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第一书记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第一书记范文第1篇

在工作队中,必须有一名干部担任该村“第一书记”,作为“桥头堡”攻坚克难。

那个地方山高沟深,路远村穷,“第一书记”每月至少要驻村12天,是个苦差事。

消息一出,一下子就在局里炸开了锅。

受命

“第一书记”有什么要求呢?大家纷纷问局长。

懂基层,能吃苦,知农村,有带动能力,有创新意识,有担当,能奉献。谭局长说明了要求。

大家先民主推荐3个名额,作为扶贫工作队人选,然后再讨论“第一书记”人选。

大家七嘴八舌好一阵议论。

最后,目光聚焦到冉宗荣副调研员、财务科的徐铭和我3个人身上。

局领导班子商量后,也比较认可。

那“第一书记”又由谁来担任呢?冉宗荣和徐铭都踊跃表示愿意去。

但我知道他们的实际情况,一个家里孩子还太小,需要照顾;另一个人承担着局里大量的财务工作,任务繁重。

我的科室里有人能暂时承担我的部分工作,我的家庭负担也小,况且我还在乡镇工作过十年,对农村情况熟悉,我去最合适。我表明了心意。

几天后,局长找到我说:“扶贫工作不好做,辛苦你了。”说完,用力拍了一下我肩膀。

名单上报县委组织部,很快通过审查。

7月15日,在县委组织部的85号文件中,我被任命为中梁乡石锣村扶贫攻坚“第一书记”。

直面困难

7月22日,周三。我收拾完毕,准备进村报到。

从县城驱车50公里,穿隧道、过桥梁,大多时间是穿梭于大山的夹缝中。

一个多小时后,抵达中梁乡政府。而我的目的地石锣村,距离乡政府还有近20公里。

再前行几分钟后,一个岔路口处,一条通往山上的蜿蜒小路呈“之”字形,汽车努力向上爬去。

20分钟后,到达目的地。

我休息了片刻。在村里工作了40多年的村党支部书记匡后明向我简单介绍了村子和一些重点贫困户情况。

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9户247人,其中近一半是因学、因病、因残致贫,另一半是缺乏主导产业致贫。

休息间,我往外面一瞅,一处农户住的土坯房颤巍巍的,感觉随时可能会塌下。

虽然自己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但是我心里仍然觉得不是滋味。

匡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农村穷、农民苦、农业利润薄,年轻人能出去的都想出去,剩下我们这些老弱病残的,希望金书记能真心拉我们一把。”

想起这个村子是县里指定的首批整村脱贫村,我觉得压力很大。

可压力再大,我也得把它“啃”下!

扶贫工作,入村更要入心

我决定先俯下身子,深入调研,摸清底细。

走访看哪些内容?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是否强。

谁知道刚开始调研,就发生了一件让我很宓氖隆

一次,去山对面的石河社一户村民家中调研,碎石路磨烂了鞋子。

一进门,热情的村民倒上水。“洗洗脸吧,金书记。”

炎热7月,汗流浃背,我想赶紧去洗一把。可一看那个黑黢黢的水,我顿时犯了愁。

我下意识地去拿自己随身带的手帕,准备蘸水擦擦汗。猛然一看,村民的脸色快变了。

我赶紧收回手帕。突然意识到,办公室坐久了,自己竟有些矫情了。

得改。从那以后,老百姓家的水再不干净,我二话不说就用;凳子上灰尘再多,我一屁股就坐下去;羊圈里再臭,我俯身就往里面钻。

“金书记,以前咱们村也来过一些帮扶的人,但都是走马观花、草草了事,你和他们不一样,我代表整个石锣村谢谢你。”几天后,匡书记真诚地对我说。

我心里竟温暖了些。

巧妙帮扶,用力更要借力

8月2日晚上,我召集了村社干部、党员和群众共同参加大会,讨论脱贫方案。

大家七嘴八舌议论中,我惊奇地发现,许多村民对于一些政策根本不了解,或者是很模糊,可以从扶贫中得到什么帮助,该找什么人,大多数村民很茫然。

晚上12点多会议结束后,我久久不能入睡,思考良久。

之后,我决定从两方面“用力”。

一是统筹全局,指导到位,起草和完善《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规划》《巫溪县中梁乡石锣村整村脱贫实施方案》《石锣村魔芋发展实施方案》等,“一对一,点对点”,责任到人,在扶贫专栏上公示。

二是将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比如,一些符合低保政策的农户,却没有享受到低保,一打听,原来是不知道怎么办理手续,不会写申请,这个我就比较在行了。

光靠自己不行,还要“借力”。

借本部门之力――协调环保局投入经费近30万元,解决捐资助学、维修村级公路、安装村宣传栏、修缮水井围栏等问题。

借其他渠道之力――交委、教委、扶贫办、林业局、农委、民政局,我一趟一趟地跑。

“金书记,又来要钱要项目要政策了呀。”现在,他们见了我都开始打趣了。

产业发展,给资金更给技术

没有合适的、稳定的产业支撑,农村脱贫是纸上谈兵。

石锣村有三个主打产业:山羊养殖、魔芋种植、核桃经济林种植。

虽是因地制宜的选择,但产业的发展却存在一定问题。

就以山羊养殖为例吧。同样是山羊养殖,村民李仁术家有100多只羊,是标准的养羊大户。可贫困户陈清元也想发展山羊养殖,连启动资金都没有。

为此,村里专门补贴4000元帮陈清元建了羊圈,还补贴3000元帮他购买了10只母羊。这是给资金。

与山羊养殖相比,核桃种植又存在另外的问题。

我来了之后发现,即将进入12月份时,村民的核桃树死的、枯的、患病的越来越多。

原来,是没有采取“刷白”(防治病虫灾害的一种方法)等病虫灾害防治措施的缘故。

再一打听原因,农户们纷纷抱怨,一是没有那个技术,二是单独请人防治成本高,不划算。

现在,扶贫资金已经到账,关键是技术问题。

“难道就没有法子解决技术问题?”我问匡书记。“技术有,就是不太好弄过来。”匡书记说。

原来,2009年村里就成立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面积1000亩,有着成熟的病虫灾害防治技术。

但村民小家散户种植的核桃,一年赚不了几个钱,谁愿意花那个“不划算”的病虫灾害防治钱。

为了让农户转变思维方式,我们决定带领农户去参观合作社的核桃――由于病虫灾害防治较好,合作社的核桃树产量比普通农户多好几倍。参观后,农户们一拍大腿:有技术就是好啊!

之后,我们和合作社碰了头,并决定拿出近10万元,聘请专家,三年内对分散农户的核桃树苗进行病虫防治统一管理,同时对农户进行技术指导。

“技术学到手,啥子都不愁。”核桃种植户谭金山说。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2015年12月底是扶贫成果验收时间。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前村里最穷的陈清元家,现在是个什么样子,不妨去看看。

自从村里给他建了羊圈,买了母羊后,又补贴2000元帮他购买了500公斤魔芋种。

在我们环保局的支持下,他那颤巍巍的旧房子被改造一新,还给他粉刷了房屋,安装了门窗和电线、电灯。

“要是早有这个政策,我早就找到媳妇了。”40多岁的陈清元开玩笑说。

以前在村里经常抬不起头的他,现在走路都哼着小曲儿。

“金书记,你让我感受到了党的温暖。”一次,陈清元对我说。

他的夸奖,让我觉得很实在,一点不做作。

放眼望去,村里路畅了、电通了、饮水到家了、互联网通了、危房改造了、环境卫生改善了、村民素质提升了、就医上学问题解决了……

支柱产业也蓬勃发展:核桃树种植2300亩(村民1300亩)、魔芋购种5万公斤、山羊存栏3000只……

我感到一丝欣慰。

一场永远在路上的“赶考”

其实,村民们不知道,我的所作所为背后,有一个巨大的推手――上级的严格督查考核。

别以为督查只是走走形式。

2015年8月15日,县委书记唐德祥来检查石锣村脱贫情况。

展板前,他认真看了扶贫项目建设、贫困户脱贫等情况。

“做得不错。”唐书记说。但我知道,唐书记不会这样轻易“放过”我的。

果然,他钻进了陈清元当时还很破败的房子,边看边问。

“房子问题今年能解决吗?家里靠什么赚钱呢?12月底能脱贫吗?”

陈清元一一回答。唐书记认真倾听,点头。

“看来,目前的‘考试’是过关的。”出来后,唐书记对大家说道。

我松了一口气。

自上任以来,一波一波的督查组就络绎不绝地来检查。

扶贫进度,项目开展情况,贫困户动态跟进情况,我也要一项一项定期汇报。

出勤考核严格,进村入户时间不少于12天,少于一天扣0.2分;没有参与项目规划管理验收的,每次扣1分。

可别小看了这一两分,它会大大影响环保局的扶贫考核分数。

其实,考核只是方式和手段。真正走进村民的心,那种美妙的感觉是难以形容的。

第一书记范文第2篇

告别熟悉的工作环境,担负艰巨的扶贫任务,面对未知的困难挑战……“第一书记”会遭遇什么困惑?又如何克服?

为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特整合新时期农村干部典型、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的驻村工作经验,帮助“第一书记”真正“助村”。

困惑一:驻村实干有“风险”,混日“镀金”才稳当?

――对于担任“第一书记”,少数干部尚抱有“镀金”心理。在这样的心理导向下,他们开展工作束手束脚,既不愿也不敢啃“硬骨头”,唯恐工作出现错误,影响日后晋升。

当了十年公务员,我工作顺风顺水,从科员晋升到副处级领导干部。

2014年,我受命到一个贫困村担任“第一书记”。

报到前一天,我回家收拾行李,准备赴任。

听到消息,已经退休的伯父专程赶来送行。

“你担任‘第一书记’的那个村是全区‘后进’,干群关系差,又在征地搞农业园区,你到那里莫要逞能,免得搞出矛盾影响名声!”伯父说。

伯父以前也当过干部,对他的话,我言听计从。

到村里赴任后,乡领导希望我“主持”村里的征地动员和补偿工作。

想起伯父教导,我决定“不逞能”。

“我刚来,对村里情况不熟,要不请村党支部副书记主持,我从旁协助。”我说。

乡领导愣了愣,很久才点了头。

其后六个月,我一直从事一些“进村入户”“了解情况”之类的表面工作。

一晃,年底到了。

“没出什么漏子――年度测评成绩应该是‘优’。”我兀自窃喜。

乡领导给我的评价却是:“该同志缺少担当精神……”

【对策】

驻村的“真金”是群众口碑

2004年,安徽省财政厅干部沈浩响应上级号召,就任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

从省直部门“下放”到发展滞后的乡村,说沈浩一点落差没有,那是假话。

随后发生的一些事,却让“落差”荡然无存。

赴任头一个月,沈浩天天进村调研。

对这位省城来的书记,不少乡亲表现冷淡。

原来,在沈浩之前,小岗村也来过一些驻村干部。

他们中有个别人就像“李某”一样,遇到“硬茬”就绕道。

对这些来“镀金”的干部,乡亲们当然不会有好脸色。

群众的冷漠,刺痛了沈浩。

“深入基层是花钱买不到的责任与荣誉”,“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他在日记里激励自己。

其后五年,沈浩领导村党委修路开渠、招商引资、发展产业……愣是将“20年没进富裕门”的小岗,打造成了全省响当当的新农村。

而沈浩,也收获了“真金”――

2006年底,沈浩第一个任期届满,全村三百乡亲集体按下手印:“请沈书记留下!”

三年后,沈浩第二个任期即将届满之际,乡亲们又按下手印,请他再次留任。

第一书记范文第3篇

昨晚,在单位工会的组织下去观看电影《第一书记》,早有所闻影片感人至深,我便早早地就赶到影院观看这部触动每一个心灵的片子。

当片头的音乐响起,**县的古城墙在一个长长的写意镜头中出现时,观影的人们安静了。沈浩故居、房东家的厨房、小岗村的牌坊、大包干纪念馆、红手印……很快把我带入了影片的意境中,感觉**省**县小岗村这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好像离我很近,心情随着电影情节激荡起伏,无数的感动在心中涌动,泪水一次次溢满眼眶,观左右观众席,早也唏嘘不已,所有观众都被感动了。

影片是根据**省**县小岗村党委书记沈浩的真实事迹改编而成,沈浩2004年2月从**省财政厅下派至小岗村,兢兢业业地发展小岗,3年期满后,被小岗村村民集体摁手印留任,直到2009年11月6日,他因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年仅45岁。

沈浩是一个踏踏实实为农民做事的人,没有高大的英模形象,有的只是一个会在每个人身边出现的普通人。电影《第一书记》中表现的沈浩访贫问苦、招商引资、建纪念馆、修自来水、建铁路高架桥、新村规划、经济种植、土地流转、迁坟建厂等事迹让每一位同志无不为之动容。

第一书记范文第4篇

务川是全国两个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之一,发展较为滞后,贫困面深,同步小康责任重。为此,今年省、市、县选派109名机关干部到全县各村担任“第一书记”,为村民想办法、“出点子”,帮助群众致富。

“金融书记”开启致富门

纸厂组村民沈伟,发展草莓种植,差资金10万元;阡兴组村民雷兴权,发展肉牛养殖,需资金10万元;沙星组村民吴国华,发展生猪养殖,需资金10万元……在务川信用联社挂帮浞水镇河坝村“第一书记”伍朴的工作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村民发展产业的资金需求。

伍朴任“第一书记”后,对河坝村的177户精准贫困户逐一进行走访摸底,并将村民的资金需求进行梳理后分类报批。

在信用社的支持下,目前河坝村共有43户获得380万元信贷资金支持。沈伟建起了占地5亩的钢架大棚草莓基地;吴国华建起生猪养殖场,养殖规模达100头。与此同时,该村还建起面积500亩的蔬菜基地2个,养殖山羊2000只,吸引20户返乡农民工回乡创业。

“找水书记”引来清泉水

高仁忠是柏村镇明星村的“第一书记”,也是务川自治县城管局的干部。在走访过程中,高仁忠了解到该村还有4个村民组350多人存在饮水难问题,随后一方面将这一情况如实向单位领导进行汇报,同时带领村里的干部翻山越岭四处寻找水源。

在高仁忠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在一个山坳里找到水源,但水源点离村很远,引水投资较大。城管局班子领导根据投资预算研究后,决定投入10万元为村民购买水管引水。

“我们期盼了多年的事,在高书记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明星村村民看着一直接到家门口的自来水管,高兴地说。

驻村“上瘾”书记为民办实事

说起石朝乡京竹村的“第一书记”欧太义,熟悉他的人都说他驻村“上了瘾”。2008年至2012年,受遵义市国税局委派,他到红丝乡担任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2013年,他被指派到浞水镇青茶村担任驻村干部;2014年又被委派到分水乡王武村担任市直机关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组组长。用他的话说,自己真的喜欢和群众打交道,喜欢到农村去,尽自己所能为群众办点实事。

在红丝乡担任党建扶贫工作队队长期间,他协调市级帮扶成员单位筹建党建扶贫资金358.56万元,为红丝乡新建公路近20公里;2013年,他为青茶村协调资金近10万元,对村委会办公楼进行维修,配备电脑2台……

第一书记范文第5篇

*年*月份,我有幸被县委组织部派到*镇安*村挂职第一书记,两个月来,在组织部和镇党委、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全村干部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尽自已所能去做好各项工作,工作进展顺利,各项工作排在的全镇的前列。

一、工作任务

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协助镇村两级抓好各项工作任务的落实,推进“十个全覆盖”工作。工作重点:1、做好宣传发动;2、摸清包村情况;3、制定发展规划;4、拆除危土房;5、做好工程前期工作;6、抓好工程建设;7、建立长效机制;8、弘扬文明新风。

二、采取措施及成效

1、时刻牢记工作任务和使命,深入农户,调查摸底,掌握“十个全覆盖”工作进展情况及全面掌握村里的实际情况。

2、召开会议,广泛发动群众参与工程建设。包村以后,按照镇里的工作部署,召开由“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党员共同参加的会议,对村里的“十个全覆盖”工作,进行了全面的部署,同时要求与会人员对该项工作向广大村民进行宣传,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此项工作。

3、沉下心思,同“两委”班子,共同研究和开展工作。包村以来,从村屯环境整治、道路硬化、危土房和院墙改造我都全程参与,同村干部一起挨家挨户做工作。

4、制定发展规划,建立长效管理制度。多次召开会议,组织制定和学习:村环境卫生管理办法、村屯绿化管理办法、村文化室管理制度、一体化卫生室管理办法、便民连锁超市管理办法、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办法、村安全饮水管理办法等等,同时对下一步工作做好规划。

三、存在问题

1、村民的环境卫生意识不强,村民良好的卫生习惯有待培养和加强,群众的参与热情还需进一步提高。

2、村级“两委”班子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需要加强。

3、建设基础薄弱,下一步工作量大。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在即将开展的村级“两委”班子集中整顿学习活动中,带领两委班子,加强学习,扎实工作,切实把各项学习和活动落到实处,不走过场。