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1篇

(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奎屯 833200)

摘要: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出镜播音,是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学生有兴趣积极参与的实践训练环节。采用分组训练、视频观摩、课堂模拟、点评提高、微格训练等教学方法,在教师引领提示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完成各章节学习任务,进行实践操练,教学效果好。

关键词 :出镜播音;行动导向;视频;观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11-0105-03

作者简介:任超荣(1963—)女,北京市人,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演讲与口才教学、古诗文鉴赏。

基金项目: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教改项目“行动导向式‘学与做’在《电视播音与主持》教学中的运用”(项目编号:JG2012-06)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即由电视新闻播音员(主播)在电视屏幕上出图像播报新闻稿件的电视新闻。它具有可视性,以有声语言作为传达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同时,辅之以体态语。出镜播音,是新疆应用职业技术学院传媒技术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电视播音与主持”课程的一个主要教学内容,也是一个激发学生兴趣的实践训练环节。

专业特点与区域行业需求

目前,新疆开设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高职院校比较少。我院为适应社会与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立足北疆,面向周边乡镇县市,及时设置此专业,以满足疆内各地州县市及周边省份对这类人才的需求。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选准职业技术岗位(群),明确人才定位,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工学结合”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素质教育为主线,以实现学生顺利就业为目标导向,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普遍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建立科学的突出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依托新闻媒体行业,探索培养高职高专应用性人才的新思路。培养具备新闻媒体传播理论基础知识和熟练的实际工作操作技能,熟悉国家新闻宣传文化传播的一般政策法规和特性,了解新闻媒体受众的特点,具备较强的新闻敏感度和媒体人意识,具备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知识技能和广播电视科学文化知识;能从事新闻采访、拍摄、编辑、写作、评论以及报纸编辑、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等工作,能基本胜任采编、记者、宣传、播音、主持、现代文秘等一线岗位的高等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既有职业针对性,又有岗位适应性。

该专业学生经过三年的学习与实践,普遍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运用和计算机操作、组织策划协调、社交活动、敏锐的新闻观察及采编制作等能力。学生毕业后,可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印刷厂、广告公司、网络公司,从事新闻采访与编辑、报纸编辑、新闻网页制作、播音主持、婚庆典礼主持、大中型企业庆典活动主持等工作,也可到各级政府部门和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文秘工作。有丰富新闻专业知识和熟练技能的专业人才,将会有广阔的就业和职业发展空间。

在校学习期间,安排学生到奎屯电视台、奎屯报社、奎屯印刷厂、农七师广电局、各县市媒体单位等校外实训基地和相关企业进行实践实习。通过顶岗到岗实习,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工作,在实习中提高实际操作工作能力。毕业时,学生必须取得高职高专英语B级以上(含B级)证书、计算机一级以上(含一级)证书、普通话等级证书证(二甲以上,含二甲)、新闻从业人员资格证、秘书职业资格证,并获得社会公益服务、企业实践和学生科技社团等经历。毕业后工作一年以上,可以考取记者证。

学生应具备的主要知识有:具有本专业所必需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掌握新闻采访基础知识;掌握新闻写作和评论基础知识;掌握电子排版基础知识;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掌握报纸编辑知识;掌握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知识;掌握摄影摄像基础知识。具备的主要能力有:具有新闻采访能力;具有各类新闻写作的能力;具有电子排版的能力;具有报纸编辑的能力;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具有新闻网页制作和管理基本能力;具有应用计算机和网络进行一般信息处理的能力;具有摄影摄像基本能力;具有阅读本专业外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立业创业能力。

出镜播音的“学与做”

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有40门课程,属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必修的专业核心课之一,主要培养学生掌握播音与主持基础知识和具有播音与主持的基础能力。广播电视的语言传播,是传播主体(如播音员、节目主持人、外景记者等)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电声系统,运用有声语言进行的传播活动,是一个从稿件(话题内容)准备到实际播出的过程,有录播、直播和转播。

公众看电视听广播获取信息,方便快捷。新闻的本源是事实,新闻是基于事实的报道,新闻六要素5个“W”和1个“H”是公众关注新闻、捕捉事实的关键点。新闻只有交待清楚人物、时间、地点、原因、过程等,才能使读者、听众和观众觉得新闻真实可信。正是基于对新闻六要素的把握,人们面对一则新闻时,才可以迅速地把握其主要内容和关键信息。对每天接触大量信息的现代人来说,快速筛选有用信息,提高阅读效率,消化接受新闻,无疑是有很大帮助的。出镜播音,就是要揭示新闻的六要素。播音员、主持人要做到以有声语言为主干线或主线表情达意、言志传神,以适应声情并茂、悦耳动听的广播特点和声画和谐、赏心悦目的电视特点。电视播音与主持是电视传媒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传播手段和宣传形式,具有声画结合的特点。作为语言传播主体,播音主持人在话筒前、镜头前、屏幕上,要恰当处理意、情、声、气的关系,以达到自如地表情达意传递信息,因情用气、以气发声、以声传情。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广播电视的节目样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主持人节目、现场报道、晚会直播等。随着电视业的蓬勃发展,电视播音与主持的语体特点越来越鲜明,样态也日趋丰富。目前,有学者称之为“屏幕语体”。课堂教学要使学生对屏幕语体有基本了解,出镜播音的实践训练,要贯穿学生课程学习的始终。

(一)课堂观摩

出镜播音(口播)要求交流感、讲述感更强;要有体态语辅助,忌语气生硬、面容呆板;因有先进的音频扩放设备和卫星传送,咬字、发声力度要稍弱;语速稍快于广播新闻播音,慢于电视新闻片配音。

电视新闻出镜播音(口播)的内容大致有5种:导语、串联类;公文类;快讯类;背景、知识类;新闻评论类。

课堂上,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落实行动导向式教学理念,关注学生播音与主持能力的提升,引导学生观看一个个新闻视频。在获取信息知识的同时,着重看新闻播音主持人出镜播音的眼神、妆容、姿势、播出形式、吐字发声、音画面切换、播出效果等,分析各类不同节目播音主持的语体特征和艺术风格。增强学生对出镜播音的感觉及感性认识,加深对播音与主持能力的理解。通过视频观摩,丰富了学生的感性理解,激起练习模仿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表演欲。在一次次仿真模拟训练中,学生体会到了出镜播音的魅力,学会了基本的播音操作。

(二)模拟播音

根据教材内容,教师精心选取相应的新闻视频资料,根据教学目标设置互动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出镜播音的认知,从而提高学生模仿训练的积极性。

每播放一则视频,要求学生记下新闻标题、主要内容、主播性别或姓名、播出时间、新闻时长,简评新闻价值,注意主播表情神态、语速和表达,并有意去尝试模仿如何出镜播音。

观看观摩之后,利用教材或自选自编的新闻材料,进行模拟播音。一个学生在讲台上试播,其他学生可以用手机录像,可以记录,小组互动讨论,积极发言点评,指出优点及不足,互帮互助,及时改进提高。也可以把学生录的模拟播音的视频,在多媒体投影屏幕上播出,集体观看,播音者自评,学生代表评议,教师指点总结,发现问题、指点门径。课堂上,学生分组展示、单个展示、微格训练、专业点评互评,教师参与评价进行引导,把握节奏进程,推进教学,提高全体学生的出镜效果和播音水平。

为了深入了解实训情况和提高播音水平,一个月的实习结束后,组织学生在微格教室进行出镜播音训练,对热点话题即兴发言、实习见闻总结交流、小组采访制作节目展播。教师率先示范,学生依次上台演讲播音。可采用小组节目展播形式,具体要求如下。

每组4人分别上台播报,播报形式内容不雷同;学生自行熟练使用现有多媒体播放设备,互为搭档补台;选材可选课本训练材料和案例,或另选自编;每组1人主持,负责推介每个播报者的特点、新闻主题要点,串联起4人的播报内容;训练时要记录,不要求全程纪实,记有用的播音经验体会、实训者的明显不足、值得学习借鉴的点,对播音表现简要评语。课堂训练时,人人出镜,模拟播音。中心组成员负责留心每组每人的表现,学生共同思考“怎样学习和练习播音与主持”、“如何模仿自己最喜欢的播音员主持人”、“策划一轮播音与主持大赛并且制定比赛评分标准”、“出镜应该注意什么”等问题;各组长小结,中心组点评,教师总结明确提升要求。

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以合作研究的方式自主探究学习,所以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学习计划,开展采访、调查、讨论、查阅资料、观看或阅读新闻、制作校园新闻等活动,掌握必要的看新闻、抓新闻、做新闻、播新闻以及主持节目庆典活动的能力,对学习中所获取的材料进行归纳、整理、展示。

在整个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大胆训练,要求学生逐渐养成新闻人的职业习惯,随时捕捉新闻素材,保持良好的播音主持意识。各组学生采新闻发新闻,找话题做节目,丰富课堂学习内容,这就是在“做中学”。在一起观摩了新闻联播的播音视频后,根据教材训练要点与提示,让有主持播音经验的学生,以章节提供的训练材料示范,带动全体学生的播音学习和训练。有时候反过来,让没经验的胆怯羞涩的学生先播报一条新闻,大家一起分析点评,指出不足,提出改进意见、共同提高。教师在学生的“做”(模拟演练和互评)中“教”播音,抓住关键加以指点,让学生有趣训练、有意训练、有效训练。

教学中可播放科学发声的视频、播音时的话筒摆放法、胸腹式呼吸法、屏幕语体、新闻语体、金正昆商务礼仪讲座等视频,强化学生的发音标准和播音意识。视频资料在突出播音主持这一教学主题的同时,增广了学生的见闻,涉猎了多方面的知识。

结语

笔者承担的“电视播音与主持”是跨专业的新课型,属于教学转型和创新尝试。在充分了解该专业学生实际水平的基础之上,大胆创新,因材施教,因人施教,在行动导向式“学与做”的过程中,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兴趣,收到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赵秀环.播音主持快速入门十八招儿[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1.

[2]罗莉.实用播音教程·电视播音与主持(第4册)[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3.

[3]冷晶.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探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1.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实训课时;自编实训教材;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2-0059-02

一、引 言

2016年11月30日,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指出,要深化高校人才培养改革。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快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建立用人单位和毕业生就业状况反馈机制,促进高等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自2009年开课起,已历经8年,这期间不断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探索。作为一门实用性强的课程,《节目主持艺术》的实践教学质量不仅影响活动主持的水平,对整个企业形象、宣传工作也会产生影响。从2014年1月始历经三年的时间,本课题组成员,通过问卷调查、会议座谈、跟踪走访、电话采访、email、QQ、微博及微信等多种方式,对《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所有在校生、部分优秀毕业生、教师和业界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调研。经过资料整理分析得出,该门课程的实践教学在不断的教学改革中有所改善,但是理论多于实践的教学模式仍是主流。

二、《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对这门课程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实践教学没有规范化、系统化,主要表现为以下三方面问题。

(一)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教学现状仍然存在

1.实训课时过少。围绕在校生和专兼职教师的问卷调查显示,尽管在不断调整,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节目主持艺术》课程设置方面仍然呈现出“理论课时多于实训课时”的特点,课时设置无法为实践教学起到指导作用。针对理论课时与实训课时的比例问题,超过半数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多理论少实践;而对于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调查中只有约37%的学生认为,老师授课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55%的优秀毕业生反映:他们的主持技能多是在实践教学中习得,应该增加实训练习的比重,以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配套教材稀缺。关于“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使用情况”这一问题,大于75%的专职教师表示没有高职院校专用的实训教材或实训指导手册,目前为止仍然在沿用普通本科院校中较优秀的教材。32%的学生反映实训课时偏少,没有实训教材,实训流程不够规范。

(二)具备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不足

1.实训室设备有待完善。70%的专职教师认为,学校的播音主持实训室主要是专业老师带领学生社团在使用,而专业学生使用率反而很低。56%的学生认为,实训室设备陈旧,在教学过程中无法正常使用。70%的学生认为,学校应该设立专项资金投入及时更新实训室设备。有部分学生反映,一个班级有30名左右的学生,教学过程中每个组六七个人共用两只话筒和一台摄像机,而且大部分设备都已老旧或损坏,每次实训课都有半数学生只能旁观。还有个别学生反映,在学校很少使用甚至从未使用过实训设备。

2.具有双师素质的师资力量薄弱。据调查显示,超过30%的学生认为“学校有舞台主持经验又受过专业训练懂主持艺术的老师非常少。大部分学生们认为,专业老师进行课程实践教学的项目内容过于保守,场所过于局限,形式过于单调,实训练习有“走过场”的现象。这门课程的所有任课老师中,既有舞台主持经验,又有媒体实践技术运作的双师型教师不足20%。为弥补这一不足,学校定期聘请业界一线精英,如广东电视台的新闻主播孙愈等作为兼职教师开设专业讲座进行授课。但是,这样零碎的安排并不能满足学生的专业需求。 12%的学生表示聘请业界兼职教师的措施有走形式之嫌。

(三)片面追求就业率

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片面追求就业率,以此来扩大招生,提高学校声誉。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创业就业工作取得了不菲的成绩,被评为2013年“全国就业50强院校”,但是在创业就业的推广工作中,片面追求就业率,讲求市场化,淡化专业意识,没有重视专业的转型升级,没有营造专业学习氛围,使得部分学生的专业学习目标不明确,只顾埋头创业, 脱离了专业学习,有本末倒置之嫌。

(四)校企合作不系统不规范

学校与广东广播电视台、南方报业集团等当地媒体有不同程度的合作,如参加南方电视台的《舞林争霸》《全城热恋》等栏目的策划筹备工作,在多家媒体和企业设立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了职业化实践平台。但实训流程很不规范。

三、《节目主持艺术》课程实践教学教改思路

据调研统计得出,超过半数的老师和学生都希望学校在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培育师资力量和拓宽实训渠道方面有所作为。在专业教学方面,大家普遍希望教师能够重视教学形式和内容的改革,充分利用校内外实训资源。

(一)完善实践教学管理体系

1.自编实训教材和指导手册。介于高职院校没有专用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问题,学校应鼓励师资团队联合业界兼职教师自己着手进行实训教材和实训指导手册的编写,将集体备课中涉及的实践教学案例编进教材,结合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普遍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指导练习,使得实训教材更具独特性、实用性和针对性。

2.完善课程体系建设。理论课和实训课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理论课是实训课程的前提和基础,而实训练习又是对理论知识的检验和提升,实训练习同时又为理论的总结和升华提供了依据。在人才培养体系的课时安排上,应加大实训课时的比重,国外许多著名的传媒院校实训课时至少是理论课时的3倍,这种做法值得借鉴,在质和量上保证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专业水平的提升。

3.加强实践教学监管力度。完善实践教学的规章管理制度,加强对实践教学过程的监督和管理,完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适当增加实践课时的比重和学分。学校为节目主持艺术课程的每一位学生都单独设立了实训档案,详细记录了学生课上课下主持实践的内容、表现、评价、提升途径,并跟踪记录后续教学成果,以此作为期末综合成绩的重要参考。

(二)通过校企合作和培训的方式提高师资水平

通过三种方式提升整体师资水平。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积极引进几位既懂理论知识受过专业训练又有一定舞台主持经验的具备双师素质的高水平人才,带动和激发师资队伍的内动力,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实践教学水平;其次要将教师顶岗实践的制度落到实处,通过一定的激励政策鼓励教师利用寒暑假全职深入企业、媒体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和实践教学资源的开拓;再次,学校应该制定规范的教师培训制度,加强本校师资和外界的沟通交流,着力提升师资理论与实践水平。除此之外,在新媒体已然成为主流媒体的今天,学校要与时俱进,聘请具备互联网与新媒体双重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为学生授课,提升学生的新媒体应用能力。对于外聘兼职教师,要将业界讲座等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制定相应规范制度,要求他们定计划、定时、定点、定人到高校授课,使之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

(三)着力打造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的实训平台

要培养学生真正进行节目主持的实战能力,需要专业的实训场所做支撑。因此,完善实训室管理制度,提供相应的设施、设备和资金支持,构建科学系统的实践体系,成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

1.对内加大实训室建设的投入。大力加强人财物力的投入进行实训室建设。设立专项资金对实训室的设备进行更新补充,尤其是二级学院用于专业实践教学的硬件设施的补充和更新,并完善实训室的管理与使用制度,为学生实训练习提供保障。将学校的广播台、文艺社团设为实训基地,全员进驻并充分整合校内实训资源进行实践教学。

2.政校行企四方位合作打通实训渠道。产学研合作要基于互惠、互利、共赢的原则之下才能得到可持续发展。高校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与政府、媒体、企业、其他高校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参与政府活动、媒体节目制作、企业宣传、校级竞赛等方式加强合作,建立相应的实训基地,并规范实践制度,把学生的实训课堂搬到校外实践中去。

3.社会实践也是专业实践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立社会实践月,以广泛的社会活动作为实践教学的拓展平台,鼓励学生利用寒暑假和社会实践月深入基层,进行社会实践调查,获取专业信息源,进行实践锻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新闻传播类竞赛或电视竞赛等,这些举措都是学生快速提升社会实践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公关能力培养;公关教学;公关社团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3-027-1

公共关系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公关教学中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普及,更要重视公关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但由于课时、学生数量、教学环境等因素的的限制,实践教学中公关能力培养的广度、深度、持续度及层次性、有效性等都会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公关能力培养的质量。鉴于此,积极拓展课堂实践教学之外的公关能力培养载体与平台――公关社团,能够有效弥补公关教学中的不足,为公关能力的培养提供新的路径思路。

一、公关社团建设的必要性

(一)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学科性质的充分体现。公关学学习的落脚点应该是通过公关理论知识的应用促进公关能力的培养与形成。公关社团作为公关学习与实践的载体,通过公关项目训练、能力培养专题、实践拓展训练、公关论坛讨论等形式,为公关知识的有效应用提供组织支撑与实践平台。

(二)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课堂实践教学的有效补充。公关课堂中的实践教学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关理论的应用模拟情景,但是由于课堂的课时、场地及学生数量等因素的限制,极大的制约了公关能力的培养。公关社团作为公关能力培养的系统化,组织化平台,能够提供不同层次的公关岗位、公关专题、公关训练,并且公关社团中除了教师及专业公关人员的指导,学生中公关能力突出者还可以协助指导较低水平的学生,实现社团公关能力培养的协同作业,发挥系统功效。

(三)公关社团建设是公关能力培养持续性的必然要求。公关能力培养的持续性要求建立长期的、系统的、组织化的平台,来弥补课堂教学的周期性与短期性。公关社团作为公共能力培养的学生组织,能够为公关理论的学习与能力的培养提供有力的组织支持与实践平台。

二、公关社团建设的理念

(一)能力本位理念。能力本位理念要求在社团活动中突出能力的培养,“注重做事能力而非传统能力观所指的再现知识的能力,这里的能力不仅指公关操作技能,还包括培养学生将来在社会上就业、适应、竞争和发展的能力,在工作中具体的发现、分析、解决和总结问题的能力,操作、应用、维护和维修能力,以及独立、协作、交往、自学、心理承受能力。

(二)兴趣导向理念。兴趣是学习的内驱力,学习是能力提高的重要途径,任何社团的成立都是基于一定的兴趣爱好、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学生群体自治组织。公关社团建设中坚持兴趣导向理念,第一,激发学生参与公关活动的兴趣,提高公关能力培养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第二,学生根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参与公关社团活动,提高公关能力培养的针对性。

(三)互动参与理念。公关能力的提升不能局限于理论的学习讨论,必须在实践中锻炼提升。因此在公关社团建设中坚持互动参与理念,首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宏观层面通过让学生组织领导公关实践活动,从宏观方面把握公关策划、公关实施全过程,在微观层面,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亲身参与、实践调研等形式具体参与公关实践活动的实施,全面提升公关能力。其次,对学生的参与实践活动给予适时的指导和鼓励。

三、公关社团建设的路径思路

(一)从社团活动内容上来看,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践拓展为主。公关社团活动的内容不仅要包括公关学科中基本的理论知识,更应注重如何将公关知识在实践中应用,以及如何将知识的应用转化为能力,所以在公关社团的活动内容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实践拓展中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

(二)从社团活动范围上来看,校内与校外结合,校内活动为主。公关社团活动以公关实践为主决定了公关社团的活动范围具有广阔性,不仅包括学校内的公关实践、模拟演练,还包括学校外的各种组织的真实公关实践活动。但从社团的实际情况来看,组织的非正式性,成员的兼职性、单一性,活动目的的非产出性等特点,决定了公关社团活动的社会实践具有被动性、计划性与理论性。鉴于此,公关社团活动的主要阵地应该是学校。在学校实践充分进行、公关能力极大提高的基础上,可以与社会中真实的公关实践活动实现接轨。

(三)从社团师生关系上来看,教师指导与学生参与结合,学生参与为主。公关社团的成立是基于学生的兴趣,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的,辅助公关教学的学生组织,学生可以通过社团实践活动满足兴趣,提高能力,教师尤其是公关专业教师,可以以社团作为载体,有效进行公关实训部分,进一步巩固教学效果。但是一定不能将公关社团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教师只是指导与帮助学生顺利进行公关实践活动,而不是强制学生进行公关实践活动。公关社团活动的组织者、实施者都应以学生为主体,而非教师。

(四)从社团周边组织来看,社团独立活动与其他社团联动结合,社团独立活动为主。公关活动形式多样,规模大小不一,通过公关社团成员的有效参与,能够有效保障公关实践活动的顺利进行,但公关实践活动中角色及公关能力具有多样性,也可以通过与其他社团的联动实现公关实践的最优效果,比如通过邀请其他专业社团或是社团中的能力突出者来示范公关技能或是参与公关实践活动,比如在公关人员素质这一板块中,可以通过邀请播音主持或是文学社等性质社团的优秀者,示范公关人员必备的语言表达与文笔功底。

参考文献:

[1]朱立新.对大学生公关素质教育的探讨[J].改革与开放,2010,(4).

[2]姚庆,蒋德勤.大学生公关能力实证分析与研究[J].中国青年研究,2013,(3).

[3]谢超,尤雯文.基于高校学生社团的大学生素质拓展机制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

[4]安燕.高职《公共关系》实训课教学模块设计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1.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传媒专业 外向型 实践平台

注:本文系浙江传媒学院立项课题“构建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平台的构想和研究”(项目编号:ZC10XJ006)的研究成果。

近几年,检视各大高校的课程设置情况,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值得关注而又令人担忧的现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个热门学科在各类高校大量开设。而且,作为一级学科,新闻传播学下设的其他相关专业,诸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告学专业、新闻学专业、播音主持专业等等,都在各大高校密集开设。一些传统的专门性院校,如农业大学、工业大学、师范大学等等,都纷纷开设新闻学、传播学乃至播音专业。比如最早在农业类院校中开设传播学专业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媒体传播系至今已将近十年。

据教育部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陈培爱教授介绍,在20世纪80年代,还只是在一些特大城市的重点综合性院校设有新闻传播类专业。到20世纪90年代,新闻传播类专业在全国各地高校迅速铺开。进入21世纪以后,这种情况更是愈演愈烈,新闻传播类专业不仅在一些理工类、师范类、财经类、政法类、农业类、体育类院校遍地开花,在一些地级城市院校,新闻传播类专业也纷纷涌现。据教育部高教司统计,1994年,全国新闻学类专业点共有66个,到了2006年,全国已有460多所各类高校开设了新闻传播类专业点661个,在校生达到13万余人,每年的毕业生由20世纪80年代的数百人增加到现在的3万余人。

可以说,新闻传播学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已经形成一种“超常规”的状态。与此相对应的,目前,我国各类报纸、电视、电视台等大众媒体的数量基本在控制范围内,而今后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将继续贯彻“控制规模,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增进效益”的方针,也就意味着,媒体的数量将不会有大的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新闻教育学会的一项调查显示,新闻类的专科毕业生不再需要,对能从事一般记者、编辑工作的本科毕业生,需求量已接近饱和;而且,为了进一步加强新闻报道内容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和对专业题材的深度挖掘,许多媒体在招聘人才方面不再局限于招收新闻学类专业的毕业生,一些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背景的毕业生更受媒体的关注和青睐。

这些情况反映出传媒类专业学生的就业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各大媒体对于传媒专业毕业前学生实习岗位的提供也日益紧缩。许多媒体甚至规定,实习生进入实习岗位也必须经过高层领导的讨论同意,其门槛和正式进人相差无几。这显示出,面对传媒人才供应过剩的局面,用人单位已经没有更多的耐心为刚刚走出校门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成长的机会,更不愿意为他们实践能力的培养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指导成本。这意味着,对传媒类院校来说,传统的教学结构必须有所改变,如果坚持那种长期形成的“教学在校内、实习在校外”的传统模式,学生将丧失实践能力的养成过程,成为只会背诵课堂知识、一出校门即茫然无助的半成品式毕业生。这给传媒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提出了新的课题:努力营造一个与课堂教学相配套的、与正规媒体相对接的实践教学环境,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获得实战型的专业技能训练,从而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媒体对于成熟型人才的需求。

一、传统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缺陷与国外经验的借鉴

传统的传媒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大多以实验室的形态存在,特点在于:重模拟,轻实战;重实验,轻实干。这一类的实验室,在建设上往往投入大量的财力,按正规媒体的标准建设成完备的实验室体系,如演播室实验室、灯光实验室、虚拟影像实验室、数字前端实验室等等。但大多数时间,这些价值百万、千万的设备,除了实验课的四十五分钟或九十分钟时间内让学生看看、摸摸,听听讲解、尝试操作之外,大部分时间便是放着积灰尘、老化,发挥不出其他效益。而学生在这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往往只是学会了开机、关机,至于如何具体运用、正确把握也就无从谈起。随着传媒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几年之后,这些设备还在八成新的时候,就与一线的实际脱节,面临淘汰的命运。这样一种实验教学模式,一方面造成大量昂贵设备的浪费(而在媒体单位的实际运作中,这些设备往往在几年内就能产生巨大的效益和丰厚的回报),另一方面,实验室环境也往往让学生的实践成果无从检验。尤其是管理实验室的实践教学指导老师,大多为毕业留校任教的年轻教师,缺乏传媒一线的亲身历练,衡量实训成果的标准也就流于主观臆断。

反观国外一些传媒专业院校,其实践教学非常注重外向型、实战型平台的建设。这里以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为例。该学院创办于1908年,在一百多年的时间里,这个学院的毕业生人才辈出,在美国各大媒体中,都可以看到毕业于该校的业务骨干和专业领头人,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更是不计其数。该学院在实践教学上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注重实战型、外向型实践平台建设。他们拥有九大实践基地,分别为:《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日报及其网络版、《Vox》周刊及其网络版、KOMU-TV(美国困家广播电视台NBC下属地方电视台)及其网络、KBIA―FM(美国公共广播NPR下属地方电台)、《IPI全球记者》(IPI G10bal Journalist)、Mojo广告社、Radio Adelant(西班牙语广播电台)、MDN(密苏里数字新闻)和Newsy.com(新闻网站)。这些媒体机构与学院相关,又相对独立,全部面向社会。以《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为例,新闻室分为摄影、新闻采访、编辑、校对、版面编辑等几大块。由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编辑,学生记者按体育、社会、教育、司法、政治等条线跑新闻。这份报纸的创办与发展差不多与学院的创办和发展同步,坚持之下成为一份名副其实的百年老报。学习平面媒体课程的学生,如果严格遵照平面媒体方向课程设置进行研修(如报道,编辑,中、高级采访写作),他可能会在《哥伦比亚密苏里人报》实践三个学期,这就完全与平面媒体运作流程接轨。

除了这样一些实战型的实践机构,美国还有许多传媒专业机构落户于密苏里新闻学院,这些专业机构不断组织专业竞赛活动和专业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实践机会。目前,共有九家全国性的新闻专业机构总部设于密苏里新闻学院,包括全美报业协会、调查性记者编辑协会、商业新闻记者编辑协会、全国计算机辅助报道协会、全国信息自由联合会、健康新闻记者协会、宗教与职业中心、关心记者委员会、新闻与女性学术讨论会。这些机构和师生联合组织的专业竞赛活动有:年度国际最佳摄影大赛、城市与地区杂志协会大赛、大学新闻设计竞赛和年度最佳大学摄影师大赛。这些专业比赛活动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够了解到最高的行业标准和顶尖作品,并接触到该领域最前沿动态和业界人士。密苏里新闻学院学生在从事真正的媒体工作之前,按照专业媒体所要求的标准,尽量多地积累实际经验。这样一些做法给我们更多的启示。

二、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现状

浙江传媒学院前身为浙江广播电视高等专科学校,作为高校的历史虽然不长,但是,作为传媒类院校,其发展历史和权威地位在业内颇受重视。浙江传媒学院较早开始注重外向型实战平台建设。所谓外向型实战平台,是指以校内基地和基础条件为依托,面向社会,以实战性为训练导向、以专业化为运作要求、以实效性为检验标准的面向社会的实践基地和机构。他们和学校的实验室不同,不是学校严格意义上的一个附属部门,而是独立存在的一个单位和机构。他们依托学校资源和学校环境存在,但并不只对学校负责,而是更多地对社会和自身的生存负责。在传统的实验室实训体系中,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是一对迎合与被迎合之间的关系:实训教学迎合课堂教学的需要,单纯的只是为了完成课程进度和配合理论的演示。而在外向型的实战训练体系中,这一对关系被倒过来了:课堂教学要迎合实训教学的需要,根据实战训练中暴露出来的专业缺陷和不足,随时调整教学方案和内容。这样,教师的教学就和实践贴得更紧,而学生进入这样的机构进行专业训练,就能得到更多的实际锻炼和考验。

观察浙江传媒学院的实战平台建设,目前已经形成三种类型的形态: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这三大平台围绕校园环境,形成一个互补互动、各具特色的实践基地群落,为学生专业实践提供了大量的实战训练机会和专业体验岗位。

1.外向型实践媒体平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

作为传媒艺术类院校,浙江传媒学院首先把扶植校属媒体作为学生实践基地建设的首要环节。目前该校拥有校级媒体四家,分别是浙江传媒学院实验广播电视台、浙江传媒学院报、传媒先锋网、传媒青年杂志。其中,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在运作上与另外几家有较大的不同。

浙江传媒学院实验电视台成立于2003年,起初,该台的基本定位是一家内源性的校级媒体,以播出校园新闻和学生实践作品为主。从2004年开始,该台进行了发展方向上的重要调整,确定了外向型的媒体定位,努力面向校外,扩大覆盖范围,使媒体的传播效果在更大范围内得到检验。作为这一努力的标志是,2006年,经浙江省广播电视局批准,在实验电视台基础上成立了杭州下沙高教园区广播电视台(站),承担起了面向整个下沙高教园区的电视信号覆盖和内容的传播。

电视台每天播出13小时,播出校园新闻、专题、各类专业系列讲座和精品课程等。电视台目前开设的自办节目有:新闻类节目《大学城新闻》、《E-channle》;访谈类节目《校园访谈》;以扶持学生DV创作为主旨的《青春影像》;纯文化论坛类的节目《大学讲坛》等。

在电视台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架构方面,园区台按照正规媒体的内部框架和运作流程来设置。台领导为台长、总编辑,下面设办公室、总编室、新闻部、节目部、技术部、学生记者团、未来之星广播电台等。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各栏目实行制片人负责制,即每个栏目选派一名专业老师从总体上把握栏目的走向、质量和内容,而其他的工作环节,编、导、播、拍、制等工作全部有在校学生参与其中。

考虑到园区台的覆盖范围仍然有较大的局限,电视台进一步拓展节目播出平台,其途径是积极谋求与省市电视媒体的合作。如与杭州电视台、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联合创办了《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的黄金时间播出,同时,在杭州公交移动电视循环滚动播出;还与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杭州华数传媒有限公司合作创办了《下沙资讯》栏目,在华数气象频道播出。

2.引进入驻型媒体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以筑巢引凤的方式,引进媒体入驻,以基地养基地的方式,学校轻松地拥有了正规的媒体实践平台。

2006年,学校投资1.3亿元建成的22层演播大楼,总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其中有1200平方米、400平方米、300平方米、200平方米等各种规格演播厅17个,并购置了高清电视转播车等设备。以此为基础,学校吸引社会媒体进驻。目前入驻媒体规模最大的主要是两方面。一是浙江卫视一系列品牌栏目,包括《我爱记歌词》、《爱情连连看》等。这些栏目在国内同类栏目中收视率排名居领先位置,某种意义上可谓电视栏目发展的前沿风向标。这些栏目举办的一系列大型活动,如《中国梦想秀》、《麦霸英雄汇》、《非同凡响》等,全程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厅进行,节目的各个环节均有学生参与其中。许多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栏目实践中脱颖而出,甚至成为这些栏目的骨干成员。二是频道入驻。浙江广电集团好易购频道整体入驻演播大楼,租用三层作为办公和技术用房,并长期租用四百平方米演播室作为导购节目直播室。该频道引进境外电视购物运作机制,依靠广电集团强大媒体资源,采用全新家庭电视购物经营理念,迅速成长为国内目前最为盈利的电视购物频道之一,引领着区域性电视购物的发展走向。学生们参与其中,同时感受到媒体市场竞争的理念。

3.学生创业型企业平台

浙江传媒学院启动传媒文化创意产业园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为大学生的创业建起“保温箱”。孵化中心将给每个进入孵化园的企业免费提供一间工作室及一些必备的办公设施,并提供一揽子服务。学校还注资100万元成立了创业基金,每个入园企业均可申请。学生们依托所学传媒专业和在网络媒体方面扎实的专业知识优势,先后创办了一批小型化的影视制作公司、广告公司、网络媒体、投资管理公司等。这些公司的创办,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平台,也为专业过剩背景下的传媒专业学生的就业拓展了更多的方向。

校内实战型专业实践教育的前身,可以说是仿真职业环境教学模式。而后者是在国外一种较为普遍的教学方式,在我国也有多年的发展。主要在一些高等职业院校当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较高的就业率上面。 而浙江传媒学院创建的外向型专业实践平台,从其面向社会这一特点来看,则实现了仿真性向全真性的过渡和跨越。

三、构建校内外向型实践平台的经验与启发

总结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校园实践基地群落建设的做法,能够得到如下经验与启发:

1.实践平台的外向型定位,加大了与社会媒体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了正规媒体运作机制,凸显了社会服务功能。

纵观浙江传媒学院外向型实践基地群落的整个架构,其中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尊重媒体单位的独立地位和保证其社会性身份,遵循媒体的运作规律和机制。为了能够达到“全真”电视台的运行体系,真正的引进了与社会媒体、机构的合作,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实践环境。

从媒体单位的特性出发,为了保证节目质量和经得起市场的检验,必须在每一个环节上都绝对放心可靠,因而不可能为了照顾学生的实践实习而迁就学生的水平。如为了保证《活力新城・下沙》栏目在杭州电视台的正常优质播出,一般水平的学生就无法独立承担采编和播出任务。这看起来似乎会造成实践课程无法顺利实施。但恰恰是这样一种市场竞争的残酷性和严格的专业性要求,让学生从中学到实验室中无法学到的东西。就算有的学生在外向型实践媒体中坐了一个学期的冷板凳,始终没有上手的机会。但是,坐冷板凳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这个过程对其心智、毅力、耐心和专业悟性等方面都是极大的考验,它有可能成为学生专业发展的更大的动力。同时,这样一种机制,也是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更快成长。下沙高教园区电视台每年都要招收五六百名学生记者,事实上整个电视台的运作不需要这么多的人手,这就形成了一个竞争淘汰机制。总会有一多半的学生在坐冷板凳,或者被淘汰,或者坚持过来成为熟手。坚持下来的学生,就能获得三至四个学分。

这样的一个产学研结合的体系,还凸显了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传媒学院利用自己在专业上的优势,向社会媒体提供传媒产品。而社会媒体的引进又能促进校内实战型实践平台的建设,一举两得,良性循环。

2.实践群落的生态多样化,给校园带来一个专业实践的市场小气候。

各媒体共生共长、互补互动,学生们可以在各媒体间流动实习,比较、体验和揣摩不同媒体间的特性、风格、文化和制度规范等,从而加深对媒体性质的认识。事实上,许多学生在校四年,会在几个媒体间进行选择或者流动。而不同性质的媒体,也给不同专业和兴趣特长的学生提供了众多可供选择的岗位。如浙江卫视的《我爱记歌词》栏目,每周定期在浙江传媒学院1200平方米演播大厅走台、直播。一场直播活动,包括了策划、灯光、化妆、服饰、音响、拍摄、导播切换等等技术环节,差不多涵盖了全部的电视专业内容。甚至一些学生可以从最初级的、最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工作开始,包括组织观众、邀请嘉宾、热场、安排食宿等等,这些工作经验的积累,对学生们进入核心岗位的实践也大有帮助。一般而言,学生们会按照实验电视台――省市电视台――自主创业企业这样一个程序完成在校期间的实践流程。在实验电视台掌握了基本的专业技能,在省市电视台的相关栏目,体验到栏目的正规化运作,而在自主创业企业,则进一步感受市场的考验和压力。通过这样一些专业实践活动,学生进入社会媒体的实习或进入工作岗位,就能够比较顺利地实现从学习到工作的过渡。

3.专业实践与工作业绩结合,更好地衡量专业水准的价值。

外向型实践平台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和市场效应,有自身的考核机制和专业衡量标准。因而,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准的评价不是通过实验室标准来体现,而是往往用经济激励的方式来实现。在引进入驻型媒体和自主创业型企业实践的学生自不待言,他们成为熟手后就能获得一定数量的报酬,以体现其专业工作价值。如一些从事剧本或文案创作的学生,将他们的作品交给影视公司和广告公司,一旦录用,就能获得经济回报。这种市场检验机制比课堂的老师打分更能说明问题。在实验电视台工作的学生,他们的作品也能获得回报。电视台根据每期节目质量的高低进行考核评级,获得高等级的作品能够得到奖励,这成为学生们的努力目标,他们往往为获得一期评级为A的节目而积极努力,从而促使其专业水平的不断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马丁・特罗早在1973年就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既包含量的增长,又包含着质的变化。量的增长,其结果是带来了专业过剩,而质的变化,则体现了对这种专业过剩局面的积极应对。传媒类高等院校,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发挥专业优势,积极寻求和拓展社会合作,全力打造校内实战型的实践平台,那么,就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在同一学习环境中,完成更多的行业认知和岗位能力锻炼,使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情感等方面得到完善和发展,最终形成他们每个人特有的专业能力,成为掌握自己职业生涯命运的主人。

参考文献:

[1]中国高校首次在本科生中设置传播学专业中国农大率先在全国农业高校中成立媒体传播系,

[3]武志勇,李由.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新闻大学,2009年第4期

[4]郭弘,彭博.高等院校独立学院传媒专业校内仿真职业环境建设初探――以东北农业大学成栋学院“哈尔滨电视台成栋记者站”为例[J].新闻界,2010年第12期

[5]段鹏.关于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发展的思考,现代传播,2007年第3期

[6]杨伦超等.高职教育经营管理类专业全程职业环境仿真模拟教学的研究,高教论坛,2006年第5期

[7]何梓华.供过于求,新闻教育的四大问题及对镱,中国记者,2005年第7期

[8]孔小红,刘彦飞,董平,徐云青.搭建校内资源共享平台,提高本科生工程实践能力,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年36期

[9]万霖.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中国电力教育,2009年第22期

[10]鲁越青,朱小芳,白忠喜,胡卓君.构建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践平台――以绍兴文理学院的探索实践为例,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10期

播音主持实训总结范文第5篇

教育部2001年7月颁发的《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深人实施素质教育”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教育部2012年10月印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出了幼儿艺术教育的“感受与欣赏”和“表现与创造”两大范畴及相关目标建议。为落实以上政策,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出台了很多举措,其中关键一条是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在幼儿教学活动中居主导地位的艺术实践能力,这是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此,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规律,揭示幼儿艺术教育自身的特点,提高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和幼儿教师开展课堂教学和艺术实践的能力。本文试图就幼儿艺术教育的内涵、目标、任务等进行探讨,以构建幼儿艺术教育的学科体系,并期望引起学前艺术教育工作者的思考。

一、概念界定

“幼儿艺术教育”是一门研究幼儿艺术教育现象、揭示幼儿艺术教育规律的学科,其根木目的是提高幼儿的艺术素养,培养幼儿的艺术兴趣,激发他们的艺术潜能,进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提高幼儿艺术教育质量。对于广大学前教育工作者、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幼儿教师来说,通过这一学科平台,可以掌握更多更好的幼儿艺术教育知识,提高自身的科研转化能力,为今后的幼儿艺术教学工作服务,为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之所以称为“幼儿艺术教育”而非“学前艺术教育”“初等艺术教育”或“早期艺术教育”等,这是从人的成长阶段这一角度进行定义的“学前艺术教育学”是着眼于学校教育阶段划分而言的,其中包含了幼儿艺术教育阶段;“初等艺术教育学”是着眼于学习阶段的划分而言的;“早期艺术教育学”所指的人生阶段是婴儿时期,甚至还包括胎儿阶段。所以,以上称谓,均不能与幼儿阶段(3至6岁)的艺术教育的内涵与外延相对应。

二、学科对象与研究范围

幼儿艺术教育的研究对象是幼儿阶段的艺术教育活动,范围涉及幼儿艺术教育的历史、现状与发展,教育结构与规律,教学技术与方法,教育史论,审美价值,等等。从外延看,主要包括幼儿同的课堂教学和课外艺术活动、家庭艺术教育、学前教育专业的艺术教学与实践活动等,此外,还有与幼儿艺术活动密切相关的社会教育等。实施过程可以分为施教者、艺术教育媒介和受教者三个环节。从研究维度来看,需要从时间跨度、空间范围、心理变化、生理特点、科学技术等方向进行分层研究和综合研究。

为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应明确学科的主体定位和职责范围。幼儿艺术教育这一学科建设的实施主体是艺术科研单位和从事艺术教育的一线员工,其中科研部门起主导作用,主要负责学科建设规划、过程监督和后勤保障;而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则是学科的研究主体,负责对幼儿艺术教育进行分门别类的系统研究;而这一学科的应用主体是幼儿同和学前教育专业的全体师生;这一学科的评价主体是幼儿家长和社会各界,包括相关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它们根据每一名幼儿的主体感受和实施效果进行科学判断,制定评价标准,开展科学评佔,并将评价结果和科学分析结果反馈给实施主体,为今后的学术研究和艺术教育实践提供政策支持和实施指导。

三、学科性质

从学科性质来看,幼儿艺术教育是一门交叉性的人文学科,既突出艺术学与教育学的融合渗透,又突出幼儿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辩证统一。首先,它是一门艺术学科,须遵循艺术学和美学的普遍规律,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但同时又要按照一般教育学的规律开展教学研究。在开展研究时,必须将二者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学科特点进行有机融合,才能为幼儿艺术教育找准定位。同时,又要注意幼儿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区别,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施于幼儿身上进行检验和修正,促进研究成果在课堂上的转化。

幼儿艺术教育的功能与特点有:第一,它是非功利性的,即通过有意识的艺术教育活动,培养受教者一种超越功利的审美态度,对幼儿的情感体验、情商培养、价值判断、生活态度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影响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也正因为这种非功利性,幼儿艺术教育也是非目的性的,即在幼儿艺术教育过程中,要抛开先人为主式的教学观念,排除现实目的对教学活动的十扰,突出艺术性。第二,它是强调以审美体验为主导的教学活动,注重的是受教者对艺术之美的感知、体悟、表达和创造,而非知识的输人和技能的学习,这样就会产生不同于一般艺术教育的教学规律,需要在实践中深人研究和把握。第三,在教学过程中要突出游戏性,在游戏中接触和感受中外艺术门类的题材、体裁和风格等,在愉悦的气氛中完成教学目标,建立对木民族传统艺术的信仰,开拓多元化和国际化的艺术视野。第四,教学组织的综合性,它应追求美术、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的适当融合,追求艺术教育与现实生活的密切结合,不能按照学科体系的分类进行条块分割的教学。

四、学科任务

幼儿艺术教育学科不仅是一种理论体系,而且要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规范标准和技术手段,以指导幼儿艺术教学实践,其基本任务是:

第一,描述幼儿艺术教育现象,培养幼儿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品质,开展针对幼儿同、学前教育专业和其他相关艺术教育活动的调查研究和学术思考,从中总结出经验教训,并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第二,揭示幼儿艺术教育规律,确立这一学科的指导思想和教学原则,为幼儿艺术教学研究提供具体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为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提供教学理念、教学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可行性建议。第三,提高幼儿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审美能力,通过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培养他们对艺术的体验与感知、表达与创造的能力。审美体验的获得是实现艺术教育价值的根木保障,因此,要通过有意识的教学组织和引导,对幼儿进行美感教育,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第四,服务幼儿艺术教育的专业建设,为构建幼儿艺术教学体系创造条件,具体包括培养方案、培养模式、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等,努力将教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对幼儿艺术教育认识的不断深人,这一学科的仟务也会随其不断发展而变化,这必然会对木学科建设提出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幼儿艺术教育学科体系应该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多元的,要紧密与社会和家庭的现实需求结合起来。

五、指导思想与教育原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提出,要“以为幼儿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素质基础为目标,以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的协调发展为核心”对于以艺术为媒介的幼儿艺术教育来说,应以提高幼儿艺术教育质量为目的,坚持以审美体验为核心,要将艺术之美传达给幼儿,教会他们感受美、表达美和创造美的方法,促进幼儿的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为今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在进行教学研究和艺术实践时,我们要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发展原则

在幼儿教育领域,艺术与健康、语言、社会和科学等学科是密切联系的,儿童的世界里是没有区分的,他们的思维方式是直观的,因此,我们不能按照成人化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科分类式的教学,而是要探寻通过全面的、综合的、整体的方式来促进幼儿对艺术之美的感悟和理解,研究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和相互渗透,促进他们之间的有机联系,从而达到提高幼儿艺术教育质量的目的。

2.游戏化原则

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的,因此,我们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木活动”见《幼儿同教育指导纲要》)。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寓教于乐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因此,我们要研究如何增强幼儿艺术教育的趣味性,研究游戏渗透艺术教学的方式,增强艺术教学的感性体验,为广大幼儿艺术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

3.个性化原则

艺术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对于幼儿来说,虽然不以技能学习为目的,但是培养他们对艺术的独特理解是必要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也不可避免地需要贯穿在幼儿艺术教育过程当中。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构建开放的、创造性的教学体系,坚持个性与共性的统一,注重个体差异和整体关照的关系,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

4.情境创设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施教者要选择一定的教学媒介,预先创设适合幼儿艺术教学的环境和气氛,使受教者作为主体高度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耳濡目染地感受到审美体验和情感共鸣,以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我们需要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来探索情境创设的方法和步骤,并加以应用推广。

六、研究方法

幼儿艺术教育的哲学基础是唯物辩证法,因此,要注重认识与实践相一致、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从方法论上说,实证主义应是木学科的基础方法,SP通过对客观事实的具体观察、描述和分析,进行经验性的总结、概括和归纳,从而得出符合学科发展实际的理论观点,这是一种因果论的产物,重在揭示事物表象下的内因和现实依据。在此基础上,还要继续进行学理思考和逻辑推理,即根据已有的发展规律进行假设和演绎,提出指导性的理论以及具体建议和措施步骤等,这是一种基于人的主观能动性和未来可选择性的思维判断,但它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个人或阶层的价值评判标准和褒贬倾向,因此,需要在未来的一定时空中进行修订。

幼儿艺术教育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涉及艺术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具有突出的人文社科性质,因此,其研究方法无外乎统计归纳和推理演绎两个方向。具体研究方法有调查研究法、局外观察法、局内体验法、情境创设法、深度访谈法、历史研究法、统计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和归纳与概括法等。在研究中要突出实证研究和个案研究。需要说明的是,在进行具体研究时,我们不要拘泥于既定的方法论,而要不拘一格地采用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一切皆可拿来为我所用,甚至可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殊情况创新研究方法,提出更多的属于木学科独有的研究方法。

此外,对作为研究基础的各类材料也需要加以甄别对待。木学科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幼儿艺术教育的发展现状和历史逻辑的,因此,首先要强调研究者要亲自调查研究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因为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的整理研究,其结论才能最接近客观真实性。其次,已有的各类文献,也是进行研究的重要资料,但由于客观条件和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对这类文献进行考证,以求与现实表述一致。至于其他历史上偶发的、忆述的和零散的各类资料,不尽客观全面,要慎重采用。

七、学科分类

幼儿艺术教育涵盖了音乐、美术、舞蹈和舞台表演等,开展教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必须以具体的艺术门类为载体,离开了艺术木身而奢谈艺术教育,便是夸夸其谈。笔者认为,幼儿艺术教育学科的体系结构应分为以下门类:

1.幼儿音乐教育学

这是一门研究幼儿音乐教育现象、揭示幼儿音乐教学规律的分支学科。通过有组织的音乐教学活动,帮助幼儿感知节奏、旋律、力度、速度和音色等基木音乐要素,启发心智,为进一步塑造艺术个性打下基础。这一阶段的音乐教育以激发儿章对音乐的热爱和审美体验为主,以技能学习和知识教授为辅,要着重培养学生的乐感。

2.幼儿美术教育学

这是一门研究幼儿美术教育现象、揭示幼儿美术教学规律的分支学科。主要研究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历程、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和课程体系等。应培养幼儿对线条、造型、色彩和结构等的感知和创造力以及幼儿的视觉和空间感受能力,以提高他们的美术素质。

3.幼儿舞蹈教育学

这是一门研究幼儿舞蹈教育现象、揭示幼儿舞蹈教学规律的分支学科。通过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帮助幼儿掌握形体美的基木形态和韵律感,增强幼儿形体动作的协调性和舞蹈表现能力,树立舞蹈艺术的审美意识,促进幼儿的身心发展。

4.幼儿表演教育学

这是一门研究幼儿舞台表演艺术、揭示幼儿舞台表演规律的分支学科。它涉及影视表演、播音主持、诗歌朗诵、讲故事和舞台剧等艺术门类。通过研究和实践,创造一定的条件和机会,促进幼儿对表演内容和情感情绪的理解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想象力和表演水平。

八、基于学科发展的专业建设

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密不可分。幼儿艺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必须为学前教育专业建设服务,广大科研工作者和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努力将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运用科学的教育理念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应主要就幼儿艺术教育专业的发展方向与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特色等进行研究,构建立足木土、体现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同时,还需要对师资队伍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进行规划设计,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第二,人才培养模式与职业道德培养。应探索形式多样的人才培养途径,形成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还需要研究将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研究设计具有开创性和前沿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造条件。

第三,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应对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进行创新设计,并通过教学实践进行理论成果的验证,加强教材建设规划和课程资源整合,为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提供思路和途径。

第四,艺术实践与专业实习。应开展学前教育专业艺术实践和专业实习的调查,研究同校合作办学模式的适宜性,探索将幼教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转化为实践能力的途径,为幼儿艺术教育成果的推广创造条件。

第五,职业技能与就业培训。应将科研成果与职业培训、就业形势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实证性研究和实验实训,加强与社会生活实际的联系,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毕业生的就业水平。

第六,师资队伍建设。应对幼儿艺术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进行规划,提出师资培训的目标和措施,研究人才引进的标准和条件以及考核和评价的标准等,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理念、教学水平和教研能力。

第七,教研成果转化。应就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进行研究,积极引进和借鉴国内外的科研成果,研究开展教研活动的各种方式,探索多层次的转化途径和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