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产业规划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十二五”规划提振行业信心
《规划》指出,未来5年,我国要力争在“十二五”末成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电视整机和关键件开发、生产基地,主要产品产量和质量水平位居世界前列。到2015年,以数字电视和数字家庭为主的视听产业销售产值比2010年翻番,达到2万亿元,出口额达到1000亿美元,工业增加值率达到25%。同时,优化产业结构,平板电视(LCD)占彩电产量的比重达到95%以上。据了解,截至2010年底,这一比重为79%。
对此,西南证券家电行业研究员李辉认为,《规划》从政策上明确了黑电子行业的结构调整优化,能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和行业集中度进一步提高,高端产品占比将不断提升,从而提振毛利率。
或许是受到《规划》出台的刺激,2月27日,金融行业A股市场黑电板块整体爆发,除TCL集团停牌之外,交易中的四川长虹、海信电器、深圳康佳纷纷上涨,其中,四川长虹和海信电器双双涨停,在港交所上市的彩电企业创维数码收盘时也上涨3.9%。此外,拥有LED业务的小家电生产企业德豪润达也以涨停收盘。
值得注意的是,《规划》中提到,在规划期内,要推动建成5~10个应用特色鲜明、持续创新能力强、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数字家庭应用示范产业基地,培育2~3个具有国际竞争力、年销售收入突破千亿元的领军企业,为做大做强信息产业提供有力支撑。那么这2~3个年收入突破千亿的领军企业会是谁呢?
彩电企业任重道远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的调查,三星电子2010年电视机的销售额高达259亿6900万美元(约合30万亿韩元),居世界首位。排名第二的是LG电子,销售额为166亿1300万美元。目前虽然海尔、海信、长虹、TCL、创维、康佳等企业年营业收入超过百亿元,按照美元与人民币汇率,国内企业与国际巨头仍存在较大差距。
某视听产业业内人士认为,国内视听产业中,彩电行业较有希望产生年销收入突破千亿元并实现国际竞争力的企业。不过要成为其中之一,国产彩电企业仍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企业需要有全球化战略。国内彩电企业要从原来的产品出口完成向品牌出口的过渡。在国内企业中,像联想、华为等都是国际化探索较为成功的,他们的经验和模式值得彩电企业学习借鉴。另外,最近一些日系企业逐步淡出彩电制造业,也给国内企业的国际化之路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市场空间。
解读“振兴规划”关键词
文化体制改革办副主任高书生在座谈会上表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标志着把文化产业发展作为一个战略性产业提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振兴规划”是10+N的第一个N,首要目的是为了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应对金融危机为契机大力发展我国文化产业的意义非常深远。这次《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也可以看作是“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延续和升华。高书生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解读归纳为九个关键词:
文化创意。规划纲要明确了文化创意是和出版发行、影视制作并列的一个概念。这从概念上首先把文化创意和文化产业的关系明确了。
文化传播渠道。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要建设传输快捷、覆盖广泛的文化传播渠道。具体来说,就是八项重点任务当中的第六项,即发展文艺演出院线、推进有线电视网络、电影院线、数字电影院线和出版物发行的跨地区整合。
文化资源整合。规划制定原则中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规划中的重点任务,无论是培育骨干文化企业还是建设文化传播渠道,都非常明确地提出要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结构调整,特别是提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发展。
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产业基地的建设是新兴文化产业发展初期必经的阶段,产业基地的功能主要有两项:第一项就是要发挥集聚效应;第二项就是发挥孵化功能。振兴规划明确提出坚持统筹规划,做好文化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同时,凡是列入到全国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的都要在基础设施建设、税收优惠,包括资金支持上给予重点支持。
骨干文化企业。规划明确提出要形成一批跨地区、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产值超百亿的骨干文化企业。在重点任务当中也明确提出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重点文化产业中选择50家左右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大型国有或国有控股集团公司,培育成骨干文化企业。
新兴文化业态。规划明确提出文化发展的双动力,就是坚持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在具体的政策措施当中也明确提出要研究制定文化产业支撑技术的具体范围,发展新兴文化业态实际上就是指推动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总的目标是采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大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升级。包括发展广播电视上的新业态,比如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网络广播电视、数字广播电视、手机广播电视,也包括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还有一些在出版商的新兴业态,同时在音乐、电影、流动演出等等方面都要求加快关键技术设备的改造更新,研发核心技术。
对外文化贸易。在对外文化贸易中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特别强调的是以企业为中心,重点是扶持体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同时明确提出要抓好国际营销网络的建设,鼓励我们的文化企业到境外设立研发生产基地,生产和开发适合当地文化消费特点的文化产品,真正使中华文化走出去,扩大影响力。
建设主题公园。这方面将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同时对扩大文化消费能够产生重大影响的主题公园。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这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是“十一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当中已经明确提出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现在要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结合现在的情况,特别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这样新的形势,再提出一些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同时对产业又有比较大的拉动效应的一些重大项目。
这次产业振兴规划提出的一些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非常具体,不仅有规划的目标,还有规划的重点任务,同时还有相应的政策措施和保障条件。有以下几个大的方面:
第一,降低准入门槛的问题。这次振兴规划当中最主要的亮点就是鼓励民营资本、外资进入政策允许或者说政策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特别是要参与国有文化企业的股份制改造,最终的目的就是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第二,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是比较大的,也是非常明确的。现在中央财政和部分地区的地方财政都已经设立了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
第三,明确提出设立中国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使其作为文化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对重点领域的文化企业进行股权投资,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推动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文化产业的结构调整,切实维护国家的文化安全。
第四,明确提出关于上市融资的问题。政策措施当中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主板、创业板进行上市融资,同时明确要求现在已经上市的文化企业要通过多种形式作为战略投资者推动文化企业的并购重组。
第五,明确提出文化产业人才的问题,现在发展文化产业当中所面临的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人才的极其匮乏,特别是懂经营、善管理的人才极少。下一步要通过引进、培训,甚至于在高等院校设立专门的学院,通过这样的形式来加快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国外吸引一些专门人才投身于中国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六,明确提出国家知识产权保护体系的问题。内容生产就必然会涉及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一方面要加大现有文化市场的综合执法力度,另一方面要加快立法的步伐。
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不能一刀切
国务院高度重视文化的发展,制定了大的发展思路、原则、纲要、目标,但是这些措施落地需要可以操作的、针对性特别强的政策出台。十四届六中全会,中央通过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决定,在当时文化产业虽然步入春天,但实际热闹了半年以后,文化产业还是回到了原地。为什么?对于具体文化单位来说,他们需要具体可操作的政策,光有原则、目标、方向不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政策的制定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规划当中提到的一系列政策。
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认为《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看点很多,意义重大,但还是有几个问题值得特别注意:首先要注意到《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出台,前提还是在国家特别重视发展文化事业的同时,提出的加快发展文化产业,不要误读为这是国家弱化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要充分认识到规划变成现实的难度。充分认识到规划中的一系列政策,变为可操作的、针对性强的政策路程还比较远,需要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特别是相关部委、部门的共同努力。此外,一定要注意到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不平衡现象。有的地区应该说具备了文化产业大发展、大繁荣的条件。但有的地方还要进行市场的培育,市场环境都没有是不可能发展文化产业的。还有一些地方则不是产业发展的问题,也不是培育的问题,而是要解决人民最基本的文化生活需要的问题。比如广大农村地方,尤其是中西部大多数农村地区,在这些地方既谈不到文化产业发展,也谈不到市场,政府要做的还是要加大投入的力度,保障这些地区人们的公共文化生活。所以还是要根据当地的客观条件对文化产业的发展做出科学地、准确地、符合实际的决策。
“振兴规划”政策落地至关重要
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在目前情况下研究出台,有一点值得思考,就是在国际金融大的变故下,文化产业是一个基础事实,金融危机有“危”也有“机”,逆势上扬也有很多风险。
国家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产业结构需要调整。没有这一点对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可能把它放在战略地位来提出。所以,调结构、上水平使文化产业逆势上扬,契合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是必然趋势也是重要趋势。
关于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特别是国家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之后,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有三点关系需要掌握。
第一,处理好政府、市场、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在发展一个产业过程当中起的作用应该是,通过制定政策、规划,营造舆论环境、规范市场秩序来为产业发展创造条件。
第二,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这两点是相互促进的,是并举的关系。
一、发展现状、面临形势及推进主食产业化的意义
主食在食品结构中占据主置,具有食用人数多、食用频度高、与当地主要农作物相匹配等特点。主食产业化是按照一定的规范和标准,以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为基础,提升传统食品工艺,用机械化生产代替手工和半手工制作,通过引入现代营销理念,创造一种新型生产方式,进而形成全新的主食产业。
(一)主食产业化发展现状
1.主食加工现状。止年,全市共有馒头、面条、米制品、速冻食品等主食加工企业和网点3834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35家,年加工能力38.61万吨,年实际加工量为30.11万吨,实现工业总产值10.08亿元。全市主食加工业中,馒头生产企业和网点2037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6家,年生产能力5万吨,年实际年加工量为4.7万吨;面条生产企业和网点1551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27家,年加工能力33万吨,年实际生产24.9万吨;米制品生产企业和网点245家,其中工厂化生产企业1家,年加工能力0.41万吨,年实际加工量为0.4万吨;速冻食品生产企业和网点1家,年加工能力0.2万吨,年,实际生产量为0.11万吨。
2.主食消费现状。据调查,我市居民平均每人每天食用馒头2个(60克/个),面条150克,米饭100克。
(1)馒头。基本以家庭手工作坊加工为主,主要在菜市场、商场附近等人口密集处销售,因价位偏低、口感适中、方便购买,多数人比较认可,市场占有率达75%,但存在产品无标准、卫生条件差、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少数小型企业作坊生产的馒头主要在商场、超市销售,存在机械化程度低、设备不先进、产品花样少、价格偏高等现象,市场占有率达10%;另外一部分是家庭自制,市场占有率达15%。在农村已出现小型蒸馒作坊及销售网点,占农村销售量的30%左右,其它为家庭自制。
(2)面条。以小型个体作坊加工湿面条为主,供城镇家庭每日食用,市场占有率达70%;企业生产的挂面主要供应商场、超市,约占销售总量的20%;其它为家庭自制,占有率达10%。农村以自制为主。
(3)米。我市米加工企业较少,主要在唐河、桐柏两个产米县,企业规模不大,市场占有率低,外来米占据市场供应量的80%以上。
3.主食产业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食产业化水平逐步提升,涌现出一批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主食加工企业及知名品牌。在全市有影响力的品牌商标有三十多个,其中方城“君乐牌专用粉”、“贵达牌挂面”、“金馥牌植物油”,远销全国28个省市区,获省省粮协“放心粮油”称号;卧龙区“想念”挂面获得国家粮协“全国放心粮油”称号。但从主食的加工和消费现状看,我市主食生产供应整体发展水平仍较落后,主食品加工仍以小作坊手工加工为主体,生产方式原始简陋,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营养含量等综合品质较低,普遍存在经济规模较小、产品覆盖面窄和品牌知名度低等问题。即使在部分具备一定规模的主食加工企业中,手工劳动仍占一定比重,品牌影响力不大,产品附加值不高。
(二)发展主食产业化面临的形势
1.推进主食产业化的优势
(1)资源优势。素有“中州粮仓”之称,土质肥沃,产品营养丰富。正常年景,粮食总产约占全省11%、全国1%。年以来,粮食生产连续八年增产且连续6年总产超100亿斤。规划到2020年,全市粮食总产达到144亿斤,这为推进主食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区位优势。作为“联南启西”的桥梁,省内与、、三市相连,省外与湖北、和陕西商邻,交通便利,物流发达,为我们提供了食品保质保鲜、冷链运输所需的最佳运输途径,有利于主食产业化发展。
(3)消费优势。是省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省辖市。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对粮油食品消费需求稳步扩大,消费结构逐步升级,自给型消费降低,商品型消费增强,主食产业化生产、商品化经营势必取代家庭自制。据统计,我市城乡米面主食及相关产品有近1000亿元的市场消费潜力。
(4)发展优势。劳动力充足,人力资源成本相对较低,主食工业所需原料、能源等成本相对偏低,为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完备的要素支撑。与省内其它大市相比,我市主食产业化起点低,发展空间大,一些发达地市的主食产业化经验教训可供我们借鉴和转化,有利于快速推进我市主食产业化发展。
2.存在问题
(1)观念落后。一方面,居民消费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滞后,对产业化主食的接受程度较差。相当数量的消费者,尤其是占全市人口总数三分之二以上的农村人口,长期受小农经济的影响,在选购产品时,多将价格作为主要判断标准,使质次价低的作坊主食产品有了较大生存空间;此外,还有相当一部分居民仍习惯于家庭制作主食。提高居民的产业化主食消费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需要做大量的健康教育和引导工作。另一方面,部分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观念落后,过分夸大本地主食产业发展起点低、基础薄弱的劣势,看不到主食产业化发展的长远优势和必然趋势,导致政府引导不够、企业挖掘市场潜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主食产业化发展。
(2)软件薄弱。一方面,技术投入不足。大多数主食企业对科研工作缺乏足够重视,造成主食加工业整体仍属于农产品粗加工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缺少现代化成套流水线,物耗、能耗偏高,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另一方面,标准体系建设滞后。近年来,主食行业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逐步完善,但其标准总量少、制定与使用脱节等问题依然突出。主食企业由于规模较小,产业集中度低,标准化意识不强,造成原料配比不一致、生产操作不规范和产品质量不稳定等问题。由于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政府部门很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
(3)硬件不足。一是缺乏规模化的种植基地。我市小麦、稻谷等农产品种植仍以传统的分散种植为主,不能满足现代主食工业对原料品质一致性和稳定性的要求。二是缺乏产业化所需的设备设施。大多主食产业以小作坊为主体,生产方式原始简陋。要推进主食产业化,不仅要升级加工设备,还要有仓储保管、检测检验、物流配送、销售网点等配套设施及场地,每一项都需要很大投入,单靠市场调节,很难满足推进主食产业化发展要求,政府必须积极引导和扶持。三是缺乏产业化所需的人才队伍。市内没有一流的科研单位与平台,缺乏主食基础科研和应用科研机构,个别重视科研工作的企业只能借助外地机构来培养人才。
(三)推进主食产业化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我市主食加工处于松散、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产品层次低、效益差,食品安全水平和营养含量较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人们对“放心粮油”、“安全食品”、“营养食品”的呼声越来越高。推进主食产业化,是加快建设食品工业的重要举措,关系到人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尤其对粮食转化增值、扩大内需和保障食品安全等,具有直接带动作用。
1.促进粮食增值,带动农业增效,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市场调查显示,馒头等面制主食加工环节产值增幅大、利润高,对于粮食转化增值、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具有重要带动作用,有利于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增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2.扩大内需消费,创造就业岗位,增强农业经济规模效益。社会需求要求主食产业由家庭制作向社会化、商品化转变,必然新增生产加工、物流销售等体系。围绕主食加工环节形成的原料供应、储藏、装备制造、物流和销售等配套产业,可以创造大量的就业岗位,产生若干庞大的应用集群,进一步缓解我市粮食生产产量贡献大、经济收益小的问题,促进农业经济质量的改善和粮食经济效益的提高。
3.促进产业升级,确保食品安全,提高食品行业技术水平。主食产业化的发展,要求企业在生产中应用优质的原料、先进的技术和精良的装备,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质量水平,这对于提高食品行业技术水平,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带动行业转型升级,满足广大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卫生、营养方面的诉求等,将起到积极作用。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我市实际,围绕满足主食供应、保障食品安全、提高营养水平、扩大有效需求的目标,遵循安全、优质、营养、方便原则,坚持政府推动和市场运作相结合,自主创新和择优发展相结合,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相结合,加快我市以蒸煮面米制品为代表的主食产业化进程,促进粮食产业结构和品种结构调整,实现由粮食生产大市到粮食经济强市的根本性转变,有效推动我市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
(二)基本原则
1.企业主导。以市场化为原则,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推动、企业主导、有序发展”的要求,充分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确立企业在推进主食产业化进程中的主体地位。
2.确保安全。加强质量意识,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建立从原料生产、采购、贮运、加工到成品包装、销售等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体系,全面保障主食安全。
3.注重营养。在丰富主食花色品种的同时,注重在加工和流通过程中保存谷物固有的营养成份,大力开发适应市场需求、营养性能更强的蒸煮类主食品,满足消费者的营养需求。
4.构建链条。加大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打造若干集种植、收购、仓储、加工、检验、配送、销售为一体的主食产业化集群,构建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
5.着眼创新。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增强主食工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推进主食产业的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
6.严格把关。坚持高起点发展和规范化运作原则,严把主食产业质量关;严格按照规划和条件核定审批项目,严把主食产业审批关;坚持有序进入和稳步推进原则,严把主食产业效益关。
(三)发展目标
以“建设一流的主食强市”为发展目标,努力建成产品种类全、覆盖半径大、质量水平高、发展前景好的现代主食产业。
1.规模效益。到2015年,全市工业化主食年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和工业总产值分别达到190万吨、130万吨和170亿元,主食产业化率由目前的10%提高到25%。到2020年,争取全市工业化主食年加工能力、实际产量和工业总产值比2015年翻一番,主食产业化率达到50%以上。
2.科技贡献。增加科研投入,立足自身基础,依托省面、米制主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大力提升主食产业的整体科技水平,力争科技贡献率2015年达到45%,2020年达到60%。
3.产业集群。2015年,全市建成年产值不少于亿元的主食产业集群2个左右。2020年争取达到4个以上,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
三、发展布局
根据我市不同区域粮食资源优势,在中北部重点打造弱筋类面制主食产业化集群,在东南部重点打造米制主食产业化集群。
(一)馒头。以主食馒头为主体,开发包括杂粮馒头、果蔬馒头、营养强化馒头、奶油馒头、花色馒头等多个系列品种,大力培育创建全国、全省知名馒头品牌,力争2020年前创立1-2家省内外馒头品牌。全市重点建设方城、唐河、城、西峡等县区的馒头产业化集群,东部、北部等县市区重点发展鲜食馒头、营养强化馒头,西部、南部等县重点发展杂粮馒头和果蔬馒头。
(二)面条。以鲜湿面条为主体,开发多档次、多品种的优质营养挂面、烩面、炸酱面、方便面等产品。加快面条制品的产业化生产和商品化供应步伐,力争2020年前,我市工业化挂面和鲜湿面条制品规模达到全省前列。全市重点建设、、、等县区的鲜湿面条和挂面、烩面、炸酱面产业化集群。
(三)米制主食品。结合主要稻谷种植区域优势,积极发展速食米饭、方便米饭、米粥、米粉、米线等产品。重点在唐河、桐柏等县建设籼米、糯米产业化集群。
(四)速冻食品。提升速冻水饺、汤圆、粽子等产品的品质和档次,开发多种规格和口味的速冻馒头、面条、菜肴、炒饭等新产品。重点在城、唐河等县区发展速冻食品产业化集群。
四、发展任务
(一)实施项目带动。通过市场化手段,以重点项目为抓手,不断推进馒头、面条和大米等米面制主食的产业化水平,满足城乡居民对主食消费的需求。按照点距面积适中、辐射人口合理的原则规划布局,优先支持三色鸽乳业有限公司、西峡县黎明挂面厂、唐河县面粉厂等企业日产30万个工业化馒头建设项目;优先支持想念食品有限公司日产5.4万公斤特色挂面,方城金穗面粉公司日产5万公斤鲜湿面条、挂面建设项目;优先支持一批有基础、有条件的速冻食品、米制熟食品等建设项目。同时,在相关县市区推进主食产业化重点项目,2020年前建成日产20万个馒头项目15个、日产3万公斤面条项目15个、日产2万公斤速冻食品项目10个、日产2万公斤米制食品项目6个。
(二)加快基地建设。一是搞好基地种植。以标准化、规模化、专用化、产业化为重点,以米面主食品生产需求为方向,进一步加大对专用粮食品种的繁育推广力度,确保稳定可靠的优质粮源。鼓励粮食加工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开展订单农业,支持粮食加工企业建立种子培育实验基地,开展优质良种培育和技术指导工作,引导农民按市场需求进行标准化生产。2020年前,重点在方城、唐河、镇平、新野、城、卧龙、邓州七个县市区各建立1个面积在30万亩以上的标准化专用小麦种植基地;在唐河、桐柏两县各建立1-2个面积在5万亩以上标准化主食专用稻种植基地;在南召、西峡、淅川各建立3个面积在5000亩以上的荞麦、燕麦、高粱、谷子、豌豆、绿豆等小品种杂粮实验种植区。二是建立优质面粉和专用粉供给基地。通过建设预拌粉项目和对现有部分骨干粉厂进行技术改造,在粮食主产区建立馒头、面条优质专用粉和预拌粉生产基地,切实提高优质专用面粉质量,满足全市面制主食的生产需求。2020年前分别建成日处理能力300吨以上的优质面粉厂8个、日处理能力100吨以上的主食用预拌粉厂5个。
(三)抓好集群建设。各县市区要利用现有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主食产业和粮油加工园区,打造以粮食收储、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主食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园中园、共建园、特色园等新型园区,努力实现园区项目集中、资源集约、功能集成,将园区建设成为粮食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鼓励主食加工企业退城进郊,形成以娃哈哈、三色鸽等龙头企业为主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园区现代化、规模化、集约化水平;鼓励条件成熟的主食生产企业,剥离物流资产组建物流配送公司,服务全行业发展;鼓励主食加工企业,与主食设备生产、物流配送等相关联企业进行联合协作,共同建立产业聚集区或产业园区,优先配置要素资源,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各县市区要对资金投入多、投资回收期长的主食加工项目,在政策、资金和土地使用、基础设施建设审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为主食产业园区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四)开拓销售渠道。实施仓储物流体系建设工程,加快建立现代主食品物流配送体系,积极开拓城乡市场。依托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优势和粮油加工业基础,规划建设四个集仓储、加工、物流配送为一体的大型粮食产业园区,把打造成辐射、鄂、陕,面向全国的粮油及主食品交易物流中心城市。地方政府要采取贷款贴息或给予适当财政补贴的办法,鼓励大型国有、民营和股份制龙头企业,逐步吸纳、置换现有的从事主食生产的家庭式作坊,形成直销店、连锁店、代销店和便民超市等形式为一体的熟食产品销售网络,统一进货渠道、统一产品配送、统一价格管理。粮食行业“放心粮油”产品和优质主食加工产品,要在强化城乡主食品便民超市、连锁店主渠道营销的同时,进一步开拓经营,扩大销售;通过发展主食产业化,切实保障军粮、救灾和应急成品粮供应,并将主食销售积极融入部队、学校、企业等后勤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要与遍及城镇的“三色鸽”、“双汇”、“万德隆”、“世纪龙”等连锁店、普及乡村的供销社网络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商业网点等紧密结合,形成稳定的合作关系,拓宽粮油产品特别是主食食品的配送销售渠道。
(五)培育名优品牌。各级各有关部门要通过政策扶持、奖励宣传等手段,积极引导主食产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市场营销观念,尤其是品牌营销观念,培养品牌价值观;要紧密结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和消费市场发展趋势,帮助经营者明确品牌定位;要以提升产品品质、注重营养成份、确保质量安全及提高产品附加值、促进升级增值为重点,协助经营者发展名牌产品和制定远景规划;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类会展等,推介的主食品牌,不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支持和做大做强做优“三色鸽”、“想念”、“君乐”、“康元”等企业,发挥其在推进主食产业化中的示范带动与引领作用,力争在2020年前,我市有一批主食品牌进入省内外名优品牌行列。
(六)完善体系标准。在鼓励企业积极制定企业标准的同时,充分发挥粮油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快我市粮油食品标准体系建设,构建主食产业的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应急与溯源体系,建立完善以产品标准和卫生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业主食标准体系。力争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主食加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制度,建成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管体系。与省同步,建立健全与主食相关的地方性法律法规体系、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体系、食品安全认证认可体系等。
(七)注重人才培养。发挥企业在人才培养中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层次的科研合作。鼓励企业在内部搞好传帮带的基础上,通过“请进来教、走出去学”打牢基础,依靠工作实践总结提高,借助活动开展锻炼强化,促进企业人才队伍的良性发展。邀请工业大学、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等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以及著名企业的专家、教授,来我市授课培训,加大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培养力度;大力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组织企业骨干走出去参观学习,积极培养创新骨干人才和实用人才;与省同步,依托工业贸易职业学院、省经济管理学校等省内职业教育院校,开展与行业需求相一致的职业教育,提高职工技能水平,培养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组织。为切实加强对主食产业化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主食产业化工作协调小组。协调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粮食局。协调小组建立工作会商制度,定期研究解决主食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各县市区政府也要高度重视主食产业化发展,成立相应机构,把主食推进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体系,建立完善考核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表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共同推进我市主食产业化进程。
(二)积极引导,政策扶持。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2012—2020年,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主食产业化发展。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农业发展银行、邮储银行要加大对粮油加工园区、订单生产基地建设和主食产业化企业技术改造、物流配送等的贷款支持力度,其它商业银行要对主食产业化建设项目给予积极支持。要筛选一批符合产业政策、产品竞争力强、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和增长潜力的主食产业化企业进入市重点上市后备企业资源库,支持其上市融资。三是争取和落实省有关优惠政策,为主食加工企业加快发展创造条件。
一、优化产业布局,构建合理的功能分区
合泰区域是伴随芦淞市场群和房地产开发逐步形成的,面积约为3平方公里。主轴线合泰大街起止点为合泰涵洞至合泰加油站,全长约为1600米左右,两厢延伸200米左右。石宋大道依建宁港与合泰大街平行,原规划定位为商住区。由于土地出让由业主自建,依托相邻芦淞服饰市场发展,区域内常住人口约为4万余人,常年流动人口6万人左右,其中70%的人员为外来务工人员,该区域内已初步形成了服饰加工产业链及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辐射周边长株潭城市群、益阳、邵阳、衡阳等地区。合泰地区以良好的地理位置为载体,依托快速环道、莲易高速、石宋大道等交通轴线,合理架构这一区域产业分工,进行空间结构重组,并在现代物流配送产业、服饰加工面辅料产业群、合泰品牌女裤产业群、宜居生活小区、特色餐饮、休闲娱乐产业等方面形成特色,打造成荷塘区“两型社会”建设新的助推器。
在现有格局基础上,规范完善该区域产业布局,其指导方针是:划定功能区域,引导业主完善服务设施;培育新的产业发展平台,构建和谐、平安、创业、宜居的合泰小区。
1、品牌服饰展示区。合泰涵洞至新仁和医院的合泰大街两厢临街门店为合泰女裤城服饰加工业主自主设计、自产自销展示门店及服饰面辅料供应区。
2、服饰加工示范区。紧邻合泰大街、东湖路的两厢小区为服饰加工产业示范区。
3、生活示范区。以工业大学、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书湘里为主要学院生活区及高档娱乐区。以中南畜牧水产品市场为中心向周边辐射,从石宋大道工业大学路口至晨光小区路口为特色餐饮和休闲娱乐一条街。
4、文化休闲区。以东湖公园为核心,辐射至石宋路、东湖路、文化路为合泰地区广大居民及外来务工人员怡情休闲区域。
5、物流集散区。在石宋大道跨铁路桥下及靠建宁港一侧空闲地,设立物流中转站,引导大型物流车辆不再进入合泰大街上下货物,彻底解决合泰大街及各小区交通堵塞的问题。
二、实现产业布局具体举措
1、以打造区域品牌为核心,依靠创新实现集群发展。合泰品牌女裤城项目建设已列入株洲市纺织服饰产业振兴规划及行动计划重点项目序列。区政府于2009年5月15日已成立女裤城项目建设领导小组,计划在年建成合泰品牌女裤城。
2、整合现有物业管理资源,以区域物管职能为纽带,在管委会层次成立物业管理中心,对各物业管理公司实行归口、协调管理,避免各自为政带来的弊端。
3、重新划定合泰区域小区,强化管理责任范围,以行政化手段推进,市场化手段管理。将合泰地区划分为:银基小区、裕丰小区、合泰A区、合泰B区、合泰后街、工业大学周边6个宜居小区。
4、设立物流配送中心。引入社会民营资本或合泰管委会举债,从预选的三块备用地上,选定一处兴建物流配送中心。归集合泰现有物流经营点,按市场化机制运作,实行统一管理,避免无序发展。
5、因势利导,推进合泰服饰产业品牌化、规范化、集群发展。不段完善产业链,与提质改造后的芦淞服饰市场发展相对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
三、明确管理机构,形成长效管理。
1、在合泰地区的市容环卫中心工作采取市场化运作。
2、生活小区采用物业公司化具体操作,重新招投标明确职责分工细化。
3、各小区、职能区域之间修建通透式围墙,初步完善各区视频监控设施,加大科技预防力度。
4、公安中队、交警中队、治安巡防队集中办公,常驻我合泰地区,为合泰地区治安秩序、交通秩序打造一个有利平台。
5、全面实施针对主次干道临街门店的“美化亮化”改造工程,其中主要街道是合泰路、东湖路、文化路和石宋路。
四、在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力度和方式方法上实现新突破。
1、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生活、营商环境。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本质。对于执法而言,必须充分体现在对整个辖区居住、经商环境的维护,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为群众营造良好的生活、营商环境。一方面合泰地区加强公共设施维护,为商家排忧解难。对辖区各种公共设施进行造册登记,划分四个责任区落实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协调有关部门对受损的公共设施进行维修。另一方面,建立黑名单制度,重拳打击非法营运车辆。每天晚上8点到11点高峰时段,派专人抓拍重点路段车辆违规停放,对经常出现的叭叭车列入重点打击黑名单,形成档案,并充分发挥协管员的作用,对乱停乱放车辆进行驱赶,确保交通顺畅。
根据我村的基本情况,经过第一书记统筹协调,入户走访,与邻村交流沟通,并结合工作队及村干部基本情况,对我村产业发展做如下计划:
一、杜绝“等靠要”思想,主动发展
不再像过去只等待国家援助资金,靠上级财政拨款,要扶贫资金,申请扶贫项目。要自力更生,主动求变,力争发展,化劣势为优势。
二、认清我村劣势,结合实际,拒绝盲目发展
我村地理位置较为偏远,村民人数较少,公共卫生水平较低,蜱虫数量惊人。耕地面积大,但是零星分布,难以使用大规模农业机械,并且缺少水利灌溉系统,农业用水较为困难,灌溉用水碱性大(目前已造成枣园中果树连片枯萎)。村民种植养殖较为原始落后,辖区野生动物种类多,尤其是野猪及鼠类,对农作物及天然草场破坏严重,对养殖业造成极大威胁。
三、发挥我村优势,积极发展产业
1、将空闲房屋改造建设成集家禽孵化,脱温,养殖一体的小型家禽繁育养殖场。(由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技术支持)
由于我村部分村民为恰尔巴格乡户籍,在我村及恰尔巴格乡均拥有住房,目前少部分村民已经搬离我村,前往恰尔巴格乡居住,空闲的房屋,既是浪费也是隐患。可利用房屋墙体厚,保温好,通水通电,配套羊圈的特点,略加改造建成小型家禽养殖场。
2、从塔里木大学畜牧科技重点实验室引入高产快繁蚯蚓种苗“大平2号”,对我村畜禽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及果园土壤改造,产出的蚯蚓可作为家禽养殖蛋白饲料补充,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家禽产出肉和蛋的品质。发酵的畜禽粪便、腐烂的瓜果、菌棒废渣、富含钙质的枯枝落叶经过蚯蚓的消化系统蛋白酶、脂肪酶、纤维酶和淀粉酶的快速分解,转化为易于其自身或其他生物利用的营养物质,还能够消除农药残留,疏松土壤结构。蚯蚓粪含有植物所需的常量元素氮、磷、钾,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能全面的满足植物生长的各种需求和营养成分的肥料,并且肥效长。
3、增加收入靠转移务工
鼓励疆外务工,落实区内务工;通过县、乡、工作队、村两委成员拉动资源增加务工机会、引进项目入村增加不能外出人员务工机会,农忙时节鼓励来我村承包土地农户雇佣我村农民短期务工,增加收入。
3、劳力短缺靠项目资助
通过精准识别,将一般贫困户和困难贫困户按照统一标准,精准扶贫项目,增加务工收入;按照县政府下放的养殖项目折股量化,对困难经济发展户进行资助。
4、可持续经济发展靠产业带动
订单式种植饲料作物、中草药等,通过引进订单养殖项目,增加养殖业收入,如特禽养殖繁育项目,家禽养殖等,利用家禽孵化中心,为我村及邻村提供高质量成本价的家禽幼苗,提高家禽养殖成活率,在此过程中培养养殖能手,利用饲料加工作坊,在农闲时节对饲料进行加工,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开拓畜禽产品销售渠道,保证销路。
5、以集体经济带动帮扶贫困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