部分学生还没有掌握量角的方法。

2、多数学生测量角后给出的答案恰好是其互补角的度数,说明同学们对量角器内外刻度线的认识理解还不是很深刻,还存在着混淆。

针对以上练习册中出现的问题,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孩子们之所以出现这么多问题,我想究其原因应该是对“角的度量”的重点知识理解不透,只是模棱两可,停留在表层认识上。看来,对于这部分内容很有必要再上一节练习课进行巩固练习。于是,下午的自习课上,我与学生们又重新研究起了“角的度量”。这一次,为了能让每个同学,尤其是学困生能听懂、听会,我决定采取“追问式”的教学方法。

师:首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量角器上都有什么?

学生(异口同声地说):刻度线、中心点、度数。

师:有几圈刻度线哪?

生抢答:两圈。

师:为什么会有两圈刻度线呢?

生(沉默片刻后):为了方便。

师:怎么为了方便啊?

一生:如果画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就可以用内外两圈刻度线分别进行测量了。

一学优生:(清晰准确的表述出了自己的想法。这时我发现个别学困生如鸭子听雷般目瞪口呆,显然他们已经是雾里看花,水中望月了。)

师(迅速画出了两个开口不同方向的角):那么怎样使用好量角器上的内外刻度线准确的量角呢?拿这个开口向右的角为例,要先找什么?××同学你来说。我找了班级里思维较慢的一个女孩来回答。

她缓缓地站起身来,胆怯地说:先找0刻度线。

回答得非常准确,你请坐。那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呢?××同学这回请你回答”

还没等那位女生坐下,我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班级里的另一名学困生叫了起来。他显然还没有进入答题的状态,支吾了半天也没说出什么,于是我把他请到了黑板前面,让他拿着我的量角器在角上来回的比量着,体会为什么要先找0刻度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