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扶贫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只有产业扶贫,好比帮扶挖一口井,长长远远有水喝,才能扶到根本上。
干渴的贫困农民,救济式扶贫好比给一碗水,喝光就没了;一般性帮扶,好比给一桶水,虽多也有喝光的时候;只有产业扶贫,好比帮扶挖一口井,长长远远有水喝,才能扶到根本上。产业扶贫成为贵州脱贫攻坚的战略举措,为贫困农民铺就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
粮食产业:“吃饭是第一件大事。”贵州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扶贫产业来抓。1989年开始实施的扶贫“温饱工程”,平均每亩地膜杂交玉米增产95公斤、杂交玉米增产75公斤、杂交水稻增产60公斤。
“十二五”期间,加大“粮食增产工程”“粮油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实施力度,实行技术组装、示范带动、点面结合、分类突破,示范区优良品种覆盖率达100%,核心技术覆盖率达93%以上。
烤烟产业:2010-2015年,黔西南州、遵义市、毕节市整(州)市推进,遵义、长顺等9个县整县推进。全省一半以上主产烟区基本实现烟草产业现代化,构建符合贵州实际的现代烟草产业发展模式,加快推进传统烟叶生产向现代烟草产业转变步伐。2015年,全省种植烤烟261.8万亩,收购35.14万吨,烤烟持续保持支柱产业地位。
畜牧产业:晴隆县在全国529个国家级贫困县中,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一度处于挂末位置。我多次到晴隆喀斯特贫困山区采访,当地党委、政府整合畜牧、扶贫、财政、水利、交通等部门扶贫资源,合力攻坚,经过10年摸索,种草涵养水土、养畜增加收入、发展防灾避灾产业,创新草地畜牧业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并举、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的模式,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2006年,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各派中央在晴隆县召开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科技扶贫现场会,要求南方8省区各选择1-2个县推广“晴隆经验”。从2010年起,贵州每年投入4.5亿元扶贫资金,扎实抓好43个草地生态畜牧业项目县建设。
“十二五”期间,全省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累计投入21.31亿元,2015年末牛羊存栏达1018万头(只),贫困农民受益人数达611万,受益总额达30.6亿元。
果蔬产业:贵州逐步建成从江、榕江、威宁、册亨、望谟等水果生产基地县,从江崭獭⑻江金秋梨、长顺、威宁苹果、罗甸、关岭、册亨、望谟火龙果发展成为名优特色水果。罗甸、望谟、册亨、习水县土城镇、关岭自治县断桥乡等地利用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反季节蔬菜、地膜蔬菜、绿色有机蔬菜产业。贵州蔬菜远销昆明、广州、深圳、重庆、长沙、武汉等地。
2010-2015年,贵州规划发展精品水果500万亩,投入扶持资金4.25亿元,精品水果从2010年的227万亩发展到550万亩,实现收益16.5亿元,受益贫困农民达330万。
马铃薯产业:贵州是全国马铃薯主产区之一,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000万亩,是继玉米、水稻之后的第三大农作物,脱毒马铃薯种植已覆盖全省50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
中药材产业:贵州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中药材被贵州确定为重点打造的“烟、酒、茶、药、食”五张名片之一。截至2015年,全省投入中药材发展资金8.38亿元,种植面积扩大到538万亩,实现收益16.2亿元,受益贫困人口323万。
我国是农业大国,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产业扶贫可以有效吸纳闲置劳动力,促进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因地制宜开发特色产业,创新农业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多发的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和挑战,增加了产业扶贫难度。农业保险让遭受自然灾害的农民得到经济补偿,有助于农业生产恢复正常[1]。经过各方统筹协调、精准施策,我国产业扶贫取得重大进展。2019年末,22个扶贫任务重的省份和832个贫困县全部出台了产业扶贫规划或方案,全国92%的贫困户已参与到产业发展当中,67%的脱贫人口主要通过产业带动实现增收脱贫。产业扶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乡村振兴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
1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模式
1.1阜平模式
对地处太行山深处的阜平县来说,发展山区种植业和养殖业是脱贫致富的出路。借助农业保险,阜平县产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一是根据当地农业种植特点,开发适合贫困山区生产发展的枣树、核桃、肉牛、肉羊成本价格保险。这种保险不仅能补偿灾害和事故造成的生产损失,而且能防范市场价格下跌的风险。二是实行“联办共保”模式。投保时,农民和农业企业自交保费40%,政府补贴60%。保费收入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保险赔款由人保财险和政府保险专户按5∶5分。三是推出“政融保”扶贫项目。按照“政府政策扶持、保险担保增信、保险金融支农、精准扶贫覆盖”的原则,实现政融保联动,提供农业保险和信贷资金支持农户和农业企业,形成完整的金融扶贫服务链。
1.2“政企银户保”模式
资金不足是河北省隆化县在产业扶贫项目开展中面临的最大问题。隆化县推进“政企银户保”模式,有效缓解了“融资难、融资贵”等困境,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政”是指政府设立风险补偿基金,作为贷款的最后一道防线。“企”是指引导农民发展企业、合作社等产业,然后政府进行贴息政策支持。“银”是指政府利用财政资金杠杆撬动银行信贷,使农民贷款更容易、银行发放贷款更主动。“户”是指找寻金融支持并且愿意进行农业产业化生产的农民。“保”是通过农业保险和贷款保证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降低信贷风险,农户也可以将农业保险保单质押给银行取得贷款。“政企银户保”模式实行市场化运作,把农业保险与精准扶贫、普惠扶贫紧密结合起来,为扶贫资金注入活水,成功使5万多人脱贫。
1.3“保险+”模式
甘肃省天水市把落实农业保险政策、发展特色产业和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相结合,针对不同产业为贫困户提供不同的保险内容。天水市麦积区在苹果集中种植区采取了“保险+合作社”模式。成立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采摘、储藏、包装并对外销售。合作社组织其成员购买苹果收获保险,以减少自然灾害对苹果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此外,还开设了花椒、核桃等特色农产品保险,完善了特色扶贫农业保险产品体系。针对特色产业易出现的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开设自然灾害保险和目标价格保险,实现农业保险“两个风险”全覆盖,减少灾害损失,促进贫困人口增收,充分发挥了农业保险的保底作用。这种扶贫模式能为产业发展注入活力,惠及广大贫困户。
2农业保险在产业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保险特色险种供给不足
我国传统的农业保险种类以保成本、保产量为主。当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带来减产等经济损失时,传统的农业保险能为农民弥补自然灾害带来的成本损失和产量损失。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地域性和复杂性等特点。随着经济发展,传统的农业保险险种已不能适应农业生产需要,必须开发和设计更具特色的农业保险品种[2]。例如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区的农业生产容易受到台风及强降水的影响。台风及强降水给农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全损,导致生产中断和部分农户因灾致贫。天气指数保险可以为农民提供此类风险保障,但我国目前仅有少量气象指数保险,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此外,农产品生产者还面临着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农产品价格保险的种类有待扩充。要为农业生产提供风险保障,就必须扩大农业保险扶贫险种供给,开发农业保险特色险种。
2.2财政补贴体系和监督机制不完善
农业保险带有政策性属性。财政补贴是促进农业保险长期发展、推进产业扶贫项目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国农业保险财政补贴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3]。一是我国现行的农业保险保费缴费模式为“财政补贴+农民缴费”形式。农户保险购买力普遍较低,贫困县财政资金紧张,导致农业保险助推产业扶贫的进程缓慢[4]。二是农业保险财政补贴的险种单一,很多地区品种未能覆盖,导致农业保险推广受到阻碍。三是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大,农业保险经营成本高。如果财政补贴不能及时到位,保险机构会面临资金压力。
2.3农业保险实施机制不合理
政府在农业保险工作中位居主体地位,保险公司和农村基层组织积极性不足,导致工作效率低下。信息不对称在农业保险经营中非常常见,容易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例如农户只对水涝风险大的地势低洼区作物投保、养殖户把死猪冻冰箱进行两次索赔等,这些行为都严重损害了保险公司的利益。农户保险知识缺乏,对相关政策理解不清。在监管机制不全的情况下,保险公司可能在定损、理赔方面蒙骗被保险人,影响农业保险市场健康运行[5]。
3推进农业保险产业扶贫的对策建议
3.1创新农业保险产品
大多数贫困地区自然资源丰富,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前景广阔。促进地方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帮助农民增收,需要相应的农业保险产品。政府要大力引导保险业发展,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保险机构要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满足农民多层次、差异化的风险保障需求。例如绍兴市开发了茶叶低温气象指数保险、杨梅采摘期降水气象指数保险等产品,增强了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全面保障农业生产安全。要加强农业保险宣传,提高保险知识普及率,为农业保险服务模式创新创造良好环境。增加农业保险种类,提高农业保险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农业保险对地方特色产业的支撑作用。
3.2完善财政补贴和监督机制
一是要加大财政补贴力度,推动实施差别化农业保险补贴,提高中央政府对贫困地区的补贴比例,促进农业保险可持续发展。二是要鼓励保险公司发展品种繁多、覆盖范围广的各类产品。保险公司创新试点项目由财政资金购买,农业保险扶贫项目纳入财政补贴范围,扩大保险范围。三是规范农业保险经营机构补贴政策,吸引更多保险机构加入,活跃农业保险市场,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产业项目发展。
3.3优化农业保险实施机制
一是发挥政府在农业保险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地方政府及农业主管部门应当制定相关政策,协调保险公司、产业基地、产业扶贫项目和农村基层组织的农业保险工作。二是保险公司应积极承保。加强农业保险宣传工作,积极推销农业保险产品,使农民和新型农业经营者了解创新产品的保险条款,提高投保积极性。三是发挥农村基层组织的作用。基层组织在推进农业保险、动员农民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扶贫项目开发往往涉及农村基层组织。保险公司可以通过农村基层组织与产业扶贫项目对接,达到顺利承保的目的。
一、突出发展粮油产业
我县坚持稳面积、提单产、优品质的思路发展粮油产业,在积极推进东大片传统粮食主产区水稻高产示范片,进一步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今年粮食产量达到51.6万吨,油料产量3.3万吨,较上年均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一)增投入、建项目。今年我县实施了新增千亿斤粮食、产油大县、产粮大县、高产创建粮油建设,累计投入项目资金3000余万元,带动了粮油产业的大发展。
(二)抓基地、促带动。建设以观音、白花、泥溪等为中心的水稻高产示范片示范基地4万亩,示范带动10万亩;建设马铃薯高产示范片4个1万亩,示范带动3万亩;建设以古罗为中心的花生示范基地1万亩,示范带动3万亩;建设以双谊为中心的高粱基地2万亩,示范带动5万亩。
(三)强推广、升能力。2015年开展粮油作物生产技术培训56期(次),培训农户6500余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3.4万余份,做到“家家有张明白纸;开展技术指导和现场示范168次,建立示范现场12个、指导生产2000余人次,实现了“家家有个明白人”。
二、持续推进茶叶产业
今年以来我局充分整合各类涉农资金,调动广大茶叶生产者的积极性,提高茶叶品质,增加农民收入;带动茶区贫困户480余户,茶产业实现人均增收3200元;全县茶园面积发展达到10.6万亩,茶叶总产4520吨,增长3.43%;总产值85682万元,比上年增加10112万元,增长13.38%。
(一)强化政策支持。以《县关于加快川茶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文件形式明确加大对茶产业的投入,引导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以工代赈等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和企业设备更新,在条件具备的乡镇,可用扶贫资金支持贫困村、贫困户通过茶产业发展脱贫致富。
(二)抓好企业带动。以天宫茶业公司、黄山茶叶公司、绿野农业公司和鑫绿茶叶公司等市级龙头企业为业主,在基地建设、劳动力等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和特殊家庭,通过龙头企业来带动贫困户依靠劳动脱贫。
(三)推进基地建设。在茶园基地建设上,优先考虑贫困村,在今年农业生产救灾资金采购茶苗的发放上,优先支持商州镇丰岩村和厂坝村、镇干溪村和政权村、观音镇瓦窑村和席草村等,共计无偿提供茶苗250万株;同时,在永兴川红红茶基地建设上,尽可能覆盖更多的贫困户。
(四)落实技术扶贫。积极开展茶叶科技扶贫示范工作,在大坪的低毒生物农药示范、黄江林村的农药精量化使用技术示范、双谊镇花古农场的与市农科院茶科所联合开展茶树引种品比和早生单株品系比较等,覆盖了158户贫困户,依托科技和技术示范,带动农民增收。
三、切实抓好特色水果产业
(一)狠抓特色水果标准化种植示范。严格按照茵红李、荔枝生产技术规程,以“百里水果长廊”的柏溪、、和镇为重点,着力抓好茵红李、荔枝、柑桔、猕猴桃等水果示范基地建设。全县水果产量达到9.1万吨。
(二)狠抓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果农种植技能,生产优质果品。共举办培训班30余期(次),培训指导农户2000余人次,发放水果管理技术资料3000多份。
(三)认真组织开展产业项目实施,加快我县特色水果基地建设步伐。一年来,组织开展了省级良繁基地等项目的实施指导工作,共计完成特色水果基地建设2000余亩,新建荔枝、茵红李、柑桔、葡萄等产业园区5个。
(四)开展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今年共计从省内外引进优质荔枝等新品种10个,在、等乡镇高改大树300余株,为我县优质水果品种结构调整提供优质品种资源。
(五)强化贫困村的产业发展。根据我县贫困村实际,有针对性的指导贫困县村开展水果产业基地建设。一是根据贫困村实际,指导完成特色水果产业发展方案的编制;二是重点在的英雄村、横江的厚石村、的乐安村、复龙的松峰村、双龙的凤鸣和老房等贫困村指导建设茵红李、葡萄、核桃等特色水果基地500余亩,已通过整合农业项目,投入财政补助120多万元开展产业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快农民脱贫增收致富步伐。
四、持续推进蔬菜产业
县是省级优势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川南反季节蔬菜区核心区”,2015年蔬菜栽培面积13.2万亩,产量30.5万吨,产值6.5亿元。着力培育了莲藕、早春蔬菜、芥类加工蔬菜等特色蔬菜基地,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量1.7万吨,企业年产值1.25亿元,助农增收效果明显。继续加大对贫困村的支持,整合统筹项目资金200余万元,在蔬菜、蚕桑产业方面对横江五宝村、复龙太阳村等17个贫困村的扶持。
(一)加大优势特色蔬菜产业基地建设。立足我县地理及气候特点,优化区域布局,大力发展早春菜、莲藕、芥类优势特色蔬菜,提升基地规模与设施水平。
(二)壮大完善蔬菜加工产业及贮运体系。一是加强市场建设,搞活蔬菜流通;二是发展蔬菜采后处理及贮运设施建设。
(三)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蔬菜嫁接、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设施栽培等技术,加大农资新产品、新栽培模式的推广应用。
(四)扶持新型主体。积极扶持蔬菜产业龙头企业、专合社、种植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积极引导各新型经营主体形成理念先进、管理规范、运行良好的生产经营形态。
(五)强化品牌建设。积极支持优势特色蔬菜开展“三品一标”申报和品牌创建,鼓励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注册蔬菜商标,争创名优商标品牌。
五、立足抓好蚕桑产业
全县现有桑树面积1.9万亩,主要分布在复龙、横江、合什等乡镇。2015年全县发种1.67万张,鲜茧产量601.2吨,蚕业综合产值达到2814.5万元。已建成复龙镇米库村等蚕桑产业50万元以上重点村13个,年收入3万元以上养蚕大户12户。
(一)抓产业发展规划。积极配合全市蚕桑产业发展规划布局,以南片复龙、横江、双龙、凤仪、等乡镇为重点,努力打造“万亩亿元”优势蚕桑产业基地。
(二)大力推进蚕桑专业村、专业社建设。认真贯彻国家产业扶贫相关政策,积极培育蚕桑专业村、专业社、专业大户。
(三)狠抓科技推广。将蚕桑生产重点放在提高单产和质量上,加快蚕业科技推广普及。
(四)抓好桑蚕综合开发。在复龙镇春天村继续推广桑园套作及蚕桑附产品循环综合利用等循环经济模式,积极探索桑芽茶、桑枝菌等新产品开发。
六、推进林业产业扶贫
(一)完成“万亩林亿元钱”示范区建设:2015年“万亩林亿元钱”核心区在、泥溪、凤仪三个乡镇实施,核心区面积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10046亩。其中镇政权村发展珍稀苗木林下种植砂仁、花卉500亩,带动周边发展3000亩;泥溪镇阳坪村发展巨黄竹、油茶林下种植中药材500亩,带动周边发展2000亩;凤仪乡凤西村、民族村发展珍稀苗木林下种植砂仁1000亩,带动周边发展5046亩。
(二)完成产业园区建设:1.完成城西现代林业示范园建设,完成造林18000亩;2.完成、柏溪花卉苗木园区核心区扩建1000亩,林下种养殖500亩;3.在、、等乡镇完成新建砂仁、夏枯草、金银花等特色中药材基地3000亩。4.完成新建现代林业产业基地24000亩。
(三)培育新型经营主体:1.培育龙头企业9个,其中横竖生物申报国家级龙头企业,信成林业有限公司、瀚森农林生态开发有限公司、县大景园林有限公司、县聚森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中绿林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始林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腾杨林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泰和园林工程有限公司申报省级林业产业龙头企业。2.新发展涉林业专合社10家,分别是县农慧竹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益森林业专业合作社、县育兴苗圃专业合作社、县红林油樟种植专业合作社、县德鸿蜂类养殖专业合作社、县春天种植专业合作社、县众富红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县绿农农林专业合作社、县竹森种植专业合作社、县柳嘉镇红伟红木种植专业合作社。3.新发展家庭林场2个,分别是县德超家庭林场、县仙鹅家庭林场。4.新发展森林人家1个(映山红)。5.新发展林产品加工企业2家,分别是厚泽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宸煜香料开发有限责任公司。6.新创“名特优新”林产品品牌1个:坚丰核桃,目前正在申报无公害农产品。
(四)省市产业发展资金:完成争取省市产业发展资金200万元,争取县级或自筹资金200万元,撬动业主发展资金1000万元投入产业建设。实现林业总产值15.5亿元,农民人均从林业中获得收入1346元。完成市林业局和县委县政府下达的3000万招商引资任务。
七、推进乡村旅游扶贫
(一)确定发展主题
1.依托特色果蔬资源,发展采摘体验、田园观光游:。
2.依托特色花卉资源,开展赏花观光游:。
3.依托特色自然风光资源,开展休闲度假康养游:。
4.依托历史古迹、古镇资源,开展人文历史探寻体验游:。
5.依托光辉的人文历史资源,开展传统教育红色游:。
6.依托特色农家乐,开展农家体验游:。
(二)突出扶贫重点
为充分体现旅游产业扶贫的示范带头作用,达到开发一点,带动一片的目的,我局积极向市旅游局积极争取将镇政权村列为了全市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将镇英雄村、横江镇石城村、镇的五桂村、隆兴乡的长宁村列入了全市旅游扶贫特色村。
(三)完善规划、实现持续发展
为明确乡村旅游扶贫发展定位、功能布局、体现地方特色、丰富产品业态、实现持续发展,我局积极组织编制了《镇政权村旅游扶贫规划》、《横江镇石城山生态农业产业园区规划》等专项规划。
八、推进工业产业扶贫
(一)大力开展好转作风走企业专题活动。对走访企业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要跟踪督办,及时解决企业困难,确保企业正常发展。2014年县共走访企业84户,形成会议纪要75份,收集企业困难和问题225个。截至2015年12月,企业困难和问题已办结221个(主要涉及行政服务、水电气要素保障、市场及原料等方面),办结率98.2%;正在加快办理4个(主要涉及国家产业政策、土地指标、征地拆迁等方面),都需要市上协调解决。2015年各级领导调研企业时收集企业存在困难和问题共87个。截至2015年12月底,企业困难和问题已办结85个(主要涉及安全隐患等方面),办结率97.7%;正在加快办理2个(主要涉及土地、资金、征地拆迁等方面),其中1个涉及其他区县需市上协调解决。
(二)大力开展好小微企业结队帮扶制度。实时掌握重点帮扶小微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为小微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力争帮扶小微企业尽快上档升级,晋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15年结队帮扶小微企业25户,其中有10户已晋升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三)积极对接中央、省、市政策,指导企业做好项目储备包装,为我县企业争取中央、省、市财政支持。2015年共为我县工业企业争取省市专项资金800余万元。同时,县财政兑现2015年小微企业贷款贴息资金250余万元。
(四)加强企业人才培育。组织20户工业企业到深圳高校进行职业经理培训,全面提升企业管理人员整体素质,提高创新驱动能力,引导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道路。
九、抓好商贸产业扶贫
(一)大力开展电子商务:实行农产品网销、网购,以合作社形式把我县有特色的花生、莲藕、茵红李、荔枝开展了网络销售,扩大了农户销售范围,提高了销售价格,确保了农户利益,为农民群众增加了收入。
一、 扶贫县制定完整的产业发展规划
和田地区XX县和XX县的肉鸡产业规模均很小,主要由农村合作社带动,以农区农户个体养殖为主利用房前屋后的闲置地块和家庭剩余的粮食发展庭院养殖业,增加家庭收入,主要采食果园林地中昆虫、杂草种子等,补饲料为玉米、小麦等。养殖品种主要为黄羽肉鸡和白羽肉鸡,兼有少量地方品种的和田黑鸡和安集延鸡。林果业为和田地区的特色产业和重点产业之一,农牧企业规模较小,一般利用农区果园或林地内放养为主,发展林下经济,饲养管理较为粗放,单位面积养殖规模小,养殖技术含量较低。
1. 产业发展思路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当地林下养殖的特色,重点科技扶持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家禽养殖企业或合作社,形成“模范”效应,推进当地养殖技术进步和产业水平提升,以达到扶贫增收的目的。
2. 引进适合当地气候环境和林下养殖特点的优质黄羽肉鸡品种,帮助养殖户建立并推广相应的养殖技术体系,整体提升县里的肉鸡养殖技术水平。
3. 开发当地地方品种资源,突出地方特有品种的优势,在达到一定规模的情况下,尝试走特色精品路线。
4. 向养殖户和养殖企业推广基地圈舍标准化建设、产地标识制度、活禽免疫制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通过建立加工企业与规模养殖户间的订单农业方式,对规模养殖农户饲料、防疫、用药、休药进行指导服务和监控,达到加工企业对养殖农户的了解和可控,确保肉加工原料优质、安全。
二、解决扶贫县产业技术难题
1. 标准化养殖技术水平较低,圈舍建设、养殖管理、饲料配方和用苗用药等方面的技术不完善。
2. 鸡苗来源混乱复杂,运输管理松懈,导致死亡率高,生产成绩较低,农户增收缓慢。
三、开展科技指导服务和培训
上半年通过对接XX县和XX县农业局联络人员,初步了解当地肉鸡产业发展现状,着手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科技指导工作计划。计划于今年下半年赴当地充分开展调研工作,针对两个县肉鸡产业的具体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并开展科技服务和推广培训工作。
四、与扶贫县企业对接
通过XX县和XX县农业局,初步了解两县的肉鸡养殖企业和农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情况,调查了各县产业发展的现状和产业特色;了解企业和养殖户关心的问题和遇到的困难,并总结了各自所遇到的技术难题。
五、存在问题
1. 全县规模化、专业化养殖户少,饲养、管理水平落后,并且产业规模小,种禽来源复杂,生产周期长、成本高。各乡镇交易场上的活鸡,尤其是土鸡时常供不应求。
2. 农牧民的养殖设施落后,养殖技术不到位,土壤和水资源污染问题突出。
3. 消毒随意性大,防疫意识差,免疫不适当,用药不合理等问题突出。随着家禽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再加之小规模散养农户数量的增加,动物防疫工作难度加大。
4. 活畜禽交易市场管理不到位、不规范,疫情隐患严重制约家禽养殖业的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养老产业;精准扶贫
自1986年以来,我国开始展开扶贫事业,至今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我国贫困地区仍然比较多,贫困人数仍比较多,其生活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传统扶贫模式主要通过撒胡椒面式、粗放型等方式进行扶贫,对“如何扶”、“扶多少”、“谁来扶”以及“谁扶谁”等多个问题还缺乏一个统一的答案。现阶段,养老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事项,而在“互联网+养老产业”这一大环境下开展精准扶贫已经成为必然路径。
一、“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内涵、原理概述
(一)内涵概述。“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主要是在生产要素配置过程中对互联网具备的集成、优化作用予以充分发挥,于经济社会各个领域中深入融合互联网的创新成果,进一步提高实体经济的生产力、创新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更为广泛的立足于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与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形态。“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有利于扶贫工作的开展获取更多领域、更深层次的信息与支持,其主要是将扶贫手段与互联网创新成果有机结合在一起,于扶贫工作中确保精准。通过互联网的大数据保证精准扶贫管理、帮扶以及识别等一系列工作的合理开展,并在此基础上对扶贫方式予以有效创新,提升扶贫工作整体效率,使扶贫工作保持充足动力。(二)原理概述1、市场机制引入。“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的精准扶贫,需要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对市场机制予以引入,保证精准扶贫过程中市场具有决定性作用。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对促进市场进入的机制予以合理制定,在此基础上对市场的发展予以引导,在市场机制模式下对精准扶贫力度、效率予以提升,保证精准扶贫方式的多样化,对更多的资金来源予以创造。2、共享信息。尊重人性是“互联网+”的一大特点,这一特点是促进社会进步、经济增长、科技进步以及文化繁荣的根本所在,互联网十分尊重人的创造性发挥与体验,因此应当在精准扶贫中引入“互联网+”的人权平等思想,精准扶贫的根本所在就是实现权利平等,实现改革开放成就人人共享予以体现。3、体系结构重塑。互联网业、全球化以及信息革命的出现已经打破了原有的文化结构、地缘结构、经济结构以及社会结构,这一背景下话语权、议事规则以及权利处于不断变化的趋势,而“互联网+养老产业”的发展会对传统精准扶贫的方式予以转变,通过互联网技术对完整的网络体系予以构建,通过大数据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成效予以监督与管理。4、跨界融合。“互联网+”的一大特点主要为跨界融合,于精准扶贫工作中融入“互联网+”,实质上就是对精准扶贫工作的开放、变革、跨界以及重塑予以融合,在跨界过程中充分重视交流合作,对群体智慧予以充分发挥,才可能对传统扶贫方式予以突破,在此基础上确保精准扶贫工作的精准性、高效性。
二、“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难点
(一)扶贫大数据系统开发难度大。“互联网+养老产业”环境下精准扶贫的实施,需要通过移动互联技术与大数据对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予以建立,同时对面向全市扶贫工作的建档立卡综合信息服务体系予以构建,保证动态、全面掌握贫困底数,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大了技术要求,即:(1)完整数据系统的构建,需要有足够的技术人员参与;(2)需要针对不同贫困户予以数据分析,制定并实施针对性扶贫方案,对大数据系统提出智能化要求,因此扶贫开发大数据系统需要对巨大精力予以耗费。(二)资金整合管理机制不健全。就目前来看,我国逐渐增大了扶贫资金支持力度,如引导贫困县设立担保基金、贷款风险补偿金,引导贫困地区金融机构对涉农票据贴现予以增加,将支农再贷款发放至贫困县,加大再贷款额度调剂力度,对贫困县支农再贷款利率予以减少等,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如何引导贫困户对扶贫资金予以合理利用、规划,进一步提升扶贫资金使用效率,已经成为精准扶贫工作开展需要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三)互联网普及率不高。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6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8.8%,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4.2%,而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只有30.1%,两者之间相差34.1%,这一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的互联网普及率较低,因此应当以“互联网+”为思路实现精准扶贫。
三、“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精准扶贫新方式分析
(一)加大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建设力度。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养老产业发展需要运用信息技术对养老市场的响应范围予以拓展,在养老产业中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应当充分重视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高素质人才之间相互配合才可以使传统养老业与互联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建立合理的培训流程,加大互联网、智能化技术建设力度,通过互联网技术进一步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为老年人提供科技化、人性化的养老服务,在此基础上实现精准扶贫。(二)重视扶贫工作效率。有机结合互联网与精准扶贫管理工作,通过合理程度对扶贫对象予以精确管理、帮扶以及识别,确保基础设施、结对帮扶、扶贫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教育培训以及产业扶持到村到户,根据“六个精准”要求,从根本上落实“1+17”精准扶贫方案,通过“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以及云计算对大数据平台与五级互联互通的扶贫网络予以构建。(三)改变致贫因素。现阶段,由于大多数处于大山深处中的贫困居民,国家扶贫政策无法落实,造成贫困无法转变,针对这一实际状况,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利用本地区的优势对旅游产业予以发展,利用互联网技术将乡村山水大地向全世界展现,在此基础上吸引游客,将致贫因素向致富条件转变。(四)重视互联网资本的规范化。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当对养老资金流入问题予以合理解决,因此应当利用互联网具备的优势在养老产业中引入社会资本,加大养老产业发展资金,对产业规模予以进一步扩大,使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可以享受互联网养老产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效益,于老年事业发展规划中纳入养老服务智能化发展,对部分前期资金予以投入,建立一个健全的“互联网+养老产业”服务信息平台。首先,应当利用企业与政府各自具备的优势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促进,以政府作为企业的后盾,使企业不再独立对产业风险予以承担,并获取政府的政策支持,在此基础上降低风险效益,对更多的市场参与者予以吸引,扩大养老产业规模。同时,政府应当对养老产业服务发展基金予以设立,吸引养老企业投资,在政策上给予一定优惠,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金融工具予以陆续开放,如债券、信托以及基金等,确保养老项目资金充足;其次,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对社会资金予以吸收,并用此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促进,通过众筹等方式募集资金,由政府担保,进一步提升民众的投资信心。同时,还要进一步提升养老产业的准入门槛,制定并实施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养老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指导。(五)注入新动力。“互联网+企业”的扶贫模式,实质上就是加大企业合作力度,促进农村电商的进一步发展。现阶段,大多数贫困地区中的村民十分贫穷,但是其却拥有很多自产农产品,导致这一状况发生的原因主要为双方信号传递成本过高,贫困地区交通不够便捷,农产品销售处于滞后状态,因此应当重视电商的发展,由村小组与企业达成购销合同,使农产品由贫困地区转运至城镇,在此基础上为贫困村民创造、增加收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六)转变就医模式。就目前来看,国家扶贫办调查数据显示,我国7,000多万贫困人口中,8%人口是由于劳动能力弱导致,10%人口是因学致贫,20%人口是因灾致贫,42%人口是因病致贫,20%是其他原因。从这一调查结果中显示,导致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因病致贫。就精准扶贫而言,应通过互联网数据寻找真正需要医疗救助的人群;就患者而言,应通过互联网对其开展预防教育、公共卫生教育,利用互联网对早期疾病予以明确诊断,于第一时间告知患者进行治疗。(七)合理运用扶贫资金。传统金融扶贫方式主要是利用银行实现线下贷款扶持,通过“互联网+金融”这一方式实现线下、线上同时发展。对于社会服务类项目,可以通过贴息支持、政府引导以及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模式,为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吸纳更多的社会资金,在此基础上对精准扶贫的资金来源予以拓宽,合理处理用途形式单一、资金短缺等多个问题;同时,还可以通过对互联网平台予以构建,对扶贫资金予以筹集,对贫困地区特色文化予以发展,确保扶贫资金的合理运用。(八)重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相关部门应当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进行创业,通过本地优势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对于适合通过互联网技术进行创业的困难群众,应当顺势而为,促进“互联网+创业”的开展,实现农村经济增长。同时,应当充分重视贫困群众“网创”欲求的激活,利用互联网技术对农村经济予以促进。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处于滞后状态,政府应当积极鼓励、引导贫困人员创业,为贫困的创业人员提供资金支持、创业保险,尤其是贫困大学生,应当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四、结语
“互联网+养老产业”大环境下,精准扶贫应当充分重视互联网的合理运用,利用互联网技术具备的快捷、远程以及分享等一系列特点,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集成、优化作用;同时,应当使扶贫对象自发参与,需要政府有所作为,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贫困地区资源配置中互联网的功能,推动一系列资源向困难群众集结,以此确保精准扶贫的落实。
作者:安 鑫 温利华 单位:邯郸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军,吴海燕.“互联网+”背景下精准扶贫新方式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6.12.
[2]刘倩倩,胡燕京.基于“互联网+”的精准扶贫研究———以临沂市为例[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16.6.
[3]李静.发展型社会政策视域下的精准扶贫[J].江淮论坛,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