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物联网培训总结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关键词】物联网 校企合作 合作共赢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8 -0018-02
前言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了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其产业链长、和行业结合的信息渗透能力强、经济带动能力强,是未来科技竞争和产业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在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下,物联网焕发着前所未有的勃勃生机。面对市场机遇,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争相发力物联网技术开发及应用拓展。物联网的推广将会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未来中国物联网行业发展前景广阔。
目前,物联网人才的培养已经成为物联网发展面临的挑战之一。物联网人才市场需求巨大,但综合人才却十分缺乏。为了弥补物联网产业发展带来的人才缺口,需要培养大量具有物联网技术能力等复合型人才。2010年初教育部下达了高校设置物联网专业申报通知,众多高校争相申报。笔者认为,依据国家的相关产业、教育政策,探索务实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以下是笔者对物联网的发展和建设进行的一些研究。
一、专业校企合作
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已得到迅速的发展,但物联网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企业与企业之间研发的产品都是按自己的标准来生产,这对学校人才培养很难定位和建立专业建设方向。有时学校的发展急于求成,对专业没有定位好,盲目建设,对学生很不负责,学生毕业后也很难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
经走访一些高校,与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总结出物联网专业的建设必须要与本校的办学特色相结合,确立一个长远的发展战略,以科学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制定可行的目标和措施,重点培植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笔者以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物联网专业的建设特色就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进行拓展的专业定位。专业合作方式是以学校为名义招生,与企业共同培养,企业负责学生的就业。未来企业要想在物联网时代取得大发展,企业之间需要在资金、人才、决策上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产业联盟,才会实现合作共赢。
二、师资校企合作
自物联网专业的开为以来到目前,真正的物联网专业还没有毕业学生,对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是很大的考验,这些新技术课程肯定会遇到师资不足的问题。而物联网企业走在高校的前面,它的发展指引着高校的前进,面对高校物联网发展缺少专业人才,高校物联网专业的发展需要企业的帮助,如何才能走出专业教师短缺的局面,笔者通过调研建议:
1、从企业选取1-2名经验丰富的工程定时到学校兼职任教,有利于学生提高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培养,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使学校的知识学习与企业的职场训练真正紧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企业一线工程师深入学校进行技术、设备培训,了解教学过程与教学需求,通过校企间人员的互动和信息的交流,促进学校提升教学水平,也有助于提高企业产品实力及技术能力。
2、鼓励部分计算机网络专业老师转到物联网专业,从我院选拔1-2人到合作企业参加企业锻炼,学习物联网专业最前沿新知识,参加社会培训认证。鼓励教师主动参与针对企业需求的科技研发工作,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互利共赢。
3、对部分核心课程,邀请企业有经验的工程师到我院定时开展专业知识讲座,以便学生可以了解行业动态,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邀请企业工程师与在校的老师共同指导物联网专业学生的实验,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4、通过校企合作,依托双方共建的实验室、实训室,联合建立经相关组织认可的人才培训中心,整合师资资源,合作开展师资人才培训及认证工作,包括通过培训的学员可获得相应行业组织及相关部门及国际知名厂家颁发的认证证书,增强参培学员的就业能力与优势,同时优秀学员可获得企业就业推荐的机会。
三、实验设备教学合作
高校新办的物联网专业在实验实践教学所需的设备比较缺乏,而这些设备厂家所生产的设备在全国也没有统一的标准,厂家与厂家之间的设备可能存在不兼容的应用,这对高校的采购难度非常大,面对这些困难,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学校在实验教学设备缺少的情况,可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由企业对学校直接投入设备,学校提供场地,提供传感网及移动互联网教育教学设备及教材、课件、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源。特别是新研发的设备,这对学校的设备资源得到有效的补充,有利于学生学习最新的知识,实现与社会用人接轨。
四、课程资源合作建设
物联网作为一个较新的专业,其课程体系建设及教学资源的积累都相对比较薄弱。而企业的发展走在学校的前面,经过多年的专注与积累,他们在产品应用培训、产品研发和方案设计他们有丰富的经验,企业有着较为完善的专业建设思路并积累了一定的专业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设备试验指导书、丰富的物联网系统方案、各研讨会的会议资料,专家讲义及报告材料、培训视频资料等等。
学校申报物联网专业是近几年才开始,刚刚起步,对教材的建设等还不成熟。现在市场上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可用,或是选用的教材也是比较单一。与企业进行合作,在物联网专业建设中,双方进行研讨,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理念引入到教学中,明确组织相关合作院校共同编写、出版切实符合职业院校学生培养需求的系列物联网专业教材。
五、学生就业实践合作
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重点产业,企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人才,而这方面的人才目前比较短缺,企业想快速发展,通过与学校进行合作,企业急需的人才在学校进行选拔,专门对这方面的人才做定点培训,培训合格的学生可以直接上岗,缩短学生在企业的磨合期,减少企业的成本,有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另外企业可以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与就业实践机会,在平时的实训课程中,或是在寒、署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学习,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与就业能力,实现在学校到企业的角色转变,为就业做好准备,提高学生就业的竞争力。
六、科研项目合作
双方结合自身优势,整合资源及推广平台,推动各自科研及技术实践成果的转化,建立成果转化及推广合作的长效机制,实现平台与利益共享。
企业与学院共建科研团队进行合作项目开发,经验收评估合格的项目开发成果,企业负责该成果的转化及推广工作,依托企业行业的资源进行项目推广,为合作院校及相关团队带来丰富而持续的科研成果收益。另外企业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产品的推广及权,通过校企合作,依托学校的师资及学生资源,建立当地的推广中心及技术支持中心,联合进行行业产品推广并进行利益分享。
总之,物联网产业是一个新产业,无论是企业或是学校对人才都比较短缺,企业与学校共建高校提供网络空间与平台,开放和共享网络资源,促进高校人才培养与教学实践,推动高校科研及项目成果转化,引导教育与行业间的有效对接并实现共赢。
参考文献:
[1]李爱涛,孙桂萍,唐艳娜.浅谈校企合作对物联网专业建设的影响[J]. 价值工程.2012
[2] 蒋琴雅.创新校企合作机制提高物联网专业大学生就业能力[J].中国成人教育.2012
自2008年起,国家测绘局在全国开展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历时一年半,现在已经结束。整顿期间,有关部门对于存在问题的网站下发书面整改通知书947份,整改网站1031个,关闭网站221个,通报违法违规案件96件。可是到目前为止,被誉为互联网电子地图经营牌照的互联网地图审图号(以下简称审图号)却迟迟没有来到。
互联网地图领域,号称有金矿可挖,那么,怎样有效监管互联网电子地图?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市场分布怎样?本期专题将从政策、市场、产品评测等几个方面来展现互联网地图的发展蓝图。
据透露,国家测绘局近期将颁发关于开展互联网地图审核的通知,估计审图号将很快问世。
李强(化名)9月份去了一趟安徽黄山,他代表公司参加了第二批全国地图审核与安全审校人员培训班,“像我们这样从事互联网地图服务的公司都必须参加互联网地图安全审校培训和考试,估计国家测绘局是在为以后发放审图号设立门槛。” 国家测绘局规定以后地图内容审查人员和地图安全审校人员需持证上岗,互联网地图服务网站必须有相应数量的审查人员和安全审校员。此次培训内容包括地图管理有关政策法规、国家保密工作有关政策法规、国界线勘界与管理知识、地图审查有关内容、公开地图内容表示和应当注意的问题、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的现状和监管等。一个月以后,国家测绘局的网站上就已经出现了这期培训中合格的地图审核和安全审校人员名单。
监管步步收紧
目前,除2008年奥运官网地图的“国家测绘局审核: GS(2007)1386号”标志 和首都之窗上的“国家测绘局审核: GS(2007)1387号”标志是由国家测绘局正式审批通过并授予的审图号以外,所有的互联网地图服务商都还没有获得过正式的审图号。“那两个审图号仅仅是奥运期间的特殊产物,由于互联网地图是新生事物,估计审图号的发放会遇到种种难题,所以这一年来,还没有产生出第三个审图号。”李强猜测说。
据透露,这种状况很快就会发生改变,国家测绘局近期将颁发关于开展互联网地图审核的通知,估计审图号将很快问世。部分互联网地图服务商也已经提交了相关资质申请材料,等待测绘局发放第一审批图号。
种种迹象都表明,审图号正越走越近。11月27日,国家测绘局、外交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八部门召开了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工作总结会。专项治理历时一年半,是一项涉及面广、内容复杂、填补空白性质的工作; 首次建立了互联网地图服务准入制度,强化了互联网地图服务法制化管理,健全了互联网地图审核程序。
这是两年来互联网地图整顿工作的一项阶段性总结,去年二月,国家测绘局联合原信息产业部等八部门了《关于加强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网站监管的意见》,表明了国家将下大力气整顿电子地图市场。今年3月,国务院批准了新的国家测绘局“三定”方案,增加了“监督管理地理信息获取与应用的职能,并批准成立“地理信息与地图司”。互联网电子地图正一步步被纳入规范管理中,但是要建立互联网地图监管的长效机制,完善监督的技术手段,并非易事。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国家测绘局局长徐德明表示,今后的互联网地图规范管理工作聚集在三个方面: 一是要认真总结借鉴专项治理工作经验,要对专项治理的成功经验和创新方法,以及反映出来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深刻分析; 二是要结合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国家版图意识宣传教育、地图市场监管、地理信息市场专项整治等活动,继续深入开展有关工作,不断巩固和扩大专项治理成果; 三是要加强合作,做好网上地理信息安全监管工作。
在全社会开展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违法违规行为专项治理活动,对于规范互联网地图和地理信息服务市场秩序具有重要意义,那么哪些企业需要审图号,互联网电子地图的产业链分布如何呢?
产业链呈三级分布
如果要细分产业链层级,大致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数据提供商,一般是具备国家甲级导航电子地图测绘资质的公司,追溯目前主流在线地图的数据来源,源头不外乎归结为两大图商,即四维图新(NavInfo)和高德(AutoNavi),这两家都具备国家甲级导航电子地图测绘资质,高德还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导航地图及应用服务项目独家赞助商。百度、搜狐、图吧(MapBar)、QQ、雅虎、携程、猫扑等大型门户和上千家专业网站使用了四维图新地图数据,Google地图,必应地图、新浪、阿里巴巴、搜房则使用了高德的数据。三大运营商也都与四维图新和高德有着紧密的关系。此外,近两年颇为动荡的灵图公司,也拥有甲级导航电子地图测绘资质,其数据供旗下的51地图网站等广泛使用。
第二层为专业化电子地图平台运营商,像谷歌地图、MapABC、MapBar等都可以看做这类中间层。它们都期待着审图号的发放和监管的进一步规范。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地图免费、提供标注、开放API、注重动态和实时等; 但要命的是,它们都还没开始盈利。所幸目前看来它们似乎都“不差钱”,有的背靠雄厚的外资,比如谷歌地图; 有的傍着大的门户,比如搜狗地图; 有的依赖风投,比如MapBar; 还有的东家实力雄厚,例如高德旗下的MapABC。这些平台提供商的人员背景又分两类――做GIS出身的和做互联网出身的,做GIS出身的学院派气息太浓,缺乏用户体验; 而做互联网出身的则更易从交互性入手来发扬在线地图的优势。
第三层是在电子地图运营平台之上的增值服务网站,比如搜房网、携程网、猫扑等,它们可以看做在线地图的使用者和传播者。一方面,它们将地图功能集成在自己的网站中,增强功能; 另一方面,它们又与一些平台运营商合作,反馈回丰富的POI信息。此外,一些行业用户如烟草、石油、物流等则购成了最终使用者。目前,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在第三层非常活跃并且开始向第二层游离,它们也有成为电子地图运营商的实力。
《行动方案》提出了五大重点任务,主要包括示范区建设、行业应用示范、产业聚集、核心技术研发、标准体系建设等。重点推进南平、平潭、鼓楼、马尾等物联网示范区建设,及时总结经验向全省推广,适时启动新示范区建设。加快信息识别、传感、短距无线通信、系统集成、信息智能处理等5个领域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重点加快RFID、二维码芯片技术及相关生产工艺和设备研发,推进信息识别模块高度集成及大规模量产。大力支持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物联网专业服务和增值服务,推进应用服务的市场化;鼓励和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
福建将加快研究出台物联网重点企业和示范项目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统筹利用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物联网发展及示范应用专项扶持资金等,努力争取国家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符合软件和集成电路、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物联网企业享受现有税收优惠政策。鼓励金融资本、风险投资及民间资本投向物联网应用和产业发展。
安徽省淮南市加快发展软件产业
安徽省科技厅网站消息,近年来,淮南市软件产业加快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市“双软”认定企业达到10户,位居全省第五;2012年软件产业销售收入1.41亿元,位居全省第四。
下一步,该市将采取以下几项措施,促进软件业更好更快发展。
一是加强规划引导。加快研究、制定专业规划,进一步明晰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
二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十二五”期间,市财政每年安排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软件企业孵化器、软件园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等。
三是落实财税等优惠政策。对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销售其自行开发生产的软件产品,按国家规定,对其增值税实际税负超过3%的部分,实行即征即退:对新认定的重点软件企业及优秀软件产品,给予一定的资金奖励;对列入省信息化和软件产业计划的重点项目,市信息服务业专项资金给予优先支持等。
关键词:互联网+;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系统设计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8-0201-04
1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现状
调查统计发现,部分省市在2010年前后开始试点开展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近年来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在各省市的试点推广也已摸索出了相对成熟的运行模式(外包社会公司、自行组建公司、依托部门现有企业、依托设备生产厂家和联合生产厂家成立子公司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调查结果显示,超过90%的受访者认为有必要开展气象装备保障社会化工作;超过80%认为开展社化保障工作后,部门内部的装备保障业务、运行监控业务、计量检定业务、计划供应业务都得到整体提升。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部门技术保障队伍压力,提升了装备保障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
在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方面,部分省气象局已经开展了一些实践,如四川乐山基于气象装备保障开发的“我去修”APP服务,北京、山东聊城等地基于社会化保障服务开发的社会化保障服务平台等。
虽然过去的几年,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做得非常成功,但很少有开创性、突破性进展,保障模式始终处于探索发展阶段。问题在哪里?缺了什么?不难发现现有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工作存在职责划分不清、业务比较单一、手段流程比较落后、没有公众化的网络化平台等诸多问题。
气象装备保障必须找到那个缺失的部分。这个缺失的部分就是互联网与气象装备保障的携手合作。“互联网+”的提出,标志着互联网、云技术、大数据正在从简单的工具快速成为整个社会的基础设施和核心理念。在互联网平台上完成气象装备保障模式重构,是未来创新的主题。
2系统需求分析
基于“互联网+”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应用系统以装备保障各业务需求为背景,构建基于装备保障监、修、检、供、训等分布式数据源之上的高集成综合应用平台。该应用系统作为“线上应用”,是线下实际气象装备保障活动在二维上(时间和空间)的自然延伸,是技术条件下装备保障业务需求的必然产物。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基于自身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无限性,能够充分满足管理端和应用端不同需求。
在管理端(服务端:气象装备业务部门)最根本的需求是保证气象观测站网中仪器设备正常稳定运行,探测数据真实可靠。在开展社会化保障过程中,能够实现有效合理的组织和管理,同时对保障过程进行有效监控。在探测设备需要维护维修时,能够得到高效、高质、低价的服务,同时将部门业务人员从工作任务量大、重复性高、工作繁琐的设备状态数据监控、维护维修等基础工作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投入到新技术开发、数据分析应用等工作中。在计量检定方面能够加强对外检定宣传、资源整合力度,既能提升气象检定部门的对外服务能力,又能满足气象部门所需要的计量检定需求。而在备件供应方面,则希望更多的优秀合格的设备进入气象行业,使装备供应更加灵活、智慧化;同时备件的仓储能够更加的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能更快更好为保障提供备件支持。
在客户端(服务提供端:社会企业或个人)的基本需求则是希望看到一个持续开放、全面参与、公平公正、互联互通的市场。在社会化运行监控、维护维修方面,参与人员希望自己力所能及、在日常活动范围内,并且在需要时能得到一定的技术培训和支持,在完成相应服务后能够得到一定的报酬。而在计量检定、备件供应等方面,社会企业则需要一个开放、公平、能够全民参与的自由竞争市场。
3系统设计思想
根据前期的调查研究、需求分析,贴合当前国际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根据适应气象装备保障现代化、智慧化的发展要求,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在设计时应至少满足以下系统应用及技术设计要求:
1)充分利用“互联网+”概念,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
2)将GPS定位、智能终端和云服务结合起来实现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开发,是一个高度集成的系统。
3)移动端适应多种操作系统版本,具有通用性、可移植推广性。
4)打通气象装备在保障流程中的数据壁垒,衔接集成多个业务系统,如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设备管理信息管理等。
5)明确客户群定位,面向社会,允许多种角色参与其中,如企业团队、个人。
6)功能既有类似“淘宝”、“58同城”电商平台那样:能够进行计量检定、备件供应交易活动;又有类似于滴滴打车等软件那样:需求服务,服务方回应并接收,服务方可以查看相应服务方的位置和信息。
7)需求方可选择不同种类的服务形式(维护维修、监控反馈、计量检定、计划供应等服务),按照一定的信息方式(例如:我需要某项服务,服务可提供的价格或积分等),需求方的服务信息将推送给就近区域内的服务方。
8)具有科学合理的纪律监管、资格认证、培训考核、评估奖惩、积分等级制度。
9)高速及时的信息交互功能,需求方与服务方之间的信息能及时进行交互。
4系统结构功能
4.1平台结构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通信、媒体和移动终端等的快速发展和深入应用,使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平台在理论上、技术上成为可能。平台将采用“两级部署,三级应用”策略,数据服务器部署在云端;管理端部署在气象保障部门,同时在社会化公司部署二级管理端;维护维修保障APP部署在移动终端。由气象保障部门、社会企业、社会个人共同使用。平台网结构如下图所示。
4.2功能设计
1)数据端
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与“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是否保存了足够的数据。传统的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模式收集了一些数据,但其数据的粒度、宽度、广度、深度都非常有。“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就是将一切业务数据化,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数据化,而是把所有的气象装备保障业务过程都要数据化,即把所有的业务过程记录下来,形成一个数据闭环,这个闭环的时效性和效率是关键的指标。系统只有在数据集成的基础上才能方便地拓宽系统的应用领域,达到“数据越流通,大家越受益”的效果。
“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应该以大数据、云技术、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为基础,对各类信息进行挖掘分析。利用气象装备保障产生的大数据分析,提升气象装备保障运转效率。分别建立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维护维修、观测数据资源共享、计量检定信息、计划供应管理的云端数据库。
2)管理端
系统平台管理端(即PC端)根据要实现的主要功能,应包括维护维修、运行监控、计量检定、计划供应、培训支持、考核评估、组织管理等部分。各部分所实现的功能如图2所示。
3)移动端
与管理端相配合的移动端APP应包含维护维修、监控报障、培训学习、技术支持等。保障人员可以通过移动终端进行气象信息查看、维护维修、备件申领、故障上报、课程学习、申请支持等操作。各模块功能如下图。
4.3系统工作流程
1)组织管理
管理端组织管理模块的基本功能是对社会化维护维修保障公司、备件供应商、计量检定企业和人员的管理。社会企业通过平台提交申请,综合工商、身份、信用、业绩等资质审核后,允许通过审核的社会企业在平台注册。气象保障部门在平台维护维修、备件供应、计量检定等需求,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与注册企业签订服务协议。同时,在维护维修保障公司需要部署二级应用平台,与管理端进行信息交互。由保障公司组织对维护维修人员进行考核注册。社会独立保障人员则通过下载安装手机APP进行课程学习、考核注册。只有通能过考核的人员才能接收任务派单,进行保障工作。组织管理流程如下图4所示。
2)维护维修
维护维修模块以云端维护维修数据库为基础,实现对维护维修信息的推送、结果审核等功能。气象部门通能过平台将维护维修信息推送给就近相关保障公司或人员(通过资质审核的注册人员),同时通过对培训教材、维修经验、专家经验知识等多类信息进行云端信息共享,深入分析总结,提供可借鉴的故障解决方案;保障公司或人员“接单”后,根据推送信息(维护维修指导建议、是否需要申领备件等)进行相应的设备维护及维修;维护维修结束利用终端进行现场情况反馈,由平台管理方对维护情况进行总结,根据响应速度、维护维修情况,给出评分及奖励,实现完整的业务流程。
3)运行监控
通过对气象探测数据、公众气象服务信息以及其他数据(环保、水文等)等数据实时共享,使监控、社会化保障人员能随时随地查看片区内的气象信息。如某社会化保障人员通过移动终端接收到的实时气象信息显示所在区域内自动站有降水,而实际却没有降雨发生,则保障人员可通^移动终端进行错误故障信息上报。运行监控人员对接收到报警信息进行审核确认,信息得到确认后,结算保障人员积分、薪酬,同时开展维护维修工作。
4)计量检定
基于计量检定云端信息库,系统将综合行业内外的计量检定服务、机构信息,建立类似“淘宝”模式的开放、共享、社会化的电商服务平台。依托现代快递物流和在线支付等互联网手段,一方面,可以通过平台对外提供计量检定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在平台计量检定需求来选取服务。
5)备件供应
新的气象装备保障模式呼唤新的备件供应模式。设备的采购同计量检定一样可以通过电商服务平台进行。在备件仓储供应上实行智能分仓与库存前置,系统在需要之前将备件提前以成本最低的方式分配离需求设备最近的仓储中,这对故障数据挖掘应用和预测有极高的要求。云计算平台、现代化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现代物流平台将为备件智能分配提供依据及参考。
6)培训支持与考核评估
为了排除行业陌生感、提高公众认知度,鼓励行业外企业、个人积极参与气象装备保障工作,同时为保障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系统将具备远程培训支持功能。该功能将对设备原理、维护维修流程、故障诊断经验等气资源进行整合利用,使其不再成为装备维修维护行业的壁垒。保障人员可通能过移动端APP进行在线学习(文字、视频)、在线测试;亦可通终端应用获得实时在线技术支持,提升保障素质水平和维护维修效率。同时可以过系统提供的技术论坛、公开课等解气象设备、气象科普知识等。
同时系统将提供考核评估功能,实现对保障人员维护维修、监控报障结果的综合评估和保障人员薪酬奖励的综合评估管理,已完整、科学的考核评估体系保证系统在公正、健康的环境中推广应用。
5设计推广应用中的问题
创新性“互联网+”环境下的网络解决方案、关键技术和应用模式不断涌现,促进了“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的应用与发展。但由于气象装备行业的特殊性,气象装备社会化保障互联网应用平台在设计开发、推广应用过程中将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在平台设计方面,一是对“互联网+”的认识存在误区,把互联网看作符号或工具,或迷失在各种似是而非的概念中,没有领悟到“互联网+”给气象装备行业带来的深层次变革;二是移动端APP设计理念存在误区,习惯用Web的思维去做APP设计,倾向“大而全”,造成层级复杂、操作困难;三是技术力量欠缺,气象部门在现有系统平台多依托于社会企业设计开发,而多数开发企业不了解气象业务和数据流程,使得系统与需求设计初衷存在偏差,致使实用性不尽如人意,也使后期更新和维护变得困难。
在应用平台的推广方面,一是公众对本行业了解不足,“互联网+气象装备保障”面向公众的推广存在一定阻力;二是气象装备保障市场格局有限,如何激发社会企业、公众参与积极性将是平台推广应用所必须面对的;三是监管力度有待加强,现有的监管考核制度难以满足新保障模式的需求,有可能发生“人为制造故障”等情况的发生。
【关键词】物联网 独立学院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20-0080-01
培养具有物联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是我国相关高校及相关职业技能学校的教学任务之一,各学校为了达到培养目标,如何进行教学,成为学校的重要教学课题之一。云南因地理位置及条件的限制,物联网起步较晚,虽然在人才培养中可以借鉴较发达地区院校的教学经验,但仍然应根据省情来设置物联网的教学,特别是云南的独立学院更需要探讨物联网的教学,以适应物联网教学的需求。
一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的一般定义是,物联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英文名称是“The Internet of things”,顾名思义,“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这有两层意思:(1)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2)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信。
二 云南独立学院基本校情分析
首先,云南独立院校基本上是综合性的独立学院,除特殊行业的院校外,所设置的专业与物联网有很大的关系。其次,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能动性、主动性差,但学生的优势在于容易接受新事物,对新技术有着较强的兴趣,大多数学生性格活泼,这恰恰为物联网这门新兴的学科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教学对象。再次,学院并没有专业的物联网教师队伍,调查分析后了解到,教授物联网课程的教师主要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物流专业、管理信息系统专业等的教师,但都未接受过物联网专业知识的系统训练,并且学院没有系统的教材和教学资源来支撑物联网的教学。
三 独立学院开设物联网课程的对策
1.专业设置
物联网可作为一个系列课程出现在相关的专业课程中,如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物流专业等,可由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信息管理系统、物联网技术及应用三门课组成,且课程的理论部分最好占30%的比例,其他为实务和应用。也可开设为一门选修课,提供给对现代信息技术感兴趣的学生学习。
2.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可选择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组成,但从教师的专业出发,教学时带有较强的专业知识传播特点,教师队伍培养应以“夯实专业基础、扩大专业知识面、积极改变教学教法、抓住实践应用为中心”的方针来培养师资。具体可通过外派教师进行学习培训、作为学生实习带队教师参与到实践中、积极参加教学教改、编写教材和实验教案等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逐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教材资源建设
通过对多种物联网教材的分析得知,大多数教材基本由物联网概念、物联网技术、物联网应用三大部分组成。这样的教材比较适合于教学条件好、起点高的学校使用,不符合云南独立院校的教学特点。开发适合的教材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成了一个很关键的因素,应组织物联网教师队伍加强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编写应以“轻理论、重实践”为编写原则,并编制相应实验教案,实验教案拟定实验框架后,先设计在学校中可以完成的教学实验,如计算机、网络、信息系统等部分可以完成的实验。实践实验应成为实验的核心部分,这部分实验应与专业实践操作联系起来设计。
4.设备资源利用
建立物联网实验室,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而且物联网应用技术更新较快,实验室的后期维护费用也较高,从教学效益和经济效益看都不合算。所以应先充分使用好学校的实验设备资源,如计算机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使用物联网仿真软件,实验的内容应编写在实验教案中。实践实验处理的方法有两种:(1)租用如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等具有较好教学资源的学校的实训设备,但这种方法缺点较多、交通成本高、实验时间不确定、实验内容受限等。(2)学校积极建立校企合作,将教学实验和教学实践相结合,充分利用好企业的优良资源,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手能力和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同时可以为实习及就业开拓新的市场,这种方式方法是值得推行的。
综上所述,要做好物联网的教学,首先应做好制度建设,师资队伍要改变教学方式方法,转变观念,不能按技术教技术,而是技术与应用、技术与管理相结合。其次做好教学过程管理工作,要能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教学。最后要关注物联网的发展动态,不断将新的教学内容注入课堂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