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档案学发展论文

档案学发展论文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档案学发展论文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1篇

档案工作不仅承担着“记载历史、传承文明”的职能,更担负着对历史负责、为现实服务、替未来着想”的责任。

从宏观上来看,学校档案记录了学校的办学历史、发展历程、管理轨迹等,这对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深化学校内部体制改革、优化教师队伍、提高办学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利用价值;从微观上来讲,学校档案能够真实全面地反映学校最基本的职能活动,为教育教学活动、学校管理、教科研工作和教育督导评估工作提供重要的凭据。因此,学校档案工作是学校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还处于比较低的层次,仅仅是单纯地、被动地记录,它在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学生日后就业中的评价、约束和激励作用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发和利用,档案的种种功效没有被活用。目前,学校档案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档案意识薄弱。

部分学校档案工作人员大局观念不强,意识狭隘,责任心不强,认为档案工作只是档案部门的事,不能将其与学校发展及各项建设结合起来,不能把工作业务与自身建设和发展结合起来。档案保护工作是为学校各项工作服务的。由于学校工作过分强调为教学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保护意识的减弱,表现在实际行动上就是对档案工作抓得不紧,管得不严;对档案资料疏于整理和保护。

2.管理混乱、不规范。

一是对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录入不规范,文书制作格式不统一。领导机构、档案管理制度、档案收集范围及保管期限表等相关内容不齐,没有形成完整的档案利用和管理体系。二是立卷工作不规范。对本单位自制档案资料的收集不齐,整理不规范,电子文档的挂接不全。三是档案存放不合理,保护不当。各门各类档案排列顺序混乱给档案查阅和利用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电子文档,如光盘,软盘等介质档案保护措施不当,造成重要档案数据丢失或机密档案泄露。

3.机制呆板、不灵活。

工作机制上,法律法规意识单薄,随意性和盲目性强,岗位责任不明确;服务机制上,服务意识差,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用人机制上,人员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以经验管理居多,制约了人才引进,形成了档案部门是“铁饭碗”的现象,工作人员“混”的思想严重。

4.业务人员素质普遍低下,思想僵化。

长期以来,有的学校档案馆室既是“养成过渡”“干部晋级”的好去处,又是“贵夫人”和老、弱、病、残的养尊处优之地,安于现状。再者,专职档案人员大多是“半路出家”,不少档案人员既缺乏专业知识的理论功底,又缺乏学术研究、史料研究、计算机管理的基本能力。

5.改革创新、自强意识不强。

学校档案部门工作多处于被动状态,这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存在局限性,导致发展思路片面、管理体制单一、工作方式封闭、服务手段落后。

有些档案工作部门人员自觉低人一等,不愿去抓根本性、长期性、建设性的事情,对任务的艰苦性和复杂性以及与之有关的困难和问题认识不清晰,缺乏自强意识。

6.设施、设备老化,信息化设备配置不到位。

主要是还有少部分学校仍在用木制档案柜装档案,档案室控温设备差,不利于档案存放和安全。档案设备存在单一、老化问题。而一些必需的信息化设备又不能及时配备到位,使得归档、存档、开发资源工作效率低、耗力高,阻碍了档案工作的高效开展。

二、学校档案工作创新的必然性

在新形势下,传统的档案工作已经不能适应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档案工作必须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树立创新意识。这不仅是理论的创新本质要求,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

创新的本质认为,创新是民族发展的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助推器。创新行为,首先要有创新意识,有强烈的创新欲望,才能有创新动力。时代前进的步伐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使得新时期的学校档案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进步。

同时,创新也是顺应时展的必然要求。知识经济的发展要求科技产业、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都必须以知识为基础,发挥智慧性创造力,依靠科技创新、知识和网络来进行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学校档案事业的传统格局和传统的运作方式提出了许多新的需求。一是使用各类档案的需求。传统的纸质、文书、实物档案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科技、专业、声像档案,以及从档案原件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档案信息越来越多地被人们使用。二是扩大档案资料的收藏和管理范围的需求。电子档案这类新载体档案随着数字科技信息的发展被广泛使用,如何广泛搜集、管理和保存这类档案资料成为学校的一个重要课题。三是对档案资料的需求服务逐渐多样化、特殊化。除要求提供档案原件进行摘抄外,还要求提供不同载体档案的修复、保护、复制服务。要满足各种各样的需求,则要求档案工作必须打破常规,创新管理和服务机制,才能符合时代教育发展的要求。

三、学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思考

学校档案工作的创新,要以意识创新为前提,管理创新为根本,人员创新为主体,服务创新为内容,改变学校档案工作被动滞后的局面,积极服务于学校其他部门、教职工、学生以及社会,发挥自身在新时代大背景下应有的功能和作用。

1.管理创新。

首先,要创新管理观念。传统的档案管理视经验为“至宝”,惯常的档案工作仅仅满足于立卷、归档、提供利用卷次等基本服务。而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服务对象要求学校档案工作部门提供的资料和服务范围不断扩大,学校档案工作者若对新兴的学科发展、社会需求了解不充分,不超前预备,则无法实现其真正意义上的服务功能。许多学校档案部门都有大量来之不易的档案资源成为死信息,毫无实用参考价值。因此,学校档案部门要改变其角色定位,激活档案工作。将档案工作由事后搜集材料变为事前介入、事中参与、事后保护的管理新观念。

其次,要创新管理模式。推行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从立卷到工作手段都应遵循简化、便利的原则。如组卷形式既要方便日后调档,又能缩短立卷归档周期。纸质档案、实物档案分门别类存放,以光盘、软盘为介质的电子档案要注意防潮、防尘、防热、防损。通过借助计算机来加强档案的管理工作以及档案信息的交流,提高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除了各类档案目录的输入、输出和检索等基本用途外,还可以扩大计算机应用的范围,比如运用电子扫描技术对纷繁杂乱的图纸图像档案进行缩微处理、采用条形码来代替档号,可大大提高利用和借阅归还的速度。最后,要创新管理机制。要从源头上解决学校档案部门的机制弊端,就得实行竞争机制,积极推行全员聘任制。通过公平竞争、择优上岗,真正做到优胜劣汰,增强档案工作者的危机感,激发每个人的工作热情。除此之外,还要建立相应的配套激励机制,如创新的考核制度、分配制度、奖励制度等,以此来杜绝档案工作人员可能出现的“闲”“惰”“散”。

2.发挥学校档案人员的创新主体作用。

学校档案工作局面能否得到改善,关键在于专职档案人员是否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发挥创新主体的作用,学校档案人员要做到三个“具有”。

一是具有创新意识。

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使许多学校进行人事制度改革、绩效工资改革等,在这种环境下,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因此,档案人员有必要对自己重新定位并作相应的调整。改变被动的“伸手派”的作风,树立积极主动的服务意识,努力让学校的档案工作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是具有扎实专业的业务技能。

档案工作是一项兼顾业务性和管理服务性的工作,它要求从事档案工作的专职人员,既要有扎实稳定的业务功底,又要有较强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意识。他们要熟悉档案业务的各个环节、步骤,掌握各门类档案、各载体档案的管理办法;面对传统的条条框框和管理模式,要敢于创新,敢于突破。三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广阔视野。信息社会的发展使得各行各业对档案信息资源的互补和共享要求越来越高,档案人员除了掌握一定的档案知识和操作技能外,还应加强计算机技能的学习和应用,广泛涉猎其它知识领域,扩大视野范围。从事人事档案管理的人员,要掌握劳动工资、职称评审和岗位责任制等知识;财务档案人员要熟悉凭证、台账等会计知识、财务审计知识;科技档案工作者应该保证每一份科技档案客观真实、精确无误地对应于与其相关的科技现象、科技活动、科技事物;学生档案管理的人员应该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国家相关的就业政策,学生的就业状况等。

3.扩大资源范围,创新服务方式。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2篇

2009年,××州档案学会在省档案学会、州社科联和州民政局的指导和支持下,团结广大会员,认真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教育活动,坚持正确的办会方向,紧紧围绕全州经济建设和档案工作实际,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1、多形式开展学会活动。坚持活动是学会的生命力所在,为丰富广大会员学习生活,州档案学会一是在广南县开展了全州档案系统知识竞赛、篮球、拔河、歌舞比赛和书画、摄影、根雕展活动,加强会员间的交流与了解;二是在州社科联、州党史征集研究室老师的指导下,组织会员到丘北县马者龙村学习石刻档案拓印技术,印下了明正德14年(1519)的《新刻地藏碑记》等一批拓片,锻炼了学员的动手能力,丰富了馆藏档案资料;三是组织会员到、东三省等地参观学习,组织11人参加省档案学会在保山举办的档案学术研讨会,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促进了交流。

2、学术交流活跃。州档案学会充分发挥学会的学术性团体的作用,积极开展了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在省档案学会的号召下,积极组织会员撰写理论文章,全年向省档案学会推荐论文16篇,向《××档案》等报刊投稿10余篇,刊载3篇,其中马关县档案局局长带头撰写论文并在全省学术研讨会上作交流发言。

3、组织建设得到加强。学会根据各单位档案人员变动情况,及时吸纳新人员加入档案学会,全年共发展会员3人。

4、档案宣传成效明显。州档案学会利用××档案信息网,及时上传学会相关文件,使会员在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学会最新信息和动态,了解档案工作现状和研究成果。同时,利用档案工作简报向各级各单位宣传档案工作。

二、2010年学会工作安排

2010年,州档案学会将围绕档案工作重点,与时俱进,积极工作,加强学会组织建设和队伍建设,加强学术研究,不断提高学术水平,使学会充满活力,将学会建设成为“理论研究的摇蓝,档案干部的家园”。为此,主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进一步加强学会组织建设。搞好学会的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重要保证,鉴于档案工作人员变动频繁的情况,2010年将对新从事档案工作人员进行一次普查,以吸收更多的档案工作人员成为学会会员;

2、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强同其它兄弟学会的学术交流活动,借鉴和吸取他们先进工作方式和开展活动的方法,有计划地组织会员到外省、外地州学习考察,组织会员参加省的学术论文研讨活动,加强学术交流,促进档案工作人员学术水平的提高;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3篇

一、分析

1. 用人理念错位,导致档案专业人才不专业。众所周知,学科的发展人才是关键,专业技术、科学研究、创新管理等都需要高素质的人员来实现。档案学也是如此。教育部将档案学科定位为“综合性学科”[1]这就要求档案管理人员具备档案、法律、文学、管理等相关知识,但2012年全国2138所高校中,设有档案专业的高校仅34所[2],仅占高校总数的1.6%,以笔者所在地区的文教、卫生事业单位为例,鲜有单位综合档案室直接招聘档案学应届毕业生,在档案管理岗位的大都是医疗、护理、教师专业的转行人员和各种渠道调入的非专业技术行政人员。即使在数量不多的几家通过国家级评审的三级医院,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具有的高、中、初级档案系列职称也都是后学历或其他专业转行后取得。有些地方的档案管理部门,已10多年没有实行档案上岗人员考试颁发上岗资格证制度,每年的培训多注重形式,内容枯燥单一。这样做的结果,使得一些领导的潜意识里认为档案管理和普通仓库管理员差不多,无需具备很高的素质,这个岗位只要有个人坐着就万事大吉了。因此,单位的综合档案室常被当作安排关系人员、政策安置人员甚至业务颓废人员的收容所。更使得档案专业人员不专业:没有专科文凭、没有专科职称、不具备档案相关知识、没有档案上岗资格、文字能力欠缺,不会鉴别、整理档案、不会编研档案,更不懂开发和利用档案。如此种种,档案学科的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2. 政策规定导致档案专业岗位设置和职称聘任受限。由于学校等级评估和医疗机构等级评审标准中对非主系列专技岗位人员配置没有明确规定,行业主管部门拥有自主设置专业技术职务岗位的权利。档案专业在大部分单位被列为非主系列专业并受到限制。例如《江苏省水利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的指导意见》规定“人才、技术密集的科研、卫生、工程、农业等事业单位可以在主系列设置一定数量的高级职务岗位,其他单位一般只设置中、初级岗位”;《水利部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工作实施方案》规定“事业单位的专业技术岗位主体系列可设置正高级岗位,非主体系列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岗位”。连云港市也规定“对单位非主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一般只设中、初级职务岗位,慎设高级岗位。正高级岗位主要在专业技术型事业单位的主系列岗位中设置,……辅系列岗位原则上不设置”。这些限制性规定导致的直接后果是:档案专业没有或少有高级岗位。在专业技术人员任职资格和岗位评聘分开管理的模式下,没有岗位就不能得到聘任,聘不上职位就不能获得包括科研资助、进修学习、岗位待遇甚至其他生活福利等等待遇。有些部委、厅局下属的事业单位档案馆的专职档案管理人员,即使取得了高级职称,在工资兑现问题上也是不尽人意。如此种种,极大地影响了档案人员追求本专业业务绩效和业绩成果的积极性,间接助长了在本岗位得过且过,工作漫不经心,档案管理处于只收不管,只储存少利用的局面。

3. 预期效益评估不利导致档案专业科研课题申报困难。没有哪个经营者会不考虑科技投入与产出效率的结果。事业单位虽有公益性质,但也存在全额拨款与差额拨款的区别,后者在履行公益义务的同时,势必对经济效益有所考虑。科学研究是要花费人力和物力的,对某个科研项目投入与否,决定于这个投入的收益能给单位带来多大的社会和经济利益,能否获得盈利的正效应。如果人员投入、资金投入的成果指标不能在市场转化推广,仅仅是赔本赚吆喝的话,其可行性将被质疑。事业单位基层档案人员若想进行档案科学研究,大多不具备政府档案馆、高校档案教学单位那样的基础条件,多限于软科学类,研究范围狭窄,选题范围也窄。即使花费大气力做了一些研究,即使这些研究对单位档案学科的发展有些许贡献,因为难以进入技术市场实现成果的转化,收不到经济效果,也很难列入政府科研立项计划。笔者所在的省会城市2000年至今,每年档案类科研立项在市档案局的记录均为零。除科研以外,专技人员晋升和发展的另一指标是专业学术论文的发表,这也是档案系列面临的困难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知网收录的专业杂志、期刊数量中,医学/R,1160,教育/G4,768,档案仅仅是30,全国大批档案专业的学生、教师、专职档案人员、兼职档案人员想在这30家杂志发表文章,无异于千军挤独木桥,通过者寥寥。

4. 薪酬架构和分配权重的倾斜导致档案专业队伍不稳定。现行事业单位的工资体系主要分两大块,一是岗位工资,这是固定的国家工资标准,另一部分是单位自主二次分配的绩效工资,这一块占有很重的分量,有些甚或超过固定部分的岗位工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的制定,与所在岗位、职称档次有直接的关系。主系列重点科室和管理重要岗位是分配系数倾斜的主要方向。档案专业作为非主系列,因为不能直接创收,不能为体现具体效益目标的数字增加分量,所以占体现“贡献力”的“绩效薪酬”权重就不高。在国家高调宣传档案工作之重要性的背景下,他们的工作在现行工资体系下得不到相应权重的认可和体现,工作积极性在这种心理落差下无疑被无形中淡化,出现不安心档案工作,跳槽,要求换岗位的情况。

二、建议

1. 重视档案专业人员的合理配置。一是在事业单位的各级各类等级评估、评审标准中根据单位的规模与级别对档案管理岗位人员的配置结构提出明确规定和具体要求,提高档案科班专业人员的比例,从源头上对档案学科提供人员保障;其次是针对现有非科班出身的档案人员,按照《我国档案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的要求,着重抓好档案业务人员的全员培训,全面推行持证上岗制度,为档案事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三是各地档案主管部门应加强档案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培训,定期举办档案上岗人员资格考试,强化档案管理人员持证上岗的要求,以此提高和保证档案专业队伍的人员素质、工作能力和管理水平。

2. 提高档案学科的学术地位,维护档案专业的尊严。同志曾经指出:“档案事业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方面,是一项崇高的事业”。对档案工作的地位给予了充分的评价,国家管理学博士胡鸿杰曾发表大量文章对档案职业的困境和档案学学术尊严问题予以了极大的关注。提高档案学科的学术地位,维护档案专业的尊严,是我们档案学人的共同愿望,而提高学术地位和维护尊严都必须正视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因素。从主观方面看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不是孤立的,它同时还包括档案工作者的职业尊严。提高档案的学术地位需要档案人发挥自身的实践品质,在档案学科建设与档案实践方面有所作为。如果档案工作者职业尊严缺失,那么所谓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就不复存在,档案学的学术尊严就必将是空中楼阁。从客观方面看,档案学的学术尊严也不唯“研究主体”的心理状态和研究准则,也应该包括基层档案工作者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况[3]。换句话说,提高学术地位和职业尊严,既需要档案人自身的努力,也需要社会和政策环境的支持。浑浑噩噩没有作为诚然没资格要求学术地位,反过来,倘若得不到相应的职称还要顾及经济之虞,又焉能维护好职业的尊严?

3. 加强学科建设,鼓励档案专业科学研究。进入21世纪以来,档案工作的概念和范畴随着社会的需要发生了变化,信息化、数字化、电子政务、资源管理等新理念不断充实着档案工作的内容。事业单位档案的分类名称也在不断增加,如文书档案中职业道德档案、个人技术档案、单位文化档案、个人健康档案、学生素质档案、教师业务档案、教师成长档案等不断涌现,对档案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作为档案主管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基层档案业务的拓展和进步情况,采取多种形式帮助和鼓励基层档案人员,给档案人员营造浓厚的学术范围:一是充分发挥各级档案学会的作用,建立基层档案学术团体,定期开展活动,让全社会了解档案,关注档案。二是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自我提炼、总结,将实践中的经验上升为理论,撰写学术论文。相关部门可以举办论文交流、出版论文集、召开年会的形式将这些论文予以收集、交流,解决论文的出处问题;三是牵头组织、邀请各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开展、参加档案学科的科学研究,培养和培训基层档案人员的科研意识,促进科研工作的开展;四是选择范围组织基层单位开展档案编研,因为比较档案管理而言,基层档案资料贴近社会,内容丰富,档案编研的成果更直观,更能满足社会的需要,更能加深对档案的开发和利用;五是鼓励和引导档案管理创新,对他们提出的建议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和奖励,以此激发他们对档案学科的兴趣和对档案工作的热爱,稳定档案队伍,发展档案事业。

参考文献:

[1]赵淑梅. 制约档案学高等教育发展瓶颈因素的分析. 档案学研究2009(5).

[2]杜雯 颜祥林等. 我国档案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初步调研. 档案学通讯2012(2).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就业零对接;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档案学专业属实践性很强的专业,毕业生就业之后需要很快熟悉业务,独立进行实际工作,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根据实际社会需要对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进行培养。而档案学学生培养的一个重要部分就是实践教学,所以有必要根据企事业单位的实际需求情况,对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进行改革,构建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构建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必要性与指导思想

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首先出于对完成档案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考虑。档案学专业培养的人才在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必须具备装裱与修复、摄影、摄像、档案缩微与复制、档案保护等专业技能,以便能够适应档案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档案类相关工作。变革后的实践教学模式将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机能训练,提升毕业生的工作资质。

其次,由于就业形势日益严峻,档案学专业的学生要在目前严重的供大于求的人力资源市场上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就需要明确该领域内的工作岗位的要求,在大学阶段按照逐步提高自身的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而档案学专业工作岗位的实践操作性要求较高,技能分化较细,因此有必要在实践教学中构建与就业零对接模式来更好的提升学生的机能水平[1]。

二、构建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

这一新的模式的主要目的是与就业零对接,因此首先要深入研究档案学专业毕业生的需求情况,整理档案学专业领域的不同的岗位要求。这就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具体包括合理预测、到各个企事业单位进行调研、对档案学专业人才市场情况进行综合统筹等方式,进行具体的信息收集与分析。然后以此为基础进行细化性、适应性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更新、实施模式的建立以及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变革。

这几个部分之间联系紧密,岗位要求的把握是基础,结合档案学的培养方案与整体教学体系来构建实践教学模式。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是总体框架,实践教学内容是教学实践的具体安排,实施模式的建立是整个实践教学模式的核心,与就业零对接的实践教学实施模式对学生、教师、实践教学环境都有很高的要求。并且为了切实落实这一新的实践教学模式,要对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做相应的调整,评价体系要兼顾实践内容与过程及结果[2]。

三、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目前人力资源市场对于档案学专业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第一是深谙档案具体管理方法;第二是熟练操作且能按照组织要求调整电子档案管理信息系统,并能够熟练地操作主要的办公软件;第三是能及时而准确的对档案进行制作、入库、分类、登记;第四是能保质保量的完成档案的管理、保养、和销毁工作。基于以上的档案学专业的工作要求,构建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

(一)与就业零对接的实践教学体系的设计

根据就业需求和档案学专业的各项实践教学的实现目标、涵盖的内容和实践的时间安排,可以把其分为三大类:专项实践、综合实践和拓展性实践。专项实践内容简单,时间短,主要是配合档案学专业的各门课程,进行与理论学习相联系的实践环节[3]。具体包括教学实验、课程讨论和课程论文。综合实践的训练内容比较复杂,时间也比较长,涉及的范围比较广,主要是对实际工作场景、工作环节的实际体验,主要包括了专业实践、教育实习和教学认知。拓展性实践属于档案学专业的最高层次的教学实践环节,隶属于研究型实践,主要指的是毕业论文的写作。毕业论文的写作综合锻炼了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逻辑思维、文献查阅、语言组织等等能力,是学生实践技能的一个综合性检验。

(二)与就业零对接的实践教学内容的更新

实践教学体系确定之后,实践教学内容也要根据就业的实际要求进行更新。与专业课程同步的专项实践在具体实践内容上要增多,能够设置实践环节的课程尽量安排实践;实践内容要与现代技术发展同步,信息技术的使用要加强。综合实践的实习内容要深入结合实际工作内容,而且实习的范围要拓宽。

(三)配套的实践教学环节评价体系的变革

与就业零对接的档案学实践教学模式的评价要包括两个方面,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实习基地的评价。

学生的评价:即对学生在课程试验、认识实习、毕业论文的写作等各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的表现与学习之后的结果进行评价。目的在于督促学生,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教师的评价:实践教学环节对教师要求的更高,教师的付出也比较多。为促进教师不断的提高实际操作技能,学校应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师评价机制。具体评价教师的实践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水平、技能展示情况、实践教学组织能力、实践教学设计能力等等。

实习基地的评价:实习基地的选择对实践教学效果的影响很大,为了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学校可以建立实习基地的动态评价机制。可以由学生和教师在实践过程中对档案学专业实习基地进行评价,判断实习基地的场景、实际工作状态、实习基地人员对于实践教学的配合程度等的适合程度。

【参考文献】

[1]于海燕.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实践能力[J].档案学通讯,2009(02):16-17

[2]王协舟,何振,肖文建.档案学专业课程体系设计与实践教学改革[J].档案学通讯,2006(05):23-24

[3]刘迎红.浅谈档案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黑龙江档案,2008(05):7-9.

档案学发展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建设;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1-02

档案学专业课程建设是档案学学科建设发展的核心内容,对学科建设起到了支持和推动的作用。2004年,教育部高等学校档案学学科教育指导委员会年会对信息化背景下的高等学校档案教育改革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强调了档案学教育改革对于档案学适应新背景、新形势的必要性,这次会议的召开为档案学专业的课程改革拉开了序幕。从2004年至今,全国三十多所档案高等教育院校相继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着课程体系的改革。本文以黑龙江大学档案专业本科教学为例,对其课程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探寻档案专业本科课程改革的趋势。

一、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建设现状

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自1984年成立至今,已为社会培养了一批批专业人才。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的需要,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在改革变化着。笔者对2007年以来的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进行分析,以揭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建设现状。

2007级课程设置为:专业必修课17门,具体包括文书学、档案管理学、科技档案管理学、档案文献编纂学、档案保护技术学、档案学概论、中国档案事业史、办公自动化、管理学原理、信息学概论、外国档案管理、档案微机管理、档案法规、信息管理、电子文件档案管理、档案缩微复制技术、实验课程实习(专业);专业选修课22门,具体包括古代汉语、科技信息检索、中国政治制度史(古、近、现代)、社科文献检索、人力资源管理、东北地方史、管理心理学、专业外语、人事档案管理、档案应用软件介绍、特种档案管理、科技情报工作、秘书学、档案行政管理、书法、社会学概论、中国古典名著赏析、历史文献学、方志学、文物鉴赏、档案价值研究、CAD文件管理。2008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信息管理和档案缩微复制技术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秘书学、VB程序设计;专业选修课25门,删掉了东北地方史等一些史类课程,增加了电子政务、政府信息资源管理、网站建设等信息技术类课程。2009级专业必修课17门,将办公自动化改为选修课,增加了科技信息检索,专业选修课25门,稍作调整。2010年以后沿用2009版教学计划。

通过分析,可将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的建设现状概括为几下几方面。

(一)课程设置稳定性较强

2007年以来虽然专业必修课和选修课的课程内容稍有调整,但是专业必修课的门数始终保持在17门,而专业选修课的门数由2007级的22门增加到2008级的25门,并一直延续至2012级。这说明,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稳定性是比较强的,这种稳定性对档案人才的培养是有益的。

(二)实验课程、实习(专业)有特色

档案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对档案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使其能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更要使其具备熟练的动手操作能力。而实验课和专业实习是实践教学的主要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有效途径。2007年以来每一届档案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中必不可少的就是实验课程和专业实习。实验课程与专业基础理论课程是相匹配开设的,专业实习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学期,而且各大高校、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成为学生们实习的基地。专业实习成为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中最有特色也最为出众的一个环节。

二、档案学本科教学课程改革的原则

教学课程改革是完善课程体系的必经过程。只有不断进行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档案专业人才。课程改革应遵循以下原则:

“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是课程改革应当遵循的总体原则。“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是档案学专业教育改革的总体目标,档案学本科课程体系的设计应以此为基本出发点,并按照国家教育主管部门确立的“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转变教学观念,调整教学思路,优化教学方案,以达到完善课程体系,全面培养高素质档案人才的目的。

(一)厚基础

“厚基础”即指档案学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重视档案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基础理论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门类齐全,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也有利于学生全方位地了解档案学专业,更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宽口径

“宽口径”就是要以档案学专业基础课程为主,多门课程多个方向发展为辅。1998年,我国教育部在专业调整与合并时,将原隶属于历史学的档案学专业划归到管理学名下,与图书馆学、情报学并列[1]。档案学隶属于管理学,而且又与图书馆学和情报学并列的情况出现后,档案学势必会与图书馆学、情报学以及信息管理学等相关学科产生融合。与此同时,随着图情档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档案学的发展需要相关学科间的融合,这种融合不仅能促进传统档案学理论向更广阔的方面扩展,而且也充实了教学内容,丰富了学生们的知识,拓宽了学生们的视野,更是促使档案学教育向更深、更高的层次演进和发展,从而为培养“宽口径”人才提供了可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档案对历史研究起着重要的作用,档案学专业曾经隶属于历史学,从这两点来看,不能因为档案学专业如今学科属性的改变而放弃与历史学的密切联系。因此,课程体系中许多有价值的历史类课程需要保留下来。

(三)强能力

实践性强是档案学这门学科的重要属性。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极其重要,因此,实践教学应担负起培养高校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综合素质的中流砥柱的重任[2]。所以说,档案学本科教育应重视实践教学在课程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充分发挥实践课程调动学生思考和动手能力的作用。

三、档案学本科教学专业课程改革的趋势

世界上唯一不变的事物就是变化。改革正是实现变化的有效途径。目前,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设置现状经过上文的分析,我们看到成绩的同时也看到了问题。而问题的出现,恰恰需要通过课程改革来解决。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预测档案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改革趋势的过程中,要时刻铭记和遵循“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的原则,提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逐步完善课程体系。

(一)基础理论课程改革

1998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的调整,即档案学专业,成为管理学门类下“图书档案类”二级类下的专业。这次专业调整顺应了国际档案学理论研究和档案高等教育发展的大趋势,也适应了我国档案事业建设对高层次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3]。既然档案学已划入管理学门下,那么档案专业课程的设置势必要增加管理学方面的课程。而且管理学课程的开设是为了丰富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想,目的是要用科学的理念、先进的思想来武装未来的档案工作者,这恰恰成为改变传统档案观的基础[4]。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学专业课程中管理学方面的课程开设较少,未能满足培养学生管理思维、管理能力的需要,建议增设此类课程。

信息社会的到来使得人们越来越重视信息资源的作用,档案是重要的信息资源之一,政府将成为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实现场所,电子政务是实现档案信息一体化的重要手段。因此,档案信息化管理是今后档案学发展的方向,亦是档案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这样的背景,对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信息管理、电子政务、电子文件管理以及计算机编程、网络设计等方面的课程应逐步纳入到课程体系之中。

此外,档案学专业课程设置上可以发挥与相关学科融合渗透的优势,在选修课方面增加一些例如档案行政管理学、档案社会学, 档案目录学、档案经济学、档案统计学、档案心理学、档案美学等分支学科的课程,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增加学生们的知识贮备。

(二)实践课程改革

档案学专业本科教育培养的是管理型实践型的人才,因此实践教学必不可少。从黑龙江大学目前档案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实验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的设计是比较科学合理的。但是,实验课程和实习的课时如果能更多一些,从学校课堂、实验室、社会三个方面强化实践教学环节,那么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锻炼,实践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将更容易实现。

(三)打造专业特色

黑龙江省档案馆因大量清朝满文档案而闻名全国,黑龙江大学档案学的专业特色可以依托于此。黑龙江大学档案学专业可与黑龙江满语研究所合作,设置偏重满文历史文献开发方向,增设例如清史、档案文献编纂学、历史文献学等课程以辅助满文档案的整理与开发;也可与黑龙江省档案馆建立合作关系,翻译整理满文档案。这种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打造,有利于传承满族文化、彰显民族精神,更有利于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张斌.对档案学专业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思考[J].档案学通讯,2004,(2).

[2]陈辉,于元元.基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实践教学研究――以档案学专业为例[J].继续教育研究,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