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中一职称论文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1.1运用各种成本核算方法预定成本目标医院在医疗服务项目执行之前,对影响项目成本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的调查、研究、规划、预测和决策,采用降低成本最佳措施,确定未来期间医疗服务项目的目标成本,依此编制医院的成本计划,作为医院成本控制的依据。
1.2成本控制活动贯穿成本管理的全过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采取开源、节流双管齐下的方法,既勤俭节约,又以本、量、利分析等方法,掌握成本、工作量与收支节余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现有的人、财、物力和职能分工,对日常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进行控制,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形成、偏离成本计划的差异、差异原因进行披露,并采取适当的措施予以改进,对此期间发生的差异、原因进行汇总,并分析研究,寻求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升降的规律性,提出措施,改进工作,达到不断降低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目的。以保证成本预算目标的实现。
1.3成本控制活动的范围凡是成本费用发生的部门、科室、班组有关环节、相关部位,都应属于成本控制活动开展的范围。
2医院成本控制的原则
2.1全员参与,集中统一相结合的原则医院运营过程中,其成本核算与管理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以专业人员为主成立专门机构,在医院决策层的领导下,统一管理,统一计划,统一制度和统一核算。同时,任何成本都是各责任中心员工开展医疗服务活动的结果,因此,必须由参与这些活动的员工来控制。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降低耗费、增加效益,各责任中心参与成本控制的每个人都应自主控制活动成本。所以,成本控制涉及到医院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岗位,每个领导及全体员工都负有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是全体员工的共同任务。只有在分级归口管理原则下,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和团队精神,才能把成本控制工作做好。
2.2先进技术与传统做法相结合的原则医院成本控制依据的是快速、准确的信息,因此,要设计合理的数据流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规范正确的操作。医院的成本工作涉及医院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为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核算信息质量,必须运用各种先进的核算手段,如设计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的成本核算软件,逐步建立成本核算计算机网络,引进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和管理理念等。成本核算离不开繁杂的基础数据,基础数据的来源还必须依靠传统的做法,如房屋面积的测量、占用资产的统计,水、电、取暖计量设备的安装及计量等。
2.3因地制宜原则随着医疗市场的发展,使医院进入全面的竞争状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是医院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的前提,由于各个医院的级别、所处的地区环境、经济基础、会计核算等方面的不同,造成各医院成本管理的基础千差万别,因此,医院在运营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和管理时应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的逐步改进成本核算基础工作,制定合理的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
2.4经济原则医院推行成本控制,其理想是合理使用医疗卫生资源,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而管理的目的也是为讲求经济效益。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倘若采取的某项管理措施所带来的效益小于所付出的成本,是不符合经济管理原则的。因此,在成本控制实际操作中,既要勤俭节约,又要充分利用医院现有资源,实现资源最佳配置和最优的经济效益。
.5全面性和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医院在成本控制时,既要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形成的全过程控制,又要对全部耗费加以控制,同时,还要充分发动每个部门、每个员工参与成本控制。对完成任务好的部门、员工,还要按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给予精神的或物质的奖励,充分调动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
3加强成本控制的管理对策
医院成本控制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涉及面广,又与医院的各项管理政策相衔接,加强成本控制,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3.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配备精干的专门人员为保证成本控制任务的落实,发挥成本控制的管理作用,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应建立适应医院管理的组织机构,其职能配备及划分应科学合理,同时还应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专门人员负责此项工作,这是保证医院成本控制实施的有效途径。
3.2完善基础工作成本核算的基础必须是各成本责任中心资产占用清晰、费用开支明确,这样才能对各成本责任中心的成本进行有效归集。医院成本控制工作涉及到医院方方面面,成本核算复杂。为保证成本数据的正确,必须做好基础工作:(1)配备及培训成本中心成本核算人员;(2)做好成本中心房屋、设备、人员等基本资料的统计与核算;各成本责任中心都要安装计量水、电、暖、汽等计量设备或有一定的计算方法对其进行计量。
在做好基础工作的前提下,还必须规范数据流程,如房屋、设备、人员变动信息的报送,消耗水、电等数据统计信息的报送,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成本核算的及时、准确、完整。
在做好上述基础工作的前提下,还应对各成本责任中心进行资产清查;建立健全费用开支标准、物资领用消耗标准等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成本数据采集、传递、操作流程及标准。
3.3充分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成本核算数据处理量大,单靠手工核算不太现实,利用计算机网络,设计合理的核算程序,实现核算数据的资源共享及数据的自动归集,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及时将更能得到保证。
3.4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促进成本管理的有效手段之一,将成本中心和员工个人的经济利益与成本控制目标相结合,能起到较好的激励作用。让努力做好成本管理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得到较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让完不成成本目标任务的单位和个人受到经济处罚,对保证医疗服务项目或其他项目成本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
[关键词]中国旅游标志;马超龙雀;天马赛风神
[中图分类号]F5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23-04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课本中有关于“中国旅游标志”的解释:“国际上很多国家和地区早有各种旅游图形标志,用以塑造和传播某个国家和城市的旅游形象。中国国家旅游局经过多种方案的比较和研究,于1983年确定选用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马超龙雀曾命名“马踏飞燕”。后经历史学家考证,东汉张衡的《东京赋》云:“龙雀蟠蜿,天马半汉。”《后汉书》也有“明帝至长安,迎娶飞廉并铜马”的记载,故正名“马超龙雀”,简称“天马”,俗称“铜奔马”。选择马超龙雀作为中国旅游业的图形标志,其涵义是:天马行空,逸兴腾飞,无所羁缚,象征前程似锦的中国旅游业;马是古今旅游的重要工具,奋进的象征,旅游者可在中国尽兴旅游;马超龙雀的青铜制品,象征着中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文化历史,显示了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可吸引全世界的旅游者。
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在世界上已有很高的知名度和震憾力,是中国青铜艺术的奇葩。随着国际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旅游大国,中外旅游文化的频繁交流,使铜奔马越来越多地以中国旅游大国的形象展示在世界各国人民的面前。
“天马”凝聚着中国人天马行空的最深层次的民族记忆,饱含着最具民族特色的古朴、典雅的传统美学追求,体现出人类的创造精神、审美理想,展示着人类的生命记忆与精神源泉,是一件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
有专家说,文物工作者不应只停留在考古、研究之上,而需要更多地考虑文化遗产的推广、宣传,让看起来高高在上的文化遗产,成为家喻户晓的文化大餐,从而实现古老文化的形象传播。
中国出土的文物浩如烟海,惟独铜奔马出土时本身没有名字,由于地位特殊、万众注目,所以,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
“马踏飞燕”与“马踏匈奴”近似。“马踏飞燕”中的“踏”字,有敌视、征服之意。匈奴是汉朝的敌人,可以踏。鸟是“天马”的良友,不是敌人,没有敌意,岂能踏?专家们仔细观察铜奔马后发现,“天马”的蹄子与鸟之间其实是半蹭,并不是踏。
“马超龙雀”中的“龙雀”即“飞廉”,有专家、学者质疑到底是人是神,是兽是禽,古人也无定论,现在争议较大。另外,许多人不知道“龙雀”、“飞廉”为何物。
中国旅游标志是中国旅游文化的图腾,是权威性的形象标志。中国旅游标志有一个寓意深刻、富有特色、简单响亮的新称名和清晰的象征意义,不仅是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中国旅游界、文物界、文化界的热望。只有解决了中国旅游标志的正确称名,挖掘出其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才能把中国独特的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传播出去,中国旅游标志晋升世界旅游标志才有竞争力。
一
中国人凡事讲究名正言顺,“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
笔者认为,中国旅游标志需要一个古今中外相结合、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称。
铜奔马是古代艺术家高度智慧、丰富想象,浪漫主义精神和高超艺术技巧的结晶,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稀世之宝。古代艺术家创造出了一件极具浪漫主义的、空前完美的艺术杰作,其称名却不具浪漫主义,也不完美。如果没有无名艺术家大胆的想象和夸张,没有天马行空的思维和理念,就绝对没有这件绝世的魂宝。而我们的思路只有小心求证,却没有大胆假说,没有天马行空、风神飞扬的思维结果。
对于这件珍奇国宝的称名,既要忠实于原来创作者的本意,又要赋予符合时代的新含义,要与时俱进;不能拘泥于教条的思维方式和纯考古的观点来命名。
中国旅游标志应该为中国国家利益服务。奥运会在中国成功举办之后,我们更加深切地体会到对中国旅游标志的准确称名有着十分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奥运会在中国举行是暂时的,中国文化、旅游、体育走向世界,却是长期的。要使中国旅游走向世界,申请世界旅游标志,没有一个美好浪漫、雅俗共赏的准确名字和象征意义是不行的。
笔者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认为比较准确的新称名应是“天马赛风神”。
“天马赛风神” 的新称名能准确、完整、传神、科学地体现这件绝世瑰宝的特征,前后贯通、上下完整、浑然一体地反映出“天下第一马”这件稀世国宝的神韵。
天马赛风神是一个通俗易懂、雅俗共赏、吉祥如意、中外皆宜、极具浪漫色彩的名字,可以为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共同接受。世界上有许多国家都有“天马”、“风神”的形象和描写。“天马”、“风神”的称谓与中国的文化背景和世界的文化背景是近似的。
“天马赛风神”这个称名是在尊重了几十年来大多数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人民群众的良好愿望以及国家旅游局当初选择该文物原意的基础上,又加以创新的结果。
中国是一个富于神话传说的浪漫主义的国度,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天上神、人间神、冥间神。中国古代人民不仅生活在现实里,也生活在神话里。神话作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具有永恒的魅力,不会因现代科学的进步而减退。审美的魅力来自对源于生命深处的神秘事物的感受,即荣格所说的幻觉型作品。
天马赛风神的称名承载了中国5000年的文化历史、历史事件和神话传说。“天马”、“风神”、“赛风神”都会给人许多美好、丰富的联想。从《山海经・大荒北经》的“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算起,关于“风神”的神话传说已有5000年了,比天马行空的故事早3000年。
“天马”让人首先联想到天马奔腾神速,像是腾起在空中飞行一样,比喻诗文气势豪放、不拘一格、流畅自然,也指思维的不同寻常的跳跃。“天马行空”这个成语,家喻户晓,耳熟能详,深入人心,激发了多少中国人的想象力。
“天马”还让人联想到《西游记》中孙悟空当弼马温在天庭管理天马的神话故事。
“风神”可以让人联想到龙王、风神、雨神、雷公、电母、天神、地神、日神、月神等中国天上诸神的很多神话传说。
“赛风神”象征着胜利,寓意“马到成功”。
二
笔者认为,“天马”是“天下第一马”、“天下最有名的马”、“天下最好的马”的广义概念,不是狭义概念。
“天马”是过去存在的现实主义之马,“风神”是神话传说中的浪漫主义之神。“天马赛风神”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称名。它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谁也未见过“天马”,“天马赛风神”就是“天马行空”的再现。“天马”就是汉武大帝、张衡和李白等历代文人骚客赞美过的“天马”,就是郭沫若、徐悲鸿、常书鸿、臧克家等著名大师、画家、诗人心目中的“天马行空”的形象。
笔者认为,“天马”蹄下的鸟,不是一个具体的鸟,而是“风神鸟”,其实就是风神的化身。中国古人以为“风神鸟形”,故一开始把风字造得像一头美丽的凤凰。风神中国古代亦称风伯、风师,其信仰起源甚早。《山海经・大荒北经》有“蚩尤作兵,伐黄帝。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之句。春秋战国以后,风神信仰逐渐统一,中原一带信仰的风神为星宿,南方一带信仰的风神则为鸟形。风神之职,就是“掌八风消息,通五运之气候”。风是气候的主要因素,事关济时育物,秦汉时就已列入国家祀典。《风俗通义》的《祀典》称,风神“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养成万物,有功於人。王者祀以报功也”。东汉蔡邕《独断》称,“风伯神,箕星也。其象在天,能兴风”。箕星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之一,此当以星宿为风神。风神现在是旋风的中国名称之一(2000年国际气象组织采用中国气象局提供的十个新的热带气旋名称是:风神、电母、龙王、悟空、玉兔、海神、海马、海燕、海棠、杜鹃)。
由于古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类在较大程度上仍然受自然界的控制。在观念中,对自然界的力量是敬畏、崇拜的。把自然界的力量偶像化,认为雨有雨神,风有风神,旱有旱魃,火有祝融,这也是宗教的起源。
世界各国崇拜风神、雷神等的例子比比皆是。风神、雷神最早出现于17世纪的日本画家手下,随后成为日本人信仰当中重要的神话形象。印尼巴厘岛因历史上受印度宗教文化的影响,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湿奴、湿婆神)和佛教的释迦牟尼,还祭拜太阳神、风神、水神、火神等。
人们常用风神字眼形容艺术家文采斐然,如风神遗韵、风神超逸、风神萧逸、风神俊朗、风神俱全、风神意蕴、风神气度等。“风神者,一须人品高,二师法古,三纸笔佳”。东晋书家王羲之出身门阀世族,风流潇洒,不拘世俗,曾坦腹东床,他的书法亦是“飘若浮云,矫若惊龙”。“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初唐王勃名文《滕王阁序》千古传诵,传说风神曾助其及时赴会。书画艺术,各有千秋,“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天马行空”比喻文学艺术家诗文气势豪放、不拘一格、流畅自然,也指不同思维。“天马”、“风神”二词都与文学艺术有密切的关系。
许多形容“天马”的文字,都用一个成语“风驰电掣”。《现代汉语词典》中“风驰电掣”的解释为: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风驰电掣”就是“风神”、“电母”的写照。笔者收集的古代50个骏马的名称,都与风、云、雷、电有关。著名诗人臧克家等人认为“铜奔马”是“踏燕追风”、“天马追风”。“追风”是有道理的,但是为什么要追风?追什么风?“天马”追的是风神,“风神鸟形”,才是有形的。敦煌莫高窟的飞天,天衣飞扬,满壁风动,如果离开“风”,就不是飞天了。
专家学者和人民群众对“天马”称名的认同度较高。争议较大的主要是马蹄下的那只鸟。无论是什么鸟,当初创作者的本意是衬托“天马”的神速。
笔者认为,只有非凡的风神能配得起伟大的“天马”。
“赛”在当今是一个非常时尚的字。每天的电视、广播、报纸、网络都有大量的体育比赛新闻,国内外各种频繁的体育赛事,如“赛马”、“赛车”等等。
“天马赛风神”中的一个“赛”字,把它的古今之义,把“天马”与风神的关联关系表达得完整无缺!
三
《辞海》对“象征”所下的定义为:用具体事物表示某种抽象要领或思想感情;文艺创作中的一种表现手法,指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以表现与之相似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因此,可以说,象征是具体事物与抽象思维之间的一种桥梁,是智力活动(尤其是联想)的结果,是人类具体地、形象地表达抽象概念和思想感情的一种方法。我们只有了解了一个民族对一定事物所赋予的象征意义,才能加深对这个民族的了解;只有了解了一件作品所表现的事物的象征意义,才能深刻地理解这件作品。
马和鸟到底象征什么?我们首先从马说起。马雄健、善良,性温顺而敏捷,善奔跑,马的出现与人类几乎同时或更早,已有近百万年的历史。马分布于世界各国,自古是世界各国用于军事、农业、交通的好帮手。古代人民对马有一种特殊感情,马对人类有独特的作用。根据伦理观点,马是“人最高尚的征服”,马是与众不同的动物,马是坐骑、车辆、船只的象征,所以,它的命运与人的命运息息相关。
自古以来,巫术、占卜、炼金术、秘教以及各种神秘主义,都跟象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使象征带有迷信色彩。惟其如此,人类文化才显得五光十色、丰富多彩。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对同一件事物往往赋予不同和相同的象征意义。专家认为,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共识,马是冥神的象征,因此,具有最积极的意义,冥神象征的消极意义使马成为阴间权力的表现。在农业文明史里,马由冥神变成农神、水神的象征,马作为力量、创造力和青春的意义。所以,在象征意义方面同时属于阴间和天国。马的象征意义延伸到宇宙的两个极端――天上和地下(天堂与地狱)。马轻而易举地从黑夜到白昼,从死亡到复生,从情感到行动。因此,马在一种连续的表现中连接对立国,它实质上是有形的,代表生命和继续,摆脱了生命和死亡中的间断。
马又是和平的起源,在马与人两者间产生了一种特殊的辩证关系,那是精神与心理的辩证关系。这也令人想起希腊神话中“天马”(珀伽索斯)的象征意义,不仅出现全部“天马”,而且还有马、鸟结合体。假若我们进一步去类比,根据马属于上苍的含义,马行动迅捷常使它成为风神的象征。在古希腊神话中,风神(波瑞阿斯)变成了一匹马。在阿拉伯故事中,四匹马代表四个方位。在印度,马是“风神和空气之神”(代由)的坐骑。在中国,穆天子的八匹骏马与八面风相吻合。这不是简单的巧合。
众所周知,古代陵墓雕塑与皇权思想及宗教结合较为紧密。中国的厚葬习俗历史悠久,汉朝最盛。古代人们关于灵魂不死的信仰,使陵墓雕塑产生了非凡的想象力和创作灵感,从而创作出构思巧妙、技艺高超、气韵生动的作品。毋庸讳言,铜奔马是甘肃武威雷台汉墓中的一件明器。这匹马不是用于战争、农耕和交通,而是作为协助死者灵魂升天的神灵之兽被雕塑的。马与鸟是墓主灵魂的守护神,其作用是超度亡魂,负责将墓主的亡灵从冥间快速超度到天国。在古代的中国和外国,马和鸟都是灵魂脱离身体的象征,是灵魂不朽的象征,是智慧的象征,在天地之间起中介作用。
四
笔者认为,“天马赛风神”有六个文化象征意义。
“天马赛风神” 象征世界各国的旅游者自由、快捷、尽兴、平安;象征世界旅游业兴旺发达、前程似锦;象征中国5000年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古国的伟大形象;象征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的精神;象征中国和世界精神文明发展水平更高,中国和世界的物质文明发展速度更快,中国和世界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能力更强。
中国旅游标志造型之精美、力度之均匀,其天马行空、自由自在、一日千里、风行天下、“以游无穷”,充分体现了中国2000多年前的先哲庄子《逍遥游》所渴望和描绘的高度自由、超越一切束缚的理想境界。
每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风貌,有区别于其他民族而为自己所特有的气质,这便是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当然也有自己的民族精神。“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就是最突出的中华民族精神。《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精神动力。《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就是宽容、宽厚的精神。我们要以开放的胸襟,兼容并蓄、热情好客的态度对待来华的友好人士。
“天马”象征、开放进取、自强不息精神,“天马”凌空飞腾、奔跑疾速的雄姿,拥有不畏强敌、不怕牺牲、拼搏进取的无比勇气。风神象征忍辱负重的厚德载物精神。身体长度只有四五个马蹄大的风神,被高大的“天马”在蹄下一踩就是近2000年,“天马”的全部重量集中在半个蹄子上,十几个平方厘米的面积,学过物理学力学原理的人都知道风神承受的压力有多大。风神为了衬托“天马”的伟大,默默地做无名英雄,依然无怨无悔。如果没有忍辱负重的精神,如何“载庞大的天马之物”呢?
天马赛风神大胆的构思、浪漫的手法,给人以惊心动魄之感,令人叫绝。无名艺术家巧妙地用闪电般的刹那将凌云飞驰、骁勇矫健的“天马”表现得淋漓尽致,体现出奋发向上、豪迈进取的精神。“天马”嘶鸣着,额鬃、尾巴都迎风飘扬,充满了天马行空的骄傲;风神回首而望,惊愕于同“天马”的比赛结果。这简直就是古人“扬鞭只共鸟争飞”诗句的真实再现。
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动物比赛的传统和习惯,如赛马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天马赛风神的造型就是一个体育比赛的生动造型。“天马”与风神比赛,各显神威,风神以为“天马”不是自己的对手,正在洋洋得意,回头张望之时,“天马”已风驰电掣般地赛过了风神,使风神惊诧不已,从而创造出了一个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神话。
“天马”是动物中的运动健将,以它所蕴涵的强劲的速度表达了“更快”的奥运精神,展示了中华民族腾飞的愿望。
“天马赛风神”的称名和文化象征意义既符合了古代创作者的原意,又被赋予了新时代精神和创新意义,充分体现历史与现实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当今世界弘扬的精神有机、和谐、统一的结合;也展示了博大开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及汇纳百川、走向世界的时代精神。
【关键词】议程设置 公民新闻 公众议程 政策议程
议程设置是传播效果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在某种程度上,议程设置理论就是探讨媒介议程设置影响公众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设置影响政策议程设置的过程。传统媒体在社会传播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公众议程和政策议程设置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新技术的蓬勃发展,新的媒介载体不断出现在社会生活中,新旧媒体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媒体融合”已成为当下媒介生态环境的一大景观。在网络媒体的带动下,公民新闻的影响力也在逐渐扩大。与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相比,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是一个从“权威议程设置”往“大众议程设置”过渡的过程。
一、议程设置理论的内涵
议程设置作为一种理论假说,最早见于美国传播学者麦库姆斯和肖的论文《大众传播的议程设置功能》。他们认为: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①换句话说,就是媒介报道什么,受众便注意什么;媒介强调什么,受众也会从一定程度上认为什么更重要。大众传媒不仅是重要的信息源,也是重要的影响源。
迪尔润和罗杰斯将议程设置的过程定义为“以获得媒介专业人士、公众政治精英的注意为目标的议题间的持续性竞争。”②这为我们更好的理解议程设置的三个部分,即传媒议程设置、公众议程设置以及政策议程设置,做了一个理论的准备。
从上述理论指示中,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更多的是一种权威的议程设置。代表着统治阶级或党团利益的媒体,通过对传媒精英、编辑、新闻记者的价值观影响,从有利于媒体利益的取向来设置议题,引导公众思考。但是随着融媒时代的到来,网络的发展,公众参与度的提高,议程设置理论不再维持现状,有了新的发展。
二、融媒时代议程设置理论的新发展
传统媒体时代,大众媒介以自己的利益取向、价值观选取议题,并决定议题的重要程度,以及进而影响议题在受众心目中的重要程度。进入融媒时代,网络媒体以及手机第五媒体发展并逐渐成熟,使得议程设置理论呈现一些新的特点。媒介传播环境的变化,带来传受双方主动性的变化,使得议程设置的主体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互动性以及高参与度,使得议程设置的流程也有了新的发展。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议程设置的主体:从大众媒介到公众的转换
在传统媒体环境下,议程设置的主体是专业的媒体机构,媒体根据自身的利益和价值取向来决定议题的设定。而网络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在媒体上、接收以及交流信息,进而决定了在网络传播背景下的受众,可以把握机会进行议程设置。公众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信息,吸引和影响其他网络受众,并在共同的认知中逐渐形成趋于主流的看法,从而赋予这一事件以重要性和显著性,形成网络议题。③融媒时代议程设置主体即网民,通过网络论坛、博客等参与方式,把自己感兴趣的话题拿来和网民一起探讨。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公众成了唯一的设置主体,而是与大众媒体相互协作,共同完成议程设置。
2、议程设置的议题:呈现多元化和发散性的特点
传统媒体的议题都是经过专业媒体从业者的层层把关,在议题方面多是热点问题或是重点问题,多为时政类、民生类或是宣传类的议题。而网络时代,网民的匿名性特点,决定了他们可以畅所欲言。同时,由于网民个人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的原因,使得融媒时代的议题更多的表现出私人化和个人化,总的来说,就是议题不断的软化。同时,由于网民的及时跟帖,及时反馈的特点,往往一个议题出来之后,随后将接着对该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得议题呈现一种发散性的特点。也就是说,网络议题会由A议题出发,B议题结束。这就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权威声音,使周围的不同意见仿佛“沉默的螺旋”一样而消失。
3、议程设置的周期:反馈及时,周期缩短
传统媒体的议程设置往往是:先有媒体设置议题,然后影响受众关注和思考。但是由于受众很难参与到媒体中,通过人际传播等方式将自己的态度等反馈给媒体,或是受到关注的时间较长,完成一个议程设置的周期也就相对较长。而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则不同,网民可以及时的对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与主张,将公众的声音集中反映。它完成一个议程设置的周期明显要短于传统媒体,这就使得议程设置流程的效率显著提高。
三、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的表现
网络媒体的议程设置呈现出的新特点,在网络时代中的公民新闻中可以更好的表现出来。要弄清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的运用问题,首先我们应该先搞清楚什么是公民新闻。
1、公民新闻:平民化色彩
对于公民新闻,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的定义。根据维基百科的解释,“公民新闻”是公民“在搜集、报道、分析和散布新闻和信息的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的行为。④公民新闻并不是近期才出现的信息传播方式,在上个世纪40年代,我国老一辈政治家和新闻活动家,就有了朴素的公民新闻思想。比如提出“非专业记者”概念、提出“全党办报、群众办报”的办报方针。后来,随着新闻线人现象的出现,公民新闻也就逐渐发展起来。
网络时代的公民新闻更是得到了新的飞跃,公民新闻的载体主要有各种网络论坛、博客、播客和公民新闻网站等等。网民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由的信息,回帖或跟帖,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网络媒体的低门槛,高开放度,使公众可以参与到信息的过程中,做信息的者。公民新闻的出现,使信息的者与接收者之间的界限并不那么明显,受者也可以是传者,信息传播的主体发生了改变。大众化的公民新闻,也就使得议程设置逐渐从“权威”走向“大众”。
2、公民新闻中的议程设置:“权威”走向“大众”
公民新闻中的议程设置与媒体新闻的议程设置相比,最显著的不同表现在设置的主体上。公民新闻的信息者更加的平民化,不像传统媒体的专业新闻从业人员。从受者变为传者,开放性的传受角色转变带来的是更有传播力的信息,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我设置议程显露。网民通过论坛、博客或者是公民新闻网来信息,交流意见,几乎都是源于自己生活周围或是自己观察到的内容。比如现在很多新闻来源都是来自微博,网友在自己的生活中随手拍,遇到突发新闻事件及时上传,然后通过@主流媒体或是通过转发的形式,引起网民的关心进而引起社会大众的注意。观察众多新闻会发现,越来越多的新闻中出现“据现场网友称”或“图片来自微博”这样的字眼。由于诞生于受众的身边生活,富有生活百态,更容易被其他网民接受。
(2)议题的影响范围扩大。公民新闻一经网络,无空间限制、无时间制约的传播。通过论坛或是博客或是公民新闻网站信息,网民的高参与度和网民的广泛性,使得议题的影响不断扩大。传统媒体在议程设置后,往往要经过漫长的信息传递,才能显现出来议题的效果。而公民新闻中的议题,由于贴近性和网络的快速传播性,使得议题影响范围扩大。
(3)被削弱的把关功能。与传统的议程设置相比,公民新闻是网民和大众媒介共同完成的信息传播过程。但是,由于网民的主动参与,影响着媒体议程的设置,所以把关人的角色就由“完全的媒体”向“受众与媒体结合体”转化,那么媒体的把关功能就相对减弱,议程设置的把关功能也就相对被削弱。
(4)公众议程与政策议程的功能上升。科恩曾经指出,报刊“多数时间可能在告知人们怎么想上不成功,但是它在告诉自己的读者想些什么上获得了令人吃惊的成功……”。⑤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科恩认为大众传媒在影响人们舆论上存在着重要的影响。而人们在接受信息时存在有选择性接收,选择的标准就是和自己更有贴近性的内容。公民新闻大多是网民从生活中提取的信息,所以在被网民接受时就更容易、更亲近。所以当议题出现之后,网民们的关注就更加集中,公众议程在短时间内形成了气候。
公民新闻中议程设置的议题一出,得到众多网民的回应与快速的传播,不再是自上而下的信息流动,而是一种平等关系间的信息蔓延。加上及时反馈,使得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的流程发生了变化:不论议题出自于网络公众还是大众传媒,当网络议题足够强大的时候,议题又流向了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的报道和评论又流向网络,如此循环往复。⑥当舆论形成,自然就影响到政策精英们的决定和行为。
当我们在强调公民新闻的强有力议程设置的时候,也不能忽视公民新闻议程设置的一些弱点。由于是网民个人按照个人意志的信息,所以议题的客观性受到质疑与干扰,议题的真实性也受到了影响。因此,网民们应该提高自己的判断力,不浮躁、盲目跟风,让公民新闻更加健康的发展,让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功能得到有效发挥。
参考文献
①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14
②丹尼斯・麦奎尔:《麦奎尔大众传播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385
③⑤常昌富、李依倩:《大众传播学:影响研究范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68、69
④马静初,《解读网络议程》[J].《青年记者》,2010(2)
⑥张昊、米彦泽,《公民新闻的议程设置》[J].《青年记者》,2010(7)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已意识到了课程建设对中等职业学校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许多专家、学者和职校以及身处教育一线的经验丰富的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尝试各种符合当今中国职业教育规律的课程模式,以多元整合课型理论为依据进行课程开发与改革,努力突出职业教育的课程建设的特色扩即以劳动力市场需求、职业现实需求和学生未来需求为基础。
一、以就业为导向的本质含义
当今,随着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现状的日趋严峻;随着高科技被广泛应用,生产的自动化、智能化、综合化程度越来越高,由此引发发达地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升学要求越来越高;就业学生转换岗位和职业的频率也越来越大。劳动者一辈子从事一种职业的可能性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显示出劳动者在接受教育的时候,不能仅仅是为了培养某一个岗位能力而接受某一种单一的知识、能力的训练,否则当学生在需要继续深造或转岗时只能面临被淘汰的结局。所以我们提出的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是一种广义的含义,是从学生的全局发展、终身发展出发,是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教育的前提之下提出的。
二、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的地位
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主要是指德育、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体育六门必修课和其他不同专业相关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
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输送大量合格的高素质劳动者的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在教育部教职成司《关于实施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掌握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学习和终身学习所必须的文化基础知识,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要高度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把握时代脉搏,根据社会发展需要,与时俱进地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只有搞好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保证其它课程的建设得以顺利地进行;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按照时代需要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真正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的知识基础;只有搞好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才能让学生拥有较好的文化理论功底,使接受继续教育或更高一级的学历教育成为可能。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是其它课程建设的前提,在中等职业学校课程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
三、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与其它课程之间是相辅相承的关系。文化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基础,而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对文化基础课的建设提出具体要求。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选择合理就能保证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学得以顺利进行;专业知识的发展又为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知识更新指明了方向。在我们进行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和开发时,必须重视两者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课程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开展,才能发挥好文化基础课教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作用。
四、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的现状概括
鉴于现状,所以中等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基础理论教学,通过区域课程开发满足学生今后在本区域经济和社会生活中顺利发展的需要,通过校本课程开发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协同专业结合区域、学校的特点和社会需求进行课程改革与开发,以达到真正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和实际效果的目的。充分满足本区域学生、家长和社会对中等职业教育,特别是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的需求,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过程中,既要满足后续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对文化基础知识的需要,又要满足所有学生终身学习的需要。所以我们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以就业为导向,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的课程进行必要地改革与尝试。同时在苏州大学数学学院副院长朱汉林教授、吴茂庆教授和苏州市教科所殷堰工书记的指导与帮助下、联合兄弟院校进行关于中职文化基础课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尝试,目前课程改革正处在第一阶段的测试与评价阶段。通过在2006级中职新生中使用我校自编开发的新教材,一个学期以来的效果是极其明显的,学生学习文化课的兴趣明显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较为明显地提高。同时我们也看到新编中职文化教材在我校的使用与推广,有助于推动我校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化。学校文化基础课校本课程的开发正好满足了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在这次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力求彻底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五、调查与分析
为了检验我校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际效果,我分别在我校2005级中专生和2006级中专生中各抽取10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而两个年级的各100名学生分别是各班随机抽取的学生,而且尽量保证每班在各分数段的学生都能有所抽到,尽量控制实验的无关变量对实验数据的影响,以期能真实地反映实验效果。另外为什么会把这两个年级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呢,因为我们的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教材是从2006级新生中开始试行的,而50级还是沿用原来的老教材,由此两个年级正好作为实验的对照组。同时也对全校的文化基础课教师进行调查分析。
(一)面向学生的问卷题目分别是:
1.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后续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学习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不重要C.其他
2.你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学习难度如何,
A大.B.不大C.其他
3.你的文化基础课考试有没有不及格科目,
A.有B.没有
4.你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学习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教师水平不高B人学水平低C.教材、教学内容安排不合理
5.你毕业后准备如何发展,
A.就业B.继续升学C.自己创业D还没考虑好
6.简答:你认为哪门文化基础课或哪个知识点给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7.你觉得文化基础课最应该学什么,也就是什么内容对你最有用,
另外,还让学生描述了心目中理想的教学模式和最希望学到的知识等内容。通过调查我们看到学生认可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对后续的学习有作用,也就是想学好文化基础课。但是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没有做到结合学生初中学习基础,做到深入浅出,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致使接近一半的学生有不及格科目出现。学生认为改革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材是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质量的重要环节。学生继续升学比例的提高也要求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教学内容和高职接轨。
(二)面向教师的调查问卷:
1.您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如何,
A.重要B.重要C.其他
2.当前使用的教材是哪种版本,
A.国家教材B.省市自编教材C.学校自编讲义
3.您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
A.学生人学水平问题B.课程建设问题C.其它问题
4.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
A.符合B.不符合C.还可以
5.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适用性如何,
A.很好了B一般C.不适用
6.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教材是否反映了新的科学发展成就,
A.是B.还可以C.不是
7您认为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渗透了对学生进行能力培养的要求,
A.是B.还可以C.不是
8.您认为自己学校是否有能力自编教材,
A.有B.没有
9.请您谈谈对自己所教课程、所用教材的总体看法。
10.请您谈谈你对今后文化基础课课程建设的设想。
另外还对教师是否愿意以及如何参与课程开发、现用教材的适用性、如何处理专业课学习和升学考试对文化基础课要求不统一等问题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可以看到,教师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在学生今后学习和发展中的作用更加看中。认为影响文化基础课教学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人学水平问题与课程建设问题二者并重。对当前文化基础课课程是否符合学生今后学习、升学、就业需要产生了明显的分歧,这对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发出了明显的需求信号。而且很多教师表示了乐于参加中等职业学校文化基础课课程开发的意愿,并提出了不少很好的建议。
本学期在试用我校开发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文化基础课课程改革前提的新教材后,根据学生的反馈信息、教师们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对新教材的体会之下,我们将进行第二轮的校本课程的修改与完善。
六、本次校本课程开发中应遵循的原则
我们在开展这个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应充分遵循以下原则:
(1)以校为本的原则。贯彻学校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弥补国家课程的单一性,以满足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水平中等职业学校多样性与差异性的缺陷,反映出本学校的特点和条件,从而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
(2)学生优先的原则。考虑学生差异,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将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要求融人到学校的课程计划之中,从而把学习和发展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得到更充分、自由和生动活泼地发展。
(3)合作互补的原则。首先是学校与课程研究部门和课程专家之间的合作互补,其次是指学校之间以及一所学校内部教师之间的合作互补。
关键词:PLC,S7-200,S7-300,ProfiBus,闸门控制
Application of SIMATIC S7-200 in Remote Sluice Control System
SHI Yi-tan,GU Zhong-bi,ZHOU Xin-zhi
(College of Electronic & Information, Sichuan University, Sichuan Chengdu 610064, China)
ABSTRACT:A design of Application of SIMATIC S7-200 in Remote Sluice Control System was finished , PLC modules from SIMATIC Corp was used as controlling kernel . Both hardware structure and software architecture of Remote Sluice Control System was given. Characteristic and realization of Profibus used in System was introduced . a PLC program was finished using Step7 ,and was tested in Controlling Locale .system run steadily and the expect of anticipating was gained.
KEYWORDS: PLC,S7-200,S7-300,ProfiBus, Sluice Control
0引言
传统的闸门控制方式需要人员到现场操作闸门启闭机或者使用一般工控机来实现。这样的控制方式不能适应闸门孔数多,控制中心距离闸房较远的控制需求。工控机对闸门集中控制的方式在闸门孔数较多时,不能够避免铺设线路过多过杂的状况,也无法保证系统的稳定运行。并且对于远程控制的实现存在着线路故障的风险。 在该工程设计中,利用ProfiBus 现场总线将PLC组网,由上位机来实现对闸门启闭机的远程控制。并将闸门开度、坝前和坝后水位、闸门荷重情况传送至上位机。由上位机根据现场PLC提供的信息对闸门运行状态进行监视,并在故障发生时提供故障信息。
本系统的核心控制器件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S7-200,通讯总站采用S7-300。未采用中继站的情况下,通讯能力最远达到1200米,完全能够该工程的远程控制需求。
结构及功能
该系统采用的是三层通讯组网方式,最底层的是由22台S7-200组成的相互独立的现场控制单元,中间层是由一台S7-300构成的通讯主站,上层是由上位机及服务器组成用户层。
除通讯功能外,该系统还具有以下功能:
控制功能:系统采用两种控制方式,即自动(即远方集中控制)和手动控制。
监测功能:系统自动采集闸门位置、闸门荷重、上下游水位及电气器件运行状态的信息。
保护功能:判断电机过载、闸门上下越限、电源供电异常、闸门失速/卡滞等,并对故障进行实时处理。
图1 系统总线结构图
2 系统硬件设计
2.1 系统总线设计
2.11 ProfiBus-DP总线
DP总线电缆是西门子公司提供的专用总线电缆,其技术参数如表一所示。DP总线连接器选用9针D型RS485适用的连接器。
表1 总线电缆技术参数
DP总线安装布线采用的是总线型拓扑结构,由于方案中只存在22个从站,因此可将22孔闸门的PLC从站挂在同一段中,而无须加载中继器。注:DP总线型结构中每个网段最大可挂载32个从站,且在无中继器的情况下每个网段最长距离为1900米。电缆最大长度取决于传输速率。传输速率与长度如表二所示。
表2 总线电缆传输速率
以DP总线方式连接各个从站,需要在第一个和最后一个站加装终端电阻,而中间的各个从站则只需将A、B数据线连接到总线上即可。
DP总线采用西门子专用的线缆和接头,通讯总线电缆入柜时屏蔽层与柜体连接接地。在线路铺设时,将通讯总线与17控制线一起布设,至于同一个电缆槽中。通讯总线在室外段通过地线铺设。
系统数据采集
在上位机对闸门启闭机施行控制的时候,需要实时地将闸门的闸位信息上传至微机。还要将闸前和闸后的水位信息同时上传。同时,还需要不间断地将闸门启闭机的荷重告知上位机,以便监控闸门是否出现卡滞。 水位信息由投入式压力水位传感器测量闸前闸后水位,S7-200自带有模拟量模块,水位传感器可直接接入,无须另加信号模块。
系统软件设计
系统上位机的用户层解决方案采用西门子的WinCC作为组态软件编制用户操作界面,并且实现与S7-300的通讯接口的衔接。操作界面采用人性化的图形界面。用户在利用组态软件下达对闸门的控制命令,同时能够在界面上看到闸门的实时状态,包括:闸门位置、闸门荷重、上下游水位、以及9类故障信息。
而S7-200与S7-300的内部程序编制则采用西门子的Step7来实现。
由于本系统要实现精确控制闸门启闭高度的技术要求,所以程序设计考虑用户可以自行选择采用开环控制或者是闭环控制的控制方式。
程序闭环控制子系统流程图:
结束语
本系统作为PLC在另一种领域的应用,对于PLC的功能作了进一步的尝试。系统所采用的三层分布式网络结构在保证通信过程畅通的前提下,确保了各个控制单元的安全。系统的设计能够满足工程现场长达500米的控制距离的需求,并能实现对控制对象的远程监控。该系统已经在通济堰渠首取水改造工程信息自动化系统中投入使用,并且性能稳定,取得了预先的效果。
[2] SIMATIC S7-300 可编程控制器系统手册[M].德国:西门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